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突围1000字

徽商突围

1000字 高三 叙事

1978年12月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决定:包产到户!

后来,正是这个政策在全国推行,才使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恢复过来,所以,安徽人在中国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仔细想想,如此创新的方法首先出现在安徽也并非巧合。早在明朝,安徽人的祖先就走上了创新的经商之路。

晋商和徽商大致崛起于同一个时期。明朝初期,由于山西地接北部边防,当地商人为官府运送军粮,从而获得了贩盐的权力,并最终成为富有的大盐商。晋商也由此发展起来。

所以说,晋商是借地利而发展起来的。但徽商呢?

据《徽州府志》记载:“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土产微”。这段话精切地总结了徽州乃至整个皖南的自然条件:地域闭塞,交通不便,物产不丰。在这里,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都要大量依赖外界供给,生存都是个问题。同时,理学在徽州十分盛行,重义轻利的正统儒家思想也紧紧地束缚着人们。这一切,都极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然而,徽州人不愿在这个包围圈内做无谓的挣扎。无奈之下,他们选择突围。

徽州人首先要面对的,也是最难的,便是突破思想上的束缚。在黟县,有一副对联颇能说明以商业为第一等生业的徽州人对此的理解:

九章大学终言利,

一部周官半理财。

这是对耻于名利的儒家思想的严重修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徽州人开始大批地走向商海的时候,他们就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随着这种理论的发展,徽商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贾而好儒。

据研究,明代休宁县范氏家族,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在经商前都受到过几年儒家经典的教育。因此,可以推断,在普遍经商而又普遍重视教育的徽州地区,行贾四方的徽商大多数都是知书识字的有文化的商人。他们用儒家伦理来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商业活动。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成为当今儒商的鼻祖,成为重信誉,讲究商业道德的商人们崇拜的偶像。

突破了思想上的束缚,还要突破地域上的重围。这倒是好办得多。徽州人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打包,再带上干粮和一些微末的“资本”,便踱到了渔梁码头。通过这一湾绿水,无数的徽州人走出了封闭的山村,走向凶险莫测的商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儿啊,做得生意,娘的心头肉;做不得生意,做鬼也孤幽。”突出重围后,徽商在全国各地奋斗着,数年不归甚至客死他乡者不计其数。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徽商异军突起,逐渐发展兴盛,直至成为商界翘楚,商业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并且声名远播东南亚……

如今,站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想起前人的创业事迹,又怎么不令人热血沸腾?

1200字 六年级 散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六年级:孙金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叙事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