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试教育_7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有人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社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决定着你的命运。究其根源,便是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
现代中国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这让众多学子盲目地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能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拼分,争分”的浪潮。随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指向了分数。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只想到片面,只顾以偏概全。仔细想想,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一批一批有素质有道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是的,我承认,分数高的人确实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但只能说可能成才。社会上也有很多自恃聪明、走上歧路的人,他们在非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差生。试问,这样的人到了社会撒谎能够能有用吗?不迫害社会才怪。
道德,信仰等非学习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是人之本分。如果连这都不能够做的合格,就是学了一肚子墨水也不被人欣赏,相反,他们还会被人痛骂、批评。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其次,分数的高低体现在各科成学习上,但并不容易全部优秀。偏科就是很好的体现。有的人理科好,但是学习文科吃力,结果分数不高,但这就说明他学的不好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具备理科学习的素质,可以从事理工行业,同样造福社会,但分数却抹杀了这种人才,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人没有十全十美,也不能考的十分理想。但人正因此才各有所能。正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我们必须认识,应试教育不能决定一切,人生靠自己把握,相信自己的能力。
应试教育仍旧在我们身边,目前这种模式无法改变,唯有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冲垮这无情的模式,带给下一代一片崭新的天空。
高一:1148387562
阳痿的中国文学_10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世上的文学分两种:一种是文学,另一种是中国文学。
就如男足一样,加了“中国”二字的文学,就像是一个阳痿了的人——站不起来。
或许是韩国向母系社会过渡的风吹到了中国的缘故,成就了一批“伪娘”作家。他们文章里的废话和他们擦的粉一样多,一连串不知所云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连串不知所谓的“落花美眷,似水流年”,甚至有的作品里除了个别段落有作为QQ签名的价值外,毫无价值,就像是一本流水账。然而,这样的作家却华丽丽的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
说到此榜,我又想起一个可笑的事儿。那就是你查阅榜单时,会看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在这个坐拥十三亿人口的、号称文化大国的国度里,位列榜首的是个写童话的,收入2000万;位列第二的是个不会说话的,收入1000万。原来我们堂堂的“文化大国”称号是由小孩子支撑着的。那么,我建议国家不要在搞什么计划生育了,不然,我们“文化大国”的头衔迟早有一天不保。
还有一点原因是中国有脾气的作家少,唯一几个有脾气的作家也快要被折腾的断气了。他们打个电话会断,发个微博会删,就连出本杂志都封面过不了关!可他们仍然顽强地用他们如刀的笔来扞卫着这片土地的最后一点阳刚之气。
相比这些年轻人,有点前辈由于有“文革”的经验,自然做的较为高明:你不让我写,那我就低低调调的写,我不说话了,行吧?
最近,中国就有以为不说话的作家获了国际大奖。哇,中国顿时炸开了,中国人也好像突然爱文学了,懂文学了,即便不懂文学,他们也懂诺贝尔文学奖。无论男女老少,都去书店抢购“推荐书目”,其声势浩大,让我想起了“食盐大军”。他们一个个拎着“抢”来的书,穿梭在被文学热热得快要蒸发掉得大街小巷。你可以嘲笑他们,但是不可以嘲笑他们“抢”来的诺贝尔文学作品。
以上是主观现象,还有一个客观现象。
那就是不管你是“伪娘”文学,还是纯文学,还是诺贝尔文学,都免不了“被盗版”的命运。一些互联网公司把有商业价值的书盗版到了他的网站里,并以互联网精神是“免费,共享”为由,免费共享给用户,任人下载。那么我想说,李总,您能不能将您手中的上市股票共享给我一点儿?您能不能将您在北京中心的房子共享我一套?能不能把您的搜索技术也共享一点儿给我们?如果不能,那就不要把强人所难做的那么理所当然。
其实,中国除了可以称为“人口大国”,“制造大国”,“山寨盗版大国”之外,实在不应加上“文化大国”,我们没什么文化,只有文化沉淀,如果非要自称“文化大国”不可的话,我建议加上“历史”两个字,更正为“历史文化大国”。
但是,你可以炫耀5千年的历史,你可以宣扬“5000”年这个数字,但你终究敌不过如今中国文学阳痿了的现实!
