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司马迁
司马迁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辉令后人无法企及,而“仰之弥高”的痛苦亦让我们深感自卑而渺小。
站在韩城司马迁的墓冢前,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是任由污浊的灵魂被洗濯着,任由对司马迁崇敬热爱的心灵流动着。
我热爱司马迁的正义忠诚。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包拯面对自已的亲人范法大义灭亲;杨家将夫死妇战,身陷囹圄想得仍然是国家和人民;王强在最后关头,不顾个人生死喊着“向我开炮”;索马里、刚果销烟滚滚,我维和人员依然义无反顾进行人道主义援救;蔡铭超昌着个人名誉扫地的危险也要拍下两件中国的珍贵文物。没有了这样的浩然正气,历史的文明也许永远不会向前。
我热爱司马迁顽强的生命。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说:“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面对困境,依然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不正是我们的企盼吗?孔子游说六国,历经艰难险阻,甚至无数次被人赶出来,但他依然不屈不饶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终成一代圣人;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面对全身残废,硬是躺在轮椅上完成了那举世瞩目的《时间简史》;美国著名文学家安娜在双目失明后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悲观失望,而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发明了享誉世界的布莱叶盲文。这正如西方有句谚语所说的“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窗时,他必定又给你打开一扇窗”,所以你的生命需要顽强而不能像温室里的花朵。
我热爱司马迁的“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大智大慧。
佛中云:“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没有能容天下事的的大肚,又怎能称得上大智大慧的佛呢?韩信当年不计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即使在自己住破草房,他仍然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愧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爱迪生不计全班师生嘲笑他丑陋的小板凳,终成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分涌起于天地之间的豪情和大智大慧,令多少古今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身。苟于蝇头小利,羞于小利小耻,为眼前得失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终就会迷失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中,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司马迁墓冢上的一排松柏直指苍穹,仿佛将要把圣人的情思发射到天宇中去,照亮天宇中所有的路,也照亮经过所有路的所有灵魂。
敬重生命
镇海区实验小学六(3)班 周鼎南
当我们降落到这个人世间,就意味着又有一个全新的生命诞生了。亲朋好友都赶来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庆贺。生命,无论显赫与卑微,无论高贵与低贱,无论强大与弱小,都是神圣的,值得我们去敬重。
弘一大师在圆寂前告诫他的弟子,要他们在火化自己之时在棺材下的四角各垫一个盛满水的小碗碟,为的是不让蚂蚁在爬上自己的尸体时被一齐烧死,以免伤害了无辜的生命。在我看来,他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为他读懂了生命的深刻蕴意,明白了生命诞生的难能可贵;他敬重生命,乃至一只极不起眼的小小的蚂蚁的生命。透过朦胧,体会万物间的那一片真情。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令我感触颇深。其中写了一名劫犯在抢劫银行时,警方随即赶到。慌乱中,劫犯劫持了一名妇女来做人质,双方僵持了许久。突然那位妇女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劫犯这才发现自己劫持的人质竟然是一名孕妇,因为过度惊吓而即将面临早产,劫犯思考片刻后,依然举起手来投降围观的人群中居然响起了一片掌声。就当警察将拷走劫犯,同时将孕妇送往医院时,孕妇已即将分娩,情况极其危险。这时劫犯大声说:“我是医生,让我来吧”为了保证母子这两条生命,他竟打开了劫犯手上的手铐。此时的劫犯,不,此时这一个敬重生命的医生,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抢救工作当中……当一阵洪亮的啼哭声划过耳际,划过了城市上空,围观的群众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时,我被劫犯在面临这道艰难的选择题,依然选择后者而感动。这,无疑是一场道德、良心与罪恶、金钱的角逐:一边是漫长无边的牢狱之灾,而另一边却是一个即将诞生的生命。如果我自己是那个劫犯,或许会对那牢狱望而却步,因为在那儿,暗淡无光,浪费青春。但另一方面,活泼可爱,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希望,或许自己在亲人欢呼与贺喜中诞生时候的情景又闪烁在我的脑海之中,或许,我不得不被这个生命而征服。因为生命,那是崭新、光明、希望、美好的象征。它,能唤起人们对内心的善良、幸福的渴求,这伟大的折服,能让最黑暗的心灵被阳光照亮,能让最堕落的灵魂得到救赎,那就是生命!它唤醒了罪犯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使他恢复了立志;是生命,感化了凶残的罪犯。也是这个新的生命战胜了邪恶。
