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冷却,余香犹在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老师,你辛苦了
连老师:
您好,在这里我以一封信的形式述说我想要对您说的话。
老师,首先,我要感谢您这几年来为我们操劳了这么多,虽然您不是班主任,但是,您在我心里,比班主任的地位还高。
老师,您仿佛是辛勤耕的园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来浇灌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老师,您是一位严肃、认真的老师,当有的同学遇到难题的时候,您就为他讲解。老师,您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绞尽脑汁想进办法,怎么样讲才能让我们听懂,让我们学的更好,老师,你不仅在学习上为我们操心,还在安全上为我们操心,还在安全上为我们操心,你跟我们讲过,我们放假玩得很开心,可您却心惊但战,生怕哪个同学不注意安全,失踪了,不见了……
老师,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老师,您最近腰疼,我想对您说:“老师,你辛苦了。”您就像一支点燃的蜡烛,燃尽自己,照亮我们。
祝:
工作顺利
相关推荐
-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冷却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傻,总是自己在原地默默的望着越方,等着你回来,你还会回来么?就只有我在原地眺目远望,傻傻的不知何时是归期的等着你回来么?——题记有些人,不值得我为她付出很多,所以我决定放手。一个人在漫长的黑夜里哭泣,有没有明白我的心,有个人伤了我很深,每次她的不经意间可以让我心碎。曾经同学告诉我,这种老师不值得我为了她那么晚的睡觉,帮助她改试卷。而她呢,去逛街,有时候虽然嘴巴上没说什么,心里还是会暗暗的发誓下回她在叫我做些什么我一定不会再做。可是到了最后,心还是太软,忘记了她那不经意之间,依然帮助她。现在我想通了,要建立起真正师生友谊,不可能所以我放弃了。我依然会好好学习,但是在课后我不想在帮助你了,我好累,你见过哪个学生晚上拼了命也要帮你做事的么?岁月总是一天天的过去,我也在悄悄长大,曾经守护在我身边的那个天使也离我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浑身是伤,我保护不了守护我的那个天使,恍然间似乎他也要离我园区,和所有人一样和我背对而行。旋木马·你还会不会陪着我长大?翻开日记,整理那些零碎的日记,依稀记得橱柜上陈列着一些记忆儿时的老照片,虽然记忆模糊,我还是依旧努力回忆着。反反复复的回忆着那些快乐的时光。却发现,时光从身边悄然离去,我已慢慢长大,像儿时的那些快乐幸福,上帝已经没收了我过去的任性,自以为是,和快乐。忽然觉得,身边少了一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也就空虚了寂寞了,当岁月悄悄划过,我才知道身边少了那一份久违的快乐,伴随着旋的童年,那个带给我快乐的旋木马也早已不知何处去了。木马·木马,你在哪里?我想你了,我还想骑在你的背上一圈一圈的旋,你还会不会陪着我在无数星星的夜晚,寂寞的时间里旋,陪我等天亮,满载快乐,驶向光明。木马·木马,陪我长大好么?梦里木马依旧旋着快乐,像我驶来。木马,带我会童年好么,我在长大,为什么梦里全是你的影子?纸飞机·童年梦梦里不光有木马,还有纸飞机,放飞机从街角升起,总有一些人的影子在我身边萦绕,怎么也挥之不去。忘不了,小学时代,和同伴们冲出校园的那一瞬间,纸飞机和书包同时抛入天空,无论这一天受了多少委屈,难过了多少回,只要有纸飞机的存在,那些痛苦和忧伤就不会同着纸飞机一起存在。世界上,最美的是笑容,那最美的笑,也莫过于是小学时代追逐着飞机,在田野里。在花园里,在梦里总少不了童年陪伴的纸飞机飞翔的影子。day and I miss you。在我梦里面,全都是你的影子,希望你能陪着我走下去,知道永远。在我梦里面,可以看见所有的画面,陪我飞翔走下去,我唯一的心愿。飞翔·纸飞机,童年的梦。定格在纸飞机冲日云霄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我也无怨无悔。艳阳终在·伴随我的还会不会有那一丝的温存?“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用MP3聆听着……抬头45°,望见的有那一片温暖的艳阳天。明白了,那一片艳阳天,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愿意抬头,就会看见艳阳终在。温暖着我渐渐冰冷的心窝。艳阳,永远温暖着我稚嫩的心,温暖着我年轻的心,温暖着那疲倦却不知还有漫漫长路的无知。我还能珍惜什么?如果我变成回忆,退出了生命,我带走的没有不舍,没有怨恨,带走的,只是属于我的那片艳阳天,和那只剩下那一丝温存所在的艳阳。快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抱着的只有儿时的回忆。冰冷的手,渐渐消失的温度,在180°以后的未来,我们的擦肩,终于那么清晰的浮现,浮云,蓝色的海洋,艳阳的天,童年的纸飞机,旋的木马,带着我退出了这场只属于我华丽的生命。冷却。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
