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文化的苦旅
书写文化的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荒凉的大漠。远处,一队人牵着骆驼缓缓走过,驼峰上挂着的是一卷卷的珍宝,驼队的源头便是那着名的莫高窟石洞。这,便是《文化苦旅》中《道士塔》描绘的景象。若不是读了《文化苦旅》,我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那壮观绚丽的莫高窟在百年前竟遭遇这样的浩劫,更让我气愤的是中华子孙却任瑰宝流落在外人手里,不闻不问!
初读这本书,只是仅仅作为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罢了。但后来我发觉,我错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这本书。《文化苦旅》中的散文,也许并不是最优美最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一定使你感触最深。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凭着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品格。”这或许是对《文化苦旅》最贴切的评价了吧?最喜欢书中《废墟》这一章。大多数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但余秋雨却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废墟也是一种美。仔细品味,是啊,残缺也是一种美。春雨中萌发的绿叶是一种美,但谁又能否定秋风中飘落的枯叶不是一种美呢?萌发的绿叶固然代表希望,但不可否定飘落的秋叶也是生命的轮回。它被赋予的是一种别样的美。曾经浏览过罗布泊湖畔死而不朽的胡杨的照片,一颗颗胡杨即便干枯也要坚守这片土地;曾游览北京圆明园,一座座亭台水榭经过战争的硝烟,哪怕变为一座座废墟也依然不屈。它们都是美的。还是柏拉图说得好,他说“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纵然是一片片废墟,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所赋予它的真正意义,用它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的含义不仅仅只有我领悟的这么多,我愿意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
山东烟台龙口市芦头镇芦头中学初三:梁晓茜
相关推荐
-
苦旅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在不知不觉中散去,月亮的白光照耀着万物,这个“纯白”的世界,透出一丝寒冷与孤寂。我递了车票,踏上了火车。谁知苦旅也正式开始,第一次坐火车,让我苦不堪言,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煎熬。火车虽是人们出行最方便,最安全的方式之一,但火车上给予每个人的空间太过狭小,对我来说,我恨透了这坐火车的糟糕感觉。夜晚11点,窗外凉风习习,我坐在这靠窗、位置小得让人可怜的座位上静静的看着窗外,每隔一小会儿都会闪现一两盏刺眼的灯光,在我的弱小的眼睛上烙下一团青色,这时,膝盖顶到了好似冰块的坚硬物体,我赶忙将腿收了收。哦,原来是眼前这位大哥不小心顶到了我,这位大哥仰面呼呼大睡,他的腿已经占领我的许多“空中领域”,但我只能默默地忍受,一旁的空调如同一只“野兽”,他的嘴中呼出寒气,让人瑟瑟发抖,这时我听到了它的告白:“哈哈,怎么样,你们穿着体恤不就是为了凉快吗?怎么?受不了啦?”似乎全车的人都在埋怨这一排空调,跟一台冰冷的机器发脾气,真不至于。周围有的人在玩手机,他们只与手机亲密无间,有的人披着衣服,露出了自己可笑的睡相,除此以外就是卖水果、提醒到站的麻木的工作人员了。而我却不敢睡觉,那可笑的睡相会让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我只是忍受寒冷,静静的看着窗外快速退后的忽明忽暗的景色。这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左边窗户上不仅有外边的景色,而且出现了虚幻的右边窗户外的景色,而右边窗户同种类似,这神奇的景色一定与奇妙的物理有关,我观赏着这虚无飘渺的景色,渐渐地,“睡神”与寒冷相互配合,寒冷促使我不得不将身子蜷缩。这时“睡神”开始向我逼近,他不断抽走我的精力,眼前的世界开始弯曲,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失去了意识,趴在桌子上,入梦了。“太原到了,太原到了,太原到了……”随着如同“洪水”的声音,我极力睁开困倦的双眼,迷迷糊糊地下了车,寒气依在,睡意依在,月光依在。不一会儿,最后一丝月光“逃逸”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感觉身体暖和起来,我终于摆脱了这坐火车的苦恼!800字 初三
-
