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反三国算计袁绍
上回说到袁绍派大将韩猛带两完士兵前来雪恨.大军已经开至常山外四十里处下寨.这边赵云等人则在大堂商议如何御敌.
其实那四人心里都非常明白.对付这群酒囊饭袋还需要什么计策!赵云一个人就可以搞的他们狗叫鸡鸣!开玩笑.想当年在长板坡赵云七进七出曹操百万虎狼之师.还有那么多猛将.都能够全身而退.这些个渣渣算他妈个鸟!更何况.这次跟前番不同.赵云又不用保护谁.没有包袱.可以尽情的表演一翻.也让我们饱饱眼福.免得长眼屎!只是赵云不知道他自己有这个本事而已.
话是这么说.不过四人还是不想让赵云单枪匹马去冲锋陷阵.俗话不是说"名枪易躲.暗箭难防"嘛.有没有那个"万一"谁都说不准.演义上不就有夏侯敦这个例子嘛.一个不留神就被吕布手下的垃圾曹性给射了个眼睛跑了.我可不想这样的事情放生在赵云的身上,回正题.
赵云:主公.现在大军就在附近了.我们该如何退敌.
吴建强:退什么退!来一个老子杀一个.来两个.老子杀一双.我还怕杀不够呢.一个都不让他跑.这些个杂毛岂是你我的对手?
廖寅轲:我呸!信不信我在脸上添点标点符号!天天儿就只知道杀杀杀.麻烦师兄你有你的大脑想一想啊!
曹璐:是啊.建强.这样根本就不是个办法.虽然我知道凭韩猛带的两万兵是可以不放在眼力.但是这样一直杀下去那里是个解决的办法.你要清楚.你杀一个韩猛.后面还有一个韩猛.你杀一个.他再派一个.吃亏的始终是我们.毕竟人家也是人多势众嘛!
廖寅轲:就是说嘛.一直这样下去.不想走拉!
温鑫:没错.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办呢.不能在这里浪费时间.得想一个好点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说让袁绍放弃这次报仇.或者说是让他没有这么悠闲来报仇.给他施加点压力.把这里的事情给忘了.
说到此时.廖寅轲脑壳转的急快.也不知道是不是小诸给他捎了个信儿.硬是心里猛生一计来.说道.
廖寅轲:我有一计.可退袁绍.
众人:快说.
廖寅轲扯扯嗓子:本来不打算这么早就整袁绍.没想到这个狗日的.竟敢先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了.老子不给他发点威.他还以为老子是二妈生的.我操
众人:快说语音拉的很长.
廖寅轲也知道自己说到话题外去了.连忙咳嗽纠正.
廖寅轲:呵呵.余兴广告.余兴广告.
容忍瞄他一眼.
廖寅轲: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刚才温大爷已经提到给袁绍施加压力.让他没有那么悠闲来报仇.我们就给他施加压力.不就行了.
以冷静著称的温鑫终究是没有忍住.冲上去对准廖寅轲的头顶就是一记.骂道:"谁是你温大爷"当然吴建强肯定不会错过这等报仇良机.上前便对着廖寅轲的手臂来了个"满口香"不用想.廖寅轲自是在那里疼的喊妈.回正题.
廖寅轲:是这样的.我记得刘备.韩馥.公孙瓒现在就在这一带.而公孙瓒一直都想吞并袁绍的地盘.但就是兵力不及袁绍.现在有这等机会.我们何不给公孙瓒献上一计.让他出兵.我们自然就解围了.
温鑫:献什么计?
廖寅轲:我们就给公孙瓒说.现在袁绍派重兵在外.内城空虚.可以联合刘备一起攻城.还可以送点金钱让韩馥也起兵助战.三路夹击.袁绍哪里还会有空闲来管我们?
曹璐:妙.就怕公孙瓒不肯出兵.
温鑫:是的.不过现在也不妨一试.反正也还没有其他办法.
曹璐:好吧.那就这样决定了.
计议停当.大家叫赵云的哥带着书信抄近路去公孙瓒处.告知情况.期于人都回房休息.
过了两天.韩猛带兵前进三十五里.摆开阵势.几人也来到一小山坡上对阵.
遍观阵地.要是谁的牙齿松点.怕硬是要把牙齿笑落.敌阵歪的歪起.倒的倒起.头盔斜起.铠甲散起.幸好还没有拿个板凳坐起.二朗腿翘起.阵型散乱.一看就知道是一群来混伙食的.
韩猛赵云几人来了.见人少.心里便轻敌起来.一个人冲出阵营.大叫.
韩猛:赵云何在?
赵云挺枪跃马:吾便是常山赵子龙.汝是何人?
韩猛:某便是袁绍帐下头号大将韩猛.
我呸.当然是曹璐这边几人在吐口水.嘀咕着.他妈的.这垃圾也敢称是袁绍帐下头号大将.看来他是把颜良.文丑当摆设了.
话分两头.却是公孙瓒这边看了信上内容.大喜.厚待赵风(是别人说赵云的哥哥叫赵风.我不知道.要是错了.别打我.)喊信上说的.连接刘备.韩馥一起引大军讨伐袁绍.
公孙瓒自领四万大军.出河间攻渤海.
刘备则拼命相助.带上自家两兄弟和全城之兵.一万五千出德州攻渤海
韩馥则不是很出力.派大将潘凤领一万五千出博陵.攻渤海
袁绍闻得消息.大惊.招众人商议.田丰献一计.袁绍从起言.分三队拒敌.另急招韩猛救援.
第一队.大将文丑.审配带两万大军对抗公孙瓒.战于河间.
第二队.大将颜良.田丰带两万大军对抗刘备.战于德州.
第三队.大将高览.郭图带两万大军对抗韩馥.战于博陵.
话分两头.却说赵云这边已经是一触即发.韩猛用倒指着赵云道.
韩猛:某奉主公之命前来取汝首级.
赵云并不搭话.正欲上前时.见一人已经跑了出去.一看.这人黑衣黑裤.头顶一窝白菜.腰系一条海带.身披一麻袋.还自称是东方不败.不错.正是吴建强.
吴建强提黑龙枪直朝韩猛处奔去.
韩猛见来人凶神恶煞.眼露凶光.来势凶猛.不由的打了一个冷颤.连忙道.
韩猛:汝是何人?
吴建强:我是你大爷!
扑通.自是廖寅轲这边几人晕倒的声音.谁也没料到他居然会有这么一说.不过这下可不得了.本来吴建强就听他名字不爽.现在还在乱吠.大叫.
吴建强:你不是叫"喊猛"吗?来来来.爷爷给你大战三百回合.看看以后那个舅子还敢喊你猛.
很明显韩猛不知道他在唱那个国家的国歌.到也是听的新鲜.糊里糊涂的以后还在叫他大爷.爷爷.心里还乐着.挥着手中刀拍马便想吴建强杀来.
