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爷爷
中国人民最敬佩的是谁??毛泽东!!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主席是谁??毛泽东!!
是啊!毛泽东爷爷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不仅老师教育我们要向他学习,家长也教育我们要向他学习,社会也需要我们向他学习!!!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仅任中央临时政府苏维埃主席,前往长汀养病。当时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住了三四个月之久,这是毛泽东7次到长汀中停留最久的一次,并在长汀留下许多故事,也和一口“老古井”结下了情缘。
老古井就在长汀卧龙山山脚,清澈见底的水井,旁边就是福音医院休养所。“知道吗,这井可有故事了。”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诉我们,在疗养期间,毛泽东每天早上都和周围群众一起到老古井取水洗脸、洗衣服。当他发现老古井因长年没有清洗,水有些脏时,他亲自带领警卫员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干干净净。水干净了,来打水的群众越来越多,毛泽东常在老古井旁和群众聊天,了解社情民意。通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发现汀州苏维埃政府只注重扩大红军,而忽略了群众的生活疾苦等问题,他不顾身体有病,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卧室里,秉灯夜烛起草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打听汀州老古井现在还有没有水,叶飞询问了长汀县政府后回复毛泽东:长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围群众还在使用这口井。毛泽东听后欣慰地笑了。
长征途中主席让士兵骑他的马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映林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喜欢毛泽东爷爷的诗句,我喜欢毛泽东爷爷的性格!!!
我愿我有一对翅膀
一阵清风,载着一个绮丽的梦,吹到蓝澄澄的天际,驾着白悠悠的浮云往前飞,飞到夕阳边,飞到落霞里,为嫣红的天衣加上一道绚蓝的色彩,飞到我的梦中,为我带来一对翅膀。
我常常幻想,我为什么就遇不到与雷震子那样的仙果,吃下去便可以生出一对翅膀,可以自由飞翔;我为什么不能像小鸟有对翅膀,可以随心所欲。
我想我有一对翅膀,可以带着我随处游荡。假如我有了这么一对翅膀,我一定要飞上蓝天,坐在云彩上欢笑,俯瞰大地;一定要走上彩虹桥,到世界的另一面去观赏。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要飞向宇宙,摘一颗星星作为礼物送给我最爱的妈妈;我要飞越银河,把织女带到牛郎身边,让他们团圆。
假入我有一对翅膀,我要环绕世界,到我最渴望去的蒙古一览风光,看成群的牛羊在草原吃草、游走、散步;看一匹匹骏马在飞奔;看夕阳西下,给草原镀上一层金黄。
假入我有一对翅膀,我要飞上天堂,做个快乐的天使,把快乐洒满人间。
我愿我有一对翅膀,这样,我就可以自由翱翔,把快乐和你们一起分享。
初一:匿名
相关推荐
-
毛泽东“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大人们讲起毛主席。那时候,我并不了解毛主席,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领袖。自从我读完《毛泽东》这本书后,我便更深一层的了解了毛泽东。毛泽东于公元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农民毛顺生和文七妹的家里。父亲毛顺生请了一个当时很有学问的人,给孩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字润之。并给他取乳名:石三伢子。毛泽东童年时期的性格就与别人不同。他聪明,勇敢,淘气有时也会耍些倔脾气。他还十分富有同情心。有一次,毛泽东正在放牛,突然下起了雨。毛泽东想起了自己家的稻谷还晒在外面呢,便急急忙忙地往家里面敢。走到毛四阿婆门前,看见毛四阿婆正在自己一个人收稻谷,毛泽东急忙走过去帮毛四阿婆一起收稻谷。当他收完毛四阿婆的稻谷时,突然想起自己家的稻谷还没有收,便急忙回家。当他到了家时,眼前的景象我不用说也知道——全被淋湿了。父亲回家看到了,十分生气,把毛泽东骂了个狗血喷头。已经成人的毛泽东比童年时期的毛泽东要成熟、稳健的多。战争时期,在毛泽东多次平静的指挥下,战士们一次次取得了胜利。毛泽东使用了“四渡赤水”的战略,敌人们弃甲丢烟抢;他还使用了“以虚补实”的政策,使敌人们落荒而逃……无论是毛泽东的童年时代还是成人时期,都显得他无比善良、聪明、勇敢和伟大。他是我们新中国的领导人,他带领的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他永远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650字 六年级
-
毛泽东我叫陈泳卉,我的家乡在一个风景如画。名人众多的地方——淮安。说道淮安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对!就是毛主席毛泽东。毛泽东生于1893死于1976,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理论家和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小时候的毛主席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毛主席这种精神真是令人钦佩。想到这里,我不禁自愧不如起来。以前,同学们遇到困难。我也想过要帮助过他们,可因为自己的半途而废一直都没能帮助她,想想都觉得惭愧。我真应该向毛主席学习,为朋友两肋插刀。毛泽东一生关心的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是每一位人民群众的榜样。他要求我们人民群众都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们感谢毛泽东,学习毛泽东,赞扬毛泽东,歌颂毛泽东。他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让我们从关心国家大事做起,向毛泽东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队员。7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毛泽东在新中国没有成立以前,出现过许多顶天立地的人物。每一个人都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献出了生命,为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我最敬佩的是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的毛泽东。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在革命生涯之初,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最终在马列主义对社会阶级划分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准确的划分,即将中国农村社会划为六个社会等级: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中小工商业者。同时毛泽东认为革命应该尽可能多地联合大多数人,打击少数人。因此毛泽东在后来的土地革命中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准确分析与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农民的支持,从而为革命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最可行的力量保证。他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且还有国外反动势力的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去谈发展民用工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说梦话。毛泽东一开始就看到了这点,他将中国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到了发展重工业上,仅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为中国奠定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个基础为毛泽东时代的改革开放大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工业基础,毛泽东搞改革开放,用不了几年,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殖民地。他虽然生活在中华民族最悲惨的时代,但他的付出,他的不求名利,他的从不骄傲,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性格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为他而骄傲。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建设祖国,尽我们的力量!700字 六年级 写人
