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绿牡丹1200字以上

寻绿牡丹

1200字以上 初一 写景

这已经是牡丹文化节的尾声,大部分牡丹已失去妖艳姿态,取而代之的是葱郁的翠绿。芍药也已绽放了一部分。真的没牡丹可看了吗?不,此时此刻,奇异品种的牡丹正正悄悄张开花瓣,骄傲地向周围美丽已去的普通牡丹展示自己的珍贵。

上周我和妈妈已经去过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看过奇异牡丹,只可惜时间太早,豆绿含苞待放,蓝牡丹尽是“花瓣粉,微蓝”的蓝芙蓉等,仅仅捕捉到了牡丹盛开,成片聚会的壮丽景象。

今天,我们决定到中国国花园去寻找绿牡丹的踪迹。

我们的目标是“洛阳绿”,这是新培育出的品种,绿得非笔墨所能形容。

进了公园大门是一个大广场,三面皆有树林,遮挡信树林深处的景色,更显神秘,仿佛里藏有待人挖掘的无尽宝藏,这更引发了我的兴趣,起了“不找到绿牡丹誓不罢休”的念头。

最终我们选择了从中间“进军”。映入眼帘的是无垠的绿色海洋,掩盖其它色彩,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止我们寻找绿牡丹。显然这在我们的预料中,牡丹大部分已经失去了花朵。并且芍药大部分已有一触即怒放之势。直直地挺着腰杆儿,争夺阳光和雨露。这使我不免心生失望之情,但一想起来时的信念,便只好坚持。

继续前进,失望就又加重份量,所看到的是无垠的绿,不是牡丹花的绿,却是牡丹叶的绿。但忽然,我下意识的停下脚步,目光定格在隐藏于花丝中间浅粉色牡丹花上,这时它们早应落在土地上,为后代作养料,但为什么这几朵牡丹花与众不同呢?这时妈妈提醒到“这是绿幕陷玉!”

我恍然大悟,脑海中寻找对它的描述――花初开绿色,盛开粉色!可不是吗!乍一看,它们都是粉色,定睛细看时,它们都处于半开放的状态,花瓣尾端带有不起眼的绿。嗬!原来你这调皮鬼藏在这啊!我拿出备好的相机,“咔嚓咔嚓”从不同方位拍了不多照片。希望又来了,我坚信“洛阳绿”的在。

我几乎要奔跑起来,但我竭力控制住自己,不想让任何一处景色不被我欣赏到。树叶中传来声声鸟鸣,或许是指引我们到达目标所在地。

走在树木拥挤着的小路上,前方是光,是一座亭子,是一群人。走出树林,豁然开朗,竟然有一片牡丹,有海黄、有金阁、还有豆绿!我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拽出照片相机,对准那些盛开的豆绿,拍了又拍,没完没了,忘乎所以。我陶醉于那豆绿,沉迷于它的绿,虽不及青翠欲滴,但也有几分翠竹之色。它们当中有昂首挺胸,向世人炫耀它的华贵,也有的低首含羞,保持虚怀若谷的品格。世界上竟然有这个绿的美,尽管我早已厌倦了青草之卑微而又普通的绿,习惯了松柏虽耐寒却一成不变的绿,却被豆绿那脆弱并娇贵的绿征服了。或许我的修饰已贬低了它的美,我久久不舍离开。

妈妈此时建议道:“一定还有更好的,继续走吧!”我点头赞同。

时间流逝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结果之前的过程,必定无聊,现在能做的只有前进和盼望。

转了一遍园,终于发现了第三位绿衣仙子――绿玉。

它初开绿,盛开白,白中带绿斑。它真是名副其实,“绿斑的玉“。一个花苞,绿如其叶,不易发现,难怪如此名贵却无人观赏。再看一旁盛开的花朵,白色部分不比纯白的牡丹着色杂乱,绿色斑点也比不过亭亭玉竹之绿。我不敢贬低似的描述了。它的地位不亚于豆绿。

然而迟迟找不到洛阳绿的身影,它溜到何处去了,莫非它自甘堕落,向其它同类认输?

虽不能完成目标,但我也体会到了一种高境界的绿色的美,它超乎自然因为绿幕陷玉、豆绿以及绿玉都是蕴含了天地之精华,在全身各部位的共同努力下绽放了无与伦比的美的花朵,使人叹为观止。

在花盛之际,大部分牡丹已使出浑身解数绽放花朵,而此时大势已去,而绿牡丹却避开竞争,在无人关注之时,悄无声息的开放,显自己的美,这无异于是一种睿智之举。

我爱绿牡丹,爱它们的美,爱它们的睿智,它们的雍容华贵就源于此吗?

