母亲来看二七塔
猛然发现,母亲的大腿,和的我小臂一般粗细。
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母亲正坐在郑州市区的公交车上,踏上归程的路。在她旁边,是头发花白的父亲。
这次来郑州,对于她来说,意味着很多的“第一次”。虽然籍贯是郑州,却第一次来市区;第一次坐公交车,第一次坐出租车;第一次去二七塔,第一次去动物园;第一次爬五层的楼,第一次睡在都市的夜……
我把目光上移至她的发梢。她的发型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个小辫子,悬在胸前。头发是干枯的,没有水分,像小时候见到的沤在水坑里的亚麻杆,全是土色。
父亲正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她说着话,她侧着耳朵,认真在听着。由于耳背,父亲不得不提高音量,还是被她听错,索性就结束了话题,两个人沉默地坐在公交车厢里。公交车晃晃颠颠地行驶着,有几双已经归属了城市的眼睛,正居高临下地打量着他们两个。他俩穿着土色的衣服,说着土色的话,眼神也是土色的,看到那些斜视下来的眼神,不得不停止了交谈,静静地低下头,希望终点站快点到达。
这是母亲第一次来市区。父亲早已来过,以农民工的身份。十年前,他参与了一个城中村的建设,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城中村正在现代化机械的推搡和屠杀下,变为废墟。他在脑海里摊开一张十年前的地图,却在现实下的市区里迷了路,本想充当母亲的向导,最终在我一次次的纠正下,略带沮丧地闭上了嘴。
我家离市区,路程整整一百里。听起来距离很远,但发达的交通网络,让农村人出入市区,成为家常便饭。母亲从二十多岁嫁到我家后,就成了标准的农村妇女。农忙时,在田里当牛做马;农闲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由于为我们姊妹三个,特别是我,操碎了心,早早患上耳鸣,终至耳背,听别人说话,也是听个三分。父亲为操持一家子,什么活儿都做过,当然也经常来市区出卖力气,贴补家用。当姐姐、我、弟弟纷纷出门闯荡后,家里往往剩下母亲和狗。纳鞋,洗衣服,晒被子,割草,喂羊,就成了母亲每天的工作。虽然早已不穿她纳的鞋,但每年春天,她都会在报纸上糊上一层又一层布料,贴在向阳的墙上,晒干了做鞋样,为我的大脚做鞋。我已经好多年没穿她做的鞋了,但她还是像我小时候那样,年复一年做着。
家里剩下母亲和狗的时候,狗就成了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和狗晒太阳的时候,她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对狗狗唠叨着。狗识趣地摇着尾巴,和她做着简单的沟通。
母亲却一直想来市区看看。来市区看什么?别的不看,就想到二七塔转转。这里就有必要说一下二七塔,二七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是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而修建的,后来经过重修,才成为现在的十层高建筑。在它身上早看不到历史的血腥和印记,成为一个纯粹的当代建筑。
我是听着二七塔长大的,这也是童年和少年时,对郑州的唯一印象。那时,我还知道开封也有一个铁塔,便认为每个城市应该都有座塔吧?所以直到长大后,进入了社会,参加了工作,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是会潜意识里去寻塔。这全拜母亲所赐。从我记事起,应该是三岁吧,她就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她的梦想,她今生最大的梦想,想去二七塔看看。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录音机是获知外界消息的唯一途径,也是当时自认为的最先进的玩意。那时每天都抱着录音机,听着流行音乐,听鬼故事,听陌生的新闻,听节目间隙的那些包含了一串串电话号码的广告。“找工作哪里去?二七亚细亚欢迎你”,这句广告词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旋(虽然如今的亚细亚,已成为二七塔附近最矮的建筑之一)。每次听到二七塔,母亲就特别兴奋,好像置身于塔底,正在仰头观望。
家里有了电视,二七塔就从声音变成了图像。每每看到后,母亲的眼睛便发出光亮,恨不得钻进电视里,来实现她的夙愿。姐姐出去打工后,带回来一些和二七塔的合影,更是吊起母亲的胃口。那时的我还在上学,姐姐对我的期望便是,毕业了找个好工作,到时候领着母亲,到二七塔转转。
毕业很快就到了,我也很快就参加了工作。去二七塔的事儿,姐姐不再提了,她每天要为两个孩子的事儿操心。弟弟偶尔提起,虽然他出外打工好多年,但赔进去的多,赚的少。虽然离家只有三个小时车程,一个人来回的车费,不过十几块钱,他也没时间和精力,领母亲来郑州转转。
母亲的身体,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一想,全身上下都是病,已不知从何处下手。药罐子已经陪伴了她大半辈子,脱离了药物的日子,她是受不了的。即使这次来市区玩,从动物园出来后,她还是拿出了白色的药瓶子,取出几个药片,放进了嘴里。
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也没有好过。她长得不高,胳膊和腿也不粗,当然也没多少力气。给我们纳鞋的时候,别的妇女都不借助工具,她却要手戴顶针,借着钳子的力,把针头从一厘米厚的鞋底那侧,拉出到鞋底这侧。在市区的这一天里,她最害怕的事,便是爬楼梯。五层的楼梯,仿佛成了看不到尽头的天梯,累得她气喘吁吁。我见她靠在扶手上,用乞求的眼神示意我们先走,有时直接坐在满是灰土的台阶上,调节呼吸的频率。动物园里稀奇古怪的动物,虽然看累了她的眼,她不停的擦眼,好奇地观赏着这些陌生的生物。
上次回家的时候,父亲给我说的一句话,让我终于下决心带母亲来市区玩儿了。他说等你工作不忙的时候,带你妈妈去市区看看二七塔吧,你看她的脾气,像个小孩子一样。我说行,随即便在心里安排下行程。
母亲来市区看塔的念头,为何又浮现呢?这都源于我家的邻居,她也是一个家庭妇女,活动范围从没出过县,当然也没去过郑州。她的生平愿望之一,便是来郑州市区看看。前段时间,在儿女的努力下,她终于到了市区一次,回到家里,见到谁,都对谁说去过郑州,郑州好大,好多高楼。她给我母亲也说过几次,母亲心里也痒痒了,就对父亲重提了这个愿望。
这个周五晚上,我拨通了父亲的手机。我说这周末你带妈妈来郑州吧。他听了后说,周六家里还有活,要给麦子浇水,要不下星期吧。我说下星期也可以,但下星期不就开始抽蒜薹了吗?终于,父亲说明天来,到时候到市区内汽车站接我们就行。
第二天一早,弟弟就打来了电话,特意嘱咐我待他俩下车后,打一辆车,毕竟在市区坐公交车难受,也不一定有座,怕母亲受不了。但考虑到公交车线路要比出租车简捷,而且通往报业大厦即我工作单位的公交车平时座位宽裕,就带着他们上了这辆车。到了报业大厦要转车,却怎么也等不来座位宽裕的BRT公交,无奈之下只好登上一辆无座的。看到母亲上车后,有一男士很快把座位让了出来,母亲也顺势坐下了。在公交车上,她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窗外的世界。忽然间,看着她单纯的眼神,我感觉到母亲变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那么安静,那么让我动容。