-
毛泽东建国初的某一天,毛泽东有一次散步时与卫士长李银桥有过一段对话:毛泽东问李银桥;“你的感觉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呢?”李银桥说:“都很好,她们没有某些高干子女那种容易表现出的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严格,有上进心。”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李银桥说;“主席,你还想叫孩子们怎么吃苦?她们可是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多了!”毛泽东又摇头:“你说得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想不对头,因为你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你给她们定了一个不同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大食堂吗?大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的伙食好,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银桥说:“主席,你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城里人家大多数未必比学校食堂伙食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毛泽东笑着说:“你为革命作了贡献嘛,吃好点人民没意见。她们还没有作贡献呢。人哪,生活上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是没出息了。”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和李讷都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她们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在转战时期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为了纪念这一段艰苦岁月才让她们姓李的。“敏”与“钠”则出于《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就是对这两个爱女,毛泽东丝毫不溺爱总是让她们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过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允许搞特殊化。1947年冬天,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时,吃粮非常困难,基本上是吃晋绥军区老根据地支援陕北的黑豆。小李讷看到大家的嘴都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们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刚刚7岁的小李讷便和大家一起去大食堂,吃盐水煮黑豆会胀肚,小李讷却从没有叫过苦。行军打仗的时候,她和大家一样风餐露宿,一样地经受飞机轰炸,小小年纪便经受了战争的考验。解放以后,条件好了,但李敏和李讷一直与警卫战士吃大食堂,没有随父亲一同享受共产党主席的“小灶”。李敏和李讷进北师大附中学习,毛泽东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她们去报名。学生注册表上有一项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当王鹤滨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看都没看,就说:“你带去,就填你的名字嘛。”、毛泽东是担心填上自己的名字后,会给学校增加精神负担,或搞特殊待遇。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她们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里,与大家一样睡上下铺,吃清淡的菜,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由于学校离家远,卫士们担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了毛泽东派车去接。先将车子停到僻静处,然后进校找人,出了学校悄悄坐车回家。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卫士。卫士争辩:“天太黑,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便厉声说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如何争辩。毛泽东不容置疑地命令:“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看望李讷,小尹看李讷脸色不好,便关切地问是否病了?李纳不好意思地小声说:“尹叔叔、我确实很饿……”卫士长听了小尹的汇报后,心中很难过,他搞了一包饼干送给李讷。李讷怕让别人看见,匆匆填了两块在嘴里,把其余的包好,准备慢慢享用。卫士长看着不忍,说:“吃吧,我还给你送。”毛泽东知道后,又声色俱厉:“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东西……”卫士长小声解释。“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毛泽东拍着桌子,大声说道:“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事后,毛泽东语意深长地说:“我心里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各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
毛泽东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谁给我们的?他不是一个人,它是一个组织——是由千万个人联系起来的。现在安逸的生活是他给我们的——党,是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党就像太阳温暖着我们。以前是,现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党一手打造的,是他为我们现在的人民打出了一片天,所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是党哺育了我们!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毛主席”、“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思想”等字眼常常在脑海里或言语里出现。那时,有关毛主席的画像塑像到处都能看到。歌颂毛主席的歌曲随时都可以听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是很严肃,但那是历史事实。我们爱毛泽东。六年级:郭译阳250字 六年级 写人
-
