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的苦旅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文化苦旅》
沉重地翻开这本散文合集,余秋雨借着山水景物的演化,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的灵魂所在与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盛衰,历史的更迭、演变,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人心中那一份倔强而又艰难的文化历程。
正如书中所说:“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选自《庐山》)作者登庐山,议论庐山,谈文人大会,写下了这句话,其实孤独并不是我们主观上的期待,我们并不需要孤独,但由于生活,人的生命历程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并选择孤独,作者的见解十分深刻。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道:“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这就告诉我们真正惨烈的悲剧是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产生出悲壮,令人真正感到肉颤心惊的悲壮才可能是崇高的。现实中的一些人只是故作姿态,真正能够融入自己本性才是真正的崇高。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余秋雨通过自己的经历真正地袒露了心声,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国老教授的影响,余秋雨因老教授游历我国许多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产生了重新认识祖国文化的想法,并且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文化寻访旅程。他从寻访的祖国大美景色中联系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他人、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感悟来写,真正地有感而发,淋漓地展现了现实中人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沧桑悲苦。
余秋雨在书中还激励人们,不需怨恨自己的年少与年迈,倡导人应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状态,学会思考人生,要兼顾年幼与年长者,实现一种双向的疏离与一种双向的抚慰,让人洒脱、沉静地立于生命终端。
他还对中国文人的自卫与自慰做出了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这既是机智也是狡黠,讥讽中国知识分子不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志向,反而深深地躲进自然天地自娱自耗,这是无法与民族文化相配的,而会走向真正的衰落。
当人们为名利荣誉而奔波劳苦时,当人们为世俗的纷扰而打乱心绪时,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书中不仅是对祖国大美河山的描绘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反省,还是一本励志的书,余秋雨先生在不惑之年,踏上寻访之路,探求的过程是苦涩而又艰难的,但人生在世,就像海边的沙粒一般,再是极其微小,也会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一片空间,做人就需自信,要学会沉静洒脱,历史的洪流也会记下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亘古尤新的文化历程。而这本书,又将给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探寻生命
昨晚,是我第一次失眠,第一次,发现生命竟然是如此的空虚.寂寞。走至阳台,窗外路灯依旧亮着,昏暗的灯光撒在马路上。冷冷的风,淡淡的月,皎洁的月光射入屋内,如霜……
忽然,一个念头钻入我的脑海:“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我在心中不停的挖着答案……
找到了:“生命就是一种权利,一种生活的权利;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一种寻求真善美的过程。我所说的是一种真正美丽的生命,它不会趋炎附势的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的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有时,它也许会被残酷的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搁浅,但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同时,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需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它,它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活出价值,活出意义,活出风采,活出个性,我们只有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生命才会以最大的价值回报给我们;无视生命,践踏生命,生命将会把我们享受生活的权利收回,若是没有了生命,又何谈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呢?一个人活着比死了更需要勇气,死只是一时的冲动,而活着却需要一生的胆识!
那我又是为什么而活呢?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想到头痛,还是没有结果,或许,这才体现了我生命的无知与空虚吧!我问朋友,朋友说:“呵呵!你落入生命疑问的深渊里了,太不可思议了,这哪是你该思考的事啊?”我无奈的耸耸肩,没办法,问她吧我的忘年交。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从抽屉里拿出了几张图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上面的一个小女孩,忘不了她的眼神,那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深深的渴望。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一副是5.12大地震中的图片,图片中的人眼睛里都有一种光,一种希望的光,一种求生的光……
“我明白了,我知道了,谢谢!谢谢你!”
“你真的明白了”他的脸上荡漾着自豪的笑意。
“恩!人是为渴望而活的,亲情的渴望,知识的渴望,成功的渴望,权力的渴望……对吗?”
她一愣:“哦!容我再想想,明天给你答案。”
“恩!”
过后她告诉我,我的答案超出了她的意料,她听了我的答案后,觉得她的答案太狭隘了……
而我呢?为了我的理想,我的追求,充实的活着!因为:好好活着便没有不幸,没有寂寞,没有空虚,没有无奈,只要认真的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生命便会像你绽放最美丽的笑脸!