小白马的传说
从前,有一匹小白马,它出生在一个气派的马棚里,每天吃着优良的饲料,专门有人为它擦拭皮毛,过得舒服极了,它叫小奔。
还有一匹小白马,它出生在一个破旧的小马棚里,吃着劣等的饲料,有时候还经常去山沟里吃些野草什么的,它叫小腾。
由于小腾经常在山谷里奔跑,所以跑得飞快;小奔因为护理到位,也跑得很快。
一次,小奔和小腾在赛马大赛中相遇了,它俩成为了好朋友。
赛前,一些和小奔生活一样优越的马嘲笑小腾,小腾有些灰心了,可小奔劝它:“生活得好不好与主人有关,跑得快不快与自己有关。养得好未必跑得快,养得差未必跑得慢,我相信,你一定会超过它们的。”小腾听了后信心十足。
“砰”比赛开始了,这次比赛要跑一万千米,许多人都不相信马能跑这么长,甚至断定,百分之九十九的马可能在这次比赛途中饿死或累死,一些人甚至还说这是虐待马。
果然,一些养尊处优的马跑了五百多千米就跑不动了,小腾和小奔意志坚强,都坚持着,跑到一千千米,就剩下小奔和小腾了。它们又饥又渴,准备找到一片草地歇一会儿。终于,它们找到了一块野草地,,准备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可这儿只有一些干草,小腾还可以吃得下,可小奔闻都不想闻,更别说吃了。也难怪,从小吃惯优质饲料的小奔,哪能吃惯这些呢?小腾看出了小奔的难堪,对它说:“你等着,我去帮你找点鲜草”于是就向北方跑去了。小奔愣着了,一会儿,才喊了声:“谢谢你,小腾。”
小腾跑啊跑,跑啊跑,大概跑了快一千米,才找到一片草地,它叨着青草就往回跑。没想到这片草地是一个恶财主的,他的家奴看见小腾叨了那么多草就往回跑,气极了,立即拿起长满刺的鞭子,骑着马追过来,狠劲地抽小腾,小腾顾不了那么多,任凭鞭子抽它,打它,一冲刺跑走了,家奴也只好作。小腾跑了很长时间,快要到时,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它又累又饿,身上还有那么多伤,青草就叨在它嘴边,可这是给小奔的啊,不可以吃的,小腾晕了过去,因为过度疲倦饥饿和身上的伤。
再说小奔,它左等右等不见小腾来,怕小腾出危险,也向北奔去,跑了五百多米,它忽然看见了躺在地上伤痕累累的小腾,它惊呆了,慢慢舔着小腾的脸,这时,小腾醒来了,说“小..奔,青..草,吃..完..跑...终点。”说完就死了。
小奔哭了起来,它用一些鲜花将小腾盖住,它吃完小腾给的青草,飞速地向终点跑去,两天不到,它就到了终点,这么快的速度是小腾给的啊。
从此,小奔出了名,主人的钱也哗哗的增多。一次主人问小奔有什么愿望,小奔驼着主人,到了小腾逝世的地方,将野花抛开,指了指小腾。主人立即明白了,小奔要他把小腾埋起来,于是善良的主人将小腾埋在了一个美丽的草坪上,从此,每个月,都有一匹小白马来到这个墓前,将嘴里的鲜花放到墓前。
后来,小白马去世了。人们把它埋在小腾墓旁边,让这两位好朋友永远在一起。
相关推荐
-
狂反三国算计袁绍(2)两人相距没几步.韩猛利用马速.一刀朝吴建强面门而来.这种烂招式当然是被轻易化解.只见吴建强.往旁边跳了一下.在空中以枪戳地为中心.撑起整个身体.顺势一脚便把韩猛踢翻下马.没多的.就一回合.韩猛连忙起身.连屁股也不拍就往阵营里跑.吴建强也不追.骑上韩猛不要的马便回.那些士兵见主将一个回合便被搞翻.谁还敢上前.跟着韩猛缓缓后退.忽见一人来报.然后大军就撤离了.吴建强这边几人见大军已退.自知是自己计谋得逞.吴建强则一副小人得志.大叫.吴建强:哈哈."喊猛"以后改名字.别在叫这个名字了.丢脸.哈哈哈曹璐等人对望一眼.自是知道到底是谁在丢脸.为了不扫这人的兴.也没说出来.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小伙子.不错.有前途."赵云也是被搞的一个头两个大.找不到北了.话分两头.却说袁绍这边正在激战之中.大家猜的没错.高览这队在博陵大败韩馥军.阻在博陵.一步也不能动.文丑这队则是和公孙瓒火拼.群挑.伤亡惨重.互有胜负.在河间僵持不下.颜良这队当然是一出场就败在了关二爷手头.死伤无数.而后利用田丰的计谋搬回一局.也是在德州僵持不下.不久韩猛带军便到了博陵.与高览队再次大败韩馥军.韩馥军所剩无几只有卷起铺盖回去了.韩猛和高览两路大军则与文丑军会合.在河间又大败了公孙瓒军.公孙瓒见韩馥已退了.自己又屡败.也只好退兵了.刘备得知消息也是收拾败军回平原去了.就这样袁绍瓦解了三路大军攻势.也因此与三人结怨.在城中.招兵买马.勤搞政务.一心想来日报此仇.所以就这样把常山之事给忘了.停息了干戈.赵云这边也知道危险已经解除.大家在家里庆祝.吴建强还高歌了一曲当然.跑调之处从头到尾都明天停过.600字 初一
-
狂反三国赵云归曹"哗哗哗"四人被水冲醒.醒来后.第一反应.环顾四周.看见了一群古装打扮的农民.土砖瓦墙的房屋.茂盛美丽的山林.清澈见底的小溪.没有一点现代的气息.四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安全到达了梦寐以求的三国时代.相拥而笑.乐的犯傻.全然忘记了周围救醒他们的村民.为了确定一下是否真的来到了三国.温鑫向旁边一位老人问道.温鑫:老人家.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人:此地乃常山真定.温鑫:现在是何年?老人:现在是中平五年!四人见确认了这一事实.再一次高兴的跳了起来.连谢都还没谢一下救醒他们的人.老人见四人没话问了.随走上前去一解心中疑惑.老人:几位是哪里人?何故如此打扮?前所未见?语气中带有一丝惊讶.满脸全是疑惑.温鑫不慌不忙道:老人家莫惊.我们是巴蜀成都人.以贩卖服装糊口.所以喜欢设计一些新鲜花样穿在身上.招人注意而已.没想到却因此引来祸端.路经此地是.强盗见我们着装诱人.认定是有钱人.便来打劫.我们沿路逃到这里.因饥饿难当.故晕厥于地.幸得你们所救.真是万分感激!!老人这时解了心中疑惑.连忙扶起跪在地上的温鑫说道.不必客气.另外三人则是愣了.没想到温鑫还这般会演戏.显然是事先背好台词的.温鑫眼睛一亮.马上又道温鑫:老人家可否赠与我们一点你家的衣物换之.以免再造强盗袭击.老人:如果几位不嫌简陋.请随老夫来.四人来到一间屋子.老人拿出衣服给四人换了.没想到这时吴建强的肚子却巧妙的叫了一下.老人会其意思.留在家中吃了饭.饭后.忽一人问道.廖寅轲:请问.赵云.赵子龙是不是住这个地方?老人:是的.从这里往北走10里路就是赵云家了.廖寅轲:怎么离这里这么远?老人:恕老夫不知.只知道那里就只有赵云一户人家.四人商议了一下.决定马上去见这位长板坡英雄.各个都兴奋的不得了.说到赵云.历史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他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手下为将。曾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了五六十回合未分胜负。这也是他一生之中及少交手的名将之一。后赵云投奔刘备,和刘备一见如故,遂终身追随刘备。于公元230年病故,享年76岁。赵云一生交手的名将并不多,但从其曾经在公元201年汝南与曹操军作战时斩杀“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览,三十余合战败“河北四庭柱”之一张颌。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后又在长坂坡中赵云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缸,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敦部将钟缙、钟绅,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岂页)四将,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徐晃,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可见其不愧为三国处吕布外的第一猛将。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曹操发兵二十万来争夺汉中。他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于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探视,正碰上曹操大军。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但不久就围拢起来。赵云救出黄忠,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但他发现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伤被围,遂又杀入重围,救出张著,溃围而出。曹军在后紧紧追赶。沔阳长张翼见曹兵追来,提议让军士闭门拒守。然而赵云不但不关城门,反而命令将营门大开,令将士偃旗息鼓。曹操大军追到,见营门大开,不见旌旗,不闻金鼓,怀疑有伏兵,引兵欲退。曹兵刚一转身,赵云一声令下,营中将士万弩齐发,赵云更令营中擂鼓,鼓声大震,号角齐鸣。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旁边,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次日,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益:“子龙一身是胆也!”后来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蜀军直取眉县,进攻汉中,初战取得巨大胜利。但因马谡用兵不当,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蜀军处于被曹魏追杀的状态下。赵云所率部队,兵力单薄,与敌进攻部队众寡悬殊,在败局已定,独臂难支的形势下,赵云组织失败的部队,彼此掩护,步步为营,且战且退,在败退之中没有让敌人占到一点便宜。一直把蜀军安全撤回蜀国内。