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
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说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我猜想,在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成书之时一定也暗叹过“观止矣!”
《古文观止》,作为一本从两个爱好古文的教书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习、为童子讲授古文的讲义到一本经历百年时间沉淀,传世不衰的文集,并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皆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从这一点看,《古文观止》也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
周文卷主要收录了《左传》、《国语》,其中还有《公羊传》、《梁谷传》和《礼记》。《左传》作为古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对后来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世的历史编写有很深远的影响。除去各种官方的对《左传》的解释。我读《左传》时,更多的是关注《左传》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对战争精彩的描写。
在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方法,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故事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腹黑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
读书最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意图,而是在眼睛离开书本后,脑内小剧场放映的情节。
相对于过于规整的明文,我更喜欢唐宋文章的灵动和六朝文章的韵律。在这里,我不是故意跳过汉文。汉文卷中,将近一半都是司马迁的《史记》。论谁也不能回避《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芒。但是,对于我,《史记》更像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司马迁用他精巧的笔,将每个历史事件中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完整的复活在他的书中。在读他的《史记》时,却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换个角度说,将每个人物的细节处理的那么完美,除了猜测司马迁手上有一个可以与明朝东厂媲美的专业特务机构帮他收集情报之外;那就是猜测他根据手上已有资料,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我想,目前,后面一种猜测更加让人信服些。
在理科生的眼中,世界可能就是一个个的方程式组成的;而文科生眼中,世界可能就是历史的尘埃中文明的传承。在不同的人眼中的同一个事物是不同的。在我的眼中的《古文观止》,那是我的《古文观止》。抛开一切标准答案,一切评判标准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了悦读。偶尔,也会体会到古人读书时,信手批注时的快乐。
吴氏叔侄的古文,观止矣。而我的读书,才刚刚开始。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
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相似题目
-
《古文观止》读后感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750字 高三 读后感
-
《古文观止》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读《古文观止》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一、丧欲速贫。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二、如棠观鱼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四、杜蒉扬觯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五、白珩犹在乎?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古文观止》读后感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650字 初三 读后感
-
《古文观止》读后感《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广东广州东区中学初一:张启韬700字 初一 读后感
-