我的张爱玲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时候,是初一,那时候看她的第一本小说叫做《红玫瑰与白玫瑰》。那时候年纪小,并不能理解“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十分喜欢张爱玲,所以看了很多她写的小说,例如《倾城之恋》,《色戒》、《小团圆》。也去看了关于她的传记。这真的是个传奇女子,小说封面的她高昂着头,一丝不苟的发,鲜亮的旗袍,像一面高傲的旗子,撑起了一个另类的文化时代。她生于显赫之家,不愁吃穿,她生于封建世家,却又勇于冲破旧社会的枷锁,她不断学习,她是天才,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渴望爱情,于是爱得低入尘埃,在尘埃中开出一朵花儿来。哪怕后来遭到背叛,她仍然原谅了那个背叛她的男人。我试图从她的小说里的字里行间去了解她,玫瑰的红伤口绽放的梦握在手中却流失于指缝再落空,于她而言,胡兰成大概是一抹玫瑰红,那么赖雅呢,那个陪着她到自己生命最后的男人呢,是白月光还是饭粘子?有人说《小团圆》相当于自传,我并不懂,只觉得张爱玲有张爱玲的傲气。这个为了爱情花光积蓄的女人,为了好奇的世界不顾一切逃离旧社会束缚的女人,这个为了能好好生活而努力学习的天才女子,她该是傲气的,她在自己的小说里高昂着头,不屈的灵魂。她的文字不参杂着政治和革命,她写着纯粹的爱情,她歌颂爱情并且渴望爱情。时间磨光了岁月的棱角,那个寂静死去的女子的故事被写成传记,小说,被改写成电影,但她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我的张爱玲。600字 初三 写人
-
随笔之——张爱玲有人说:张爱玲的清新华丽,宛如女人的时尚,其中有些是曾经时尚的流行,这些时尚,用时下的话说,又有些酷的味道;有些事正在时尚的流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采。但在这些亮丽这些酷之中,却隐藏着作者的寂寞。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她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没有去触及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汹涌洪流。她的作品表现的总是饮食男女的平凡琐屑的原生态生存状况,通过男女间的小事情,写出人生真实而安稳的那一面。她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空灵孤独的境界之中。如《倾城之恋》般,女主角白流苏高雅,有心计,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生存,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不得不处处算计,以求得能在大家族的冷眼中生活撷取。文中的她始终是孤独的。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这是读《倾城之恋》的最初印象,在这场经历了倾城的恋情里,我真的没有眼睛去看白流苏是有多自私,骄傲,或者说是范柳原有多么的风流不羁。她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回到家中,家人与她格格不入,她在孤寂中绣鞋,吃饭,与家人争吵,渴望得到母亲——白老太太的同情和爱,但母亲没有精力,没有心情关注她,对她似乎太厌倦了。因此包裹她的还是一腔寂寞。在香港一起游玩时,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一个想嫁,一个只想把另一个玩弄于掌中,只把对方当做情人。这对矛盾决定了他们貌合神离,彼此间是封闭的。这两个人用尽心思,想要攻破对方的厚厚的防御墙,战胜对方,这是一场强心里战。“最后只有在香港被炮轰,隔离的刹那,两人才把各自的私利暂且抛弃,隐藏,互露真情时,两颗孤寂的心才碰撞到了一起,刹那间心灵相交,情感交应。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然而流苏终究是流苏,范柳原也终究是范柳原。重归于社会后,他们又各自恢复了自己本来的人性——社会性的人性。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两人虽然走到了一起,然而又进入了各自分离孤独的境地。流苏虽然胜利了,得到了她该得到的婚姻保障,物质的供应,然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一时的“倾城”形成了一段倾城之恋,然而像一阵风,一切都全都过去了。作者又娓娓道来,客观述说,言语中流露着一种无奈失落。柳原不在进入流苏的心田,流苏也不需要再去理解柳原,两人之间只要像以前那样维系着一切便可以了,同时并存的还有永远的孤独。柳原老是吟诵那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也不必去了解,于是柳原只能在心中自吟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不知道哪个角落等着你,所以白流苏等到了范柳原,如果说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不幸;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无奈;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残忍。那么白流苏就是那世上最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她叫好命!说到底,张爱玲把自己的孤独借作品人物表达出来,张爱玲对爱,对生活道路,都选择了孤独,因为她本身就是孤独的。