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论恶搞
从胡戈开始,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恶搞文化。从恶搞文学到恶搞flash甚至恶搞电影,可谓一应俱全。所谓恶搞与单纯搞笑作品的区别在于它通常是架构在一个本来没有什么喜剧元素(而且通常是十分严肃,以造成反差)的事物上,通过解构和重新组合演绎来达到搞笑的效果。其实很多的传统喜剧元素中都包含了所谓“恶搞”的成份。比如说讽刺现实中官僚主义的相声小品中的滑稽模仿,其实就可以说是一种恶搞了。
网络上后来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的作品,如《闪闪的红星》等都被无情地重新演绎。虽然其搞笑的效果并不差,但是显然超过了一些人能够接受的尺度,从而到现在居然被禁止了。而且还有官方的命令:“叫停”恶搞。许多社会上的批评也随之潮水般涌来:恶搞行为亵渎传统文化,诋毁英雄形象,误导青少年。个人来讲,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论点。
下面我就这几点一一进行驳斥。
1.恶搞亵渎传统文化:
首先我要对“传统文化”做一个简单的界定。严格来讲,传统文化应该不包括“红色经典”。但是由于红色经典是历史上的经典,在这个情境下也可算做传统文化的范围。为了严格,我暂且把“传统文化”定义为现今新的一代人之前曾经流行过的文化形式。的确,传统文化是具有其特殊性的,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在世界范围上讲,我可以举出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俄罗斯的苏联文艺,美国的三十年代流行文化,以及日本的和歌等等。这些文化现象都出现在这些国家强大,光荣的历史时期,都是国家的某种象征。然而请问:它们“神圣不可侵犯么”?
事实告诉我们不。文化事物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的流行倾向。“恶搞”所作的是将老的文化事物用今天的流行眼光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在用流行文化诠释它们的同时并不能贬低它们的历史价值。
我还想说,许多老人对于恶搞的痛恨来源于他们对于被恶搞对象的感情认同,流行认同。而新的一代没有这种感情联系。新的一代当然可以建立对老文化的认同和喜欢(我就很喜欢听苏联歌曲之类);但是同时请注意,我们没有责任或者义务对老的事物建立认同和喜欢,就像老的一代人没有责任或义务对新的流行文化建立认同和喜欢一样。
2.恶搞诋毁英雄形象:
在讨论之前,有一点必须清楚:英雄是历史的产物,而文化中的英雄形象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再塑造。举例来说,不管电影中的英勇牺牲再真实,再感人,它也不是真实的,而是艺术再创造。许多人说恶搞董存瑞是对英雄的不尊敬,但是如果公平来讲的话,电影《董存瑞》中如果有什么与现实的不一致的话(这一点无法知晓),难道就不是对英雄的不尊敬么?艺术家以第三人称来观察,思考,表现,我想没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宣称自己对历史的诠释就是绝对正确的。
为了使我的理论更加清楚,还是举例说明:《最长的一天》是美国拍摄的经典二战电影。它表现的战争场面和叙事方法使一代人为之倾倒,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但是现在的新一代人看它,由于相较于现在早期的特效,缓慢的节奏,老迈的配乐,自然不可能得到老一代人所得到的感动,甚至还会觉得一些场景主观上非常的好笑。比如说人被子弹打一下,半天才慢慢倒下去,还要说半天话才死。这在过去观众看了会哭,而现在则完全就是搞笑。而现在,我们有1999年的新片《拯救大兵瑞恩》,它的场面制作,剧情安排都符合了现在观众的需要,从而成为了新的经典。谁,请问,会去恶搞《大兵》呢?因为它带给人的震撼太大,太深刻了。但是说不定十年以后的人看这部电影也会觉得好笑或者没有意思。这两部电影没有高下,只是时代的不同,精神的不同而已。然而,在这两部电影的背后,二战作为一段历史,不会受到任何的质疑和嘲笑。这就是我的论点:英雄形象的不确定性和英雄的确定性。
总结,“诋毁英雄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个十分虚假的问题。这与参拜靖国神社之类歪曲历史的行为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事情。
3.误导青少年:
这一点最好的反对方法就是反问如下几个问题:A.什么是正确的引导?
B.谁定义的正确引导?
C.被“误导”了的话有什么害处,于谁有害?以上。
谢谢您耐着性子看完。
我要飞
而我呢。
我不是断翅的蝶,我不要那种通彻心扉的凄美;
我不是断了的弦,我不想要只有寂寞与空虚的生活;
我不是忧郁的雨,我不屑做命运被束缚的灵魂。因为我是鸟,喜欢张开自己的翅膀去飞翔;
我是永无止境的休止符,没有终点的旋律才是我的追求;
我是自由的风,在风的字典里没有束缚这个字眼。
我要飞,
飞开不该有的煎熬与眼泪,飞开寂寞与空虚,飞开命运的束缚。
我要飞。
相关推荐
-
理论理论-学生用电脑首先,学生用电脑绝对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我不想在这里谈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道理,仅从非常实在的适应社会,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上,电脑技能就是不可缺少的。根本上说,就像你有一把剪刀就不会用手裁纸一样,更好的工具当然应该得到运用。这种对效率,效果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当然,有人在性格上不欣赏技术的革新(我也有一点,到现在不会也不想用手机),这种怀旧恋旧的思维方式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而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这种自由而存在的。当然,个人认为新的一代认同电脑的是绝对多数,所以还是一个大势所趋的感觉。但是,在今年来国内有许多反对学生用电脑或电脑衍生产品的声音。其论点大致有三:1.电脑游戏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甚至导致犯罪行为。2.电脑网络环境复杂,有些内容毒害孩子心灵。3.电脑网络对学生没有担当起其应有的教育任务。我从总体上反对这些看法,现在一一理论一下。论点1的反驳:电脑游戏玩多了的确不好,我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但是打牌打多了也不好,操场上运动多了也不好,甚至学习学多了我也看不出什么好来。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当然,至于这个度的定度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我最反感的,就是一些教育者居然公然大胆地宣称:孩子玩了电脑游戏,连学校都不来了,可见游戏毒害之大。我想反问他:请问您身为教育者,为什么会把学校设计的连一个电脑游戏都不如?电脑游戏,以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完全不足以在孩子的心灵中取代学校生活,也没有什么学生天天游戏翘课的,因为他们的学校本身很有意思。这种理论是非常推卸责任的,因为它把责任全部干干净净地推倒了游戏上,而游戏是“物”,是无法为自己辩白的。多么轻松的辩论啊:一个不会说话的对手。就像批判卖淫时一个劲怪罪妓女说你为什么要去当妓女而根本不提嫖客的存在一样。这是不公平的,这是错误的。至于导致犯罪行为的,接着看论点二。论点2的反驳:电脑网络环境复杂,我也没有反对意见。色情暴力违法犯罪五毒俱全。这样的网络环境的成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网络是人类的产物。因为这些根据不同的道德观点而不同程度定义为“坏”的东西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组成部分。人喜欢色情的东西,网络上就有色情的东西;人好奇暴力的东西,网络上就有暴力的东西。这不是什么建设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并不认为在大街上看到一帮人打架闹事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小于网络上的凶杀。但是,如果在除网络之外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够真正从心灵和物理上被伤害的地方),我们能够为孩子们建立起来一个以学校为例的保护我们,教育我们的环境,为什么那么多的教育专家就悲观至此,说什么网络毒害论呢?我又要说了,不负责任的是你们。为什么行动起来的人那么少,而动不动就大骂放弃的人那么多呢?当然,有人拿出了校园枪击案,强奸案的例子。说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接触过网络上的“坏”东西。我对此回答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数据陷阱。它看起来非常的有道理,但是事实上是误导性的。西方的一个少儿心理测试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其实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而自然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犯过罪。而另一个记录表明,在网络流行之前,校园暴力早以存在而且数量与现今没有巨大差异(事实上是比现在还要略高)。我暂且假定中国的学生情况类似。那么把两个数据重合起来,你就会从逻辑上发现犯罪了的学生看过网络不良信息的比率至少跟总体比率一样高,从而没有任何的理由相信是网络信息导致了这些犯罪。对于游戏,我的理论是一样的。论点3的反驳:这个论点比起前两个更加赤裸裸的不负责任。与之前的责任部分重叠,不再赘述。总体来讲今天先理论到这里。明天有时间再开一个话题。1200字以上 高一 演讲稿
-
实践不等于理论荀子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正如荀子所说,要想知道“天之高”、“地之厚”就必须要“登高山”、“临深渊”。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想、猜测,而不去亲身实践、观察,那永远也无法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 远没有从事实践中得来的深刻、实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他与父亲讨论兵法战术时,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后来赵国国君请他谈论兵法时,也能回答得很好。后来,在一次战役中,赵国国君让他代替廉颇来指挥军队。赵括去后,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整改。把原来的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同时,他新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军队人心涣散、士气低靡。最终,因赵括的错误指挥导致全军40万人被俘,赵国亡国。 赵括熟读兵法,他的理论知识不知道比廉颇好上多少倍,然而,他却使赵在战争中全军覆没。虽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她却因自己缺乏实践致使全军覆没,使40万无辜的生命就此消失了。虽然廉颇的理论基础不好,但他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多年的征战沙场,使他十分了解战场的瞬息万变,如果由他来指挥这场战争,结局或许就会有所不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帮企业骨干聚会时,有人提议去游泳,但其中大多数人都不会。后来,其中一个人找来他一个当国家游泳教练的朋友,来教大家学习游泳。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后来,教练换了一种方法,将学习游泳改为学习救人。大家都欣然接受。两天后,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游泳,唯独一人没有学会,教练很是费解,就问他原因。他说:“我观察了你两天了,发现你根本不是在教大家如何救人,还是在教大家游泳。” 试想一个连游泳都不会的人,又如何去救人?有时间去观察别人,为何不自己去亲自实践下呢? 理论如果不经过实践的锻炼,那理论将永远只是理论,无法变成切实可行的方法。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用实践证明的理论,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只有用实践证明过才知理论是否可行。800字 高一
-
在理论中加入实践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时却也不是那么有用,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你所记录的东西,只有深入理解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深意,并且更好的去完整的记忆。云南农业大学的“烟草品吸课”和四川理工学院的“品酒技能课”就能很好的你在理论中加入了实践对于他们来说,一味地去阅读,背诵关于烟草和酒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品尝来的直接了当,这样既能增加他们对上课的兴趣,又能更好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背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募捐,2014年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200名患者!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人心。梁益建说起初很多遍,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医治,但是经过无数次与患者骨髓对比下,他成功了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可以说,没有当初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尝试,仅依靠理论知识,梁益建不会有如今伟大的成就。纸上谈兵的赵括,《孙子兵法》这本书他能倒背如流,在皇帝问他用兵策略时也能说的头头是道,可当真正在战场上时,他却丝袜底气,最终打了败仗。这就是只知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经历的失败案例。相较于古人,我们现代的叶聪“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的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在这过程中,叶聪参与“蛟龙号‘深浅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还深度达到7062米。通过实践,再加上基础的理论知识,叶聪成功地计划出”蛟龙号“。在许多公司的招聘广告中,总会加入一句”有经验者优先,“这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歧视吗?其实不然,这是对有经验者的肯定,对他们敢于实践的表扬。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一辈子只攻火药技术的王泽山、”深浅“中国核潜艇研究30年的黄旭华,把高温超导这个”冷板凳“坐热的赵忠贤、与罗布泊结缘20年的”中国核司令“程开......这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了不起成就的人,都得益于他们在理论中加入了实践。在理论中加入实践,让实践之光在理论之花中绽放。800字 高一
-
2019国考申论大作文理论知识总结2019国考申论大作文理论知识总结一.论点1、书写总分论点2、方法:题干分析法—关键词(仅有1个:主题词+对策/意义;2个及以上:考虑两者关系—单向或双向)。材料分析法—逻辑思维导图法(核心话题+重要性+问题+危害+原因+对策)二.搭建结构1、要求:完整、清晰(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2、表现形式1)五段三分式:开头(引出话题 亮明总论点)。 3个分论点:段首句为对策/意义。 结尾(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2)六段三分式:若以对策为主—开头+过渡段(分析重要性、原因)+3个分论点+结尾。若以分析为主—开头+3个分论点+过渡段(简单写对策)+结尾。【知识补充】过渡段如何引出?引出原因,作为过渡段---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xxx问题日益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长久以来慢慢累积的:xxx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xxx是引发xx问题“导火索”,另外xx也是滋生xx问题的土壤。因此,治病要除根,我们应对症下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解决xx顽疾。3)关系型结构:开头:引出话题 亮出总论点。过渡段: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双向;手段与目的---单向)。结尾: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三.具体成文(一)、标题1、要求:短(16字以内。美(修辞、名言等)体现总论点(自拟标题必须体现总论点;命题式作文照搬题目)。2、方法(1)对仗式(两个分句 语法一致 字数相同) 弘扬核心价值观 激发社会正能量。(2)比喻、拟人式按下xxxx的“快进键” 吹响xxxx的“冲锋号”【分论点段首句的优化】:3个对策:采用同一句式,排列整齐(1)xxx,需/要/必须……。(2)xxx(对策)是xxx(主题词)的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3)xxx是xxx的“先手棋”/先行者/示范者(二)开头:1、要求—短(150字左右 不超200字)。美(名言、修辞等)。 快(快速切入话题)2、基本原则:引出话题,亮明观点(若第二段是过渡段,可以在第二段亮观点---但总字数不超过10行)700字 高一 叙事
-