苦旅天地间没有一点生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暮色压顶,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云淡而去,自己又不知道面向何方。颤巍的灯光,照着暮霭,不知又有几人华发苍然,须发俱白。天下苦旅者似乎都同时出发,又同时发问。同时悟到冥冥中的宏大才开始发问,同在思乡之情溢出时问乡关何处。苦旅者的问题有些可笑?一路跋涉,竟忘记了自己归去的道路?苦旅者自己踏出的路,竟不知如何倒回,闭眼想想,这竟是苦旅者再问自己心中的故乡!]崔颢时间遗弃在了黄鹤楼,楼中空悠悠,来回踱几步,恍然想起了故乡!对着东去大江,茕茕孑立,顿时,崔颢老了许多,黄鹤楼宽大的楼台,撞击着他的吟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古绝唱在苦旅者的口中吐出,却一下被长江的轰震声吞噬,绝唱竟只停留了几秒钟。旅者顿然失去了思想的权利。于是,走吧!我们继续苦旅。崔颢的诗被长江带往了他的故乡-----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些远,但又不太远,思想之情如此之浓,何不再去踩踩故乡的土地?因为崔颢是真正的游子,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次也会很快离开,走在外面,却又开始没完没了的思念。身在异乡,又傻傻地问,我的故乡在哪里?李白也可算为苦旅者,稍识文墨的人,提起李白,即刻想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50字 初三 日记
-
书写用笔墨丹青,书写下一副暖心的中国汉字。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随着时光的河流悄悄的从我身旁流走。不变的是如山水画一般的汉字。六月的时雨如那荡漾于树木的清香,合着乡村的畜粪味和腐烂的树枝弥漫在家乡的空气中。我走在家乡的一条水泥路从高处往低处走。村民们除草整土。碧绿的青菜,隆起的菜畦,散发着绿色光泽的叶子上,还有一粒粒露珠。细雨还在慢慢地下着,我便加快步伐走去爷爷的家里。还在小路上的我,看见了爷爷站在房屋旁的院子上。我高兴的向爷爷挥手并高声呐喊。加快了步伐走向让我心灵颤抖的活力源头。回到童年的故居后,先和久未见过的爷爷代远在城市的父母问好,再聊起了家常。爷爷看见我满头是汗,便拿出那一副很久的茶具。那几片青茶如那黑墨,已沸腾的山泉水如那不染的毛笔,水渐渐地倾倒在紫砂壶里亲亲摇荡几回,便倒入茶杯里。这一杯茶水像那一副用笔墨清单写下的汉字,宁静而又平坦。爷爷带我来到东屋的书房,书房里摆满了各种藏书,有各种名人的传记,书写的字贴。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紫毫笔挂在笔架上,漆烟墨如那黑夜一般,我用砚磨着黑墨,爷爷用毛笔沾了黑墨,在白纸上写下一亲字,这亲字每一笔都是那么有力,刚强中透着对亲情的柔美,虽没有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境界,但我认为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文字。爷爷具备读书人的气质,温雅,谦和和勇毅。不论爷爷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宁静之外,还是宁静。爷爷用自己的年化书写下一身的历史。笔墨清单是一种文化,不论我们有多快速的工具帮助着我们,但历史的文化不能丢。用笔墨清单书写下,在深冬里暖心的汉字600字 初三 记叙文
-
风尘苦旅雨挥疾风风过耳,推不去,回忆连年,浪悬空打岸。人生何处处逍遥,引不来,几多豪迈,举杯独饮欢。泪雨交错错几宵,却不过,一孟婆汤,奈何桥相望。凡尘疾苦苦难忘,思念过,风尘苦旅,铭记吾心房。50字 初三
-
生活苦旅爸爸说,人生有辛酸苦辣,但我从没体会到,这是莫大的遗憾!去年夏天,爸爸让我去体验生活。我就去济源(河南省直辖)丹尼斯当了一个业务员。说是业务员,其实什么也不干,就是跟着货车到处周游,欣赏沿途美景。我和司机损失。然而路途遥远,我们卸完车睡觉已经24点,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真的很累,我好几次给妈妈说想回家。那天凌晨,当汽车驶上连霍高速闸道,我望着灯火璀璨的城市,心中有一丝凄凉,我是站在劳苦群众的角度观赏美景的,此时那些白领们正做着美梦。他们不知道,第二天他们办公桌上的邮件,快递,水果,是货车司机们在他们睡觉时连夜送达的。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睛快要睁不开了。他的脸上露出了沧桑。许久,他答道:“习惯了。”车里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就剩下安静的音乐和着风声。除此之外,就是寂静。却在跌落……有人说,看货车司机们多挣钱,跑一趟就挣好几千。你们想多了。货车去装货的时候都是放空去的,运气好了能捎点货物补贴油钱,那没货物可捎到每年要检车,要保养,要买保险……挣得钱车又花了。欲哭无泪。到最后,开不动卡车了,就剩下沧桑和一辆跑了多年的破车。他们操劳了一生,除了生活所需,最后的积蓄只有这辆破车和满满的回忆。这还不算什么,最难过的还是相思之情。谁能放下儿女情长呢?他们常年在外奔波,没有时间在家陪陪老婆孩子。王海他已经两个多月没,但晚上回来实在是累的不行,倒下就睡了。他说过“白领们抱着老婆睡,我们抱着卡车睡。”有人会说,带上老婆孩子不就行了。我告诉你,你没感受过生活的辛酸。如果是单纯的体验生活还行,如若是以此为生,你舍得让老婆孩子受这种罪吗?你这么劳累不是为了让她们过的更好吗?所以卡嫂们也多理解司机大哥们,你有一个爱你的老公,别埋怨他不回你微信,有可能他给你说早安的时候已经开了一卡车司机们开着车到处奔波,看似旅行,他们是在进行生活苦旅。750字 初三