生命,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赞颂。生命,一个通向人内心最深处的代名词,它使人敬重,敬重的时间不会是一时,是一生,是永远……
相关推荐
-
为司马迁点赞穿越千年,梦回大汉,我仿佛看到了你眼中的不屈之光,你的执着,你的勇敢,你的不屈,让我忍不住为你点个赞。赞你的坚韧执着家族世代掌管太史,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在父亲的鼓励下,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踏着荆棘,游历山川,只为亲手搜集史证。路途跋涉没有难倒你,艰难险阻没有难倒你。一步一个脚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又在一大堆枯燥的资料中肆意挥洒着青春,无怨无悔。你说,你的坚韧执着,你的刻苦奋斗怎能不让我为你点个赞。赞你的勇敢无畏只为点明真相,只为道出真言。朝堂之上,你毅然决然的走出了那一步。于是圣颜变了色,群臣哑了口,他的直言终触怒了汉武帝,你面对的更是无尽的牢狱之灾。可你并不后悔,李陵无罪,你更无罪。以正义为名,你眼中闪烁的是那种大义凛然的不屈之光。你说你的勇敢无畏,你的大义凛然怎能不让我为你点个赞。赞你的忍辱不屈皇权大于天,牢狱深似海。无尽的折磨让你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耻辱的宫刑,无尽的折磨,让你忍不住放弃自己的生命。可你没有,你不忍心让自己做过的努力统统白费,你不忍心让自己和父亲毕生的心血如此流逝。你咬着牙,任长鞭挥落,血光四溅。你蘸着自己的血与泪写下了不朽的史书。你说你的忍辱负重,你的百折不屈怎能不让我为你点个赞。是造化无常吗?让你失去了大丈夫的伟岸后又名垂千古,是天意弄人吗?让你受尽惨烈之刑后又创造了不朽的史记。不,我知道,面对命运,你也曾心灰意冷,但仰望苍穹,你终究大彻大悟。于是“究天人之际,通古家之变,成一家之言”你终于成功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终流传千古,你也因此而名留青史。你用你的执着,无谓与不屈终冲破苍穹,战胜自己。司马迁,我要为你点个赞。600字 初三 议论文
-
铭记司马雨,在漫天飘洒着,打湿了那个古老的王朝,打湿了那个不屈的灵魂。透过千年的历史风尘,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个在千古江山下雄心万丈的倜傥少年;那个在生死之间徘徊抉择的佝偻背影;那个在初汉散文中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我看到了那个用千年的心血凝结了历史的身影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款款而来。他为人类历史记录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魉的原形……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在囚室中,尽管也曾悲伤,为一个堂堂太史令竟沦落成阶下囚而哭泣;尽管也曾孤独,在不见天日的高墙铁栅内,没有一个人去抚慰你心中的伤痛;尽管也曾委屈,在受尽宫刑的时候,还要忍受别人的冷嘲热讽;然而,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遭遇中获得了自己新的生命动力,他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史记》的创作。有一种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负重;有一种低头弯腰是无奈的,只为高尚的追求。为了《史记》,司马迁抛开尘世的繁琐,放下了个人荣辱,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让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坚忍,什么叫崇高。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他永远铭记。500字 初三 议论文
-
司马懿上钩诸葛亮夺回了陈仓城,便率领大军前去驻扎。曹睿那边呢,听说曹真打了个大败仗,便让司马懿去当大都督,把曹真换了下来。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是又喜又愁,小诸葛问:“义父为何喜,为何愁呀?”诸葛亮说:“喜的是司马懿终于出战了,我们就有机会消灭他了。愁的是司马懿可不比那个曹真,他十分阴险,计谋多端,不好对付呀!”小诸葛说:“司马懿要是坚守不出,可就不好了。”诸葛亮说:“是呀。”小诸葛说:“那义父有什么办法吗?”诸葛亮道:“当然有,你下令去,就说命十五万大军前去攻打武都城。”小诸葛纳闷了:“义父,武都是座小城呀,何必派那么多人去攻打呢?”诸葛亮说:“这是名为攻城,实为攻心呀!”小诸葛问:“如何攻心?”诸葛亮道:“我们围住武都城,司马懿该怎么办?如果来救,必然是惨败而归。如果不来,其他城池的守将就会绝望,知道如果自己被围住,司马懿根本不会来救。这就是攻心之策。”小诸葛又问:“那司马懿会来救吗?”诸葛亮说:“他可是两难呀!”第二天,大军便出动了,十五万军立刻围住了武都小城。城中守军惊慌失措,急忙派快骑向司马懿求援。诸葛亮有意放过了快骑,并且围而不攻。魏军快骑很快跑到了司马懿大营中,司马懿点兵三千,让孙礼带领,前往武都。刚刚来到这里,在山上埋伏的魏延便冲了下来, 围住了孙礼军队。蜀军英勇善战,对着魏军大砍大杀,直把魏军打得血流成河,抱头鼠窜。孙礼正在拼命突围,忽见魏军副都督郭淮率领三千兵至,两军便拼了起来。郭淮杀入重围,救出孙礼,立刻逃回魏军大营去了。攻下武都城后,诸葛亮只留了五千兵留守武都,让大军回来了。回到大营,小诸葛问:“义父,武都城只留了五千兵,怎么守得住呀?”诸葛亮说:“武都小城,易攻难守,要它何用?不如直接放弃得了。”小诸葛说:“那我们也是付出了代价才攻下的呀!”诸葛亮说:“小城一座,也诱惑不了司马懿,司马懿估计也懒得攻他。”小诸葛说:“也是,五千守军,没有一万军也攻不下来。”诸葛亮说:“既然我们已经攻下了它,那里的人民就是我蜀地的人民了,我过几天要去抚慰民心。”小诸葛问:“义父带多少兵马?”诸葛亮说:“一千兵,再加上魏延,足矣。”小诸葛说:“武都城城防简陋,万一司马懿来攻……”诸葛亮说:“司马懿生性多疑,他又料定我平生谨慎。一定不回去攻的。”小诸葛问:“义父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抚慰一座小城的民心?”诸葛亮说:“不,司马懿一定以为武都城里有伏兵,他一定想将计就计,派军来攻打我军大营。那样,我们只要在路上设下一队伏兵,就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小诸葛说:“好计谋呀!”