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陶渊明的影子
哪一个人不向往宁静恬适的生活,哪一个人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哪一个人不向往静谧安逸的田园。居于这喧嚣的城市,这些仿佛都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罢了。充满喧嚣的城市到处是灯红酒绿,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向往的田园生活渐渐的无处寻觅,或许居于这个城市中,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才能求得心灵上的宁静,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金钱,权利,名誉,地位,说白了,只是个幌子而已,物质上的满足换不来心灵上的宁静。我们更应该注重心灵,保持一份平静的心,知足常乐,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在东晋时期,浮现出一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一位从所熟知的田园诗人。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很喜欢他写的《桃花源记》。那时战乱不断,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他却向往一种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我们都知道“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在那里,人民安居乐业,在没有了战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安静祥和的景象。“桃花源”是一个梦,是诗人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身处乱世,陶渊明还会向往这样一种生活,我欣赏他,我敬佩他。在那个时代,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愿望,对他而言却是多么的奢侈。当时他虚构的桃花源,不知道是多少平民老百姓所希望的生活,虽然不能实现,也算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对当时的人们,是有多大的诱惑力。他们只能靠想象来实现那种生活。在精神上获得心灵的满足。
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正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间简单的茅草屋,屋前是一个花园,屋后是一个小院,里边种着小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这样一种宁静安适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为了生活,我们必须来到城市打拼,只为了寻找到城市中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来到城市,为了寻求一种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生活质量,但却忽视了精神境界。我们仅仅只满足于物质,那样的生活仿若就是没有了方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多少人为了金钱误入歧途,多少人为了地位铤而走险。对现在的社会而言,物质上所需要的东西早已超越精神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已逐渐被人们遗忘,那种田园生活在逐渐销声匿迹。在社会上,我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的影子,我知道,在社会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陶渊明,一个永远让我无法忘怀的名字,一个永远不会被我遗忘的名字,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
寻找陶渊明的影子,寻找一种安逸的生活,这样,那便很好了。
野菊花
今天,阳光明媚,我独自走在乡间的田埂上。一片淡黄色的光泽映入眼帘,啊!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野菊花,像天上无数的繁星,微风徐徐吹来,好像起伏的波浪晃动着,像是点头欢迎着我的到来。一股美妙的梦幻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伫立凝望,忽然想起了五年前也曾见过类似于这片的野菊花,那是一片哭泣的花,那时正是我父亲去世的日子,微风吹来,花瓣纷纷落下,妈妈使尽地哭着,看见妈妈悲痛的样子,我无限的伤感和惆怅。妈妈对我说:“今后,你要像野菊花那样顽强地独立自生自长……”那时,我不大理解妈妈话理的含义。现在才体会到失去父亲的苦痛。
我采摘了一枝野菊花,又想起了六年前的另一件事,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看见家门口有小一片野菊花,刚想去摘,“不要啊!”听见爸爸这么说,我马上把手缩了回来,我刚想走到爸爸身边,却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刚好压在了野菊花上,菊花被我压软了。爸爸刚想抱我起来,但是他又立刻把手收了回去,他郑重地对我说:“秋香,你现在虽然是小孩子,但要坚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就像这野菊花一样坚强,它明天一定会站起来的。”
第二天,我去看那片野菊花时,果然弯曲的野菊花都站了起来。爸爸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说:“野菊花有坚强不屈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你一定要像它那样,为了美好的信念,勇敢地奋斗。”
是啊,为了明天,我一定要像野菊花那样。
相关推荐
-
梦寄陶渊明纷纷扬扬的花瓣飘落,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泥土草香的气息。我的思绪不禁地飘向远方……“虽说正值秋季,却也有初开的桃花啊!”我不禁一番感叹,我竟从未去注意。唉,放弃官场,隐居田园,虽苦,但是我根本就不在乎呢。已值黄昏,锄头一扛,篮子一提,悠悠地漫步回家。这种日复一日的田园生涯……唉,谁会不觉得苦呢。我抬头,满腔的苦情却只能向月亮述说。这荒郊野外的,人烟稀少,我连个说话的人都很少见到。越是这样想我越觉得心悲凉,不过比起先前做官的时候要好的多,总算没有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啊!不知不觉,已到了家。坐在窗头,以无眠意。夜色已深,当四周都静下来时,我所以的心情都已幻化作一首诗,情不自禁地吟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旦日,起身道屋外,不禁眼前一亮,满山坡的野菊花都开了,以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心甚喜。