-
文化苦旅读后感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题记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形成的崭新的文化,欣赏文化的天空中那独树一帜的全新色彩。他从古老的驼玲声里走来,向高楼大厦间走去。他从小桥流水间走来,向车笛喧嚣中走去。行者,永不止步;文化,永不停息。脚步已超越时空的限制,由心灵做一次历史的漫游、文化的苦旅。也曾害怕没什么能阻挡文明的终将流逝,不过幸好,有人以行为笔,以心当墨,写下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文化灵魂。我们应当感激,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在文化的长河畔且行且呤,空谷传响,歌声嘹亮。1000字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时光流转千年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中,有这样一群人,伴着驼铃声阵阵,手上的猎旗随朔风飘扬。沙尘迷了眼,模糊了远方的视线。一串串厚重的脚印,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领头的那人,叫张骞。时光流转千年后,在了无人烟的大漠上,天空下飞鸟绝迹,有一人背负行囊踏上这片土地。他闪烁着光芒的眼膜中,是那坚定的信仰。他不是冒险家,他是个文人,去寻觅曾消失不见的文明,亦是在探索古人的智慧。他,叫做余秋雨。辽阔苍穹中,唯他一人走在这充满艰辛的路上;熠熠星河,唯他一人日复一日地走在那孤独的文化路上。我于是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沙山月泉相映好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与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一面用巨大的筛子筛过一般,热浪翻涌起的风将沙山勾勒成优美的线条。他停下脚步,驻足于鸣沙山上,向远处火得灿烂的夕阳致敬。转身,他眼睛一亮,在这雄奇壮阔的鸣沙山后,竟又一轮明月般清澈的溪流,山上狂风肆掠,山下水平如镜,他知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牙泉。巍巍鸣沙,娟娟月泉,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北方人的粗犷与江南人的灵秀组成了中国这个群。他曾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人生才显灵动,世界才显精致。”他走在路上,走过了沙山月泉相映好。阳关历史自叹惋他继续走在风沙席卷的沙漠中,只见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沙丘上,周围一派荒芜,甚是颓废不堪。他渐渐走近,只见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刻痕印着两个字“阳关”。曾记否,阳关古时是通商之地,关隘重镇。如今城墙早已如过眼烟云般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景象如梦般闪现,那辉煌的历史不会有人想起,只那孤傲的巨石独自守望,幽咽的声音对往来的人发出无尽的控诉。他忽然想起王维温厚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自然又想起那盛极一时的唐人风范,那豪迈、洒脱、上进、大度……可那唐人风范还是抵不过岁月的磨折,终是消散不见。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在;身前,寒峰如浪。”他在阳关的叹息中,走向下一处文化。莫高窟绝美壁画走进漆黑的石窟,那残破的壁画虽已不完美,但还是能够看到古人的智慧与才能。他仿佛看到,几千年前,人们在这修整壁画,来自各地的商旅驼队、僧人等一群有一群人来这里驻足观赏。金光透过窗户,折射到壁画上,洋溢起神秘的金辉。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如一位老者,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它的颜色是厚重的,沉淀了几千年的风沙,令世人仰慕。莫高窟最终被谱写成一首意蕴深长的诗,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一个永不泯灭的神话。余秋雨先生感受着莫高窟的情谊,继续行走在文化之路上。