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心都在远方流浪
在各类书籍中,加在三毛前面的形容词都是倔强、坚强、特立独行等等。但仔细想来,三毛毕竟是个女性,再坚强、再倔强,又能到何种程度呢?
其实每个文人骨子里都是清高的,他们不屑与别人混为一谈,所以敏感的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女性,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生活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上,三毛值得任何人膜拜,她可以穿着破旧的牛仔服席地而坐,潇洒不羁。她可以流浪异国,不受阻碍。就算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将她打垮,她永远可以用别人艳羡的姿态凌驾于现实之上。这也可能是许多喜欢三毛的原因吧。同样,她可以像个小女子一样,将深入骨髓的思念写得如此动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它有着小女子的情怀,大女子的魄力,有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所以上帝只能狠心夺走她生命的长度,让她在不惑之年就匆匆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哀戚
无论怎样,对于三毛我永远只能是企羡,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人文情怀铸就的母性
毕淑敏的作品大多充满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但又不像白先勇写浮世繁华,我曾看过她的一篇《婚姻鞋》,观后拍案叫绝,文笔到位,犀利中透着过来人的情感,其余作品也是文笔细腻,委婉流长。别人说作家里的犀利一枝花应该是龙应台,一支笔写遍万般沧桑。其实这是要分类别看的,毕淑敏文中有一种母性的光辉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付之一炬,要他描绘大街上行人的样貌,而这正是毕淑敏所特长的,用尖锐的笔锋描绘人事物,所以她才会被读者所接受。试问,谁会不接受一个描绘生活的人呢?
她将每一对灵魂伴侣的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将幸福写得如此动人“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
所以,毕淑敏一生善良。她的光辉,照亮了千万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追寻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幸福不是深情,而是久伴,在于点滴之间的关爱。
以平常心生情味
我常常想,世上再无第二个林清玄,可以将文写的如此淡然却引人深思。他的文章,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如清酒,又清又有味道。
这个世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淡泊一生静静写文。林清玄就好像我们心里某一角落安静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想过到了某个年纪能平安喜乐自由,达到林清玄文章中的高度“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每天被世俗杂务压制住的时候,能让我平静下来的只有文章与歌曲。林清玄的文字有治愈的功能与直达心灵的力量,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记得《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写道“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林清玄确实以“花”来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操来支撑的心灵,留给读者难以摒弃的美。
这也可能是林清玄写文的情思所在,情味淡然,醇香悠长,似一杯清酒,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春天,十个海子
与大多数人一样,初读海子,是那首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我的脑海里边有一个海子。我惊艳与这位先验性的诗人。有人说,海子是为情而死。这也众说纷纭。诗人的内心比作家的更孤独,这是我一直赞同的。也许是没有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吧。海子一生爱过七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她的母亲自不必说,他与其余的六个有着怎样的纠葛我们也不妄加揣测,我们不是他,又怎会懂他。诗人内心是怎样的孤独落寞竟能让他如此决绝,留给后人无限的哀叹惋惜。
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懂,只有评赏生前的作品了。他的诗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反而给人清晰的存在感。所以,海子死后,大家才会说法不一。一位诗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于《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然后有人在海子生前的作品中找到了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遍地感受这些时,诗人已逝。
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我看见远方,看见海子向我走来,面带微笑,身后一片春暖花开。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而他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本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不必苛求太多。余秋雨曾执笔写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是的,文人。
忆恋“星海”
我留恋,留恋这世界美丽的容颜
风的飘逸,海的幽深,天的湛蓝,地的宽广
月光下不改的美景
水火中不变的真心
我留恋,留恋这少年纯真的回忆
花的芳香,树的高大,水的甘甜,路的蜿蜒
往日里嬉戏的身影
山坡上群童的笑音
我留恋,留恋这人间轮回的四季
草的碧绿,火的炽热,云的轻柔,雪的洁白