不喜欢和人来往,不喜欢人多,更不喜欢别人到自己家中,不喜欢孩子,只喜欢一个人过安静的生活。生活中的孤独只是一部分,主要的还是心灵上的孤独,精神世界上的孤独。这是永远的孤独,一直到在美国公寓里默默死去。张的文章大多是冷冰冰的客观描述,笔下的人物大多在她的作品中挣扎,生存,没有真爱,多的是自私,警戒。她就像一个医生不动声色地做着一个手术,而当时她正在解剖这个客体。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数也是在诉说这种孤独——张爱玲式的寂寞。如《半生缘》中的一对男女也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了孤独,曼桢,世钧,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言为心声,张爱玲正是通过作品表达了她这种种无奈,孤独的情感。张爱玲自己也曾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们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的背影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倾城只是在刹那间的一段,然而在倾覆的背后闪烁着永恒的孤独。可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这棵孤贞冷艳的树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
精致女子之张爱玲沪上烟雨渐行渐远,入秋的风把这个城市修理得那么清凉,凉透了的让人不禁赞叹几声。这个城市在薄薄的历史尘埃里,掺杂了辣椒的火热又投入了砂糖的颜色,输于嗅觉的热泪盈眶,收于味觉的咀嚼,而偎依在屋檐斜窗旁穿着旗袍的女子似乎诠释了它的全部!梦!寻梦!有时候梦就像浮在树叶间薄薄的纱,美的时候又是那么轻易的破灭;有时候就像千年尘封的秘密,沉沉的入海。在未解开潘多拉魔盒之前,每个人似乎都是天才,都在放飞思维的翅膀,飞翔、远航!她也有一个梦!关于一个天才的梦,一个女孩是那么渴望世界的微光,就像北极的极光的一样神奇、绚丽多彩。这个梦,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梦,为了这个梦,她苦苦的在人生黯淡的时候走着、走着!孤独、寂寞都不怕。即使世界给不了现世安稳,我们也要给世界一个精彩。也许你会艳羡她的身世,与那么多的布衣百姓可欲而不可求得的脉络,千丝万缕!事实却是那样的截然不同,童年的张瑛寄宿在学校里渡过,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姑姑的牵绊成了她儿时最深的回忆,苦却快乐着也只是那个时候给予的馈赠。温暖!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有亲人出现时的热泪盈眶感动;坚强!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无人问津时强抑住眼泪的苦涩。在冷冷的心里边容纳过的风雨也变得冷涩,也许只有文字轻弹慢诉,才会足以疗伤。所以她没有停下来过,笔尖总是流淌着涓涓文字,潺潺如流水,好似那埋藏在心底的情愫,明净的可以照得见人影。一炉沉香,就是一段文字,一个轻声慢诉的低低私语!一炉沉香的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万重年光。不幸如她,不幸的文字里的她还是年纪轻轻就必须经历尘世纷扰的她,有时候看她的文字,错落的将自己幻化成了故事里的一团烟刹。她是那么的努力、坚持,也许在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最懂得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绽放,所以在未能赴圣约翰大学的她去了香港大学,继续探寻那梦,据说美丽无瑕的缥缈。战争的烽火点燃,易碎的梦似乎只是在半空中停滞的萤火,点点看不到前尘。也许于她,也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药,可以疗伤,慰藉那心中隐隐揪心的东西。笔能生花,墨纸里飘洒的点点流沙,只觉得那么美,特别是在最后一颗星辰慢慢升起的时候犹其美。不停地写,不停地写。《等》的《花凋》,等到《爱》《走!走到楼上去!》。忘不了的画是红玫瑰和白玫瑰身上装饰着的旗袍翩翩走来!爱情!之于任何人都是那光和热,触及到的是那么怦然心动。冷得像风,在乱世中小心翼翼的行走着,给你一双手紧紧的相扣,那该是多么的令人心动。怎敌得过许“现世安好,岁月静好”的许诺!真的,那个时候,冰冷的心也晕开了雾气,朦胧中的醉意最是识得真情。前方道路坎坷的似滂沱雨下的泥泞,也不顾的去爱。即使到了最后还是放不下,她叹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于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或许那个时候也正值是秋天,也是一场雨。这场雨下得很猛烈,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世钧,我们再也的回不去了,对吗?”真的回不去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短的是人生,长的却是磨难。唯有淡淡的文字,文字在深深地夜色里那么乖巧的聆听者你心底的呐喊!甜也好,苦也罢!字字珠玑,她的文字那么痛彻的描摹着前世今生。人生是苍凉的手势,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还是在秋,这凉开始渐渐来到,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轻轻的走了,像风一样的轻!她走了,故事没有结束!好恨!好恨!没能早生半世。半残的文字寄于风尘。1200字 初三 散文