即便是周末,公交车上人也是很多,毕竟周末上班的人也不少。母亲在的这一天里,每每看到她在公交车上,像这个城市的一个陌生人,我就心疼。虽然我知道城市拥堵,与私家车过快增加有关。虽然我知道,一些人买车,是为了炫耀,为了在行驶中,对着挡路的行人使劲按喇叭。但是,我仍是强烈地生出了要买车的冲动。买车不为别的,只为了将来母亲再来时,能让她坐在舒适的车内,不用再招来一些人鄙夷和看不起的眼神。作为儿子,应该承担起保护父母亲的责任,不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不公和歧视。
其实,我本打算等有了车,有了房之后,再来实现母亲的这个梦。但我深知,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但他们已年近六旬,而且百病缠身。虽然我不允许任何一个意外发生,但我真的担心有万分之一的意外发生。今年,我的工资收入比去年有了提升,又一个月拿出一千多块租了一个老旧家属院,六七十平的房子,一室两厅,看着像家的样子。前些日子,女友的母亲和家人来过,也在另一个屋子里过夜。我早早下定了决心,今年之内一定要把母亲接过来,让她看看郑州,看看二七塔。
从家去二七塔,我选择了打的。打了一个车,快速地到达终点站。到了地方,我指着就在眼前的二七塔说,这就是二七塔。父亲笑了笑,母亲的注意力却早已在这个塔上了,正在用手指查着有多少层,是不是和电视里的一样。我和女友领着他们到了塔前广场上,用手机照了几张相,又花钱照了几张快照。当他们拿着洗出来的照片时,我看到母亲的眼里流露出了满意。当我提议要不要再去动物园看看时,他们连声说不用了不用了。
但我还是带着他们去了动物园。我就跟着母亲身后,看着她努力在欣赏着上半辈子没有看到的稀罕东西。她看一会儿,揉揉发酸的眼睛,再看一会儿,再揉揉发酸的眼睛……
还没来得及储藏这段记忆,他们却已经准备走了。我平静地把他们送走了,我又下定一个决心,再过一段时间,我还带你们来玩。当然,我会尽快的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到时候带着你们,在郑州市区看,转,玩。我想带你们去更远的地方,走出郑州,走出这片长久生活的故土。我想让你们看看世界,让你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趁着时间还早,这些都不在话下的。
难忘那一片绿
在军人的队伍里,呈现的总是那一片绿。那套绿色的军装,永远是军人的象征,军人英姿豪迈,严谨的作风永远令人敬佩。在几天前,我们学校初一级参加了德育基地举办的军训。
刚来到基地,身体与心里同样疲惫的我们都穿上了同一种颜色的军服,虽然比不上在专卖店里五颜六色的衣服,但穿起来更精神,独具军人的味道。穿上了军装,戴上了军帽,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队也是有纪律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天,便开始了残酷的训练。早晨六时零五分开始的早操就很辛苦了,大多数同学都应该没有早晨锻炼的习惯,其实,基地在山里边,早晨的空气比城市好,是锻炼的好时期,要珍惜早晨的锻炼机会。
接下来三至四天的活动既精彩又丰富,挑战了同学们的超越和探险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活动中,野营拉练最具吃苦耐劳的意义的,我们必须走上11公里的路,全靠步行。在路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同学间互帮互助,有的走累了,另一个同学会帮忙扶上一把,继续往前走。在军队里,团结缺不了,只有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才有可能共同的目标。比如队列,讲究整齐,需要同学们之间去配合,无论竖看横看,都是一样效果整齐。
到了要离别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着难以抑制的泪水,舍不得陪伴了自己五天的宿舍,那张床,更舍不得经常把“严肃”二字刻在脸上的教官,舍不得基地的一切,如果没有“离别”这个词,那该多好!在这五天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已经丢掉了以前“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这五天,是充实的,愉快的。
那片难忘的绿色……
相关推荐
-
通天塔古时候,天下人都说一种语言,人们在东进时路过一个叫示拿的地方,计划修建一座直达天庭的高塔,显示人们的团结与力量。耶和华知道后十分嫉恨,就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无法沟通,最后高塔因此没有建成。——《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天下万物,都有趋向统一的趋势,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法更改。语言也是如此。在被打乱了几千年后的现代,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的主流学科。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们,仿佛已经摆脱了上帝之手的操纵,能够以互相都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流利的对话。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正越来越热门,甚至到2010年,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到1亿人。这,不可谓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能够带来有目共睹的好处。通过汉语的学习,更多的外国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体会礼仪之邦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国际化的交流创造一个更为方便的平台。可是,且慢!为什么?为什么是汉语?为什么是已经有13亿人熟练掌握的汉语?固然,外国人学习汉语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但难道那1亿人中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吗?不,不是的。作为一门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势必会吸引一大批人盲目地来学习。那么,那些挣扎在消逝边缘的语言呢?从西域古老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到新西兰特有的毛利文,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然而,世界上研究这些艰深语言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学教授。我们能够在每一所中国的大学中找到中文系,却不可能在每所大学里找到梵语系。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是一种大文化对小文化无形的排挤。大量的教学资源都被汉语教学所吸收,人们无暇去顾及那些小语种。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苦学,精通了艰涩难懂的吐火罗文回国,却落入了无人可教的窘境。