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节日习俗
周记)蒙古族的节日习俗
不尽我们汉族有节日习俗,我们中国的蒙古族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的新年也和我们一样,很繁忙,农历正月,大家都会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等,与此同时,你也会收到相应的礼品。
蒙古族的一年一度达慕大会也非常的庄重,这好比是传统的体育比赛大会,多半是在每年七、八月,这个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的。人数繁多,可达十多万人,那达慕大会起码要举行天,在会上蒙古族的一些强悍的人会进行摔跤、赛马、射箭。这三项比赛是蒙古族最为重视的三项比赛。蒙古族的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他们也有固定的服装,他们比赛是用淘汰制的方式,决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赛马分两种:快马赛和走马赛、射箭则是蒙古族很古老的项目,也分两种:骑射和步射两种。他们的比赛也很公平,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名额不限,想参加就可以参加,不过想要参加比赛,要先背熟规则,蒙古族的比赛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规则的,如果犯规了,就要被淘汰。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鲜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育才二小 三(2)班 马博超
我是育才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姓马名博超。我瘦瘦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经常穿着一身蓝色的校服。
我喜欢打篮球,一有时间就和同学去打篮球。有一次,我和同学去打篮球,来到篮球场,可是只有我和杜晓岩两个人。我进攻他防守,我右手不停地拍球,眼睛直盯着篮筐,右脚一伸,一个加速,就把杜晓岩甩在了身后,我想:杜晓岩一定追不上我了,我把球运到底线,跳了起来,奋力一投,篮球像是长了眼睛似的,飞进了篮筐,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喊:“球进了,太棒了!” 而杜晓岩只能乖乖跑过去捡球,每次打球他都输,但是他总说:“和你打球,我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在课堂上,我经常举手发言,尤其是语文课,只要老师一提出问题,我就把手举得老高,这时老师习惯性地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说:“这个问题由马博超回答吧!”当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又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摇了摇头心想:这个马博超也太爱回答问题了!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喜欢打篮球,又喜欢积极举手发言的人。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吗?
相关推荐
-
节日习俗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500字 初三 记叙文
-
各种节日作文春节习俗作文-精品春节习俗作文400字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2019年05月14日650字 初三
-
节日“妈,我们问老爸拿钱去逛街吧!”“好啊!”今天是母亲节。周五在学校的时候,舍友们一直在讨论怎么过,送花呀,送蛋糕啊,出去玩啊,什么都有,我的最简单,最实际——逛街!“老爸,给钱!”我摊开手掌。“什么钱?干什么去啊?”他一边掏钱一边问。“今天母亲节哇!”我接过。“别光买你的东西啊!”“知道了!”我一溜烟地跑了出去。“妈,这个好不好看?”“好!”“买不买?”“买呗!”妈妈宠溺地看着我。我接过售货员伸给我的袋子,兴冲冲地跑向下一家店。我似乎忘了什么……回到家,我把买来的东西全倒在床上,兴奋地把我和妈妈地分开,却发现妈妈的只有一两件,我的却有一大堆,今天可是母亲节啊!耳边又想起爸爸说的话:“别光买你的东西啊!”我一下子愣住了,脑海里浮现出妈妈宠溺的目光。我苦笑,自己真不懂事。看着床上的大包小包,我更加自责,愧疚。“站在这里干嘛?”妈妈张在门口,套上围裙。“妈,你干嘛不多买点东西啊?”我撅起嘴,“今天是母亲节啊!”“你喜欢就好了!快做作业,我去做饭了!”妈妈扎好了围裙,转身离开。看着妈妈离开的身影,我难免有些心酸,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在书包里翻出小金库的钥匙,拿出爸妈给我的零用钱。我跑到楼下骑上单车去花店。花店里,都是给母亲选花的身影。“老板,送什么花给妈妈好一点啊?”“康乃馨吧!”我认真地挑选着我的心意。“妈!节日快乐!”我拿出藏在背后的花,期待着她的反应。“浪费这些钱做什么?”嘴上说着,她却仍高兴地接过。我一下子扑进他的怀抱:“妈,你真好!”她更用力地抱紧我:“傻瓜!有你我才有资格过母亲节啊!”550字 初三 记叙文
-