-
闲读爱玲(一) 早在学校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便照着教参一字不漏把文中的笑归了类:小孩是天真无邪的笑,小伙计是自我解脱的笑,掌柜是没有人性的笑,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这些还都是顶浅显简单的笑。到了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变化就更多了。 振保初识娇蕊,她“只笑着点了个头”,这是应酬的笑。他们同吃饭时,振保笑道:“怎么王太太饭量这么小?”这是试探的笑。两人一起喝茶时的笑便含有挑逗的意味了。到他俩谈娇蕊的丈夫何时回来时,“振保脸上就现出黯败的微笑”。这笑中似掺杂了痛苦、后悔、恐惧、烦躁、迟疑,还有对眼前这个女人的爱,对自己的怜惜。再后来到了他们电车上重遇时,娇蕊的微笑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点尊严也是振保的尊严。 笑可以发泄可以享受,可以是工具还可以是武器,就看你怎么用它了。不过,一个熟知“笑法”的人大概是最不会笑的了。 (二) 七巧其实就是银娣,因为《怨女》是由《金锁记》改写出来的。但七巧也不是银娣,毕竟她俩有太多的不一样。 首先两人外貌不同,一个是“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一个是“薄薄的红嘴唇、短短的脸、长颈项、削肩、眼梢上挑、人字刘海”“像个金面具,眉心竖着个棱形的紫红痕”。 也许银娣因为美丽的缘故而多了分自怜自爱,所以她比七巧似乎健康了许多,尽管两人都充满怨恨,可七巧把恨发泄到每一个认识的人的身上,包括她自己,而银娣只对下一辈刻薄了一些。若说七巧是阴黑色,那银娣便是青灰色。这也只是因为七巧年轻时染的色比银娣深些罢了,等到了老年,她俩就大同小异了。七巧对季泽比银娣对“三爷”又要心狠了许多。毕竟银娣给过他机会。但结果都一样:她们没有爱的权利,于是她们便也不允许别人得到爱。 当她俩的那炉香快熄灭时,一个回到了30年前的七巧;一个仿佛听到做姑娘时的人在叫她。这大概是她们命运中最令人怜悯的共同点吧? (三) 读爱玲的小说肯定会发生这样的疑问:“这个词存在吗?”因为从她的文中会不时地跳出一些寻常根本不存在的词语。 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形容玫瑰衣服时说:“酸凉的水钻,银脆的绢花。”在《殷宝滟送花楼会》中有这样一段:“春天的窗户里太阳斜了。远近的礼拜堂里敲着昏昏的钟。太美丽的星期日,可以觉得它在窗外澌澌流去。”诸如此类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这些词都是造出来的,但却都出奇地形象与贴切。让人看了心中会一阵激荡,会连连说:“对!对!就是这样。” 爱玲的这种造词功夫,与她从小培养起来的文学修养与平日用心观察体会是分不开的。另外,还得益于她与生俱来的灵感。不过,造词诡异奇丽而出乎寻常,仍是爱玲的金字招牌。若有人一味模仿,不仅会有东施效颦的嫌疑,还会为世人所诟病。10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小兵张嘎》有感在暑假里,我读了《小兵张嘎》这一本书。全书体现嘎子和一些想当八路军的小孩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敌人的事。现在,我们小孩子总知道玩这儿玩那儿,根本不知道以前小孩的渴望和伤悲,读了这本书,我浑身上下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我还知道了嘎子,英子……这些年龄比较小的“ 八路军”的过人才智,更加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大家都想一下,我们如果能像他们一样,那不更加给我们民族添了许多光彩吗。我们现在都是和谐社会,没有以前的打打杀杀了,但我们要好好学习,毕竟学习重要。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学习,做好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习嘎子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要自己好好学习,学好了才能立大功嘛!250字 小学 读后感
-
读《小兵张嘎》有感暑假里,我读了《小兵张嘎》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白洋淀的村子,和张嘎相依为命的父亲奶奶都被可恶的鬼子杀了。从此,张嘎就立志做个“抗日小英雄”为亲人们报仇。那时的张嘎和我们一样大,他参军后,用他的机智和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我们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都快乐的学习着、玩耍着,而张嘎却在打日本鬼子,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在战斗中,虽然小嘎子没有很好的经验,但是他有要保护人民的精神。他有着一股不怕牺牲,只为把小日本赶出属于我们自己国土的心态,一直的战斗下去。有一次,张嘎被鬼子兵捉了起来,鬼子兵想方设法询问他八路军的一些事,张嘎无论如何都不说,直到八路军来救他。他为了抗日,甘愿自己受苦,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要像张嘎一样有坚强的毅力,有保卫伟大的祖国的精神。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数不清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与他们相比,我们是生活在甜甜地蜜罐里,他们是生活在苦苦的苦海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回报为我们奋斗的先烈,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编辑推荐: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500字 小学 读后感