英雄岂能恶搞?众所周知,刘胡兰是家喻户晓的小英雄,一句“怕死不当共产党”更是穿越了时空。那个时候还不明白毛主席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到底是何意思,只知道她是为了一种伟大的信念而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那时候每天看见姐姐和那些女孩子在跳橡皮筋的时候边跳边唱:“刘胡兰,十三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姐姐早已为人母,但是多年前她们唱的歌谣还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今年的1月12日是刘胡兰牺牲六十周年纪念日,一位素以发牢骚而著名的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对于刘胡兰的牺牲发表了一种“崭新”的观点——是刘胡兰的乡亲杀害了她。看到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的这件事,我疑问顿生,到底事实是怎样的?我上网以“刘胡兰”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竟然得到了795,000条搜索结果,顺次点开一些看了看,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我记忆中的英雄已经被“颠覆”的失去了真相。刘胡兰竟然成了蓝眼金发的外国女孩子形象。这些随意的颠覆,不但没有能够坚守让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更好的底线和目标,反而动摇了价值观未形成的青少年的信念,这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害的。面对这些,我无语,无语中带着愤怒。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我们的民族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但是我们却甘心情愿沦为一个更为可悲的民族,颠覆和恶搞轮番上阵,从秘史秘闻的层出不穷到什么所谓的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是“阻挠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历史罪人”……现在又出了个刘胡兰的死因不明。我真的是要拍案而起了,我想质问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仔细研读过历史,有没有拷问过自己的良心;如果发言的人还是以学者、知识分子自居的话,是不是应该反思反思学术的严肃性和独立性。作为社会的精英层,只言片语都能引起关注。而这种违背了事实的说法和做法却极其有损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英雄,是我们民族和时代引以为豪的榜样,他们以其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虽然英雄也来自于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中,他们也会有缺点会有不足,他们不是“高、大、全”的神,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人为的拔高他们的形象,我们所获得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在于英雄的精神。人在世界上存在的第一要义当然是在于生存之物质基础,但是只有精神财富才能保证人生活的幸福和高尚。刘胡兰的精神就是对于信仰和真理的坚定和忠贞、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革命气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投入,也需要我们始终坚守这种精神并付之于饯行。中国的腾飞不仅仅要看经济实力也要看精神文化实力,在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中应该坚守英雄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主流文化的绝对影响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这样的民族才是真正从内到外充实而强大的民族。现在出现的这些不和谐音符,我想应该是暂时的,因为正义毕竟是正义,一定将得会到伸张,得到坚守。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
省劳动教养理论学习发言稿7月9日下午和10月日下午,省劳动教养管理局党委相继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分别邀请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和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刘树枝作专题报告。胡坚在题为《建设学习型组织,做高素质的领导干部》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一个高远而又重大的命题。他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当前和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学习理论,做功底深厚的领导干部;广泛涉猎,做知识渊博的领导干部;坚定清醒,做有政治头脑的领导干部;严谨细致,做用心做事的领导干部;加强修养,做具有人文素养的领导干部;开拓进取,做敢于创新的领导干部;胸襟开阔,做善于团结的领导干部。刘树枝在题为《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及时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正确对待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任务。他深刻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新特点,提出了及时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经验。他强调,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健全矛盾调处机制、预警应急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这对劳教系统正确履行职责,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厅党委委员、省劳动教养管理局局长吉永根和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其他成员,局机关全体民警以及省属劳教所、杭州周边劳教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全省劳教系统第二期科大队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共150人参加了学习会。650字 演讲稿
-
请愿权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其中包括请愿权行使的主体、对象范围、受理机关及其基本义务等。在宪法对此未修改以前,可以考虑先行制定一部《请愿法》。因为宪法规定保障公民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所以制定《请愿法》应当说是有宪法根据的。近年,各级立法机关接到的来自公民个人或大众的批评和建议明显呈现剧增趋势。这表明国民的宪法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政热情提高。然而由于缺少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受理机关及其受理程序基本上无章可循。批评人和建议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后往往没有下文,有关机关是否审理,如何审理,结果如何,公众一概不知。由于缺少现代请愿权制度,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实际上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提出批评和建议而受到打击和歧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尽快制定《请愿法》,建立现代请愿权制度,是保障公民行使宪法权利的迫切需要。四、请愿权与瑞士宪法瑞士宪法除第5条有关于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的宪法权利」等原则性规定外,有关请愿权的规定直接体现在第6条C款和第57条中。第6条C款规定「各州宪法系经人民认可,并可因绝对多数公民请求而予以修改」。这里的「公民请求」权利的核心内容是请愿权,但也包含公民投票权和公决权。公民可以通过请愿形式要求修改各州宪法,也可以通过投票方式或公决方式提出修改意愿。第57条,规定「请愿的权利受保障」。在瑞士宪法中,与请愿权有交叉关系的权利还包括与出版自由保障问题有关的「投诉权」(第55条);要求公决法律或法令的「要求权」(第89条规定:「如有5万有选举权的公民或8个州提出要求,则联邦法律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令应交付全民表决。」);要求全部修改联邦宪法的「要求权」(第120条规定如有10万有表决权的瑞士公民要求全部修改联邦宪法,该问题应交付瑞士全民表决。);关于部分修改宪法的「创议权」(第121条规定,部分修改宪法可依照人民创议或联邦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人民创议系指由10万有表决权的瑞士公民提出的关于增订宪法新条文或关于废止或修改现行宪法中某些条文的要求。在瑞士,人民创议权可以表现为笼统建议的提出权,也可以表现为具体草案的提出权。瑞士宪法第121条对提出笼统建议和具体草案的效果分别有明确规定。此外,在宪法第22条中就人民创议的提出问题,专门作出「由联邦法律加以规定」的原则性规定。瑞士宪法在请愿权问题上的规定的特点是将请愿权与全民表决权、提出要求权和人民创议权、向主管机关投诉权等紧密结合在一起。问题在于宪法第57条有关请愿权的原则规定在联邦法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和体现的。宪法有关联邦议会、联邦委员会、联邦办公厅、联邦法院的规定均未具体涉及请愿处理问题。请愿受理机关、受理期限、受理程序等问题在宪法中没有加以规定。只有在有关联邦委员会职权和义务的规定中涉及「投诉」处理。宪法第102条第2款规定,联邦委员会保证联邦宪法、法令、命令以及联邦各种契约的施行;主动或根据投诉采取必要措施使之得到遵守,但依第133条应提交联邦法院者不在此例。从请愿受理机关的设置来说,瑞士联邦办公厅下设的法律处负责审查「公民创议」和「公民表决」提案的有效性。对于8万以上公民要求全民修改宪法的倡议,联邦办公厅需在6个月内提交公民表决,征求公民对全面修改宪法的意见。对于部分修宪的建议,由联邦委员会递交联邦议会处理。根据瑞士《联邦委员会与联邦行政机构组织管理法》(1978年)联邦办公厅负责处理向联邦委员会提出的有关倡议和要求。由于瑞士是实行直接民主制措施较为彻底的国家,有关州和其它地方的请愿事项在传统的「公民大会」上就可以提出并根据有关法律得到相应的处理。请愿人数达到法定要求时可在「公民大会」上直接进行表决。五、德国的请愿权理论和制度50年代德国学者曼哥尔特·克拉恩(MangoldtKlein)指出,请愿权是古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物。在古代,请愿权就已经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对待。请愿权概念不仅在法理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请愿权的行使越广泛和频繁,越能体现出民众舆论的真相。在德国,魏玛宪法曾规定国民请愿和国民投票制度。但一战后德国宪法却反而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此种现象受到曼哥尔特等学者的批判。马特恩(KarlHeinzMattern)认为,由于缺乏国民请愿和国民投票制度,国民很难对代议制议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请愿活动反映出社会舆论的要求,请愿权对于发展民主主义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劳巴尔(ReinhardRauball)也强调指出,在宪法上放弃有关国民请愿和国民投票的规定,不利于发挥国民对政府的控制作用。体现社会舆论的请愿权具有控制政府的功能。在德国,请愿权学说的发展经历了由哲学理论向法学理论的转化。黑格尔、康德、费希特等哲学思想家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从哲学角度论述过请愿权问题。从叶尼涅克开始,法学家们逐渐将请愿权当作国民参见公共生活的重要权利对待。叶尼涅克的一般国家学认为,请愿权是一项积极的请求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学家恩谢茨极力主张将请愿权上升为宪法权利对待。他认为请愿权既具有消极的性质(自由),有具有积极的性质(请求权)。当代法学家曼哥尔特等人努力倡导请愿权是具有能动性质的参政权利,请愿者享有要求官方对其请愿作出决定(回答、通知)的权利,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对于实定法逐渐产生了影响。德国联邦议会议事规则第9章第113条规定,请愿的处理方法由议长或其代理人通知请愿人。此条规定便是在接受学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德国基本法第17条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单独的或与他人联名向相应的机构和议会提出书面申请。学术界及各界有关人士不断呼吁修改宪法进一步明确保障请愿权。1991年5月23日德国基本法的宪法修正案第17条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利以个人或同其他人共同的方式向管辖机关及议会提出请愿、陈述苦情,并享有要求附有理由的回答的权利。该条修正案借鉴了魏玛宪法的经验,将请愿权进一步明确实定法化为宪法权利。德国联邦议会的请愿机构的组织体制由一局四科构成。中央事务局负责处理原则问题和请愿的事前审查会议的准备工作等;请愿第1科负责处理有关外务、内务、交通、国土计划、建设、都市建设等方面的请愿;第2科负责处理有关财务、经济、防卫、经济协力、总统府等方面的请愿;第3科负责处理涉及保健、家庭、老人、妇女、青少年、劳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请愿;第4科负责处理有关司法、邮政、电讯、联邦总理府方面的请愿。两德统一后,请愿急剧增加。每年联邦议会的请愿部门所处理的请愿约2万件。而该请愿部门人员只有70人。其中20人是学法学出身的高级公务员。随着请愿增加,请愿机构的组织体制将会得到加强。正如施克(RSchick)所说:「现在有必要成立请愿第5科,根据情况还将出现第6科。」德国联邦议会请愿机构的扩大和人员补充已势在必行。德国联邦议会的请愿处理程序主要由以下法律加以规定:1949年的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75年关于联邦议会请愿委员会权限的法律;1980年联邦议会议院规则;1989年请愿委员会关于请愿和苦情处理的诸原则。这些法律中有关请愿处理的规定构成联邦议会请愿法体系。德国联邦议会的请愿处理程序大致可分为以下环节:请愿登记;向请愿者表明受理确认;根据联邦议会管辖权所做事前审查,包括审查请愿形式和内容以及处理非请愿(明确不允许的请愿及不适宜由联邦议会审议的请愿);由联邦议会议长托付请愿委员会或管理专门委员会;由委员会进行审查审议;作出有关请愿处理的本会议的决议;由联邦议会议长或其代理人向请愿者报告处理情况。这些环节大致体现在1970年议会规则中。1975年作了少许改革,主要是扩大了请愿委员传播管辖权。1975年改革反映在1980年联邦议会议院规则中。根据1980年规则,请愿委员会拥有请愿权处理的管辖独占权。就处理程序而言,依然包括登记、确认、分类、托付、审议、决定、通知诸环节。德国联邦议会的的请愿委员会属常设机构,其地位由宪法作出规定(基本法第45条)。请愿委员会事务局在请愿处理方面,特别是事前审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请愿能否成为联邦议会最终审议对象,关键取决于事务局的决定。有些请愿在事务局审查阶段即已处理,诸如提供助言、信息、指示、送付资料等方面的请愿;有些不适宜于联邦议会审议的请愿包括涉及司法终审的请愿或应向州议会托付的请愿均由事务局作出决定。据统计,1976年12月14日至1978年12月31日的请愿处理表明,助言、信息、指示、资料等方面的请愿占28.29%;不能处理或不宜处理的占15.5%;向专门管辖委员会托付的占2.46%;向州议会托付的占31.61%。共计77.68%的请愿被事务局排除在请愿委员会之外,无需由联邦议会作出决定。由于事务局的事前审查权过大,学术界已提出批评,认为此种审查方式违宪。从1986-1989年的请愿处理情况来看,不能审查和受理的件数占总件数的35.5%。5年间总件数为63112件,其中不能受理和审查的为22412件。请愿总件数的64%成为受理审查的对象,即受到实质性审查。所谓不能受理和审查的请愿也受到形式性审查。所谓不能受理和审查的请愿也受到形式审查,主要由事务局负责。请愿处理机关的「诚实处理义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请愿处理结果要通知请愿者,并且必须说明理由。原则上受理机关负有就请愿处理结果说明理由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联邦议会处理请愿不适用「会期不继续原则」。上届会议未审议完的请愿不因会议结束而成为废案,可由下届会议继续处理。根据1990年修改的联邦议会议院规则第125条规定,议会被选期间终了时全部议案须处理完毕,但此原则不适用于有关请愿的议案。请愿委员会处理请愿的方式实行多数决定制,但委员会中的少数派还可以在本会大会上提出问题。这有利于确保实现请愿处理的实质化。如何保障少数者权利的问题引起请愿委员会和议会成员的重视。绿党于1987年曾提出保障少数者权利的问题,主张在委员会上失败的少数派意见也应得到议会的高度重视。1200字以上 演讲稿
-