相关推荐
-
文化苦旅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题记从乔布斯到人大教授“财富逻辑”,从“杜甫很忙”到“梁林故居被拆”,在这些时事阅读中,我们学会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这一系列时事中,杜甫也学会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骑白马的杜甫、送水的杜甫、高达战士、谈恋爱的杜甫……”如果杜甫穿越过来,看到这些他也只能哭之笑之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的一生中都是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中度过的。也许这就是中国诗人在写出流传千古佳作的前提吧。中华文化极其夺目的一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被贬,失宠,摔跤,悲随之来;外出走走,看看,就有了诗词。范仲淹,被贬写《岳阳楼记》,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处暮年的杜甫在陨落前二年亦写下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然范仲淹比杜甫晚两百多年出生。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总是以极度虔诚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熔铸在一起。”如今,网络上对“杜甫很忙”的涂鸦,把中国文人十年寒窗苦读、饱读诗书的君子品行与现代人的浮躁和价值取向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但原画中杜甫冷峻深思的表情却没变。我想,这些处于人为的,归根结底,涂鸦人想保留下杜甫那双深邃的凝望的眼眸。也许是想借杜甫来讽刺我们无聊的炫耀。就像余秋雨先生写《文化苦旅》的警世意寓。在中国文化的航行进程中,我们也要像古文人一样“苦旅”。我也曾想划过杜甫漂泊过的水路?可那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650字 高二
-
探寻总能看到一些励志鸡汤文,讲着要不断保持上进心,保持着学习的状态。起先看的时候,还真鸡血满满,可真所谓一鼓作气,再也衰,三而竭。因为,寻不着方向。如今手机方便,网上的文章更是千千万。看到那些鸡汤文还真觉得自己颓废的不行。然而,生活真的需要思考,看文章也更是需要。一再被鼓动的自己,忽地发现,其实自己真的一直保持着上进心。从学校的各式兼职,到名类社团。从闲睱工作中背诵单词,注册写网友小说。再到那些资格证。似乎,我的上进学习之心一直都在,却这些年似乎又没半点长进,反而越来越活成米虫的状态。我想,也许是缺乏思考,找不着方向。一路迷茫乱窜,浪费时光。于是,我还是在探寻中……250字 高二 日记
-
探寻这几日昏昏沉沉。弄不清到底是天气原因,还是自己的体质的缘故,精神头总算不上好。拖延了数日,终于在凑齐材料后,在昨天把东西都拿去归还了。于这个工作,算是做了一个正式的告别了。前前后后,因着过年的原因,拖延了整整一个月,材料不够自然也是一个原因,然而我心里也明白的很,自己是不愿或者说不敢去面对那曾经熟悉的一切,不想去见那些曾天天见到的人事物,因着怀旧的性子,似乎更有一种近乡情怯的东西在作怪。丑媳妇总归是要见公婆,更何况有的事是必须处理,且由自己处理的呢。越来越发觉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了,或者叫社交白痴。有些性格因子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当下给你环境,给你机会,让你有所发挥,有所进一步,可当退回去,关上门,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过。而我骨子里似乎也不愿变化,即便看到朋友圈内那一张张成功努力,到处闯荡的照片,心生羡慕,却也懂得自己无法踏出那一步,也许羡慕只是羡慕,骨子里还是无法改变。原本有一系列的计划,可是真的闲散下来,却一点头绪也没有。刚想点什么,身体的不适会干扰到自己的决定。有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废了,虽然有点悲观,可是当感觉不适时,这种心理还是时不时地冒出来。废与不废,都是自己的一个心理路程,也许我应该好好探寻一下自己。每一个人自己都是一本书,需要好好翻阅。500字 高二 日记
-
苦旅随笔(一)都江堰——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都江堰》选自《文化苦旅》,所描绘之景,必有一种历史的沧桑;而都江堰与众不同,没有战争,没有功勋与风流轶事。正如作者所说,留下了温顺的绵长的水、石人的魂、天地的道。看都江堰,必要言水。余秋雨说:“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这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句话,“九寨归来不看水。”都江堰难道能和九寨之水相比吗?其实并不可以,它们的水不一样:前者是人的水,后者是天的水,各有其美,各尽其职。水是万物之母,就这样挥挥洒洒地降到天下,聚生养万物的潜力于一身。她是纯洁的,多产的,慈爱的,又如此无言。然而,或许她一直在说话,只是我们无法理解罢了。在那时,倘若要你与天地相契合;要你灵魂出窍,飞跃九天之上与神明对话;要你掬起一捧水,吻她,让她顺应你的心意,你是否会答应道:“我能做到!”而那时,至少有一个人做到了。他是李冰,石人的精魂。水并非有灵性,而是人有了灵性;水没有顺从人,而是人顺从了水。“冰”就是固态的水,根本为一家,冥冥之中自有感应。这些跳跃的水,奋飞迸溅的精灵般的水便在他身后也听从着老先生的指挥。我忆那都江堰之水贯穿山峡之间,鱼口大石台放眼一望奔流无余,黄澄澄的浸满了金秋的颜色的水,似陈年成熟的窖酒带来岁月的气息、芬芳潮湿又朦胧的水汽。什么人用土和沙石塑起了不倒的雕像?据说,杨戬下凡做了李冰的三个儿子之一,帮他治了水、安了川。人们不肯相信他的神力,便送了他一个神亲戚。或许也不假,三座石人有着神力,身已朽而神不倒,正如那女诗人写道,“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项而长锸在握。”猝然长逝后,心神永伫,可以长锸在手,任岁月与万古洪荒洗礼,荣耀只要默默。这便是道,便是水,长生不老的唯一办法。