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美制度对话的读后感_1200字
关于寒梅和美国同事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仅是中美两国关于制度不同的交流,更有关于不同性质的国家主体之间的文化碰撞的火花。寒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动贴切的语言成功矫正了美国同事对于毛泽东的不合适不全面甚至带有些许名族偏见的看法。
首先,她们在对话里涉及了共产主义、信仰、上帝、监督制度、总统和总裁、人民选择的权利以及选举制度方面的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和美国各种制度的不同,美国人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不太了解,使得美国同事对中国的毛泽东和中国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不解,而这些误区都在寒梅女士的一一准确辩说解释下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毛泽东也赢来了来自美国同事的最衷心的赞叹,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的角色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光辉使者,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金色太阳。
那么引起这段对话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美制度的差异。首先提及的是上帝和共产主义。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体,而美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执政的政体。但究其根本而言,一党执政和两党执政的实质是相同的。不管是几个党派执政,他们的宗教信仰必须是相同的,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一说,我们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信仰共产主义的民族。每个名族都需要一个精神核心来制约和集中公民的精神力量,美国等一些多党执政国家通过宗教、通过信仰,而中国就是在唯一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共产主义的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各有所长,但并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就当时的国情而言,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具有统一信仰的国家,便不能采用宗教信仰这一方式,中国更适合这种唯一政党执政的领导方式。美国人整体信仰上帝,相信上帝赋予人民其各自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一种管理者统一民心、利于管理的手段之一,只是就中国当时的国情而言,上帝已经无法成为公民的精神支撑来保持一颗完整美好的心了,那个时候我们面临温饱问题根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上帝那儿,我们唯有紧跟共产党的领导步伐,依靠着自己的微薄力量聚集起来,一同攻克眼前的难关,获得最后的解放。
然后美国同事抛出了一个观点:毛泽东是一个独裁者。针对这个问题,寒梅女士是这样回答的:毛不是被纸的选票选出来的,而是中国人用生命的选票选出来的。国情所迫,毛泽东在成立中华民族共和国时并不能够像美国当时一样成立三权分立机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监督机制,他建立了三种互相监督,在共产主义信仰之下,以适合中国的方式。所以总体而言,毛泽东绝对不能说是独裁者,更贴切的形容,他是拯救者,拯救无数民众于水火之中的一代伟人。
最后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发现其实最后还有一段文字关于毛泽东写的白求恩的一段话,是寒梅女士Email发给她的美国同事。最后美国同事真心赞叹毛泽东的伟大情怀,更是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四川省邻水中学
高三:黄语萱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后感_1500字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两个关键词所吸引:“青春”、“迷茫”。处于青春年华的我本以为这将是一本让自己看后不再迷茫的书,而当我阅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自己更加怅然了。