他走在路上,以他那热血沸腾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走在文化解密、文化传承的路上,他重新走过那消失的古文明,仰着头,朝那充满希冀的文化圣地走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秋雨先生走在文化之路上,亦是走在人生之路上,他肩负使命,就是去传承古人的智慧与文明。走在路上,我们亦不忘初心,踽踽前行,与信仰一路同行。1200字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读完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放下书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场景涌入脑海。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居然发现了敦煌莫高窟里的藏经洞,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叫蒋孝琬的学者,仅用30英镑,把这些宝贵的经卷都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我的脑海中顿时思潮起伏,眼前出现了王道士将大片壁刷白,外国人疯狂抢劫藏经洞,蒋孝琬出卖祖国文物的场景。王道士破坏、出卖藏经洞。无知的他被蒋孝琬所利用,把这些宝贵的经卷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个王道是不明白他卖出的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无知的他不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多年的历史,无知的他不可能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他打开藏经洞的大门的那一刻,他并不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不过这个王道士也够可怜的,如果说他是可恶的,那么蒋孝琬便是无耻到了极点。他明白这些东西是有多么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他却明知故犯损害国家,不分善恶。没有民族意识没有良知,无耻到了极点。他把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出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他出卖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物,他出卖的更是一个国家,更是他自己的良心。用我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无耻之徒,罪恶行径千古唾弃,就连外国人也告诉斯坦因只要你带上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可见蒋孝琬到底有多么的无耻啊!我恨,我真恨,我恨外国人将我们中国的历史洗劫一空。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打开了藏经洞。我恨蒋孝琬的阴险狡诈。更恨我自己,恨我没有出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能阻止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运向地球的另一端。如今我悲愤的跺脚,但是只能无奈的叹气,留下的只是遗憾。650字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徐渭与艺术“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余秋雨先生这样就座谈论他。徐渭,乡间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杀未遂,还因误杀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正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一样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厉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总是能够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限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循环。我们首先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世界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消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或许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我想可能会更好。