毛泽东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你们听过《东方红》这首歌吗?你们听过《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吗?我不会唱歌,更不会唱流行歌曲。但是,今天在讲故事之前,为了让大家了解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物,我首先给大家把这两首歌儿唱一唱,歌词是这样的: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哟,哪里人民得解放。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同学们!这两首歌,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曾经唱遍全中国,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这两首歌,每天都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告诉我们毛泽东是谁,毛泽东是多么伟大;也告诉我们共产党多么伟大,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350字 一年级 叙事
-
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00字 三年级 叙事
-
毛泽东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900字 二年级 叙事
-
纪念毛泽东我愿意你是神有人说你是神有人说你是人当“人”是自私的代名词时我愿意你是神你是爱神历来人世间爱的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可你爱的是—人民你是自由之神自从与石头别过人民便没有了自由是你砸碎奴隶身上千年的铁锁链把自由还与人民你是光明之神曾几何时邪恶大于善良虚伪胜过真诚你倚天抽剑截去乌云浊水留一个干净美丽的光明世界你是理想之神黑暗里盼望灯塔迷茫中寻找希望数千年有天道、王道、黑道、白道只有你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你是战斗之神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振臂一呼红旗卷起农奴戟弹指一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你是智慧之神大智大睿博古通今孔子不及你学富孙子不及你多谋西方学子也得仰视你的风采你是诗神天高云淡杨柳春风豪情壮志古乐清风承精华而集大成耸伟人而成绝唱你不是主宰万物的上帝但你是敢与天公试比高的人间之神你不是大彻大悟的佛陀但你是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活菩萨你不是百口一辞的圣人但你是开天辟地古往今来的第一伟人你是太阳放射着万丈光芒你是雨露滋润万物生长你是北斗在黑暗的星空中闪烁神有时会做错事但是瑕疵并不蔽掩光辉神仍然是神因为你不是自私的“人”人间的神是有的只是有的“人”不愿意承认心不通又何从认同但人民的心里记得你没有你就没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记得你没有你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如今你乘风离去万里长空可有嫦娥陪伴但闻人间花开花落不知你是悲还是喜亿万人的泪汇成滔滔的黄河水亿万人的呼唤合成呼啸天地的大风归-来-兮毛-泽-东600字 五年级 叙事
-
毛泽东事迹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1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1。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1。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2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3。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123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1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1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2。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12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47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1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1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1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54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1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2。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1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1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毛泽东纪念馆观后感记得那天的帝都大雪纷飞,一出门,寒风就调皮的在我的脸上胡乱割划。在本应该休息的日子里,很多同学都在团校的组织带领下,去往毛泽东纪念馆。很遗憾因为大雪的缘故让我无法透过车窗看一下这个我依旧很陌生的城市,路途中只能让喜欢的音乐充入耳朵,来消磨一下到达目的地之前的时光。到达后下车时,雪下得更大了,抬首观望着纪念馆的外形,笼罩着一层庄严的气息。因为学校的预约,纪念馆为我们开设了绿色通道,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纪念馆里面,第一层停放着伟大领袖的棺木,因为视力不太好的缘故,我只能模糊的看到那伟大身躯的轮廓。我知道,那是一颗陨落的巨星,即使他已不在这个世上,我们国人仍会深深敬仰他的成就,深深铭记他为新中国所做的一切。之后,我们观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纪录片,他曾指挥了数次战役,他曾宣布了一个国家的成立,一个民族复兴的开始。在那个年代,有着鲜血,有着疼痛,有着改变国家的重要决策。是他,为我们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也是他,将中国引领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观看了这位伟大领袖的生前事迹后,我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展厅。不同的展厅中展现着不同领袖人物的生前事迹。展厅中的藏品都极富代表性和典型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曾经用过的小台灯。这个小台灯之后又被邓小平主席继续使用,这个台灯,见证了两位领袖的简朴生活,诉说了他们的高尚品格。作为学生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国家是幸福的。我们有机会接受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机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前辈为我们创造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时光带走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的记忆。可我们将会把对国家领袖的记忆转化为自己的常识,时刻提醒自己,时刻回想他们的事迹。在展厅中,有精美的用各种珍贵石材塑成的屏风,有巧夺天工的陶制花篮,还有毛主席气势恢宏的书法,名家的画作。在馆内参观完一遍后,心里确实是颤动的,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需要铭记的,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战乱中,有无数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有很多人为新的曙光呕心沥血。我们应以榜样,以他们为动力。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争取得到一个对得起你身边这一切你拥有的东西。不颓废,不放弃。纪念馆参观结束了,低着头从纪念馆中略带沉重的走了出来。大雪依旧肆意的下着。雪花镶着远处的红墙,风声还是在耳边唱着它的歌,脚踩着积雪向校车走去,禁不住回头,暗暗地作别。心里默默的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1000字 观后感