刘同在书中说到我们都一样,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当下使劲的样子。会狼狈,有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或许是他也在湖南读大学的缘故吧,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更强了,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青春都去哪了,其实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处在年轻的时期,心却老了”。
从他的自序中我找到了共鸣,也得到了一些安慰,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在这样考虑,他在书中写到:“二十岁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出去通宵电脑游戏时,你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情人滩上,你也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你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想着并不是我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担心,猛然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过来的,自己也不例外。
想着自己以前的理想,自己为考大学努力下的汗水,然而身处于大学中便有些迷失了目标,开始否定自己的一些努力,然而从刘同的这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我每时每刻都在告诫自己要乐观一点,多和这个社会接触,多与人打交道。但其实人生的许多路都是要独自去走的,选择很多,机会很多,怎样去选择,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然而尽量让自己快乐的方法便是让自己处于一种投入的状态,处于什么环境下便去尽力的适应它。
以前很喜欢美好的文字,慢慢发现这些美好与现实相差太过于遥远,很多自己童年时说过的话语还回想在耳边,只觉得那是有些幼稚可笑罢了。
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到了成长的无奈,但也有青春中的感动,有人说这本书里满满的都是矫情,矫情的文字,矫情的标题,矫情的封面,然而正是这种矫情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我们处于青春中,处于这个动荡的社会,但是也必须有这个年龄阶段所拥有的压力,所谓的迷茫,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也不知道下一个十年自己会在何时何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放弃一些东西才能真正拥有一些东西,一直强调创新创业,可是没有勇气去提出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创新,而又如何去创业,我曾问过我的一些朋友,有没有想过自己读完大学又能干什么呢,要是真找不到工作那岂不是更迷茫?我甚至觉得选择越多,有时候浪费的时间越多,徘徊、踌躇、犹豫不决还不如只有一条路来的痛快。
书中语录:当周围都黑暗时,你可以尽力给自己点一盏灯。那盏灯也许不那么亮,甚至不能照亮你未来三步之内的路,但只要你支撑下去,努力亮着,起码能让周围的人在黑暗中一直看见你。对于自己选择的路,要相信与尊重自己的选择。坚持了,总会有结果。
我最害怕自己到了一半的路上就走不下去了,更害怕自己一开始就错了,然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理想中的生活离自己越来越遥远,还记得与高中的一位好友聊天时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便是:人活着,不为什么,只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就足够了。当时我就懵了,自己好像很久没有了真正快乐的时间,每天都在惆怅,看到一切的变化,有些猝不及防。然而有些事情,是自己选择的,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高三:罗雨瑶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
大山深处的对话_12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黄昏时分的大山就像一个舞台,山是帷幕,落日是灯光,余辉是色彩,牧笛、狗吠是乐曲,农人是表演者,一切都是显得井然有序,在生活的长河里匆匆上演,又匆匆落幕。16岁的孙子与年迈的奶奶坐在家门口眺望远处的风景。少年侧过脸问:“奶奶,你累了么,我扶你进屋歇着吧?奶奶:“奶奶不累,奶奶还要趁现在能看的时候多看几眼。”少年突然意识到奶奶确实已经老了,或许哪天就会死去,于是,“死亡”这个名词直在他脑袋里乱窜。少年:“奶奶,我能问你一些问题吗?”奶奶:“嗯,你问吧,奶奶听着呢。”少年:“奶奶,人总会死去,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奶奶怜爱的抚摸着孙子的头:“傻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会死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而人会生育后代,你们就是新的希望啊。”少年的额头蹙成一团:“可是奶奶,人不都怕死么,我一想起人死后就要住在一个黑乎乎的地方就害怕。”。