《古文观止》读后感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观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让?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古文观止有档节目叫《汉字英雄》,什么时候,认字也变英雄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杭州恕热,因为最终产生的冠亚军,在杭州的同一所中学。多家媒体的地毯式采访,把他们小学、幼儿园的事迹都挖出来了,像个真正的英雄人物。我为这些孩子高兴,在全民把英语看得比汉语重的今天。但是我又看见了后续新闻,说总决赛中,存在明显误判,并因此影响到了冠亚军的名次。争议的那个词是啥?“鸡枞菌”。“鸡枞菌”是啥?是一种蘑菇的学名。出这种题,连主持人都念错,不是孩子的尴尬,不是主持人的尴尬,是主办者的尴尬了。当下弘扬汉文化,很热闹,有穿汉服,有行汉礼,有开国学课让小孩摇头晃脑背诗经,包括此类汉字比赛。汉文化究竟是啥?这些就是吗?我有个同事。以前是中学教师,汉语功底极深,关键是他喜欢,上瘾。每天早晨起床前,都要看上半个小时汉语典籍。他老父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陪床。轮到他,他就拿本古文书去看。我们都陪过床,都知道医院病房有多嘈杂。一间病室,一般有三四张床,每床有一两人陪护,探望者一拨拨来了又走,医生护士进进出出,护工推着去做B超做CT,出院的入院的,病危抢救的,痛苦呻吟的……日夜不息。那么吵,看得进去吗?换我,看看报纸新闻差不多。他说,你信不信,那些文字一读。周围的声音就听不到了。他说,你信不信,不仅是我听不到了,是周围真的安静下来了。有天小护士问:你是大学老师吗?看这么深的书。陪床的一个小年轻,用很小的声音问:这个,好看吗?同事说,我发现,他们见我在阅读,不约而同都放低了说话的声音。我并没有嫌过一句,他们完全是自觉的。诧异的是,那氛围会传染,仿佛有一种敬畏,对老祖宗的东西。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汉文化,就是叫人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平和心境的那种力量,跟“鸡枞菌”无关。600字 初三 议论文
-
读《古文观止》有感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必须品。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800字 初三 应用文
-
心如止水他一生平淡,一世隐居。就是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男子,却为世人留下了精妙哲学,他是庄子,一个云淡风轻的哲人。他初隐时,皇帝欲请他入朝为官,命人携万两黄金去聘他。皇帝派去的使者本胸有成竹,谁能挡住权财的诱惑呢?不料,庄子看着那遍地黄金,只抿嘴笑笑,轻咽出一句,“宁戏于污渎中自快!”只要是自由的,宁愿在臭水沟中游戏!他依旧是那个恬静的庄周,却字字如刀,斩断了世俗的锁链。好一个庄子!傲骨铮铮!我清楚,在他拒绝皇帝的使者时,心中自然是如止水般宁静的。他满腹才情,胸怀大志。就是这样一个豪情万丈的男子,却终究逃不脱命运的枷锁。他是苏轼,大宋王朝诗坛的翘楚。年少的他轻狂且骄傲,正如他的书法,张扬,甚至有些放肆,因为他有才。这样的他遭人嫉恨,终于被政敌抓住了机会,他被一贬再贬。世人皆认为他的大志不得舒展,定会崩溃。但他并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放下了骄傲,放下了狂放,在坡东远离纷争,过起了平凡的生活。我想,那个在坡头吟唱“明月几时有”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是官场束住了他的才华。那个在田地里披蓑戴笠的他,也会是心如静水的吧。他才华横溢,超凡脱俗。就是这样一个仙风道骨的男子,也曾深陷诱惑,无法自拔。他是李白,人尽皆知的“诗仙”。他曾是唐王的宠臣,曾令高仕力脱靴,杨贵妃亲自磨墨。他一度陷入了这众星捧月的美好。就当人们都认为这颗明星终将陨落之时。他醒悟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决意听从内心的呼喊,离开莺歌曼舞,离开万般享乐。李白醒了,唐朝的诗学醒了!他或许不止,后世记住的,不是唐王的治国有道,不是杨玉环的美艳绝伦,而是那个决议离开官场争斗,飘渺若仙,纵横诗坛的李太白啊!悬崖勒马并不晚,李白本就该是游戏山水间的,但浮华的确实难以挣脱。很高兴,他逃脱了。我知道,那个步出官场的李太白,一定是嘴角带笑,心如止水般平静的。安静恬淡如庄子,万丈豪情如苏轼,才华横溢如李白,谁不曾一度深陷诱惑,又用钢铁之心摒弃诱惑,心如止水!心如止水,当心境如止水一般时,还有什么世俗的剑可以刺伤你,还有什么诱惑的刀可以划伤你!心如止水,你婉转温柔却也坚如磐石。散一地芳华尽显,舞一曲荡气回肠!不论世事如何,无常也好,称心也罢,愿卿心如止水。900字 初三
-
心如止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题记周末对我而言一直是一段美妙的时光。计划中我总是一成不变的独自去图书馆,坐在窗边的位置。暖阳从窗外懒洋洋地洒书页上,随意染上几抹金黄的光。一阵惬意总流淌在心头,这儿似乎成了心灵的避风港。直到那一天,我改观了。同往常一样,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进入图书馆。指尖掠过一本本书,我在一排排书架中徘徊着。终于,停留在一处,迅速抽出那本书,往窗边走去。然而,今天似乎是倒霉的。一阵嬉闹声止住了我前去的步伐。几个淘气的孩子占用了我以往常常坐的位置,正兴致高涨地嬉闹着,时不时发出几阵爆笑声,然而却彻底浇灭了我心中的火,神奇般的,管理员并不在。无奈,我只能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另一边的空位。翻开书,注意力却被余光中的一片浑浊所占据。烦躁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传遍全身。脑袋无比沉重,“嗡嗡——”耳鸣似的,整个世界都模糊了,思想凝固了,只有一摊毫无波澜的死水。周围的一切使我的头隐隐作痛,似打了蔫的茄子,瘫软在桌子上,半天都未抬起沉重的手翻动书页。猛烈的风撞击着窗户,加重了心中的阴霾。终于,“嘭”的一声,我猛地上站起了身,打算离开。抬头的一刹那,边上的景物都化为一条条平行线,飞速变幻着,最后焦点聚集在一个女孩身上。她低着头,专注的看着书。几缕碎发随意地搭在耳后,眼睫毛在恬静的脸上打上一层柔和的阴影。嘴唇微抿,炽热的灯光在她脸上画出一圈淡淡的光晕,也未遮掩她眼神中对书的热爱。纤细的手指时不时轻翻书页,她的世界只有书。