-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的人像潮水般不断涌现,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有些伟人,他的名字和功德不但流传千古,还被人人传颂和敬仰,甚至有人写出了他的传记,或把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通过电影表达出来。今天,我就观看了一部名叫《少年毛泽东》的影片,令人回味无穷。一个叫石三伢子的小男孩,也就是现在的毛泽东,出生在一座名叫韶山冲的偏远村子里。他正直、善良、勇敢、诚实,村里的小孩都愿意和他做伙伴。石三伢子先是揭发了小诸葛偷贡品的事情,被小诸葛怀恨在心;他又见证了一只鹞子从一颗蛋开始孵化成鸟的经过,从此,到外面更大、更宽、更广的世界中看一看这个想法,也深深地在他心里扎根了。后来村里闹了蝗灾,石三伢子用他的机智和才干,帮村民赶走了第一波蝗虫。本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第二波蝗虫又来了。村里成熟的农作物都被蝗虫糟蹋,一帮农民便去地主家借粮。地主见农民们来势汹汹,不敢出来,还命人在围墙上架上了火铳。石三伢子不想看到有人流血,便央求父亲,把家里用作他学钱攒的粮食,分给大家。后来毛父被感动同意了。石三伢子的行为也感动了地主,于是地主也开仓放粮,让大家有充足的粮食可以过冬了。后来毛父也让石三伢子如愿以偿外出求学报国去了。毛泽东那时也就十几岁,却能有外出求学报国的远大志向,这是多么不容易的呀!毛泽东曾经在外出求学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就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像雄鹰一样冲破云层飞向外面更大,更宽,更广的世界的宣言书。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我们要学习毛泽东这种远大抱负,广阔的胸襟以及他的良好品行和才学。并且还要像他一样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在任何时候都不退缩。要是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注定能干一番大事业。现在的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弥补,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还要扛起繁重的学业。但我相信只要冲着这个目标努力,总有一天能到达。现在这个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让它变得更好。历史是靠人推进的,不管平民还是伟人,他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当那个推进了历史的伟人,而不是那些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人。要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文天祥的作品中有一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曹操写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是有关爱国的名句。古人都把爱国放在第一位,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又怎能不爱国呢?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那些对人民乃至对许多国家有好处的政策,要废除那些老旧的,迷信的观念。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壮大,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学习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祖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让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彻底苏醒,并发出第一声长啸!那么让我们努力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奋斗吧!终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让四方敬仰!1000字 观后感
-
走进毛泽东“红军长征不怕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这就是毛泽东主席的《长征》。毛泽东是我国一代伟人。曾经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帝国主义的黑暗,带动八路军打倒国民党军队,还驱逐了东南亚地区的侵略者。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才华,这与他小时候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小学时,毛泽东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上中学时,他几次跟不上。为此,他每天早起,利用早晨的记忆高潮高声朗读课文;夜里他挑灯夜读。就是这样他通宵达旦地学习,是它不仅赶上了落下的功课,还有了一定的看书时间看课外书。上大学后,毛泽东还利用早起的的时间看了许多军事方面的书,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正是这种精神,使毛泽东成为中国第一任主席。在开国大典上,他庄严的宣告,他雄伟的声音,使全国人民一齐欢呼起来。正是毛泽东的这种精神,让他深受全国人民的尊重,被后人喻为“取不尽的金太阳”。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晚年情怀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1972年3月,在台湾上空的浓重阴云中,蒋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叛国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暮垂,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多种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三年,他只公开露面三次。毛泽东推动了乾坤的移,但接连的胜利并未给这位巨人带来太多的喜悦,“文革”这场风暴已让他疲倦了,特别是林彪事件的强烈刺激,这位奋战一生的伟人也处在疾病与苦闷的折磨中。在毛、蒋个人间,毛泽东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泽东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文革”中,细心的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慈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介石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为家为国建立大业,光先袷后,以雪此家仇国耻也。”