在岁月里,没有什么是冲不去的,除了水。她与时光一同流着,永远是新生的婴儿,永远是被人铭记的老者。道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如水,柔顺、坚决。(二)莫高窟——“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繁杂而造大美,陈历而制大成,嘻笑怒骂恒瞬间,而心向古之乐,现之忧,未尝破灭。我们在进步,巨人肩上的每一踏都比以往的更沉重有力,而为何却对古籍百探不厌,若真有绝技神言?——否。国人从洞人戴上的拘帽又褪下袄袖而至今日,在灯火流光溢彩中迷失自己,但只要神秘的蛊力轻轻一唤,再便便的大鄂也难耐恐惧与敬惧,因为它已是一座丰碑,用无以计数的血肉之躯堆成的,经无以计数之手记载的,先知与占星家所能料到的,绝顶聪明的个人也无可比拟的历史的沉重。此时,你所敬畏的,仿佛已不是人类创造的事物。霎那间,古屋犹存;赫赫红屑翩舞于战场;佳人蹁跹于空中楼阁,以失色的唇齿抿笑。而青瞳似,玄发同,当你触碰一具瓷骨时,默念“子不语:怪、力、乱、神。”莫高窟如此。政权舞台上最阴谋的权臣愿为它添最单纯的故事,而其早已成为晦涩难懂的蕴藉。十六国的西域佛,从印度抽泥而起,在炼狱中新生;南北朝青戟潇巾,傲视风尘乱世,瘦骨清相。隋唐,万物极盛,最炯炯有神、神采飞扬。那时,燕然山勒,满了赫赫战功,尚武男儿遥逍饮,婉转女郎尽抹绯,无处不欢笑,无处不酒歌,似一首猜想曲奏到了高潮,众人已欲登仙游霄,化作大鹏,扶摇直上五万里,未曾云雾阻天梯。而嘎然而止,欢乐再不复。不只是画上的欢乐,还有国人的惆怅、愤恨。“欢乐被剥削肢解,驾云西去。而我们竟然在回味唐朝,感伤今事。正如开篇那句“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伤感是必然的,欢乐非已,灿烂也非已。我们只是母亲众多子之一,想那一千岁的鹏,细细叮咛。(三)黄州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1)关于人性之恶“乌台诗案”,东坡于史册上不只一人。而在不为人知的历史夹缝里,其实众人皆知无数之不尽。而这次围攻,讽激诬告的芒刺却一次次地剖开国人丑陋的内心,正所谓,劣根性化之不净,总会有一天迸发出来,余秋雨唤之“酱缸文化”。当任何一个伟人身处滔天的泥淖之中无从洗脱,被迫戴上面具改变了一切的身份。人们厌劣,也厌恶;畏优,也畏异。而只有平平淡淡的中庸之人可永保平安,可他们的眼神却一心注视着前方,想取而代之。在这样的宇宙中走着,宁肯你无害于世界,只要过于异,总会招来狂潮的打击——苏东坡是一个。围攻他人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仅是为了中庸,躲在了人海之中。相比中华历史,浓浓的一个缩影较于辉煌竟是如此可害。细节的面目都是可憎的,再壮美的金字塔轻抚不过是一手黄沙,再倾国的丽人近探菌虫漫生,而正是如此,历史才给了我们几分真实。当我看“莫高窟”时,精灵鬼怪的莺歌艳舞,嗔妖作痴的嘻笑怒骂,五十六个民族语言反复应和的嘈杂,无尽的流转的舞,无尽的梦与辉煌,谁还记得一个苏东坡?一个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手下奄奄一息的苏东坡,一个孤独中迷茫、惶恐中成熟的大文豪苏东坡?无边落木萧萧下,他只是一根茎脉,而我们记住了。人性之恶,古来尽有之。它不是罄竹难书的巨耻,只是初生时那一点点母胎里的病态,在繁华世间的悄然邪思。而它终是可怕的,十三亿的滴水将是多么可畏的数字,而三人成虎,与此同理。不止我国有劣根性,放之四海皆准,只是在天朝上国尤为明显,被辖治千年的弱者,虐待起大师、虐待起自己竟有如此快感。一群小人做得如此大事,归功于国情;而我们并不能怨谁的罪,大师无罪,王朝无罪,莽莽黔首更亦是无罪。(2)关于成熟“……他想,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成熟之感,想必人们感慨最多。人从不是因为一闪念的大彻大悟而成熟的,它是一个苦涩的脱壳过程,回过头来,当你回首成熟,仿佛一闪念。当从年少的错误中走出,那是成熟;当真实地切剖自己,那也是成熟,而这成熟,对于苏东坡并不晚。(四)巴金百年——……他让人明白,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得多。……“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天上会有一些星,在有乌云的长夜里,他们亘古长明;世上总有几条河,在坦达的泥垟间万古长青。我不是要赞颂这世间最纯净美好的礼物,而是觉得悲哀。哀在我们并不纯净与善良,他们不能长明永青。人性是如此的,无恶无善无净无污无染无 。巴金是星的一部分,当你长久地望着他们的时候,北天的星让我们并不多想,然而当他们到了你的身边,照亮你的桌畔,你就不会不由自主地触碰他,玩弄他,羞辱他,以致于一种无边的破坏欲无限膨胀。那颗种子叫做嫉妒、自私、欲望,另一些貌似好的东西——柔顺、感动、性情果敢被利用了。正所谓棍子理论所言,畏怕棍子的成为了棍子,不知何为棍子的跟随了棍子,还有灯影繁空下的熙熙攘攘,还有口器与口器间的切磋琢磨。在舆论和文革的洪荒下,他柔弱得像一只绵羊,一只愈发老云而无力的绵羊。心痛的是那潭独立荒原的清水;那份不愿辩骂的仁慈;一颗无人问津而独立初升的第一颗掌灯星,山脊冰川之下一方淳厚而温柔的沃土……“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巴金是我们该仰望的一片星云,而这样的浩繁还有太多。当你真正注视纯粹,忘记自己一会吧,以一种仅仅所为“存在”的目光注视“存在”。还有,我选择抬起自己的头颅。(五)写经修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秋雨先生在面临风浪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超然的淡静与执著,一种内钢外柔的本性。我常想,是什么力量才可以塑造这样的性格?首先,这种精神温柔,而温柔得“大慈无朋”。不曾懦弱的目光只有投向远方,才能不拘泥于目前的小小得失。这是一种超脱的精神,能够看待自己人生如审视历史的理智,可谓“空”。其次,这种精神真实坦然。这颗心灵敢于正面批评与浮夸,自在而活。当一个人敢于自己揭开光华的外衣,敢于抚摸骇人的创疤,也便无所畏惧,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可谓“大勇”。再后,便是“大合”。源自自然的混沌而生,没有明暗、生死、洁污之分,你也就能全面而整体地洞见世界、洞见人。许多大家于人于物并不加分区分的,看似糊涂,实则大智——分得太清,必然伤筋损骨,血肉淋漓。