奶奶:“在你出生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你死后,这个世界依然没有你,你只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然后又回到了你的本真…”少年迫不及待,:“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去害怕呢?”奶奶挪了挪身子,淡然地说道:“人其实怕的不是死亡本身,是怕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所以顺其自然,努力去生活才不会后悔。”他看看祖母的脸,依旧迷茫,转头望向远处,他看到了扛着锄头、赶着羊群归家的农人。少年:“奶奶,你看那些叔叔伯伯,每天起早贪黑,忍受各种煎熬,他们很苦,不是么?人不都是趋利避害的吗?活的如此艰难,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奶奶呵呵的笑了,露出残留的牙,皱纹如亘古的长河,“生命只有一次,谁都应该珍惜。承担痛苦才配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耕作,可是内心却快活,你看,庄稼长得好,娃儿也健康成长,如果让他们离开他们的土地和亲人,才是真正的苦。”少年:“奶奶,如果面对困难时,我坚持不住了,我要怎么办?”祖母想起孙子今年就要满十六岁了,他马上就要走向社会,迎接生活的险滩。奶奶侧过脸,眼神犀利而又坚定:“孩子,困难是因为人的存在才被称为‘困难’,它再强也强不过人。当它向你逼近时,你不能退缩,而是要直面它。那年你爸才三岁,你大伯十岁,你爷爷就去世了,那时候闹灾,真的是苦啊,你爸爸和伯伯经常是饿的‘哇哇’哭,有时候我真恨你爷爷,那么狠心的丢下我们娘儿仨,可是我总不能丢下自己的娃儿不管吧,我只能狠下心,坚持住,你爸爸伯伯他们也懂事,经常帮着我干活,成绩也好,慢慢的也就不觉得日子苦了。现在想想,真庆幸那时候坚持下来了,要不然我也不会懂得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所以孩子,爱和勇气才是活下去的基础。并且在解决它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样你才不会觉得累。”少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那个从小就对自己极其严厉,而在自己生病时日夜守候在床边的妈妈。同时,他看见红日跳进了山谷,大山深处,一条道路通向了远方……洞口二中高三:袁雪晴1000字 高三
-
《最美的时光》读后感_1200字看完这本《最美的时光》之时,我因为感动而彻夜难眠,想着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讲一讲我对这本书最真实的情感。 初读时,觉得对话与情节有些肤浅,主旋律很不现实,但接下来越读却越觉深刻。书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细腻、美好且收放得宜。苏蔓与父母的生死离别,让我更加领悟了即将死去及活着的人的感受,明白了曾经自己所经历时不明白的,感受到了曾经来不及感受的。正如书中所说“人类的力量在死亡面前,都太微弱”。书中苏蔓对父母曾经故事的叙述,细腻深远,像涓涓的小溪安静、缠绵地缓缓流淌着那个年代的朴实美好与纯粹。想象着自己父母在那个年代的种种,不禁心中溢满温暖。苏蔓对即将离去的父亲承诺自己会生活得幸福,会生个女儿,给她讲姥姥姥爷的故事。也许那是将死之人真正想听到的。 苏蔓与麻辣烫的友情让我羡慕不已。可以彼此毫无顾忌地嘲讽、贬损、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可以不用考虑措辞、态度、语气地随心相处,因为无论怎样,心里就是知道,那个人就在那,永不疏离。书中苏蔓经常说麻辣烫如她的父母亲人,的确如此,只有这般的感情与存在,才会放肆如此,胆大如此。“事情过后,每个人都是诸葛亮,可在当时当地,我和你都只能做当时当地认为最好的选择。”这样的理解与体己及人自然也能够成就这样的感情。我很喜欢麻辣烫,她的勇敢、作风、说话方式,即便大闹的她也让我喜欢。虽然我很怀疑那样的成长背景究竟要多努力才会成就现在的她。 苏蔓对宋翊十几年的暗恋与角落里的追随,虽让人心痛,却也无比美好,但也许还是会让人觉得不现实。我是一个始终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人,所以,我没感受过的,不代表不会有人感受;我没经历过的,不代表一定不会发生。宋翊阳光,虽然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形容自己为“内里已经腐烂的木头”,但成年后的打击挫折,并不能否定他骨子里阳光的性格。我向来不被阳光的男人吸引,所以只能认为他很好而已。陆励成,农村大山出来的孩子,吃进多少苦头,费劲多少功夫,自不必说,冷厉的性格理所当然,我被这样的男人吸引,希望他的爱会开花结果。可是看到最后,我改变了想法,觉得苏蔓应该跟宋翊在一起,只为宋翊打篮球时发现苏蔓对他深重的喜欢“原来最深重的喜欢会让一个女孩子连视线都能呐喊着:我喜欢你!”只有宋翊回应了苏蔓,才不枉苏蔓多年的追随,虽然她也因此而成长;也只有阳光才对得起这连视线都呐喊着的深重喜欢。不过,心还是为陆励成疼着,他对苏蔓的爱,绝不比宋翊的少。陆励成与苏蔓在他老家度过的时光真的美好到让人心醉,他对紧急事态的处理方式以及对苏蔓的照顾与爱护无不让人钦佩、感动。最后苏蔓在陆励成的家乡支教,不只是遍寻苏蔓不着的陆励成,连我都惊讶万分,不禁感叹设计得好!这也应了苏蔓对陆励成的“不言谢,只赴汤蹈火”。Helen说的好“多么幸运的女子,丝毫不知道她错过了一个那么爱她的人;多么不幸的女子,永远不会知道这世上曾有一个人那么爱过她”。 我很少对小说类的书有这么深刻的感触,但是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点受不住了。我知道改编的电视剧已经开始播出了,我没有勇气去看,我只希望电视剧可以还原出我心中最完美的《最美的时光》,还原出我心中的苏蔓……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