习俗的弊端无论过年过节,还是各类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以放烟花、燃爆竹等方式来进行庆祝祈福,以图吉利。但近年来,一些烈性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吸引了许多民众的眼球,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政府纷纷出台城区内全年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而长沙也在今年元旦出台了禁令——在中心城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而百度百科上,甚至已经将其称为“习俗的弊端”。作为春节的标志之一,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烟花爆竹为何会沦为如此下场?实际上,除开其潜在的对人身财产安全危险性不说,它们还有另一个危害——大气污染。步入21世纪,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我国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雾霾频繁笼罩我国许多城市,多地空气质量检测亮起红灯,城市人患呼吸道疾病人口显著增多……这些都与燃放烟花爆竹后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悬浮颗粒污染物有着一定的干系。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烟花爆竹一步步被各地新规定“关进囚笼”。今年大年初一早晨起来,拉开窗帘。我毫不惊讶的看到,长沙的天空还算洁净。打开窗户,闻一闻新年的空气,刺鼻的硝烟味比往年好了太多。可以看出来,在政府的限制、公益广告的呼吁下,燃放烟花爆竹的家庭少了些许。新闻网站报道了各地烟花爆竹销量逐年减少,记者也调查发现,市民年俗观念的改变、环保安全意识的提高等因素,是烟花爆竹销售量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无独有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许许多多传统新年的习俗淡出了当代人的春节。腊八节喝腊八粥作腊八蒜;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贴窗花、画年画……甚至连近几十年才兴起的看春晚,也开始被互联网时代的各种APP、各种红包挤下主角的位置了。不难看出,我国千年流传下来部分习俗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开始逐渐被淘汰、被遗忘。或许,传统新年正在渐行渐远……可是,新年变了样,就会变味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的春节,到底是为了什么?为的是难得聚齐的一大家子人能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在外地读书的学生能回家与父母重聚,城市里挥洒血汗的民工能返乡捏捏孩子的脸蛋……在一起吃年夜饭,谈天谈地,谈谈这一年的收获、这一年的喜乐见闻,谈谈来年的理想、对未来日子的美好祝愿。一大家子人,感情在无形中升温。春节的真味,或许就融在那一年一次的团圆饭里。时间在流逝,世界在变化。总有一天传统新年将被时光打磨成另一副模样。但春节永远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永远将凝聚着华夏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情感寄托。千万年,不会变。900字 初三
-
汉族的习俗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姓氏及名字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1200字 初三
-
蒙古族嗨,大家好,在我家乡阿右旗里有一些蒙古人。今天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介绍。蒙古是一种有特色的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骨鸟字母创造出来的,十四世纪初,经蒙古学着却吉·翰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而成的规范化的拼音文字——蒙古文蒙古族善于歌舞,民国分长短调两种。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为其服饰4个主要的部分,妇女们头上的装饰大多是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蒙古过去是狩猎与游牧民族,直到十三世纪,仍然有“围猎”的习俗。现在的蒙古族仍长期骑射。放牧的习惯已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定居放牧。有冬营地和夏营地,按季节移场放牧。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最大的特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350字 初一 状物
-
蒙古族我们国家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节日习俗、饮食、民居,还有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和斑斓多姿的服饰,真可谓是各具特色。蒙古人的服饰非常美丽。他们的服饰以宽袍阔带着称,其色彩明蒙古族的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天和秋天喜欢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蒙古人的奔放豪迈特点。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数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的。蒙古族最钟爱的靴子分成布靴、皮靴两种。蒙古族的靴子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玛瑙、翡翠、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丽华贵。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各地方的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作而成,外边都染成紫绿色装饰,帽顶缀子,帽子一般为丝质,男女老少都可以带。蒙古族的服饰真是太漂亮了,让我恋恋不舍,他们居住的房子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居住的地方是蒙古包,方便于随时搬家。蒙古人的服装就是这么美丽,我喜欢蒙古,更喜欢蒙古的服装。六年级:云朵love450字 六年级 叙事