最后,只能依靠他一己之力,在文革期间翻译了《罗摩衍那》等一篇篇史诗巨著。我们在钦佩季老惊人毅力之时是否也应惋惜,堂堂清华,众多的天之骄子们竟无一人愿去学这样一门语言。堂堂数学天才高斯的母校德国哥廷根大学,季老的恩师西克教授竟是在无人可教的情形下硬抓了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传授吐火罗文。人们宁愿去学习热门的英语,汉语,而不愿垂青那些濒临灭绝的语言。这一现象着实值得我们深思。耶和华并不是一位心胸狭隘的神袛,他打乱了人们的语言,带来的是各种文化的百花齐放,这比由单一语言产生的文明有着更多丰富多彩的特征,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由各种文明相互依托联系而建造的通天塔必会比由单一文化一枝独苗所建造出的通天塔更为稳固,扎实。因此,在这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中,无论是我们还是外国人都应冷静下来,谨慎地思考一下,如果能将这股热潮中的一小部分热量转移到其他不被重视的语言上,所能达到的效果比会更加有意义。1200字 高二
-
塔诗柳风清晚霞明波光粼粼吾独舟而行叶与花儿为伴风景同这边浅吟傲苍穹竹无心荷与魂共映岁月无情藤幽萦君心泠50字 高二 诗歌
-
塔诗剑惊闻流星魂刀锋啸鲲山河也荡震英豪饮血踏歌惊天地亦泣鬼神苍生与我何干 此世为一人弃吾半生奈何情无处殇50字 高二 诗歌
-
雷峰塔也正是那荷盖擎天的夏天,你们喜结良缘。于是开始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在那缠绵的行间,我清楚了你那无悔的执著,却模糊了你的容颜!我们都曾像你,不惜用生命,去换取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从不信宿命,更不愿相信你有被玩弄的那天,我也被玩弄过,所以我知道,我们永远无法承受,某些伤怀。想起你水漫金山时的执著,想起你绝望而归的失落。为什么,一切都是为什么?人说佛法无边,其实,佛,只是一种禁锢一种枷锁!而你却仍痴迷一份早就注定的,永不属于你的爱,放弃整个人间。雷峰塔仍屹立天边,金山寺仍承受着万人的朝拜。可是你,还在塔中等待千年,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那个人始终没出现!点化,是个理由?点化,便能消散彼岸的爱?或许你还在期待,期待下个千年,彼岸花开…300字 高二 记叙文
-
登高寺塔汽车载着我们,穿过老沱桥,沿着去碑木的公路飞驰。远远的,我看见一个塔尖,那就是我们去的目的地——高寺塔。下了汽车,高寺塔在我的眼前更清楚了,可以看见塔有几层,但看不见塔基。为了看清高寺塔的真面目,我们开始向高寺塔进行。一路上,一群小鸟看见我们,叽叽地叫起来;竹子摇摆着身躯,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来到塔下,可以更清楚地观察高寺塔了。塔共有十层,大约有二十米高。整个塔的形状像八角楼,一层比一层小。塔是用石头一块一块堆砌成的,古时没有水泥,又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知人们用了多少心血才建成的!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能。我急不可待地爬塔,想去看个究竟。于是我迈开双脚走在最前面。塔的梯子成螺旋状,顺着塔壁一层一层往上绕行。塔里光线很暗,梯子是用石头铺成的,又徒铀窄,只能一人走。我小心翼翼地扶着那墙壁,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顶层,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我来到塔前,向下一望,整个内江城尽收眼底。我看见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狭窄的小路,弯弯曲曲的沱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丽极了!太阳偏西了,我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下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高寺塔。450字 高二 写景
-
塔我有一次,放飞自我的感觉,现在就给大家拿出来吧。就是要去红水林最高的那个塔,红水林就在我幼儿园的旁边,我们首先是先去我幼儿园旁边的红水林阶梯,这时我感觉有一种感觉,这是感觉自己很骄傲自豪,我们就一直爬着阶梯,我时不时看看风景,我看见了宽阔的农田,勤劳的农民,在那边卖力的挖着坑种植物,养着猪牛羊,我看见我那边绿色的森林,我看见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一望无际的马路,我看见飞快的摩托车和汽车,这时候妈妈叫我,我一丝不苟的转过头来,我看了一眼上面,妈妈没说什么,他也一直看着上面,我看了一下旁边的森林里,我看见了松果,还有很多树木,还有松鼠在树上欢快的玩耍,还有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就像在唱歌,我看见塔越来越近,这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冲上去,不过没想到还要爬石头,我只好用手的力气支撑一下,我心里想:“这点困难怕什么,只要能去他那高高的地方吹着微风习习的风,就可以了。”我开始卖力的爬,爬上去之后,我横冲直撞的走到了塔的最底下,我接着又跑上去,这里微风习习,我心想:“这就是放飞自我的感觉吧。”我们就这样在上面玩了好久,这里太好玩了,我和哥哥都有点不想走,不过还是要走的。45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大雁塔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有七层塔身,是搂阁式砖楼,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六十四米,塔身用砖砌成,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可以看见南广场。南广场里非常广阔,所以有很多,很多人在这里放风筝,或者玩游戏。我也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南广场的正中间有一个围栏,围栏旁边种了许多花花草草,围栏的里边是一个玄奘的雕像,雕像上的玄奘一只手拿着禅杖,一只手拨着佛珠,神态庄重。北广场里有一个音乐喷泉,我常常在那里看音乐喷泉。音乐喷泉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盛开的鲜花,有的像美丽的彩虹,可漂亮了。大雁塔真美丽呀!250字 三年级 说明文
-
