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1200字以上

日月山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日月山古时候称赤岭,得名于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这就是为什么把“赤岭”该称为“日月山”的原因。公主离开日月山继续往西走会过头去,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伤的泪水,叹息一声,会泪西进,于是,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河,因为同情公主的悲伤,就随着公主一同向西流去。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脚下建有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途经赤岭作短期停留的历史事实,给汉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文成公主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心中一片怆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苍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遂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照看长安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时,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从此,赤岭改名为“日月山”。继这次和亲的70年后,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又一次经过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对于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亭前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路程如今已变成了连接汉藏人民的康庄大道。

日月山是青海内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岭,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线,历来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两侧明显不同的景象,其东绿荫蔽日,田畴纵横;其西草原广袤,牛羊成群。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的界线在这里是那样的明显。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日月当空,踽踽独行

1200字以上 高二 写人

祖母出生在一个小镇的望族。三代同堂,零零总总算起来的十几口人住在一个沿河的宅子里。

高祖父是个很威严的老人。他信奉着封建礼教余留下来的事物,每年除夕夜守岁的时候都会把全家人召集在正厅里。他和高祖母在供奉着观音像的桌旁正襟危坐。等待儿女子孙们挨个儿上前行三叩九拜的大礼。

身为曾孙的祖母每次都是最后行礼的。不及膝高的她被大人领到软垫前,跪下,磕头,起身,再跪下。如是循环。

“那是孝道。”躺在藤椅上的祖母似叹非叹地对我说。她眯眼望着太阳,像是在回忆着那些陈年往事。

三叩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无论如何,这都是件严肃的事情。每每过年,祖母记住的不是朱漆大门上凶神恶煞的年画,不是满桌的美味年菜,也不是新添的绢绸外衣。记得最深的,是那叩了再叩、拜了又拜的动作。

行完礼后小辈都要念一段祝词。

一来讨个过年的好彩头,二来好的祝词是可以换来奖赏的。但相对的,若是说错了话。表面上旁的长辈过来打个哈哈糊弄过去,实则当晚回房休息之后是要受到父母责罚的。

祖母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次,她背错了祝词,明明的吉祥话硬是犯了忌讳。四下噤声时她才停下,但为时已晚。

坐在高高的红木椅上的高祖父放下了笑容,脸色铁青。但脸色最为难看的应该是她的父亲,这让仓皇转头的祖母收回了原本求助的目光。

那一晚,竹板敲在掌心的感觉直到很久以后也挥之不去。这大概算是一个孩子心头的阴霾。

“那是孝道啊。”这一次我听清了,祖母的确是在叹息,“百善孝为先,这是注定的。”

百善孝为先,长者定为尊。孩提时代日日成诵的《三字经》里都强调再三。

后来,年月蹁跹,小小的女孩渐渐长大,最后变得亭亭玉立。但,前提是除却脑后那一块狰狞的疤痕。

祖母幼时贪玩,在厨房嬉闹撞倒了煤炉。炉上的水壶滚落,滚烫的开水飞溅到了她的背后……

从那以后,祖母失去了她那一头浓密的长发。

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姑娘,身上竟然有这样一道难看的疤。几乎人人都会这么说。

因为那道永远的伤疤,原本的定下娃娃亲的人家毁了约。假情假意地说了一堆的好话,铺垫良久才说出正题。高祖父气得摔碎了茶盏,对方一个劲地陪着笑脸,最后连收回礼金的事情都不敢再提。

上门提亲的人再没有了。十六七岁是女孩子的花季,过了这年岁想要嫁出去便是一件难事了。那时的长辈们都坚信这一点。

于是,祖母十七岁的那一年下嫁给了未曾谋面的祖父。婚礼即便简单,仪式礼数还是样样周全的。拜天拜地拜父母,但最重要的还是向高祖父磕头。

一如小时候,三叩九拜。只是这一次不用再念拗口难记的祝词,不用因为短手短脚而在磕头时失了平衡。

喜秤挑起大红喜帕前,祖父和祖母谁都没有见过谁。真不知道祖母在喜帕被揭开的那刻是什么样的心情。会不会向上天祈祷着自己即将相伴一生的人至少要长得眉眼端正?

大概揭盖头的祖父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吧。

他们之间脸面都没有见过,何况那所谓的感情?

没有感情的两个人怎么可以在一起呢?

“因为那是长辈们安排的婚事,父命难为。”祖母闭上了眼睛慢慢地说。

此时的祖父祖母都已经老得只剩下回忆了。甚至,年老了的祖父会同自己的玄孙争抢一个包子。他没有高祖父的威严,自然,也不会讲究那三叩九拜的礼节。

“乖,让着太公。他是长辈。”我哄着年幼的小侄儿,将那个包子递给了祖父。转眼间,祖父喜笑颜开的模样像是个孩子一样幸福。

瞬间的恍惚,我突然回想起了小时候朗朗上口的三字诗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

代代传承,高祖至玄孙……

高二:周心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