“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由此可见赵云乃一员智勇双全的武将。且诸葛亮被刘备拜友军师后,刘备手下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只有赵云能够毫无怨言地听命于他。关羽只听大哥刘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张飞脾气暴怒,难认驾驭。只有赵云忠实沉稳,谁说得正确他都能听。诸葛亮备战新野,主要靠赵云实施;诸葛亮出使东吴,只吩咐赵云接应;诸葛亮入川,成都军情紧急时,又是调赵云到成都会师;诸葛亮定南中,以赵云为主将;诸葛亮北伐,在赵云活着时,每次都请他出马。所以,在诸葛亮的事业中,赵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诸葛亮最信得过的将领,当然,他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可以说,没有赵云的大力支持,诸葛亮的许多计谋无法实施。所以,在刘备的将领中,诸葛亮最喜爱和信任赵云。难怪后人有诗赞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古来冲阵扶危主,惟有常山赵子龙!”四人礼毕.出门往北步行而去.途中.大家粗略的回想了一下现在的朝廷形势.曹璐:据演义上说.现在应该是董卓专权.废汉帝改立陈留王刘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既献帝也.时年九岁.董卓为国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佩剑上殿.威福莫比.离曹操发榜的时间还有2年吧!吴建强:那我们现在该干些什么?廖寅轲:现在正是天下英雄豪杰未遇真主之时.大多还没有被发掘.这个时候因当去把他们拉拢到我们的势力中来.曹璐:不错.既然决定在这里闹他一闹.就不能没有自己的势力.温鑫:是的.当然也得多去招贤纳士.我们可比那些要识英雄的多了.吴建强:那我们现在第一步该怎么做?廖寅轲毫不犹豫的拿中指给他看了看随便道:你是猪啊!我们现在赶路不就是去见赵云么?吴建强羞愧红脸道:哦.我忘了.廖寅轲:这么快就忘?亏得还要你来保护我们!温鑫:好了.别说了.现在我先给大家定个位!吴建强:什么意思?温鑫:也就是说.我们四个当中要一个人出来主持大局.做君主.另外三个辅之.顺便还得取个表字.显示一下我们的文化水平.曹璐:如此甚好.你说了就是了.温鑫.好.我宣布.由曹璐做君主.因为他是农民出身嘛.应该知道怎么样疼老百姓.有异议吗?三人:没有.温鑫:那好.你们的表字我也想好了.建强叫善攻.轲轲叫善远.我叫善兵.当然我们家的主公就叫善仁了!吴.廖二人见温鑫改口叫主公戏之.随即便合声道:"拜见主公"曹璐怪不好意思的说:"好了.三问仁兄.别闹了.我操.脸都给你们弄红了.""哈哈"四人嬉笑而去.日近黄昏.四人终于来到了赵云家门口.不管是大声尖叫还是猛砸大门.终究是没有人出来应他们一声.这时四人心都凉了.尤其是廖寅轲.想到自己千里迢迢从现代穿梭到古代来找.你居然敢不在?!正郁闷见.温鑫忽来一句.温鑫:这个时候赵云不会是已经投袁绍那里去了吧!四人细想一下.流点汗.这下廖寅轲打击都受的不小.欲哭无泪.想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就这样见都没见着就不见踪影了.还特地挑常山这个地方下脚.伤心之机.众人看出端倪.上前好言安慰起来.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喊杀声.四人爬上一小坡望去.见一队官军.大约一千人.正追着两男一女在厮杀.其中一男子怀抱一女子.拼命逃跑.另外一个男子则保护他们.拼命杀敌.四人看到这时.不由的转悠为喜.高兴的没话说.只见那男子.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手持银枪.身着白甲.跨下雪马.相貌堂堂.威风泠泠.一把枪舞的出神入化.神勇非常.用屁股想也知道这是赵云出场的对白仪式了!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狂反三国赵云归曹四人没话说.欣赏般的陶醉在赵云的英姿之下.果然不负众望.几下功夫就杀的对方无人敢近.只有追着那两个没有还手之力的人追杀.要不是为了要保护好这两个人.怕赵云早就杀的他们连妈都认不到了.正紧张着.忽然见官军中为首一将.搭弓拎箭.瞄着另外一男子怀里的女子.赵云见状大惊.但由于距离问题.知道这一箭是挡不下来了.只有大呼一声"哥哥.嫂嫂小心."话音未断.就听见那将啊的叫了一声.坠马身亡.赵云望去.见那将脑门心上插着一箭.赵云心里暗暗称奇.这箭法如何这般准确.遂向箭来之处忘去.见一人.白衣素袍.披头散发.额系白巾.玉树临风.英俊不凡.不错.正是廖寅轲.谁也没想到.廖寅轲会在这个时候.放箭救了那女子.谁都没注意到他什么时候放的箭.三人嘀咕着.他还真会抢镜头.废话不提.廖寅轲因状况着实情急.再说被围着的还是他的偶像.本能的射了一箭.正中眉心.廖寅轲又急忙道:"建强.温鑫!还愣着搞什么鸡吧啊!还不去帮忙!"二人从提赵云紧张的情绪中回个神来.想到自己还有点本事.便挥着刀枪冲下坡和赵云一起乱杀了一通.本来那些士兵.见大将已死.就丢盔弃甲.拼命逃跑.无心恋战.这到好.让他们俩捡了一个现成儿的便宜.恨恨的表演了一番.还自以为是杀的对手无还手之力.直叫爽.看了就憋气.赵云见跑的跑完了.也没的杀了.就去扶起受惊之人.一起前来答谢廖寅轲等人.不提.一会儿.吴建强四人就跟着赵云来到了他家中.自然是先把受惊的人安顿好.赵云见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就出来招呼.带大家到大堂坐起.互通姓名.就聊起了今天的事情.赵云:今天真是全仗各位恩公相救.多谢再三.吴建强:哈哈哪里哪里.子龙不必客气.三人瞄他一眼.自是知道怪自己多嘴了.脸上一下来了个红霞飞.曹璐:子龙怎么惹上官兵了?赵云低头叹气道:并非云要惹他.今天云本是往袁绍军处投军.已救天下黎民于水火.没想到途中竟然遇上了这个禽兽不如的淳于琼.四人愣了.想到.淳于琼不是袁绍手下大将的吗?怎么会在这里.无缘无故的还被廖寅轲一箭给暴头了.死的不明不白.演义上记载.这个淳于琼不是在官渡之战中被派去守粮食重地.乌巢.因酗酒.曹操劫营.促不及防.被曹操生擒回营.被割起耳鼻放回受辱的吗?!赵云接着道:这淳于琼见来给我送行的嫂嫂漂亮夺人.便上前来言语轻薄.云实在看不下去.出言顶撞.却不知他居然带兵来杀!且追至此地.幸得在此遇各位恩公相救.不然今嫂嫂已成幽魂.请受赵云一拜.说完赵云便跪.廖寅轲三步并做一步.上前扶住赵云道.廖寅轲:子龙何须如此多礼?男儿膝下有黄金!赵云:即便是碎骨粉身也难报救嫂之恩.何惜一跪呼?廖寅轲:子龙何苦如此固执.熟不知士可杀.不可辱之理也.岂可轻易跪拜于人!赵云觉悟:好一句男儿膝下有黄金.好一句士可杀.不可辱.即如此.那云不再跪谢.还望他日.各位恩公有用得着赵云之处.请尽管驱使!云必当竭尽所能.即便上刀山.下油锅.也再所不惜!四人被赵云的真诚打动.想到这古代人就是好.重情义.轻生死.为知己两肋插刀.为主公开疆扩土.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无怨无悔.真是赚人眼泪.想到情深处.曹璐抓住机会.趁热打铁.曹璐:好.子龙如果乃忠义之士.不枉我此次前来!赵云疑惑:还请明晰!曹璐:我们几兄弟此次前来正是为子龙而来.想请子龙出山.助我完成大业.温鑫合道:子龙兄.这位便是我家主公.既然子龙与我们一样.心系黎民.凶怀大志.何不一起图之.成就万世之基业.流芳百世!!赵云进入沉思.大堂安静了下来.四人只是静静的看着赵云.激动的等着他的答复.良久.赵云突然来了一个王子献花式下跪.双手拱圆.大叫"拜见主公"别提四人兴奋得什么劲儿了.曹璐刚要扶赵云起身时.赵云又道.赵云:今云虽已拜了主公.但还不能就此跟随主公而去.只因眼下大难未解.云不能弃哥哥嫂嫂不顾.并不是要食言.望主公见谅.主公可先去.容云解此之危.必星夜来寻主公.效犬马之劳.鞍前马后.绝无怨言.若食其言.神人共戮.世间不容!四个现代人再次被这个长板坡英雄的肺腑之言给搞的热泪盈眶.想到此.几人在这里无故杀了袁绍爱将.袁绍岂会坐视不理?稍后等兴兵前来报仇.要是这个时候把赵云拉走了.他哥哥嫂嫂不是只有待宰的份儿.岂不是陷赵云于不不仁.不孝.不义.真是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竟然来了这么一个糊涂之举.还是吴建强这个大老粗率直.怒道.吴建强:赵子龙.你说什么来着!你认为我们是弃兄弟于不顾.见死不救.反而逃走之人吗?温鑫:就是.子龙何故如此一说.真是伤人之心.你现在即已拜我家主子为主公.那便是一家人了.即便不是一家人.我们也不会就这样一走了之.曹璐:子龙啊.真是对不起啊.由于盼你到我身边心切.忘了现在的形势.真是糊涂.望子龙不要见怪.这下赵云可给搞神了.一个说自己是兄弟.一个又道自己是家人.更胜着.一个主公竟然这么不要脸的给一个属下道歉.骂自己糊涂?还真是三国第一人.赵云那会不感动.要真是不感动.那就不是哪个常山赵子龙了.这么冷血无情!赵云激动的无语!几人嬉笑了一会儿.吃完饭.沐浴更衣后.各自回房休息.但这四个人却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后院想对策.这到不奇怪.奇怪的是吴建强这个大老粗也来了!众人不解.便上前询问.廖寅轲:也你也是来想对策的?吴建强:什么东西?什么什么对策哟?三人知道自己心里没有猜错.知道这个人是恰巧走到这里来的.温鑫:这般良辰美景.你不是应该在床上大呼的吗?吴建强:哦.这个啊.呵呵.我是想睡呀.可是想到自己快见吕布了.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一下想到自己还带了烟这个东西来.差点给忘了.就出来抽一根.解解闷.三人郁闷.还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现在的心情.也只有用最老套也最娴熟的招式来表达了.非常默契的伸出三根中指在他眼前.