唉,花开花落也没有多少人去观赏,但是朴实的它还是会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去装扮这萧条的秋天,诚然,值得我敬佩啊。今日,就去赏菊吧,也好调一调心情。于是,便挪着轻步,悠悠地在林间转动。“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我怅然地吟道。“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一个婉转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正在我纳闷是何人时,一身碧绿的装扮印如眼帘。“姑娘是何人?”望着来人,我不解道。“小女子名柳儿,见先生有如此雅兴,不禁回应。”她一颦一笑地走过来。“姑娘对的不错啊,我再出下一句,不知姑娘可否对的出?”好不容易碰着个可以说话的人,我便说道。“好啊,先生请讲。”“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我感怀地吟道,等待着她的回答。“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谁知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好诗啊,我再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她想了一会儿便答道。“妙啊,妙!姑娘你是何人,去往何处啊?”“先生不必多问,此快到午时了,我须赶回去才好。下午再同先生在此地会和吧。”于是,一抹绿就在山林间影去了。我也回自茅屋,草草吃完饭便起身了。来到野菊山坡,“唉~忘了问时间了,不知她何时到啊!”坐在草地上,想起上午的谈话,她的声音仿佛萦绕耳畔,久久不散……“先生!你怎么在这草坡上睡着了?”柳儿含笑道“莫不是等我多时?”“姑娘见笑了,我在与菊儿说话呢,不知姑娘可信否?”我打趣道。“先生真有趣。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柳儿道。“我开玩笑的,你吟的这句诗真好,我来接”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我笑道。……时间一晃而过,到了分别之时,柳儿看出了我的感伤“先生莫伤心,我明日再与先生说诗。”看见她倾城的笑容,我也笑了笑,便各自分别了。下山的路上我不住地采集菊花,等明日送给她。到了晚上,我诗意已来,不觉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日久生情,情不自禁地思恋上柳儿。我问她可否与我共同生活,她答应了。可是不知为何后来的日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淡。后来,柳儿只留下一张纸条就走了:先生不闻外世,小女子忍受不了这种平淡生活。望先生莫思恋。我看到这张纸条时,非常伤心,难道世上没有与我同志趣的人了吗?我便发了疯似的去寻找柳儿,当我找到她时,我却不敢靠近。她已是另户人家的夫人了。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连夜搬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我怕再碰到柳儿。但是我非常思恋她,于是我就在自家的门前种了五颗柳树。从此影居山林,世人号我为“五柳先生”。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3)君:指作者自己。(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6)见:看见(读jiàn),动词。(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9)相与还:结伴而归。《饮酒(其五)》白话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饮酒(其五)》赏析《饮酒》为一组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检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这一组诗作于归田闲居之时,都是酒后之作,但并非成于一时。前四句写归田闲居的自我感受。前两句说居住在人世间,却无车去马来的世俗交往的烦扰。意为归田之后,尽管仍没有脱离纷纷扰扰的人世,却摆脱了许多车马喧嚣的烦扰。这种烦扰本来是很难摆脱的,可是作者却摆脱了,透露出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闲居恬静生活的喜爱。后两句自问自答,对前两句所说的情况作了解释,说明只要内心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嚣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住在僻静的地方一样。作者从心理上解释前四句,认为只要从心理上厌恶世俗的烦扰,任凭世俗如何烦扰,也能够摆脱而保持括静悠闲的心境。作者在闲居生活中领悟了这个心理学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对世俗的深恶痛绝和对闲居恬静的喜爱,是很难领悟到的。接下四句写闲居的生活和所见的自然之景。秋象征高洁而不随流俗,爱菊成为作者生活的一个内容。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心里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南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注意看山,山却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热爱自然,自然景物也随着他的出现而出现。人到作者喜爱自然已到了与自然浑然为一的境界。时已傍晚,作者用“佳”字写南山之美,也正是作者热爱自然心理的反映。山鸟相伴归林虽是眼前之景,何尝不是反映作者厌恶官场生活而归田的心理?可见作者不单是写自然之景,而且是从写景中表露出自己归田闲居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说:从这大自然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淹,本来要说明一下这真谤,可是到要说的时候已忘记了该怎么说。那就是说人与自然既然浑然为一,那么人生就听凭自然吧。言外之意,人生何必去争名逐利,扭曲自己的本性。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前四句言情,但情中有景。“而无车马喧”,实际是有喧嚣不断的车马,只是由于作者“心远地自偏”而不见不闻而已。而“心远地自偏”正是作者从厌恶世俗喜爱闲居恬静的心理中悟出的道理。中间四句主要写景,而景中有情有理。东篱采菊见出悠然自得之情;“见南山”中传出热爱自然之情,“佳”字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而“飞鸟”句更表露了其厌倦官场生活和喜爱归田的情感。末两句言“真意”亦从景中而来,其中又包含着理,但作者没有说出,含蕴而有味。一篇短短诗歌中,既言人情,又写自然之景,并道人生哲理,实在是精练之极,蕴厚之至,而且三者结合得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见出了其艺术的纯熟和高超。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
