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800字

减字木兰花

0
0
800字 六年级 书信

提笔写出这个题目时,我一直很诧异,脑海中是那些往事,说说笑笑,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那些曾经的我们,还是一样稚气,但是,请铭记,早已物是人非。风干的调色盘,凝固成模糊的冷灰色。

——你是我?

——我是你。

——我是你?

——你是我。

一些奇怪的对话。记忆中,我们三三两两并排坐在绘画教室里,说着一些很纠结的话,然后莫名其妙的笑起来。桌上的调色盘,五花八门的颜色,鲜艳到刺破我的神经。

“学长,帮我捡一下画笔。”

“喏。”

“学长,画笔又掉了。”

“喏。”

“再捡一下拉!”

“你••••••你••••••”

我们笑的摔倒在地上,忘记了还在上课中,结果一整排的人站在走廊外,头上顶着一本书,笑的温暖而清新。后来的后来,我再未玩过那种把戏,已经过了那个天真的年纪,就算再装出单纯的样子,也于事无补。

指导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课,我们在下面安安静静地传纸条,然后异口同声地喊着:“老师,该下课了!”我未必敢像以前那样,没用那种团结的力量,我绝无勇气。

那段日子,我们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时间就那么停驻。

我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个学姐。

“减字木兰花”是什么意思?

她微皱起眉。

是古代一首悲伤的曲子。

然后时光蹉跎。

绘画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原来的人,很多学长学姐就随着时光毕业。一批批的新学员入学了,我却极其陌生。

我在路上偶尔遇过他们,互相尴尬地笑笑,相隔几年,却已是两个不同世界的。

多少年了,很多他们的面孔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不清。如今,我也成了毕业生的一个,绘画教室里却已是平平淡淡。我忘了如何调出那种鲜艳到刺破神经的颜色,却越来越会调出那种模糊不清的冷灰色。

开始流行毕业同学录,千篇一律的句子,温暖而明亮。想着想着,突然明白,世界上依然不会有太永恒的事情。

一遍遍倔强地品读着会回忆,刻在破旧的画桌上的字,明朗至今:我倚在时光的背上,我亲耐的。你们要幸福。我们都要。却早已物是人非。时光冲淡了一切。

绘画教室开始搬迁,我很久没去过原来的那个地方。我想它肯定变了样子。

回忆旋转。

“减字木兰花”是什么意思?

是古代一首悲伤的曲子。

曲终人散,各自凄凉。毕业的声音响起。

调色盘凝固成冷灰色。

记忆里,还有人说着笑着:

“减字木兰花”。

惜别《藤野先生》读后感

10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藤野先生》是鲁迅反复强调,补充在《朝花夕拾》中的一个篇章。避开其中的爱国情不提,也充溢着师生之情。这感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热血沸腾,甚至连一句“谢谢”都不见踪影,却如醇酒一般,散发着历久醉人的香气。

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鲁迅先生呵护备至?是因为北京白菜南为“胶菜”的稀缺吗?是他又像忘记系领结一样犯迷糊吗?是为了弄明白裹脚后脚骨的形状吗?不,都不是。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这种感情更准确的表达是——“伟大”。

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重视,重视他的学习、重视他的态度、甚至重视他的文化背景可能会给他带来的心情变化。不仅如此,在当时的背景下,日本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胜国、作为八国联军的参战国,是高高在上的,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样,认为中国人考试高出60分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歧视、俯视、漠视中国人,反而希望将新医术推广到弱国,并且继续推行下去。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大爱、重情重义,又何尝没有给鲁迅先生带来影响呢?

鲁迅先生学医的初衷就是为了曲线救国,可是当他毅然决然地中止学医的历程,从“医治国人”到“医治国魂”的转变,也离不开藤野先生的引导和爱心的滋润。他让鲁迅先生悟出,如果国人不觉醒,可能永远沉眠,就仿佛那根画错位置的血管、自欺欺人,于是鲁迅先生下定决心,以笔为刀、以苦心为良药,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归路。

鲁迅先生心中有志、有情,希望中国腾飞,然而当他毅然放下医学、离开日本,也以为着辜负了老师细心呵护、殷殷期盼之情。一个“伟大”、一声“惜别”,就是他们最后的牵连。

当鲁迅先生年龄渐长,更深地理解老师对他的拳拳苦心时,已经故人杳无音讯,让他忍不住心生悔恨。这篇《藤野先生》,是他夹杂了泪与恨,仿佛一只殷殷的鸿雁,却没能寻到它应有的主人。在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时,一向大胆的鲁迅先生却只能暗暗打探恩师的消息,只能在无数个夜晚,在烟雾霭霭中凝视恩师的照片,感恩、祈福、自我鞭策。原来那个文风犀利的迅爷,也有如此柔软谨慎的一面。曾经的年少轻狂、冰冷如铁,无法体味老师的苦心,错过太多;经过时间的蒸煮,成熟的鲁迅先生仿佛烈火、满腔深情,却无处诉说,只余白驹过隙空嗟叹。

《藤野先生》出版后,翌年,鲁迅先生逝。当藤野严九郎先生看到文章时,他的得意门生却已与恩师阴阳两隔,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藤野先生特意叮嘱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对两人都深具意义的“惜别”。

透过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背影,我们似乎看到许许多多被战火生生分离的师生、父子、兄弟、恋人……又有多少句“惜别”,才换来难能可贵的和平。鲁迅先生用他平和质朴的笔触,在一贯肆意辛辣之余,饱蘸深情地谱写了一曲离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书信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