叫他欣赏了一下指甲缝里的黑色产物!过了几日.果然袁绍遣上将韩猛领两万兵前来报仇.沿路还纵放士兵.滋乡扰民.打家劫舍.烧杀妇孺.百姓怨声沸腾.又过了几日.大军已经开到了常山外四十里处.见黄昏已到.就命士兵开糟做饭.下寨安营.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狂反三国义识典韦赵云可不吃这种亏.知道对方天生神力.这一刀要是被他砍到.不死也只剩半条命了.也只有放弃进攻.收枪化解了这致命一击!两人又错马相交.纠缠在了一起.寻觅机会!这个时候典韦到了.看到眼前的一切.也来不及多想.知道赵云比自己先到.心思赵云.就四处找赵云.就在不远处见到赵云正与一人厮杀.难分胜负!心里嘀咕.听吴老弟说过.赵云可是我们家曹大先生手下第一武将.连吴老弟也没什么胜算.就说明子龙武艺是相当了得.怎么在这被一偏将拦住.还一直拿不下来.看样子那厮也并非等闲之人.(谁说典韦无脑?你看.这不分析的挺清楚的嘛)得过去帮子龙一把.速战速决好接应主公!随手便抄出腰间的双铁戟冲了上去:"匹夫休走.别想以多欺少.某来陪你!"典韦身后传来一声巨吼!典韦听那声音.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知道此人武艺绝非泛泛之辈.当然也不能这样示弱.调转马头.回视其人.不料却是跟自己一般颜色!(肤色)心里暗想‘嘿!好家伙.这天下之大还真是无奇不有.居然在短短数日之内.就碰到了两个与自己一般模样之人.真是怪哉!回正题.典韦与那大汉怒视着.气势都不输人.但就是谁都不动手.就跟两个泼妇吵架一样.嘴上无敌.就是不动真格儿的!光打雷.不下雨!当然这只是形容罢了.其实情并非如此.其实他们两是在数对方的眼屎!!晕.不说了.不解释了.自己看!经过一会儿的对瞄.两人同时大吼一声.犹如火山爆发.洪水泛滥般吓人.两人冲到了一起.尽数发挥自己长处.只听到兵器相交声不停的呐喊!一举一动一喝绝对都是高手过招.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嘛.精彩绝不下于赵云一对人.不一会.两人已经走上二十来会合.各有千秋.棋逢对手.不分胜负.谁都没有好果子吃!不过话又说回来.还真是奇了怪了.赵云.典韦.这两个三国时期响当当的战将.游戏评估.武力都是超过90的恐怖人才.居然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两个不知名生物给挡住了.在这小小的平原城外.谁有这么大的本事他们到底是谁呢?好了.接着看吧!这个时候.背负‘重担‘的第三黑人也到齐了.黑社会是不是指的就是这个?吴建强与曹璐当然是没有错过这不容错失的精彩战况.可是看见这一场景的曹大先生们.反应并不大理想.两人都傻了.呆住了.完全陷入了混乱状态!就在这顷刻之间.后面两人也齐齐到达.看到情况反应也是跟前面一样.瞳孔不段扩大.神情越发紧张!猜到了吧?什么?还没猜到?晕唯温鑫一人很快从混乱状态下恢复正常.马上一人一记叫醒其他几位观众.温鑫:喂喂别傻了.再傻就不得了了!廖寅轲:对对.快去阻止他们.不然后果可不堪设想!吴建强:9494.哎呀.我在搞什么东西啊!把这忘了.这还不知道么?哎笨啦!告诉你们吧!虽说是精彩绝不容错过的单挑.但是给他们兄弟几人看到的却是害怕.担心.恐怖.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因为他们看到正在与典韦对阵的人是燕人张翼德.绝对不会认错.而另一位和赵云单挑的持刀人就是没错.猜对了.正是武圣关云长.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魏书云:以羽领徐州。而身还小沛。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三国不知从何起,我迷上了《三国》。《三国演义》身为四大名著,自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天文、地理、军事……无不有血有肉,不错,这就是《三国演义》的精华。《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把书中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瞧,那身长七尺半,两耳垂肩,二手过膝的人是谁啊?呵呵,猜对了,是我们慈悲为怀的刘玄德刘备。看,这身长八尺。手持鹅毛扇的人是谁?他,就是才高八斗的足智多谋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贼起,自董卓被诛,曹操明确了自己的地位,他仗着“挟天子以立诸侯”平定中原以北。孙坚偶得玉玺,割聚江东,仗着长江天险,招揽群英,死后其子孙策与周瑜共同创下了江东基业。刘备即无曹操之天时,也无孙坚之地利,却也安定民心,得了人和,更何况,他还是当时皇帝的刘皇叔呢!但刘备无用武之地,也无用智之人后来徐庶、司马徽推荐了孔明一人刘备三顾茅庐才一见,隆中一对,终于把诸葛亮请回了家。得了孔明,刘备势大,赤壁一战,刘备一把火烧得曹兵大败,也烧出了他的天下。天下三分,诸葛亮早已料到,可见其才智,然半路杀出一司马懿,天下势力马上转移到魏国,后天下也归司马氏。看过几遍三国,仍犹意未尽,每次翻开这本书,总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找到那沙场的残酷。500字 初一
-
逐鹿三国三国,这是个群雄逐鹿中原的动乱年代,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写下了评赞三国的的文章。而在这个人杰辈出的年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有人说,诸葛亮是英雄,他未出茅庐就先算的三分天下,才出茅庐就赤壁败曹,进入蜀中后整治吏治,法治。先帝白帝城托孤,孔明不负众望,南征孟获,七伐中原,但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未出祁山就“大汉丞相归天了”!可我认为不然,首先,他对关羽之死负有直接责任,因为他并未真正了解自己的下属的能力与优缺点。还有,他是蜀汉第一惊天冤案的制造者!(下面还要提到)其实诸葛亮的很多事迹都是凭空捏造起来的,呵呵,什么他会借东风,如果他真是神的话,直接用神力把许都一烧不就完事了,呵呵,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不信你仔细观察一下,每年的冬至都会或大或小的刮一下东风。我反而认为曹操是个英雄,他胸怀雄才大略,善吟诗作对,对胜负看得很轻,别人评论他是奸雄,他也只是一笑了之,而且对降将非常的宽容,这是与孔明不同的。概括起来就是曹操的胸襟大极了。你可能会问:“何谓蜀中第一冤案?”欲知蜀中第一冤案是什么,且看逐鹿三国||4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逐鹿三国却说,在刘备闯天下初期,屡遭失败,遇到诸葛亮后,烧博望坡,烧新野,可曹操还是帅83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荆州,这时候,一位三国中的重要人物出场了,这就是诸葛亮说他后脑有反骨的魏延。魏延在荆州时就想杀蔡瑁以降刘备,可刘备怀疑有诈,不敢入城,弃之不顾,魏延不得以逃到长沙韩玄处暂且栖身,不久,刘备部下关羽进攻长沙,魏延遂救黄忠于刀下而降刘备,可降后诸葛亮却欲杀他,说他反复无常,日后毕反,虽然刘备苦言相劝救了这个可怜的刘丝(刘备的粉丝),但诸葛亮还是瞧不起他,果然,以后每逢做战,魏延老是充当诈败,诱敌等次要位置,但魏延并未灰心,屡次向诸葛亮进计,尤其是他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比诸葛亮屡出祁山强多了。魏延是个勇敢,开放,聪明的一员战将,他善于思考,比关张赵马黄都强,可诸葛亮对这个敢于顶撞他提出异议的人感到很厌恶,因为他出路后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刘备死后诸将更对他敬若神明,可魏延这个毛头小子竟说他的战略计划不对,于是留下了遗计教马岱杀魏延,而魏延并不知道孔明已对他动了杀意,还天真地以为他与孔明只是军事见解不同,孔明死后他更是近乎幼稚的想自己挂帅进攻曹魏,于是众将都以为他不怀好意,魏延就这样结束了他悲剧式的一生,在此,我只是奉劝大家,不要和上级顶撞,上级说的不对又怎么了,只要认真地执行就好了,千万不要表现得自己比上级聪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欲知曹操对降将的态度及到底谁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且看三国逐鹿|||(呀,各位孔丝,手下留情,我只是一个忠实捍卫崇拜者形象的曹丝而已)5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真三国我望三国,三国峰营,犹如龟甲。三分天下,为汝争霸,天下豪杰,壮牺沙场,吠笔羽毛间;万箭齐发,似说一片雨箭,一片狼藉,我生感叹!我为刘主公而叹:“谈他生性温和,却因骄傲而败,轻敌而死!”见关羽张飞,此生豪杰,又因命注失败,否也否也……更因孔明而泪,又是智者为王智者命轻……我即为曹公痛心,又为曹丕声赞,看那司马懿之心,更使人痛悲,何何大魏,断绝在司马之族啊!!!!吴国啊!鲁肃你让我敬佩,周瑜你让我涕泪,孙权孙策……一手大业,就栽在孙浩手里。三国,魏蜀吴,你是一个让后人永远永远都铭刻于心的雄伟时代!桥兴初一:奶茶神笔2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论三国“话说天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鼎立是当时时局所迫,那些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孙权建立江南统治。谁无不说三国好汉?谁无不被三国好汉所为之敬佩。但是——三国哪一位好汉能得到好下场?