请愿权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2001年2月13日 15:54 杜钢建请愿权没有制度保障,是中国大陆现行宪法的众多缺点之一。这一缺点在1999年3月进行的修宪中仍没有涉及。在中国大陆,民众的请愿意识已明显增强。1999年4月FLG弟子为要求天津市公安局释放FLG成员,在北京请愿,就是典型的一例。请愿活动秩序井然,要求坚定,令政府上下大为震惊。因此,如何在制度上保障请愿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请愿权都是一项古老的权利。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制度下,请愿权的内容和范围有较大的区别。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请愿权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大。请愿权在基本人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请愿权既是一项表现自由权,又是一项参与治平权。每一个人在法律共同体中都有权利向有关机构表达自己的愿望;对于共同体事物和有关事项,享有要求有关机构受理和回答请愿的权利。在近现代社会,请愿权是国民行使和实现国民主权的一个重要方式。请愿权还是一项重要的和平抵抗权。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和平抵抗运动主要表现为请愿运动。加强请愿权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请愿权的性质和意义正确认识请愿权与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等自由权利的关系,有助于充分理解请愿自由权的特殊意义和特定价值。妨碍请愿自由权意识发展的思想原因之一是现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请愿」属于具有封建色彩的观念。既然公民在现代社会已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示威、游行、罢工等自由民主权利,就没有必要强调请愿自由。国民既然是主权的拥有者,就无需降格向国家机关「请愿」。此种观点实际上产生于对请愿自由权概念的误解。在封建国家,,臣民固然需要享有请愿权。在现代民主社会,国民同样需要享有向国家机关请愿的权利。在任何一个组织化社会中,无论其民主化程度多高,全体成员不可能参与每一项共同体事物的处理。管理专职化趋向决定公共机关的存续及其与民意的距离。请愿权的行使有助于缩短公共权力与民意的距离,并有助于克服公共权力异化的趋恶现象。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社会,请愿都是民众表达意愿的基本方式之一。请愿自由权在基本人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基本自由和权利所无法替代的。请愿权与诉愿权的共同之处在于均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且均须具备书面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请愿的当事人在法律上通常无特定限制,国民对有关国家政策、人权保障和公共福利等问题均可向有关机关陈述希望,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诉愿的当事人在法律上通常有特定限制,主要是权利受害人。二,请愿的事项范围在法律上通常无特定限制,请愿所涉事项范围广泛之至。诉愿事项范围在法律上通常有特定限制,主要是针对具体行政处分提出的。三,请愿一般没有期限和管辖限制,何时提出向谁提出通常有请愿人自己决定。诉愿在法律上有严格期限,且有管辖等级限制。请愿对被提出机关有无法律拘束力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模糊认识。过去一般人都认为请愿的被提出机关没有必须受理的法律义务。而诉愿对于被提出机关则有法律拘束力。诉愿依法提出后,被提出机关必须受理,且须作出裁决。随着请愿权意识的增强,请愿既然是一项基本权利,就应当承认请愿只要依法提出,对于被提出机关就有法律拘束力。请愿权包括获取回答或处理决定的权利。被提出机关有义务向请愿人通告处理结果并适当说明理由。此为请愿权不同于一般自由权的最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管子就强调指出:「请入而不出谓之灭」。民间有请愿或陈请时,政府应当及时答复。请入必出是请愿制度的重要原则。为保证请入必出原则的实现,就需要对请愿审理期限、方式等程序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请愿审查期限,法律上应当明确规定请愿受理机关必须于每月若干日审查请愿案件。请愿提出后,受理机关应在特定期限内审查完毕,不能允许拖延不理。关于请愿审查方法,审查机关对于一些重大的请愿应当给予请愿者以充分说明请愿理由、目的和宗旨的集会。请愿审查过程应当尽可能保障请愿者的听证权利,更多的采取以听证会的方式审查重大请愿案。听证会不仅应保证请愿者代表到会,而且必要时要求请愿所涉及的有关行政当局到会,实行交互论辩审查方法。向议会的请愿,即使是在闭会期间,也应得到及时的审理。议会应当设立受理请愿的常设机构。此机构在议会被解散期间也应承担受理义务,为下界议会审查工作做准备。向行政机关和法院提出的请愿,被提出机关均应按照特定的审查程序进行审理和作出回答。过去,法院以司法独立为由不受理请愿的做法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已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司法官员接受书面请愿和拦路诉求申请的做法有利于请愿人直诉愿望或直陈意见,可为现代请愿制度所借鉴。现代巡回法院制度的设立虽为便于公民所使诉愿权,但如能同时为请愿权的行使提供方便,则会发生更大的作用。请愿虽然也是思想言论的表达,但此种权利与一般思想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出版新闻等自由的区别在于请愿是向特定机关提出的,它产生受理机关受理和答复的义务。而一般思想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出版新闻自由等不具有此种性质。如果公民的某种愿望或意见只是表达出来,而非向特定国家机关提出,则有关国家机关不负有审理和答复的义务。请愿权的特殊意义就在于「请入必出」,请愿人不仅要向有关机关提出请愿的途径和机会,而且享有被提出机关给予审理和答复的权利。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劳工政策、福利发展、教育改革等都需要公民通过积极行使请愿权来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对于一般言论意见的表达,国家机关可以理会,也可以不理会。但对于公民依法提出的请愿,有关国家机关非理不可。通过请愿活动,公民和大众可以越来越广泛地直陈意愿,参与国事。请愿权作为一些重要的民主参政权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们的重视。建立现代请愿制度成为衡量一国宪政民主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请愿权制度与诉愿权制度相比较,在保障人权和发展民主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建立现代请愿制度应当是我国宪政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二、请愿权与国际人权法在国际人权法上,承认请愿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并予以保障,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十三章有关托管理事会的规定中涉及保障请愿权的问题。该宪章第87条关于大会及托管理事会的职权规定「会同管理当局接受并审查请愿书。」该条规定是针对托管地而言的。《联合国宪章》还未明确请愿权为一项基本的人权。联合国所受理的请愿主要还是来自托管地的请愿。当时非托管地的请愿问题还未引起重视。然而,没想到作此规定后,托管地和非托管地的请愿书如雪片般飞来,审查请愿成为联合国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请愿件数太多,许多请愿都未能得到及时审查。最后大会于1950年作出决议,强调请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并相应了加强了请愿受理机构的设置,成立专门审查委员会。[1]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没有提及请愿问题,也未明确规定请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然而,该宣言的最初草案第58条曾规定:「人人享有以个人或他人共同的方式为苦情救济而向本国政府或联合国提出请愿的权利。」[2]虽然后来的正式文本没有采用此条规定,但是不能由此推断说《世界人权宣言》不保障请愿权。根据联合国人权司前任司长约翰汉弗莱(JohnHamphrey)的解释以及国际法学者的共识,请愿权可以从《世界人权宣言》有关意见及表达自由等条款中推出。尽管这样,不能不承认《世界人权宣言》中有关条款本应该更好地拟定。正如汉弗莱所指出,《宣言》有一些重要的遗漏,其中包括应受司法审判的权利、在国家一级的请愿权以及向联合国请愿的权利。[3]1200字以上 演讲稿
-
论论雪:雪,片片光洁从九天飘落,落成银白的空灵,轻轻入风,翻飞如鸟。漫空飘飞的翅膀,把季节赶得气喘吁吁。雪落的声音,在想象深处,一种无从表达的存在,真实地近乎虚无。思想中的喧嚣,必须用心倾听。无数飘逸的魂魄,从缥缈的云端归来,莅临的旋响那么轻,抵达的地方是一片寂静的心境。岁月的嗓音,圣洁的呼唤,被雪的轻响召唤。论心情:真的有时候会痛恨自己,为了那么一点点小时就大吵大闹,嘻嘻哈哈。这简直就是无聊透顶!!!呵呵,是的,我错了,人是有情感的,不是嘛?就是因为这情感,才塑造了人的一生,爱和恨,都是美丽的,他们伴随着出生到离去。论错过:错过的,就不会重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渐渐懂得珍惜。可是,换个方法说,珍惜,又有何用?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罢了。论回忆:有时候,总是痴痴的坐在窗台边傻笑,想些过去的事情。呵呵,过去的不会再回来。现在,总有一天会也变成过去。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再次坐在这儿回忆“现在”。太多的不舍,不舍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还有,每一个人。论离去:打心眼里恐惧失去。时间总是那么匆匆的流逝,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也是重复着一个一个的来了又走。明知道总有一天会分开,还是那么地舍不得,是啊!这只是早和晚的问题,已经肯定了的,就改变不了。可是究竟为什么一切总是来了又走呢?论青春: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600字 初二 演讲稿
-
善与恶从前,有一个老鼠家庭,,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在森林里。因为母亲没什么文化,就给老大取名为大毛,老二取名为二毛。一天,兄弟俩被母亲赶出门去采果子。好吃懒做的大毛边抱怨边想着歪主意。嘿,他看到了前面的白兔姐姐手里有好多的桑果,于是想不劳而获,去抢了白兔姐姐的桑果好回去给妈妈交代。大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龟姐姐的桑果篮抢走后,一溜烟的跑走了。留下乌龟姐姐在原地嚎啕大哭。这会,二毛的篮子里装着满满一篮的桑果。回家路上忽然听到了一阵阵哭声。走前一看,原来是乌龟姐姐。“你怎么了?哭成这个样子?”二毛细心问道。“我,我的桑果,我准备拿回去给生病的妈妈尝的,没想到被人家抢走了。我如何是好啊。”乌龟姐姐边哭边倾诉道。二毛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桑果篮,想也不想的就把全部的桑果给了乌龟姐姐,“这下我可以交差了。谢谢你。”乌龟姐姐感激的说道。两手空空的二毛正愁着呢,自己把桑果全部给了乌龟姐姐,自己回家可怎么和母亲交代啊。不管了,大不了给母亲骂上一顿。明天才去采更多的桑果给母亲。嗯,就这么定了。“快,快进来。你看看爸爸这是怎么了?”刚刚走进家门就听到大毛着急的呼喊。“你,你们去明清湖中采一种叫百叶草的东西。快,快……”妈妈用急切的对我们说。于是大毛和二毛连忙的往明清湖跑去。大毛赶到明清胡,可是自己不会游泳啊,怎么办呢?这时,他看到了一只乌龟,走近一看。呀!是刚刚那个被自己抢劫的乌龟姐姐啊。那可怎么办啊?于是赖着脸皮走上前去道:“你,你好啊。你可不可以帮我个忙?”“噢,我记得了,就是你抢了我的东西。走开走开,我可不想理你。”乌龟姐姐呵斥了大毛。吓得大毛迅速跑走了。二毛呢?它虽然赶到了明清湖,但是它可不会游泳,那么怎么办啊。“嘿,怎么了?”忽然身边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噢!原来是乌龟姐姐。“我要去给妈妈在湖里采一种叫做百叶草的东西,可是我又不会游泳,你说那么可怎么办啊?”二毛着急的说。“小意思,你看我是啥,龟呀,我可是咱们湖里的游泳冠军啊。看我的”乌龟姐姐说道。于是二毛拿着乌龟姐姐采的百叶草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恶人嘛。就是会有恶报的。韶钢东区实验学校初一:邱蓉800字 初一 演讲稿
-
文学理论1、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3、“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4、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5、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6、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D虚幻性7、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D朦胧性8、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9、与绘画、音乐相比,文学的长处在于:()A、善于描绘空间形象B、有极强的节奏感C、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D、能直接呈现人和事物的形象10、文以气为主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文以气为主”的解释是:文章表现出的是作者的个性和才能。11、肯定在文学作品中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孤立地存在,并不是说形式没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演变与内容之间往往会出现时间差,二者并不同步进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对密切,往往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变化比较快;而文学作品的形式虽说归根到底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但是它更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是许多代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规范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它的形成需要许多条件,有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往往并不是有了新的内容,就马上就会有新的形式出现的,新形式的形成往往是许多人、甚至是许多代人努力的结果,总是需要充分的准备和酝酿的时间,有时这个时间还是相当漫长的。12、“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顾炎武13、文学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叫做:A、艺术直觉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D、艺术想象2、名词解释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2、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4、诗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表现诗人的情致。中国古典文论主张“诗言志”,“诗缘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特别看重诗歌抒发诗人主观情志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其抒情性也相当明显。诗人的主观情志自然导源于外在现实,但外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变成诗人情志的一部分才能发而为诗。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无论中国诗歌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歌要押韵,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此外,相对而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讲究凝练;语言含蓄而富于跳跃性。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种类,如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5、典型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6、特征化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7、文学风格是通过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反映出来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打在作品上的印记。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8、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人们的消费。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10、文学批评所谓文学批评,也就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和趣味标准,对于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从理性的角度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评判,是对文学欣赏所得的感受和体验的一种理性上的把握。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中伴随着欣赏而出现的。11、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一次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在这部书中,还有“关于意识的生产”、“语言中的精神生产”等提法,在《共产党宣言》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克思在《“政治缀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与此密切相关,马克思正式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在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之后还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相对于人类其它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言,专指艺术创造活动。它标志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成熟程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方式。艺术作品是这种生产劳动的直接成果。12、文化市场既是一个属于文化学范畴的概念,又是一个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的场所,又是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供人们消费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活动;二是要有组织这种活动的经营者和需求者;三是要有适宜的交换条件。