-
读《小兵张嘎》有感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阅读了《小兵张嘎》这本书。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被鬼子杀害了。嘎子一心要替奶奶报仇想加入八路军,八路军看嘎子年龄太小没有同意,但是嘎子不灰心,经过多次考验终于当上了八路。参了军后,他用智慧和勇敢杀死一个又一个鬼子,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读完小兵张嘎的故事,我仿佛也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他如何与奶奶相依为命,看到他如何与伙伴生死与共,看到他为了抗日而不怕牺牲。我真想像小兵张嘎那样勇敢机灵,从小胸怀大志,英勇打击敌人。 于是,我也想到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现在我国已经拥有许多先进的武器,所以别的国家不敢随便地侵略我国。但是我们要有强烈的竞争感,因为“没有知识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战胜成长道路上那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小兵张嘎》有感这本书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略村子,杀死了许多无辜的村民。张嘎的奶奶重伤,不久去世,张嘎万分难过,在他失去了这唯一的亲人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加八路。他要到队伍上去打鬼子,为他的乡亲们和奶奶报仇雪恨。小兵张嘎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和宁愿不要性命也要救革命的精神令我难忘。最令我佩服的是他那股嘎劲儿,那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遇到困难决不放弃的精神。他勇敢机灵,但只有十三岁就力争在战场,为祖国,为全村人,更为了奶奶,他坚毅的选择了这条革命路。想到他为了得到一把手枪而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时,也为他的执着所感到敬畏了。他虽然年纪小,但他的精神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文人们用坚定有力的语言来丰满我们祖国的灵魂,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与希望。小嘎子没有满腹的经纶,但他有满腔的热血,他用自己卑微的生命来换得一个名族的尊严。他永远本着一股不怕牺牲,只为把小日本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土的心态,一直的战斗下去。张嘎跟我们一样,才只有十三岁,一个五彩的年龄。但他却自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肩负起保卫祖国的使命。我们如今的的生活是那些革命先烈们用生命与信念铺织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牢牢的记住。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多不容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当父母帮我们安排好生活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因为这是建立在无数的像小兵张嘎一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生活在蜜罐中的我们,无法像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人那样坚强伟大。那么我们不是应该倍加珍惜美好的现在吗?为祖国也进一份微薄的力量哪吗?觉醒吧!人类,拿出你先辈的那份执着与勇敢来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大连世纪中学初一:雷思瑶650字 初一 读后感
-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读张爱玲《小团圆》有感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沉香冷却,余香犹在……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初一:范家敖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
