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琴对话
那琴音忽高忽低,灯火忽明忽暗,心绪忽激昂忽哀婉,夹杂起来的感觉,好像梦境。梦中与古琴对话,奏起历史厚重的进行曲。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气象开放繁华,此时的你无论登上九五之殿,抑或出入烟花巷陌,都可寻访古琴那窈窕倩影。
湖边美酒杯杯,亭中琴音涟涟。王维随性拨动细弦,奏响的是怎样一种喜悦、闲适啊!玉指在琴弦上错落变化,琴声随之变得或慷慨淋漓,或惬意舒适。古琴从容典雅,亦如淡然如旧的诗佛王维,凉凉的,清新地泻写出串串音符。如山涧泉鸣,似环珮泠响,空灵之声令人忆起山谷之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御风在彩云之颠,好一番太平盛世景,无怪乎有“盛世读王维”一说。
盛世韶光,喝醉天下黎民。古琴变得刚强,坚实的沉香木打造出了傲骨,出尘绝世,把心栖于此,挽那彻夜的烟火。
曼妙的暗紫色从天际漫来,流入西天辉煌的落霞中,只有兽脊般连绵起伏的山峦,轮廓还漾着淡淡胭脂色。一袭长袍,单薄身影伫立琴前,伫立山水前,俞伯牙轻抚削瘦的弦,飘来哀怨痛伤。
钟子期如清风般逝去了,世上还能有何人听得懂他的琴,听得懂他的心啊!
古琴似水般温柔,却洇出深沉的哀,又似是一只啼血杜鹃,根根弦声音撕心裂肺。不知是谁的泪?洇入古老的檀香木,湿了人间;也不知是谁的血?氤氲在削瘦的弦上,湿了万年。
此去经年,难觅知音。只余渺渺琴音代替他,一世世传递那传未寄去的哀,那份未抵达的痛。
时光荏苒,一念万年。
而今,我的指尖触碰到了那幸福的闲适,那痛心的分别,那中华千年历史沉淀。之所以喜爱古琴,爱其之醇厚,之闲适,之淡雅,之喜悦;亦爱其之哀婉,之悲怅,之别离,之惆怅;更爱它至柔至刚之性情,之品格,之情韵。
与古琴对话,听它缓缓倾吐段段古老传说,听它倾吐往日的情怀,听它倾吐岁月的悠悠。
同样的古琴,不同的时代,淡淡梦幻掺杂历史的迷雾。
千年的回眸,千年的期待,原来古琴的精韵从未散去,正如黎明已然到来。
斑驳为吟唱,枯朽为自然,而我常常想与古琴对话,寻回悠悠的情思。古琴中技艺三分,岁月七分,情一帖,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各一味,寻得一生真谛。
和桂花对话
阴雨霏霏的秋季,我独自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时阵阵秋风吹来,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顺着风吹来的方向,我撇头望去,只见一棵桂花树,枝头挂满了桂花,在一户人家门前傲然挺立。我走到桂花树下,看见树杈间、枝叶间,都开满了嫩黄的桂花,虽然很小,但十分茂盛。我站在树下,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微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每朵桂花都在讲述它的故事。这时正值金秋十月,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季节,是它花香最浓郁的季节,但亦是它凋零的季节。
渐渐地,下起了微微的细雨,豆大的雨点打在路面上,溅起了点点泥水,同样,也打在了桂花上,一朵朵桂花随雨而落。只见一个个嫩黄而细小的身影在我眼前一闪而过,落在了泥泞的小路上。我不禁伸出双手,想要挽救几朵桂花,但只是杯水车薪。我的手上只留下了几朵残缺的花朵,夹带着滴滴雨珠,香味却仍存。而地面上,落下的桂花何止千百?它们密密麻麻地重叠在小路上,嫩黄的身躯大多已被掩盖,却依旧散发着芳香,尽管没有之前那么浓烈,却依旧使人陶醉,沁人心脾。我望着地上那零零散散的桂花,却看到它们脸上仍洋溢着笑容,我不禁感到不解和惋惜。
突然,那棵树的枝头拂过了我的头,发出“沙沙”的声音,似在安慰我。我抬头望着那棵树,它像一位深邃的老者微笑地站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落红不是无情物”。我伸手去触碰桂树的枝干,慢慢拂去。仅仅几秒,我却觉得有几个小时,而在这几个小时里,桂树向我讲述了它一生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凡,但又是那么的伟大。
从初春就开始积蓄力量,不就是为了这一个月的绽放吗?将自己的芳香留在了世上,凋零了又有什么所谓呢?