毕竟,“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700字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小时候便很喜欢旅游,喜欢外面的新鲜事物,也喜欢美丽的景色,但喜欢的仅仅是这些,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历史遗迹只要下车看一看,顺便留个影就好,从没想过这些景点背后隐藏的故事,直到最近无意间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感叹于他对于每一次旅途背后文化的挖掘和独特的感受。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尘封许久的书架上无意间寻见这本书的,也是在那样一个无人的夜晚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走遍中国的苦旅。第一站是余秋雨先生走出的那个被解冻的小乡村,那个有着许多牌坊的小乡村,在那里我认识了德高望重的牌坊石匠潘木工,他为许多自杀的女子立过牌坊,但每次的造过的墓中总是空空如也,后来乡里的尼姑庵又突然多了许多美丽的女教师,教出许多女学生。“她们像是一批降落人间的天仙,有云有雾。”是否封建的婚姻让父亲也无法忍受,是否消失的少女就是那群美丽的女教师,也许这会是那个渐渐解冻的乡村中唯一的冰封。走过乡村,走到两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也没有成为书中的历史。走过江河,走到敦煌鸣沙山的断崖,一个个用时代开凿的洞穴中,古老的壁画记述了佛教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从最初的菩萨,到潇洒的名士,到美丽的飞天,又到唐代丰腴的女子,不同的名族的交融在这里体现。细细端详这墙壁上的人墙前的雕塑,朦胧中仿佛一切又都活了过来,行走的僧人,工作的画工,一代一代,延绵至今。行至沙漠深处,偶遇一缕清泉,一条流淌千年的泉水,一间简陋的屋子,一位沧桑的老尼,远离了喧嚣急躁,在沙漠最宁静的地方,听风沙呼啸,饮明净清泉,不食烟火的生活一样可以如此风韵。随意翻动书页,随意行走,走过千山万水,没有过多的修饰,余秋雨用最朴素的文字写下苦旅中每一处景致,用最睿智的心灵发掘出每一段隐藏的文化。一字一字,一步一步,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文化之旅,余秋雨走过的每一处土地都有一段隐藏的历史,有凄惨的是故,有不堪回首的经历,有荣耀亦有耻辱,历史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吸取教训,让隐藏的文化精神浮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去中国广阔的地上走走,不仅仅满足于一饱眼足,而是循着历史的脚印,探寻文化,寻找精神的源泉。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行走吧,行走在土地上,行走在历史中,抛弃一切忧伤于疑虑,沿着苦旅这条路一直走下去。9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呼唤“苦旅”——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有感 历史扬起岁月的风尘,文化之路敞亮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游子们背起行囊,步履匆忙地走在风景独好的路上。 这些文字,记录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成了中国文脉的一部分。 因此,我迷上了余秋雨走过的路程。随着他的文字,我不禁觉得,自己也背起了沉甸甸的旅行包,跟在他的身后,翻山越岭,参与了一场关于文化的“侣行”。 一路南下,柳州再也不是荒草丛生的天然牢笼。柳侯祠屹立于此,安静地注视着一座城的崛起。柳宗元一生的委屈和凄楚,有谁能化解?只有被翻新过数次的石碑,等待后人评说解读。 北上,那里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轮廓。大清帝国于意料之外疾驰而来,最后拄着拐杖狼狈而去,只留给人们一个落寞而伤痕累累的背影。 鲍勃.迪伦曾唱道:“一个人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我也在想,文化究竟要走怎样的路,才能被称为文化? 文化,与民族共生。因此,长寿的文化,所走之路必然崎岖不平。君可见犹太民族正式建国以前,曾饱受外人驱逐与法西斯屠杀之苦;君更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外敌来犯,方于苦难中涅槃重生。 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与文化,都需要一段“苦旅”。 而文化,如今也成了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源动力。如今,中国构建的“一带一路”泽被全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弘扬;“悟空”、“墨子”、“嫦娥”、“玉兔”,当我们念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余秋雨用饱经沧桑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勇敢地走上这条文化振兴之路,民族的复兴,便会迎来曙光。点评: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动传情的写生画。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800字 五年级 抒情