水波里荡漾的记忆
九天外奔腾的梦想……
湖北省广水市应山广场中学初二:董震
相关推荐
-
文人文人,一群游离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精神病患者!他们追求着精神解放的同时,又寄冀于物质带来的享受和灵感,在双重世界里矛盾重重。他们标榜着清高风洁的品格,又不得不在俗尘历经磨难,他们痛苦、迷茫、彷徨、不知所措。他们又在痛苦中不断的追求着理想中的精神高度,在物质世界越痛苦,越沉迷于精神世界。他们是一群不舍不扣的精神病患者。远在春秋战国,就有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按现在的心理学分析,屈原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病患者,只看到自己内心而忽略了世界所存在的根本。这是极度的精神与极度的物质相互的碰撞,在强大的不可动摇的物质世界面前,屈原的精神世界渺小的如同泰山下的蚂蚁那么不堪一击,最后忍受不了精神世界的极度压抑,以跳河自杀来结束生命,来呐喊世人的觉醒!这是悲剧,然而,悲剧不止一次的发生……近代自杀的文人,举其大者有王国维、三毛、海子、老舍、顾城等。当中,海子的自杀给我最大的印象,也是文人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矛盾的最典型案例。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微查湾人。1964年3月出生,1979年以15岁之年考入北大法律系,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在呼啸而过的火车,断裂的身体——和着他的诗,他的梦,破碎在只匆忙走过的26个年头里。这是不舍不扣的悲剧啊!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一生向往大海,期望能到海边领略大海的奔高,起静的风范。从诗文里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对大海强烈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充满了温煦。但恰恰就是这首诗,奠定了他自杀的依据。正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对向往的大海——想见又不敢见的矛盾,最终让他把希望寄于明天,把绝望留在今天。正是物质极度贫瘠和精神世界高度丰满,让海子不堪折磨,迫使他精神高度分裂,最终走向不归路。死时,抱有的《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疾风中翻落……悲剧的产生,我们是可以预见的,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这将不断的发生,不断的为文学史上,勾勒一笔又一笔殷红浓墨的悲伤。正是由于文人过于活跃的精神的高于他人的思维深度,让他们离人群愈来愈远,最终不堪忍受与世独群,个个用极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性格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清高风洁,孤寂独行,离人索居,在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不断徘徊里,导至精神分裂!但愿往后的文人,能够清醒一点。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文人我如何也无法想像,一个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如何能够写出一千五百多首诗句,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巨作,我更想像不出,当年的大诗人怎样生活在成都郊外的草堂里,秋风秋雨中,吟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在当世之时,地位并不高贵,声名并不显赫,生活的压力对于诗人而言,是个大问题,他是现实的,他不能像达官显贵那样悠闲地在自家的庭院里散步,也不能像太白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也许并没有想到用自己的诗歌去换点什么,不能像自己的祖父那样恃才狂傲,他面对的只是不间冷冰冰的草堂,一所简简单单的茅屋。我们并不因为他的穷困潦倒去反衬他的伟大,更不必说伟大的艺术家多是穷困的、清高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赞美的是那样的一个时代,国力强盛的唐帝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皆的作诗的习惯,诗人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青莲的诗句中体验到了唐人的浪漫,又从子美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生活中无限的苍凉,一个伟大的时代浓缩在二个人的诗句中,更准确地说,浓缩在唐诗三百首中,而杜甫,无疑是其中最为浓重的一笔。一场安史之乱,唐帝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诗从从盛唐中一路走来,历经三代,饱经苍桑,生活的无奈与寂落溢于诗表,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更看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穷困潦倒而心系天下,中国文人向来有心系天下的宏愿,但生活困苦而依旧可以守此志愿,少之又少,或许只有子美与陶子了吧,而这也正是他引起后世文人共鸣的原因之一,后世像尊崇圣人一样推宠杜甫,其伟大的人格精神是其中重要原因,理学宗师朱熹更是将之与诸葛亮、范仲淹、颜真卿、韩愈并称为中国五君子,尽管在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人人皆可以为圣贤,但真正可成为圣贤的民间人士除了子美估计找不出别的人了吧。中国人自古喜欢诗歌,从诗经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哪个不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推崇的仙人、圣人。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是经过数次重建、多次修复后的现状,包括解放后的大规模扩建,到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博务馆,但是当年的草堂也许根不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的草堂早不是当年的草堂了,现在的草堂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能让我们无限联想的纪念堂,而最为真实的是这块地方,这个当年杜甫生活过的地方,因为诗人的许多作品都出自这个地方,诗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之久,相对于漂泊的诗人而言,这已是相当长了,于是后人,尤其是文人更将这个地方奉为“圣地”。900字 高一 叙事
