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花朵在绽放450字

六月的花朵在绽放

450字 五年级 叙事

岁月如梭,日子从我们的身边匆匆走过,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儿童节。我相信,到儿童节那一天,六月的花朵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美丽、迷人。

我想象中的儿童节是这样的。

我想象中的儿童节是十分有趣的。学校在宽阔的操场上建一个游乐场,游乐场所里有用舒服的抱枕和沙发组成的弹跳床,无论多么胖的人,多么重的人踩上去都不会踩塌,只要光着脚上去,轻轻一跳,就会跳得比云彩还要高。有时还可以顺手抓一把软绵绵的云彩,十分有趣。落下来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因为操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张床,这些床紧紧地连在一起,非常有弹力。

在弹跳床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食品库,那里的食品应有尽有,饿了的时候就可以取。食物的品种丰富多样,有面包、牛奶、巧克力、冰激凌,还有葡萄、荔枝、香蕉等水果,这些食品足够让那些“小吃货”填饱肚子了。

在食品库的旁边,有一个宽阔的影院,在影院里可以欣赏演出。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大家都会表演许多精彩的节目,比如葫芦丝、舞蹈、小合唱、诗歌朗诵等,还有经典的芭蕾舞表演以及搞笑滑稽的小品表演等节目。美妙的歌声,优美的乐曲和观众的喝彩声不时传来。

我想象中的儿童节很棒吧!

我相信真正的六一儿童节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是六月的花朵,六月的花朵正在慢慢绽放。

走近春节

1200字以上 初三 叙事

春节,每年开头的一天。又叫阴历年,因为是阴历中的第一天。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喜庆气氛一般会持续一个月左右。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关于春节的来历的流传有多种,其中,最广泛的是关于“年”的。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上的人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次除夕,村里的人都搬着东西带着全家上深山去了。突然有一位老婆婆在乞讨,还说谁能给她一点食物,她就能把“年”撵走。但现在还有谁会去理她呢?大家认为她是疯子,也只顾着搬家,无暇去理会。只有一位老爹爹停下脚步,给了那位老婆婆一点食物,还劝她说,快点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啊。“年”快要上来了。可这位老婆婆倔强的很,她说,我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请将你的家先借给我一天,我吃过食物后,就下山去,一定会撵走“年”的!老爹爹扭不过她,最后还是让她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知道了对付“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在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贴春联,放爆竹,拜年和吃团圆饭等等。

春联也叫对子,门对,春贴,对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还叫“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叙事
4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