桂花树的生活就是如此,朴质、平凡,但却把最迷人、最芬芳的花香留在了世上,而自己只剩下光秃的枝干,它却说:“这有什么所谓呢?”
告别桂花树,但它的芬芳永存。
相关推荐
-
古琴古琴忧郁暗伤心,埋怨天下少知音。笛说是你太傲漫,只愿谈古不论今!50字 初三 诗歌
-
古琴幽幽过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有时也向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尚与优雅。近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写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种绕口令似的通俗易懂的小诗,读来觉得很有意趣。两层假设,两处质疑,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只有主观和客观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演奏出和谐与共鸣。幽幽古琴,蕴含着高深而玄奥的哲理。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巧合。清音妙曲就在丝丝琴弦与轻盈的指尖之间。一切看似偶然的东西,往往背后有其必然。《诗经》古风“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娇美的少女,正是小伙内心的追求。关关雎鸠,水中采荇,环境的烘托,应是外在的条件;“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神圣的爱情。虽然人们对诗句理解多有不同,但“琴瑟”就像留在了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开花结果,代代传承。一曲“高山流水”,不仅体现了俞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艺,也反映出钟子期“知音”的绝妙与难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个人心中无形的音,却化成了另一个人心中有形的像,音与像,像与音,交互融合。琴音琴心,弹者听者,丝丝入扣,心有灵犀,也难怪钟子期去后,俞伯牙在其坟前失声痛哭,毁琴立誓,永不再弹。我们在为伯牙高超技艺毁于一旦而惋惜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子期这样的“知音”难求而万分感动。千里马怎能少了伯乐,没有伯乐的千里马只能是忍气吞声。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求一知己为满足。古琴幽幽,似乎从未停止过对真情的诉说。西汉文人、大才子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为养活自己,曾寄居在四川临邛一个朋友家里,在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当地巨富卓文孙,并爱上了他的女儿卓文君。一曲《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打动了才貌双全新寡在家的卓文君的芳心,夜亡奔相如,演绎出历史上一幕千古传唱的爱情佳话,留下了“文君当炉”的经典美谈。幽幽古琴讲述了一个未遇才子对绝佳美人的爱慕与思恋,也成全了一对伉俪不知是多少年才修得的美好姻缘。百年夫妻,琴瑟和鸣,是人们对伟大爱情的共同祝愿。幽幽古琴,弹出了千古知音,赢得了伟大的爱情,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幽幽的琴韵中,竟有对牛而弹的影子。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才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听着乐曲慢慢走动起来。现在这一故事成了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意在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也用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一般是指和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但仔细想来,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现代农业以及胎教都多少有这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讽刺和讥笑只是暂时的,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证明谁最后才是可笑的。