高一:王小勒
相关推荐
-
论应试教育有人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社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决定着你的命运。究其根源,便是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现代中国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这让众多学子盲目地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能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拼分,争分”的浪潮。随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指向了分数。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表现。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只想到片面,只顾以偏概全。仔细想想,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一批一批有素质有道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是的,我承认,分数高的人确实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但只能说可能成才。社会上也有很多自恃聪明、走上歧路的人,他们在非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差生。试问,这样的人到了社会撒谎能够能有用吗?不迫害社会才怪。道德,信仰等非学习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是人之本分。如果连这都不能够做的合格,就是学了一肚子墨水也不被人欣赏,相反,他们还会被人痛骂、批评。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其次,分数的高低体现在各科成学习上,但并不容易全部优秀。偏科就是很好的体现。有的人理科好,但是学习文科吃力,结果分数不高,但这就说明他学的不好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具备理科学习的素质,可以从事理工行业,同样造福社会,但分数却抹杀了这种人才,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人没有十全十美,也不能考的十分理想。但人正因此才各有所能。正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我们必须认识,应试教育不能决定一切,人生靠自己把握,相信自己的能力。应试教育仍旧在我们身边,目前这种模式无法改变,唯有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冲垮这无情的模式,带给下一代一片崭新的天空。高一:1148387562650字 高一 议论文
-
论教育可能我所说的,有很多不对,但是这是我的想法,一个学生的想法。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不好。学校生活每天都是做同一种事,太机械化了,我们学生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让我觉得,这生活一点活力都没有,就和生产机器没什么区别,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这样,如果没有老师的管教,那学生会失去自主能力,回懒散下去,可是,如果每天只接受老师的管教,没有一些新鲜的事物那又如何,那不就和生产商品有什么区别,那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哪去了,学生的思维会被僵住。我个人认为,我们学生应该在上高中时,先踏入社会,先将学业放在一边,感受社会是怎样的,也许那样我们会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会自主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可是,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这并不会实现,至少,我不会体会到。那么,我们这代人就只能接受被动的命运吗,不,这不会的,就在我们这代人中,就会出现一部分能人,试着去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可能这部分人将会成为成功者,将来作为一个统治别人的人,而被统治者,将有可能会是那些成为商品的人,任人统治。也许,对于中国一个人口众国来说,这种方式再好不过了,可是,我们要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中国啊!那么,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中国吗?那么,我们何时才能闯进世界前几强去,难道我们还在等着被人宰割,被国外人宰割的命运吗?虽然老师也不只一次告诉过我们要自主学习,可是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想过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什么。中国,要强,需要对教育的改革,我们,要强,需要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并付出行动,而不要被动。江阴市青阳高中高一:高炜600字 高一 散文
-
论霸气_7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懦弱是一种毒药,一味的懦弱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拒绝懦弱,拿出霸气来……自古以来,凡是有所大作为的人,哪个不是霸气十足。如若秦始皇没有一种霸气,何来的“秦王扫六合,虎视雄何哉”的统一?倘若项羽没有一中霸气,何来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颂?又若辛弃疾没有一种霸气,何来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魄力?霸气不仅仅是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而且为军队的军魂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亮剑》中的独立团,李云龙雷厉风行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作战,只要李云龙一声令下,无论作战形势多么恶劣,全图战士就嗷嗷叫得向敌人进攻,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畏惧。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能让敌人闻风丧胆?这是由于这支军队比其他军队多了一种霸气,从团长到士兵都具有这样的一种霸气。