-
在远方人只能循着时间的步子前进,思绪却是自由的。疲于学业,就不禁叹着回望过去,但那些快乐温馨也只鲜活在沉默的相片里。心底明了,再也回不去,只好任思绪飞向未来,飞向远方,飞向那无数次在梦里闪光的地方……耳畔仿佛想起候车大厅里人群的喧闹,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在他们中间,兴奋又不安。离别的站台,会不会有父母偷洒的热泪?一遍又一遍的叮咛,随着我,乘上远方的车。我不会看见父母的背影吧,因为他们一定会目送着我,直到最后一阵扬尘也散尽。就那样,在不可知的远方,我将继续呵护我理想的嫩芽,助它成长。我将在一个普通的早晨醒来,却发现眼前已不是那看了十几年的那天花板,也许这天花板更新,却雪白得有些刺眼。摸到厨房,桌上已没有热气腾腾的早餐,更没有妈妈温暖的“早安!”。心下失落,出了门却走上陌生的街头,闯入陌生的人群,听着陌生的言语,呼吸着陌生的空气。想赶紧给妈妈打个电话,听一听温暖的遥远的乡音,却突然想起妈妈临别的话语:“在那要好好照顾自己,人总要适应新的环境。”终于小心翼翼地张开双臂,像拥抱故乡那样拥抱这座城市。抛却绵绵情思,学着与这里的人们步调一致。等我吃惯了这早餐,爱上了这里的繁华夜景,年轻的心与故乡的连接线越来越细。奋斗、努力,一心向着理想靠近,渐渐地,故乡的幻影消失在梦里,浮现的是这城这景。当我在这繁华之城的灯海里徜徉,忽觉故乡的万家灯火也曾这般让我流连,不知家里的灯仍是暖色的吗?还是因为孤寂而清冷。当我在哪些超市买菜时,忽觉外婆的菜地是那样亲切可爱,不知那亩地还精神吗?还是因为外婆的衰老而无人料理。短短的电话线,承载不住厚重的思念,却无法归乡。思绪回转,迫切地确认自己仍在故乡的怀抱中,霎时心安。也许在远方,我将收获理想甘美的果实,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开阔视野。但在夜深人静时,记忆回流,我一定会忆起现在这含着悲伤的痴想。现实远没有幻想那般虚无,也许未来时间的某一刻我会在冷寂的夜里哭泣、心痛,但我还是要继续走。因为在远方,总有那么多令人向往的闪光。哪怕背井离乡,哪怕惆怅迷惘。故乡一定会被安放在最温暖的地方,当远方的寒风吹来,我将用回忆御寒。800字 高一 记叙文
-
在远方阳光之下,会有花开,花开时会有梦想绽放。阴云之下,会有叶落,叶落时会有希望神伤。在远方,是与阳光沐浴,还是与阴云对饮?我们每个人都带有一丝情绪在路上,或欢喜,或惆怅,或苦闷,或迷惘,但不管怎样,却一直在路上,去一个知道或不知道的远方。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看不清方向。慢慢走着,氤氲的雾气漫过脚踝,浸没腰身,盖过头顶,眼前尽是迷茫,阳光透过雾层,照在脚下的土地上,像是天堂的圣光,我向着他的方向寻找。学着蚂蚁一样匍匐在这土地上寻找精神的食粮,学着狼一样嗅出远方的味道。每个人都在行走着,只是不知道前进还是后退。前行的人品尝露水的味道,荆棘刺伤过他的臂膀,但那又怎样,远方有它的渴望。后退的人有太多欲望,重回起点也只是空想一场。我曾不止一次的奢望,奢望梦想照进我的世界,让我有一种信仰。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幻想可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言论,一切的别人的我都不要。只要一步一步寻求未知与美好。我也曾想要磨尽时间享受人生,沉沦之间败退人生,但那是怎样愚蠢的一个想法。清风拂面,携着阳光的味道。不曾知晓的未来,是拼搏的方向,在远方,是梦想的故乡。人生如白驹过隙,只一瞬而已。生活中的享受,只一时而已。幸福的味道,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好坏与否,只能独自走向远方去寻找。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高一:张坤550字 高一 散文
-
在远方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的懂得故乡,你有没有想象过在18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远方的霞光,早已光彩万丈。夕阳逐渐沉下云海,只留了一道道红色的痕迹。风呼呼地刮着,虽劲厉但也不失一丝惬意。醉醺醺的云彩显现出两层颜色,我走在已近昏黑的晋城市的路上,这里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里,今年6月份已远在脑后,整个暑假我都寄情山水,畅享考上北大的惊喜与激动,只可惜周围的祝贺全是地道的“晋普话”。我怅然若失。18岁生日已过,我却在盼望着19岁生日。只有生日时,我才会回到高平去看一看古城路上的繁华,听一听有些嘈杂却又亲切的乡音,闻一闻小吃街烧豆腐的清香,尝一尝这我的至爱、高平人的至宝。然后,我会近乎扭断脖子似的回头看高平,任汽车无情的带我远走。有时火车鸣笛声一起,我就一阵战栗——谁知道何时我会被这长长的铁皮带走呢? 终于,在那个浸在落日余晖中的下午,我拖着长长的影子和家人一一拥抱告别。向前走,我很想停下;然而当我欲折返时,我的脚步却又不由自主地往前走。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我不愿落下。这儿是高平的车站,长长的铁轨延伸向远方,站台、铁轨、不舍、眷恋。残阳如血。自此,我的心离别了这氤氲着烧豆腐的清香的小城,前往远方。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我到了北京城。提着行李,我慢慢的踱着步子。每一个人都急匆匆地往前走,为了他们既定的目的。我不自觉地微笑,因为这里的人们都很和蔼,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对来客,而我则不知为何而笑。我一直在徘徊,徘徊在这车站里、人群里。我终于下了决心,然后走出车站,直接坐上一辆的士,说:“去北大”。曾记得多少人说,高中最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谁知道刚入大学的我就开始感叹:“原来大学最苦”。为了考好,我每晚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然后是一天的紧张生活。我感觉到我成了机器人,一个不断往脑子里灌输智慧和学识、只会往肚子里扒拉米饭的机器人。唯一好的,是这里的书。礼拜天的下午,我会拿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前往未名湖。在一派祥和安宁的环境中,我朝南而坐,在落日的余晖中翻开书本,抚摸着它厚实的纸页,倾听着风的呢喃,为它一天的快乐而快乐,却始终找不到我的快乐。