关于古琴幽韵,三国时期有不少传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其中非常有情趣的一则。据说周瑜风姿俊雅,精于音律。每有宴饮,陪侍抚琴的歌女为了能让周瑜看自己一眼,就时常故意弹错。周瑜总能从很细微的地方听出一音半符的差错,令人叫绝。有一次,周瑜与孙策饮酒,让歌女演奏一曲《广陵散》。酒至酣处,周瑜畅论广陵散之好,说其初极为平和悠扬,犹如月照空山,风过花溪一般恬淡;突然如平地起一股激越之气,金戈铁马之音交响不绝,直达心际深处;到尾处余叹无穷,大有义愤填膺、豪情满怀之意。那歌伎闻妙论心生爱意,不觉手下一颤,错一音符,被周瑜当即发现指出,甚觉惭愧。如此精妙的古琴技艺,怎能不使其排在文人雅事的头一桩。天下事多有遗憾,当诸葛亮弹琴退仲达时,一代风流的周瑜已经成了人间之鬼。诸葛亮的沉稳洒脱演绎了一出无与伦比的空城计。虽然司马懿也非等闲之辈,清音妙曲里绝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弹者听者完全是斗智斗勇,悠扬的琴曲里风光无限。十面埋伏,腾腾杀气,高山流水,宁静安闲,哪一个才是高墙背后的真实?琴音琴心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世上的“知音”又多了一层理解和神秘。朋友是对手,对手也是朋友,谁如果离开了谁,不仅少了猫与鼠的关系,世界可能会变得一团和气。说来说去,说古琴又怎能少了《广陵散》?又怎能少了哪位悲剧性人物嵇康嵇中散大夫。广陵散原名广陵止息,广陵是扬州的别名,散是一种操引乐曲。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据说它背后有一个凄婉悲壮的故事,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说,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是一名铸剑师,因为铸剑交期延误,被韩王所杀。聂政闻说韩王喜好音律,为报父仇,便上山学习琴艺十年,并将自已毁容。十年后,聂政身怀绝技入韩,以惊为天人之曲引得韩王入痴入醉,聂政趁机从琴腹中抽出短剑,将韩王刺死,自己也壮烈身亡。“剑胆琴心”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既有胆识,又有情趣。嵇康是三国后期着名的文学家,与阮籍齐名,“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为人率性洒脱,孤傲刚直,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最终被人陷害处死。临行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遭到拒绝。但它向世人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而此时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古琴幽幽,幽幽古琴。丝丝琴弦上跳动着爱情友情人情世情,悠扬的琴声里蕴含着思慕欣赏遗憾杀机和仇恨。谁会想到,古木丝线书写的历史,也是如此这般的撕心裂肺而又缠绵纯真。广陵散真的绝了吗?不会,永久的不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如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让我们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这台琴键上,演奏更加精妙绝伦!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