就像在毕业典礼李云龙的毕业论文一样,“我们靠的是我们的军队和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总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种能够缔造传奇的霸气是这支军队的灵魂支柱。正是因为这种霸气,他们面对敌人,从未言败。一位军队的领导者具有这样的一种气质,那么这支军队便可以披荆斩棘,扫清前方道路的敌人。作战不仅要从战术上更胜一筹取得有利条件,从心理上首先要战胜别人。那什么从气场上压倒别人,是霸气。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精明的作战方略。近现代我们中国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但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中国是一种雄狮,正在崛起的它在呐喊,彰显五千年英雄本色,霸气十足!胶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乔羽650字 高一 议论文
-
论体育教育今日看到电视上播放的中国队与孟菲斯大学队的篮球比赛片断,虽然中国队获得了胜利,主持人也说有了技术上的突破,但孟菲斯大学队却要得很紧:92比88。同样身为人口大国,美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却比中国高出许多。大学里的篮球队甚至可以和国家队相媲美。在中国,学校里的孩子虽说在课外的时间里也有报各种兴趣班,不过大部分却是琴棋书画或补习班之类的,对体育活动觉得不是那么的重要。是啊,比起运动班,不如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在高考时能考出好的成绩,进入一所好的大学。高考,近日读过一篇在欧洲时报上的报道《可怕高考?外媒关注最大规模考试》。路透社在“中国可怕的‘高考’,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考试”中将高考描写成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这项考试被认为对社会地位的形成意义重大,是以后找到“白领”工作的“最好机会”;在题为“地震没有阻吓住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愿望”中说道他们的书本被埋在了废墟里,但成千的灾区学生在一如既往的准备着中国的考等院校入学考试。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节目中,一名接受采访的中国学生表示,所有人都更愿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无论对这所大学或者专业是否有兴趣。另外,美国麦克莱齐报业集团还说道,高考对家长也是件大事,每年高考安全问题都会占据报纸首页,高考试题被定为“高级机密”。难道,人生的选择真的只有高考这道路吗?我们只能一味的学习,不做除学习之外的事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法国,学校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每个市里都会有市政的各种运动场,音乐厅等。在星期三和星期五时,都会看到大量的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初中为4小时,分为两次,每次2小时;高中为2小时,每周一次),学生们不只是跑步,还有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体操等各种形式的课程。另外,你还可以把体育作为加时课;在动画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中小学的各种社团,种类极为丰富。我认为中国也应多学习类似的政策,虽然有些学校有社团,但我们要让它真正的实施起来,使运动深入中小学,使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运动,并使之伴随一生。人生不只有学习,运动也可成为学习的帮手。800字 高一 演讲稿
-
论爱心教育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朝的张景修就曾有过“黄金满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的感概。教育的重要不言而喻。而教育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同样也是各类社会人士一直讨论的话题。究竟是爱心教育呢还是惩罚教育呢,一直都是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在纠结的问题。而我认为,爱心教育可能比惩罚教育更甚一筹。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处于青少年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叛逆问题,愈是惩罚,逆反心理就越严重,有时往往得不偿失罢了。俄国的康.德.乌申斯基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孩子记忆力衰退。”不难理解,信心对每个孩子至关重要,丧失了自信心的孩子又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自信的人生呢?而论到爱心教育的一大关键,当然首先在于家庭,清朝的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每一个孩子最先开始接触的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若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惩罚却不去鼓励长久以往未免泯灭孩子的天性。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的。孟母三迁的例子未尝不能证明这一点。孟母多次将孩子带走,最终将家移到学校旁边,最终铸就成了一大伟人孟子。试想,若孟母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时一味的打骂惩罚,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带着孩子远离环境,那孟子又该如何呢?孟母的搬家的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爱心教育。而学校对教育自然也是十分的重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由此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多么重要。而自小的爱心教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致力于爱心教育中,李镇西老师则做的格外的好。他的《爱心与教育》中说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老师一生致力于爱心教育,桃李满天下,得到了多少的尊敬,获得了多少教育?让多少人有了美好的未来?有李老师以及他的学生的成功例子,可以看出,爱心教育还是可行的,应该行的。而一味的惩罚教育确实不可取,现如今每年有多少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例?但是必要的一些惩罚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必要。对于孙悟空,唐僧不仅对他采取怀柔政策,也依旧还要念颈箍咒来约束的。当然,不能过度,爱心教育还是必要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教育何不实行?1000字 高一 议论文