诸葛亮说:“明天我和魏延去武都城,你和姜维去来我军大营的必经之道上埋伏!”小诸葛说:“领命。”回到帐中,小诸葛便开始看地图,经过寻找,发现了一块挺好的地方,这里是一座峡谷:中间的一条路十分狭窄,却是必经之路。这个峡谷由一个大峡谷和一个小峡谷组成,过了大峡谷,就是我军大营了。所以,如果敌军被埋伏,就要退往小峡谷,在小峡谷也要有伏兵。第二天,小诸葛和姜维来到了峡谷里,他们等了一上午,也没见有人来,中午吃过饭,只见前方来了一支军队,为首大将是张郃。这是,一只鸟扑扑楞楞地飞起来。小诸葛说:“不好,全军退到山头后面去!”小诸葛蹑手蹑脚地爬上山头,只见来了大约一万兵,已经到了峡谷口。小诸葛看看峡谷,这个峡谷每排能走一百个兵左右:10000÷100=100(排)等他们后军到这里,才能房间,每排能占……哈,全是骑兵和战车,队伍稀稀拉拉的,每排足足有十五尺:15×100=1500(尺)=1(里)这里离峡谷口有十一里:11+1=12(里)他们全是骑兵,速度可达每刻钟四里:12÷4=3(刻钟)“传命,三刻钟后放箭。”姜维过来了,对小诸葛说:“你看那边的山上用不用伏兵。”小诸葛说:“不好,忘掉了。”姜维急忙说:“我带兵过去!”小诸葛说:“晚了,会被发现的。不过,等他们后军过来再放箭,可以让他们伤亡大半了。对了,一会儿放箭,你就带兵下去,杀他一通!”三刻钟后,张郃刚准备让军队去攻打蜀军营寨,只见山上箭如雨下,姜维带一支兵杀出来。张郃忙令士兵抵敌,他一手拿长刀,一手执剑,在蜀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突围出来。这时,张郃看到他的副将在军中受了伤,又杀入重围,护送副将杀出来。小诸葛不禁感叹:“真是一员悍将呀!今天让他逃了!”张郃飞逃到小峡谷那边。突然,只见小峡谷上伏兵四起,箭矢立刻劈头盖脸地飞下去,张郃已无力再战,身中四十余箭,倒地而死,姜维指着小峡谷上喊:“丞相!”小诸葛一看,可不是吗?山上有一个诸葛亮的四轮车呢!回到营中,大伙摆起了庆功酒,大家都夸赞:“丞相真是神机妙算呀!”1200字以上 初三 状物
-
初战司马懿蜀国大军浩浩荡荡的度过了天水、陈仓等城池,击败了曹真数万大军,曹真大溃而逃,魏国皇帝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执掌军政,抵挡蜀军。这天,诸葛亮召各将领入帐,商议军事,诸葛亮说:“列位将军,曹真被曹睿罢了职,回到许昌去了,曹睿又任命了司马懿为大都督。哨骑探报,司马懿大军正向街亭方向进军,那里可是我大军运送粮草的咽喉要道,万不容失,小诸葛、马谡、王平听令。”三人齐声道:“末将在。”诸葛亮说:“封马谡为先锋将军,王平为副将,小诸葛为参军,带兵五万,前去街亭镇守,一定要守住岔路口,以免被包围。小诸葛和王平,你二人做事谨慎,要好生辅佐马谡。”“魏延,你带兵到街亭附近,接应马谡。”魏延道:“是。”“赵云听令,你带兵到陈仓城去,与街亭呈掎角之势!”“是。”赵云道。众将都感觉不对头:“丞相,今日您为何如此谨慎呀?”诸葛亮道:“我在明处,司马懿在暗处,多少年来,他已经把我琢磨透了,可我对他的兵法韬略却一概不知呀!”第二天,马谡为了表示自己的信心,立下了军令状,才带着五万军队出发了。一路上,小诸葛、马谡、王平三人边走边谈,马谡说:“丞相真是太谨慎了,区区一个司马懿算什么?就是曹睿来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小诸葛说:“对与司马懿的用兵之道,我们一概不知,还是要小心迎敌。”王平说:“看,前面就是街亭了。”马谡说:“这里的山峦这么多,伏兵很方便。”王平指着远处的一座山,道:“那座山下就是岔路要道了。”马谡道:“守住要道有何用,我们无险可守,很快就会被司马懿吞没,我看就守住那座山,战士们居高临下,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小诸葛说:“可是,那时一座孤山呀!”王平道:“对,一旦被包围,就无法突出了。”小诸葛说:“要是被截断了水源,那我三军性命休矣!”马谡说:“没有了粮食,没有了水,战士们才能够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反而会更加英勇,你们都别劝了,我意已决,守住山峰。”小诸葛和王平齐声说:“那请将军给我们一部分兵马,我们守住要道!”马谡说:“那好,给你们五千军,你们自己去守吧!”小诸葛和王平面面相觑:五千兵,这怎么够呀?但还是去点了五千兵,往要道去扎营了。小诸葛和王平来到要道口,三军立刻开始扎营,一个哨骑来报:“司马懿前军司马昭部,两万余人,正在逼近,距此五十里了。”王平抱怨道:“司马懿的前军就有两万人,我们五千兵怎么抵挡得住。”小诸葛说:“让三军快些扎营,一会儿把酒肉都拿出来,让大家饱餐一顿,增长士气,明天敌人必定来攻,我们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王平说:“只有这样了。”小诸葛看了看地图,觉得当前的地形对自己很不利,这么大的地方,只有孤山附近有一条河流,一旦被截断,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军士来报:“营寨已经扎好了,该开饭了。”小诸葛说:“把所有酒肉拿出来,饱餐一顿!”军士们欢呼起来。第二天,司马懿带大军到了,一共十五万,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小诸葛查看了新扎的营寨,是这样的:直径为一百丈,小诸葛找来王平,问他:“如果让你不停地跑,你能跑多远?”王平说:“那要看跑多快。”小诸葛说:“每刻钟五里。”王平说:“那我能跑二十四里。”小诸葛开始计算:跑一圈要跑:100×3。14=314(丈)314丈≈2(里)24÷2=12(回)传令三军,分成十二小组,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人装成王平的样子,等司马懿军至,按小组出发,第一小组出发,绕营寨转圈,引司马懿追赶,等第一小组转回寨门,第二小组出发,依此类推,第十二小组一出发,营中各部立刻到营前埋伏,等第十二小组回来,立刻发起反攻!”营中立刻分成了小组,司马懿军至,只见王平带着四五百人冲出营寨,向营寨后跑去,司马懿道:“擒贼先擒王,追杀王平!”就这样,蜀军一组一组地打车轮战,司马懿却丝毫不知,眼看到了黄昏,司马懿又追到寨前,正向下令退兵,只见伏兵四起,司马懿部已经人困马乏,不敢恋战,只好先退却。小诸葛回到帐中,看到将士们正在摆庆功宴,他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虽然打败了司马懿,可是他明天还回来,五千兵终究不是十五万兵的对手,大家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吧!1200字以上 初三 状物
-