和墨对话浓、淡、湿、干,手执狼毫,在宣纸之上勾勒出黑与白的世界。与墨对话,品味那独属于墨的文蕴。磨石成液,砺炼而生从书架上取下一方砚台,再从盒子中轻轻拈出一块墨石来,放在砚台,倒入些许澄清的水,便开始研磨。边倒边加,在轻磨慢碾中,那石块便成了汁,阳光将清风挤进来,擦过液汁表面,掀起淡淡波纹。我心中不禁思考:墨本是凝了的,为什么会有本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历经碾压后,竟蜕变得如此深邃而又光鲜啊?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百炼成钢”的原因罢。与墨对话,我明白了“砺炼使人成长”。阴鉴之液,香远益清用一挺狼毫,轻浸墨汁,而后提起笔,闻到一股独属于墨的气味:浓而不重,香而不扬,似君子一般,自己散发着自己的香气。心中似有灵犀,任由香逸入胸腔,不由赞道:“好香呀!”突发奇想,想测试一下香气能飘多远,结果,远了,反而更觉清幽。“这应该就是君子、古仁人之得吧!似莲一样,香远益清。”心中不由得暗忖。而那墨似能明我心中所想,竟自己泛起了涟漪,似在回应。与墨对话,我领悟了“品行端正,香远益清。”下落笔墨,情思悠悠终,下笔,墨顺着笔的指引,在那素缟洁白的生宣上,留下道道痕迹,笔锋凌厉,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一幅楷书的《上阳台帖》完成了,墨静静地等待着风把它的水分给带走。看着这一幅作品,又是暗想,不知那古代的酒仙剑客,在书写此帖时,是怎样的心境,或是畅快爽然,抑或只是在压抑情感?或许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真正的向往吧……墨黑如一洞,使我怀古,想从这洞中一窥古人的情思,这是我与墨的对话,也是与文化的交流。与墨对话,获益颇多,品味不已……650字 初三
-
和时光对话时光是耐人寻味的东西,它似乎只从指尖缝隙中溜走,却让人从青丝到白发。它像一位老者,尝尽人世冷暖,更像一个轮盘,将命运推向两端。誓言,不会流泪。岁月静好,细碎的阳光透过微微拉开一条缝的窗。我接过奶奶手中的相册,翻开首页。墙上的指针飞快地逆时针旋转,我好似回到了40、50年代……奶奶还是个20岁出头的姑娘,一头乌黑长发编成了两麻花,穿着部队卫生员的衣服,即使每天的工作繁琐,奶奶仍哼着歌、迈着轻快的步伐,她的眼睛如那宝石般透着光彩,眼神中满是希望。那是她第一次遇上爷爷,在那院子的桂树下,淡淡的花香,风一吹,散落一地,树下两个年轻人四目相对,红着脸,却无言相告……无可奈何花落去。时光往前走,奶奶已有了四个孩子,她也从原本那欢快洒脱的姑娘变成了家庭主妇,时光让她变为一个手指粗大、头发粗糙、体态臃肿的妇人。她的眼总爱往门口方向望去,爷爷去参加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奶奶总爱坐在门槛上刺绣,望着桂花树发呆,身后院子里孩子们打闹声充斥耳边,泪珠再也没忍住滑落而下,奶奶抬头望了望桂花树,抹掉了眼泪,起身又往灶台方向走去……爸爸说,小时候老问自己的爸爸去哪了,奶奶总是会回答,他就在我们身边。悲欢离合总无情,我合上相册,过去牵起奶奶的手,奶奶龟裂的手抚摸着我,我明显感到了热量,时光让奶奶从少女变成妇人再到老妪,她的头发已花白,眼神迷离,走路蹒跚像个孩子,微驼的背,皱纹爬满她的脸,可她还是会站在桂花树下,久久不离去,却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时光诉尽了人的一生,它夺走了容颜、爱人,却又留下了相遇的美好、无言的坚持、看淡的悲欢离合……时光是一剂良药,它教会我们如何慰藉自己的心灵,让那本就难以忘怀、铭记于心的种种美好,不只是寂寞地在等待黎明的曙光。700字 初三
-
和木匠对话一丝一缕的阳光穿过窗上灰尘的缝隙,努力映照着这一方静谧的天地。踏出一步,便激起浓厚的灰末飘向四方。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只是观察。不知多久没人打扫过,灰尘为这小作坊中的一切添上了一件新衣裳。高大的木柜立在一旁,对着木匠工作的案几,长久地注视着。角落里,躺着几块佳木,在絮状的阳关下闪烁着朴素的光泽。案几上,只有刻刀、木刨、砂纸,及许多其他工具,无一是现代工业技术产品,这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了。门被推开了,光照入幽暗的工坊里,使我一时有点不适应。一道身影为我挡住了些许光线,木匠回来了,我很惊喜。也不顾脚下的灰尘,冲向木匠,送予我和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可以了。”木匠浑厚的声音响起,入我耳中却似乎有点虚幻。回过头,正想为满室扬尘道歉。刚张张口,却无声可出:哪有灰尘?这一切,都有些许不真实的感觉。我也不多想,只要木匠是真实的,那便是好。找张椅子坐下,我开始观摩木匠的工作,认真专注,就像小时候一样。