但中央政府很快修复并严加保护年2月21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轻松一语把中美蒋三方本来很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当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主席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读《毛泽东》有感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更是中华人民伟大的领袖。为了更深地了解毛泽东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我特意读了《毛泽东》一书。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缔造了中国人民共产党,更开创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他参加多次革命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等文章。1946年起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了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这伟大的一天,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这一时刻起,意味着炎黄子孙有了尊严与国际地位,中国,也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缔造了无人能超越的辉煌,然而在这光彩耀人的辉煌后,又会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磨难呢?在毛泽东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妻儿在故乡韶山,自己则长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更无暇见日思夜想的妻儿。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使毛泽东心志动摇,便杀害了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但毛泽东不为所动,仍坚持抗战国民党反动派。三个儿子也流落街头,成了可怜的乞丐。后来,毛泽东终于与毛岸英见面,一对分别二十多年的父母终于见面。但毛泽东不徇私情,仍将毛岸英送去农村锻炼。可令人哀叹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不幸牺牲。朝鲜人民希望能将毛岸英葬在朝鲜,但中国从古至今讲究落叶归根,许多领导人也希望能将毛岸英遗体运回祖国,可毛泽东没有那么,仍将毛岸英葬在朝鲜,“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用实际行动向人民证明了这一点。可在毛泽东心里,他没有痛苦悲伤吗?有,只是他不肯轻易表露出来,因为他是一个领袖,一个伟大的领袖!一切都要以公为主;一切都要“为人民服务”;一切都要把人民与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合上了书,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那为人民服务的一言一行似乎还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是啊!一个领袖,就应该为集体、为人民、为祖国付出一切,就应该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这样的领袖一定会受人尊崇与爱戴,毛泽东用自身经历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毛泽东尽毕生之力,为我国现代经济繁荣打下基础,而身为21世纪新一代的我们,更应向毛泽东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要将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斗争。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会与众不同,我们的人生会熠熠生辉,我们也会缔造出出于自己的传奇!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毛泽东》有感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更是中华人民伟大的领袖。为了更深地了解毛泽东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我特意读了《毛泽东》一书。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缔造了中国人民共产党,更开创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他参加多次革命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等文章。1946年起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了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这伟大的一天,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这一时刻起,意味着炎黄子孙有了尊严与国际地位,中国,也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缔造了无人能超越的辉煌,然而在这光彩耀人的辉煌后,又会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磨难呢?在毛泽东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妻儿在故乡韶山,自己则长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更无暇见日思夜想的妻儿。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使毛泽东心志动摇,便杀害了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但毛泽东不为所动,仍坚持抗战国民党反动派。三个儿子也流落街头,成了可怜的乞丐。后来,毛泽东终于与毛岸英见面,一对分别二十多年的父母终于见面。但毛泽东不徇私情,仍将毛岸英送去农村锻炼。可令人哀叹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不幸牺牲。朝鲜人民希望能将毛岸英葬在朝鲜,但中国从古至今讲究落叶归根,许多领导人也希望能将毛岸英遗体运回祖国,可毛泽东没有那么,仍将毛岸英葬在朝鲜,“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用实际行动向人民证明了这一点。可在毛泽东心里,他没有痛苦悲伤吗?有,只是他不肯轻易表露出来,因为他是一个领袖,一个伟大的领袖!一切都要以公为主;一切都要“为人民服务”;一切都要把人民与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合上了书,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那为人民服务的一言一行似乎还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是啊!一个领袖,就应该为集体、为人民、为祖国付出一切,就应该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这样的领袖一定会受人尊崇与爱戴,毛泽东用自身经历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毛泽东尽毕生之力,为我国现代经济繁荣打下基础,而身为21世纪新一代的我们,更应向毛泽东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要将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斗争。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会与众不同,我们的人生会熠熠生辉,我们也会缔造出出于自己的传奇!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区桥东第四中学初一:徐昊1000字 初一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