影子分分离离凄凄惨惨唯一跟随的是足下那团黑影定是前世负我一辈子才换来今世一身相守合合逢逢欢欢喜喜来世我将与你缠绕做形影不离的好友无忧无悲相濡以沫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华侨中学高三:廖东明10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
陶罂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着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耕柱子双眼乜斜,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找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秘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简单地收拾一番,耕柱子跟随着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等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太大,因为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罌”的制作技巧。这一器械是墨子的得意之作之一。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第二天,耕柱子私下里找到老师,抱怨说:“老师我觉得您批评我批得有点过了头了,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您讲的那个‘陶罂’我能制作得跟您一样好,我觉得再无添加材料强化的必要了。”墨子目光如炬,注视着耕柱子讲道:“你错了,你不应该只将注意力放在陶罂上,你可以融合外物以扩大陶罂的效果。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的学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大,包容的东西多,就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我再问问你,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我鞭策的,我想让你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子,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听完老师的话,耕柱子幡然醒悟,从此把“融”这一独门绝技做得越来越精深。正所谓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天下学问起于融,也辉煌于融。1200字 高三 记叙文
-
陶子陶子,年方十七,河南人氏。虽无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但也生的削肩瘦腰,长挑身材,瓜子脸面,俊眼修眉,号称“陶瓷美女”,校内皆知。No。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陶微微抬头,遥望天际,眼里噙含着泪水,却倔强地不肯流下。陶子是个多愁的姑娘,一次考试的失败,会令她黯然神伤;一个离去的背影,会令她失落惆怅;一片飘零的落叶,会令她落寞伤感。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的青春里夹杂着点点哀愁,剪不断,理还乱。No。2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梦里花落知多少。陶子扭扭脖子,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一脸木讷。讲台上,生物老师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满天飞,“要得到番茄的无子果实。例如桃子,它的胚珠”。生物老师正讲到此,只见陶子激动万分,以0。01秒的速度转过头来(陶子在0排坐,最前边)高兴地指着自己的鼻子尖叫着:“me!me!桃子!me!陶子!”,语惊四座,众人狂晕。小A一脸茫然地问:“那么你也有胚珠吗?”陶子无语,下课后一场大战开始。飞逝的年华里藏匿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幸福的岁月中珍藏着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No。3力学如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陶子还是个刻苦的姑娘,一天到晚都在本上哗拉拉地写着算着,似乎没有尽头。重点班的考试多如牛毛,压抑的空气弥漫四周。陶子虽说也爱笑爱闹,可是却总能收下心安静地学习,朝着自己的律师梦一步步地迈进。每次考试,考的不好的话,陶子总会很沮丧,难过,欲哭又止。陶子,我亲爱的好姑娘,别再难过,别再悲伤,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被快乐拥抱,被爱亲吻。成长的伤痛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强勇敢地面对,你会是我们永远快乐的陶子。牵着手,我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谁都别放开。你看,绚烂的阳光,和着天空那一汪水晶蓝晕染出一幅晶莹而瑰丽的图画,正如我们的青春,轻舞飞扬。650字 高三 写人
-
陶渊明附件二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课程名称篇章语言学姓名冉崇鑫学号2017100828专业文艺学年级2017级院、所文学院年月日2018年7月6号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摘要:《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对篇章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对《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进行解读和揭示。通过对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透彻文本内容,还可以改善教学方法等。关键词:衔接《桃花源记》连贯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篇章内句子里的某些词或语法特征,是语篇存在的重要条件。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保证篇章连贯性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桃花源记》中的衔接与连贯及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一主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一、《桃花源记》中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在所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把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在《桃花源记》中,以上五类均有所涉及,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一些手段的使用远没有在英语中频繁,也不与英语中的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篇章中句子的组织十分严密,词和句子的连接要通过明显的衔接纽带实现。