木匠挑出一块木头,从角落回到案几,充满敬意地将木头竖放于桌上,嘴角勾起虔诚的微笑。他伸出手,摸向了锯条,开始了大致的定形。“还是只有那些原始人的小工具么?”我玩笑地问道。他也不停下,只是回话,话语中带着轻蔑“原始人比现代人厉害多了。”我暗笑,一如既往。目光扫向那木柜,一件件精美的木雕陈列在此,神态活灵活现,似乎下一秒就能动起来开派对。但仔细一数,却仅有三十余件。“怎样,少吧。一生也就那么多是自己看得上眼的。”木匠的手中换了把刻刀,一雕一刻,木雕的表情便灵动起来。“啊!”一声惊叫打断了我,“又废了一件!”我走向案几,拿起半成品,半天没找着哪错了。正想问,木匠便说道:“发尖那刀下重了。”我惊奇地望向发端,确有一丝发隙稍深。木匠走向角落,口中念叨道:“少,有什么不好?我这一生作品数百件,只留下这么点,剩下的,都交给时间了。”交给时间?脑中一阵刺痛,却继续听着。“少,而精,总比多而杂好。对着好东西,标准自然也高,技艺,便是这样来的。”说着,他又雕起木雕来,“用机器,没了精雕细刻的过程,哪有灵魂!”灵魂……我又似乎想起了些什么,便问道:“木……爷爷,你还会常来吗?”惊愕地看着我后,他笑着对我说:“当然,我再也不会离开了。”说毕,便变得虚幻起来,接着消失,化作幽暗作坊的缕缕光线,手中的半成品也化作了几絮灰尘。“把历练交于时间,以获得技艺……您老,把自己交给了时间了啊。”灰尘的新衣又重新披在匠房之中,缕缕的阳光依旧惨淡。时间,并未停滞,只是被嘱咐,不要改变这里。督促它的,除了木柜上的木雕,还有爷爷的一番匠心。1000字 初三
-
和心灵对话那一日,从纪念馆回来后,我一直在想,那个来自于心灵的问题——我们真的在进步吗?那日,我与母亲同去纪念馆旅游。那是一个革命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后,我与母亲从右边那条路开始参观,那里有革命时期的军帽、子弹壳、子弹夹。过拐角处时,有一段路的三分之二,是一块玻璃。玻璃下方是一个沙坑,沙坑中有三四块皑皑白骨,在沙中若隐若现。看到那些白骨,我心中有点毛骨悚然,不由得紧紧地握住了母亲的手。母亲告诉我,那只是用石膏做的白骨,并让我不要害怕。可我还是未免有些害怕。这时我心中有个声音,问我:“革命时期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都从不退缩,你面对一些假的白骨,怎么还要退缩呢?的确,我有什么课退缩的呢?后来我们向里走,看到了红军战士,路过一些村子时,帮村中的妇孺提水的雕像。这时,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真的在进步吗?我还没开始思考,母亲便说:“回家以后,可以把这里的所见所闻写一篇作文,多好的素材啊!”,于是,我便放下了这个疑问继续参观。参观完后我们出去时,我看到了售票口处,一个青年,突然插队在一个小男孩的前面。而周围的人似乎对此都见惯不怪。这时,那么多的疑问又出来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依旧在思考着。到了半路,母亲问我:“想什么呢,这么入神,在想怎么写作文吗?”我只嗯了一声,这时母亲,让我看路边的风景,让我放松放松。看着路边的风景,我却觉得路边似乎没有什么可看的,路边的树一颗棵立着与平时也没有什么区别。草依旧那么杂乱,花仍然那样娇媚。回到家后,我坐在沙发上想,科技在一直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如此充实丰富,难道这不是进步吗?心中那个声音说,以前的科技虽不发达,可是人们很朴实,很善良,现在的科技虽然发达了,但人们的心却设了一道一道的防线,一扇又一扇的门,这难道是进步了吗?可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呀,互帮互助,相互信任。可社会不是这样的,社会上的人,相互猜忌,互相利用,社会没有如此纯真,这下我更加迷惘了,——我们真的在进步吗?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800字 初一 叙事
-