大雁塔在陕西,有许多著名的景点:黄河壶口瀑布、太白山、华山、骊山……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西安的大雁塔,请看: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象征,它位于西安市南郊,建于唐朝。在唐朝时,有一位名叫玄奘的法师,去印度取回了经文。回来后,中宗——李显就为唐玄奘法师修建了一座仿照印度塔的塔,这就是现在的大雁塔。从此,大雁塔就成了唐玄奘法师藏经文、翻译经文的地方了。在大雁塔的前面是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 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是亚洲最壮观、最美丽的广场了。音乐喷泉只要听见有音乐声响起,就喷来喷去,使人眼花缭乱: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圈圈……就好像一个个舞蹈演员,做着既精彩,又好看的动作,引得大家都趴在栏杆上,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着“舞蹈啊!我喜欢大雁塔25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家乡辽塔农安是祖国东北方历史上的重镇,早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夫余国即以此为后期的国城;八世纪以后,这里是唐代渤海的夫余府;十世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凯旋,经此驾崩,遂改称黄龙府;金代改称隆安;之后历经元、明、清各代,一直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南宋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取黄龙府,与诸将共饮耳,"即指此地。农安辽塔是辽代黄龙府遗留至今的唯一的古建筑,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年间(1023-1030),距今已近千年。由于历尽风雨剥蚀和人世沧桑,至解放前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1953年,政府拨款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筑至十层,1983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古塔恢复了本来面貌。农安辽塔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44米,造型优美端庄,表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范。承托塔身的塔座高一米,平整坚固,基部直径东西8米,南北8.30米,每边长7米。塔身第一层13米,每面间隔着各建一个龛门或假门。上方承檐部分置两组斗拱;棱角部位为仿木构明柱,上置转角铺作。第二层以上各层,层层收分,均高1.75米,承檐部分均置斗拱两组,棱角部位置转角铺作。檐上戗脊均饰蹲伏的猛兽,前为狮子,后为龙马,昂首向天,栩栩如生。在瓦垅前端有圆形瓦当,周饰双重套环,中间为"喜"字图案。檐角均安有铁环,上系风铎,天半风来,摇曳摆动,铮铮作响,悦耳动听,为了古城增添了生趣。 塔身上面是塔刹,塔刹底部是三层绽开的仰莲,仰莲上是细颈鼓腹的宝瓶,宝瓶上是镀金的圆光,圆光上有一弯镀金仰月,其上镶五颗镀金宝珠。宝盖设在第二颗宝珠上,顶端两颗宝珠建作葫芦形。宝盖下垂四条铜链,分别挂在最上层戗脊的铁色上。1953年对农安辽塔进行修缮时,在塔身第十层中部发现一砖室。砖室的西北角设有一砖砌小台,台上为一硬山式木制的圆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子的布包、瓷香盒、瓷香炉、银质小型圆盒、单线阴刻佛像银牌饰等。其中瓷香炉极为精致,瓷香盒施用搅釉技术,褐白相间,密密层层如花辨状呈辐射式展开,晶莹秀丽,是辽瓷中难得的珍品。辽代盛行佛教。仅咸雍八年(1072)三月,在今我省西部一带的长春州、泰州和宁江州,即有三千人出家,剃度为僧尼。农安辽塔作为佛教建筑,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产物。几百年过去了,这座建筑至今之所以仍备受珍视,却并非因为宗教价值,而是因为它巍然屹立的本身,向人们展现了辽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优美而庄重的建筑风格,是人们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农安辽塔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字 说明文
-
广州塔说明文广州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而广州塔是镶嵌在广州的璀璨的明珠。广州塔是广州市标志性的建筑。有600米高,主体建筑有450米,而天线占着150米;它有108层,是世界第3高、亚洲最高的塔。广州塔是一座炫丽的塔。晚上,广州塔穿上了五光十色的衣服。一会儿它穿上了红色的衣服,一会儿它换上了绿色的衣服,又一会儿它的衣服成了金色,更令我惊讶的是,广州塔的衣服竟然变成五颜六色的了。好像仙女身穿七彩霓裳,亭亭玉立。广州塔是一座雄伟的塔。从远处看,如高大的擎天柱,直入云霄;又好像一个巨型沙漏,上下粗大,而中间却只有一个“小蛮腰”。我和妈妈乘上电梯,登上了108层,来到了广州市的最高处。一出电梯,我就兴奋地跑到玻璃旁,观赏多姿多彩的广州夜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珠江中心的海心沙体育馆和海心沙公园。体育馆射出的激光,不断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令我目不暇接。而体育馆的大屏幕上显示着“中国加油!广州加油!”八个醒目的大字。而在下面的猎德大桥上,已经灯光荟萃。几束激光不断地变幻着,美丽极了!而海心沙像一条帆船,满载着中国的希望,向世界扬帆起航!又与猎德大桥遥遥相对,好像多年的好友即将分离。我拿起望远镜,朝珠江望去,只见广州人民政府赞助的游船,正缓缓前进,船上的荧光灯十分明亮,在塔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几条船渐渐分散,竟组成了北斗七星。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儿子,差不多十点了,我们该回去了,要不然连末班车都没有了。”我最后看了一眼夜晚美丽的广州,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广州塔。啊!我爱美丽的广州塔,更爱美丽的广州!这就是广州塔小蛮腰,你的存在给我们许多快乐。我为你骄傲,广州为你骄傲,中国为你骄傲。650字 初一 说明文
-