所以,我没有权力以阶级、信仰、职业、贞洁来评判人和物,更没有权力以任何一种理由给世界带来战火。这来自于“佛教”,一种我曾视之彷徨而封建的虚无。“色即是空”,它如是说。当你真正超脱了被虚无剥夺一切的苦时,你也会用真实的触感,亲近另一个彻新的世界。(六)宁古塔——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就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故事还是从酷刑说起。流放只是酷刑中的一种,当我们注视一斑血色惊骇,顺其走去,会发现整具尸体的垢病。而酷型只是一种表现:内在为人性的无限放大与病态的败坏。中央集权的思维终将扭曲为行动,而行动的惨烈将戕毒文化。一种麻木、怯懦、腐朽的精神在清朝蔓延,正如后世之人所正视一般。我不曾说当今人性之善,因人性不曾改变,只是随着极端的产生,而不自知地走向某一种深渊。我很注意顺治帝,这位早清的个性兀然的大帝,几次大流放和科举案皆由他引起,不知是否其开此先河。或许这就是朝代性格,唐朝之放旷一去不返。“世人皆欲杀,独我怜其才。”那种情怀不再敢声张和舞动,留下的只是沉默。文学沉默了,政客沉默了,妇女沉默了,这个鼎盛至极的国家也将走向无穷的沉默。有一群人,在冰天寒北,思想却不再沉默。他们的世界崩塌了,又重建了,更加健硕。因为他们是中国文人,从小接受中庸儒学,接受忠信之教,倒背苏武牧羊,长歌采薇;那种至忠圣志终于得到了倾顶的摧毁:我们忠,因为有枕下的精神支柱,因为有旧友的相救,有故国的不忘,有千军万马的誓死抵抗,我们忠坚得有意义、有价值。不禁想到文天祥,大宋陈腐的朝廷配不上这么一丸明珠,更何况他们放弃了这么一丸明珠。没有救赎,没有反抗,文丞相不是一颗砝码,元帝也不这么认为。那么,在已经逝你而去并将真正逝去的故国和不择手段迎你并真正被华夏迎来的新朝中作何决择?不要让你忠的只是别人的政治,可惜文天祥至死都不明白,他只是一行汗青。文化是可贵的。我尊重文天祥,尊重北天里蜕化的灵魂。冰天诗社在灾祸中建立了最纯洁的友谊,寒北世家用最文雅的儒养滋润了最蛮荒的土地。如秋雨先生所言,屈辱之身点燃文明火种,我们致敬尘埃中的高贵精神。(七)杭州宣言——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人,一开始不知道该走怎样的道路。当他们真正迈出脚步,便将习惯于仿模身后的影子,拥抱被脚印践踏过的习以为常。西湖的三个男人或许不谙步履,因为他们是政治者,是诗人,或许更归于人的那一些人。政治给了他们果敢,诗给了他们洞见的眼神,作为人给了他们一颗心——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好。我不曾认为杭州为中国大美之最,甚为华艳而可称之为大美。如果没有提示的话,我会选择西藏、青海……那些经典的大美,譬如洛基山脉。视之久,你会发现它们冥冥中的通性——断送人的生机。与此,美与其相比可就太不值一提。故我用文明娓娓道来的“大美”也就可当是杭州了。那则美,美是可享可用之美,是可触可养之美。世间太过峻烈的美,于人类是高攀不起的,而西湖则不同。她是一位温柔的美人,愿意被人驾驭,亦需汤药来滋补,而这种美被历史遗忘了。先是,遗忘了美人的汤药。白居易与苏轼,后人详之以章品,却少论功行,于东坡可见:六件大事件件深入,工程量兴师杭州,而乐道仅在其中,仿佛最有文化气息而因葑泥无所筑修的“苏堤”。苏堤在湖面,此为可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内脉和地基被遗忘了。至于钱鏐,则杳杳不见,史册上的累累之主,丧家失国,有何作为?因为我们习惯于走踏好的路,我们不会多想,我们默默彳亍;因为我们惯于走路,我们不担心路基,关心街角是否多一雕桐青。这是国人的习性,或者不仅仅是国人。鸿篇妙辞,靓妆倩舞,江边自刎的热血,寒窗十载所加高冠,人们看到的言传身教,无非是达到一个人生最高的巅峰,以至于中国延续千年的“权谋计”,甚至咀嚼起来津津有味。而浮华最终病态了,“权谋计”严重阻碍了华夏的奔行,我们所说的古代,无非是朝代与朝代之间机械的交换。很少有人考虑,自己可以为他人、为人类做些什么。就像诗人醉生梦死追求诗和远方,错过了人们眼前的苟且。而人们不想苟且,如果可以幸福地苟且。他们停下了脚步,想了想这个问题,既而放弃了诗和远方,回过头来打量一下走过的路:路边的花有些枯萎了;石板碎了,有点硌脚了。我不清楚,三个男人可能想过这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要说的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人。人要担负责任,这是人与动物的差距,秋雨先生想说的或许如此。他说人间,说务实,说李冰,实则与此相同。所以大美,美的不是西湖与杭州,而是千百年前那一颗最无私、最温柔又最坚韧的灵魂——他们逆流而上。历史看见了。诗人的职责是描写美女将死的凄艳,而苏东坡则想救她。因此,他宁肯不做诗人,也要做个真正的男人。白娘娘站在人与非人的边缘上,郑重告诉世间的人,“人是什么。”他们蹲下身来。美人不要胭脂,她说,“温一温药。”1200字以上 高二
-
文化苦旅——苦涩后的回味_12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题记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己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希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希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经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有些记忆,从不曾老去……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高二:庄源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贬官文化,看到这个题目,心头不禁沉重了些,一方面是因为其厚实的文化背景令我不堪负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文化背后的坎坷令我倍感压抑。不妨先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这便是贬官文化了,包含着文人骚客多少的辛酸无奈,有政治抱负却无以施展,怀一腔热血却惨遭冷遇。