而在汉语中,词语和句子的组织就相对松散的多,在某种程度上,汉语甚至可以忽略这种形式上的纽带。(一)《桃花源记》中的指称韩礼德和哈桑将语篇衔接中的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对比指称。《桃花源记》中几乎没有用到人称指称。文章多次提到渔人和桃花源人的言行,如“(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等,都略去了主语。这也是因为汉语是突出主题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省去不言自明的部分。只有少数“武陵人”“渔人”“村人”等几处称谓出现。关于指示指称,有如下几处:“村中闻有此人”的“此”指武陵渔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此”指桃花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此”指渔人;“此中人语云”中的“此”指的是在桃花源生活的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中的“此”指的是渔人对太守说的桃花源的景象。对比指称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极狭”与“开朗”相对,一方面说明渔人穿过狭窄的洞口后对突然呈现在眼前的桃花源美景的惊喜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桃花源存在的隐秘性;“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寻向所志”与“寻志未果”也做了对比。(二)《桃花源记》中的省略如前所述,由于汉语重意合,突出主题,为了语言简洁,常常省去一些不言自明的部分。这一点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例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几句都省略了主语。“(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所从来”几句都省略了主语,这是因为这几句都是围绕“村人”见到渔人这个外人时的反应,无需每句都重提一遍,避免冗赘啰嗦。再如“(渔人)既出,(渔人)得其船,(渔人)便扶向路,(渔人)处处志之。(渔人)及郡下,诣太守,(渔人)说如此”等都运用了省略。(三)《桃花源记》中的连接连接是指用连词、副词或词组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的手段,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结构上说,英语连接分为并列连接和从属连接两大类。因为汉语不存在主从句的概念,因此不需要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只要逻辑清楚,意思连贯,句子就是紧密联系的。汉语篇章中具有连接作用的成分通常有五种:连词、部分副词,时间词,连续的处所词,顺序词,还有一些超词成分例如:“再补充一点”“顺便提一下……”等等。目前为止,有关汉语篇章衔接方式的整体研究,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关于连接,通常根据连接成分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分为四大类,即并列、因果、逆转、顺序等。因此《桃花源记》中的连接是把结构上并列的成分用具有逻辑语义的连词连接起来。如“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及“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两句中的“遂”,表示承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无论”,表示递进。(四)《桃花源记》中的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的选用在语篇中所起的关联作用,即在篇章中,语义上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或几个词语在上下文中接连出现,使得篇章中的各部分在意义上具有连续性。韩礼德和哈桑曾经把英语中的词汇衔接方式归纳为两个大的种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在汉语篇章中常见词汇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一语词的重复、同义/近义词语的同现、反义词语的同现、上/下义词语的同现、整体/局部关系词语的同现、集合关系词语的同现、因果关系词语的同现、专指/泛指词语的同现、联想关系词语的同现等。在《桃花源记》中,词汇衔接比比皆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词语来形容桃花林作为铺垫,然后引出桃花源这么一个质朴又自然化的世界。在“……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作者重复使用“林”和“山”字,将段落和句子连接起来,此句用了词汇衔接的手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秦时乱”和“此绝境”对比说明了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没有饥荒,没有战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再有就是,从一开始“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到进入桃花源看见各色景物至最后“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都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的神秘和虚无缥缈。因此更突出了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桃花源记》中的语篇连贯《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以及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写渔人再寻桃花源未果,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大部分通过语义衔接达到一气呵成、语篇连贯的目的。如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过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然后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中安适愉快生活环境。