抗击司马懿小诸葛和姜维胜利归来,诸葛亮亲自来迎接他们。小诸葛来到大营,便问:“丞相,这么些粮草,囤积在哪里呀?”诸葛亮说:“我早已准备好了。你先回去休息,粮草我来囤积。”小诸葛说:“那我先回去了。”便快步走到自己帐中,倒在床上,立刻呼呼大睡起来。一觉醒来,已是深夜,小诸葛坐起身,走到帐外,只见诸葛亮帐中的蜡烛还在亮着,便走过去,看到诸葛亮正在研究地图。小诸葛凑到跟前,说:“义父,看什么呢?”诸葛亮一抬头,问:“几更天了?”小诸葛看了看月亮,说:“有三更了吧!”诸葛亮说:“正值半夜,快去睡吧!明天,司马懿就要来了。”小诸葛问:“粮食囤积在哪里了?”诸葛亮说:“在葫芦谷。”小诸葛说:“我看看。”诸葛亮便把地图摆开,给小诸葛看。小诸葛一看,不禁感叹,这可真是一个好地方呀!峡谷十分陡峭,也很深,屯粮的地方却十分宽敞,干净,可谓是一个又安全,又干净的地方,真乃屯粮之佳地呀!小诸葛说:“义父,你快去睡觉吧!”诸葛亮说:“还有几张公文,都是要计算的,你来批吧!”小诸葛说:“我这就把公文批了,义父快去睡觉吧!”批完公文,已经接近四更天了,小诸葛伸了个懒腰,站起来,天还没有亮,已经有一些将士起来了,只见他们,快速生火做饭。吃罢早餐,便骑马出营了,小诸葛连忙赶上去,问:“你们这是去哪里呀?”那些士兵说:“我们去葫芦谷。丞相说了,今天晚上司马懿必来截粮。”小诸葛说:“为首大将是谁?一共多少人?”那些士兵说:“为首大将魏将军,一共十万人。”小诸葛点点头,说:“你们走吧!”当天晚上,只见远处硝烟滚滚,尘土飞扬,诸葛亮和小诸葛来到营前,远处灯火通明,很多火把照亮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司马”。小诸葛说:“司马懿来了。”诸葛亮说:“你看这有多少人。”小诸葛说:“这么多人,足足有十五万,看来他们把兵力全部调过来攻打大营了。”诸葛亮说:“来人呐,把东、西营的兵甲调走一半,共五万人,前去葫芦谷!”小诸葛说:“司马懿的大军在这边,为什么要把势力都调到葫芦谷去呢?”诸葛亮说:“只要司马懿的旗帜在这里,更说明他在葫芦谷!人在则大旗不在,大旗在则人不在,这是用兵之道。”小诸葛说:“可能吧!”诸葛亮道:“你去西营镇守吧!”小诸葛道:“是!”便骑上一匹马,去西营了。西营还剩下两万五千人,可是攻营的士兵只有两万。蜀军的战士们杀得血流成河,尸体如山,却还是杀声不断,士气不减。敌人也同样英勇,他们仿佛有一种神力,前仆后继地冲杀着,勇敢地攀爬着,丝毫没有撤退的迹象。两军将士越战越勇,把眼睛都杀红了。大家身上都溅满了血,小诸葛在盾牌兵的保护下,登上寨楼,弯弓搭箭,射杀敌人。渐渐地,敌人败退了,蜀军将士打开寨门,冲杀出去。突然,箭支像雨一样射过来,将士们只好退回营寨,关上寨门,小诸葛也立刻退到了盾牌的保护伞之下。这次上来的敌兵足足有五万,都是些年轻力壮的精兵,战士们顽强抵抗,双方的鲜血像渠水一样流下来,由于实力悬殊,蜀军溃败了,敌人破门而入,小诸葛只好乘快马回到中军帐中。这时,传来消息:东寨告急!小诸葛火速乘快马来到了东寨,只见敌人正像饿虎扑食一般冲杀着。小诸葛亲眼看到,一杆枪刺进一个敌人的腹部,那个敌人忍住疼痛,大喝一声,还把大刀投了出来,然后才倒下去。后面的士兵立刻踩在他的尸体上,开始搏斗,敌人的尸体堆成了山,仿佛是一种攻城武器,越垒越高,每当一个地方有人死了,后面的人便像马蜂一般填补上。最后,东寨被打破了,小诸葛立刻回到中军大营,诸葛亮看到他,问:“情况怎么样了?”小诸葛说:“东、西两寨接连被破,司马懿一定来了!”诸葛亮说:“司马懿不来,攻势也如此猛烈,真是奇人呀!”小诸葛道:“丞相,如果不是司马懿来了,哪会这样呢?”诸葛亮说:“是呀,可是,攻势越猛烈,说明司马懿越想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现在正在后悔一件事。”小诸葛问:“什么事呀?”诸葛亮说:“不该派魏延去镇守葫芦谷,他虽然武艺高强,头脑灵活,却一意孤行。这会儿,他可能已经在回大营的途中了。”小诸葛道:“这怎么办呀?”一个探子跑过来,说:“丞相、太尉,北寨也失守了。”这时,周围突然安静下来。小诸葛说:“怎么突然安静了?喊杀声没有了。”诸葛亮说:“这更加说明司马懿没来,我们已经处于三面被围之势,他们围而不攻,恐怕是要向葫芦谷调兵了。”小诸葛道:“从现在看,司马懿的确没来。”这时,听到营外一声吼:“我来解围了!”顿时,喊杀声又响起来。过了一会儿,只见魏延提着大刀杀了进来。诸葛亮连忙对小诸葛说:“你率领营中快骑前往葫芦谷山中埋伏,切记,不要让敌人发现,我等随后就到!”小诸葛翻身上马,说:“领命。”便出发了。路上,小诸葛问一边的监军:“我们的速度是多少?”监军说:“我们骑的大多是俘虏来的西凉骁骑,每刻钟可以跑八里。”小诸葛问:“敌人呢?”监军说:“据探子说,每刻钟四里。”小诸葛又问:“我们离他们还有多远。”监军说:“五里。”小诸葛说:“人的视线可以望四里,我们要跑到:我们到达葫芦谷的时间是:1+0。5+0。25=1。75(刻钟)敌人到达葫芦谷的时间是:1。5+0。5=2(刻钟)2-1。75=0。25(刻钟)我们先到0。25刻钟。”小诸葛歇了口气,对后面的军队说:“我们只有很短的上山埋伏时间,大家抓紧时间!”满是野草的战场上,一队战马飞驰而去……1200字以上 初三 状物
-
屈原VS司马迁一、PK之坚强天幕将暝,浪潮涌起,你――屈原,穿着白色长袍站在汩罗江上,高唱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与无奈。你看到前方的路漫漫而修远,你说你要上下而求索,可是你最终违背誓言,含愤而投江。但面对压力你为什么要选择拥入汩罗江?难道死是你爱国的唯一选择吗?难道求索之路真的走不下去了吗?难道面对困难你只能选择逃避吗?也许你会委曲的说,你是因为无法施展抱负,无法以身报国,无法在混浊的官场生活……可是你那激扬的文字里,曾经记录着你的雄心与壮志。你以芳草自喻,以高洁修身,可你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虽然你被流放,虽然你不再辉煌,虽然你已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但你仍可在世救民而效国,仍可扶民而忠国,仍可教民而治国,仍可用你锋利的笔尖改变社会。只可惜,你自愚的以死来逃避混浊的人世,逃避生活中的苦难与压力。只可惜,你不够坚强。而现在要与你PK的是一位同样遭遇不幸的勇士――司马迁。李陵之祸,为别人伸张正义,司马迁受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你也许会以为他会像你一样选择逃避,会以为太史公就此论落,会以为他再没有往日的大志,会以为……可是他没有,我不知他是用怎样的毅力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他“隐忍苟活”着,忍受着“肠一是而九迥”的痛苦。但死而“重于泰山”这是怎样的人生抱负?“成一家之言”这是怎样的历史壮言?他坚强的活着,用执着的雄心抵挡着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样的精神是你我所能超越的吗?只能说,他比你坚强!