于是,宏伟的志向沦为了无的之矢;赤胆忠心化做空怀一身惆怅,这样的境遇,文人们各自有各自的释怀:洒脱者之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畏者之如子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义者之如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气者之如东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们的不幸造就了文坛的大幸;他们的坎坷,成就了文坛的辉煌。十年寒窗的书生,一身正气。哪里懂得官场险恶,明争暗斗?于是乎,与社会交手不足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也许是文人骨子里那点墨水没了施展的地方,于是寄情与山水,抒愁于笔墨似乎成了他们最好的方式。不知道着算不算是死要面子,文人们总喜欢把官场不得志美化成“不屑于与朝廷为伍”,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乍一听是多么的洒脱,多么的超然物外。可是回想起当年“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不免令我们挂起一丝苦笑,再听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不禁感叹到:这真的是洒脱么?这不过是壮志难酬后给自我的一点安慰罢了。诚然,在历史上李白没有被贬,可在我看来,他是被贬了,他是被“自己贬了”,他在别人没有对他不利前淡出了这争权夺利的混世,然而余秋雨先生说得好:“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里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华人文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确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好一个自卫和自慰,在我看来,中国的文人和文官应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文官懂得在混沌的官场中权衡利弊,像魏征,房玄龄之类的上书房行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官,而杜甫,白居易之类,或过于激进,缺乏官场经验;或年轻气盛,欠缺政治手腕。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乌台诗案”“僭越言事”,在西湖边留下了长长的苏堤和白堤,他们终究不是政客的对手,被贬了官职,只好凭着文人的天性,发点牢骚。可就是这点“牢骚”,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因为一次次的贬官,中华文坛上才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吟风弄月。才有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怀古伤今,以抒其愤。尽管文人内心中的那点小九九暴露了“贬官文化”中“浓重的霉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现实所迫亦是造就“贬官文化”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把一个个文弱书生搞的狼狈不堪。更有甚者焚书坑儒,文字狱,令文人闻之色变,言谨行慎。历代君王也许也有几个造就太平盛世的,可是加固皇权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秦始皇一统天下,开灵渠,修长城,统一度量衡。可是有谁看到长城下的白骨?汉唐盛世时,又有谁预见了安史之乱的烽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后受苦的往往是百姓:朝代兴,兴建设施苦的总是人民;朝代衰,焚河屠城害得还是人民。可人民往往是最无辜的。也许是文人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愤然拿起了笔墨,欲以此激浊扬清。然而文人们终究是太嫩了,往往沦为政治,军事,阴谋,圈套,争取夺利的牺牲品。如果把官场比喻成一个僵硬的机器的话,在这台惨无人性的机器里,充斥着狡诈,残忍,嫉妒,仇恨和愚昧,而一味正直前行的书生们往往会在这台恶魔般的机器里碾成粉末。尽管里面没有刀光剑影血雨仇杀,但含沙射影绵里藏针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往往更加残酷,折磨的都是精神,摧残的都是意志。于是,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文人内心的无奈,便构成了这独特的“贬官文化”这条文化之旅,虽然走得艰难,却也前赴后继地曲曲折折走了五千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贬官文化的大写意,莫过于此。1200字以上 高一 演讲稿
-
文化本是一场苦旅文化本是一场苦旅-----读有感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650字 高一 演讲稿
-
书写文化的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荒凉的大漠。远处,一队人牵着骆驼缓缓走过,驼峰上挂着的是一卷卷的珍宝,驼队的源头便是那着名的莫高窟石洞。这,便是《文化苦旅》中《道士塔》描绘的景象。若不是读了《文化苦旅》,我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那壮观绚丽的莫高窟在百年前竟遭遇这样的浩劫,更让我气愤的是中华子孙却任瑰宝流落在外人手里,不闻不问!初读这本书,只是仅仅作为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罢了。但后来我发觉,我错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这本书。《文化苦旅》中的散文,也许并不是最优美最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一定使你感触最深。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凭着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品格。”