关羽青髯公,手持青龙刀,身骑赤兔马,在当时喝霸一方,整个中原一听到关羽这个名字,都要浑身起哆嗦。可是——他的下场呢?还不是被自己的侄子刘封所害,败走麦城,人头被孙权砍首级,连死都不能安息。想起来,真为他不值,明明是那么有情有义的人,没有想到,他却死得那么惨。时年五十五岁。千古长叹......张飞,曾经孤身一人大喝一声将曹操的百万大军给斥退,可是——他的命运不比关羽差,他的属下在他睡觉时取其首级,“攻其不备”呀!想不到一位好汉就这么白白的送了性命。时年五十五岁。万里长嘶......再说吕蒙,他曾经是一位江东大将,可就是在用谋略取荆州后,联合孙权杀了关羽后,关羽用其在天之灵将吕蒙给杀了,七窍流血而死。不值呀!他为江东建立的汗马功劳,一时间化为乌有......曹操,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家,诗人,可谓之为一代奸雄。最终,坏事做尽,因脑子里长瘤而死。临死之前,其实他还有救,只要他听从大夫华佗的劝告,进行脑袋手术,就不会那么早死了,他的宏图大志——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但是,还是含恨而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如同一场梦一般,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5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战三国成都城外曹仁站在城墙上,望着城下黑压压的人马,轻蔑的说;“这刘备还不死心,与其和丞相对峙,还不如在昆明当个土财主呢。”说完,曹仁回头做出战斗部署,“传我指令,命许褚领5万虎豹营迎战!其余人做好城内百姓的安抚工作……”“轰”一声大炮的轰鸣打断了曹仁的部署,只见德川家康身着铠甲,屹立与乱军中,泰然自若,手中拿着一个火把。曹仁这才回过神来:“这不是刘备的军队,这是拥有明朝先进装备的日军,绝不可轻敌!”“是!”士兵们高昂的吼声响彻云霄。“很好,出战!”曹仁满意极了。曹军以山洪暴发之势冲下城外。德川家康只是微笑着,等到曹军近了,才下令:“神机营、骁骑营,列三行阵!”后排的神机营士兵手持火铳(古代火枪一种),排到了队伍前面,战场上只有曹军的喊杀声和日军安装火药、钢珠的声音。“砰、砰”无数颗钢弹如雨般打在曹军身上,不一会曹军就伤亡过百。神机营又退回阵内,日军骑兵如潮水般蜂拥而下,见人就砍。“快回来!”曹仁无力的哭喊盘旋在云端,随风无影无踪。“可恶!”曹仁怒目圆瞪德川家康,“我要让你血债血偿!你有神机营,我有狂?战士!狂?战士,给我全军出动!”“冈部正纲!”德川家康威严的声音再度响起。“是!大人!”“你率5000轻骑,丢掉辎重,进攻东华门(是成都的后门)!给他们来个前后夹攻!”“嗒嗒嗒嗒”冈部正纲的马蹄声带着德川家康的必胜信心走了,可他未免高兴得太早了,等着他的,是狂?战士的反扑……“终于来了!”夏侯淳站起来,吐掉口中的草,抽出大刀,“老子等你们很久了!”“竟……竟然只有一个人守东华门!”冈部正纲原本高涨的信心瞬间被打垮,手心渗出了冷汗。“嗷!”狂?战士个个嘴角滴血,全身绿幽幽的,想饿狼见到肉一样扑了上去,咬住了日军的喉咙,当场有几十人丧生。“变阵——鸳鸯阵!”德川家康雄壮的吼声让日军为之一震:嘿嘿,让你们尝尝鸳鸯阵的厉害!65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三国人物袁绍简介及身世探究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人物袁绍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袁绍简介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袁绍历史评价汉末三国赵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董卓: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荀谌:袁氏一时之杰。鲍信: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沮授: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公孙瓒: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袁术: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曹操:①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②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荀彧: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和洽: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荀攸:绍以宽厚得众心。隋唐宋苏夔:近者刘荆州之意气,袁渤海之纵横,当其吐纳荆扬,鞭笞河朔,猛将厉于雕鹗,谋臣盛于云雨,从容啸咤,有席卷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熏灼宇宙者。赵蕤: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魏元忠: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元明清郝经:①袁氏奕世公鼎,高风义轨,冠冕海内。绍资望夙着。一旦提剑而起,汛除阉竖,肃清宫闱。心不义卓,投袂而起,则有英雄之志矣。于是山东讨贼推为盟主,河朔服义让以方州,卒连幽并青冀,横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谋贡策,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则桓文之举也。乃猜忌自用,潜怀不轨,稽失事机,为操所先忿兵犯顺折衂以死,幼长倒置祸起骨肉,家声委地咸其自取也。②时卓暴戾,气凌一时,决计废立而绍忤之,故致忿骂。绍亦一时之杰,揖之而去,亦其宜也。罗贯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近现代吕思勉: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他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势力极大,即论其才具,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蔡东藩:况引狼入室,绍实主谋,鲍信进诛卓之方,犹不失为中计,而绍又不能信从;绍非特害进,并且覆汉,其罪亦弥甚矣!毛泽东: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袁绍典故宝刀思召袁绍在黎阳时,曾梦见有一神授一宝刀,等醒了之后,宝刀果然在卧所,铭曰思召。袁绍解铭说:“思召,正是一个绍字。”任侠放荡袁绍和曹操少年时都喜欢仿效侠客的作为。他们为了看人家新婚,潜入人家的园中,晚上大叫“小偷来了!”屋里人都出来了,曹操便抽剑劫持新妇,和袁绍往回走,找不着路了,跌到荆棘中,袁绍爬不出来,曹操又大叫:“小偷在这!”袁绍急忙跑了出来,二人才没被抓住。袁绍曾经让人晚间用剑刺曹操,第一剑刺往下了,没中,曹操想他再来一剑必定要高,他便紧贴床上,剑果然高了。身世探究据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裴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其中“则似实成所生”更为重要,说明并非是袁绍过继给袁成,而就是袁成所生。但是疑问也出来了。既然是袁成所生,为什么还会叫“逢之庶子”?袁绍的弟弟袁术传中说:“(袁术)袁绍从弟也,同父而异母……”由此可见,袁绍的父亲应为袁逢,而根据“出后伯父成”一句话便可以得出,他的母亲可能“在”袁成家里。因此袁绍的亲生父亲很有可能便是袁逢,但是袁逢或许是和他袁成家中的某位女性成员“野合(不符合伦理的婚姻)”,因为生下了袁绍。或者说袁绍正是袁逢的私生子。然而袁成并无子孙,所以才默许了袁绍是自己的儿子。而等到袁成死了,袁逢又不好意思真的让自己的兄长绝了后,所以只得与袁绍叔侄相称。1200字以上 高中
-
袁绍杀宦官的历史典故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袁绍杀宦官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有兴趣!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音jiǎnshuò),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他说:“以前窦武想消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可别错过了机会。”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袁绍又替何进出谋画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吓唬太后。何进的主簿(管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是像炉火上烧几根毛发那样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了想各州人马中,数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牧(州的长官)董卓的兵力雄厚,找他帮忙错不了,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几个宦官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董卓本来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董卓进了洛阳,就想掌握大权。