-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大家都一定很喜欢七夕节吧!这天是牛郎织女相遇的一天。这一天,妇女为七夕夜面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这儿还有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哩,是牛郎织女:传说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小伙子,父母都死了,只好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嫂子这个人心肠狠毒,经常欺负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有十头牛时再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九头牛出了村。牛郎赶着牛进了山,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该怎么换取来一头牛。这时,一位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何伤心。牛郎把一切都告诉了他。得到牛郎的回答后,老人笑笑:“在伏牛山里有一只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病好了后,你就可能牵牛回家了。”牛郎来到伏牛山,找呀找,终于找到了那只老牛。他见老牛病的厉害,给老牛打来一捆干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犯了天规被贬下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伤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救了他。因此,牛郎赶着十头牛开开心心地回家了。一天,天上的仙女下来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仙女织女,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立马下令抓回织女……大家都喜欢春节吧!一定!春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小朋友可最喜欢了!这是关于春节的传说:从前,有一种怪兽叫年兽,专门吃人。不但人们怕,飞禽走兽都很怕。因此,人们决心除死它。每当它来的时候,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年兽吓得再也不敢来了。我写的故事有趣吧!600字 三年级 叙事
-
蒙古族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奥运会”,但那达慕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截然不同。选手们比赛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名誉,只是为了娱乐,仅此而已。那些项目也是根据他们日常生活中而定的。比如赛马是根据蒙古人骑马放牧而定的:射箭是根据蒙古人捕猎而定的……我曾有幸去鄂尔多斯,去看鄂尔多斯的人们过那达慕,有趣极了!刚开场,许多黄色三角形的滑翔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着,两位主持人分别用蒙语与普通话宣布大会开始一位勇士骑着骆驼高举着火把将圣火坛点燃。接下来观众们将气球放飞,参加比赛的代表队们排着方正缓缓从主席台前走过,主持人们分别用蒙语、普通话以及英语向观众们介绍着参赛队伍们。气势磅礴的音乐令选手们自信满满,个个都昂首挺胸,手捧哈达。马儿们也不甘示弱,个个都步伐一致,昂首阔步,好像在向对手示威呢!游行完后,著名长调歌唱家拉苏荣骑着一匹白马唱着动听的歌声向前走来,身后跟着九十九位穿着五颜六色的蒙古袍的舞蹈演员,手捧着蓝色的哈达,表示着对大家的欢迎……一系列的开场表演完后比赛终于开始了!首先是走马比赛,所谓的走马,就是让马顺拐跑。选手们争先恐后,谁也不让着谁,马儿们也很心急,都张着嘴,急着跑到终点。最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赢得了这场比赛,大家都为他欢呼、喝彩。后来摔跤和射箭比赛也进行完了,那达慕大会便落幕了。这次那达慕大会真让我大开眼界!5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民俗我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这儿居住着许多蒙古人,我是汉族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太了解,开学时,我们发了一本《蒙古族民俗常识》。起先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可最近我发现这本书很有趣。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学到了一些蒙语,比如“你好”“奶食品”等,还知道了许多蒙古族的知识。从狩猎、游牧到交通;从服饰、饮食再到居舍;从语言到蒙古文字;从民歌、呼麦、乐器、说唱、舞蹈再到美术;还有竞技、礼仪、节日、信仰等,让我对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朋友——蒙古族,有了一个深刻地了解。里面还教了许多饮食的做法,有些食品妈妈也会做,要是再多学点,那就更好了,更能满足我这个小馋猫的胃口了。你来过锡林郭勒大草原吗?