读张爱玲有感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张爱玲有感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冷却冷却。是谁将谁捆住,又是谁把谁放逐。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年华倒数,而我们的未来与幸福,依旧像午夜游离在街角的浪子一样,疼痛,冰凉,冷寂,孤独。不知归途。心,像凌晨三点的蓝。像放在冰柜里冷却的温度。如果你记得我们绕过操场的一圈一圈,如果你记得我们曾经躲雨的瓦舍屋檐,如果你记得我们一起幻想的碧海蓝天,如果你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似水流年。那么请告诉我,请通通告诉我。为何现在我的身边只剩下断井残垣。转眼间,已是盛夏年光遍。爱是生命里最绚烂的一场幻觉,太荼蘼,也太须臾,有时走完天涯道路,也不愿醒来。[壹。]这是个聒噪的夏天,我游曳在这个膨胀着梦想的季节。背着书包从补课老师家里走出来,然后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游荡,我会专挑那些有林荫洒下的地方,然后细数着缝隙之间的阳光。路过足球场。然后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我是怕触及到心里的伤口,还是怕会偶然遇到你。时间和距离像是蘸了药水的纱布一样,可是伤口依然倔强地不肯愈合。坐在草地上,打开日记本,拿出碳素笔,看着有大片大片白色云朵的清蓝色天空,在浅浅的信笺上一笔一划认真而不漂亮地写着。小空。小空。小空。于是一瞬间。我就那么红了眼眶。如今的我撕裂开了自己的伤口,看那被时间和距离抹杀了的温柔。如今的我故地重游,又想起了关于她的一切。虽然早已经被时间冷却。不,不是想起,是从未忘记。[贰。]第一次遇见小空,是在一家名叫“泅鸟。”的音像店中。那时的我刚小学毕业,暑假里面闲着无聊就会去逛。那家店坐落在市中心商业街最末端的一个角落里,四周有大片大片的香樟树。不像其它音像店给我的感觉一样,泅鸟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格调和魅力。木质的屋子,木质的地板,还有空气中散发出的淡淡的熏香的气味。深蓝色的水蒸气慢慢上升,然后鬼魅地隐匿在空气之中。错落有致的格子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类型的CD。流行的,摇滚的,欧美的之类等等。来这里的人大多是烫着卷发穿着前卫服饰的青年男女,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抽出张摇滚CD然后潇洒地离去。他们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了解音乐,我只是报以不屑。那时我注意到了这个店里的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孩子。安静而缄默地享受着音乐。她就像这个店里一直播放的CD一样,不言语,却让人感到很美好。是的,我后来知道,她是小空。很喜欢这个店里一直放着的一张CD,向老板打听之后知道是小事乐团的专辑。几乎在同一时刻,我和她脱口而出。“老板,就要这张。”然后我们对视,不自觉地两个人都笑了起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相遇。你好。我叫小空。你好。我叫郁郁。[叁。]那个夏日里,唯一不忘的就是她的名字。像飘着薄荷的香气,一直渗入心底里。自从音像店里见过面后,因为准备中学的功课,便很少有闲暇再到那里,偶尔是会想起那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小空,然后就会不自觉地笑出来。再见面的时候。就是开学了吧。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在班级的名单上看到小空名字时自己惊讶的表情。以及一抬头看见小空的依旧一脸明媚而干净的微笑。请多指教。[肆。]暮光流年,偏未晚。慢慢地,和小空就热络了起来。在她的身上似乎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记得那一天我们同时被邀请去参加某同学的生日聚会,几乎是同一时间重合的声音:对不起,我不想去。结果,还是被拉了过去。在KTV的包厢里面,看着灯光旖旎,听着别人震耳欲聋的吼声,我和小空靠在沙发上面一言不发。或许她和我一样,都是不合群的小孩,都不会习惯这种喧哗热闹的场面。我是记不清了那时的喷啤酒抹蛋糕K歌,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看着咖啡由热变凉,小空靠在我肩膀上安然睡去时的脸庞。你说我们是不是,都一样。[伍。]手掌里还存留着,曾经你给的温度。灼热像太阳一样,燃烧了我的灵魂。记得我们最不喜欢的课,就是体育课吧。每节体育课都会有800米测试。那次小空一直都跑得很快,而我则气喘吁吁地落得很远。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是要被罚的,可是我真的很累,然后,就停下了脚步。是小空,她居然跑了回来,牵起了我的手,我挣脱地要甩开,却越挣越紧。“小空你不要管我。你快跑啊!”“不。我们是朋友。”突然间感觉有种力量排山倒海地向我涌来,像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温暖而美好得不可自拔。结果,还是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我们都很开心地被罚做了五十个仰卧起坐。然后,我请她吃甜筒。