可是人马太少,怕压不住洛阳的官兵。他就玩弄一个花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马悄悄地开到城外去。到了第二天白天,再让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这样一连几次进出,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原来属何进手下的将士看到董卓势力大,也纷纷投靠董卓。这样一来,洛阳的兵权就全落到了董卓手里。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董卓说:“我看陈留王比现在的皇帝强,我打算立他为帝,您看怎么样?”袁绍回答说:“皇上年纪轻,刚刚即位,也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您要废他,只怕天下的人不服。”董卓碰了个钉子,气得瞪圆双眼,把手按着剑把,威胁着说:“大权在我手里。我要这样做,谁敢反对?难道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袁绍也气红了脸,说:“天下的好汉难道只有你姓董的一个人!”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刀,走了出去。他怕董卓不会放过他,就匆忙奔往冀州(约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去了。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逃出洛阳,出奔南阳(在今河南省)。袁绍兄弟走了以后,董卓就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即了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相国。董卓原是极其残忍的家伙。他担任相国之后,纵容兵士残杀无辜的百姓。有一次,洛阳附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举行庙会。百姓齐集在那里赶集。董卓派兵到那里,竟把集上的男子都杀死,还把掳掠到的妇女和财物,用百姓的牛车装载着,耀武扬威地回到洛阳。一路上高呼万岁,说打了大胜仗回来啦。董卓的倒行逆施,造成洛阳城一片混乱。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离开洛阳,其中包括洛阳的典军校尉曹操。1200字以上
-
关于袁绍杀宦官的历史典故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音jiǎnshu),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他说:“以前窦武想消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可别错过了机会。”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袁绍又替何进出谋画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吓唬太后。何进的主簿(管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是像炉火上烧几根毛发那样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了想各州人马中,数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牧(州的长官)董卓的兵力雄厚,找他帮忙错不了,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几个宦官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董卓本来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董卓进了洛阳,就想掌握大权。可是人马太少,怕压不住洛阳的官兵。他就玩弄一个花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马悄悄地开到城外去。到了第二天白天,再让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这样一连几次进出,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原来属何进手下的将士看到董卓势力大,也纷纷投靠董卓。这样一来,洛阳的兵权就全落到了董卓手里。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董卓说:“我看陈留王比现在的皇帝强,我打算立他为帝,您看怎么样?”袁绍回答说:“皇上年纪轻,刚刚即位,也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您要废他,只怕天下的人不服。”董卓碰了个钉子,气得瞪圆双眼,把手按着剑把,威胁着说:“大权在我手里。我要这样做,谁敢反对?难道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袁绍也气红了脸,说:“天下的好汉难道只有你姓董的一个人!”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刀,走了出去。他怕董卓不会放过他,就匆忙奔往冀州(约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去了。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逃出洛阳,出奔南阳(在今河南省)。袁绍兄弟走了以后,董卓就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即了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相国。董卓原是极其残忍的家伙。他担任相国之后,纵容兵士残杀无辜的百姓。有一次,洛阳附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举行庙会。百姓齐集在那里赶集。董卓派兵到那里,竟把集上的男子都杀死,还把掳掠到的妇女和财物,用百姓的牛车装载着,耀武扬威地回到洛阳。一路上高呼万岁,说打了大胜仗回来啦。董卓的倒行逆施,造成洛阳城一片混乱。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离开洛阳,其中包括洛阳的典军校尉曹操。1200字以上
-
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一:袁氏当国读后感前几天,读完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有很多感想和启发,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工作太忙,心不静,也就迟迟没有动笔。最近几天,突然又想写点东西,就先把过去要写没写完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就有了前两篇关于与儿子讨论爱情、友谊和宇宙的文章。本来,还准备写一篇和儿子讨论音乐的文章,但怕关于《袁氏当国》的文章迟迟不写,那些灵感就会随岁月而消失。毕竟,音乐的话题什么时候都可以谈。另外,最近又陆续读完了一些书,如果这个不写,后边的也将被积压,所以,决定还是先写《袁氏当国》的读后感。反思一下,其实,还是自己的惰性问题,因为只要想写,总还是有一些时间的。我之所以读《袁氏当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是唐德刚先生。唐先生是着名的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尤其以写名人传记和口述而着称,我最开始读的是他写的《张学良口述》,非常喜欢,随后,又读他的《胡适口述》、《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梅兰芳》等,就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和独到的视野。前段时间,去厦门学习,中间在北京机场转机,等候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看作者,就决定买下,一路上,读了几段,回家后,虽然工作一直很忙,但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但分量很重的好书。下面,就说说读本书的几点心得。首先,这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辛亥革命其实融合了日本政府的一个阴谋。日本人为了分裂中国,成立了黑龙会,目的是让满洲和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孙中山虽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想把中国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实际是日本政府重点利用的对象。孙对日本也抱有一定幻想,他在日本就住在黑龙会领导人的家里。