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1200字

舌尖上的家

1200字 初二

绵甜香酥的口感,融化在口中的糖浆,还有那浓香的胡麻油香,充满口中,萦绕舌尖。那是奶奶做的月饼的味道,那是温暖幸福的味道,也是我舌尖上的家。

小时候,我曾在奶奶住的小镇呆过一段时光。每逢中秋,奶奶总说:“奶奶给你做月饼!这是你最爱吃的。”于是,在那堆放满瓶瓶罐罐的小小灶炉旁,奶奶套着一件破旧的围裙,在厨房里早早开始忙碌起来。

灶上已架好了铁锅,该是要煮糖浆了吧!奶奶的双手轻巧地在瓶瓶罐罐中挑拣,不一会,清清的水,晶莹的白糖,金黄的蜂蜜,深沉的红糖,便一齐倒入锅中,锅中渐渐翻腾起古朴深厚的香。“帮奶奶把胡麻油拿来吧!”奶奶笑着对我说。奶奶一直在强调胡麻油,那种深厚的味道可是奶奶月饼的精华所在。于是,浓郁的胡麻油香味儿也注入到那糖浆中,闻着那糖浆的香,便是一种享受了。氤氲的水汽漫布厨房,奶奶就站在灶旁慢慢搅拌着糖浆,慢慢,缓缓,温暖的美好就定格在那一瞬间了!我在奶奶身旁蹦蹦跳跳,望着奶奶和面,奶奶的手有劲,面糊很快便乖乖变成面团,静卧盆中。奶奶把糖水倒入盆里,面团沉浸在糖浆中,再用力揉搓。白白的粉尘腾起来,大面团接着被分成了几个小面团,小巧玲珑,压平后,点缀上小小的芝麻后,更加可爱。这时,我总会帮着奶奶把月饼小心翼翼地放入炉中,嗅着那纯粹的香,心底是无比的快乐。

月饼刚刚出炉的时候,奶奶说要留到晚上再吃。淘气的我总会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咬上一小口,那饱满的绵甜便会充斥在口中,油香四溢而韵味无穷,还能尝到那糖浆淡淡带点甜味的古朴。我顾不得烫,便咽下口。有是奶奶转过身来,看到我嘴角旁残留的月饼渣,她只是柔和的笑笑,一把把我拉到她的怀中,我依偎着,嗅着奶奶身上淡淡的香,昏昏睡去。梦里,月饼的味道总会缠绕我。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了。

后来长大了,我回北京上学去了。告别了奶奶和她那可爱的月饼。忙忙碌碌的生活飞逝,想想,很久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见见奶奶,但我忘不了奶奶的月饼,忘不了舌尖上的家。中秋节,我们终于回到了家乡。

奶奶慢慢走出门来迎我们。我才发现,奶奶头上已布满银丝。中秋佳节,一定是要吃月饼了。望着奶奶苍老的身影,我蓦地有些心疼:“奶奶,这个中秋,我到外面买几个月饼回来吃吧。”奶奶笑着摇摇头,用她那布满沟壑的双手,抚摸着我的脸颊,说道:“奶奶来做。这是家的月饼,是你最爱吃的!”望着慢慢挪步、走向厨房的奶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灶旁的奶奶又开始忙碌了。白糖,清水,蜂蜜,红糖,奶奶在灶旁的瓶瓶罐罐中挑挑拣拣,美味的糖浆在锅中泛起涟漪,古朴深厚。“一定要放胡麻油。”奶奶说道,柔和的笑了。和面,搅拌,揉匀,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像小时候一样,我蹦蹦跳跳地跟在奶奶身旁,一双苍老的手,一双细嫩的手,一同忙碌着,滞笨的大面团很快变成一个又一个小月饼,点缀着芝麻,放入炉中烧烤。望着望着,我感到分外温暖。

月饼烤好了,像小时候一样,我悄悄塞了一块月饼在口中。那质朴甜绵融化在口中,分外香甜。奶奶的月饼没有华丽的外衣,却有着实打实的内涵。我知道,那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是家永不磨灭的温暖,也是我永远幸福的依靠。

小小标点,大把学问

800字 四年级

一上课,老师出了一道想象题:“点,像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可真丰富多彩呀。可是张老师却转过来,让我们把大家的回答写成一段话,并且不准加上任何的标点。

这算什么呀?大家一边嘟嘟囔囔,一边写下文章:

“点像一个包子一个石子一颗糖一粒红豆一粒薏米一粒黑豆一粒绿豆一粒黄豆一只汤圆一个芝麻脸上的一颗痣一粒面粉颗粒一颗药丸一个球一个盆一个月球一个火球一个太阳一个地球一个鹅卵石一个轮子”

我一边写,一边想,这个张老师,写作文还不让我们用标点?这不是分明要把我们读这段文章的人憋死吗?嗯,真不知道张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更加奇怪的是,随后,要我们一口气读完,这一段127字的无标点文章!

老师首先请来昌建同学,只见他长得像包子似的,胖胖的。朗读全文,他换了三次气,那语速比机关枪和高速列车都快。可是在还没朗读这段文章前,他吹嘘说:“如果我挑战失败,那我就不当相声社团的团长。”可是挑战之后,他抱着拳头对大家行了一个礼,说:“请后面的朗读者多保重!小心把肺读炸了。”然后便走回了座位。

随后,老师又邀请了一名同学易桥,他长得像“德云社”里的岳云鹏,他跟前面同学的体型一样,都是胖胖的,读整篇文章,他换了五六次气,声音像蚊子一样听不大清楚,又像寺庙里的小和尚念经的声音,读完之后,他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生无可恋。”意思是说读这文章比死还难受。

读没标点的文章,真是要人命啊!

老师看我们可怜,就要我们学会加标点,她出了一道无标点文字题:

学生老师早你早老师作业做好了吗做好了老师要交吗学生老师要交的。

老师让我们给这一段貌似笑话的文章加上标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我们把这段内容整理早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情景:

学生:“老师早!”

“你早!”老师,“作业做好了。”

“做好了,老师,要交吗?”学生

老师:“要交的。”

再次的朗读,不需要那么拼命了。

下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标点是在民国后期才产生的。运用标点,可以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的学好标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