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过渡,“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承接上文内容又展开下一部分的叙述“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三、小结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从本文对其中衔接与连贯的手段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的分析发现,《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名篇,令人常读常新,与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精深造诣有很大关系。《桃花源记》中大量运用其中提到戒除“淫巧荡心”,要求在漆器的制作中避免过于偏重装饰追求华丽,而失去了实用性,纹饰要保持和谐统一,避免过于繁杂而破坏了器物整体的简约实用之美。“巧趣不贯”要求工匠需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连贯性,而“文采不适”则是要求纹饰与色彩的适度。一件漆器若是不注重纹饰与色彩的适度,就会失去整体的和谐感,因此纹饰与色彩要相宜适度,保持其整体性,这正是体现了一种至简朴素的设计风格。“贯”和“适”,正是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形式法则。参考文献韩礼德哈桑2001《英语的衔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郑贵友2002《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贺云霞田玲2013《解读白居易〈长恨歌〉的衔接与连贯》,《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第2期。姚尧2008《功能语法关照下的〈桃花源记〉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第4期。徐漪平2009《〈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文学教育(下)》第9期。1200字以上 叙事
-
陶渊明作文【】陶渊明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700字 初三 叙事
-
陶渊明的隐逸诗句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还有4首同名背不出来,你找找吧~)【篇一:陶渊明的隐逸诗句】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重要诗人。他性格豁达,崇尚自然,狂放不羁,率性而为,几番出世入世后归于田园,“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重视个人情操,捍卫人格尊严,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韵味隽永,意境清幽,如初春一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在混沌的尘世建立纯净的乐土,以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心,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成为他们灵魂的休憩之所,逃避虚伪与丑恶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郡——柴桑,它的郡治所在地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九十里处,由于其西南有柴桑山,因而得名。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其北有庐山,那巍峨高峻的气势和云雾缭绕仿佛天人接壤的神奇景色,以及层峦叠嶂、碧透山曲、涓涓水流等都曾对诗人产生巨大吸引力,留下深刻印象。庐山之北是长江,浩瀚之水滔滔向东。与长江相接,自湖口而南有鄱阳湖,宽阔平静的水面一望无垠,呈现着无限宏伟的气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如此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之境长大的陶渊明汲取了天地精华,未沾染俗世尘埃,变得心性恬淡,娴静少言。加之诗人家境清贫,从小便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活计,因此习惯并熟悉山水田园生活,较之于生长于市井城镇中的世家子弟,更善于发现田园生活中的乐趣与意蕴,也更能忍受田园生活的平淡与清苦。春风拂过大地,时间一晃而过。诗人在此已度过28年,人生中最纯粹最美好的年华。农忙时节,他帮着家里人料理农事,闲时便在家里读书,有时也到山水间去观赏、品味隐藏在大自然间的美丽与真趣。他沉浸于自然带给他的宁静与安详,仿佛天地都化于心中,难为外人道。他享受自然赠予他的平淡舒适,不必被尘世琐碎束缚,天地任逍遥。自然的祥和与清幽赋予了他“质性自然,不慕荣利”的品性。正如《晋书》所言:“颖脱不羁,认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壮志凌云的年纪,诗人却徜徉于山水田园之间,因为爱山,因为乐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情系田园,所以不管远离多久,多远,终究会回到田园。陶渊明是已故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及父亲都做过太守,到陶渊明时家道虽已中落,但毕竟是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多。少时的陶渊明就常常呆在书房,虽不似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但也算得上是废寝忘食。当时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众多有识之士就将希望寄托于求仙问道之中,因此儒教衰落,佛教道教盛行,世人多读“佛”“道”二家经典,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着迷于老子的“物化自然”,也惊叹于庄子那旖旎丰富的想象,他从中看到人生的风云会变,也领悟到生死的无常,他在老庄哲学里,看到了与自然的契合点,看到了符合本性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这就为他日后归隐奠定了思想基础。陶渊明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其祖辈皆是不慕荣利之辈。其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加之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本性洒脱的陶渊明自然也加入了这一潮流。