二、PK之爱国屈原,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爱国者,连司马迁的巨着上也撰下了“第一爱国诗人”的一页。你的内心一直想着国家,但你却在祖国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了。你不该置水深火热的人民于不顾,你不该置垂危的国家而不顾,你应该坚强的担负起国家复兴的大任。倘若所有贤明人士者都像你一样用死来解脱自己的重任,那么世间的邪恶该是怎样的猖狂?正义又如何能胜邪?国家又何时能振兴?你说你是爱国的,可你却为什么那么害怕灾难?而司马迁忍辱负重,他深知死毫无意义,而活着才能拯救国家。无论他遭到怎样的排挤与辱骂,无论他每天怎样的“汗发背沾衣”他心中那奋发的力量一直都在鼓舞着他,让他坚决得要写出影响后世的读物,他要用文字来改变人世。所以他选择了一个重于泰山的死法。虽然混浊的官场让他感到无奈,但他化愤怒为力量,写出一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绝唱《史记》。他要让后人学习伟人的长处,让“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一本《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诵读。他能在困难面前执着勇敢的爱着国家,爱着人民,爱着他那锋利的笔尖。他是夕阳下最美的风景。1000字 初一 散文
-
当屈子遇见司马迁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屈原吟游在中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人生信条。悲情诗人啊!怀王不才,拒善纳奸,屈子心寒,心灰意冷,仍不忘其“美政”学说。时中华割据,国分七隅,楚安于江南,虽号称“一雄”,难掩其颓势,屈子有才却不被重用。怀王崩,顷襄立,屈子以为大展鸿图时机重新来临,没想到等待他的只是更加露骨的攻讦和一“纸”无情的放逐令从此便浪迹天涯,直到屈子缘江而行,两行老泪里闪烁的是他那颗不冷的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百姓生活如此艰辛,朝廷却穷奢极欲搜敛财物!“罢了,与其苟活于世而同流合污,不如一跳了之,与鱼虾为伴倒也算最后之善举,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俯身抱石,含怨地望了一眼被秦兵屠戮着的郢都,欲就此了断,“且慢”,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你是在下司马迁,专攻史学”。屈子默然,望滚滚东逝水,无半点留恋意。“生不逢时,吾欲与此浊世别”,屈子也许不会再有什么报国的法子了。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君自比何如?”默然。太史公再曰:“君诚识时务者为俊杰,况尔一死难挽大厦之将倾屈子拭着他那双红红的眼睛,唱道:“亦余心之所善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向太史公,那位含羞负耻著作《史记》的司马迁,后世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的作者,淡淡说道,“君良善甚,鄙人去意已决,别了!”任凭太史公如何劝说,他也依然那样决绝。“你还算得上大丈夫吗!”太史公怒斥曰:“君子耻不报国而死,鄙厌世轻生之徒。君之去无益国事,秦破合纵,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楚不过偏安江南,喘息着纸醉金迷的腐朽之气,亡国乃天意。尔为这个没落政权赴死,岂无愚忠之嫌邪?古语道:"天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可遏抑。人们也倦怠了,燕国人反戈助齐军攻打蓟,缘由君知否屈子头渐渐抬了起来,目光炯炯,缓缓回复道:“君言甚是,爱国者未必死国也。”太史公用一双坚实的大手拍在屈子瘦弱的肩膀上,有赞许,有勉励!江风送来阵阵凉意,天色渐渐晚了,那幽幽苟且江上的渔父也撑桨鼓舣而去。水面上,只剩下一长一少两个身影。渔父歌声依稀可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人对视一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吧!”屈子又很潇洒地回首,“我不甘沉沦,待十八年后率铁骑踏破咸阳宫阙!”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十八年后,秦王朝因横征暴敛,酷刑峻法,逼出史上最浩荡的农民大起义,刘邦破关中,废秦子婴;楚将项羽叱咤风云,仿佛重现当年楚帝国威震八方的情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不过据说攻入咸阳的大兵们的军歌就是《离骚生命有如一条长河,不时翻涌出激流与浪花,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三千越甲可吞吴!”屈子未投江,获得了新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理智。太史公摇扇叹曰:“余两袖清风,勤俭廉明,因口语遭腐刑之祸,谁来劝我?”结果他完成《史记》以后抱石投江了,扬子江。“吾愿已结,是时矣!”真的是“世无定事”啊,天涯客不知又在何处弹奏起《霸王别姬》了1000字 高二 散文
-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在和煦的阳光下,细细品味着书中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艰辛,我心里的感触如江水般连绵不断,思绪不停地缠绕在我心头……读完了这篇课文,“坚持不懈,发愤图强”这八个字便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司马迁为了自己儿时的志愿,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即使受了酷刑,他也毫不放弃,坚持写完了这部前无古人的《史记》,他的举动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想到这里,无数伟大的壮烈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屈原为了国家的利益,尽管遭到了放逐,但还是顽强地写完了《离骚》这部巨著;左丘虽然瞎了眼,失去了光明,但仍越过重重障碍,写出了《左传》;越王勾践每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东山再起,复兴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毅力,自己的信念,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可我们平时遇到了困难,还没有尝试,就选择了逃避;学习上碰到了难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找父母求教……这些行为是多么无知,多么胆怯啊!要知道,只有在遇到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难题时,能坚强面对,坚持不懈,并努力克服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开启成功的大门!400字 初一 散文