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讲,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交换的形式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从广义上讲,文化市场是指文化商品和服务在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服务关系的总和,体现着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之间及不同文化生产者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时,我们一般指的是狭义上的文化市场;在制定文化市场政策法规时,我们一般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化市场。13、大众文学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3、简答题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同一的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是指文学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是与挖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定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三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是文学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啥姆雷特、堂·吉坷德、林黛玉都是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的文学典型,然而艺术魅力却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综合审美效果。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4、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有了三种情真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虽不言情,但情藏泉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情中见景式,第三情景并茂式。(二)虚实相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索;亠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热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言不尽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5、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特征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形态有:简约与繁丰,所谓简约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繁丰则相反。刚健与柔婉,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柔婉则是柔和和优美的风格形态。平淡与绚烂,绚丽力求富丽,用词华美。平淡则相反。疏放与谨严,谨严是指从头到尾严严谨谨。疏放则循乎自然。6、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时代性也称为时代风格,它是民族风格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历时性的形态,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同一时代作家作品中,又必然带有某种共同的为该时代所特有的思想情调和艺术特色。这种文学时代的风格,,一般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在作品题材的时代特色上。其次,表现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上。再次,反映在作品形式的时代特色上。4、辨析题1、“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不正确。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2、一个时代或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学的发展,二者是一致的。5、论述题1、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整体掌握程度,重点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要求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并且要特别把握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辩证的统一关系。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确定了文学在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坐标。文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马克思:“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德意志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体验、感悟、描写和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文学活动中“心”与“物”的关系。刘勰的论述。歌德的论述。“物理境”与“心理场”的区别。要求深刻理解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能举例说明。(2)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审美”。但只有文学艺术活动把审美作为基本的功能,文学艺术活动是审美的高级形态和典范。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审美的实现需要四层面的协调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有审美感觉和能力的人。“审美”的“审”也就是“审者”及其动作,他的愿望,他的感觉,他的能力,他的动作,即指主体的观照—感悟—判断。在审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处于活跃的无障碍的状态。(2)客观对象层。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与审美的对象及其属性的呈现。“审美”的“美”,是“审”的对象。美的对象很复杂。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不同的对象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感情。虽然这些感受和感情不同,但它们仍属于同一类型,即以情感评价对象。(3)心理时空层。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和人的特定心境的契合。(4)历史文化层。审美关系无法孤立建立,它的每一次建立都必然渗透了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是苦难人生的节日。要求深刻理解审美的含义和实现审美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是审美关系的典范,是审美活动根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其他艺术的审美相比,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有:(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生活的包容性;(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要求理解文学的审美活动的特点。(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1.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审美意识形态自身是一个系统。文学和其他艺术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1)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的共通性。(2)是认识又是情感(3)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4)假定性与真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的精神意识,它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要求深刻理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3、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1200字以上 叙事
-
供求理论第二章 供求理论1、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此时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需求量等于供给量。2、需求规律指需求数量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3、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4、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1)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2)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2.需求的价格弹性。(1)含义: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2)类型1Ed>1,富有弹性,一般指高档消费品。2Ed=1,单一弹性,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3Ed4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参见教材P38图2-6(3)影响因素:购买欲望;可替代程度;用途的广泛性;使用时间。第三章 效用理论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引起该种商品需求量发生相应变动,这种效应称为收入效应。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4、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商的商品。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dTU MU =dQ 2.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从图上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2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 PxQx+PyQy=M。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3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1、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2、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可用公式表示:MRTSLK=-△K△L4、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5、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7.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2)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MP>0时,TP 上升;MP=0时,TP 最大;MP时,TP 下降。AP 与MP 相交于AP 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相交后,MP。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是AP 达到最大至TP 达到最大这一区间。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其特征表现在:(1)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2)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3)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3、等成本曲线的特征等成本曲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等成本线随着厂商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改变而改变。价格不变,成本上升,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成本不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成倍上升,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1、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只有竞争没有垄断的市场结构,或者说竞争不受任何阻碍或干扰的市场结构。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3、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4、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它兼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这两种市场结构的特点。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1)短期均衡: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存在亏损,但仍生产;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等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一旦形式转好,可立即投入生产。6)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必须停产。总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是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MR=AR=LMC=LAC=SMC=SAC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AR=LAC=SAC。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1)短期均衡短期有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 均衡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2)长期均衡在LMC=MR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其均衡条件为LMC =SMC=MR。第六章 分配理论1、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2、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3、工资率工资是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工资率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P145)4、地租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5、边际收益产品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收益。MRP=MP*MR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这是因为在工资率较低时,闲暇的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的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但是,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的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工资率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像国防、立法、交通.2、不完全信息也称为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4、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1.外部性及解决对策。(1)所谓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2)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不经济,最终都将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3)解决外部性的对策主要有:征税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该征税,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给予补贴;企业合并;明确产权。