这里的水和风都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里。每当我在小巷中聆听一遍又一遍“冰糖——葫芦”的吆喝时,我便依稀听到了浓重的“高普音”——“烧——豆腐”!然后自得其乐地沉浸在它的高亢粗犷而又不失音律之美的旋律中。在这儿,除了来去匆匆的行人和高声吆喝的小贩,还剩些什么呢?我有时在杨柳依依的未名湖畔仔细回想,原来离开家的人是这样可悲,同时又这么可恨可怜——想家是软弱的表现!我恨,咬着牙,攥着拳。但是每到西山,我首先想到的是羊头山;每到北海公园,我只回忆起童年放纸船的丹河。这是一种锁不住的情思。矛盾,矛盾啊!高平有什么好?我不知道。现代化吗?少见高楼。文化浓吗?老文物大都毁损了,除了那元代的戏台。城市管理的好吗?天天修路,交通堵塞。只有那古城街,那街上的烧豆腐摊,那诱人的清香,才是承载我和这片土地情缘的纽带,那里有我爱和爱我的人,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始终在互相守望。老舍先生在想北平,只因他不在北平;我在想高平,因为我不在高平。翘首南望,我不见炊烟袅袅;回眸远眺,又望不断南飞雁。下雪了,我捧一掌心待其消融;而心里的雪水却在凝固聚集——心中下了一场大雪,雪盖住了高平的正街小巷,卖烧豆腐的人走街串巷地叩着我的心扉,一股股清香让我又不禁打开了久违的柴门。在远方,我不如擎天柱,把赛伯坦星球忘得一干二净,为了打败御天敌不惜摧毁自己的家园与地球的空间路。我舍不得。摧毁了烧豆腐这纽带,我与亲人之间除了温情还剩什么寄托呢?原来,家,是你幼时渴望冲出之地,成年时渴望回顾之地。我虽未及暮年,但若我也“烈士暮年”,家一定是我渴望生活之地。故乡的东西,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时,我不懂珍惜;在远走他乡之后,才发现,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自己已无缘“与子公食”。什么是故乡?是你一辈子在外打拼却最想回去歇歇脚的地方。那里的暮鼓晨风能给你一串串风铃似的回忆,风一吹便响彻心扉。对我,那里有亲情、友情、乡情,也有一声声悠长的吆喝——“烧——豆腐!”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
流浪远方我要到远方流浪,在长江旁的岩石上静静的欣赏,追寻汹涌的清凉的浪;我要到远方流浪,在长城最高的烽火台是仰望,任凭寒冷的风刮在我的身上;我要到远方流浪,在赤壁的楼台上歌唱,记录赤壁大战中被刻下的永恒的篇章;我要到远方流浪,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上,俯视上海最繁荣的景象;流浪流浪远方……1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流浪的心。有一天你和我说你要去流浪我说好啊好啊我也要一起去你知道我最向往流浪的生活啦可是你你很坚决地说不要我去我比任何一次都乖的没去问你为什么我自到你要一个人走剩下的路不要我的陪伴独自一个人忍受孤独转身离开,你的面目已经模糊反正你的诺言都已经辜负我只有拿微笑来练习一遍遍的告诉自己不哭可是,可是,可是你知道吗那些摸不着的幸福此刻却那么真实的在我眼前晃动着曼妙的身姿欠下的幸福,留下的你的诺言你带走吧我不想要你的保护早就不想如何去保护走过后我们才懂得微笑是彼此最完美的诠释街上的情侣手牵着手我站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你的身影苦笑无言:你早已经走了永远太遥远,眼前的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不是相见恨晚只是为爱不够勇敢原来,你早已要独自一人去流浪可是还是忍不住问一句,那么我算什么呢现在我也一个人去流浪去你说的到不了的远方我会一个人一直走下去我要见证一场又一场的生死离别不过那都是别人的与我无关我是个过客400字 一年级 议论文
-
文人文人多不愿自称为“作家”。“作家”“做假”。对老祖宗发明的文字,他们有很大的疑义,想那造字时代的君主定不会有“文字狱”的念头,却苦了后来的老文人们,硬是在百把字的文章里留下了成堆的通假字,用数学老师的话说,就是文字的近似值,说白了,其实就是错别字。文人手中的笔,仿佛不是自己脸上的嘴,丢下的文字,似那没有瞄准器的冲锋枪------乱射出来的。无须顾虑前方是否有靶子,只是为图个痛快。假冒的,走私的,劣质的,只出子弹不吐壳的,连扳机都扣不响的依然妄想能吓死两个文盲。用1。5的眼睛带老花镜去洞察社会。用草纸编印的心得,大泻在文化市场上,去诱骗“处女们”的第一次。笔名的隐身效果大大超过了U17上的钠米氧化锌,或干脆牺牲自己的知识产权,慷慨地让给自己最厌烦的名人。这一招是郭靖射大雕,一来以他人的名声去提高自己的销量,二来以自己肮脏的语言反过来玷污那厮的形象。以子之矛攻子盾,打一枪换一个名字,机动灵敏地游击战术,“绝影”1般地消失速度,让人望尘莫及。文人习文人学人文。文人是拥有智慧语言的泼妇,生存在批判和被批判之间,在这百鸦齐沸的时代里,期待有王者英雄出现,我想那人定是聋哑人,因为只有他才可以做到真正用心去书写!450字 高二 议论文
-
文人的莫逆之交刘禹锡贞元六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莫逆之交。“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会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的噩耗后,刘禹锡泪如雨下。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刘禹锡还花费了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此外还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文人相轻的毛病自古有之,修艺修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堪比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至真至挚。友情如果没有志同道合,只靠名利与金钱来维系,那么就只能是貌合神离,不能久长。600字 初一 议论文
-