-
司马懿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叡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好戏才刚刚开始。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的呢?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务院负责人。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老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打东吴,他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叡的时代,他都打仗。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后来证明那是装的。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接下去机会就来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最后投降了。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有问题。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舒服,吃吃喝喝。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全都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连坐。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1200字以上 四年级 散文
-
热爱热爱是风,“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热爱是雨,“有情芍药含春泪”。热爱是土,俯身就能抠出一把,哪一把土壤里没有先民的血汗和未来人的绿梦呢?热爱是云,仰首就能望到一片,哪一片云里没落过孩子的向往和老人的忆念呢?因为热爱,我们心存感激,因为热爱,我们满怀忧愤;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忍辱负重的生,生是热爱;大义凛然地死,死是热爱;清清爽爽,认认真真地活着,活着又何尝不是热爱!200字 初一 散文
-
当屈原遇见司马迁风和日丽,燕舞莺歌,好个晴朗而温馨的春日。汨罗江如一幅柔软而素洁的缎带向东悠悠地流淌,粼粼波光与蓝天辉映,显得格外明净。夹岸垂柳,似婷婷的少女,生气勃勃,舞姿翩翩。古老的土地仿佛从沉睡中醒来,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历史多情,穿越遥远的时空隧道,把两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风流人物推至这里,——他们就是屈原和司马迁。于是,芳草萋萋的江滨,二人席地而坐,海阔天空地畅谈人生,旁征博引地论辩曲直,令江流屏息,天地动容。司马迁俨然仙风道骨,精神矍铄,率先热忱问候:“屈翁您好!我虽为您作传,但不曾谋面,今日相见,幸甚!幸甚!”屈原依旧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立刻温情答礼:“谢谢!谢谢!子长的冤狱,我于泉下亦有耳闻,我们的命运何其相似!”“是啊,您遭流放,我受宫刑,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司马迁愤愤不平,喟然长叹。屈原缄口不语,陷于哀思,两眼闪动着泪光,静静地凝视着江面。沉默……“屈翁,恕我直言,蒙受冤屈,固然需要竭力抗争,但并不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故我虽曾万念俱灰,却终未轻生。”司马迁态度从容,语气坚定。“不,君王昏聩,奸党嚣张,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我岂能以高洁之躯蒙世俗污浊之尘!所以宁赴江流而葬身鱼腹。就像这滚滚滔滔的江水,遭遇乱山拦截也奋勇直前,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只求撞溅一朵浪花以警世就够了。”屈原义愤填膺,辩词慷慨。“屈翁正道直行,以身殉国,高风亮节自然流芳万古!”司马迁满腔敬意溢于言表,“不过,愚以为您毕竟没明去就之分。古语有之:‘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为何?其身可爱,不足以死,须留得青山,将以有为。我的耳畔也一直响着一个惊心动魄的声音:‘效法先贤,论书策,抒愤懑,述往事而思来者,表文采以昭后世,乃能偿前辱之债……’我恍然大悟,权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由是闭门挥毫,完成《史记》,使生命大义在屈中得伸,难道不更像这奔腾不息的江水,遭遇绝壁阻挡就折向而走,一路放歌,归于大海了吗?”“是!子长所见极是!”屈原频频颔首。“其实渔父之言不无道理:‘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您若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全锋以待其敝,什么昏君,什么奸党,就没有谏而不从,扫而不清的,而楚国兴隆,便指日可待了!”司马迁奋臂一挥,仰天大笑。“哦,以屈求伸,人生的大智慧!真犹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愿天下芸芸众生也能记取。”屈原连连抚掌,也仰天大笑。于是两人敛衣拱手而立,望着汨罗江水一起纵情高吟:“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那声音在天地间久久回荡。900字 初二 散文