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MPC=2、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1.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短期消费函数为C=C0+bY,长期消费函数C=bY。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其中C 0是自发消费,bY 是引致消费。2.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第十二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2.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3.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4.短期供给曲线后向右上方倾斜5.长期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的曲线1.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1未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曲线——ab 线,平行于横坐标,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由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2短期总供给曲线——bc 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由于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cd 线,垂直于横轴,表明价格变动,总供给量不变。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条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失业率一般是指失业人数占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数,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2.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3.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4.滞胀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称为滞胀。1.失业的含义、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衡量失业有两个指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其中失业率一般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2)失业按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3)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损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便比潜在GDP低2.5%;从社会方面看,失业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2.通货膨胀的种类(成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通货膨胀的类型1从物价上涨率角度: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从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2从人们的预料程度,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3从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1收入分配效应;2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3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对抵押合同和养老金合同的影响;对借债合同及有关合同的影响;4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十四章 财政理论与政策1.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3.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即KT=-b/1-b.1.财政政策的内容。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2.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作用如下:(1)在税收方面,累进制的自动稳定机制可以很好的减缓经济波动;(2)在转移支付方面,能够影响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从而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波动;(3)在农产品支持价格方面,政府按支持价格制度给予补贴,避免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总需求。总之,在经济扩张时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助于缓和经济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但是,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1.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2.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3.再贴现率通常市场经济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在贴现率。4.存款准备金率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2.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及放宽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及严格再贴现条件,市场中货币流通量减少。3.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调节准备金率可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放松贴现条件以及降低准备率。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的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和苛刻贴现条件以及提高准备率。第十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经济政策1.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经济开放度=进口/GDP×100%2.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3.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4.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1.资源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赫认为:两国要发生贸易需具备的条件---两国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程度有差别;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俄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他们都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进口稀缺的产品。人们称这一理论为赫-俄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它与相对优势理论的重要差别是,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以一般的均衡理论为基础,把相对优势换成比较优势。2.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K=1/1-b+m或K=1/1-b(1-t)+m西方经济学作业3和6中2008.6年度可能考的部分作业3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 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解:(1)因为均衡时:QD=QS=Q,PD=PS=P,所以14-3P=2+6P,(6+3)P=14-2解得均衡价格为:P=代入可得均衡数量:Q=14-3×=10(2)Ed=式中=-3,均衡时P=,Q=10需求价格弹性:Ed==-(-3)=0.4(3)ES=式中:=6ES=6×==0.8答:该水平的均衡价格为10,均衡时的需求弹性为0.4,供给弹性为0.8。2.若消费者张某的收人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斜率为dY/dX=-20/Y 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那么以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解:均衡时XPX+YPY=M 将Px=2,PY=5,M=270代入有2X+5Y=270 (1)因为:边际替代率为,所以 = -()=整理解得Y=50代入(1)式可得 X=(270-5×50)/2=10答:均衡时张某将消费X为1O,Y为50。3.若消费者张某消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U=X2Y2,张某收人为500元,X和Y的价 格分别为PX=2元,PY=5元,求:(1)张某的消费均衡组合点。(2)若政府给予消费者消费X以价格补贴,即消费者可以原价格的50%购买X,则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3)若某工会愿意接纳张某为会员,会费为100元,但张某可以50%的价格购买X,则张某是否应该加入该工会?解:(1)消费者均衡时有:(1)(2)式中:PX=2元,PY=5 M=500代入(1)(2)式得 即5Y=2XX=2.5Y (3) 2X+5Y=500(4) 联立解得:X=125,Y=50(2)若政府给予消费者消费X以价格补贴,即消费者可以原价格的50%购买X,即PX=1元同(1)可以求得:X=250,Y=50(3)若某工会愿意接纳张某为会员,会费为100元,但张某可以50%的价格购买X,此时PX=1元 ,M=500-100=400元计算得:X=200,Y=40判断是否应加入工会:在第(1)种情况下:在第(3)种情况下:因为加入工会后总效用增加,所以应该加入工会。7.一个厂商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而在产出市场上处于垄断。已知它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P=200—Q,当厂商产量为60时获得最大利润。若市场工资率为1200时,最后一位工人的边际产量是多少?解:因为产出(产品)市场上处于垄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所以利润最大化条件为:式中:W=1200,因为:AR=P=200-Q 所以TR=AR×Q=(200-Q)Q=200Q-Q2所以:利润最大化时的产Q=60代入得MR=200-2×60=80将W=1200,MR=80代入得答:市场工资率为1200时,最后一位工人的边际产量是15。作业63.设有以下简单经济模型:Y=C+I+G,C=80+0.75Yd,Yd=Y-T,T=-20+0.2Y,I=50+0.1Y,G=200。式中Y为收入;C为消费;Yd为可支配收入;T为税收;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试求: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的均衡值及投资乘数。解:(1)均衡时的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均衡时Y=C+I+G式中:,将Yd=Y-T,T=-20+0.2Y代入=80+0.75(Y-T)=80+0.75[Y-(-20+0.2Y)]=80+0.75Y+15-0.15Y=95+0.6YI=50+0.1Y, G=200Y=C+I+G=(95+0.6Y)+(50+0.1Y)+200整理得:(1-0.7)Y=95+50+200所以均衡时的收入为:Y=1150将均衡时的收入分别代入有均衡时的:C=80+0.75Yd=95+0.6Y=95+0.6×1150=785I=50+0.1Y=50+0.1×1150=165T=-20+0.2Y=-20+0.2×1150=210(2)投资乘数===3.3答:注:投资乘数的推导过程:设:Y=C+I+G,将C=C0+bYd,Yd=Y-T,T=-T0+tY,I=I0+kY,G=G0 代入上式有Y={C0+b[Y-(-T0+tY)]}+(I0+kY)+G0=C0+bY+bT0-btY+I0+kY,+G0整理得:(1-b+bt+k)Y=C0+bT0+I0+G0当投资有增量时乘数为即:4.设有下列经济模型:Y=C+I+G,I=20+0.15Y,C=40+0.65Y,G=60。试求:(1)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2)Y、C、I的均衡值。 (3)投资乘数为多少?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b=0.65边际储蓄倾向MPS=1-MPC=1-0.65=0.35(2)均衡时:Y=C+I+G=(40+0.65Y)+(20+0.15Y)+60整理得(1-0.65-0.15)Y=40+20+60解得:Y=600代入有:C=40+0.65Y=40+0.65×600=430I=20+0.15Y=20+0.15×600=110(3)投资乘数:==5答:1200字以上 一年级 散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对每位计算机用户来说,了解一点计算机病毒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防护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理论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并对计算机病毒注入进行了技术分析,研究出了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防护方法。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护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自80年代莫里斯编制的第—个“蠕虫”病毒程序至今,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病毒,给数以千计的计算机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对每位计算机用户来说,了解一点计算机病毒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防护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1.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1.1计算机病毒的类型计算机病毒的类型繁多,在近几年内,主要有以下几种病毒:1.1.1“美丽杀手”(Melissa)病毒。这种病毒是专门针对微软电子邮件服务器MS Exchange和电子邮件收发软件Out1ookExpress的Word宏病毒,是一种拒绝服务的攻击型病毒,能够影响计算机运行微软Word97、Word2000和Outlook。这种病毒是—种Word文档附件,由E-mail携带传播扩散,能够自我复制,一旦用户打开这个附件,就会使用Outlook按收件人的Outlook地址簿向前50名收件人自动复制发送,从而过载E-mail服务器或使之损坏。1.1.2尼姆亚变种W(w)。该病毒通过感染文件传播,可造成用户文件损坏,无法运行。由于被该病毒感染的文件,图标会变为一只举着三炷香的熊猫,因此该病毒又被称作“熊猫烧香”。它是一个能在WIN9X/NT/2000/XP/2003系统上运行的蠕虫病毒。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1.1.3情人节(in)病毒。该病毒是一个会写情书的病毒。它会将自身用脚本加密引擎加密后插入到HTML文件中。病毒运行时会产生—个名为的病毒文件,并拷贝到系统目录中,并搜索Outlook的地址薄中的所有邮件地址,向这些地址发送病毒邮件。病毒会在每月的14号发作,发作时会以一封西班牙情书的内容覆盖掉硬盘中的所有文件,并将覆盖过的文件扩展名全部改为txt,使用户的系统完全崩溃。1.1.4桑河情人()病毒。该病毒是—个会删除了你的文件还要祝你情人节快乐的病毒。病毒运行时会产生—个的文件,该文件是编译过的病毒格式,可以被系统自动执行。病毒会将这个情人节的文件放入系统的启动目录,每次开机后病毒会自动运行。该病毒在每月的8、14、23、29号发作,发作时会将C盘的所有根目录都保留,只将这些根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都删除,而且还会建立一个名为:“happysan-valentin”情人节快乐目录。1.1.5CIH病毒。据悉,CIH病毒已给计算机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近来又出现了CIH病毒的一种升级版本CIHvl-2病毒,CIHvl-2病毒被定时在4月26日对被感染计算机的BIOS芯片和硬盘驱动器发起攻击,造成系统崩溃,甚至损坏硬件。CIH病毒基本上是通过互联网络或盗版软件来感染windows 95或98的exe文件的,在执行被感染文件后,CIH病毒就会随之感染与被执行文件接触到的其它程序。1.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1.2.1计算机病毒的可执行性。计算机病毒与其它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它可执行程序上,因此它享有—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 论文下载1.2.2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病毒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它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1.2.3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而对其它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发现。