-
生命苦旅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回眸之时,生命恰如苦旅。——题记回家的道路两旁站立着一棵棵行道树,它们站在那里应该很久了吧?它们经历着风雨,吸附着汽车荡起的灰尘,使原本的绿叶上都蒙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大自然可真不眷恋它们,它们很少真正地吮吸过甘甜的露珠,也没体会到过森林中的甘霖。仅仅一平方米都不到的土地似乎满足不了它们,它们的根须露出贫瘠的土壤,想要逃离这冰冷石头围成的土地,直到有那么的一天,它们歪倒在了马路上,无助的流着泪,也只是被砍成了木料,送往了需要的工厂或更远的地方。它们可真是苦啊!很早就守护在马路旁,它没有真正的栉风沐雨,一直到离去的日子。它们不及脚下的花草,花草多聪明啊,懒洋洋地趴在地上,看着行道树离去。说到花草,其实也并没好到哪去。屋檐下不知何时住下了一粒种子,它利用充足的水封冲出了土壤,长出了叶片,但也仅此而已。大自然一样没有眷顾它,温暖的阳光被房屋遮住,它周围一片阴暗。只有当太阳西落,它才得到了一丝怜悯,太阳将余晖送给了它,它便一天天悄然生长,虽只伸展出了一片小叶,却也慢慢长高了。那天清晨,它终于爬上了屋顶,伸开触手触碰第一缕阳光。它开出了一朵花,既是第一朵,也是最后一朵。蜂蝶亲吻着它的脸颊,一阵红晕淡淡地描在了花瓣上。几天后,秋风萧瑟,吹断了它的长茎,它伏在墙边的木棍上,做最后的告别。它也一样啊,开了几朵花便泯灭了,灿烂几天,也灰飞于秋风中。它的苦,不亚于行道树。至于那些蜂蝶,它们也要飞向遥远的地方去呀。那边的花朵还没谢,它们要编制甜蜜的梦。然而,狂风如漩涡般涌来,打落了一只又一只,它们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之后便融于了大地。这让我想起了“梁祝”,那么美丽的故事,也改变不了它们的命运。它们连梦想也没完成,这不是更苦么?其实,我们都一样,生命都是一段苦旅,它本来就要起起伏伏,正如潮落潮涨,没有绝对的快乐。褪去所有的繁华,也只有寂寞。但是行道树奉献了自己,守护了大地,花儿枯萎了自己,绽放了美丽,蝴蝶牺牲了自己,找到了意义。然而,纵使再苦,也只是暂时的苦涩的旅行,越过了一切,前方的美景,却是从未见过的旖旎。生命苦旅800字
-
书写梅岭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时光。——题记毕业似乎是转瞬之间的事情。来到一所钟灵毓秀的学校,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走上我所向往的一如既往的道路,这到底是要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天公作美,抑或是自己的一番好运,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我离自己的梦想已经很近很近。初进梅岭,隐约闻到素雅的香气,60多年的风霜可以衰败一个人的容颜,也可以成就一所底蕴丰厚的名校。梅岭在历史的沉淀中,更加风姿绰约,历史铜镜前,折射出的是她眉宇间的沉着与大气,散发着对所有人的宁静自然的包容与陪伴,她的美,刹那间流入了心怀。是梅岭人,拨动着梅岭的琴弦,让那纷繁的历史绿意丛生。初听“梅岭人”这个名字时,不禁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仿佛感到一股无形的气息奔腾在血脉之中。在梅岭,我认识到了真正的“梅岭人”,为了让孩子们在梅岭这个温暖的怀抱中得到最佳的教育,他们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只求真诚地奉献给天真的孩子们一个美好而快乐的童年,用辛勤的汗水灌溉出茁壮成长的树苗,使其成为参天大树。梅岭人的存在和意义,是一帮可爱纯真的天使们赋予的,阳光因他们而灿烂,生活有他们才鲜亮。早晨,孩子们背着书包,脸上洋溢着烂漫的笑容,一句句亲切的“老师您早”荡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一切顿时生机勃勃起来,那些带着太阳香气的小家伙们,给校园涂上了最美的一笔;课间,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淘气模样,如同缤纷园圃中的花朵,展开俏丽的花瓣,让梅岭变得绚烂起来;课堂上,孩子们挺直脊背,闪烁着渴求知识的眼神,如同一只只迎风而上的雏鹰,是梅岭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种下明日的希望!烈夏离场,秋意渐浓,我慢慢地走近梅岭,走进这个有梦想、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冬日的脚步阻止不了这里浓浓的暖意。因为有你们,我敬爱的同事前辈们和我最爱的孩子们,我会尽快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梅岭人,携琴同奏歌一曲,砚墨留香书梅岭。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800字 四年级