和古筝对话古筝,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的知己,我悲伤,它悲伤;我欢乐,它欢乐……每每弹奏起那古筝,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也像是一段朋友之间的对话。夜晚书房的红木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溢在每一本书上,粘在每一页纸上,多么清香,多么惆怅。我轻轻走到书房,推开房门,坐在红木椅上。透过窗户,看到街市那边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仿佛有小孩的哭声,大人的催促,汽车的鸣笛……我关上窗户,拉上窗帘,仿佛与世隔绝。我依恋那古筝的美。筝首是两条鲤鱼在水中嬉戏,一条躲在荷叶下,一条打着圈望着他。我带上古筝专用指甲,翻开被岁月磨皱的书的一角,仔细端详着,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幻想那乐曲。我迷恋同古筝之间的谈话。右手爬音,左手小指勾弦,开始了我的前奏。同时,也开始了我和古筝之间的谈话。前奏描写的是人们收麦时的场景,红通通的高粱弯着腰,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我倘游在石子路上,哼着小曲儿,看着丰收的场景。右手摇指,左手缓缓爬音,我弹着,看到了人们越来越热闹的村庄。小孩相聚在一起,玩着跳格子,大人们帮自己的爸妈们收割麦子。老人们聚在一块儿,时而聊聊这个,时而打打麻蒋……好一番快活场景在眼前!突然,一片乌云吞没了东边最后一抹云彩,下起了雨。我进入了高潮的演奏。右手两弦一摇,开始摇指,左手随及扫弦。风呼啸着,刮过窗台,雨滴淅淅沥沥地打在屋檐上。小孩拍拍屁股,奔回了各家,大人们带着草帽,坐在房檐下,担心着四野里未收完的麦子。老人们打麻蒋地声音大了起来,却一点也不担心田里的麦子。我双手拍了拍弦,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放在琴弦上把音一拨,开始结尾。雨后,小孩们不出去玩了,呆在饭桌上,时不时咬着一块糖,大人们来到田野,麦子丝毫不受雨的影响,依旧沉着地低着头,老人们也散了……我深吸一口气,两手按了按弦,结束了还荡漾在古筝里的余音。房间微闷,我拉开了窗帘,打开了窗户,家家灯火还亮着。还好,没在人家睡觉时弹,平淡素雅的心情一涌而上,不再烦燥,因为与古筝进行一段谈话。在床上睡不着,轻轻推开书房门,坐在古筝旁,手却不敢往上搭……。800字 初二
-
和榕树对话榕树啊榕树,你有你的另一个春天,而我外婆只有冬天了。今年暑假,我被送到了外婆家。在我所有的记忆中,外婆的形象从来只有一团白影,除了空白还是空白。在车子开出了市区,穿过郊区,驶进农村,最后在一间小平房前停下后,我在名为以“外婆”的白纸上描下了第一幅画。她弓着身子,雪白而又稀疏的头发扎在后脑勺,商出光洁的头顶。她脸笑起来全是折皱,眼睛却明亮地像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她粗糙干裂的大手接过我的行李,热情地把我拉进屋子里,却又因为厨房里还煮着汤而跑开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我自己四处转着,突然发现屋子后面还别有一番天地。屋后是个小院子,有一棵粗壮的榕树,粗壮的树干,缠绵的树枝,干裂的树皮,就如外婆的手一样,我想。抬起头,一片翠绿撞入眼帘,清爽而又绿意盎然,勾起了我无限的兴致。我用手抠着树皮,踩着树根,脚一蹬便翻上了结实的树杈。我稳稳当当地躺在树杈上,冥想着蓝天白云,高山河流。清风拂过我的脸顿,阳光透过绿叶落下几个光斑,一切都是那么舒心。“孙女,孙女,吃饭啦!”这时一声沙哑高昂的叫唤打破了我对宇宙无尽的想象。我心中不愤,转身又睡去。结果一个震耳欲聋的声者突然响起,“孙女,你快下来!一会摔了可怎么办?”我不禁厌烦地皱起眉头,反击道:“哎呀,不会的,你别烦我。”可她依旧在树下唠唠叨叨,我为了反抗,决心不吃午饭,让她妥协。可是在外婆终于走了之后的一会,肚子传来的“空城计”还是让我动摇了决心,我轻轻地爬下树,轻手轻脚地钻进厨房。一股让我垂诞三尺的香味从锅中传来,我以为我很幸运找到了剩菜,可在我掀开锅盖之后发现我好像错了。汤、菜、肉、鱼、饭一样不缺,还用温水在锅底泡着以防冷却。就这样,我一直以鼻子酸酸的状态吃完了这顿“秘密午餐”。在我回到院子时,友现外婆正在树下针补衣服。她弓着身子,眯着眼睛,白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她的白发与榕树的绿叶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榕树啊榕树,你能否帮我照顾好外婆,让她的白丝与皱纹慢点长呢?一股清凉的风吹来,绿叶摇曳着,似乎在细细低语:“好的。”800字 初二
-