1.2.4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能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1.2.5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立即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发作,给系统带来严重破坏。1.2.6攻击的主动性。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计算机系统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彻底地排除病毒的攻击,而保护措施只能是一种预防手段。1.2.7病毒的针对性:计算机病毒是针对特定的计算机和特定的操作系统的。例如,有针对IBM PC机及兼容机的,有针对Apple公司的Macintosh的,还有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2.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技术分析2.1无线电方式。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其技术难度大。可能的途径主要有:2.1.1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2.1.2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或网络。2.1.3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线路,将病毒传染到该线路或目标中。2.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或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或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2.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2.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3.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措施3.1检查BIOS设置,将引导次序改为硬盘先启动(C:A:)。3.2关闭BIOS中的软件升级支持,如果是底板上有跳线的,应该将跳线跳接到不允许更新BIOS。3.3用DOS平台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检查系统,确保没有计算机病毒存在。3.4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3.5经常更新计算机病毒特征代码库。3.6备份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和文件。3.7在Word中将“宏病毒防护”选项打开,并打开“提示保存Normal模板”,退出Word,然后将文件的属性改成只读。3.8在Excel和PowerPoint中将“宏病毒防护”选项打开。3.9若要使用Outlook/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函件,应关闭信件预览功能。3.10在IE或Netscape等浏览器中设置合适的因特网安全级别,防范来自ActiveX和Java Applet的恶意代码。3.11对外来的软盘、光盘和网上下载的软件等都应该先进行查杀计算机病毒,然后在使用。3.12经常备份用户数据。3.13启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综上所述,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用户的危害是尤为严重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计算机用户的安全。参考文献[1]韩莜卿,《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2]李辉,《黑客攻防与计算机病毒分析检测及安全解决方案》[M].2006篇二摘 要:无线网络的质量和许多因素有关,由此带来了网络优化工作的复杂性。文章提出了注重平衡性是提升网络质量评价的关键,专注于讨论使用变色龙算法合理精确配置功率,控制网内干扰分布,达到网络质量峰值的方法。关键词:C/I 变色龙算法 自适应 收敛反馈1 C/I概述1.1 最根本的网络质量指标评价无线网络质量的最基本准则是C/I(载干比)。C/I的改善可以降低误码率、丢帧率,提高语音质量、MOS感知等,是无线网络优化的底层指标;而其他诸如掉话率、切换成功率、无线接入性等KPI指标都是在C/I这个性能上的高层反应。由此可见,网络优化的重点即是优化C/I,偏离这一目标,盲目追求高层KPI都是不切实际的。1.2 提高网络质量评价的关键随着网络发展日益复杂,各种干扰也越来越多,在功率配置问题上绝大多数网优人员解决干扰的手段是提高功率来抗干扰,高电平高干扰,这样会导致高电平质差比率升高,整网质量不高,且由于存在网络质量的不平衡分布,易使终端用户产生感知上的差异化,引发投诉上升及满意度下降。在与竞争对手的比拼中处于优势,和在网内尽量保持各处同性是同样重要的。网络优化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平衡性是提高网络质量评价的关键。举例:路测优化。由于路测考核指标越来越成为各运营商关注的重点,因此在优化上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倾注更多的资源,对道路覆盖小区频率使用进行倾斜、大功率保证C/I,提升各类道路测试指标。乍一看这样的做法效果不错,可细想一下问题就来了,路测道路占整体覆盖面积不足10%,用户不及20%,而这些区域C的强化势必导致90%区域和80%用户的干扰上升,将显着降低原本就覆盖受限区域的C/I,影响客户感知,从实际投诉比率上也可以看到,室内投诉比率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视同仁(道路和室内)的总体网络优化策略能更好地改善用户感知,提高满意度,这是平衡的观点。1.3 C/I和功率的关系改善C/I的方法有两个:提高C或降低I。提高用户感知还可以运用一些新功能,改善相同C/I情况下的MOS表现,如AMR、跳频等。(1)提高C的主要方法是提升功率、调整覆盖、优化邻区配置;(2)降低I的主要方法是降低功率、调整覆盖、优化频率配置、控制外部干扰等。功率调整最为纠结,增加功率即增加了C和I,增加单小区抗干扰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全局干扰;减少功率降低I的同时也降低了C。I由白噪声、外部干扰(各类干扰设备)和内部干扰(频率干扰和交调干扰)构成,可见在调整功率时主要影响的是内部干扰。下面模拟了一条C/I VS Lev的曲线做个简单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为全网的平均接收电平;纵轴为全网的平均C/I。图1主要分为3个区、1个点,具体描述A区:此处属于低功率区域,干扰主要由底噪、外部干扰强度决定,因此随着电平功率的提升,C/I上升很快。B区:随着电平的升高,干扰的主要组成部分转为网内干扰,电平功率的上升引起的C增加和I增加接近,C/I趋于稳定。C区:网络中的部分深度覆盖或广覆盖区域的电平强度已经无法进一步提升,全网电平的提升是部分小区的提升贡献的,对一个小区覆盖而言,其主控面积远小于干扰面积,因此在不能全网提升功率的情况下,C的增加速度会慢于I的增加速度,导致C/I的下降。而随着平均电平的增加,功率受限区域也不断增加,I的增加亦越来越快,C/I呈现加速下滑。目前大部分网络运行在C区(以暴制暴的结果)。P点:一定网络状态下的功率和C/I的最佳平衡点。在此点左边,由于功率不足,载干比不高;在此点以右,干扰增加速度上升,载干比下降。[论文网]对于不同的网络就有不同的C/I VS Lev的响应曲线;同一个网络在话务、外部干扰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响应曲线也是不同的;覆盖调整、频率优化等是网络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曲线特性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曲线特性应该具有较高的P点,且C区下降趋势较缓。在网络特性(响应曲线)确定后,优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合理配置网络功率水平,使网络质量运行到最佳位置(P点)。2 寻找网络最佳运行点P——变色龙算法2.1 图形转换从上文可知,大部分网络运行在C区,不是网络的最佳运行区域,将网络置于P点运行才能获得最佳质量。那么如何确定P点呢?首先网络功率水平的调整主要依靠最大功率水平设置(会影响覆盖、话务分布等,在下面介绍中不采用)和功控参数设置(功控范围、功控区间)实现。实现网络P点运行有以下难度:(1)从现有的GSM网络统计中,缺乏对C/I的统计,无法很好地评价调整效果;(2)功率水平的统计是平均值,在设置上是区间值,也较难实现参数设置和网络响应的吻合,横坐标位置较难确定。需要想一个变通的方法将这两个指标转化为易获取、易度量且相关性极强的指标。在GSM网络中,受C/I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指标是quality,quality的统计也非常容易获取,这就是变色龙算法第一步。将上面的C/I VS Lev的图转换为目标quality VS实际quality的图,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为目标质量(自左向右,由好到坏);竖轴为实际质量(自下而上,由好到坏)。A区:当目标质量要求较低时,电平配置较低,C/I比较差,仍有功率及质量提升空间。C区:当目标质量要求较高时,电平配置升高,产生的干扰增大,导致C/I变差,实际质量差于目标值。P线:不同网络特性的最佳点P,在此处能达到实际质量最佳。在图2中表现为目标质量和实现质量一致,即斜率为1,汇聚成P线。通过这样的图形转换,就把问题简化到了以质量为目标的优化过程,而质量统计非常方便,便于实现调整和评估的工作。2.2 逼近P点完成图形转化后,仍需要找到P点的位置,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算法,由于其能敏锐捕捉周围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无线参数,将网络置于最佳点P运行,降低干扰,提高网络质量,因此取名“变色龙”。变色龙算法的第二步是寻找P点,这里采用无限逼近的方法,说明假设网络最初目标质量设置是q1,网络反馈的实际质量是q2;接着以q2为目标质量,网络会反馈出q3;再以q3得出q4……由于P线的斜率为1,因此网络的反馈会逐步收敛,这样网络运行点就无限逼近P线,达到网络最佳质量。在此过程中排除了人为的对参数设定的猜测,而全由网络反馈决定参数设置,形成了自适应过程,也就是说网络需要多少能量,就会去要求获取,通过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无线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如图3所示:2.3 变色龙算法下的参数设置GSM厂家功控算法的理想目标是在质量允许的条件下功率尽可能低,这就需要去寻找这个质量和电平的稳定区域。大多数优化人员会根据经验定一套区间参数放到现网上运行,细致点的可能会考虑分场景设置功控参数。然而,什么样的设置才能真正满足适合场景、规划、话务、外部干扰等多种变量引起的功率需求变动呢?变色龙算法的第三步是将靶心图中的质量区间和电平区间尽量重叠,使功率趋于稳定,并且尽可能地降低发射功率,减少整网的干扰。这样做能使电平和质量做合理转换,因为在GSM网内质量的参数设定为0~7,电平设定为-110dBm~-47dBm,显然电平设置更为精细,质量区间和电平区间靠近的好处是不会由于两者的偏离导致功控方向的不确定。通过采集话务统计数据收集测量报告,进行电平质量二维整理,完成环境数据的收集。某小区的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填色部分的数字表示对应电平等级以下、下一级电平等级以上的对应上行质量等级的采样点比例,所有填色格子相加为100。通过质量和电平的综合分析,能很方便地确定稳定区域,实现质量和电平的等效转换。由表1可见,电平强的时候,质差占比较低;而电平弱的时候较高。功控的目的是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发射功率,也就是说合理设置功控电平区间,不宜设得过低引起质差,不宜设得过高产生干扰。反馈的结果能进一步修正设置的精确度。通过测量报告能清晰地了解干扰分布状况,进行精确功率分配,可以说有多少小区就有多少场景,实现因地制宜。更精细的做法是可以根据不同时段进行功控参数的设定,以适应不同时段的话务和干扰分布,做到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在参数设置时以网络级或区域级的平均值为每个小区进行设置,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各向同性的均衡工作。此外,在干扰分布中上行和下行的相关性不大,需分别计算。变色龙算法最终达到的效果将是降低干扰,极少功率浪费。网络运行至P点位置,总体指标提升。2.4 变色龙算法在3G网络的应用变色龙算法对于CDMA或3G网络实施起来更为简单,只需对BLER进行收敛,即可取得P点运行效果。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BLER(Block Error Ratio,块误码率)现网统计值作为目标设置,经过网络的自适应反馈后,经3~4次收敛即可达到最佳运行状态。3 变色龙算法效果自2011年8月起,变色龙算法陆续在多个城市多厂家设备的GSM网络进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举例如表2所示:从总体效果来看,抑制了网内干扰,TCH/SDCCH分配成功率、0-5级质量、掉话率、切换成功率等都有显着改善,对突发的外部干扰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自愈能力,能迅速调整参数配置策略,稳定网络指标,是名符其实的变色龙。4 总结综上所述,变色龙算法是基于网络干扰环境分析及反馈进行参数配置自适应优化的一种算法,目前适用于2G和3G网络。从应用实践看,变色龙算法是支持多厂家、适应多环境的成熟通用算法,对降低网络底噪、提升网络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加之其可操作性极强,值得广泛推广使用。1200字以上
-
中特理论读书笔记【篇一:中特读书笔记】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书笔记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很多学者开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进行研究,“中国模式”也越来越热。对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主要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国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模式,反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引入和鼓励其他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包括民营、合资、外资等。中国一方面鼓励其他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原先僵硬的公有制来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混合型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显示了优势。中国现在不是极端的公有化,也不是极端的私有化,而是一种中庸的经济模式,在不同所有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社会的基本正义。如果没有基本的社会正义,社会运作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经济活动能够给基本社会正义创造经济条件,但经济会动对社会正义的影响并不见得都是正面积极的。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被公平合理分配,社会正义就难以得到保障。一旦社会缺少基本的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秩序就会成为可能。而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的现象,社会矛盾也渐渐凸显,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减小两极分化。当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后,人民就开始要求一定程度地参与政治,民主政治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民主化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发展中国家并不缺少民主化的经验,但是并不是所有民主化的经验都是积极的。民主可以带来正面的体验,也可以带来负面的体验。民主并不能代替现代国家制度的全部,民主也并不见得有能力建设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国家制度。经济发展需要秩序,但是民主政治并不见得能够保证这样一个秩序。在发展中国家,民主往往造成国家经济秩序的过分政治化。国家过分政治动员,造成政治空间过大,经济空间过小,都不利于社会和谐。经济程度低的地方可以发展民主,但是人民过于贫穷,就没有力量抵抗掌权者,无论这个掌权者是选举产生还是以其他方式产生。在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早期,穷人还很多,如何解决穷人的问题是中国领导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理想情况下,民主化应当是一个国家建设过程,通过民主化而使国家转型为民主政体,但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民主化往往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过程,反而是国家的毁灭过程。民主化经常表现为多民族国家的解体和消失。提到民主,自然需提到政党。在民主和政党的关系方面来说,在现存民主国家,民主政治就是党派政治。民主政治是通过选举制度实现的,选举则是由政党组织的。在发展中国家,政党往往充当新国家的缔造者。中国国内最近对民主化方面的问题有很大争论。