-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到了晚清时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虽然现在废除了科举,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也一样吗?八股文,破题,承题都有规定好的条条框框,根本就没有创造性,现在的作文也有字数、扣题、文体的一些硬性规定;回首过去,孔乙己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名落孙山,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就连蒲松龄,戴震这样名垂于世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未能考取进土;面对现在是一张考卷定成败的时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会发挥不出来,成了漏网之鱼。国家因此少了许多有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在这知识的时代里,要知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是应试教育却紧紧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学习靠记硬背,如此的教育,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吗?当我们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几个诺贝尔奖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不汗颜吗?就算是汗颜,恐怕中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质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显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场”观念要更新,体制要改革,从根本上革除应试弊端,改变高考指挥棒效应。可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搞“应试教育”这由上而下的改革谁在进行呢/听着中国先后喊出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对一叠叠的试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有的学校因为实行“素质教育”学生成绩,升学率,优秀率一落千丈。怎样才能即没有应试的弊端,又不会影响升学率,优秀率呢?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在《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提出: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拓生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我也希望中国能实行双轨制,也希望“应试教育”能与其弊端来个漂亮的“吻别”!800字 初三 议论文
-
闲谈应试教育好久没有写下一篇扣人心弦的日志,对中国目前教育十分不满,所以写下此日志,抒发我对中国教育的反对情绪。首先,我是一名学生,学生应该做的事是符合他的社会身份的事,那毋庸置疑是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有二:其一,是从最现实的角度看,那就是为将来的职业所需的文凭等做准备;其二,则是从本身学习的宽度看,那就是学知识明道理,扩展人生的宽度,不以人生的长度去衡量,真正实现人的人生意义。很明显,我偏向于其二。当然,这是自身处于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学习下的我所表明的观点。所谓中国式教育,那就是应试教育,又所谓应试教育,那是以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与之相应的是素质教育,它更为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而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从这两种目的看,考试可以分为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在当今情况下看,应该是第二种。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能很好的,及时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是真正的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相反检测考试就只是为了应付卷面及考核的问题,实际着手于考试本身的形式上,注重于形式化,到底效果如何?只能说不得人知,因为有反对者——受害者,那么就有支持者——受益者;受益者通常为考试成绩优异,拔尖者,颇受老师家长喜爱,被寄予重望,但这只是受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影响,因为考试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能与思想品德素质直接挂钩联系上。他顶多不过是一个益于应试教育能力培养的学生罢了。一个“专业化”的应试者随着环境与时代的进化,只能被淘汰掉,因为它忽视了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能全面适应社会环境,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要的是能与国外匹敌的个性化技术人才。而相反,应试教育正是抹杀了大部分可造之材,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必定有其可信性,举例说明:例一,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还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这是前几个世纪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往事,可见当时他的母亲是多么明智,但如果爱迪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成长,其后果不堪设想,我想只能是被人们所遗弃。