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读后感
“公寓窗台上种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于是烟尘万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这段话是台湾作家洪素丽的散文作品《苦瓜》结尾,这也是作者的点题之笔。
作者的童年是阴暗的,成年后定居异国饱受思乡之苦,唯有幼时家中常吃的苦瓜印象最深,她记挂乡愁之物也就成了苦瓜。孩童时期家中所烹苦瓜妙品在这异国他乡也甚是稀有,但那挥之不去的苦味却成了作者绵长的愁思。
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是浓浓的绵长的乡愁,但给读者更深的感悟是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初尝苦瓜者都知道,苦瓜那种苦苦至心底。洪素丽说,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我也有同感,从父母和乡人的嘴里知道,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可以清心明目,消热解气,吃起来虽苦,但咀嚼过后,竟留有一丝甘甜。
细想起来,苦亦可以是美味。
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苦,因此,苦是人生无法回避之味,倘若觉得太苦而不愿去尝试,余味的甘甜也就不会感受到了。苦中作乐,是每个人必须学会的一项生活技巧,更是一种超越物质满足的新境界。
现在的我们,虽然少了许多年少时的自在,但我们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苦中作乐。对朋友,难过时陪伴就是乐;对家人,落魄时简朴便是乐;对他人,受助时微笑就是乐……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男女老少,面部表情有喜有忧,每个人怀揣着自己的苦或苦中作得的乐向前走着。
我们可以在苦瓜里吃出人生的道理来,苦与乐,其实很简单,心态变化就在一瞬间,正如味蕾知觉变化,上一秒还是极苦,下一秒便是极乐了。轻松得来的乐不是真的乐,只有当你累过,苦过,哭过,笑过,那才是乐。
人淡如菊_150字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网名——人淡如菊,觉得很有含义,就细细品位。
人淡如菊,人淡地像菊花一样。菊花,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她不争名利,独自开放,又有多少人细品过菊花的姿态。
现在的人,一旦得到了一点名利,就大肆宣扬。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里,还会有多少人像菊花一样独自开放?
人淡如菊,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相关推荐
-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样办?不明白。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9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后感 《李时珍》读后感《李时珍》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成长的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在苏州瓦硝坝的中医李月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在家的后院里缠着爸爸问这问那,那是因为爸爸家的后院里有很多草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时,后院的草药全被他认完了,但是他认为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人,他爸爸没办法,就只好带他去山上见识见识各种草药,父亲每次实地讲解草药以后,小时珍都记在心里,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好,父亲再问他时,他都能回答正确。就这样,李时珍长大后,把《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读完《李时珍》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知道了李时珍从小热爱医学,爱得如痴如醉,平时总是缠着父亲不放,勤奋学习,记住了很多花草的药性、用途。李时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这样耳濡目染,为民行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他的勤奋努力,让他把前人写下的《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真是了不起。我要向李时珍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父母争光,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5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气和呵成地读下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独特,一开篇便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精神。围绕着主人公白嘉轩,展开了一幅近代传统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故事,纯朴的人生观所展现出的关中风情画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白嘉轩的父母、他的长工、品德不端的大财主鹿子霖、医术高超重义守信的乡医冷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家庭斗争、政治斗争,清末统治者及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对农民的统治,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时期农民的艰难生活等等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神宁静的纯朴的民风、稳定的生活也是葬送在了那些革命的斗争中。