文人的风骨文人的风骨是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节操。面对生死决择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为自己找一个续命的方法和理由。但是他没有,他准备用自己的陨落唤醒四万万国人沉睡的灵魂。他的那一根骨已不再是他自己的那一根骨,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有了这节操,国人才行得正,坐得直;因为有了这节操,中华民族才在生死存亡中挺起了倔犟的头颅。文人的风骨是海伦·凯勒在严重的生理缺陷下而达到文学巅峰的无畏。尽管她又聋又瞎,但异乎寻常的勇气与毅力,让她在困难面前变得异常强大。而无畏便是这勇气与毅力的载体,是无畏让困难变成了历练,是无畏让她在面对困难时还能发出欢快的笑声。没错,这就是风骨,它能让处于劣势者成功,它能让失败者微笑,它能让成功者继续奋力前行。回首绵延期了五千年的文人风骨,它是岳飞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我的忠义,它是郁达夫身陷孤岛却拒绝与侵略者合作的正直,它是史铁生身患残疾却笔耕不辍的坚强。文人正因为有了风骨,才凸显了才气。曾经,十分羡慕那些有风骨的人。从今以后,我不再羡慕,因为有一天,我也会有那风骨,13亿国人也都会有,而民族的风骨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4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文人的心都在远方流浪_1500字在各类书籍中,加在三毛前面的形容词都是倔强、坚强、特立独行等等。但仔细想来,三毛毕竟是个女性,再坚强、再倔强,又能到何种程度呢?其实每个文人骨子里都是清高的,他们不屑与别人混为一谈,所以敏感的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女性,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生活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上,三毛值得任何人膜拜,她可以穿着破旧的牛仔服席地而坐,潇洒不羁。她可以流浪异国,不受阻碍。就算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将她打垮,她永远可以用别人艳羡的姿态凌驾于现实之上。这也可能是许多喜欢三毛的原因吧。同样,她可以像个小女子一样,将深入骨髓的思念写得如此动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它有着小女子的情怀,大女子的魄力,有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所以上帝只能狠心夺走她生命的长度,让她在不惑之年就匆匆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哀戚无论怎样,对于三毛我永远只能是企羡,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人文情怀铸就的母性毕淑敏的作品大多充满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但又不像白先勇写浮世繁华,我曾看过她的一篇《婚姻鞋》,观后拍案叫绝,文笔到位,犀利中透着过来人的情感,其余作品也是文笔细腻,委婉流长。别人说作家里的犀利一枝花应该是龙应台,一支笔写遍万般沧桑。其实这是要分类别看的,毕淑敏文中有一种母性的光辉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付之一炬,要他描绘大街上行人的样貌,而这正是毕淑敏所特长的,用尖锐的笔锋描绘人事物,所以她才会被读者所接受。试问,谁会不接受一个描绘生活的人呢?她将每一对灵魂伴侣的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将幸福写得如此动人“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所以,毕淑敏一生善良。她的光辉,照亮了千万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追寻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幸福不是深情,而是久伴,在于点滴之间的关爱。以平常心生情味我常常想,世上再无第二个林清玄,可以将文写的如此淡然却引人深思。他的文章,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如清酒,又清又有味道。这个世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淡泊一生静静写文。林清玄就好像我们心里某一角落安静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想过到了某个年纪能平安喜乐自由,达到林清玄文章中的高度“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每天被世俗杂务压制住的时候,能让我平静下来的只有文章与歌曲。林清玄的文字有治愈的功能与直达心灵的力量,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记得《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写道“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林清玄确实以“花”来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操来支撑的心灵,留给读者难以摒弃的美。这也可能是林清玄写文的情思所在,情味淡然,醇香悠长,似一杯清酒,流进每个人的心里。春天,十个海子与大多数人一样,初读海子,是那首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我的脑海里边有一个海子。我惊艳与这位先验性的诗人。有人说,海子是为情而死。这也众说纷纭。诗人的内心比作家的更孤独,这是我一直赞同的。也许是没有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吧。海子一生爱过七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她的母亲自不必说,他与其余的六个有着怎样的纠葛我们也不妄加揣测,我们不是他,又怎会懂他。诗人内心是怎样的孤独落寞竟能让他如此决绝,留给后人无限的哀叹惋惜。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懂,只有评赏生前的作品了。他的诗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反而给人清晰的存在感。所以,海子死后,大家才会说法不一。一位诗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于《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然后有人在海子生前的作品中找到了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遍地感受这些时,诗人已逝。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我看见远方,看见海子向我走来,面带微笑,身后一片春暖花开。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而他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本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不必苛求太多。余秋雨曾执笔写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是的,文人。高一:北极伊昔如昨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议论文