冬季到苏北来看雨外面下着雨,淅淅沥沥,飘洒在行人的脸上,也散落在城市、村庄、田野、河流、草木……苏北平原上的每个角落,给这个已是寒冷的冬季平添了一份凄婉之美。少有了绿色,也鲜见高山大川,苏北大地似乎沉湎于冬季的萧瑟中。而一场绵绵细雨象早有了准备似的如约而至,到黄昏,点点滴滴,乍一个喜字了得,让这块贫瘠的土地顷刻之间骚动起来。来看哪,这个季节你来看,苏北的雨,正带着激情,带着向往,梦幻般从天而降。城里的人们有的骑着单车、披着五颜六色的雨衣在大街上匆匆而过,有的打着七彩的花雨伞或是彳亍地缩着脖子、或是成双成对牵手漫步在街头。暮色降临,霓虹闪烁,雨仍一直下,但丝毫没有冲淡城市的喧嚣和沸腾,那些光怪陆离的灯光从金属窗户透出无尽的魅惑和暧昧,被柔韧的雨丝刷成一帘幽梦。最是出租车繁忙,在璀璨的街灯万丈光芒下肆意穿梭,刮雨器一刻也不停,车前窗的扇面始终如一,此时,交通台的女主持人正嗲声嗲气地和男主持人插科打诨,引得车上乘客忍俊不禁,全然忘了车外纷飞的雨,就这样车来车往,在路灯的映照下碾起急速的弧线,车尾溅起五彩斑斓的花瓣雨。没有江南小城雨巷的诗意,也没有北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浑,苏北的雨少了缱绻缠绵,也不会下得太急,总是张驰有度,一如这个地域上默默生长的大树,不卑不亢,让冬季的平原知白守黑,有了灵动。你看,乡村被冬雨笼罩着,象一头老牛在沐浴,洗净了在干冷的日子里曾经蒙上的尘土,大地完全湿透了,一畦畦风餐露宿的油菜们秀出坚持的绿色。这当儿,麦苗钻出泥土已有些时日了,久旱逢雨,仿佛伸出小手乐呵呢。小河是十分的安静,不见几许流动,如果不是这场象旧情人的雨敲打在河面上,小河或许正做着春天的梦,有同样怀春心事的杨柳陪着,小河没有寂寞过,雨既来了,就留着藏到骨子里吧,酿一坛美酒,在春天的时候打开。风中有雨,雨中有风,风雨中的苏北平原给足了冬季的面子。一座城,一盏灯;一个村,一片瓦;一方土,一棵树;一条河,一滴水……无一不在扼守青春的领地,让冬天的境况没有萎靡,让冬天的倦容有了别样的气色。下雨的日子,天气一定冷,街上行人自是稀少,但并不意味着萧条,苏北人有的是热情,爽快,淡然。街头小面馆里热气腾腾,进进出出的人们脸上漾起春风般的笑靥;火锅店里人声鼎沸,火辣辣的激情溢出窗外;临街的橱窗里霓裳云集,陈列的服装模特风采依旧;大型超市人头攒动,购物者随心所欲。而在乡村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老屋里聚拢着七姑八婆,家长里短地说笑着,阵阵笑语飞出室外,乡间小路上已不见当年一蓑衣、一笠翁,无聊的男人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看像懒婆娘的裹腿那样长的电视连续剧,也有懂得享受的人此刻正泡澡堂子。当然,绝大多数的青年人不会因为下雨而闲着,他们正在流水线上心无旁鹜地操作,也有打零工的在风雨路上奔忙,谋生不易啊……一年四季总有下雨的时候,在苏北,冬季的雨不算漫长,似乎漫不经心地下着,虽无诗情,却也多了几分慵懒,甚至让人徒增几许相思。如果你在远方,你的朋友身在苏北,冬季到了,你会来苏北看雨吗?天还是天喔雨还是雨,这里的雨,淅沥沥;这里的人,爱悠悠;这里的一切,全包括。冬季到苏北来看雨,你也许会遇见,街道冷清心事却拥挤,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1200字以上 写景
-
大雁塔中国的许多名塔,往往并不是单独为塔,而是置身于某个建筑群之中,并很有可能只是这个建筑群的一个附属建筑而已。但奇怪的是,这些塔似乎总比它所属的建筑群要有名气得多。大雁塔也不例外。但凡是对西安略有一些了解的人,莫不对大雁塔早有耳闻,却很少有人熟知大雁塔所属的大慈恩寺的渊源,尽管大慈恩寺比大雁塔还要早建四年。��谈到大雁塔,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而这个人,不仅仅是在谈到大雁塔时,在谈到佛学,翻译界,大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时,都不得不提起他。二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在洛阳的一个官宦世家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姓陈,名袆。我不知道陈袆出生时,西方佛祖有没有感到那遥远的东方微微一震,即使没有,几十年后也会的。尽管祖上都曾做过一些不大的官,但陈袆幼年即失双亲,在那个门第竞争的年代,他的仕途是没有希望了。贫困的生活,加上兄长的引导,陈袆在洛阳的一座小寺庙里出家了,法号玄奘。在玄奘出家后几年,隋末的农民起义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并迅速成燎原之势。但玄奘不同于七百年后与他同是出身寺庙的朱元璋,他并没有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光投身于时局繁复多变的战争中来。或许是幼时的安逸生活与官宦背景使得他不同于出生于受尽统治者剥削的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他依然静心地趺坐在自己的坐坛上,手持佛珠,口中喃喃念诵着《妙法莲华经》。寺庙烧了可以再建,佛像毁了可以再塑,在一颗颗佛珠的捻动中,日子过去了,战争结束了,天下成了李唐的天下,而玄奘也成了佛法精深的法师。此时的玄奘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他经常参加长安城里的佛法讲解与辩论,已在长安城内小有名气。但在一次次的佛法的讲解与辩论中,玄奘发现自白马驮经以来,随着东传经卷与各种粗滥的译文的增多,佛法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纰漏,甚至是同一流派,同一经书,有时也会难以自圆其说。玄奘彷徨了,迟疑了,但很快镇定了下来。他思考着,摸索着,在一片黑暗中不懈地寻找着。终于,在那个傍晚——一定是个傍晚,他独自漫步在寺庙的庭院里,抬头望了望西沉的夕阳,微笑了。那就是我要去的方向,玄奘说。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了。早在玄奘之前,就已经有无数虔诚的僧人前赴后继地去往西天取经。但是路途何其遥远,何其艰险,世事多变,岁月沧桑,能够全身而归就算是万幸了。而那些极少数的僧人带回来的极少数的经文,对于佛教事业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取经人叫法显,他取回八十多卷经文,就已经是大收获了。这些玄奘不是不知道。贞观元年,玄奘上书奏请前往西天取经。登基不久的李世民没有同意,原因是立国不久,边关不稳,不允出境。但玄奘还是出发了,冒着偷渡的罪名出发了。二十年前,不谙世事的玄奘牵着他兄长的衣襟来到一座寺庙前,轻轻叩开了通往佛法的大门;而如今,他,玄奘,已变得沉着、冷静,不再有人引领,将独自叩开通往西天的大门,自此踏上漫漫征途,永不回头……我们至今仍可以从一幅《玄奘西游图》中想象玄奘西游时的情景:破旧的麻鞋,补缀的袈裟,沉重的行囊,摇曳不定的长明灯……这尚且是后人的想象,当时的实际情沉还可能更糟。险峻的葱岭,茫茫的戈壁滩,巍然屹立的玉门关……夜半的寒风,遗失的水袋,万里无边的荒漠……城卒的暗箭,离弃的弟子,举刀逼近的石磐陀……玄奘方才感到前途的渺茫。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僧人前往西天,却只有那么几个归来了。他曾经立下了那么豪情万丈的誓言,可如今竟要半途而废吗?不,绝不能,玄奘顽强地挣扎着,他在模模糊糊中集中神志。是啊,我还有瘦削的老马,不多的干粮,时隐时现的绿洲……赤诚的太守,慷慨的胡人,善意乐助的国王……即使上天使我一无所有,我还有七尺的血肉之躯可以贡献,脑海中的万卷经文可以诵读,一颗信徒的炽热的心可以燃烧!玄奘杵了杵手中的禅杖,振作精神,牵着马的缰绳,继续前行。就这样过了十四载。直到有一天,在朦胧的晨曦中,玄奘隐约望见了那烂陀寺的浮屠塔,曾经的远在天涯,如今近在咫尺。他抖抖一路的风尘,缓缓走到那烂陀寺的寺门前,郑重地叩了叩。一个名垂千古的决定造就了一次名垂千古的征途,一个名垂千古的征途造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法师。玄奘成了戒贤法师的最后一名弟子。东土大唐远道而来的取经人啊,戒贤法师应该会这么说。贫僧,这或许是玄奘的自称。取经人拜倒在法师脚下,潜心钻研,勤奋苦读。多少个日夜的青灯黄卷,多少个春秋的佛珠坐坛,造就了可以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的玄奘,而也同样造就了在曲女城的辩坛上泰然自若的玄奘,造就了在戒日王的象背上风光无限的玄奘,造就了闻名天竺,也定将闻名世界的玄奘。