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白嘉轩的家风十分严谨。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管教十分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状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十分严厉。然而,人们在应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免不了要被本性中恶的一面所屈服。他的大儿子白孝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子承父位,原打算要接过父亲的族长位置。这时,邪-恶的代表鹿子霖便利用美色勾引孝义,以败坏白家的名声。孝义被一个色相十足不守贞节的坏女人田小娥所迷惑。白嘉轩为了严正家风,亲自主持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对孝义进行惩罚。从此,孝义堕落了下来。鹿子霖乘机把白孝义的家产给侵吞。最后孝义被-逼沿街乞讨,险些饿死街头。似乎是邪-恶占了上风.然而在紧急关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孝义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又电光火石般出现。他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成了一县之长。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能够说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不信神,他们所信奉的是祖宗,信奉的是公理。他们所生活的白鹿原虽说有白和鹿两姓,但他们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祖宗。他们共同举行对祖宗的祭祀活动。这两姓可说是矛盾的统一体。鹿姓的代表人物鹿子霖便是一个反面代表。鹿子霖父亲在世时,对儿子的恶行便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的邪-恶本性。但鹿子霖并不是坏得十恶不赦,他只是干些吃、喝、嫖、赌勾当。比起土匪还要善得多。他利用职权霸占了黑娃的妻子小娥,又唆使小娥勾引白孝义。故事的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不听他的管教,不与新娶的媳妇同房,参加共-产-党后给家里带来无穷灾难。最后,他受这个共-产-党儿子的连累被拉上刑场陪同枪毙的死刑犯。被吓成精神病,冻死在野外。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各具性格,又各具命运。一个个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令人深思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旧时的大知识分子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另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女人田小娥。朱先生是孔孟思想的代表。每日吟诵圣贤书便是他的最大乐趣。他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在故事中是一个大智大悟者,甚至具有了通神的本领,能够未卜先知。他的一些预见屡屡应验。最主要的是他对时局的预测。在白嘉轩的长工鹿三死后,他不让雇佣了一辈子长工的白嘉轩再雇长工,结果在共-产-党夺取天下后,他因为解放前三年没有雇工而没有被评为地主。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他的命运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和孟子吗这也算是新派小说中不多见的对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点批判!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盘古开天地》读后感_读后感【第1篇】读了盘古开天地,我知道了,这美丽的宇宙是盘古创造的。盘古用手推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天和地逐渐成形,而盘古也累得倒下去了。啊!盘古你真伟大,你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混合在一起,而是一直坚持永不退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永不放弃。【第2篇】读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我知道了:盘古是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献出他的宝贵生命的。他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我无法想象当时的盘古有多累,有多疲劳,我只知道,最后他终于累得倒下去了,再也起不来了,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宇宙了。我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多么有爱心的人,多么勇敢的人,为了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我佩服盘古的勇气,我更佩服盘古那坚定的意志。盘古,你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人。你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盘古,我们会永远记住您,我还要学习你那种奉献精神,现在,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第3篇】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学习盘古的两种精神,那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勇于创新的精神表现在他一斧子一凿子的辛勤工作把天和地完全划分开来;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在把天和地分开以后,怕它们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到他死去。死后他还把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变成了现在我们拥有的美好东西。我们的老祖宗盘古,为了世界丰富而美丽,彻底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个故事告诉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习盘古的精神。就算我现在学习不好也要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勇敢的去面对,努力去克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750字 读后感