-
司马迁和司马光和上厕所作文今天闲谈说到了赤壁之战突然想到,有两个同姓司马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都没有回避生活中细节,然而,恰恰是琐碎的细节,却另有一番刻画人物的效果。司马迁在鸿门宴里边写沛公刘邦的狼狈样,有一句话“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的话,我们看过之后在笑一笑之余,不由得感慨刘邦真是思维特灵活,善于抓住机会表演,借机逃命。这时候的刘邦如丧家之犬,却接着上厕所的机会顺利开溜,真是不光彩。但又确实是活生生的刘邦形象。在赤壁之战中,江东雄主孙权招群臣讨论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想到投降派占了上风,孙权生气,就借上厕所拂袖而去,留下这群宵小之人在这里唾沫横飞吧。实际上,孙权何尝不是焦虑得心神不宁呢,不过这“碧眼儿”孙仲谋还不会害怕到内急的地步吧。况且,这军事会议,大概不会好茶好酒招待着,悠悠而乐,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大家就纷纷上厕所。孙权确实是一种表演,对众谋士的一种无声的申斥,给他们一个脸色看看——讨论老半天,还没有个好主意,甚至还有让俺孙家投降的曹贼的趋势,岂有此理!这时候,司马光写的是“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这里,如果写成孙权起身解手或者上厕所一类的话,就很滑稽了,即使写成“如厕”也有损文章整体气氛,反倒降低了三国英雄们的气度。“如厕”的说法,最早大概是左传里的“如厕,陷而卒”。这是左传·成公十年病入膏肓的故事,晋景公病得很重,巫师说他活不到新麦子成熟的时候了,到新麦子成熟的时候,他叫人献新麦,做好了,他把巫师叫来,展示了一下自己还能吃到新买,然后杀掉了巫师。然后在吃新麦之前,他去上厕所,结果掉进坑里死掉了。左传秉承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用这种不光彩的事情来羞晋景公,其中褒贬非常清楚。司马迁肯定熟悉这些,于是也用春秋笔法,来刻画出沛公的窘态来——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抓住不放,真是到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地步。刘邦整个以圆滑世故不择手段的形象在无形中得到有力印证。而赤壁之战就不同了,孙权盘踞江东雄才大略,连曹操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其“如厕”仅仅是情绪化的动作,并非真实,因此写的很婉曲,名之曰“起更衣”。看来,文学家苦心孤诣,确实考虑到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现不同的形象。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900字 高二 议论文
-
读司马迁自传有感《司马迁自传》是《史记》的作后一篇,“迁生龙们,来共牧河山之阳”,是《司马迁自传》的开端,当时司马迁带着复杂的心情写下这个的。《司马迁自传》这篇文章主要记载着他与君臣们之间的重要学习论证的对话,父亲嘱托他继承太史令的使命与《史记》的着作,还有他一生的求学、讲学的事迹生涯和他对《春秋》、《易》《尚书》等做论述与分析。在他的自传里,我能看到他的“好学深思”,他为我树立了伟大的思想,汽笛我走上光明的求知之路。他的事迹处处散发着激荡人心的力量,让我“心知其意”。“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让我感受到司马迁折中激情的滋养,我已动情于这种平凡而又朴实无华的精髓。司马迁年幼在家乡韩城龙门度过,常常帮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一定的牧农经验,不但很懂事,也养成吃吃苦耐劳的习惯。父亲司马谈做过汉朝的太史令,很有学问,在父亲严格要求下,司马迁十岁就随父到长安读书,同时也快事阅读古代史书,学习十分认真,一边读一边摘记,遇到疑难问题总会反复思考,知道弄明白为止。司马迁20岁后两次游历全国各地,还不忘探察各地的有关事迹。为以后的《史记》做铺垫。老太史公司马谈逝世曾对司马迁说:“在我死后,你一定要当任太史令的职务。当了太史令,不要忘记我所要完成的论着。”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果然继任父亲的太史令,有机会博览朝廷收藏的图书典籍。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用了16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巨着——《史记》。《史记》中很多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文章气势浩瀚,雄伟深厚。《史记》很了不起,我觉得在现代的人出去面试,少不了司马迁的《史记》。它比什么面试大全之类的书看完的人,去面试成功的可能性还要大。看看《项羽本纪》的什么叫义气;看看《吕不韦列传》的什么叫投资;看看《留侯列传》的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做人。在《史记》里,真的可以找到。还有如金庸小说里,有的武功都是那里面搬出来的,什么八荒六合功,什么是八荒,什么是六合,《史记》里都有提到。太史令司马迁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很多东西都要跟他学。特别是缺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很多作者心中有郁闷积结,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同司马迁替李陵辩冤幽闭于牢狱。又如大多的先贤先圣为抒发心中悲愤之情才追述往事、向往未来,所以写出了他的自传。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也要向司马迁一样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么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取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那就该记住司马迁的名言:“好学深思,心知其意”。900字 六年级 散文