隔着空气中无数尘埃粒子,她的眼神是那样澄澈、幽静得似一汪潭水,蕴含着种种纯粹,那样一尘不染……没有来去匆匆的人群中的流连仓惶,没有世俗的污浊,没有无知的愚闹……在这嘈杂的环境中,她犹如一股清流,就安静地坐在那,却一下子融化了我内心的烦躁。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纯粹的眼神。那眼神中的平静包裹着对书的炽热,一冷一热,留在我的指尖,渐渐蔓延全身,一阵羞愧感使我坐下,摩挲着书页,重翻开了它。我开始不再关注周围,孩子们的嬉笑声不再现,一切令人不愉快的事,在我真正做到心如止水时淡出了世界。只有一个个可爱的汉字蹦达在脑海,渐渐的,书香弥漫在了鼻息间,净化了那一粒粒污浊的尘埃……当夕阳的余晖残照在图书馆,我缓缓放下书离开。树枝随风摇曳着我飘扬的思绪,掠过斑斑点点的叶影。原来,心灵上的宁静并不是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而是你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才能不负最美时光……这个蝉鸣稀薄的午后,我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这个午后,我改变了许多……1000字 初三
-
心若止水总是喜欢小镇,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乡村过分的质朴,有的是簇拥的人群和低矮的房屋,路旁有用来美化的廉价的花草,远远的看去,紫红的一片,美丽如同森林里可口的宝石般的野果。生活在一个如此闭塞的小镇倒也没有过分的自卑,每个人都活得很幸福。一碗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粗糙的绿豆汤,喝过之后脸上还是会浮现出满足的表情。因为心中堆积的满满的,是幸福啊。就是因为一直有着满足的心态,所以即便是粗茶淡饭,也可以吃的很幸福。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处于社会之中不同的位置,拥有不同的心态,生活也会随之而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仅可以使自己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懂得随遇而安的人同样也会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时候,事情往往不会像我们预想发展的如此顺利,但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中,保持一颗平和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往往会在逆境之中出自己完成华丽的逆转。一个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可以使他离成功更进一步,更可以使其人格魅力大大增加,有了处事不惊的心态,在一个团队之中,你就是他们的信用与希望,这不仅会是你的事业成功,同时也为你的生活、为你添加了自信与风采。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或者坎坷不平的现在,保持一颗平常心。以最好的姿态,最完全的准备,最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去前进。那么,成功之光总有一天会照射于你的心湖之上。550字 初三 叙事
-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 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蝴蝶效应的揭示,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小的疏漏和隐患,往往可能诱发大的灾难,这对我们做好事故预防具有重要启示。其实,任何事故都有诱因和征兆,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使突发性的事故,也有平时安全警觉不够等因素。 一些单位之所以发生各种事故,问题就出在对事故隐患和苗头的忽视上。有的不出事故不想事,缺乏忧患意识;有的事故过了就忘事,一再重蹈覆辙。 这些现象是频繁“出事”的罪魁祸首。“邻里失火,自查炉灶”,事故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妨把别的单位发生的问题,乃至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常进行一下对号入座,认真防治类似的隐患和苗头,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被动整治为主动管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才能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因为自家没事,而对邻里失火不以为然,或者只把别人的事故教训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麻痹大意,我行我素,这样往往容易重蹈别人的覆辙。500字 高一 读后感
-
【 古文观止】读后感高分作文古文观止 读后感800字从 左传 到 后汉书 ,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韩愈的 原道 中说“ 传 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 诗经 、 尚书 、 易经 和 春秋 。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再看韩愈的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800字 读后感
-
