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人短命900字

论好人短命

900字 初二 散文

好人往往具有一种至高至美的品性,即善性。善性乃性格之倾向,即希腊人所谓的仁爱之心。善者可对别人的苦难产生同情,可对别人的冒犯宽容不究,可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他们宁可自己受伤也要造福于人类,他们的心远在伤害之上,他们更看重精神而不是金钱。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好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好人确立往往带有一系列客观因素,每个人评判标准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如季羡林先生认为“考虑别人比自己稍好一点儿就是好人”;王选院士的标准则降低了,即“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而北师大教授的标准就更低了:一辈子不损人利己的人就是好人。

而就公众而言,雷锋同志该是标准的好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年8月15日,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的雷锋于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引得无数人的无限哀思与叹惋——为什么好人总不长命?

就道家学说而言,人分为三魂七魄。三魂分为灵魂、生魂与觉魂。灵魂司品行,生魂司生命,觉魂司感觉,三魂总额恒定。由此可见,灵魂之增必将对生魂造成一定影响。据此种解释,“好人不长命”现象自然不言而喻。只是魂魄学说过于玄妙,实在令人难以确信。而就现实分析而言,“好人不长命”现象也可得到解释。因为好人愿为他人造福,具有善心而对这种善心难以把握,从而极易导致善心的误施,被他人的厚颜和妄想支配,以至于把善心“作为牺牲献给那些专横无道的暴君”,最终成为恶性的牺牲品。好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忧国忧民,易操劳成疾。这大概也是导致好人短命的一个原因。另,好人因他们的正直,因他们的敬业,因他们的爱国极易遭恶人的妒忌与憎恨。因他们的善行犹如一面镜子,令恶人的丑恶行径一览无余。藏在华衣下的丑恶灵魂由此开始恐慌,为除掉这种恐慌,恶人们的报复自然集中到了恐慌之源。

“好人不长命”,那么还要不要做好人呢?乐观一些的说法,好人之所以短命,只因所谓生者实则在世上服刑——某种意义上而言,肉体确是对灵魂的一种禁锢。而死亡则是一种回归。就像有些宽慰之语:“他们是先到天堂占位置去了”。另一种说法,“好人不长命”一说其实出于是人们对好人的怀念——尽管并不是所有好人都像雷锋那样英年早逝,而人们还是感觉好人实在活得太短。然即使好人短命,而他们的精神永存。就像臧克家《有的人》中所说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曲终人散时

800字 初三 散文

生命有时会因着期盼而幻化着不同的色调。苍白色的,是游云;灰蓝色的,是苍穹……在每一次相异的幻化中,总有人,在演绎着不同情节的冷暖色调。

像变色龙一般,将自己完全融化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有所期盼,亦有所顺从。

关键词:时间。无望。

那些蛰伏在时间里的期盼,若带刺的藤蔓,缠绕在机械运转的生活之中。《东邪西毒》里,那个蛰居在桃花岛上的女子,带着金庸赋予的暧昧,苦候在枯枝残败的苍凉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期盼着在某一天,在某个转身的刹那,能敝见那个叫盲武士的人,站立于身后。

而生活终也不能尽如人意。当年华不再如玉,转身却遇见一个陌生男子,将那份与日堆积的期盼,摧毁于无声的刀光剑影之中。末了也只能带着无望,终此一生。

关键词:思念。生死。

那些潜藏于思念底层的期盼,偶尔也会穿插在生活的罅隙中。让现实于亦真亦假间,呈现在他们眼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明知生死殊途,却仍无法抵御思念的侵蚀,只能于朝思暮想间辗转反侧。思念至深,相见的期盼亦与日俱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去经年,终也只能于虚幻间,掷放心底的期盼了吧。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马嵬坡下一别,从此便阴阳两相隔,没有交织,不曾会晤。有的,只是满满的悲戚与惨淡。再见朝阳殿时,面对着太液芙蓉未央柳,也只能是掩面而泣,轻叹着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吧。但,那些熟悉的场景,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心底最深的思念。岁岁年年,亦无法终止对再相遇的期盼。寻寻觅觅间,但见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遂了心愿,却落得个此生长恨。

关键词:蜕变。邂逅。

安徒生的笔下,那些,悬浮于蜕变中的期盼,举着朦胧而天真的步伐,铺就在成长这段长长的旅途之中。

因为倾听了一段奇妙的旅途,于是便开始渴望着成长;因为邂逅了一次微妙的心动,于是便开始盼望着蜕变。当灵动的尾鳍埋葬于海底,并以此换来期盼已久的一场相识的那一刻,她开始蜕变。经历了破蛹的挣扎,末了却只能幻化成泡沫,长眠于冰冷的海面之上。

关键词:曲终。人散。

剧终的时候,当所有的色调全都融化在闭落的帘幕上的时候,所有的期盼,便也随之终止了脉搏。所有的情节,便也随之回复于原有的平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遥想当年,亦不过是有所期盼,有所顺从。如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