例二,同样是爱迪生的童年往事,12岁靠卖报纸,而成为了一个少年资本家。难道你能说这是归功于应试教育吗?显然不可能!完全没有做到孔圣人做说的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但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把学来的知识灵活运用,而是不假思索,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早已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学生难以提升智慧。导致一些人虽然掌握了知识,却不善于通过开启思维去运用知识。另一些人,他们的知识不多,但他们思维活跃,思路敏捷,能把有限的知识举一反三,将之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当中。一个专业的应试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普遍会反应学生两极分化,而导致两极分化的罪魁祸首无非是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学生不是压力的承载容器,而是压力的反应装置,他们很好很真实地反应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学生们感受到压力与不愉悦,只能说明教育方式有漏洞,需要设法弥补,而不是一味指责学生个人为主。看问题不能只顾及片面,应试教育不是完全没有可用性,那就是应试教育的强制性好,可以使学生不得不去培养一些素质。另外,如果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当,也可以帮助他在应试教育中成为佼佼者。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说法没有客观性,没有公正性,那么应试教育的舞弊呢?又有人说那只是极少数。所以综合看来本身事情就没有完全公正性,这种片面观点及看法都是存在个人主观情绪的。于是就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不认为这是极少数现象,这也很好地诠释了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区别。事实上万事万物有正亦有负,不能完全磨灭某事某物的优越性,但实际存在的漏洞,也不可置之不理,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大打折扣,利用性不断增强!初中学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抛到九霄云外;这与十九世纪末考上进士、状元后把仁义礼智信忘得一干二净去鱼肉百姓有何区别?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应加强学生素质化教育,培养真真正正的优越的可用性人才为国致富。在我看来,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是新生的年轻一代,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也不应该将祖国花朵的个性化发展将其阻碍,扼杀其创造力,如若不然,这与“胎死腹中”又有何分别呢?重庆市巴蜀中学初二:jimmy1996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应试教育好吗?我们的初三生活不是读书就是读书这样真的好吗?这应该跟应试教育有一定性的关系!家长成天说着你是毕业班啦,要努力学习啊,我们的希望就在你身上,语气似乎把书读好将来不是老板就是白领,可是现实生活真的如他们说的那样吗?我承认是有很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例子,可是现在街上单是本科生就是一大把,而且现在就看文凭来吃饭,不过大部分都是有文凭没水平的,我在街上听到一位老人口中无意中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读的好赚大钱,读不好扫大街”我总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有的一种才华,又何必都按同一种的方式来我们呢?不是说错误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吗?难到错误的教育?250字 初三 议论文
-
论教育哇……他出生了,核桃般大的小手强有力的紧握着,似乎上辈子有未完成的心愿,势必要用这一生来完成,他拼命地哭着喊着,没有流一滴眼泪,有一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意思,周围的人看着出生的这个小孩儿都笑了,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的降生而高兴的笑了,还是因为……,反正,他们还是笑了,笑的那么的开心。一转眼,三个年头过去了,他学会了说话走路,逐渐有了接受事物的能力,父母便教他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待一切都背的滚瓜烂熟,脱口而出时,应该让他喘口气了吧!可是父母没有,各门别样的辅导班一拥而至,让这个不到四岁的小童来的够呛,应付完这个,又让父母急急忙忙带着去学那个。对他来说这一生的童年时光就只有三年,而且是在什么都不懂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度过的。现在,一切已经结束了,他面对着对一个壮年来说都繁重的学习任务,试想对他是何等的意义?一切都是为他好。父母这样说。每当问起父母时,他们都会说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干大事,别像自己一样没本事一辈子受苦,他们在希望着也尽力实现着,但是他们是否知道孩子对自己也有期望,不巧的是孩子的期望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那么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期望还是百依百顺的去完成父母的期望?作为孩子的我与另一个自我同样大相径庭,另一个自我希望我成为我期待的样子而我却不得不尽力去实现父母的期望,否则我只为我自己的期望而追求,我会是不孝顺的。这是我不愿成为的人。我希望我是孝顺的,逢起别人谈起孝的问题时他们会疑问长大后我还会像现在这样孝顺父母?我回答说我会的,他们笑了。即便我回答的再铿锵有力他们依旧如此。面对着他们看起来灿烂实则并不美的笑容我也笑了,我并不在意别人来如何看待我,毕竟再怎样我也不会去孝敬他们呀,不过悲痛的是父母往往也笑了,更加伤心的是那笑容中并不曾带有几分信意,而是和他们一样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因此我哭了,没有小孩那样的哭喊声,只是泪水长流。然而父母依然不懂得他们的淡然一笑竟触到了孩子的伤心处,却懵懂的以为孩子是多么的经不起别人的玩笑,甚至给孩子冠以冲动之类贬义的形容,孰不知孩子在外人看来却是多么的坚强。