在日本的影响下,孙中山辛亥革命时的主张,虽然是推翻满洲政权,但他心目中的中国,实际是原来明朝的汉人疆土,不包括满洲、蒙古,甚至新疆、西藏,这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最初本意。孙中山曾以此为条件向日本争取资金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所以,如果最后孙中山未能与袁世凯结盟,那孙中山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的中国将不包括满洲和蒙古,甚至不包括新疆和西藏。那时,满洲和内蒙古可能就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外蒙古和新疆可能就成为苏联的殖民地,西藏可能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客观的看待那段历史,我们不该过高神化那批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伟大形象实际是后来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共同塑造的。其次,辛亥革命所以能成功,袁世凯的功劳也不可磨灭。原来以为,辛亥革命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主要是靠国民党人的力量,后来才知道,辛亥革命所以没有马上被剿灭,其实是袁世凯的故意纵容。袁世凯是李鸿章之后中国最有实力的政治人物,光绪和慈喜死后,小皇帝上台,摄政王怀恨袁世凯当年出卖光绪,担心袁世凯成为第二个曹操,就迅速革了袁世凯的职,袁世凯也开始了隐退后的晚年垂钓生活,并写了《自题渔舟写真二首》,其中的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袁世凯将自己和商朝的伊尹相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实际上,袁世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确实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当辛亥革命一爆发,国内部分地区也出现叛乱,朝中则无人能出来退敌,清政府只好再把袁世凯请出来,袁世凯心里明白,如果不是革命党,他是没有出头之日的,所以,对革命党的势力,他是不急于去消灭的,相反,他还要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开始,他并未坚定废除满清政权的决心,但在同盟会派来人员与他说和之后,他才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在汪精卫的劝说下,孙中山也主动向他承诺,只要他能劝清帝退位,大总统的位置马上就让给他。因为那么时候的国民党势力,也确实太单薄。从二次革命的迅速瓦解,就能看出国民党的实力是多么脆弱。因此,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袁世凯前期的纵容和后来的逼宫。第三,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基础。民国开始的时候,国民党选择的是类似美国的总统制度,那是一个总统掌握实权的体制。后来,因为要将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于是,宋教仁等就匆忙修改法律,变成了类似法国的内阁制度,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这个总统的权利,增强国民党在中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后来证明,这种改变趋势给袁世凯的执政带来许多麻烦,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坚定了后来袁世凯干脆放弃这套制度,选择恢复独裁,甚至最终走向了极端——帝制。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历史的国家,在老百姓的骨子里,还是原来的统治思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皇帝没了,总统又是个没实权的主子,政治大乱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袁世凯开始的时候,威望也非常高,但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人出来搞国会选举,拉去了大部分选票,直接威胁到袁世凯的地位,袁就开始准备对付国民党,他采取的方式无非是拉拢和打压。袁就派人去拉拢宋教仁,准备委以重任,后来,袁的手下当时的总理可能是出于对袁的爱护,也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在宋教仁准备北上见袁世凯的时候,派人暗杀,从此,暗杀就成了中国政治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宋教仁被杀,造成国民党二次革命,袁世凯也干脆驱逐国民党,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为了奠定自己的执政基础,袁还特意从美国请来当时世界最着名的法学专家古德诺,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古德诺经过综合考察,了解到中国的实际,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集权统治的国家,不适合民主政治,更适合寡头政治,而寡头政治中,世袭的寡头要比非世袭的寡头更稳定。客观说,古德诺的这个判断基本是正确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已经走向了共和,那是不是还要走回去呢?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百姓,对共和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尤其是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有着知识背景的政治家们,多数都将共和当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个时候,如果放弃共和,哪怕是放弃这个假的共和,走回那个大家都非常痛恨的帝制(很多人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都归结在这种制度上),大多数人是很难完全接受的,但袁世凯最后还是被左右一些人忽悠了,错误地选择了向回走。国外势力正好趁机消弱中国,内部反对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后,包括他自己的班底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那些本来有机会接总统的人,怎么可能同意放弃这个机会呢?结果,袁世凯的皇帝梦没做几天,就以悲剧收场了。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几乎都吸取了袁世凯的教训。老蒋再独裁,也不恢复帝制,即使到台湾让儿子接总统,也没有改变共和的外衣。蒋经国不搞世袭,人格魅力和历史使命值得佩服,但台湾迅速混乱,群龙无首,至今还在动荡。后来中国大陆的领导人,也是这样,几乎都选择了“宁可换酒,绝不换瓶”的方式。朝鲜最近搞了个三代世袭,可能也是出于蒋家的经验教训。如果从稳定角度讲,实行三代世袭,外界压力虽然很大,名声也不好,但不一定不是一个理性选择。对于亚洲这些长期寡头统治的国家来说,只要上层不乱折腾,经济正常发展,保证社会精英被选拔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那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度。篇幅所限,关于袁世凯背后推动“五四运动”、梁启超和蔡锷策划“起兵讨袁”背后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最后只想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总能给人许多的启迪和感悟。篇二:袁氏当国读后感刚跟老姐说,我发现我写东西真是越来越快了,今天先是做了一个方案,然后写一篇贴一篇,虽然都很垃圾,但是赫胥黎还是哪个说,速度,可以弥补任何缺点,我又圆满了。因为阿寐,才开始对民国感兴趣的,越看越觉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居然这么多牛B人物。民国史,太敏感,因为很多人还健在,因为很多影响还在,说不得,不好说,不敢说,没法说。但是正因为他离我们太近,所以看起来,才有意思,觉得历史不是书上的符号,而是刚刚发生过的生活。《袁氏当国》是小小的一本,正适合在上下班路上的地铁里面看。刚开始翻的时候,知游说,你要是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最好不要以看唐德刚的书为开始,他的书,偏见太多,且很多都是孤史,很多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在说,也不知道真假。我不以为意,然后看到书的开始说,从***年开始的夏朝,我就傻眼了,夏商周的断代是多么宏伟的历史课题,您就直接标年份了。所以,打算看这本书的GGMM们还是留点心眼,在后面这样的地方很多,不过唐先生是大家,我就不乱说了,估计麻烦又要出来揪我辫子了。