玄奘之前,无玄奘;玄奘之后,更无玄奘。��三五年之后,玄奘带着他的累累硕果,仆仆地归来了。百姓激动了,僧人惊诧了,李世民喜悦了,长安城沸腾了。玄奘已不是十九年前那个刚刚从长安城启程的玄奘,他已是名震四海的三藏法师。那好,百姓的争睹,僧人的奉承,皇帝的诏见,以及整个长安城对他投以的剧烈的光辉与荣耀,接踵而来。甚至没有人记得他曾经是偷渡出境。玄奘觉得有点可笑,但是经已取回,任重而道远。笑过,还是做点实事吧!在一片赞誉的海洋中,玄奘又上奏了:贫僧取回经文六百二十七部及诸项法宝,恐无处存放,现请建塔一座,以作藏经之用。与十九年前不同,这次李世民爽朗地批准了。没有斟酌,没有犹豫,户部的银子,工部的人员,开始在城南的一片土地上运作了。四年过去了,一座五层的塔建成了,就坐落在大慈恩寺的西边。四年间,玄奘看见自己的夙愿随着塔的升高而不断变得庞大,雄伟起来,而如今终于实现了。此时的皇帝,李治,轻轻地拉过刚为塔开光的玄奘的手,说道:法师为塔定名吧!玄奘沉思了一会儿,就取菩萨坠雁以感化小乘教徒之典故,曰:大雁塔。大雁塔的传奇就此开始。一卷卷的贝叶经被放到大雁塔内,千年不腐;千百颗舍利子被分散到塔的各层,绽放光芒。年届五十的玄奘登上塔顶,眺望西方。那天边,佛祖注视着他,他也注视着佛祖。两人对视片刻,佛祖为之一震:五十年前,我怎么没有感觉到呢?走下塔顶,玄奘抖抖衣袖,朗声说道:开始译经。于是大雁塔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清晨,当大雁塔的大门被“吱嘎”推开,第一缕阳光洒在四壁堆积成山的贝叶经上,炫出奇怪的光影。僧人们踏进门槛来,亲手将一卷卷的经书小心翼翼地送到玄奘和他的弟子们面前。玄奘轻轻翻开第一页,提起笔来,蘸饱墨,略一沉吟,笔尖便触到洁白的宣纸上。墨晕开来,译就传诵千古的经文。大雁塔是那么的高耸,僧人们忙碌得上下奔跑;译经室是那么的空阔,玄奘和弟子们正襟危坐,毫不懈怠。有时,玄奘和弟子们也会亲自登塔阅经。盘旋而上的楼梯显得那么狭窄,那么陡峭,只听得玄奘的,弟子们的,僧人们的叭嗒的脚步声,久久地在大雁塔里回荡。传说大雁塔的晨钟声可以传到百里以外,那么洪亮钟声的背景,一定是这不绝于耳的叭嗒声。玄奘可以说已从一个小小的僧人,变为了法师,如今又变为了翻译家。玄奘是能够以一己之力搭建起连接东西两个文明国度的桥梁的使者,而他即将完成这一使命了。一叠叠译完的佛经被送到长安城的各大寺院,从此在天下传播。唐高宗麟徳元年,公元664年,一代高僧圆寂了。他身后留下已译成的五十余部经卷和一本《大唐西域记》。他终于可以追随他的戒贤法师,他的佛祖,他的理想西去了。只可惜,随着玄奘的圆寂,大雁塔似乎失去了它的最初效用。大雁塔里,不再有上下奔跑的身影;大慈恩寺里,不见了对几译经的神情。从唐中宗时期开始,大雁塔从一个单纯的译经的场所变成了新科进士题名的场所。纵然武则天时期经原先五层的塔身加高为七层,可宏伟的外观换来的不是更庄严的佛法,而是这个时期不可避免的空洞与浮华。僧人们黯然离现场了,取代的是进士们意气风发的脸庞;玄奘在西天莫言地凝望着,取代的是只属于盛世的恢宏博大的歌舞与鼓乐。风吹来,只有那些还没有译完的经卷在藏书柜上呼哧地扇动着页,留下满目的悲伤。四现在长安城里保留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大雁塔就是其中一个。的确,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一次,就已经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了。唐代以后,随着战乱的毁坏与气候的变化,再没有哪一个王朝把都城建在曾经令无数人神往的长安了。富丽堂皇的大明宫,荒芜了;延绵百里的华清宫,焚毁了,熙熙攘攘的市坊破败了;高鼻梁、凹眼珠的胡人商队,散去了;就连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典范的、被纵横的街道整齐地分割成百十个区域的一座长安城,也被历史的风沙侵蚀,衰落,消亡,不再有人提起。昔日举世闻名的东方大都市,就这样默默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辉与荣耀的符号。但是大雁塔保留下来了,愈立愈坚。在就连大慈恩寺也只剩下西北角的年代,它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荣辱沉浮。这可是说是大雁塔的幸运。只是我们不禁要问:大雁塔还是原来的大雁塔吗?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登上大雁塔。踏着盘旋而上的楼梯,一层层地仔细打量着,搜寻着,妄图找到一点点玄奘的遗迹与盛唐的风范,可是我不能。还留下了什么?只有那空空的四壁,狭窄的楼梯在述说着过去的故事。舍利子是上世纪90年代一位印度的法师赠送的,墙上的书画都是近些年来的作品。好不容易找到几块雁塔题名的石碑,仔细一看,竟然是嘉靖年间的。塔身是愈向上愈狭窄,来到塔顶,游人又多,简直拥挤得不能转身。回想着刚才的所见所闻,企图想象出满壁经书的辉煌景象,但是四周嘈杂的环境使我不能。曾经忙碌的僧人变成了如今喧嚷的游客,而万卷经文化作虚无的尘埃,在从四面的窗洞射进来的阳光里飘忽地上下移动。贝叶经呢?舍利子呢?博学的法师呢?忠诚的弟子呢?他们也随着岁月消逝了吗?没有了这些,大雁塔只能是一座空壳。一千年的沧桑,大雁塔早已物是人非。我不禁叹了口气,斜倚在墙角上。玄奘啊玄奘,曾经名烁中外的三藏法师,你就这样失败了吗?大雁塔从康熙五十八年开始倾斜,你的理想难道也随之摇摇欲坠,而即将坍倒呢?��不,玄奘没有失败,玄奘的理想不会坍倒。玄奘西行所取回的经卷、法宝可以说几乎丧失殆尽,所谓满壁经书、舍利子千百颗早已成为史官笔下那一个个凝重的方块字。但是回头想想玄奘,启程时的玄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僧人而已。他那瘦弱的身躯里能承受多少宏图呢?三藏法师,《大唐西域记》,大雁塔……不过是功成名就后的产物,那时的玄奘都无法肯定他能否取到真经,又怎么可能去想那些高贵的头衔,舆论的盛赞,以及名留史册的光荣呢?他或许就和无数平凡的取经人一样,怀着对前途坎坷多的未知与揣测,上路了。他想的只是,历尽万难,取得真经,宣扬佛法,普渡众生。没有说他一定会成功,当然,也没有人说他一定会失败。于是他成功了。我不信佛,对佛教也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知道玄奘西天取经,对佛教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破除异端邪说,结束了东汉以来教义混乱不堪,自相矛盾的局面,使得佛教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行驶下去,没有玄奘,很难想象今天的佛学界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今天的佛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宗教。其实这也是玄奘取经的目的。玄奘取经本不是为了存放在大雁塔内,任岁月为它蒙上一层层厚厚的灰尘;玄奘建大雁塔,也不是为了千百年后供我们这些并不信佛的子孙攀登远眺。玄奘取经,为的是译经;玄奘译经,为的是发展佛教事业;玄奘发展佛教事业,为的是拯救大众的灵魂,解脱人民的苦难。历史证明他做到了。而大雁塔不过是译经过程中一个暂时必要的工具,使用后,若能保留下来,便是它的幸运了。这是出家人的本心,也是他们的本衷。至于玄奘当年有没有想到他历尽艰苦取回来的经卷,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流散四方,只剩下那么几张残片,而大雁塔也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孤寂地屹立着,成为游客玩乐嬉戏的去处,我们不得知。