人生的百科全书-《古文观止》读后感人生的百科全书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6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观潮读后感我今天学习了语文书上的第一课《观潮》,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去钱塘江旁的海宁市盐官镇观潮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上次考试作文是写景物,我一下子难住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花草树木。那次的作文只是粗略写了写,没有写详细,结果一下子扣了八分。从那之后,我开始认真观察事物,看到花,我闻闻香不香;看到树叶,我摸摸厚不厚;看到石头,也摔摔硬不硬。在下次考试中,作文只扣了三分,老师表扬了我,说我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十分开心。还有一次老师问我们:“生活中什么最美?”班里鸦雀无声。上次观察事物有了经验的我高高地举起了双手,我说:“生活中花草树木是最美的,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无数美景。”老师说:“你说的太好了,你是从哪里受到的启发?”我回答:“就在我们语文课文第一课《观潮》。”读了观潮,我明白了,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处处美景。350字 读后感
-
《观潮》读后感我从没见过潮水翻滚的壮观景象,所以我怀着好奇心,捧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霎时,横贯江面的潮水映入我的眼帘。隆隆的响声仿佛就在我耳旁,那么的宏伟,那么的壮观,我突然发现,大自然那么神奇和瑰丽。通过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大自然就是一个伟大的魔法师,他施的魔法就是那些大自然的美景。人类如果破坏了神奇的大自然,大自然就再也不能回来了。素以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四年级:雷颜甄1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古文观止古文说白了也就是古代人写的东西。文章千秋之大事,万世之伟业,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体会的。古语云,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用这形容古文个人倒是觉得着实贴切,世间之事总是逃不了一个情字。这是中国士大夫们最大的羁绊了。小到花花草草,再到深秋季节,再到家国天下,几乎每件事,每一物都留下了他们的感情。纵情于山水之间,明月松石可感,落花孤雁可叹;独闯于塞外边疆,葡萄美酒可饮,孤城落日可敬。江湖上寒江独钓,庙堂中指点江山,文人都渴望净土,可几乎没给我们留下净土,能写的都被他们写完了。若在古代还可劝天公降人才,身处当今只能江郎才尽啊。古人所拜无非天地君亲师。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地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低调奢华小清新,君有先天之忧而忧的忠诚良将,亲有千里婵娟的手足兄弟,师有传道授业的万世师表。当然还有良师益友的送东阳马生,送董邵南,送孟浩然,送汪伦,送出了执手相看泪眼不舍,送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痛心,更送出了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古人所做无非修身治国平天下。文人心中都有鸿鹄之志,但终究逃不了燕雀的躯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文人做出了三个选择。第一逃避,采菊东篱,陋室有铭,第二吐槽,三吏三别,苛政似虎,第三尽力,满江红泪,生死不避。其一者,看似潇洒自如,虚实之间谁又可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又为何出山,倘若真的归隐于野,枹树而死那才是气魄。文人都推崇诸葛多智于妖,其实哪是佩服武侯之智,实则是皇叔的信任啊。做隐士做到割席自立才是真隐,别隐着隐着还说自己心怀天下,有几分小气更有几分可笑,只能说贱人就是矫情。其二者,看似忧国忧民其实一事无成,嘴上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可现实中连自己的草庐都保不住,难道不可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赊酒度日,有那时间不如搭几个草庐至少让周围的乞丐住,天下大事办不了,手里有活不想做,真是扯淡,此等小人何以称圣?然后世之人亦是小人尔,眼高手低,小人拜小人倒是合情合理。国仇家恨哪有这么简单?匈奴未灭何以成家,倒是快意恩仇,原因很简单那是我们打别人。可真正别人打我们的时候,遥望王师,家奠告翁。当然也有书生意气,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无奈主战不如主和啊,只能学得老夫聊发少年狂啊。难道只能自感神伤?只能说不装逼还是好朋友,上阵杀敌,死则死矣,岂不快哉。其三者,倒是比起前面来让人钦佩不少,精忠报国,马革裹尸,结局是惨了点,可比自怨自艾强多了。男儿自当粉身碎骨,留得清白,可叹零丁,可说惶恐,但最后请你以死明志。其实古代人真的比我们苦吗?很难说,每一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活着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古时候有苛政也有明君,正如现在有清官自然也有贪官,时代变了吗?可事情却一点没有变过,古时候有卖儿卖女,现在就没有了吗?我们不能以课本上封建社会落后用来衬托社会主义光明。同样的我不能这样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们现在看来古代的战争不过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说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日本和中国会合二为一,我们现在又何必去斤斤计较,整天放抗日片子,你烦不烦,整天说钓鱼岛,你累不累?又何必去移视线,忽视国内矛盾呢?究竟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1200字 初一 议论文