十七大把民主政治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至少在理论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化的路线图,即用党内民主来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够一波接一波地传播,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所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产生政治变革的要求。凡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民主政治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这些制度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尽管中国的民主政治还面临很大的问题,在理论层面,各方面也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但是从经验层面来说,中国民主发展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此外,与民主经常出现的另一个词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民族主义意味着爱国主义,人民应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争取和保卫国家的主权利益和尊严。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两种主权,即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的互动过程。民族主义是近代的产物,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人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政治角色,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参与者。在传统中国,人们强调的是基于共同的历史传统、共同的信仰之上的文化主义,他与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之上的民族主义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中国人的文化自秦汉以来就包含着一种政治上的民族优越感和忠诚感,但中国人的基本认同感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没有独立的国家认同感和忠诚感,不能把文化和民族分开。中国人把最高的忠诚给了文化而不是国家。文化主义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而不是物质财富方面的进步。到了近代,中国人才意识到中国文化不能对付西方人的物质进步,于是,放弃文化主义而转向民族主义。20实际90年代中国种族主义崛起并不是因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有力量来改变现存国际秩序。中国民族主义并不是其经济力量的反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向外扩张型名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并不是一定是民主的对立面,中国民族主义是对外来压力的一种反应。中国的强大在于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如果没有中国人统一的文化意识,中国是否还有今天这样的统一国家就成了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感受到中国强大的同时,国外的很多人还是认为中国仍然存在着分裂的可能性。中国政治中存在着的这些怪现象是和中国的国家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基本为题紧密相广联的。没有健全的政治规则,政治活动就缺少了制度的依据,乱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政治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改革的方向,怎样保证稳定改革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发展经济肯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想在这些差异中维持一个统一的政权,国家权力必须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如果要避免出现像苏联一样的分裂,国家权力必须随着民主的发生和发展而得到强化。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各个方面正快速和国际社会整合,在很多方面依赖于外在世界。国际环境变化无常,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否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权力的强弱。伴随着发张,中国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之中。中国在很早就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现代国家从分散化的地方政体到民主集中政体的转型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现代国家形式取代前现代的各种国家形式,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集权的单一制国家,所有的权力从原则上说都属于中央政府。理论上讲,各级地方政府不过是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并不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目前中央和地方关系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任命,除了这个以外,其他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很严重的地方主义。中央政府通过人事任命的确控制了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能够对地方进行有效地统治。对人事任命制度的过分依赖正是中央处理与地方关系的重要的误区。中国模式虽然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也存在其不足之处,比如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明显,支撑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不足,创新不足,对环境影响过大,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也不断有政策出现,希望这些政策可以对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优化,使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篇二:中特理论学习心得】中特理论学习心得尊敬的党支部: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行的中特理论第三期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感触,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的讲话,青年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因此,对于青年的教育则显得极其重要。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得到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再深入,增强实效性,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青年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尽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在有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加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势愈加严峻、多变,所以,对青年理想信念问题的追踪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也是青年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对于青年的教于完完全全的也适用于我。因此,明白了这些,我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前进道路有了更为精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让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青年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他们作为独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但随之而来也有生存压力的陡增和对文化震惊的不适等,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青年研究重新获得十分强劲的“内需”作为它的发展空间和动力。而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当前的青年研究面对的是一个转型社会中的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青年研究自身也处于从问题导向研究转变到学科化研究的时期,青年研究出现了远比第一阶段更加复杂的特点。正是这些新的对象、逻辑和特点将青年研究带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大助力,坚决的推动社会的进步,确保社会的团结友善。经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又一次获得了进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我本身的努力,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此致敬礼!0955041027预防医学二班何坤明2012年2月26日【篇三:毛中特读书笔记】毛中特第3章读书笔记张鑫;2011-03-2410:38:06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国情①认请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请国情②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③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2)时代特征:属于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略)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总路线提出:①提出概念②完整表述(2)表述内容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1)对象:①包括帝/封/官②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③近代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总根源:帝④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⑤官僚资本主义是对象之一(2)动力:①包括:工农小民②最基本的动力:工人阶级③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⑤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内涵⑥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动摇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但不是主要力量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1)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领导权问题(2)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①革命性最坚决②分布集中,便于团结战斗③便于组成工农联盟(3)无产阶级实现革命领导权的两个条件:①率领同盟者与敌斗争并取得胜利②给同盟者以利益并教育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与联系①区别:时代特征不同//领导力量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前途不同②联系:革命对象和任务相同(3)前途:社会主义革命(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①区别:性质不同//目标不同②联系:必要准备//必然趋势(5)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①一次革命论②二次革命论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1)提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政治纲领:①内容②国体③政体(3)经济纲领:①内容②土地革命路线③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④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原因: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4)文化纲领:①内容②民族的含义③科学的含义④大众的含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艰难探索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中~井~②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星~③整体战略思想的形成:战~(2)主要内容①依据:国情//村情//敌情②条件:5个//其中根本原因是:不平衡③内容: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主要形式//战略阵地](3)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发刊词//三大法宝是:~:之间关系是~/////论人民民主专政:对基本经验作了概括(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①必然性:阶级状况:两头大中间小//经济政治革命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可能性:众多矛盾交织③内容:两个联盟:工农联盟//与资产阶级的联盟④经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策略方针⑤形式:4个,根本经验: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①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②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党指挥枪③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强调武装斗争,但不意味着忽视其他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①背景:民主革命时期影响党的建设主要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②经验:a.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思想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建设和作用建设//与政治路线结合起来b.三大传统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批评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2)建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3)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毛中特第4章读书笔记张鑫;2011-03-2510:03:16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2)特点:①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合作//个体//私资//国资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经济②政治上:阶级构成:工//农//小//民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1)提出:53(表述)(2)基本内容:“一化三改”(3)提出的必然性:①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②三大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要求(4)提出的可能性:①国营经济已经建立②土地改革后农民有走合作道路的要求③已经具有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环境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1)道路:合作化(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3)阶级政策:依靠//团结//限制(4)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5)步骤:三个阶段①互②初③高手工业:(1)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2)步骤: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生产合作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道路:和平赎买必要性:①有利于私人工商业发挥作用②有利于争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巩固发展统一战线③有利于发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可能性: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②统一战线合作的经验③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2)过渡形式:①初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②高级:公私合营步骤:①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②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③全行业公私合营(定息)(3)对企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1200字以上