河南洛阳涧西区二十三中初一:sundanjun415

寻芳白水源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白水源,听听名字就很有些诱人了,更何况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诗仙李白涉足过赞美过的渊源。可以这样说,这里虽然只是一个自然小水系的回环跌荡之所在,但它却是一个激越之水如雷声轰鸣的地方,是一个有着璀灿人文光芒的探访处。故当我把白水源的出处与地点一一道来,父母当即便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就要前往那里涉足一观。

那是12月20日的下午,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我照旧履行着司机的职责,然后载了父母、妻和虎娃,一起到白水源进行了一次踏访。

白水源我曾去过,但那时是别人带着去的,且距现在的时间也有些久了,故今日只记得其大致的方位,却不晓得具体的道路与地点。因此,当我们来到吴店镇,东行穿越树头村的时候,就有些迷茫的感觉了。

树头村有条宽敞明亮的大街,径行此地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刚刚走过此条大街,继续向东南的田野方向行去时,道路就变得窄而弯曲了。虽然印象中的白水源就在前头,但从什么地方折转向南,一时就有些不知其所以然了。故我们于行进的途中,为少走弯路,还向路边的村人进行了一番打探,后经过了几回的拐转,方才找到了白水源的真正去路——一条似土非土铺垫些黑色沙石的乡野大路。

好在近庄的时刻,有一段的水泥通道,一时就让我们看到了光明似的,急急然开了过去,旋即于村头的一户人家门前停了下来。

到了这里,大致便有了印象。

后来得知,白水源又名响水滩,位于凉水村的姚家塆庄前。水系为清潭河,古名鹦鹉水,发源于随州市境内的牧马岭,至清河店流入枣阳。其间有18条支流汇集此水,于吴店镇东2.5公里的皇村注入滚河。

名曰白水源,顾名思义就是滚河古时名白水,而这里为其发源地,故名。但后经查访水系,稍一思考便觉这样的解释似乎又有些不通了:一来滚河(白水)的上游在兴隆、刘升与鹿头三镇境内,二来此水(清潭河)的源头远在东南四十公里外的随州境地,这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称不上源头的。

但它确实被人称作了白水源,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时期的樂史,写有一部地理方面的志书《太平寰宇记》,是一部正史性地理志。那上面对白水源有过这样的记载:“光武故址,在今县南,有白水源。”

后来想想,这里的白水源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汉元帝时在舂陵侯国(故城址即今吴店镇的皇村)曾置白水、上唐二乡,而此地为白水乡所在地,且清潭(鹦鹉)水流经此地,《民国枣阳县志》载:“曰响水滩,水从石峡出,悬流而下,其声如雷也。”又《乾隆枣阳县志》载:“清潭河,县南五十里,四时之水皆鹦鹉绿也。”如此,后人便将此水系“鹦绿”之“响水滩”处,名之为“白水源”。

今人将此地作为一个旅游的胜地,应当与唐代的诗仙李白有关。因为当年的李白,曾涉足过此地,当他看到此处的景色优美时,便写下了一首让枣阳人赞声不绝的大作《游南阳白水源石激作》:“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友人曾将这首诗为我写了一幅书法,并进行了精细装裱,后悬挂于父亲的客厅里。父亲曾把这首诗及其书法进行了多次地观看与品尝,然后又经我的一番解释,便有了与父母同游白水源的行动。

其实父亲只是兴趣所至而已,而真正到了姚家塆庄前临近白水源时,他却未能前入一观。这些  年来,他的腿限制了他的行动。但他还是满足的。因为到了这里,虽然他不能够于近在咫尺的白水源实地一观,但却能于姚家塆的庄子上进行一些寻访——与村民交谈。有时候,思想性的观瞻,常常比现实的实观还要经久寻味得多。

我们只能撇开父亲而行动了。

我们沿着村子西边的一条土大路斜刺里走将过去,路便有些低洼的感觉。两边为郁郁的山林,都是些近年来新植的马尾松、湿地松之类的新品种,均显得匀秀挺拔,苍翠欲滴,生机昂然。而这时的虎娃,则拿着一根长棍儿,与母亲逗着乐,一路嬉戏地欢笑着,显出了十二分地快乐与童趣天真。

路越行越低,道越走越洼。地面上的石头不时地会冒出一个两个来,凭添了行走的几许趣味。正行间,还未看到水的迹象,突然就听到了隆隆的激起水响。我马上说,这就是响水滩发出的声响。话音一出,大家便加快了步伐,欲要一睹其壮观场面。

路沟似的道路斜刺下去,前面就出了一条长长的水道——南北走向的清潭水。而于眼前的向东拐弯不远处,修建着一条小拦水坝,激起的隆隆水声便是从坝中的出水口,因落差而迭荡流发出的声响。坝的南岸为一巨型的陡壁,于坝端垒砌着蹬岸的诸多石级,可以达到对岸的平地上。透过一片平展的庄稼地,远处便为施楼村一带时断时续的小山头,青青的林木于氤氲的云烟里显得有些苍茫。而眼前的清潭河,向南隐没于同心村一带的莽岭间,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走近前来,方看到坝的北岸悬崖上端,耸立着两千年时修建的一座四角小亭。亭中立一石碑,正面雕刻着“太白行吟亭”几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本地著名作家葛昌永先生撰写的《白水源记》。前后(东西)两面,东三西二地竖立着五座六角小塔,顶端圆形如水壶、茶杯盖儿,各塔的六面携刻着本地知名人士的诗词书法。

坝下的东方,流水的河道中央,耸立着一座巨型石碑,一九九三年修建。汉白玉的平面墙上,东面书写着“白水源”三个大字,西边雕刻着李白当年来此地有感而写下的那首著名诗作,两边为本地的一些历史介绍。

对于这样的几处景致,无论是母亲,或是妻与虎娃,抑或是我,都进行了一一地涉足与观看。特别是于坝中的出水口处——响水滩之所名的地方,虎娃还进行了戏水的活动;虽然那样的做法很有些危险的成份在内,可我们却没有阻止他的这一行动。

毕竟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看看听听响水滩的响水之所在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写景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