-
《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小编导语: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多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观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让?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
古文(转载)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前虑,必有一得。 出自《晏子春秋》,原文及注释如下:晏子辞①千金晏子方食②,景公使使者至③,分食食之④,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⑤,言之公⑥。公曰:“嘻⑦!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⑧!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⑨。”使吏致⑩千金与市租⑾,请以奉宾客⑿。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⒀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⒁君之赐,泽覆三族⒂,延及交游⒃,以振⒄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⒅,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⒆,是臣代君君民也⒇,忠臣不为21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22也,仁人不为也;进23取于君,退得罪于士24,身死而财迁于它人25 ,是为宰藏26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27,一豆之食28,足于中,免矣29。”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30,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31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32?故再拜而不敢受命33 。”注释:①〔辞〕辞却,不受。②〔方食〕正在吃饭。③〔景公使使者至〕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前547—前490在位。使使者,派使臣。④〔分食食(sì)之〕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吃。⑤〔反〕同“返”。⑥〔言之公〕言之于公。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齐景公。⑦〔嘻(xī)〕叹词,表示惊叹。⑧〔若是其贫也〕其贫若是乎!他穷得像这样。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错误。⑩〔致〕送。⑾〔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⑿〔请以奉宾客〕请求让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奉,供养。⒀〔再拜〕拜两次。表示十分恭敬。⒁〔以〕由于。⒂〔泽覆三族〕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⒃〔延及交游〕延伸到朋友。交游,朋友。⒄〔振〕同“赈”,救济。⒅〔婴闻之〕我听说这样(引古语常常这样说)。⒆〔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给百姓。夫,助词,有引起下文的作用。⒇〔是臣代君君民也〕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君民,为人民之君,统治人民。21〔不为〕不这样做。22〔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筐和箧都是竹器。23〔进〕向上。指在朝中。下文“退”指在朝外。24〔得罪于士〕意思是,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25〔财迁于它人〕财物转为别人所有。26〔为(wèi)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27〔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28〔一豆之食〕一样食物。豆,古代一种食器。29〔足于中,免矣〕意思是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30〔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书社,书写社的人名。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各立社。3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32〔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意,推测。33〔受命〕接受君命1200字 六年级