-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他的主要着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泰勒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任务: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例外原则。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泰勒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中说: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态度的—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没有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这个伟大的思想革命就是科学管理的实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科学管理理论的思想精要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一、工作定额原理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当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当然不会高。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泰勒能够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二、挑选头等工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做任何一项工作的,这和人的性格特点、个人特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适宜于这项工作的人的最大潜力,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即头等工人。然后再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对于第一流工人,泰勒是这样说明的:“我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我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所以泰勒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谓“非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只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他们工作的人,或那些虽然工作合适但不愿努力工作的人。总之,泰勒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适合又最愿意干某种工作的人。所谓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重活、体力活,让力气大的人干,而精细的活只有找细心的人来做。对于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勒指出:“管理人员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在进行搬运生铁的试验后,泰勒指出:现在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是对任何管理都普遍适用的原则。三、标准化原理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多种要素的结合。他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了一种科学。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潜力不会自动跑出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潜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泰勒还进一步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些甚至概括为数学公式,然后将这些规律、守则、公式在全厂实行。在经验管理的情况下,对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操作机器,缺乏科学研究,没有统一标准,而只是凭师傅教徒弟的传授或个人在实际中摸索。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素,即动作是由哪几个动作要素所组成的,然后再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成分,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泰勒不仅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的主张,而且也为标准化的制定进行了积极的试验。在搬运生铁的试验中,泰勒得出一个适合做搬运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天至少可搬吨铁块的结论;在铲具试验中,他得出铁锹每次铲物在重21磅时,劳动效率最高的结论;在长达26年的金属切削试验中,他得出影响切割速度的12个变数及其反映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公式等,为工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泰勒认为标准化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不仅每个工人的产量大大增加,工作质量大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种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四、计件工资制在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之前,泰勒详细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所推行的工资制度,例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等,其中也包括对在他之前由美国管理学家亨利·汤提出的劳资双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提出的工资加超产奖金的制度。经过分析,泰勒对这些工资方案的管理方式都不满意。泰勒认为,现行工资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例如,实行日工资制,工资实际是按职务或岗位发放,这样在同一职务和岗位上的人不免产生平均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最有进取心的工人,不久也会发现努力工作对他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减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传统的计件工资制中,虽然工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多干多得,但超过一定范围,资本家为了分享迅速生产带来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资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获得比原来计日工资略多一点的收入。这就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尽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计地使工人增加产量,而工人则会控制工作速度,使他们的收入不超过某一个工资率。因为工人知道,一旦他们的工作速度超过了这个数量,计件工资迟早会降低。于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方案。其主要内容是:(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件和工时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以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2)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例如,某项工作定额是10件,每件完成给元。又规定该项工作完成定额工资率为125%,未完成定额率为80%,那么,如果完成定额,就可得工资为10××125%=(元);如未完成定额,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资为9××80%=(元)。(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要对每个人在准时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和细微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泰勒为他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总结了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真正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第二,由于制定计件工资制与日工资率是经过正确观察和科学测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因此这种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对待工人。第三,能够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适合的工人来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可以取得高工资率。泰勒认为这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最大的优点。为此,泰勒在总结差别计件工资制实施情况时说:“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着的。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就会更加英勇、更加坦率和更加诚实,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五、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呢泰勒指出,必须使劳资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泰勒在《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指出:“科学管理不是任何一种效率措施,不是一种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分红制度;它不是一种奖金制度;它不是一种报酬职工的方式;它不是时间研究;它不是动作研究……我相信它们,但我强调指出这些措施都不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泰勒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也就是说,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仅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资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例如,在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美元提高到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美分降到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勒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合作的基础。六、建立专门计划层泰勒指出:“在老体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他个人或师傅的经验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由于这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即使工人能十分适应科学数据的使用,但要他同时在机器和写字台上工作,实际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这不是最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为此,泰勒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为专门设立的计划部门规定了17项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泰勒所谓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所谓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际是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所谓“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说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这也就进一步明确厂资方与工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泰勒把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要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应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具体说来,计划部门要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3)拟订计划并发布指令和命令。(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在现场,工人或工头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泰勒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七、职能工长制泰勒不但提出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而且还提出必须废除当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行“职能式的管理”。泰勒认为在军队式组织的企业里,工业机构的指令是从经理经过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而传达到工人。在这种企业里,工段长和班组长的责任是复杂的,需要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各种天赋的才能,所以只有本来就具有非常素质并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泰勒列举了在传统组织下作为一个工段长应具有的几种素质,即教育、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情况等。但是每一个工长不可能同时具备这9种素质。但为了事先规定好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必须使指导工人干活的工长具有特殊的素质。因此,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勒设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听一个工长的指挥,而是每天从8个不同头头那里接受指示和帮助。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他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三个优点:(1)每个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职责单一,对管理者培训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2)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容易提高效率。(3)由于作业计划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作业方法标准化,车间现场工长只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尽管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有许多优点,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泰勒的这一设想虽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但并未真正实行。八、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泰勒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1200字以上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