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_1200字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飞向幸福的影子
幸福,是欢快的等待,是兴奋的成功,是无私的付出。
记得那是一个酷暑的晚上,连蝉都热得止住了叫声。小狗在不停地吐着舌头。但是却有一个影子在不停地飞奔着,跑遍了大街小巷的玩具店,只为了家中女儿的无理取闹。那个身影终于停了下来,疲倦地走在大街上,就连被路灯照射出的影子,也显得那么疲惫不堪。但回到家里,看到女儿的笑脸时,他也笑了,他觉得自己很幸福。
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许多干枯的树枝被打了下来,小区里“水漫金山”,一片汪洋。但是却有一个身影,举着一把伞,鞋用塑料袋包着,一步一步从坑坑洼洼的泥路走到了学校门口,接放学的女儿回家。一大一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影子上写满了幸福。
记得那是一个宁静无风的夜晚,他刚从飞机上下来,就马上去学校接许久未见的女儿。两人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影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幸福。
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女儿刚从考场出来,那个身影赶忙去迎接她,两个大大的拥抱,却换来了一场暴雨。那个大身影抱着她,安抚她低落的情绪,家里的吊灯照射出的影子,让女儿感觉到无比幸福。
很多时候,幸福是老师的叮咛,是妈妈的问候,是同学的友情。可在我看来,幸福却像影子,无时不刻环绕在你的周围,与你一起飞向天空,在幸福之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个身影,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这就是我的幸福,每一次的身影都承载着那个人的牵挂。
相关推荐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觅渡桥小学裴建玉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己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知道,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弃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心中有着自己的抱负,并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二、以他“爱满天下”的胸襟培养我们博爱情操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现在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爱自己的集体,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三、以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境界培养我们诚信品格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这句教人更律己的话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即满腔热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国留学回来,即开始他的教育救国实践,一心一意为改革传统旧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变后,亡国之祸危在旦夕,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他又冒着“第三枪”的危险,坚定不移地战斗在爱国运动最前线。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真人之举。总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苦难的旧中国人民为了探求中国教育新路子而赤胆忠心,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怀博爱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自己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壮美人生,也同样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650字 初三 读后感
-
《陶行知》读后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700字 初一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天津静海县府君庙四年级:sss12345678910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天津静海县府君庙四年级:sss12345678910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陶行知》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8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梦》有感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今天,我读了《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梦》这篇文章,对他的精神与间接又有了更深的见解与学习。陶行知先生先是在美国的伊利诺亚大学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研究部深造。毕业后,他回到中国,决定发展平民教育。他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能适应农村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陶行知在美国学习,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所以他完全可以在美国得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成为一名美国公民,在美国度过终身。可是陶行知却毅然回到了中国,来到了闭塞,贫穷的农村,成了一名农村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在他的胸膛内跳动着一颗爱国之心。如果陶行知选择在美国生活,可能他的物质条件可以被得到满足,可是他会被其他人扣上卖国贼的帽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农村,他可能会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当地的老百姓们都会爱慕他,做起事来也会更从容,心安理得。这么看来,难道不是农村的生活比在美国更胜一筹么?陶行知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在除夕夜,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中国民间有着放鞭炮,迎新年的传统习俗。传说这样做能辟邪并得到好运。