但是,即使他早就料到,他应该也不会太过愠怒,也许只是微微一笑。因为,我功已成……��我功已成,我还奢求什么呢?玄奘平生第一次爽朗大笑了。振振衣袖,转身离去了。五夕阳渐渐西沉,塔顶的游人逐渐稀少,四周安静下来。靠在西面的窗洞上,看余晖射进来,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影子。那天边血红的残阳与金黄的云彩交织在一起,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灿烂,照在笔直地通向地平线的公路上,照在川流不息的汽车上。好像是流金的江河,岁月的大川。陡然间,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公路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市坊,汽车变成了往来的穿梭的行人,还有远处天子那气势磅礴的宫殿,在夕阳下,熠熠地闪着光。响亮的吆喝,得各的马蹄,华美的乐舞……无不显示出一派盛世欢腾的景象。我的目光却穿过街巷,略过几座寺庙,甚至跃过士卒把守的城墙,来到了城外。萧瑟的梧桐,料峭的寒风,轻轻吹拂过一个人的行囊。那里,一个圣僧带着他的理想与信念,在踽踽独行……1200字以上 初中
-
《乌塔》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做,而文中的乌塔却大不一样。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儿乌塔,自己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课文中讲到乌塔为计划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来准备,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还要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报平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自己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乌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强,是因为她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课文中还提到乌塔的旅费全部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可我们却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没有攒钱,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乌塔曾经说过“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写完作业后,能看一会儿电视,读一会儿课外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同学都是把笔一挥,直接就出去玩了。而从来不会想到去亲身体验一番。光从一些课外读物和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过亲身体验完美的,而且亲身经历总比听说到的记忆要深刻,所以,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乌塔》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她很自然地问答道。”使我感到她很可爱,善于交朋友,很热情,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中国小孩恰恰相反,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父母提醒才不好意思地打招呼,让人觉得中国小孩很不礼貌。我还感受到乌塔的独立性很强,居然敢独自一人游欧洲,并把这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件事,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我独自一人下太白岩时,爸爸总是不放心,在小路旁看了又看,并且让哥哥在山下接我。哎,不就是下个太白岩嘛!爸爸就那么放心不下,假如我也去游历欧洲,那爸爸妈妈不知有多担心。然而外国的父母总是把锻炼儿女的独立性放在第一位,给他们学习独立生活的机会,真令人羡慕。我还从“她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个周末去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读出了乌塔很细心,也很了不起。说她细心,是因为乌塔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看了许多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细节都想得很周到。说她了不起,是因为她自已挣钱游欧洲,想想看游历欧洲需要那么多钱,她却要自己辛辛苦苦地挣,真是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儿!读完《乌塔》这篇文章后,使我十分羡慕乌塔,羡慕她独自一人游欧洲多自在呀!而我——中国小孩就连独自一人游重庆、北京都没有想过,更别说欧洲了,就是想过父母也只会说让你扫兴的两个字,那就是“不行。”我多么希望中国的家长也能像外国家长一样锻炼我们的独立性。四年级:十点半1200字以上 四年级
-
塔神那一幕,始终让他魂牵梦绕。他从小被父母遗弃,被清凉寺的方丈收养。今年,他20多岁了,他又高又壮,可惜他是个和尚。这天,一对父“子”来到寺中,其实其中有一位少女,女扮男装,但她身上的清香是改不掉的。他一看见着她,心就碎了,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一见钟情。那位父亲是来给她死去的母亲做祭奠的,怪不得她的杏眼红肿着,她的父亲要了一种最贵的祭奠。“净空,把这两位施主带到西厢房去。”方丈敦厚的声音打断了净空的思绪。净空把他们带到西厢房,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净空有些惊恐,他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净空挑着一担子水,就在菜园的不远处,那水晃晃悠悠,还是免不了被洒的结局。净空惊呆了,干了10几年的活,第一次洒了水。祭典开始了,净空觉得他唯一能为少女做的就是好好念经,为少女的母亲祈祷,他一遍一遍,把每一个字节都念得准确无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净空突然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每天为母亲念的经,还抵不上这一天位少女母亲念的经认真。净空有些脸红,他羞愧不已。没想到就在这祭奠的空隙,少女的父亲偷偷溜走了。当寺里的人们在深夜发觉,要开始打起火把到处寻找的时候,少女给所有人跪下了,泪流满面。那时,净空的心都揪紧了。