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年货650字

购置年货

650字 五年级 日记

快过年了,在外地打工的长辈回来了,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共享美味佳肴。妈妈准备带我去购买更多的年货。

我和妈妈出发了,一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连一只蚂蚁走的细缝也没有。我们挤呀挤,好不容易才到了超市。进了超市,里面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我和妈妈上楼去买年货,低头一看,呀,下面的人密密麻麻,数不胜数,他们有的在结账,有的在挑选,各自有各自的事情。首先妈妈来到放筷子的区域,因为这时奶奶特意叮嘱要买的东西。妈妈左右搜寻着合适的筷子。终于,妈妈的目光停在了一打红色的筷子上,这副筷子上面还刻有花纹,上面还写着“幸福如意”几个金色的小字,特别喜庆。妈妈指着这打“双枪”牌的筷子说:“就买这个吧,红红的颜色挺适合过年用的。”妈妈又低头一看,只见下面写着28元,抬头一看,又看到上面同一品牌,同一图案的一打筷子竟然只有14元8角。就疑惑地问我:“宝宝,这两款筷子图案一样,颜色一样,品牌也一样,怎么一个这么贵,一个这么便宜呢”我一眼就看出了28块的筷子下面还有一层,就微笑着对妈妈说:“妈妈,你往下看。”妈妈一低头,就发现了原来里外各放一层筷子,足足比14元8角的多出一倍。于是她就兴高采烈地把筷子放入了购物篮里。接着,妈妈又买了一块抹布,一箱皮蛋,两个大勺子一路上,妈妈又买了春联、鞭炮、瓜子儿等。

爸爸和我们兵分两路,他去菜场购买年货,也是收获满满:大大的鲢鱼,肥肥的大肉,白白胖胖的蘑菇最引人注目的是爸爸买的鲢鱼,它的头几乎有大花猫的头那么大,嘴巴更是大得惊人,爷爷把它拎起来,我一个拳头就可以塞进它的嘴里又能轻松自如地拿出来。它的眼睛圆圆的,比我玩的弹珠还要大。

于是爷爷把鱼洗净,一边切块,一边说:“鱼头熬汤吃,身体呢,就红烧。”爷爷一边说,我一边馋得直流口水。看着这么多的年货,我感觉家里开了个小超市,这就是过年的味道之一吗

贴对联作文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贴对联,我首先给大家讲讲贴门神和贴门联的来历吧!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六年级:李景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日记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