但陶渊明毕竟是接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文人阶层,他也曾“猛志固常在”,也曾希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正如其在《饮酒》、《杂诗》等诗中所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在官场几番出入,但做的始终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时光飞快流逝,不愿违背本性而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在官场始终无甚作为,无法为黎民百姓谋福利,身为有识之士的他心里难以平静。目睹官场荒诞,更加重他的心理忧虑,他开始考虑是不是该隐退,以求内心的平静。倘若他身处太平盛世,他或许会上书皇上,直指官场的黑暗,“铁肩担道义”,为正义奔波。但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斗争严重,宦官把权,军阀混战,许多正义之士都无辜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有良心有道德的士人都将重心转到求仙访道上,一方面寻求内心的安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全性命。身处政治体系底层的陶渊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社会日渐混乱,人民日益贫苦,朝代日渐衰落,作诗以遣怀,但身为士大夫的他内心却怎么也不能平静。黑暗腐败的官场和动荡血腥的社会犹如千斤重石压在他胸口,他无处可逃,无所适从,犹如困在笼中的鸟,囚在水里的鱼,他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唯有转向田园,亲近自然,才能获得身体的自由,内心的安宁。迫于生活压力,归隐后他又数次出入官场,但宦海进出数遭后,他身心疲惫,终于看清“代耕非本望,所业在田桑”,42岁那年终于下定决心,不为五斗米低下高贵的头颅,退出官场,重归田园,由追逐建功立业转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澹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在重返田园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时的他犹如脱缰的野马,尽情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尽情享受身心自由的快乐。陶渊明归隐后日子并不舒适。首先他家里并非望族,家底也就不殷实,他在为官期间奉公守纪,清廉自爱,自然也就两袖清风,加之他本为文人,虽自小帮忙做农事,却并不精于此道,因而日子也就过得尤为凄苦。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写道:“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大火烧了房子,田里有多害虫,气候变化无常,收成就很差。夏天常常吃不饱,冬天连被子都没有。这样清苦的日子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但陶渊明却并不怨天尤人。“在己何怨天,离忧戚目前”。他认为贫困由于自己,只是遭受如此忧患,实在感到悲伤。而当有人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再次出世为官时,他却说到:“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他宁愿忍饥挨饿甚至出门乞食,都不愿违背心性出世为官。古来隐逸之人众多,但有几人能做到如陶渊明般,房子烧了农田遭践踏了,饿得前胸贴后背也不愿再入官场?大多文人墨客仅仅只是把隐逸当做落魄时寻求感情慰藉的桃花源,或是逃避俗世纷扰的精神家园,他们往往如王维般,一边做着高官领着俸禄,一边在田园闲云野鹤,而很少真正参与到田园劳动中来,更不用说亲身体会田园生活的平淡、乏味、凄苦、艰辛。然而陶渊明却做到了,他亲自参与农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南山下种豆,野草太多豆苗也就少了。清晨早早出门去除草,要到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一番平淡朴实的描写犹如记事本上那轻描淡写的一件小事,却准确刻画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天,平平淡淡,甚至乏味。然而陶渊明不但不嫌弃这样的生活,反而自得其乐,于平淡中发现无限妙趣。“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道路狭窄草却很长,露珠就沾到了我身上,衣服弄湿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这符合我天性,没有违背我的志愿。田园生活艰难异常,然而陶渊明却并没有以一个士大夫高高在上的心态来面对,他亲自劳作,与相邻相处融洽,“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他完全把自己当做乡间劳动的一份子,融入乡间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地生活其间,以平常却明亮的双眼发现并欣赏着田园生活宁静祥和融洽的静穆美,留下无数素淡自然的田园诗作,供后人瞻仰。历史的洪水冲刷掉无数才子名士,然而陶渊明那一派怡然自得的形象却越显光辉,他以固穷守节的的志向,恬淡平和的性情和笃意真古的诗作为后世文人建筑了一座精神家园,开创了隐逸之风,成为士大夫仕途失意,厌倦官场后的最好归宿,无愧“古今隐逸之宗”的美誉。1200字以上 叙事
-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_600字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他的一生,忙忙碌碌,反复辗转于官场与田园,他心所向田园,以一种隐逸者,高洁者的身份度过自已的余生,但他满心充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牵挂担忧之情,他一度充满憧憬,多次任官,但年近老烛之年的他真正意识到,田园是他的归宿,乡村车马野夫的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也是他原本该过的。一生的孤洁,是门口杂草丛菊中的‘松菊犹存’,是久转徘徊的那颗孤松,坚韧挺拔,却只是孤且一颗,孤身一人而己,所以他盼归田园,以质朴的生活换得最纯的快乐,以脚踏实地来放心灵。陶渊明的田国生话是一幅美好的图景,锄地拨草,时而弯腰劳作,时而矫首远观,汗水流过脸颊,带来了疲意,得到的却是心中无限的满足,陶渊明的生活是白朴平凡的生话,一个一普通农家生活——常常策扶老以流憩,活得自在悠然,亦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的去苦劳作那般,生活虽苦,却无比惬意满足。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安然于现在,不求富贵,不盼长生,不虑生命之短暂,虽已花甲之年,感叹过光阴易逝,时无短暂,但其正的现实让他乐天安命,不顾虑将来,只享受现在。田国是他精神寄托,在田园中,他乐天安命,在田园中,他虽苦犹甜。他爱田园,爱他的美,一种超然世外的美丽,不夹杂社会,官场的黑暗,他爱田园,爱他的一切之物皆为、自然之生,没有别外的糅造,正如人的本性,质朴自然。在田园中,他放飞心灵,安心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在田园中,他忘却忧虑,虽是年老的体躯,却杯有一颗对田园少年般炽热的心。他以颗美好的心灵面对着田园,田园则以其方式加以反馈。600字 高二 叙事