-
暂此文止先前已经说过,我为文的目的很卑鄙,是为了稿费;然而编辑慈悲,不忍见我成功卑鄙。遂至此我的文字也还是“无价”的。这种事情本好比要吃热豆腐,不能心急;可近来“我的钱包”如患重症,日渐消瘦,怕是还未吃到热豆腐,就已……“小财不出,大财不入”,高人应要指我条明路,让我汇款抢救“我的钱包”。这虽不假,但终有些赌博心理;且我实在不是中文系学生,终日只和文字在一起,而是将近高三地物理班学生,要和数字在一起。这两个原因加起来真是“内忧外患”,威迫我做出重要决定。于是有了此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感谢所有曾经为我心痛和让我心痛的人,谨以此文祭奠这段生如夏花般的似水年华”,在文字上忧郁的人会写出这样――比这样还这样,只恨我不够“忧郁”,仅得其皮毛,――让人心痛的话来。好可惜,我的文字只能让人痛心而不心痛。但我也会有回忆,温故而知新。先前在这里作了三篇文章,比起大多数人,算是低产。其中一篇真是可怜,因为只是“普通文章”,点击量不过几十,且其中十分之一还是自己亲力所得;另两篇侥幸得以“精华”,点击量顿时坐了直升机,上升得飞快,然人多口杂,引来褒贬。因为做人――尤其是做中国人――要学会谦虚,于是对于褒的一面,“哪里哪里”;贬的一面,“那是那是”。下面看看那是些什么――有些人果然快人快语,在我的评语里只留下“垃圾”两字,真是惜字如金。那语气仿佛出自清洁工人之口,恨不能把我的文字全打扫干净。这让我大开眼界,忍不住就想目睹什么才算不是“垃圾”的文字;一看,发现比我还惊人,居然是个“无产阶级”,“作文本”洁白无瑕。哦,果然是清洁工人啊,打扫得这么干净。真难得。我的文章不好,却蒙了审稿人的错爱,于是害他也受株连。比如有人不懂就要问“精华么”,不知是对审稿人还是自己视力上的怀疑;类似的腔调还有“一般般”、“两般般”什么的,一副“曾经沧海难为水”而且自己就是那个“沧海”的样子。因为这个责任不在我,于是把它当足球,踢给审稿人。据说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我的文章“形”已够散,而“神”却犹刚和别人打架回来,全身散架。因此有人善意指出“虽说本文为散文,但是散文再散也有他的中心,而此文仅以首尾呼应了结,中间部分由于情感的偏向力,不自觉撤的太远,无关文旨了。”这人具备护士的素养,一针见血。我走路也常这样,随意地走,不考虑回去的路。因为我觉得,老是记着要回去,必定走不远,也走不自在。当然这也有坏处,经常迷路回不来。中国真是个崇尚谦虚的国度,一旦见有傲的火苗,就齐来救火。我自以为没有怎么的傲,却还是被一些人这样认为。我本来企图向他们好好解释,但猛想起自己有好几个“四万万同胞”,真要解释起来,恐怕不是文止,而是命止。1200字 四年级
-
止殇之役透过挥舞的战戈,一张略显稚嫩的脸带着无比认真的神情。当他又一次挡住了敌人的利剑时,一支飞舞的箭在天空祭出柔美的弧线,缓缓地刺入了他的胸膛。一股冰凉的感觉从背部缓缓温漫无边际延开来,直至全身的每一个角落。曾在军营中列数次幻想自己死亡的场面。到了最后面临死亡时,心中反倒没有了恐惧和悲伤。只有对母亲的一丝怀念。他缓缓地倒一了,鲜红的血顿时染红了身后的土地,最后看了一眼纯洁的天空,他闭上了双眼,一滴泪珠从他眼角缓缓滴落……了却残生,心已碎,尽成泪乱世英雄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把一座小城围得水泄不通。这座小城在军队的包围下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只小舟,漂泊无定。一批训练有素的军队,把一座小城围得水泄不通。银白色的长矛被磨得雪亮,散发出与日争辉的光彩。身上的盔甲在风中霍霍起舞,一张张钢毅的脸上带着几分自信,几分严肃,剑已搭在被拉满的弦上,只等一声令下,就会有满天剑雨射向城中。在军队前有一位英气勃发的将军,银白的佩剑静静地握在手中,身下的汗血宝马嘶鸣不已,他就是一代骄雄李世民。只要他一声令下,数万将军士就会迅速冲进城中,轻而易举地夺下这座城池。不过他没有,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下令攻城,就会卷起一场腥风血雨,又会有数不清的百姓流离失所,而他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他,应以仁者治天下。城门缓缓地打开,守城的将领带着将士出城投降,李世民缓缓下马,轻轻扶起了守城的将领,在万人的注目中以飘逸的步伐跨进了城门,留下了一道不灭的身影,一道荡涤天涯的仁义之风。凤舞腾飞一群长着不同肤色的人,手持洋枪洋炮,迈着傲漫的步伐,缓缓迈入了这个神圣的地方。1860,一个永远印在炎黄子孙心中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所谓的八国联军原始社会入了万园这园―――圆明园。一个个精美的珐琅被打碎。一幅幅雅致的国画被撕碎了。疯狂的掠夺持续了几天,在这万园之园中,突然出现了几点跳动的火苗。火苗越蹿越大,渐渐地把圆明园吞噬其中。圆明园被除数侵略者烧毁了,但他的精神并没有毁。在这跳动的火海中,飞出了一只腾飞的火风。正是这只火风,激励我们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勿忘国耻!人弱就要被打,这是战争给我的启示。忏悔的高度一位穿着精致西服的德国人,慢慢的走到二战时被纳碎屠杀的纪念碑前,级级地跑下了,带着真诚的忏悔,向纪念碑常常地鞠了一躬。他是德国总理。一位穿着精致西服的日本人,慢慢的走到供奉二战时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前,带着无比的崇敬,向前国神社常常鞠了一躬,他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从二战发后,每一位德国总理到了在欧洲各国的集中营前,都会跪下来,为自己前辈所做的罪恶深深忏悔。而日本首相却不承认这段历史。任意修改教科书。德国总理是跪着的,日本首相是站着的,但跪着的德国总理永远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千秋百斗,恍惚千里,战争带给人们太多太多――――后记1200字 高二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