高三读后感:读后感_1200字三国演义何为义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围城》读后感_1200字《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郁美静_1200字如果,一个人的心死了,那么晴空对她来说,能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吗?她那扑朔迷离的眼里,满是忧郁。孤身倚着枯黄的树干,目不转睛的盯着天空。其实,此刻的天空并不怎么美---几朵昏暗的云随风聚了散,散了聚。几片枯黄的叶子落了升,升了落,毫无喜悦可言。没人知道她在看什么,但从箬忧郁的眼眸,苍白的颜容可以断定,箬的生命中需要知音!箬是个倔强的女孩,自尊心又特强,她不愿在别人面前轻易显示她的柔弱,她总是笑着对很多人说:我很快乐!她不愿主动与别人接触,因为怕受伤。那一年的炎夏结束了,一转眼,箬喜欢的赋有浪漫气息的诗意秋天就到了。箬的喜怒哀乐从不表现在脸上,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在别人眼里变的赤裸。没人知道箬喜欢静秋。每个夕阳西下之时,箬总喜欢去村头的那片林子中央的大青石上坐坐。捧着本散文集,一个人静静的坐着,头倚树干,期盼着风吹,等待着叶片滑过耳际,留下那似有似无,只有她能听懂的叶子的低语。偶尔吟吟悲情悯怀的诗文,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一直以来,箬有个很美的心愿:她要用复读机录下黄叶滑过耳际的声音。好美的愿望!她坚信,终有一天,那声音会刻在心间,会让她用一生品读的。就这样,闲适的生活令她份外满足。就在那个如诗的秋天,拥有夕阳红的林子里,箬认识了璇。一个拥有明朗笑容,飘逸长发的女孩。夕阳中的她显得那般温柔。于是,拥有相同爱好她们很快成了朋友。璇用她的善良懂事,温柔征服了箬,璇成了箬最信任的人。她们常常一起去林子里交谈心事,箬在璇的影响下,变得开朗了许多。林子从此不在寂寞,从前一个人的静默变成了两个人的谈笑。日子在欢乐中流逝,林子常为她们暗暗憧憬未来。秋,依旧黄叶飘飘,夕阳依旧映红林子。然而,随着秋的逝去,某些不该流失的东西都去追随冬的脚步了。在一个残风邀枯叶的下午,她们相约去林子里收集树叶。很长时间过去了,璇还是没有来。箬异常担心,一向很守时的璇怎么今天也迟到?一切的担心都是徒劳,天黑之后,璇都没能出现。第二天,等待箬的是璇哭红的双眼,和一句“我们不该成为朋友”。箬就那样站着,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一片枯叶顺着树干,在空中绕了几个圈无声地落在箬的脚下。她无力地倚在枯木桩上,没有了昔日的矜持,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到手背上,温热的。她从未觉得自己如此无助过,莫大的树林只剩她一个人,看看大青石的另一边,那原本属于璇的位置已经空下了。是失落?是悲伤?箬第一次下决心把完整的自己交出去,然而,收回的,竟是个伤痕累累,伤心欲绝的躯壳。因为太注重,所以伤很深!那天下午的夕阳格外耀眼,把整个林子都映的血红。黄叶纷纷落下,有细微的摩擦声。“落红不是无情物”,真的很佩服龚自珍,这句诗写得极好,连落叶都为箬哭了。从此箬变得异常敏感,她开始只相信自己。但她依然热爱自然,热爱天空,亦钟爱那个伤透她的秋天。望着明净的天空,坐在大青石上,是她最乐意做的事。远远望去,在秋叶飘飘的季节里,村头林子里,总有个手捧散文集的女孩,坐在大青石上仰望天空,眼神是说不上的空洞。云聚了散,散了聚,箬觉得那美极了,恰似人生,亦恰似自己的心:忧郁,美丽。静谧!宁夏泾源高级中学高三一班 周丽红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1200字 高三 写景
-
一个中美制度对话的读后感关于寒梅和美国同事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仅是中美两国关于制度不同的交流,更有关于不同性质的国家主体之间的文化碰撞的火花。寒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动贴切的语言成功矫正了美国同事对于毛泽东的不合适不全面甚至带有些许名族偏见的看法。首先,她们在对话里涉及了共产主义、信仰、上帝、监督制度、总统和总裁、人民选择的权利以及选举制度方面的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和美国各种制度的不同,美国人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不太了解,使得美国同事对中国的毛泽东和中国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不解,而这些误区都在寒梅女士的一一准确辩说解释下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毛泽东也赢来了来自美国同事的最衷心的赞叹,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的角色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光辉使者,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金色太阳。