-
我想像中的陶渊明淡淡的月光下,一位衣着简陋的幽然农夫正肩扛锄头,慢悠悠地漫步于草色青青的田径里,他的脸上挂着欢乐的微笑,如露水般感染着远处的行人,锄头上沾着一点点带着芳香味的泥土,竟也披上了那银白色的月光......蓝蓝的天空下,一位心情闲适的淡泊居民正手采着一朵朵傲然若霜的菊花,享受着花朵带来的嗅觉上的一次次惊喜,从东篱南边拾阶而下.突然,一个不经意的回头,他便瞥见了那座温暖如春的南山,于是又停住了,久久地沉迷,似乎忘却了手中的菊花,一朵朵地散落下来,又一朵朵地被微风吹起,再次飘来了那种萦绕心头的幽香......空空的庭院里,一位空空如也的超脱诗人,不仅不减其乐,还诗兴大增,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陶渊明.他淡泊,他超脱,他幽然.他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只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为迹.他如李白般浪漫洒,却少了几分张扬;他如杜甫般心怀大志,却多了几分明智.看透了一切,他也就学会了一切,领会了一切的真善美.我想象中的陶渊明,如此,如此......350字 五年级 叙事
-
陶渊明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900字 高中
-
陶渊明作文在世人的眼中,陶渊明你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士;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你是高洁旷达的隐士,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世外高人。(优秀作文大全 wWw.t262.com)时过境迁,跨越千年,我与你陶渊明面对面,却不由得发出另一番感慨。陶渊明,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淡泊名利,自得其乐?你厌恶世俗官场,抛名弃利,是高风亮节?你鄙弃社会黑暗,“心远地自偏”,是是非分明?这些,在我看来,你多了一份孤芳自赏,少了一份应有的谦逊;多了一份逃避,少了一份面对。你的归隐,是一种自私的做法。你“忘怀得失”不过是孤芳自赏,终是为自己写了传记;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到亲友那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你避世退隐,不过是为你的逃避现实,寻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厌恶官场的你,若是真的心系百姓,何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官,为百姓谋福利?但是,你没有。你辞官归隐之时,又是否想过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你怕,怕被官场的浓浓的墨水浸染,为何不勇于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的莲花,傲然挺立?你担心没有知音,为何不甘愿做一株芬芳优雅的兰花,让幽香远播,弥漫整个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小,为何不做一颗最耀眼的星星,用微弱灿烂的光,给暗夜期盼光明的人以信心?无始何来终?你终是没有这份勇气,还是退缩了,选择了山林。包拯生活在污浊的社会,同样为官,面对皇亲国戚,却是刚直不阿公正清廉,为百姓断案无数,成为后人所传诵的“包青天”。而你,得到的只是所谓的“隐士,”却无其他褒奖,因为你从未和百姓站在同一条直线上,你选择的是退缩,求得自身的宁静,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又何来自得其乐?贫是自己选择的,又何来“不戚戚于贫贱?”悠悠然的生活人人都向往,可若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选择做所谓的隐士,又怎么会有现在的国运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陶渊明,淡泊名利固然好,却应面对现实;安贫乐道固然好,却应选对道路;独善其身固然好,更要兼济天下。若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就会发现你所谓的名不是百姓对你的褒奖。要懂得:为官,追的不是名;做事,谋的不是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百姓的幸福,人民的安居乐业!陶渊明,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做一位新生的陶渊明。我会为你喝彩的!900字 写人
-
最爱陶渊明陶渊明令我最爱之处可能最初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吧,那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在这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这般。人们被金钱、权利、地位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沉醉在欲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而且随民所欲,任心去信。有着对于人生的超然态度,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态也让我为之敬佩。陶渊明爱自然,顺乎自然,也爱自已,他不愿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强求为难自已的本心,也不会去折磨自已的心灵。我想,这样最好。他就像一颗种子,洗心则净,活在繁花绿叶当中,逍遥自在。世俗的乌烟瘴气丝毫不影响他是明志,名利其实不足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因为只有心灵的纯净才是最真实美好的,才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间,难道就是仅仅只为了名与利吗?有时想想真的不必要。真、善、美这些事物才会在凡世留下芬芳,铺洒温暖。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阴还早,快点行动;想说的话对着自已最爱的人,早些出口。不要让外界的纷扰,诱惑扰乱你的心,你的内心深处最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就怎么去做。哪怕会使你倾家荡产,在我看来,不足为过,起码你做过了,不再留有遗憾。不要顾及太多,不要再给自已找任何无关紧要的借口。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吧!大胆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则、规定、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一个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终。哪怕你不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要活出自已的精彩,享受这一过程,那,人生其实也就圆满了。