-
书写江南即使在灰暗的世界里,有你们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江南如诗如画,一山一水,旖旎人家,从那骨子中便会流露出一种柔情的美,在山水画里动人的不仅仅是日出江花的美,还有那里的人,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就连我们这些研学旅行者也为之动容了吧?走在林荫小道不远处,便到了西湖。起初语是朦胧的,就有犹如薄雾般,更给那西湖添上一笔色彩氤氲成了一幅素雅的丹青水墨画,飘入空灵澄澈的梦境,可谁想这雨却越下越大,迫不得已,只好披上了雨衣我们由“小红帽”变成了“蓝精灵”,这样没关系,但那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导游呢?有一位同学,因为马虎把雨衣落在了车里。没办法,导游把她唯一的雨衣借给了他,而她也只剩下了一把小伞。风和雨如淘气的小孩儿从她伞下钻来钻去,站在树底下的她,又是显得那么的矮小,在不知不觉中淋湿了她的衣角。这就是江南的人吧,也许她看起来弱小,却有着一颗无比赤诚的心。我们坐在船上,三国城两岸挂着灯笼的商户打烊了,灯光摇曳着、飘渺着、荡漾着,灯光交相辉映,泛起一阵阵醉人的红晕,灯影酌约地淡淡消失在了身旁的浓雾之中了,摇曳着、飘渺着、荡漾着,随着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摇晃,蜿蜒的水路仿佛没有尽头。我们看着这些些美景,便不由自主的停下来眺望,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而白老师却顾不得安静欣赏这些美景,只想着一心为我们拍着照。船不停的走着,而白老师的相机也一直响着。窗外美景如水墨画般映入眼帘,而我却无心观赏。也许是昨夜着了凉,身体正难受。我向她轻松倾诉着我的难受,她并不语,只是轻轻拍了拍我。我靠在她肩上,昏昏沉沉的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几个小时,也许是十几分钟。她轻轻晃了晃我,“要到了,快醒醒吧!”我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她正活动着已经被我压酸的肩膀。见我正看着她,她调侃道“没想到你头这么重呢!”哪里还有什么难受?只剩下江南里,我和她。梦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这样不经尘染的你,竟完整的书写了我梦中的江南!800字 六年级
-
大漠苦旅如此“呜……呜……”风狂啸着,带着戈壁沙漠中特有的嚣张与跋扈,裹携着硕大的沙粒不断翻滚、绞动。这种狂风怒号,黄涉敝日的天气已经持续近一个月了,两个旅行者的水囊早已空了多时,剩下的一点干粮也已于昨天吃净。他们身上残破的衣服无法抵御如此强烈的沙暴,几处裸露的皮肤已伤痕累累。因干燥而龟裂的嘴唇如同干枯的树皮,只是在那已无力睁开的眼皮下隐藏着坚毅的双目虽然已经由于睡不上觉而黯淡,但仍掩盖不了双眸中射的希望与生命力—这大概就是他们全身看上去唯一有生命的地方了。他们都还清晰地记得,一年前他们是如何决定合作穿越这坐沙漠的,在开始的几个月,他们是怎么合作完成一项项研究,可现在,他们只能默默地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海中瞒珊前行,计算着自己剩下的生命。终于,其中一个不行了,他跪在了沙上,继而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脸白得像张纸,起初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一点点地失去光泽。另一个探险者跑来,双手扶起了他,大声呼唤着。那人颤颤巍巍地支起身,吃力地说:“我不行了,你走吧,不要被我拖累了。你还有机会。”另一人大声喊着些什么,我听不清了,头缓缓举高,只见天边开始出现蓝色,一丝一缕的,接着便是澎湃着涌来—天放晴了。我又模模糊糊地听见了那人的声音:“你拿着这枪每小时打一枪,我去找水,依枪声回来,坚持住”说话者逐渐走远了,带着两个人的生命消失在了黄蓝色的天际。三个小时,四个,五个小时过去了,枪中只剩最后一发子弹,找水的人还不见踪影。他绝望了,也许他自己逃了,或是找到了水忘了我,总之,他不会回来了!说什么合作探险,哼!罢了。于是他缓缓举起枪,颤抖着将子弹送进了头颅。“叮口当……”清脆的驼铃由远及近,找水的人带着一个商队匆匆赶来,可看见的只是一具毫无生命的躯壳……谓之合作,重在“合”。“作”而不“合”者,往往事倍功半,一事无成。唯有合作者在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毕力而为,存乎合作才有意义;心合于一,互助互补才能事半功倍,大漠苦旅如此,生活学习工作亦如此。800字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