这或许是对《文化苦旅》最贴切的评价了吧?最喜欢书中《废墟》这一章。大多数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但余秋雨却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废墟也是一种美。仔细品味,是啊,残缺也是一种美。春雨中萌发的绿叶是一种美,但谁又能否定秋风中飘落的枯叶不是一种美呢?萌发的绿叶固然代表希望,但不可否定飘落的秋叶也是生命的轮回。它被赋予的是一种别样的美。曾经浏览过罗布泊湖畔死而不朽的胡杨的照片,一颗颗胡杨即便干枯也要坚守这片土地;曾游览北京圆明园,一座座亭台水榭经过战争的硝烟,哪怕变为一座座废墟也依然不屈。它们都是美的。还是柏拉图说得好,他说“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纵然是一片片废墟,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所赋予它的真正意义,用它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的含义不仅仅只有我领悟的这么多,我愿意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700字 初二 应用文
-
祖国文化1.月悠悠,祖国已经度过了第59个特别的国庆节,每一个国庆节,都让我们中国人深深的想起祖国经过的沧桑,经过的屈辱。在战场上,战士们流淌的鲜血在我们的记忆中流动。在一页页白纸上,铭刻着一只只可恶的豺狼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对中国的侮辱和惨烈的厮杀。他们霸占了我们中华的土地,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中国人,我们奋斗,我们自强不息,在鬼子强盗的手上赢得了历史的辉煌,赢得了战争和和平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第1937页里,深深的烙着一个充满悲惨和充满惨烈的印——南京大屠杀。这个印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的中华儿女,多少的中华子孙。也不知道中国母亲的身上流了多少的鲜血,这一堆堆鲜红的热血中又不知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沧桑和智慧。那一种种残暴的行为是多么的令人气愤!松井石根这个元凶是日本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民的仇恨。中国人,不要再让鬼子的双手再次伸进中国的黄土,不要再让中国人的生命在鬼子手上断送!在中华领土的天空里,第2003片云朵上,演绎的是一场精彩的航天经历,杨利伟叔叔在航天的传奇故事上谱写了中国航天故事的第一页,终于在太空上留下的第一个完完整整、真真正正的中国人脚印。他承载着中国人百年的飞天梦想,在宇宙间真正的踏上中华的成就之路!中国人,我们心中的中国龙已经腾飞了!中华儿女,流金岁月、沧桑巨变。此刻,中华的历史已是辉煌!500字 初一 书信
-
我家的餐桌文化我家的餐桌文化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在家里吃晚饭,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在学校里学习或爸爸妈妈在工作上的事。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说:“今天写的这篇《春》的诗歌很好。”妈妈这么一说,突然让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我对爸爸妈妈说:“我给你们设置一个作文题目,然后你们分别写出一篇来,我要看看你们谁写得好。这个题材很简单,就是写秋的诗歌。”爸爸妈妈顿时沉默了下来,看得出他们已经分别陷入了思考。等我们吃完晚饭,收好桌子,我给爸爸妈妈各撕了一张纸,让他们写起来。时间是二十分钟,我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心想:呵呵,这下我可以看爸爸妈妈写的作文了。平常都是他们监督我,现在轮到我来考他们了!很快,妈妈就交作文了。我急忙拿起红笔批妈妈的作文,我给她改了两句话,就生动多了,最后我给她打了98分。不一会儿爸爸也来交作文了,我一看一个标点符号也没加,还写得我都看不懂,我很生气的给他打了91分。可是爸爸非说他写得比妈妈好,还要我让老师评评理。第二天,我把两篇诗歌带到学校让老师写评语。可没想到老师竟然把它们当做范文给同学读了,全班哄堂大笑。不过看得出同学很羡慕我有这样支持我的爸爸妈妈,我也很得意。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50字 四年级 应用文
-
文化苦旅读后感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题记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形成的崭新的文化,欣赏文化的天空中那独树一帜的全新色彩。他从古老的驼玲声里走来,向高楼大厦间走去。他从小桥流水间走来,向车笛喧嚣中走去。行者,永不止步;文化,永不停息。脚步已超越时空的限制,由心灵做一次历史的漫游、文化的苦旅。也曾害怕没什么能阻挡文明的终将流逝,不过幸好,有人以行为笔,以心当墨,写下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文化灵魂。我们应当感激,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在文化的长河畔且行且呤,空谷传响,歌声嘹亮。1000字 读后感
-