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话“我昨天晚上熬夜学习到两点,现在精神状态不佳。等会还得去记单词,大概有100个左右。限时只为30分钟。之后还要背书。过会还得~~~~~忙呀!”应试教育拖着沉重的眼皮说到."哎,我早就和你说过像我一样过轻松快乐的生活就不要这么苦了。每天高高兴兴,也不用为作业发愁。而且还学到不少东西。像小提琴·二胡·舞蹈~~~~~应有尽有。怎么样,来参加我吧。保证让你受益无穷。”“那怎么可能。像你们每日跑跑跳跳,能学到什么东西。现在你还知道孔夫子是谁吗?”"你怎么这么执迷不悟。应试教育统治已经把你们折磨得不成人样了。成为像范进一样的人,为考试而浪费一生大好时光快乐吗?过着像鸵鸟一般的生活满足吗?你算算你现在除学习外兴趣有多少?除了学习你还会什么?小提琴?钢琴?不,你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晚上熬夜后留下的痛苦。”“你也别自以为是。你们素质教育的势力在现在的中国还不及我们。说到底,还是我们好。现在找工作那样我不需要文凭。没文凭是过不上幸福生活的。现在中国的农村那么多,哪个孩子不想脱贫,而社会上,穷人孩子没势力,唯一的出路是读书。你说,没了我们应试教育,农村孩子怎么办!”“你错了,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看成绩,而其兴趣也是择才的标准。”“是吗?你错了。社会始终是看成绩的,除非中国进步了,不然永远摆脱不了这种状况。”“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你们难道不想快乐吗?”不,我们时刻都想。但是依照中国现在的状况,我们想不了,也不能想。"何时能让所有的孩子脱离苦海?我的祖国!救救孩子吧!550字 初二 议论文
-
应试教育等于硬式教育中国的教育便是出了名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在家长面前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教育方式,没错,但这只是表面。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目的教育,而这,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天性的发挥,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我曾看过一幅反应当前教育形式的漫画:形态各异的木材被送入称作“学校”的机器,而另一边出来的则是千篇一律的木偶。看了之后感触很大,在这飞速发展世界,每十年变更新换代,每几年便有新科技、新技术诞生,而在这飞速发展的世界只有能适应多变的环境的多变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生存下来。而现在的少年儿童的思想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洗脑”,变得千篇一律,很难适应这多变的、弱肉强食的环境。就拿语文阅读题来说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同一篇文章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么说来,语文阅读题应该是属于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准确的答案,然而却受到了“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思想的限制,每种文体根据一些问题还有固定的答题模式,这一点就很能体现“应试”等于“硬式”,有这么一则轶闻:某年中考选用了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事后,有好事者就把这篇阅读题让巴金先生做,最后这篇满分三十分的阅读题,巴金只得了七分,更为讽刺的是,有一道题目问“作者在此处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巴金作为文章的原作者,给出的答案却与标答相差甚远,被判不给分。这件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让大家更为了解“应试教育等与硬式教育”。英语,对于把英语当作母语的外国人来说,不会在意什么“主谓宾定状补”,而中国人又有谁会真正了解自己说的话中的“后补短语”“偏正短语”……说白了,语言就是需要多说多练,才能熟能生巧,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堆理论性的“废话”和齐人高的试题。《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为法而有差别”学习也有诸多方法,请不要再让“应试教育”(或说“硬式教育”)使我们变成千篇一律的木偶!700字 初三 散文
-
论舍得_700字论舍得“舍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但何为“舍”,何为得,何又为“舍得”呢?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小猴带着一把豆子去种豆,一不小心掉了一粒豆子。于是小猴放下这把豆子去找那粒豆子,结果不但那粒豆子没找到,这把豆子也给鸟吃了。相反,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小猴不去找丢的那粒豆子,而是把手中的这把豆子种下去,说不定第二年会有一个大丰收。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舍”重要性,我们只有有了“舍”的魄力,才能够有“得”。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前有一棵大大的桃树,但每年春天,爸爸都要架着梯子,把那些粗壮的枝砍下来,我百思不得其解,拦着爸爸不让他剪,生怕他反我的桃子给“剪”掉了。而爸爸则每次都耐心地跟我解释:“傻孩子,桃树所以能从土中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但这些看起来很粗的枝丫它并不结桃子,而只是抢养料,侃得结出来的桃子就没有充足的养料,不好吃了,而你把它们剪掉,就没有东西与桃子抢养料了,桃子就能长得又大又好吃。现在想想:如果你千不得把那些看起来粗壮的枝丫剪去,又怎么得到又大又甜的桃子呢?孟子说:“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充分显现了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告诉我们世间很多东西是不能同时兼备的,必须从大局出发,做出正确的不会后悔的抉择。“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炎、天与地、阴与阳,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存,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须先舍,有舍才有得。