-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写的《鼠疫》。这本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叫阿赫尔的城市爆发了鼠疫病毒,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面对这场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里厄医生、朗贝尔、搭鲁、格朗还有鼠疫的共谋者柯塔尔。在反抗鼠疫的过程中,里厄和搭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里厄始终关注着疫情的进展,关注着市民的健康。他始终担负着医生的责任,而不是对瘟疫逆来顺受。他天天奔波忙碌,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其他。很了不起的人。里厄因为每天要救治病人,以致在妻子临死之前都没见上一面。我觉得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塔鲁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观念。他想成为一个圣人。他四处奔走,发动了志愿者建立了防疫组织。他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战斗,最终染上鼠疫献出了生命。真是可悲可敬啊!这本书里所体现的就是疫情下市民的百态生活。而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像里厄、搭鲁这种为疫情而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英雄是属于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比如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时,他就已经67岁了,现在又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网民评价他“民族脊梁,国士无双”。我觉得最准确不过了。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中,像塔鲁一样因为疫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死了,但这种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想用爸爸跟我分享的一句话作结尾:“当危机来临之际,他没有红披风,只有一件白大褂。却无比让人安心。”600字 初中 读后感
-
苦瓜苦瓜就如其名,使人一见嘴里就充满苦味。可就这天下最难吃的东西,我们全家都爱吃(除我以外)。我真的搞不清楚,这苦东西也能吃出蜜来?这天晚饭,菜桌上又添了一道醒目的令我到胃口的菜――苦瓜!“上帝啊!”我立刻苦天喊地起来。“孩子,快尝尝这新鲜的苦瓜可好了,可以清凉解毒,还有点甜哪!”妈妈不顾我一百个不情愿,还硬是朝我碗里夹了一大筷苦瓜。望着一家人正“虎视眈眈”的望着我,我极不愿地夹起了一片小小的绿色苦瓜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顿时,一阵苦味涌上心头,舌头像得了过敏症,把五味瓶都打翻了,苦得我把那小小的、刚咬一口的苦瓜片吐了出来。“呼!呼!好难吃啊!苦死我了!”我一下子喝了3杯水。“咦!怎么一点也不苦啊?你再好好尝尝。”没办法,我又被迫夹起一块苦瓜,放进嘴里,刚咬一口,早已苦味难忍。“别吐出来,再嚼嚼,一会儿就不苦了。”妈妈鼓励我。我只好耐着性子慢慢品味,咦,怎么在苦中夹杂着一丝甜味?我又使劲咬了几口,嘿,甜味越来越浓了。“嗨,还真好吃,我再来几口!”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苦瓜,反复寻找着它那诱人的甜味。“知道为什么有甜味吗?这就是苦瓜苦尽甘来的品质啊!你瞧,它虽没有与它外型相同的瓜好吃,更没有资格与你常吃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相提并论。但就是它吸引了我们全家人去品味,因为它有苦尽甘来的品质,是中华之子的珍贵品质。”“苦尽甘来?”我好像在苦瓜里寻找甜味一样品味着这句话的意思,终于明白了苦瓜那特有的品质。古往今来,有多少科学家不是这样失败了再来,最终获得真理的?有多少书不是这样慢慢品味,才懂得道理的?苦瓜就是这样,苦中寻蜜,学习也要这样,熟读思理呀!这就是苦瓜,那苦尽甘来的微不足道的食物,可就是这小小的苦瓜,体现了做人的道理。现在你问我爱吃什么,我一定会大声说:“苦瓜!”650字 六年级 叙事
-
苦瓜_作文苦瓜苦瓜就如其名,使人一见嘴里就充满苦味。可就这天下最难吃的东西,我们全家都爱吃(除我以外)。我真的搞不清楚,这苦东西也能吃出蜜来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教育文摘?这天晚饭,菜桌上又添了一道醒目的令我到胃口的菜――苦瓜!“上帝啊!”我立刻苦天喊地起来。“孩子,快尝尝这新鲜的苦瓜可好了,可以清凉解毒,还有点甜哪!”妈妈不顾我一百个不情愿,还硬是朝我碗里夹了一大筷苦瓜。望着一家人正“虎视眈眈”的望着我,我极不愿地夹起了一片小小的绿色苦瓜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顿时,一阵苦味涌上心头,舌头像得了过敏症,把五味瓶都打翻了,苦得我把那小小的、刚咬一口的苦瓜片吐了出来。“呼!呼!好难吃啊!苦死我了!”我一下子喝了3杯水。“咦!怎么一点也不苦啊?你再好好尝尝。”没办法,我又被迫夹起一块苦瓜,放进嘴里,刚咬一口,早已苦味难忍。“别吐出来,再嚼嚼,一会儿就不苦了。”妈妈鼓励我。我只好耐着性子慢慢品味,咦,怎么在苦中夹杂着一丝甜味?我又使劲咬了几口,嘿,甜味越来越浓了。“嗨,还真好吃,我再来几口!”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苦瓜,反复寻找着它那诱人的甜味。“知道为什么有甜味吗?这就是苦瓜苦尽甘来的品质啊!你瞧,它虽没有与它外型相同的瓜好吃,更没有资格与你常吃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相提并论。但就是它吸引了我们全家人去品味,因为它有苦尽甘来的品质,是中华之子的珍贵品质。”“苦尽甘来?”我好像在苦瓜里寻找甜味一样品味着这句话的意思,终于明白了苦瓜那特有的品质。古往今来,有多少科学家不是这样失败了再来,最终获得真理的?有多少书不是这样慢慢品味,才懂得道理的?苦瓜就是这样,苦中寻蜜,学习也要这样,熟读思理呀!650字 五年级 叙事