那么引起这段对话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美制度的差异。首先提及的是上帝和共产主义。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体,而美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执政的政体。但究其根本而言,一党执政和两党执政的实质是相同的。不管是几个党派执政,他们的宗教信仰必须是相同的,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一说,我们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信仰共产主义的民族。每个名族都需要一个精神核心来制约和集中公民的精神力量,美国等一些多党执政国家通过宗教、通过信仰,而中国就是在唯一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共产主义的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各有所长,但并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就当时的国情而言,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具有统一信仰的国家,便不能采用宗教信仰这一方式,中国更适合这种唯一政党执政的领导方式。美国人整体信仰上帝,相信上帝赋予人民其各自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一种管理者统一民心、利于管理的手段之一,只是就中国当时的国情而言,上帝已经无法成为公民的精神支撑来保持一颗完整美好的心了,那个时候我们面临温饱问题根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上帝那儿,我们唯有紧跟共产党的领导步伐,依靠着自己的微薄力量聚集起来,一同攻克眼前的难关,获得最后的解放。然后美国同事抛出了一个观点:毛泽东是一个独裁者。针对这个问题,寒梅女士是这样回答的:毛不是被纸的选票选出来的,而是中国人用生命的选票选出来的。国情所迫,毛泽东在成立中华民族共和国时并不能够像美国当时一样成立三权分立机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监督机制,他建立了三种互相监督,在共产主义信仰之下,以适合中国的方式。所以总体而言,毛泽东绝对不能说是独裁者,更贴切的形容,他是拯救者,拯救无数民众于水火之中的一代伟人。最后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发现其实最后还有一段文字关于毛泽东写的白求恩的一段话,是寒梅女士Email发给她的美国同事。最后美国同事真心赞叹毛泽东的伟大情怀,更是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深感自豪。1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歌声中的虎耳草——《边城》读后感_12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歌声中的虎耳草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边城》读后感题记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我不禁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沈先生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副副令人浮想联翩的画卷。凤凰城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县城。凤凰城又叫沱江镇,是因为整个县城临着一条美丽的沱江而建。在沱江两岸,布满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脚楼和木屋。这里的茶峒,不属于外面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初读《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他对填报兄弟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在梦里,她“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他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的那么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谁又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呢?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但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爷爷的死使翠翠成为完全的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千岛湖初级中学初三:缅因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看见》读后感_1200字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柴静《看见》。