初二:卢光锐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7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论爱_700字论爱——曾忘过,流年论世间爱为何物,又有几人能答?爱这字眼,是熟悉,是陌生,是无形,是深情。爱,总让人沉醉其中,而又及人撕心裂肺。曾记得,那个哭泣就可以得到金子,从小锦衣玉食的小公主,最终选择了一个贫穷的、朴实的牧羊人,只因牧羊人的一句话:“我不会轻易让你哭泣,因为我舍不得。”小公主嫁给牧羊人,虽然并没有过上如同以前一般富贵的生活,但是她生活地很充实,很快乐,她从来没有伤心过。因为牧羊人很爱她,哪舍得让她落下泪滴?如同牧羊人之于小公主一般,小公主追寻新的意见,不顾牧羊人对她是否能如儿时一般富足,只求他们能够幸福。太爱太爱,那会舍得伤?爱就是把对方当做自己,更爱更爱。因为谁都不想让自己受伤,谁都想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那份爱,温柔的无坚不摧。谁知道,爱到底是什么。不过是份浮夸,不过有形的保护,而已。爱,如妲己之于商纣王,商纣王为什么会被妲己迷得神魂颠倒,并不是因为他正的昏庸无能,而是因为他爱苏妲己了,所以才会以她的喜好为行动,做她想看到的事,如周幽王之于褒姒,周幽王为什么愿意烽火戏诸侯,听取那么荒唐的事情只为博褒姒浅浅一笑。因为他太爱太爱,只因为太爱,而已。爱用无形诠释了有形,你用爱创造了自己,他用爱诠释自己,爱就是爱,没有任何可以解释的余地,但爱,有许多可以表达的方式。爱可以只是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鼓励,giveafire,可以是依赖,信任,支持……但都爱的很深很深。所以,请你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不要忘记去爱那些爱你的人,不要让她所付出的的爱在你的身上白白浪费,尽你所能的去爱她,因为爱不会随时间而减少,他只会越来越深,越爱越多。最后说一句,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真巧,我也爱着你。【爱。】初一:曾忘过,流年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700字 初一
-
《安全教育》观后感_7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以前我就知道交通安全很重要,可是从今天的安全教育中,看见那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才让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行人最关注的就是行路安全,横穿马路时,要走人行穿越道,穿越马路时,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斜穿或突然改变行路方向,大中城市的马路,一般都分成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其他慢行车道。及行人走的人行道。行路时,必须走人行道。在人行道行走时,不要多人并行,在没有划出人行道的路段,要尽量靠边走,这样才能确保行路的安全。在说骑车安全,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定,不要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各种人力车上街,就算满了12周岁,骑自行车上街也要走慢车道,不能进入机动车行驶的快车道,也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到的路段,要尽量靠右行驶,不能逆行,也不能到路中间去骑,这样骑车安全就不成问题了。还有乘汽车安全,坐公共汽车时,要遵守秩序,在指定地点依次候车,等车停后,先上后下,不要拥挤,不能在车还没停稳时就抢先上,要扶好把手或椅背防止急刹车,摔倒或撞伤,还有乘车时不能向车外,乱扔杂物,也不能把头,胳膊,或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因为这样容易被对面来的车或路边的树枝刮伤,坐汽车特别是坐长途汽车,不能携带鞭炮,汽油,一类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车。而且下了汽车,要先走到便道上去,如果需要横穿马路就必须从人行道通过。绝不能一下汽车就急忙奔到马路中间,更不能不等汽车开走就从车前车后往马路中间跑,那样看不见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容易出事。那些如流星般消失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了少走几步路,节约几分钟,而忽视了自己的安全。初二:张俊7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论课改_700字我上初二赶上了新课改,心里美极啦!现在和过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没有了早读的折磨,早期时间从6:00调到了7:00。下午的五节课也缩到了四节。从此我们不用再“披星赶月”。风餐露宿了!有了更多的活动时间就不用再苦熬黄灯的写作业;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课外知识的时间。在我看来它是我们千万学子的大救星!大大减轻了广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从死板的硬式教育转变为科学的全面素质教育。虽然在中国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此很不理解,但是在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不仅实施着而且比我们更大胆。就说美国的中学生吧!他们每天的在校时间就很短,他们所学的知识在我们这些同龄人看来那可不是用“小儿科”就可以形容的,最起码也要加上八个“太”字!可他们的学生也不见得比我们笨呀?相反,在很多科技领域上却远远高于我国!他们的伟大科学家也不比我们的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把学习任务全放到初中和高中,把重担压在了我们长身体的黄金时代。但很多人就是不把这些放到心上,认为这是智力发展的好时期,就应该多学知识!但你要是问:这些知识在社会上有什么作用哪?很多人就回答不上来。是这些只是没用吗?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心里想的只是那一张张的试卷而已!我们把中学和高中看的重而又重,却放过了大学!有多少人把大学四年的时光用在了学习上?四年时光:恋爱时间。这是大多数人对“四年”的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中学和高中的任务均给大学一些呢?我认为这次课改只是牛刀小试罢了!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有更大的改革。这是应该也是必须的!是时代进步的必须!汝州市市直中学初二 闵志成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700字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