-
朝圣的苦瓜话题作文弟子们要去朝圣,禅师让他们带上一些苦瓜,并嘱咐他们每到一间寺庙,都把苦瓜摆在供台上拜一拜,每经过一条圣河,都把苦瓜浸到水里泡一泡。弟子朝圣回来,禅师叫他们把带回来的苦瓜切了做菜,吃饭时,禅师夹起一块苦瓜放到嘴里,皱了皱眉,“奇怪,去了这么多间寺庙,泡了这么多次圣水,苦瓜怎么没有变甜?”弟子顿悟:无论何种境地,无论是圣是凡,清灵本性,明空本质,宛然无异。藏在钟楼上的伽西莫多,遭遇着一切的不幸,命运的残酷本该扭曲他的心灵,使灵魂与躯体一同属于那个阴暗的角落,如他的面貌般丑陋,相反的,无论陷入怎样的困境,伽西莫多依然坚强着、善良着、温柔着,他拼命保护着自己的朋友,保护着美丽的吉普塞姑娘。当绞刑架的四周聚集了一大群围观的市民,观看一位姑娘的死刑时,他像一个真正的审判者,以圣母的名义,在教堂的顶端逼着真凶宣布其恶的行径。神父无论受过多少次洗礼,也洗不净一身污垢,而伽西莫多却始终坚守着纯洁,因为丑陋外壳下包裹的,是一颗钻石之心。羊脂球是美丽的,尽管社会的动荡使她沦落风尘。当普鲁士的铁骑踏入法国的领土,“高尚”的人和“低贱”的人迫不得已要挤在同一辆马车上逃亡。羊脂球就是一位“低贱”的乘客,忍受着他人鄙夷的目光,用热情回赠给这些同路的“高尚”人,短暂的尊敬蕴酿着另一场悲剧,灾难面前只有羊脂球对普鲁士军官说不,自私的“高尚人”却把她推向“悬崖”。即使做为社会上最低贱的人,羊脂球依然心存正义和善良,撼卫着一个民族的尊严。他们就像是一株暮春的郁金香,凋谢后,只剩下枯黄的茎,但仍然坚守固有的美丽,经历了春夏秋冬的修行,来年,春回大地,鲜艳的色彩依旧在枝头上绽放。650字 高一
-
我第一次吃苦瓜童年的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常常把我带入美好的回忆。想起第一次吃苦瓜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次,妈妈从菜市场买回好几条大苦瓜。我走上前一看,啊呀!样子真丑,两头尖尖的,中间圆鼓鼓的,像织布的梭子;瓜的表面凹凸不平,凸出的部分真像一群大大小小的青虫;一摸硬邦邦的。我问妈妈:“这苦瓜好吃吗?”妈妈说:“好是好吃,不过有点苦。”我一听“苦”字,我就摇头了。我生性喜欢吃甜的,又从小在甜水里泡大,从来就与“苦“无缘。我不禁指着苦瓜埋怨它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苦呢?”那次妈妈炒的苦瓜我一口也没吃。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在厨房里切菜时,突然叫我:“谷雨,快来,我给你‘红葡萄’吃。”我走过去,她就往我嘴里塞了一颗“红葡萄”。呀!真甜,真软,真滑……恩?不对,这明明不是葡萄的那种滋味。我问:“这是什么呀?”“苦瓜籽。”我连忙说:“妈,你骗人,苦瓜籽那么甜,苦瓜怎么会那么苦呢?一定也很甜!”妈笑着说:“好,我既然骗了你,今天中午你就多吃一点吧。”吃中午饭时,一盘苦瓜青椒端上了桌,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夹了一大片就吃起来。牙齿一嚼下去,唉,好苦!我还没埋怨妈妈,她却先开口了:“看我没骗你吧!这瓜是苦的,不过吃下去吧,好味道在后面哩。”我只好硬着头皮吃下去了。哪知过了一会儿,喉咙里很清凉,有一丝甜甜的味道,使人精神爽快,吃饭也有味道了。这时爸爸问我:“有一句讲苦和甜的名言叫什么,你知道吗?”“当然知道,叫‘先苦后甜’。”“对呀,所以做任何事情时要先吃点苦才行,做人也一样。”妈妈说:“多吃一点苦,你会懂得更多的道理。”爸妈的话让我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会品尝到收获的甜蜜。求知是艰苦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收获知识的硕果。啊!第一次吃苦瓜,苦在口,甜在心。我又收获了启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6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苦瓜般涩涩的滋味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酸甜苦辣,样样都有。我的筷子毫不犹豫的向苦瓜进攻,我要尝尝苦瓜的滋味。“啊”的一声送入口中,嚼了一下,好涩。我想起了那次期中考试。“小梦,我来了!”我飞快地跑入好友小梦所在的考场。“对对看喽!真不知道能考多少分!”我无奈地说道。其实,心里高兴得要死,因为自己觉得能考满分。但当把她的试卷拿过来对时,满心愉悦的我,顿时死气沉沉了。“连错”,就因为一道选择题没有看到而“连错”!而这道选择题下面的题目全写对了,就是因为被我的“无视”所存在。涩涩的味道在我的心中蔓延开来,我有些自嘲,为什么写完后不仔细检查,为什么写完后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而不去检查!我踉踉跄跄地走回考场,我后悔,我痛苦,我酸涩。这滋味谁能替我承受,无助、无奈的泪水流淌在脸上,嘴里的酸涩谁能品尝。不能,谁多不能,只有自己承受才是最好。我像一个脱线的木偶,双眼空洞。我是班长,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次的失误,会让老师都么的揪心,一想到老师看我时的可惜的眼神,我的心更疼了,毕竟我是一个很注重自己在老师心中形象的人。酸、涩的味道不停地交织着,一直在我的心中冲击着。那天下午,我就是这样过去的,浑浑噩噩的过去的。酸、涩的味道还在不停的交织着,渐渐地,苦的味道也窜插进来了。期中考试总算结束了。那天晚上,天气晴朗,天空中群星闪耀。我,一个人走在操场上,靠着篮球架,闭着眼睛,听着风声,沉醉其中,没有一个人在我旁边安慰我,陪伴我。苦涩的滋味没人分享。忽然,我睁开了眼,仰望星空,我想明白了:这次我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件事已经深深地印在脑子了,下次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苦涩的滋味消失了,取代的则是一阵清爽。苦瓜虽涩,吃完后会回味出一种清爽的感觉,这不就是我期中考后的心理吗?苦瓜般涩涩的滋味,没有苦涩,哪来的回味?650字 初一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