人生苦旅平时喜欢读小说和诗歌,不怎么看散文,或者是因为崇拜名人的缘故,偶尔翻一下的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感觉他确实是一位散文大家。余秋雨首先是个学者,然后才是个散文家,因此,他的散文处处显出作为一个学者的智慧和哲思。他能在断垣残壁中看到人类文明的轨迹,进而反思人类和文明存在的终极意义,而且,他总是把这种思考放在历史的长河和无限的大自然中,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思索,因此,他的散文的思想显得更为深沉。《荒原沧海》选自《千年一叹》,它是作者周游世界几大文明古国时所写的散文当中一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首先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红海和千里单调的沙漠。两种格调相反的景色相映相衬,构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既雄伟又壮观。但作者接着指出,在这里,“根本没有留出人的位置”,作者一行,走在这浩大的自然中,自觉“人影微若草荠”,但又心有不甘,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驱动吉普洒出一片气派,但太阳、沙漠、大海,很快就将它溶化;人,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终归于无。这是否意味着人的存在毫无价值和必要呢?如果不是这样,人应该是以哪种状态存在?在这篇散文的后面,作者描写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其中最大的一个还不到十岁,他们在朦胧的大海中出现,划破夜色,踩海而来的,然后又在海边的房子里入息。作者把他们存在状态看作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挑战自然的极致,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谐,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余秋雨通过自己想征服自然来证明自己和母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做比较,深刻的告诉我们:人类若自以为是的试图嚣张的对待自然,必然被自然所湮没,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对待自然时,既不要自卑也不要嚣张。这篇散文里还有一对象征的意象:沧海和沙漠。沧海象征文明,沙漠象征文明的对立力量,他们是直接的碰撞,中间没有任何阻隔。而文明从来就是脆弱的,经不起动乱和碰撞,更不要说自然的力量,就是人类自身的战争,都轻而易举将人类几千年辛辛苦苦创造的文明毁于一旦。作者体悟到这一点,因此,“我敬佩希腊,也理解埃及,尤其在这沙漠与大海交接的边沿。”因为希腊哲人推重人,又怀疑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告诫饿人们不要自卑也不要嚣张;而埃及文明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文明的脆弱,于是,它便以坟墓的幻影来阻断文明的后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明除了自然因素外,文明为什么会毁灭自身呢?而且是文明程度越高,文明毁灭得越彻底?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余秋雨的散文几乎都是这样,充满着对文化的忧思,它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所以取“苦”字,大概是因为作者对于文明的深深担忧吧。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探寻宇宙的哥白尼1543年5月24日,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可他却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在等待着。过了不久,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风机火炉的 从进了病房,高声喊道,老师,出版了!出版了!老人浑浊的眼珠中发出了光芒。他挣扎着起身,拿到书后细心摸索的新宿的封皮激动,热泪盈眶。然后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永远的离开人间。他就是创立了"日心说″的尼古拉.哥白尼。哥白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天空,在夜里他常常一个人孤独自养的满是繁星的空中。他在想,这又是如何运行的,天上那些星星又是什么呢?他立志要一辈子研究天时气象,让人们望着天空时不再感到迷茫,畏惧和害怕。为了这个理想,哥白尼付出巨大的代价。1496年,24岁的哥白尼来到了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大利。他在博罗尼亚大学和帕多万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晚啦,对白哥你的影响很大。有一天,哥白尼服这年迈的德.诺晚啦外出散步。一路上两人愉快的交谈。哥白尼表述各级要探寻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行原理德.落晚啦,表示自己很支持他的想法。白哥你四字薄薄的说到老师,我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造出一种飞船,飞出云层,飞出地球,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地球外面观察地球啦,那该多好呀!德.晚啦爽快地笑啦好哇要是有一天的话你可要带上我这个年迈的老师呀!白哥尼挠挠头,我知道要了解的宇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不怕困难。何况我还有老师说,您交给我这两件法宝,一四数学,一项是观测,我会不断努力的。德.诺晚啦, 欣慰的笑了,因为他有一个这样勤奋好学的学生。白哥尼,在40岁的时候提出了因日心说。在白哥你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得和落泪密主张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它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 地心说,银河叫会的思想长期以来据统计自地位,但是谁都四五不断发,在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地心学的破绽。在1515年左右,白鸽你写了一篇为。《浅说》 论文。他还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地附近,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就是中心说的锤形。白哥你的日心说,对于千百年来一直被本文地球星说的的,无疑是当头一棒。他避开了天文学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00字 四年级 写人