所以每当除夕夜的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顿时一齐作响,烟尘纸屑满天乱舞,没过多久有全都寂静了下来。就在这时,一批批环卫工人来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放弃了在新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开始打扫起这些影响市容的纸屑。这些纸屑本来就难清理,更危险的是有些劣质鞭炮可能还会有遗漏的没有燃放完的火药,可能会对环卫工人造成伤害。但这些辛勤的环卫工人,却认真的打扫着街道、马路、小区……直到太阳再次升起,新的一年的到来。环卫工人们的敬业、勤恳的精神让我们感到温暖、欣慰,但又是还是会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不禁让我们心塞。现在,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展,再加上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繁忙,出国旅游变得越来越火爆与习以为常。出国旅游本是好的,它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拓展我们的视野。可是前不久发生的“中国旅客到日本疯抢马桶盖”事件简直让我大吃一惊。说的是几名中国的旅客到日本去旅游,到了日本的超市,看到了早已慕名已久的日产的电饭煲与“马桶盖”,竟疯子似的去抢购,那抢购的场面,简直不输于春运抢票的场景。看到这场面,我不禁想起有人去国外购物,回国后才发现本以为是进口的商品都是国产的。做这些事真的有必要吗?这样做不仅的不到任何好处,还会被其他国家的人给看不起。再说中国本就是生产大国,进口的东西就不一定比国产得好。为什么国人们都会认为国外的东西会更好呢?我想这时因为他们的虚荣心太过强烈、以至于盖过了他们的本性。就像平时在学校中老师们教导我们的,来到学校中,我们应该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因为即使一个人再满腹经纶,再学富五车,但是言行举止都很无理、不礼貌,那么他也会被他人所看不起。陶行知先生的事迹无时无刻都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更不能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我想,这就是我通过这篇文章得到的,也是能让我终身受益的。12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教育_1200字从小学到初中,我已经上过不少堂语文课,但最使我难忘的是进入初中的那堂语文课,那堂既生动,又活泼的语文课那天下午,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要组织同学们演一场课本剧,以课文《犟龟》为范本,进行改编,给同学们一周的时间准备。听完这个消息,同学们个个自告奋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由于人数太多,老师只好先指定一些同学扮演不同角色,然后鼓励其他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是课本上没有出现的,进行准备,说会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表演。演课本剧,自读书以来头一次听见,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参与热情非常高。这不,课余时间还有人在背着自己的台词,有的还会模仿动物的不同动作和表情,使得我们的课余十分钟不时的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表演的那一天。记得那天,蔡老师把我们分成八组,围成一圈,表演的同学在中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后,演出开始了。只见两只异常巨大的“鸽子”扇动着两只翅膀说道:“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说完便“飞”回座位上了。这时,从观众里钻出了一只小“乌龟”,他蹲在地上,双手触脚尖,埋着头,显出一副沉思的样子。接着,他抬起头,说道:“我决定要去了”。于是,他开始“走”了,但他那笨重的而又难看的姿态,总是不时地引起观众一阵阵哄堂大笑。小“乌龟”一路行进,路上分别遇到了蜘蛛、蜗牛、壁虎、乌鸦……表演中,虽然有个别同学忘了台词,有的动作不够逼真,表情不够形象,但是从同学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投入的,表演是很受欢迎的,你听,掌声又响起来了。那天最精彩的,还是那场续集呢……这只小乌龟还在继续地“走”着,忽然,蹦出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建议小乌龟不要去参加狮王的婚礼,并提议要与小乌龟再进行一次赛跑。接着就在我们的一阵又一阵的叫喊声中,“新龟兔赛跑”开始了,最终机灵的小乌龟又一次战胜了小兔子。之后,他又重复了那句台词“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又继续往前走。可半途中,又钻出了一只大象,雄壮的“象叔叔”说道:“可怜的小乌龟呀,你要到那里啊,要不要我用鼻子送你一程呢?”机灵的小乌龟回答说:“不,那样我会被摔死的。”说完,小乌龟又继续往前走了。路途中又被一只“从天而降”的老鹰拦住了,好心的鹰阿姨也说要直接送小乌龟,但由于小乌龟多疑,害怕老鹰另有计谋,便拒绝了老鹰的好意……到了后来,剧中的小乌龟到了洞口,并参加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表演结束后,蔡老师对表演的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表扬,并按照“分票奖励制度”给每个表演者奖励不同的分值,其中奖励最多的要数“小乌龟”的表演者(大家公认的),他共得到8。5分的奖励。当然,蔡老师也给每一位表演者提出中肯的建议,同学们都很乐意的接受了。这堂语文课生动、有趣,我们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欢乐。进入初中后,实行新课改以来,很多同学都感受到,现在的语文与以前不一样,我们爱上这样的语文课,它实在让我们着迷,让我们难忘。1200字 四年级
-
读后感三篇_1200字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在湖塘桥中心小学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孩子们纷纷与好书交友,也写下了一篇篇读书心得,愿与大家分享。珍惜如巧克力味的每一天——读《巧克力味的暑假》有感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四(1) 顾文俊花了两天半的时间,我看完了《巧克力味的暑假》这本书。书中讲了两个故事,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巧克力味的暑假。我在学着长大——读《妈妈不是我佣人》有感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四(1) 徐朕卓看了《妈妈不是我佣人》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书里的阿章就是我的翻版,看了这本书我突然之间讨厌自己,原来我也是这么可恶。我以前从没有认识自己的错,看了这本书之后,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一直还以为自己还小,妈妈应该照顾我,打点我的一切,不知道当我离开妈妈的时候,我肯定也会跟书里的阿章一样,丢三落四。