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手机应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纯美的的开头,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却原来那只不过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环境污染。而柴静在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写中穿插的童年往事,为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从而拉近了读者与环境污染这件事的距离。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接着看到柴静的博客《新书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段视频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样,就是一个记者,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 看完书,再回过头来看那段视频,我才真正懂得视频中的一些话语。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不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不能让自己毁灭在自己的意识,谢谢柴静的《看见》,让我自己看见。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_1200字更多关于读后感大全的作文《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相关作文推荐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_12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河北邯郸丛台区邯郸一中初中部初二:秦雨轩1000字 初二 读后感
-
对话_12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冬末春初,阳光绚丽。午后,一道暖暖的呈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轻轻地倾洒在我身上,似乎听得到有人在向我呼唤呢!我我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瞳仁,起身走向充满了诱惑的世界。独自一人,我来到油油泛绿的大草坪上,卧坐在柔软舒适的草地上,望着那些渺小,却五彩斑澜、清新稚嫩的花儿,呼吸着掺有淡淡馨香泥土的空气,抬头仰望蓝得出彩的天,纯洁的云朵儿在自己的小天堂里悠然自得地飘荡着……正当我陶醉于这一切的一切,那无限美好时,身旁一朵含苞欲放的野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扑下身子,与它贴近,似乎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却总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嘿!小家伙你每天都在这儿干什么呀?没有朋友,你不孤单么?”我天真得寻问。“当然不会,我每天都在结交新朋友哇!每天都在与大自然对话,当然不会感到孤单呢!哪像你们人类,除了会探测人心,还会干什么?”野花带着傲慢的口气不屑一顾的说。这话,朴实,其切,让我觉得心中有几丝忧伤。“我不属于自然,并没有纯净无暇而自然的心灵。”这就是我与大自然的对话。我仍孤身一人,又来到了几乎无人的,空气中弥漫着使人窒息的路边上,随意坐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看着身穿花花绿绿衣裳的人们,那忙忙碌碌的步伐,让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紧张感,觉得自己好孤独,好无助,不明白这种喧闹的生活怎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幸福感呢!于是,我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躯壳发出疑问:“你在这儿生活的幸福么?”“不知道,几乎这儿的人天天都很麻木无力,糊里糊涂地,虽说我是这座城市的躯壳但也弄不清到底这是幸福还是什么?”“额,那你为什么还要呆在这儿不离开呢?”“哎,我必须在这儿,那是别无选择的,所以我永远也只是一个空落落的躯壳而已罢了!”这话,很真切。突然我觉得心里又多了几分悲伤与苍凉。“我的躯壳只属于这儿,一个装满了麻木躯壳的储藏室,只是这儿,而一切能让“没有感情”的我们而变得满足不已。这就是,灵魂与虚假的空躯壳和我的对话。的确,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我们都在与周边的任何事物进行对话,只是其具有假性而已。亲爱的朋友们,请记住,无论在哪,我们都要懂得什么才是自己的归属地。