快来亲自感受一下蒙古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吧!3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节日的习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古老东方的一片土地上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花朵都盛开着奇特的民风民俗。衡水,一座美丽的小城,这里是董子的故乡,这也是衡中的故乡。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包饺子时,奶奶按照习俗,会往饺子里放几个1角的硬币,谁要是咬到这个硬币,谁来年可就有福喽!这时,远在外地的姑父和姑姑,会从石家庄往衡水赶来吃团圆饭。奶奶大展身手,展示着她那精湛的刀工,“咔嚓!咔嚓!”地切菜。厨房里烟雾犹如仙境,可奶奶却一点汗也不出,也不觉得累。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大鱼大肉,哇!那叫一个香,全家人有说有笑。炖鱼有滋有味,红烧肉肥而不腻。外面,爸爸在院子里放烟花,吃完饭后,我们全家开始守岁,唠着家常,磕着瓜子,播着春晚,那叫一个惬意!衡水湖边还有花灯。花灯在晚上看格外漂亮。一个个大小各异的花灯,美丽极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每个地方的习俗也不一样,在我眼中,都很独特,闪烁着耀眼的光芒。400字 六年级
-
蒙古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的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这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只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丰富又摔跤,赛马,射箭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表演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手抓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食肉的主要方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着食用而得此名。这就是蒙古族,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去多多了解一下吧!400字 三年级 说明文
-
蒙古族在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江西九江瑞昌市南义中心小学六年级:田欣怡4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我爱家乡的节日习俗每逢过年过节,小孩子们和大人们都高兴不已,因为是那习俗,才使我们这样的欢喜。说说过年吧,看那家家户户的门上贴满大红大绿的年画,墙上挂着一对有一对的对联,环顾四周,白色的房子上添上一番红红的景象,颇有几分情趣。储蓄也是最热闹的,家家的肘子都摆放这一碟又一碟的耗材,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谈话。不是还举杯畅饮。吃过晚饭,大伙儿围在电视机旁边,靠着暖炉,手握已被热腾腾的茶,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有的家庭环境比较赋予,便自己也开起一联欢晚会,把亲戚们都叫上,大家尽情地玩,尽情地笑,嘻嘻哈哈的多热闹!一眨眼,新年的钟声即将来临,人人都把一大捆一大箱的爆竹拎出来,待到新年来临的哪一科,“三,二,一!点火!”一大串红红的鞭炮“噼里啪啦”的,红红的爆竹碎纸落在人们的头上,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一阵雷鸣般的鞭炮声过后,便是喝上一杯新年的饮品,大家把手中的杯子高高举起,“叮”的一声,大家干杯,一口气把它喝完了。便回想祝福,“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顺利!”一串串真挚的祝福萦绕于耳畔。不知不觉的有过了一天。“有红包咯!”小孩们欢叫。六年级:赵思萌400字 六年级 日记
-
习俗“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怎么了?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突然,一阵香味飘到了我的房间里,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我,像一只小馋猫闻着香味来到厨房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走进一看,哇!妈妈正在做一年难得吃一次的年菜之一,也是我最爱吃的“红烧猪腿。”首先,妈妈用滚烫的热水把它煮一遍,把它放进盆里,抹上金黄的蜂蜜。然后放进热油锅里炸,白嫩嫩的猪腿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都这么香了,待会儿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猪腿变成了好看的棕色,让人看了想吃,吃了还想吃,口水流不停。盼呀盼……都吃完饭了,怎么还不发红包?突然出现一个红包在我眼前晃悠,对我这个小财迷,两眼都发光了。原来是叔叔向我发红包了,手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祝福着:“祝乖侄女学习更上一层楼,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我回敬道:“也祝叔叔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在这天,每个人都互相对对方说着祝福语,年味十足!400字 小学 叙事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