我们一起坐在栏杆上,幸福地像个孩子。[陆。]原来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世界背后是怎样的深渊。每次从学校出来,都会看到小空的爸爸开着宝马来接她。每每这个时候她总会拉我一起上车。虽然我有很多个不愿意。虽然我家要比她家远。我曾经会很羡慕地望着小空说:“诶你说你家怎么那么有钱呢……每天你爸宝马接送……”之后便是一脸向往的表情。小空这个时候总会看着远方淡淡的风景,然后沉默。“美好只是在别人眼里。”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小空的爸妈对她都很好,他们在她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和给予了太深的祈望,他们的好让小空觉得受不了,一种很沉重的压力和责任压在她的肩上,压在她的心里,让她只能不断地没有退路地向前走。那时的小空,已不再单纯地仅属于她自己。我开始不好奇为什么她为了学习可以拼命,开始不好奇为什么她那么反感自己的家庭,开始不好奇为什么她会变得安静而偏执,开始不好奇为什么她对同学的活动都很冷淡,开始明白她的一切一切。我开始心疼。但是不管你背负着再怎样沉重的世界,都会有我,一直都在。[柒。]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和小空养成了一个习惯,我们会在周五放学后到足球场。我们会一起跑步,一起躺下听着MP3里的歌,一起望着天。那时的我们会说出许多漫无边际的话,那时的我们在夕阳的映照下,用手框出了心的形状。在足球场附近有家超市,我们会在累了的时候到超市里去逛,我们可以什么都不买地就那么一排一排地看,然后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有足够的钱买下这里的一切。我们会拿着巧乐兹雪糕坐在超市门前的一排排长凳上吃,然后背靠着背幻想着未来。我们以后要到同一个城市。我们要合租同一间宿舍。我们要一起逛街。我们要一直在一起。好不好。[捌。]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夜阑尽处,闪烁的微弱心火,映出了小空当时决绝的容颜。曾经,我是那个与她指天为誓的人。有时候,爱只是输给了时间,生死和欲望。而我们之间的爱,是输给了后者。当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之间的一切已经不再单纯时,时间仓促到让我没有了说再见的机会。不是转学不是车祸不是病重不是所谓的迫不得以。小空就那么真真地离开了。说到底离开的理由,让我觉得很可笑也很可悲。我还记得那天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的日子,天空低沉沉的,云朵互相挤压着大地。空气里游动着不安的因子,灰蒙的色彩在我的心里投下了影。小空。第三退到了第七。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那时的她知道这个消息后难以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她站在了自己永远都达不到的高度,其实她的那种痛,我也只是浅浅地懂。实话说,我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她的痛苦。因为有一片她的世界,我无法涉足。只是知道,她承受了太多,也只是知道,她累她恨她不平她难过她痛苦。可是我却,爱莫能助。[玖。]梦想与现实,哪个更远。誓言和谎言,都好决绝。原来我们的感情,就在这一瞬间之内冷却。小空,是要彻底地放弃周遭的一切,然后埋头于学习之中。曾经我是她眼中唯一的风景,如今渐渐地淡成了背景。小空,你说,在某个夜里,卸下重负的你,是不是也会哭泣。像我曾经一样地蜷缩在墙角里想你。像我曾经让你的名字出现在了每篇日记。像我曾经一样发短信告诉你我恨自己无能为力去忘记你。思念像碧绿的春水一样涨满了空荡荡的江,波心盈盈,荡荡无极,却是一秒钟的事。[拾。]有些仓促到最后,再见已然无法说出口。不再会去音像店,不再轻易去足球场,把我们以前写的信笺通通放到了书柜下面的角落,我怕不经意间触及,就会被狠狠地刺痛。小空,你要去走你的路,我也该认真规划我的未来。我们早已经不知在何时站在了同一个地点,然后背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这个夏季里的浮躁在膨胀,我只剩下单薄的青春,紧紧拥抱着疼痛的梦想。夏末秋初的季节里,有一点温凉。流逝的是时间,冷却的是我们。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时,面前的咖啡已然缓缓冷却。原来时光一过,一切都回不到原点。谁让心声无限漫长。青春冷却,成伤。1200字以上 四年级 状物
-
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郁金香》张爱玲著 载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十期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灯立着,背后那里女人的笑语啁啾一时都显得朦胧了,倒是街上过路的一个盲人的磬声,一声一声,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张派风格。《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爱玲对爱情的怀疑。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们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