如果你单单只是一个低俗的人,那么你的灵魂也就会属于纯洁无暇而自然的世界,假如你是个超凡脱俗的人,那么你的灵魂将会属于那座红灯绿酒的城市。我们不仅要懂得谛听真言,更要懂得与别人对话和交流,因为那是你唯一能,自己感受到幸福的方式。哦,真是如此“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几丝忧伤与悲凉后,抬头看见的天依旧还是那样蓝,云依旧也是那样纯白,阳光依旧也还是那样柔和温暖,而我似乎也依旧是那样沉着,拥有一份好奇心直到永远,我站了起来,面朝太阳一直伫立着……南京市下关区姜家园小学六年级:邢蓉10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谈美书简》读后感_1200字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高二:胡清扬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与上帝对话_1200字“上帝!我求求你,请见我一面吧!我想我要死了!我该死了!”那个人歇斯底里地冲着天堂的方向,大喊着。他的喊声震落了天堂的美好,当然,惊动了上帝。“人,你为什么如此惊恐,如此慌张,叫我有何事?”上帝缓缓走来,平静地看着那人。“上帝啊!你快快让我去了吧,让我去天堂,那个美好的地方!”他看到了救赎似的,高声喊道。“不,人,现在天堂容不下你,你不能去。”上帝依然那么平静。“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似乎绝望了,几乎癫狂。“人,你太狂躁了。能告诉我怎么了吗?”上帝的目光一直在他身上,从未离开。“我的老板昨天叫我们去开会,我知道他要说的事情是裁员,可是我迟到了!他们开完会我才到那里。我的老板对我怒目而视,他很生气!可是我搞砸了一切的事!”他愤愤道。“我儿子的老师叫我去学校,因为我儿子打架了!但是,我早餐时跟我的老婆吵起来了!她竟然为了省钱,不做煎鸡蛋,只做了煮鸡蛋!我很生气,摔门出去了。可是,我也正好看到我儿子在打架。”他继续道。“我想冲过去,可有个老太太在我面前摔倒了。我想扶她,可她竟然拽着我的裤腿不放!我赶紧跑开了,穿过人群之后,我发现我的钱包掉了!我想冲回去找,可是我快要开会了,我只好向前跑。可是公司离那里太远了,我没法打车,结果就迟到了!你看,我肯定会被老板赶出去了!我没有活路了!”他大叫道,同时蹲下身子,抱着头。“人,你应该回去,再看看,真的都是这样吗?我想不会这么惨。”上帝慢悠悠道。“不会的,一定是这样的!“他依然激动,但稍稍平静。”回去吧!“上帝说完,转身走了。他抱着绝望的心情,慢腾腾地往回走。突然,他的一个同事飞奔而来:”你怎么在这?你被升职了!快走!“他愣住了,跟着同事往公司跑。到了公司,老板笑着走过来:”你现在是公司的主管啦,继续加油啊!“”张总,之前的会议我没参加,为什么我被留下了?“他大惑不解。”你干得很好呀,之前的会议你其实不用参加的,因为那是个给公司提意见的,站在你身边的人捣乱,我才瞪他的。“老板笑着解释。他很恍惚,直到有个人拍拍他的肩膀:“嘿,谢谢你。”“谢我做啥?”他莫名其妙,但一眼瞟到了他手里的钱包。是他自己的!“之前我妈在马路上摔倒了,对,就是那个老太太!她看到你要扶她,但你的钱包掉在身后了,她怕你忘了捡钱包,才拉了拉你的裤脚。啊,她是个聋哑人。谢谢你,钱包给你。”年轻人说道,递过钱包。他愣了愣,旋即接过钱包,拔脚向家走去。结果,妻子站在门口,身后是热气腾腾的饭菜:“早上油不够了,对不起啊!”他笑了,他知道,儿子不是真的打架,是去拉架。六年级:丁孟骐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六年级 叙事
-
读后感_1200字早就会唱《送别》这首歌,而且知道它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至于《城南旧事》这部书和电影却都未曾欣赏。如今,小学语文课本上选编了《城南旧事》的序言部分,于是我赶紧找来读了一遍。读后,不禁被林海音那饶具魔力的文笔深深吸引。文中,主人公英子以童稚的双眼,透视着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倒进了人间的复杂情感,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北京城南的风光人情。文中透出淡淡的忧伤,也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无法忘怀。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便一个个向我走来。英子,聪明善良。别人都认为秀贞是疯子,没人跟他讲话,独独英子对她表示了友善,并和她成了朋友。为了帮助妞儿和秀贞找她们的亲人,英子偷偷拿出了妈妈的金镯子。别人认为那是个“小偷”,而英子说自己分不清好人坏人,其实她是用自己的标准在衡量着世间的人。为了供弟弟完成学业,供养母亲,而自己要冒着危险去做贼,这在英子看来可不是坏人,反而和他成了朋友。这不是她善良的本性使然又是什么呢!蓝姨娘尽管可爱,讨英子的喜欢,可当她发现兰姨娘和爸爸手拉手,而挺着大肚子的妈妈正在灶台便炒菜时,她心里难过,为妈妈不平,可又不知如何表达,最终,聪明的英子通过牵线搭桥,促成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婚事,却把爸爸蒙在了鼓里,读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英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么多的心眼。真是个小机灵鬼呀。于是,我便再也忘不了那个扑闪着大眼睛的小姑娘——英子了。妞儿,一个不该出生的、苦命的孩子,但却有着有着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个性。