-
文化【名言警句】1、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思路】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节日。但是如今,西洋节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节日,春晚收视逐年下降,年轻人都在过圣诞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量呢?【精彩素材1】中秋将申报世界遗产凤凰卫视9月9日消息综合报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投票支援"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据悉,今年中秋前后,中国国家文化部门将对中秋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召开专家论证会,一旦通过,将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素材点拨】1.“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刻意义。2.振兴传统节日,关键之处是要让其“升格”,即从过于浓重的农耕文化和商业气息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时代性和平民化色彩。【适用话题】“传统与前卫”、“保守与开放”和“民族化和世界化”等。【精彩素材2】春节“东风西渐”温哥华要过年了!在大温哥华地区,来自两岸三地的华裔几乎察觉不到是生活在海外。因为在这里,同样有着浓浓的春节气氛:办年货、逛花市、吃年夜饭、看大巡游、探亲访友……今年另一格外引人关注的春节热点是,加国的政治人物更积极主动地与华人共享新春。候任总理哈珀昨天在当选后首场记者会上率先向全加华人拜年;温哥华市长苏利文昨晚在华商会贺岁展销嘉年华上更全文以广东话致辞,向华人祝贺新年快乐,狗年好运。“东风”已西渐,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加拿大,春节这一中华传统不仅扎了根更开出茂盛的奇葩。【素材点拨】春节引起加方领导的重视,这是中国强盛的具体体现。【适用话题】“发扬传统”、“风”和“同一个世界”等。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000字 初三
-
探寻中国汉字之美回首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的古老岁月,历经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直到汉朝末期才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偏旁和笔画来组成,各种笔画在一个平面里多向展开,构造复杂多变。中国汉字之美,美在形态,美在音韵,美在灵性。中国汉字具有形态之美。 原始的中国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如“月”的形状像月牙,“山”似隆起的连绵山峰,“果”让人想到树上硕果累累等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六种景物,便可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离人秋思图”来。中国汉字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中国汉字具有形态之美。中国汉字具有音韵之美。一般来说,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有的汉字一个音节有好多个汉字来记录,如“xī”音节就有“西、吸、溪……”;有的汉字还表示几个音节,如“和”可表示为“hé、hè、huó、huò、hú”五个音节;还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如“张、伥、苌、怅”等,“长”就是这组字的声旁。字有平声、仄声,平声、仄声又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过去还有入声。声音有高有低、长短起伏,读起来让人慷慨激昂,让人热情奔放,让人心娱神悦。优美的汉字让你聆听高山流水的琴弦,让你聆听苏东坡月下把酒、仰望苍天的声声发问。在人生受挫之时,读几首诗,背几句词,你会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唱出了我们希望与信心的高昂强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的平仄格式构成语调的高低起伏。思乡情感无处诉说,吟读时语调应呈现出来自心灵的跌宕,两个“头”字发音时应夹杂着叹息声,让人感到悲情的诗意美。因此,中国汉字具有音韵之美。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汉字虽然是由横竖点撇捺组合而成的字形,但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如“哭”字一看就像是流泪,“笑”字一看就像是竹子笑弯腰的形态,“重”字一望就有沉坠感等。汉字的变化无穷无尽,本身就具有灵性之美,足使我们为之动情。汉字自身就有一个想像的天地,任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无穷的乐趣。因此,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中国汉字承载着华夏子孙的生活情感和美好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汉字的形态之美、音韵之美及灵性之美。1000字 五年级 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