-
作文(状物)当屈原遇见司马迁当屈原遇见司马迁风和日丽,燕舞莺歌,好个晴朗而温馨的春日。汨罗江如一幅柔软而素洁的缎带向东悠悠地流淌,粼粼波光与蓝天辉映,显得格外明净。夹岸垂柳,似婷婷的少女,生气勃勃,舞姿翩翩。古老的土地仿佛从沉睡中醒来,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历史多情,穿越遥远的时空隧道,把两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风流人物推至这里,——他们就是屈原和司马迁。于是,芳草萋萋的江滨,二人席地而坐,海阔天空地畅谈人生,旁征博引地论辩曲直,令江流屏息,天地动容。司马迁俨然仙风道骨,精神矍铄,率先热忱问候:“屈翁您好!我虽为您作传,但不曾谋面,今日相见,幸甚!幸甚!”屈原依旧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立刻温情答礼:“谢谢!谢谢!子长的冤狱,我于泉下亦有耳闻,我们的命运何其相似!”“是啊,您遭流放,我受宫刑,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司马迁愤愤不平,喟然长叹。屈原缄口不语,陷于哀思,两眼闪动着泪光,静静地凝视着江面。沉默……“屈翁,恕我直言,蒙受冤屈,固然需要竭力抗争,但并不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故我虽曾万念俱灰,却终未轻生。”司马迁态度从容,语气坚定。“不,君王昏聩,奸党嚣张,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我岂能以高洁之躯蒙世俗污浊之尘!所以宁赴江流而葬身鱼腹。就像这滚滚滔滔的江水,遭遇乱山拦截也奋勇直前,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只求撞溅一朵浪花以警世就够了。”屈原义愤填膺,辩词慷慨。“屈翁正道直行,以身殉国,高风亮节自然流芳万古!”司马迁满腔敬意溢于言表,“不过,愚以为您毕竟没明去就之分。古语有之:‘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为何?其身可爱,不足以死,须留得青山,将以有为。我的耳畔也一直响着一个惊心动魄的声音:‘效法先贤,论书策,抒愤懑,述往事而思来者,表文采以昭后世,乃能偿前辱之债……’我恍然大悟,权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由是闭门挥毫,完成 史记 ,使生命大义在屈中得伸,难道不更像这奔腾不息的江水,遭遇绝壁阻挡就折向而走,一路放歌,归于大海了吗?”“是!子长所见极是!”屈原频频颔首。“其实渔父之言不无道理:‘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您若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全锋以待其敝,什么昏君,什么奸党,就没有谏而不从,扫而不清的,而楚国兴隆,便指日可待了!”司马迁奋臂一挥,仰天大笑。“哦,以屈求伸,人生的大智慧!真犹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愿天下芸芸众生也能记取。”屈原连连抚掌,也仰天大笑。900字 高一 状物
-
“丝”过境迁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古人将一头长发奉为父母的结晶,神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成为了古人的象征。“牵一发而动全身”,足见头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被古人珍爱着。它们不必担心自已有朝一日成为剪刀下的亡魂,更没有想过自己会被它物所取代,于是在中华漫长的几千年里,头发一直以王者自居,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观念,让长发拥有了无人可及的地位。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列强的入侵,帝国主义的霸占,最终打破了中国这条巨龙的沉寂,满怀着愤懑和怒火,爱国的志士仁人终于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呐喊,他们削发明志,力图推翻没落腐败的封建王朝,抗击嚣张的帝国主义,长国人志,灭洋人威。于是长发在人们义愤填膺,愤世嫉俗中飘然而落,最终成为剪刀下的幻影。默然中,它在哭泣,在哀号,为它的命运哭泣,为人们的绝情哀号。可悲的是,它不会明白,时代终将改变,历史不再重演,或许是过于自命不凡,或许是完全不自量力,名誉扫地的长发并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它仍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企图重新塑造自己王者的形象,而近乎荒谬的天方夜谭,喜剧性地在“张勋复辟”时得以成为现实,但这终究是昙花一现,就在长发还未来得及为这失而复得的荣耀暗自窃喜时,它再一次被进步的人们抛向了九霄云外,而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历史将镜头定格在今朝,褪去了古典素雅的容装,崭新的时代满带着朝气,洋溢着新的气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奔来。偶尔经过理发屋,你一定会被其内忙得不亦乐乎的造型师和济济一堂的顾客所惊叹不已,而人潮涌动的大街,却也因为那叫人咂舌的发型与五彩缤纷的发色,让你眼花缭乱。也许你还在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需要去眼科检查一下,然而这完全是多余的,事实胜于雄辩,当代的人们已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长发,又在芸芸众生中占有了一席之位,因为少男少女中确实有这么一群人对长发情有独钟,不可否认青春靓丽的少女,若拥有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定能给人们的双眸以足够的享受,而时刻走在时尚的前沿、引领新潮的少男们在拥有了长发之后,确也能十足地展现他们个性的张扬与活力,然而长发已今非昔比了。“丝”过境迁,事过境迁,时代将世事更替,时代将万物改变,时代将“新”展露无遗!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