我跟阿章一样也想看书,但是书的内容就是没有办法好好消化,就进到脑子里,不懂为什么要看书。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读书就是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读书不是肉体的旅行,是心灵的旅行。人类通过读书可以拥有多元化得体验,相反的,不读书的人,好像一辈子都过着被关在洞穴里的生活。”这是书里老师的讲解,我若有所悟。我跟书里的阿章一样,会慢慢长大。虽然有调皮的地方,但是我们一样有可爱的一面,我要慢慢改掉我的坏习惯,变成崭新的自己。其实科学就在身边——《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读后感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北校区四(1) 王馨悦从小对科学充满热爱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也随之膨胀,科学是无所不在的,其强大的魅力吸引了我。其实,平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科学,这个秘密是我从一本《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里看到的。夏天到了。哼!我最讨厌蚊子了,嗡嗡地到处乱飞,一不小心身上又多了几个蚊子块,好痒啊!讨厌的蚊子非想办法制住它不可。转念中我想起了《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有了,妈妈的房间里有薰衣草,听说它有驱蚊功效,怪不得妈妈很少被蚊子光顾。蚊子很可怕,它们会传染病毒给人们带来疾病。我们要提早做出保护工作,注意卫生,保持干净、整洁,这样也能预防蚊子。夏日,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女孩子都要多带点防晒霜。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我们大部分皮肤会露在外面,容易让紫外线灼伤,那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涂抹一下防晒霜。特别注意!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最强烈的,一旦皮肤有刺痛,应该用冰水或冰块擦拭。这些解决方案都是平时常见问题。《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以实践出发,帮助我解答了许多以前我不懂的问题。现在我可是认为己用,大胆对你说,如有什么日常小问题可以来问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可以解释一些日常小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会有眼屎和鼻屎,有多少虫子生活在我们的脸上,又有多少虫子住在我们肚子里,那些所谓的脏东西里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神奇的科学知识啊!生活中充满了科学,我们要敢于求知,奉于求知,科学充满了魅力,我爱科学!1200字 高三 叙事
-
刺绣与教育_1200字近来市井流行起“十字绣”来,凡有闲之女子皆笃爱之。此类活计虽多为女子所做,却并非她辈之专利,像吾等大老爷们如能领悟其艺术之美,亦会萌生一试身手之念。某日去西市场购物,偶在一铺前发现巨幅毛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似书非书,似画非画,问之则曰“十字绣”也。于是叹其制作之精美,技艺之绝妙。又某日,欣闻距吾家不远处有一“十字绣”专卖,于是欣然前往。店主大姐热情接待,并亲授刺绣之法。约十分钟有奇,自以为得技法之真,遂解囊购下一件斗方“福”字,回家躬行一番。自购得之日起至制作完成,共耗时8天。此间所吃之苦所遭之罪,委实一言难尽:先有穿孔引线之难,又有下针走针之难,再有续线接头之难,除此种种难处还有时常被花针刺破手指刺中大腿之意外痛楚。吾曾几度发恨放弃,然看到每日点滴之进步又心生不忍,常常一咬手一揉腿又坚持下去。如此这般夜以继日忘我之劳作,终于赶在乔迁新居和奥运圣火传递之前——7月22日凌晨1时58分制作完成了这件极具纪念意义的作品。由刺绣我生发出与教育有关的几点感想,略述如下:勇于尝试,大胆突破。正如刺绣并非女性之专利、男性之禁区,教育亦然。从教10年20年,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也许凭这套模式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于是想一直用下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一套拳法打到老固然稳妥,但在打第三遍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何不尝试着突破一下?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精细活需要一颗精细心。把教育比做刺绣一点都不过分,相似之一就是二者都是精细活。刺绣时小格间距充其量不超过一毫米,一旦下错针脚而没有及时发现,待发现后想返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教育也是这样,就知识的传授而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人格的塑造而言,教师的言行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万万马虎不得。欲速则不达。刺绣时不可图快,快了就容易毛手毛脚,就容易下错针、走错格,就容易刺破手、扎破腿,还容易弄乱线,心里一急这快可就变成慢了;教育与此同理,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试想,原本用“百年”才培养出的人才,你只用了十年甚至一年,那这个家伙可能不是“人才”而是“人妖”。关注细节。我绣制的作品,主体是中间的大大的“福”字,四周是一圈花边,四角各有一个小“福”字,不要以为绣好中间的大“福”字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花边和小“福”字并不比它省事,如果在这上面出现疏漏,绝对影响整幅作品的艺术美感。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人人都关注的尖子生而言,那些很少被关注的双差生就需要格外重视,否则他会疲塌度日甚至自暴自弃;课堂上,相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心领神会地微笑而言,那几个迷惑木然的表情就需要引起关注,否则他们的问题会越积越多,陈陈相因,以至于最后干脆因无望而放弃。五、坚持下去,总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论刺绣还是教育,苦也罢,难也罢,累也罢,痛也罢,只要咬牙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相信终会摘到胜利的果实,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上是我由刺绣的体验所生发的与教育有关的感想。或许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别样的刺绣,只要我们有一颗匠心,一定能绣出桃李芬芳满园春。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_1200字潍坊市实验小学郝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1200字 初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