她出生后便被抛弃了。被人捡去后,也无非是把她当作卖唱挣钱的工具,还要动辄遭受继父的毒打。为了摆脱苦海,她竟要偷偷去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没成想,生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英子的引导下,她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母。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她的生母——秀贞,由于过度思念丈夫和孩子已精神失常。最终母女俩人双双葬身车底。读到此处,禁不住潸然泪下。兰姨娘,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三岁时,生身母亲由于生活所迫便把她卖掉了,后又沦落为风尘女子。被人赎身后,作了一个七八十岁老头的姨太太,当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好在她敢于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脱离了那个家庭,最终与进步青年德先走在了一起。宋妈,同样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妇女。她为了养家,为了不遭丈夫的打骂,忍痛离开自己的亲身骨肉,而去给别人的孩子当奶妈。最终,自己的孩子死的死,散的散。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真实,再加上作者那朴实的、诗意的语言,使读者不自觉地被他们深深吸引,为他们哭,为他们笑,透过他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生活在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它就像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北京城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现状。六年级:吴忍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最美_1200字窗外是一片静谧,几颗并不亮眼的星星懒散地躺在夜空中,没由来的情愫暗自生长,而脑海中突然浮现的是徐志摩的《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许,每个人记忆的枝头都垂着两三朵娉婷,幽幽的香气与飘浮着的诗句相遇、交织,再一同坠到心田上,发芽,开花。很奇怪,世界上有诗。比歌还美的词句,比烟还飘渺的意境,比影还神秘的感觉都在心中轻轻撩拨。记得一种爱情唯美如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记得一种幸福平实如蒲宁的诗”幸福,我们往往只是去回忆。而幸福无处不在。也许,它就是屋外这秋色宜人的花园,这涌入窗口的空气“,记得一种瞬间忘情如吉皮乌斯的诗”宁静的夜晚灯火通明,灯光里释放出我的欢乐。此刻世界上再没有别人,唯有上帝,天空和我“,记得一种感应自然如波德莱尔的诗”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很庆幸,世界上有诗。不远不近的诗意、或抑或扬的情感、若有若无的碰触都多多少少地叫醒了每一颗在人世浮沉的脆弱的心。世间万物,在某些人的眼里,便有了诗情和画意。不论是怎样动人心魄的遇见,雾里看花的懵懂,欲语还休的迟疑、疏影横斜的错乱抑或是脉脉含情的低语都可在诗中加以体现。读诗时,此刻的心境有时候与作者的心境相似,仿佛自己也成故事里的人物,就这样猛回头,不见花开,见梦来。自己本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诗中的几句话甚至是几个字都可以实实地落在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原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经历,也因为周遭景物的渲染,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若以后记忆有一方留白,那么一定是留给诗的。我从第一眼见到这本《最美诗》,也是被最美二字吸引。最美,本是穷极一生追求的东西。而诗,我心中,是最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洁白。只有我的流浪者,在孤独的路途上,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这便是诗在我心中的地位。读完《最美诗》,感触最深,却不知从何谈起。“于无声处的寂静比不过有声处的寂寞,而于无色处的色却浓过有色时的浓烈”,这一句是全部。抬眼,月色正明,世界也睡得安详。低头,“我曾经是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尤其是,我曾经,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目光触及最后一字,轻轻合上书。终于遇到了不是吗。是啊。遇见你,一生有幸。初三:竺佳瑜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初三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