-
心若荒凉,哪里都是在流浪风,缓缓地,划过我的指尖,惊扰了我的朦胧的双眼,掠起我缄默的沉思,来不及捕捉它的一丝踪迹,只剩下凋零的残香在鼻尖逗留,内心的荒芜散漫开来,想倾诉却有一种无言的空白,无奈只得将心声沉寂,呵!原来心若荒凉,在哪里都像是流浪。轻执起廋弱的笔杆,徘徊在苍白的素笺上,在十月深秋的静谧夜晚,本想寄情于纸笺以解心忧,却心乏无力,转头轻轻低吟一首动听的歌谣,为它取名叫‘流浪’,歌声在静谧的夜空下飘荡开来,悦耳的歌声回荡在翠绿的荷花塘,片片粉嫩的荷花随风起舞,阵阵荷香沁人心骨,微风掠过,卷起层层涟漪,于水面荡漾开来,一个一个的晕圈在水面泛起迭迭波澜……夜,很静,很清,风在耳际丝丝游离,微微颔首,捕捉一丝清风于指尖,辗转戏弄,让万千思绪在指尖停留,四周一片清静,时间在这一刻突然驻足。风依旧冷冷地吹着,吹散了我杂乱缠绕的思绪,莫名地,眼泪,在这一刻开始漫步飞舞,炫目的舞姿从眼眶边拉开了帷幕。它奋尽全力地舞着,舞着,直至舞到生命的尽头。冷风渐渐地停息下来,身体渐渐回暖,斑斓的记忆却早已被风干,力气一点点地从身体里抽离,一个趔趄,虚软的身体瞬时瘫倒在荒凉的大地上,内心一片荒凉,记忆的碎片四处流浪……微微垂起无力的双手,让冷风渐渐带走那份仅有的余温,风静静地吹着,吹开斑斓的记忆匣盒,悄悄探头试探,泛黄的记忆碎片在里面安然地沉睡着,那么安静,那么安详,然,时光如流水,眨眼间它却无情地带走了一切美好,再回首,曾经的一切都已渐行渐远,内心凄楚不已。远处的霓虹灯闪闪发亮,指亮了我走出阴霾的方向,记忆之门再次开启,往昔点点于脑海中倾巢而出,一幕幕支离破碎的镜头,慢慢地在大脑中回放,心在这一刻开始颤抖,被风无情地摧残着,渐渐变冷,变冷,冷地没有一丝余温,却不敢恣意去触碰,触碰那尘封在记忆中的似水年华,心,在这一刻没了落脚点,流浪的心儿开始徘徊……静静地瘫倒在大地上,风,卷起散乱的发丝,在风中肆意乱舞,静静地享受着那份寒碜,那份薄凉,直至晨暮的钟声敲醒了记忆的钟摆,缓缓地睁开惺忪的睡眼,四周一片清寂,鸦雀无声,一滴晶莹的露珠儿安逸地在睫毛上打着盹儿,一个不小心,滚落到脸庞上,冰冰的,凉凉的,有些许清冷。空气中流动着丝丝肃穆的气息,远方,一首伤感的曲调渐渐飘近,飘近,回荡在耳际久久不曾离去,缓缓地闭上双眸,慢慢地让混沌地思绪沉溺在这首悠悠的曲调中,在曲调中沉沦,沉沦,黯淡的灵魂放飞在荒凉的原野上,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焦距,没有了归宿……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莫名的思绪,丝丝舛动,丝丝游离,直至交织成密密实实的团,在荒野上滚动流浪……晨曦的暖阳在脸上洒下斑驳的树影,给我枯竭的生命带来丝丝生气,心虽已斑驳,残碎不全,但我仍不愿去流浪,想要一个家,想要有个落脚的地方,来放置我疲倦的躯壳,来栖息我疲乏的心灵,为此我踏遍高山流水红尘万丈,越过湍急的溪流和波浪,万里寻觅心的方向,奈何天地虽大,却没有我容身的一席之地,无论走到哪里,心依然在流浪,没有寄居我的地方。静静地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抬头远望群雁飞翔,亦多想卸下一身戎装,不再背负一身行囊,就此轻装起航,踏遍万里波浪。抬头远望渐渐隐没在云层中的雄鹰,各种情愫不觉间流露而出,双手合一默默祈祷着:倘若下辈子可以转世轮回,我定要做一只翱翔天际的雄鹰,天南海阔迂回盘旋,鹏程万里,无须绚丽的彩衣做伪装,无须尘世的俗念惹烦恼,只留雄健的翅膀于苍穹间自由飞翔,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即使遇上海浪滔天、狂风骤起的险境,它,我亦会用我尖利的喙、锋利的爪,扞卫着前行的生命历程,那样多好,活的轻松,活的潇洒,心也不再荒凉,亦无须背负烦扰去流浪……就这样尽情地展翅翱翔,翱翔在碧水蓝天上,翱翔在一片清明的净土上,让清风白云伴我身旁,微微低眉间,一抹黑色的倩影划过身旁,化作黎黎曙光指点我起航的方向,流浪的心从此不再飘荡,路旁的花儿有了馨香……如果那样,心儿也不会再荒凉,人生也无须多忧伤,梦里流浪亦不再凄凉。心儿开始盛装了色彩,人生开始有了方向,我的征途亦不再迷茫。顷刻间,我摇身一变着一身轻装,整装待发开始了起航,载歌载舞一路欢唱着,芬芳的花儿似为我而怒放,万里红尘点点惹人怜。在前行的路口旁,偶然间,让我邂逅了你俊美的容颜,让我的生命从此多了一份色彩,心儿也多了一份牵念,从此我朝思暮想,夜夜难眠,只求与你再次相见。为此我长跪叩拜,诵经念佛,不为今生,只为来世,祈求修的一份尘缘,在流浪的路口再次与你邂逅,以焚我一世清幽,圆我一世相守。轻折素笺于掌心间,任清风将它吹向空中,如翩跹的蝴蝶展翅飞翔着,将它带到我思念的人儿身旁,丝丝暖暖轻洒在我的脸庞上,我的心儿从此已不再流浪,有了栖息的港湾来停歇,风,从耳际徐徐划过,一缕幽香在周身飘荡着,心已不再荒凉,人生亦不会再去流浪,梦想飘荡在大海之上……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心向远方侯知候觉中发现,我已走过了人生很大一段路程。暮然回首来时路,有通衢大道,也有曲折、蜿蜒小路。越过时空之光的折射和传递,我仿佛看到步履蹒跚的自己,行走于尘土飞扬的时光隧道。隐约听到轻声低吟的幽幽耳语和豪情壮志。时空中温暖的春风和刺骨的寒风,如文学分析中的情景交融,共同构成一幅朴素、肃杀的白描。这幅历史画卷,重叠着几多沧桑?偶然的一次,在学校阅览室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疯萍》,下面赫然写真“陶××”几个字,这不是我的老师吗?我的老师!豁然之间发现,陪伴我对多年的文学,却处于沉睡状态。一年又一年,我走过了青涩的花季,忧郁的雨季,犹如柠檬的味道,香味犹存却触之不及。走过了年少,走过了幼稚与忧伤。这时,有一张张熟悉、亲切的脸庞随着心潮的涨落而棱角分明。年少轻狂的心路里程中,我遗路落了一颗颗明亮、晶莹的珍珠,我学会了用成长与稳重、理智与成熟,将其串联起来;用一只包含感恩墨水与永恒的三寸笔头,寻找丢失的遗忘。迢迢山路,悠悠远方。我在农村土生土长,红土高原,那水一方,那土一方,都是我的眷恋。土地,一首空灵的抒情诗,一泄千里的文字长卷。我热爱文学,如同爱土地。中学时,我的学习偏离了“地球”中心,理科一踏糊涂,简直近似白痴。教我们几何、数学的甫老师的口头禅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对我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我努力要学习理科,却怎么也赶不上其他同学。我对文学的热爱,源于两位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初中一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赵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记得一次在一本作文选上看到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而且与我的经历相似,我当时就把它摘抄下来。