“对不起,对不起,我们骗了你们。我们没钱。”在少女断断续续的哭诉中,人们都明白了。原来,少女的母亲托梦给他父亲,要他给自己做一次祭奠,少女的母亲生前就一直贫苦,她父亲不忍心让死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于是就制造了这桩骗局。“我的父亲说要带我走,可我不能,你们把我卖了吧……”少女泣不成声,所有的人肝肠寸断。“你,留下来吧。”方丈抛下着一句话,走了。寺里的经济很拮据,尤其是在做完那场祭奠后。少女不忍看到寺人饥饿却整日给她送来可口的饭菜,她瞒着寺里的所有人,把自己卖给了一位富豪。在出嫁的前一天,少女站在湖边,信手拈来一片树叶,轻轻的吹着。净空在一旁远远的听着,那悠扬的叶声一直传到他心里。他痛苦极了。少女婀娜的身影至今还环绕在他的眼前。就在出嫁的那天,净空奔出寺门去见她最后一面,他看见她的泪水吐了,他晶莹的舍利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永远睡着了,没有血,死的是那么干净。他的灵魂升空了,他看见她从花轿上跑下来,那飘逸的头发触到他的肉体,一颗舍利子飞出来,她被那些仆人拉走了。是他保佑了她,在她吐出舍利子时,他念了一句:“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死人的愿望谁也不忍改变。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他亲眼看见鲁班和妹妹赛艺,一层一层地把这座塔踢上去,土地公公受不了又压下好多层。他——被天神派去看守这座塔。改革开放了,许多专家来他的塔考察,他不想让人看见那些珍贵的舍利子,他在等一个人。这个人终于来了,就是像极了那位少女的女人,她曾经来过,但那时的她还小,可他一样就认出了她。他知道那舍利子的价值,她要把他们还给自己最爱的人。她——来了。她一步步摸索着,她是一个瞎子,可她还是那么美。也许是因为心灵感应,她一下子就摸到了那座佛,她小心翼翼的推倒那座佛,舍利子就洒落在她伸手可及的地方。她真的摸到了,塔里散发着从未有过的喜悦,全县的人都看见了,红光笼罩着那座佛塔。他看着一拨拨游人来来去去,他享受得听着木头发出的嘎吱声。他还在等着……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
鹰塔在绿洲和沙漠交界的地带,常看见有一米多高的砖墩,这是为了灭鼠而专为隼形类的猛禽修筑的。鼠类是对沙漠植物具有最大危害的动物,而它们的天敌隼形猛禽、猫类、狐类、鼬和蛇,对沙漠的生态平衡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离开一年后,骆驼白鼻儿带着他已怀孕的妻子回到了这个有古长城烽火台的地方。可是,眼前一片荒凉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你不是说这里是你见过的最好的地方吗?还非要带我到这里来生孩子。”“这里原来真的很好。”白鼻儿忙向骆驼太太解释道,“到处长满了你最爱吃的骆驼刺,还有大片大片的梭梭,怎么才一年光景,就变成这样了呢?”白鼻儿决心要好好侦察一番,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他低着头,走遍了这个地方,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我发现地上有许多鼠洞,”白鼻儿对骆驼太太说,“这里的植物一定是被大沙鼠吃光的。”“天哪!”骆驼太太吃惊地叫道,“哪来这么多的大沙鼠?”“哪来的?生的呗。”白鼻儿说,“大沙鼠一年至少繁殖两窝,一胎可以生小沙鼠七八只,最少也有四只。春天生的小沙鼠到了秋天,又可以生小沙鼠了。你算一算,春天的窝沙鼠到了秋天已变成了多少……”“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骆驼太太惊恐地睁大了眼睛,“照这么生下去,这个世界岂不成了大沙鼠的世界?”他们谈话的时候,大沙鼠拖儿带女地就在他们脚边跑来跑去,摆出一副鼠多势众的样子,对他们毫不惧怕。白鼻儿十艮得咬牙切齿:“一定要干净彻底地消灭他们!”“你大白天说梦话吧?”骆驼太太笑起来,“这么多的大沙鼠,你怎么消灭?我们还是快离开这个沙鼠王国吧!”“不!”白鼻儿十分固执地说,“沙鼠摧毁了我的家园,我也要摧毁沙鼠王国,我们看谁更厉害!”骆驼太太拗不过白鼻儿,只好听随他了。“你准备怎么干呢?”“找大沙鼠的敌人来消灭他们。”骆骑太太一听就高兴了:“好办法!让我来想一想,大沙鼠的敌人都有谁呢?”骆驼太太首先想到了野猫和荒漠猫,因为猫是鼠的天敌嘛。“我们去找野猫和荒漠猫来吧!”说找就找,白鼻儿与胳驼太太一路狂奔,去寻找野猫和荒漠猫。他们没找到野猫,也没找到荒漠猫。“难怪呀!”白鼻儿停住脚步,“如果这么容易就能找到野猫、荒漠猫的话,这里就不会沙鼠成灾了。”骆驼太太不甘心:“大沙鼠的敌人还有谁呢?”白鼻儿说:“还有沙狐和艾鼬。”“我们再去找找沙狐和艾鼬。”他们又跑了起来,找了半天,也没有看见沙狐和艾鼬的影子,倒看见地上的大沙鼠成群结队,像示威似的。“你们以为我对你们就没有办法吗?”白鼻儿被气坏了,他仰天大叫,“快来呀!快来消灭这些大坏蛋!”白鼻儿愤怒的叫声响彻云霄。天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你看,白鼻儿,那是什么?”白鼻儿看见了,那是一只鹰,他飞得很高,翅膀很大。“我们的救兵真的来了!”白鼻儿高兴地叫道,“鹰也是沙鼠的敌人。”鹰滑翔过来,在他们上空盘旋了一阵,突然从高空中俯冲下来。他那两只锐利的爪子同时抓住了两只沙鼠,弯钩般的嘴左右开弓,把两只沙鼠都吞下了肚子。眨眼工夫,地上的沙鼠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都跑回洞里去了。鹰吃完两只沙鼠,看着周围已没有沙鼠,便展开翅膀,准备飞走。“别走啊!”白鼻儿和骆驼太太在一旁干着急,“这里还有很多沙鼠,现在他们都躲到洞里去了,你在这里等一等,他们会出来的。”鹰喜欢停留在高处,他见这里光秃秃的,没有树枝,没有树桩,连一根电线杆都没有,终于没有耐心在这里等下去,拍拍翅膀飞走了。鹰刚飞走,沙鼠们就全都从洞里跑出来,又在白鼻儿和他太太的脚边跳来跳去。白鼻儿拿这些沙鼠一点办法都没有,他绞尽脑汁,要想一个办法,看怎样才能使鹰在这里多停留会儿。“鹰为什么一定要站在高处呢?”骆驼太太也在动脑筋想办法。“因为他们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地面上的猎物。”“我们可不可以筑一个高高的东西,让鹰停留在上面呢?”“你说得太对了!”白鼻儿恍然大悟,“我们可以筑塔来吸引鹰停留在这里。”白鼻儿说干就干,他驮来一筐筐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垒成一米多高的塔,骆驼太太称这样的塔为“鹰塔”。白鼻九在被沙鼠摧毁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座鹰塔。这一招果然很灵,从这里经过的鹰都喜欢停留在鹰塔上,用两只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沙鼠洞,出来一只,消灭一只。只几天的工夫,鹰就把这里成千上万的大沙鼠一扫而光。随风吹来的梭梭、骆驼刺和花棒的种子,又在这里生根发芽了。白鼻儿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他们美丽的家园,他和骆驼太太还有他们即将出世的小宝宝将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下去。1200字以上 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