这本书写的是从1911年民国建立到1935年袁世凯升天期间的历史,围绕袁的生平,叙述了在中国这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这段是《袁氏当国》的内容简介,摘自当当,我就不献丑了。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骋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 “ 六君子 ” 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 唐 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书的内容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多说了,还得再看一遍,好多地方不记得。我的感觉就是,唐表现出了对孙极明显的好感以及对袁不清不楚的暧昧,至于筹安会等小丑,他是深恶痛绝,我很不忿,其他不说,杨度,是我们湖南人里面拿得出手的人物,凭什么受他唐德刚这种气,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谁知道真正的路该怎么走?您推崇的孙中山不也建了啥中华革命党吗?对于宋教仁,却有了很具体的认识,若说孙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宋却是一个有着卓绝能力的实干家,国民党的党务和政务都是在他手上慢慢梳理,当年轻拢慢捻,就把国民党打造成了国会第一大党,这个,不是只有理想才能做到的。所以,袁不怕孙中山,不怕黄兴,利用传统的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但是他怕宋教仁,所以只能选择暗杀。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唐先生对第一任临时国民政府内阁成员的分析,流畅、巧妙,那个成员表分析清楚,当时的政治生活基本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每一届政府,一定是各种力量互相博弈和权衡的结果,国民党在第一任临时政府里,有权无名,后来慢慢败落,让人唏嘘。还有,唐先生有个地方要不得,谁跟你吃过饭你就说谁好,哪里能这样?篇三:袁氏当国读后感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啊。说实话,我爱读历史,但是不爱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爱读现代所谓历史学家或者研究者编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没什么意思了。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匠气的手法来写历史,虽然精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种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在这些作家或者学者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历史,让人从文字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观点相比,这些人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得出的。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书籍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的颠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来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这样读的。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帝王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精神。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抗议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史观、史论也许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史实没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200字以上
-
跳出三国看三国那么,士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每一代都读书做官的家族,有的甚至官很大,例如袁家的“四世三公”,杨家的“五世三公”都是士族,同时,他们(袁家、杨家)也叫望族,就是有名望的士族,也叫世族。有权有势的士族叫势族,士族可以推荐自己的门生做官,较大的几个士族可以互相推荐,所以士族垄断了做官。封建统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期是贵族地主统治阶级,魏晋时期是士族地主统治阶级,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统治阶级。三国时,历史正是贵族地主统治阶级和士族地主统治阶级的过渡期,像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根本没有多大的可能性。先说说蜀汉的中后期吧。在说蜀汉中后期之前,我们务必要郑重介绍一个人,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三国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的丞相就是他,可是又有谁知道,历史上他的真面目?诸葛亮,是个伟大、出色的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他为蜀汉政权服务了二十八年,其中有十一年是大权独揽。蜀汉的中后期叫“诸葛亮时代”,这个时代,是蜀汉存在的四十多年,最强盛的时代,可是他却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就灭亡了。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蜀汉的灭亡有三个原因,即黄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主要是魏国的邓艾从魏国杀了过来,姜维上述说要防御,可是大伙都听刘禅的,而刘禅只听黄皓的,而黄皓又只听巫师的。当时巫师说魏兵不会来,刘禅就说不用防御了,邓艾就一帆风顺的进入了绵竹,直逼成都,刘禅一听,慌了,忙问大家怎么办,当时有人说难奔,有人说投吴,而伟大的历史学家谯周却说投降,所以刘禅就投降了。现在呢,就有人骂刘禅昏君,骂谯周卖国贼,其实谯周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这个以后再说,而刘禅的昏庸,就另有所因了。主要的原因和促成这是谁呢?蜀汉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又是谁导致的呢?这一切都归功于诸葛亮。再说他之前,我再提出一个问题,邓埃达到蜀国时,就算没有军队反抗,蜀国的居民一定也要反抗呀,可为什么邓艾一帆风顺?其实也非常简单,是因为蜀国的人民都反蜀汉,支持曹魏,可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诸葛亮。历史学家一直是把诸葛亮立为法家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执法方面很严。所以蜀国人非常的渴望解放。并且,当时的魏国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士族做官很容易,所以士族也在反蜀汉(士族团在属国很受冷落)。那么蜀汉就不得不亡。那么刘禅的昏庸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十一年的大权独揽,把刘禅拘禁在宫中,刘禅根本无法去执政,没有经验,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好不容易享受了难得的自由,便要好好的享受一番,自然昏庸了。那么有人又在问:如果刘禅是个弱智呢?并不可能。诸葛亮死后,刘禅不仅恢复了西汉的制度,并且还设计了一个很高明的政治格局:政治军事交叉管理,并互相监督,这根本不是弱智所能弄得出来的,并且,刘禅在费?死后,悄悄地把政治权力夺了回来,所以刘禅并非弱智。蜀汉的灭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战乱频繁,使得国力耗尽。你看,蜀汉政权刚刚建立起来时,刘备就发动了一个夷陵之战,结果其实物大军全军覆没;此后,还有诸葛亮的七擒孟获,耗费了许多的兵力;六出祁山,虽然有些成就,但是效果不大;再往后,还有姜维的九伐中原,有胜有败。再看看魏国根本没有主动打过蜀国。回过头来看魏国,它的灭亡主要在曹睿的昏庸无能,曹爽的弄权和司马氏的废立、篡位,可以说,起主要责任在于曹睿给起的头。吴国的灭亡就更加明确了,主要是孙权晚年的神经过敏,心理变态,他冷落了张昭,逼死了陆逊,可以说是非常得让人不敢在那呆了。更因为暴君孙皓才加快了吴国的灭亡。但是说起来,吴国活的时间够长的,整整五十一年,魏国、吴国都没有活这么长的时间。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