和家乡对话翻开一篇历史书卷,一位位文人骚客便站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共谈中华五千年瑰丽历史;与一人对话,便可了解世界变迁之快;那么,与家乡对话,便可了解几十年来的风雨交替;家乡啊,您哺育滋养了我,藏了一心间的话想和您诉说,今天且听我道来。您总是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大家,那简朴宁静的老屋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岁月沉淀的美好让我对您又多了几分情感。那老街是你书写时间的变迁,一栋栋具有地方民俗特色又不失西方艺术的房屋是你存在的面貌,而青石砖铺成的路便成了这条街的“主心骨”。我急切地向您诉说美好,而您像一位母亲娓娓道来。你说,最朴实的爱才是我存在的价值。瞧!那卖糖葫芦的老人在街巷大声的吆喝着,三五小孩便围绕于他,眼中尽是期待;别致的风筝在老街的天空盘旋着,追着风筝跑的样子总能让人感到惬意;一群少男少女骑着单车穿梭于其中,亦或是一对年老恩爱的夫妻相互搀扶在老街,都能在脸上洋溢出甜蜜。时代在变迁,初心却不变。我看过生活在这里的人,她们朴实无华,用辛勤的双手创造未来。你望着远方,看着大家微笑地说着……你看!那一栋老屋子是我童年的故事。我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非要和你一比高下。你温婉地笑了,仿佛是母亲对稚嫩孩子的疼爱。老屋记录了我太多的童年乐趣,时常想起,那时的我会坐在门前台阶上,深秋看树上叶子飘落的瞬间,处暑听池塘边那一声声聒噪的蛙叫,坐在摇椅上吹着夏天粘腻的微风入睡,都皆为一天的快乐时光,也是最深的记忆。老屋的每一物都如此古老而柔美,道不尽的美好往事,它见证了我的童年。我想念这里的一花一草、每一份独有的情感,它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位置,永远留有余地。时光匆匆,你见过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老街和古屋,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更加的有意义,也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而你始终在这里守护着大家。“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些桀骜不驯的少年,放弃了在一线大城市打拼的机会,他们回来了,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上,而喧嚣的城市总会让人忘记心中的那份美好,你的朴实亲切是任何人都带不走的。与你对话,我才懂得你守护的价值。800字 初二
-
古琴铭作文古琴铭——永不败落的蔷薇琴阁外细雨空蒙,我借此良景,拔弦奏曲。曲罢,掌声入耳,是他,手里的蔷薇花开的正绚烂,阳光映照下,花瓣上的水珠如琉璃般透亮。他丰神俊朗,禁步走来,飘飘白衣映衬下,平添了些淡雅,唯一不和谐之处,便是流云袖口点点泥泞,想是为这朵花又爬了那垣墙。“花总是会败的。”我冲他笑笑,说道。“我自有使它常在的法子,”他拿出腰间佩刀,“只是得借你心爱的琴匣。”说罢,他一刀一刀仔细刻画,一朵灵动的蔷薇花便盛放在镂空檀木琴匣上,他俊秀且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一丝抱怨,也没有显露出对战争的担忧,他该知晓了我的身份……三年前,秦王诏书切峻,命我潜入楚营,与其里应外合,破齐楚合纵亲善之境况,解秦之困。前日我飞鸽传书与惠王,告其楚于三日后至黄河天险,此乃良机勿失。而今面前这如此真心待我的男子却令我动摇了。若我非秦国细作,他非楚国大将,秦楚不必相争该多好。但万事已成定局——一炷香之前,秦军烧了营中粮草,逼楚军就犯,将军命人将炊具一并砸了,誓与秦决一死战,试想身后是涛涛黄河水,眼前是豺狼般的秦军,就算我军将士英猛,以一当十,也无必胜之念……又是这样的明月夜,三年的沙场磨历让这个男子多了几分稳重,月光洒在他的甲胄上,稍异于三年前那般闪亮,而现在脚下这万里黄沙也不似三年前那般水草丰美。我含泪催他上马,“将军英武雄才,必能大胜敌军,定国安邦,我与着瑶琴同待将军凯旋,再秦天簌……”他拂了拂我的脸和手中紧抱的石琴,转身一跃跨上红鬃烈马,飞驰而去,热泪洒在枯萎的江柳和白杨。“将军若有不测,我定不苟活……。”不久,秦军破了营门,我拔下发髻上的花簪,刺入胸口,鲜红的血液顺着纤衣的文络流下,滴在镌刻的小花上,眼前漆黑,倒在案上……待我睁开眼,明月半墙,原来是场梦,桌上还有未写完的作文,还有那把古琴,如梦中那般,我将琴反过来,左上角刻了两行小字:“万簌萧萧,山虚水深。此生须臾,愿待来生。”琴匣上那永不败落的蔷薇花依旧盛放着。我轻拂琴,窗外灯火阑珊,我潸然泪下……高一:姚一平800字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