凑巧,赵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母爱》。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这篇“文章”。意料之中,我的这篇“文章”被赵老师看中了,表扬了我,并在班上阅读。我当时真的无地自容,惭愧不已。只因为一时的懒惰和虚荣。更没有想到的是,赵老师竟细心帮我修改了作文,并向北方一家文学社投稿。显然,稿件没有被发表,其中的原因只有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心中萌发了一颗种子,叫感恩。种子的力量,迸发着。我决定要靠着自己的劳动,让文学开出朵朵绚丽的花。文学,是容不得半点污秽的。另一位也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初二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个外貌平凡、却很美丽的女孩。二十多岁,刚从师范毕业不久,性格刚中带柔,她就是王老师,因为年龄差距不大,我们容易沟通,也就是王老师,我开始怀疑“老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的观点。我喜欢语文,喜欢文学,顺理成章的也就喜欢上了王老师,喜欢听王老师讲的课。尤其在分析课文时,我会不自觉的就融入其中。王老师博学多识,喜欢看书,她订了《中学生阅读》一书,我经常向她借了看,当成宝贝一样,读到好文时,便摘抄下来。应该说,是文学拉近了王老师和我。尤其到了初三,中考的压力很大,仿佛一快黑色的大毡子,在头顶摇摇欲坠。我们都努力的学习,抓着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有时,我们太困了,就会爬在桌上呼呼大睡,细心的王老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洒上凉水。记得有一次语文课,我和往常一样爬在桌子上,正值上眼皮与下眼皮在做激烈“斗争”时,王老师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好,她没有言语,只是用那双大大的黑眼睛望着我,冲我笑了笑。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我有多少次想爬下,却又挺过来了。炎炎夏日,却很凉爽,因为内心深处有一泓清泉,汩汩流淌,没有潮水般汹涌,却细水长流。王老师,你知道吗?你的悉心关怀,让我的人生有许多改变吗?年少时,脑中有许多的虚无飘渺、传奇幻想、天方夜谭。回忆起来,是何等虚浮?我的学生时代,最真实、最刻骨铭心的片段,就是我的那一个个老师:小学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性格细腻,循循善诱;中学时教英语的班主任董老师,才高八斗,雄姿英发;教数学的甫老师,博学多才,机智幽默;教物理的杨老师,爱憎分明;教化学的赵老师,年轻有为;教政治的何老师,不苟言笑却明察秋毫。。。。。。他们给我的东西,也许只是杯水车薪,那份真情却燃烧着我的整个人生。现在,行走在的校园内,学习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投身于我钟爱的文学专业中,我慢慢成长了、成熟了。我不再年少轻狂、随遇而安,不会不知天高地厚了。我学会了独善其身、心远地自偏、宁静以致远。苦闷彷徨、愤世嫉俗时,也学着古人独唱一首“正气歌”。我的老师们,一个个都很优秀,知识渊博,对文学造诣很深。在我一步步走入文学殿堂时,我总是停下脚步,回过头,遥望我年少时的老师。我的少年!我的文学!我的老师!老师们,是你教会了年少轻狂的我,跋山涉水,昂首阔步,高飞于理想的的苍穹。老师,你们能看到吗?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心系远方到远方去,到远方去!远方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需要逃离我的家,逃离我现处的生活环境。因为我生活在一个破碎的、沉闷的、了无生趣的家庭里。多少次地埋怨上苍的不公,在我还只有三岁时便无情地夺去我享受母爱的权利之后,又将那对我来说是断缣零壁的父爱也一并褫夺去了。那以后,我的世界里家只剩下整天满脸愁容的奶奶和寡言少语的爷爷。我讨厌看到他们那样的表情,加上和爷爷奶奶之间巨大的代沟让我们变得无话可说。我讨厌这样的沉默,但又不想说话,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虽在一个桌子吃饭,可我却觉得他们就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多年来,这样的沉默、这样的压抑一度让我觉得快要窒息。我只能选择将自己裹在层层厚实的外壳中,拒绝和别人交流,我变得自卑而闭塞。我在心中期盼着,期盼着有一天能到远离家乡的城市读中学,我要逃到远方去。我的倔强和坚持终于让我如愿了,我进了市里的一所中学,和所有的同学一起住校。在学校里就没有沉闷没有压抑,我觉得在那儿连呼吸都是自由的。然而我是最不喜欢星期五的,因为星期五就表示大家都得回家了,我不喜欢回家。可同学们一到星期五就显得特兴奋,一个个欢呼着,小鸟似的飞回去了。又是一个星期五,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却不想回去,背上书包,一个开始在街上无目的地瞎逛。暮色黯淡下来,那如镶上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极为耀眼,如梦似幻,好不真实。我依然漫无目的地走,有风吹过,带有一丝凉意,不由打了个寒噤,偶有枯叶飘零、盘旋,像是做着无力的挣扎。路灯已经亮了,城市笼罩在朦胧而昏黄的灯光里,竟生出一种苍凉的感觉。我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孤独,我像是一个被全世界遗弃的孤儿,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虚幻了,闪亮的霓虹、行色匆匆的路人,我置身其中,却像被一切排挤在外。现实沉睡在悲伤桎梏的摇篮里,等着我柔柔地唤醒。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姑姑家的小区。虽然已是饥肠辘辘,可我不想进去,我知道那是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庭,总是充满着一片欢声笑语,于我而言这却成了极大地讽刺。姑姑一家虽对我很好,可于我那是同情是怜悯,更是施舍。不知何时将要升起的月将暮色撕扯到黑暗的边缘,又冷又饿的我忽然好想远方的家、好想奶奶做的饭菜。也想起了姑姑跟我说的一句话: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他人。