我们做的我这多,为了什么,不就是让自已开心,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淡泊坦然,以欣赏的态度,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既然来了,那就做好个自己想做的人,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经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体还在,却仿佛没了灵魂,任金钱左右,浑然成了拜金一族。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找到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的真性情令我动容。即使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然,这些,只有陶渊明做绝了。也许是天性所致吧,他的生活习性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的飘逸洒脱,在今天,也仍能从他的文字中体味一种隐逸之美。900字 初二
-
陶渊明,我懂你薄雾笼罩山林,鸟儿在山间啼唱,溪水不停的流淌,隐约间,望到几间草屋伫立在山脚,不远处人群熙熙攘攘,清晨的露珠打在草屋篱笆下菊花纤弱的花瓣上,远远地传来一阵菊花的幽香…··陶渊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有着为民请命,大济苍生之意,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朝廷的黑暗,以及君主的不识英才,使他的仕途之路坎坷艰辛,一身壮志无处施展。虽然如此,他依旧在拼搏奋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定会成功。然而久居官场的他心力交瘁,仍没遇到自己的伯乐。更让他承受不住的是官官相护,压迫,欺辱百姓的残酷现实,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他犹豫,彷徨。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官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也想与黑暗的官场对抗,可官难做,清官更难做,更何况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想拥护正义,保持清廉,那是难上加难。压迫无辜百姓,欺辱善良人民的,哪一个不有权有势,事情一旦插手,他人就会千方百计的将他逐出此地,而事后涛声依旧。与其被人赶出,倒不如自己请辞,所以他毅然离开了官场,居住在人群嘈杂的地方,虽不如官场昏暗,而也会有些不公之事,他保持着内心的高洁,不沾染世俗之气,春至播种,秋至收割,时而体味高山的气势磅礴,时而享受驻足于田园小路的静谧安宁。久坐园中,闻菊饮酒,回味人生种种,体味自然之道。菊花带着悠然的清香,酒味里品出人生的沉重,目光落在淡雅的菊瓣上,看出的是心灵的悲痛。如果当时他真的为民请命,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可就算他真的能拯救一些百姓,他又能拯救千千万万各人民,能拯救天下苍生吗?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一丝惆怅,捧起一束菊,清新自然而又不失高洁庄重,他追求着菊花的那份精神,永葆那颗纯真的高洁的心灵,与世无争。他不需要富丽堂皇的豪宅,一间简陋的草屋,足以让他倍感温馨。他不需要众人的夸赞,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足以让他舒适生活。他更不要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中打拼,只向往美好,和平,自由,快乐。清香菊一枝,酣酒赋诗,以乐其志,舟摇轻飏,风飘吹衣,简单生活,平淡朴实,安逸宁静,怡然自乐。走进陶渊明,去感受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洁心灵,去体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中的隐痛,去了解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劳动,去品读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向往,去领会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贞的节操,去寻找桃花源的美丽祥和。走进陶渊明,共赏菊,共饮酒,领略在田园中悠然的心境。雾渐去,菊香仍缭绕在身边,草屋的寂静更显人世的喧嚣,回望高山丛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影……900字 初二 散文
-
如果你还记得陶渊明_1000字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我是东君,掌管春天。燕幽兰是我的报春燕,也是我的侍女。今年春天来得很早,我心情不错,叫了雷和雨去人间。春天一来,万物复苏,可悲,凡间的那个昏君却执迷不悟,仍在祸害苍生。人间草木勃勃生机,一派明媚的春光。我闲得慌,便下了凡间。我看见一个眉清目秀、俊朗的隐士,他的眉角极淡,有种超然的韵味。他日日踏着落日,扛着锄头而归,脸上的笑容温暖而干净,使我有些惊异,他长衣飘飘,有着淡淡菊香。听人说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我有些羡慕他,在这晋宋易代之际,竟有如此傲骨的农夫,他饮酒,爱菊成痴,闲适,好一个农夫,我很欣赏他。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最近幽兰去人间了,今年是她报春。幽兰很乖巧,深得我宠爱,她灵动的眼眸干净又温纯。我想,我是喜欢他的。我翻动着奏折,心里有点压抑,今天她该回来的,可她迟迟未归。想起以前的报春燕都沉迷人间,宁肯自断双翅也不愿回来。我莫名的烦躁。人间雷雨交加,她该不会出事了吧?我难以想象。她离开了我会怎么样。“报,东君大人,燕幽兰回来了。”一个手下进来汇报。我激动得站起来,幽兰身着粉装,盈盈的走进来,她低着头,一脸忧伤,手里紧攥着几张纸,上面的字清秀,写着‘桃花源记’,文笔很好,可有点不符合实际。我想燕幽兰是来道别的,我有些忧伤,但我什么也没说。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凶。君情定何如。“东君大人,幽兰回来了,但我有一事相求,望成全。幽兰跪下,眼神执着。我知道该来的迟早会来,但这么突然,我还是无法接受。我挥挥衣袖,让她起来。“不,东君大人,看在我们多年的情分上求你了。我希望你变一座桃花源给我,一会儿就好,成全一会陶渊明公子的梦吧。事成之后,幽兰自断双翅,望成全。”幽兰狠狠磕了三个响头。我长叹一声。心里苦苦的,我黯然神伤,最终默许了。幽兰决心要看那个隐士——陶渊明一眼,我也无法阻拦。罢了,去吧。一年后。我饮着茶,品味茶香。幽兰不在了,她自断了双翅。陶渊明决心永远隐居,与世隔绝,他精心侍养着菊花,饮酒,怡然自得。只不过,花在人不在,窗外雷声阵阵,大雨瓢泼,春天来了,幽兰却不在了。初一:暖阳里的玛奇朵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900字 初一 想像作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