我想到两位老人先承受了儿媳的出走,接着是丧子之痛,苦难过后还有挑起抚养我的责任,我以前只想着自己是不幸的,却从未想过他们的艰辛、劳苦以及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这样想着,心里一阵酸楚。也为我的自私羞愧难当。我打了车往家赶,倏尔地,下起了雨,眼前的世界被封在密如蛛网的雨丝中。唯一一次,我忽然好想回家了……近村时,借着车的灯光,我看到爷爷撑着伞站在村子的路口望着我回家的方向,我下车钻进了爷爷的伞下,孤独的心里突然觉得有了依靠。回到家,餐桌上热过的饭菜用盘子盖着,等得焦急的奶奶见我回来,如释重负般迎上来,接过我的书包,问:“饿坏了吧?快,快来吃饭。”他们谁也没问我为什么这么晚回家,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望着不断给我夹菜的奶奶,第一次感到原来回家可以是那么温暖,那么幸福。只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这么多年来。我是第一次这样好好的看着爷爷奶奶吃一顿饭吧,突然感觉到一滴泪砸中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这以后,我和同学们一样盼望周末,一样盼着放假,一样的急着回家。在远方读书的我,终于懂得,在远方的家中,还有我挚爱的“双亲”,有着距离隔不开那份深深的牵挂。偶尔闲暇时从学校宿舍的窗口望远方家的方向,总是能感受到至深的爱与最触动心灵的感动。那里,是家,更是亲情的所在,给我无限力量飞向更高、更远的前方!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中国文人我们,都很悲哀。近期,一年一度的高考伴着风声雨声又匆匆向我们走来。十年寒窗,千声哀叹。记不起多少个日日夜夜,台灯、几案,伏案疾书,睡眼朦胧;也记不起多少次低头抬头,推算、草稿,工整做答,斗志昂扬。而现在,或许是一切都该结束了,有或许一个新的开始在等待。站在这繁忙的年月间,让沧桑的目光穿过喧嚣的街市间拥挤的肩头,穿过百年来一台台已经凝固的悲剧和戏剧,一声声已经蒸发的低吟和高喊。搭乘着历史奔袭的列车,直接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在那儿,一群长袍青衫的失意文人还在高谈阔论,仰天悲嚎。想着这种考试的选拔制度,不过是考了一点文化知识,不就是评测一点能力技巧。竟然能炒得这么热,闹得这么火,一千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来了。然而,那些曾经失意的文人们,纵然是屡战屡败,却依然执着地,一生穿行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一次次的科考,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重来。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人”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那些高中的自然是一举成名,飞黄腾达。而热闹之后,繁忙之后,谁来记忆那些落地的考生,他们心里的悲凉,谁又知道。当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畔鸣响,得胜者的名字在街市间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他们颓唐地回到旅舍,旅舍里,昨天还客气地拱手相向的邻居成了新科进士,仆役正在兴高采烈地打点行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不悲哀。于是,他们无奈地把自己关在房里,提笔欲抒,却只写下一串苦涩的字眼“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李频说“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王建说“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考生们总是或多或少的被寄托着家族使命和责任,因此科举得失也就成为一种牵连家庭、亲族、故乡、姓氏荣辱的宏大社会命题,远不是个人的事了。而一个落第者要回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家属,在心里上都是千难万难的。今天,多少考生,一届又一届,多少复读生,一次又一次,不也正有意无意中延续了古代文人们的悲哀吗?我们的课本里还保留着《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些悲惨文人的故事,各地的戏曲舞台上也还有《琵琶记》和《秦香莲》,虽然是在批判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但又何曾没有在影射今天的应试考试呢?这些种种的悲剧和滑稽,我们不能不说: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这种恶果比其他恶果更关及民族的命运,因为这里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急剧退化。科举制度实行之后,中国的任何一个男孩子从发蒙识字开始就知道要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除了不多的少年及第外,他们都将为这种考试度过漫长的年月。不知道当年升沉于落第和及第狂潮中的书生,有几个曾突然领悟到科举对自己的人格损害?但一定有人曾觉醒过。只是这种由巨大的政治权力所支撑的国家行为,怎么会被少数明白人的抱怨所阻遏呢?而这少数明白人的明白,又能到什么程度呢?科举制度在人格构建上的诸多弊端,至少不可能被当时的决策者彻底洞悉。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是从科举的路途而踏上高位的,无法看透自己和同道们身上的根本性隐疾,但是他们却感到了科举制度所遇到的麻烦。就像一屋子喝醉的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喝醉了,只感到桌面的倾斜、杯盘的摇晃。他们开始整治科举制度,只在具体操作规程上着眼,出了很多新点子,又遇到很多新障碍,消消停停千余年,终于没有走通。现在,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不得不寻着先辈们曾经的足迹,默默望一眼不到头的峰顶,只得又低下了头,继续无奈地向上攀爬。……窗外又开始下雨了,在这个高考的季节,或许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罢。那稀疏的雨滴,是奋斗挥洒的汗水,还是失意感慨的泪水,只有考生们自己能体会罢。“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寻着那条古老的路,我也将去走走罢,只不知踏上那条路的我,又当是怎样一番体验。还是在这里祝愿那些高考的莘莘学子们:祝你们好运!1200字以上 高二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