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
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上几人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想起那件事我就后悔
记忆是一片金黄的沙滩,有无数色彩斑斓的贝壳。有的完全露在外面,那是记忆犹新的;有的露了半个,那是记忆模糊的;还有一些几乎被埋没的,那是被遗忘的。其中,就有一枚蓝色的……
那是前几个周的阶段考试,我的数学卷考了八十几分,我十分后悔。
记得考试时,我答试卷不认真,一会儿看看这道题,一会儿瞅瞅那道题,发现这张卷子十分简单,便“刷刷”地做了起来,可由于卷子简单,我就靠着想象做,很快就把卷子做完了。做完卷子后,我得意扬扬,摆弄着手中的钢笔,心里哼着小曲,时不时的还装模作样地瞅瞅卷子。我看看那些同学,都没写完呢!我美滋滋的想,哈哈,我做得真快,大部分同学都没写完呢。于是我更加得意了……
“收卷!”监考老师一声大喊。我这才想起来要检查卷子,可是已经晚了,我又想了想刚才做的题,嗯,没检查就没检查吧,那我也能考好。所以,我考完以后也和平常一样跟同学说说笑笑。
甚至在回家后,我还夸下海口,说:“我这次阶段考试一定能考好!”可是……
在发卷后,我傻了眼,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和一个个红“×”让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事后,我在心里许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做题,做完题后认真检查,尽量不马虎,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说话不如行动,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相似题目
-
读《三国》有感“三国”,这是个闪亮的字眼,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回眸过去,一睹三国的风采,品味三国争霸的乐趣。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角率众多百姓起义,准备推翻无能的汉灵帝,推翻腐败的汉朝,可这梦想终没能实现,袁绍、何进等朝中大臣率众英雄平息战乱,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灵帝退位,之后董卓操控年幼的汉献帝操纵大局,又恃有猛将吕布不畏众元老大臣的反对,王允让义女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吕关系,导致吕布怒杀董卓,之后大局无人操纵,英雄豪杰们各自占地为王,一时间局势混乱。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之后,刘备、曹操、孙权脱颖而出,至此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吴国依靠天险,蜀国则靠着山川之险,魏国则依靠着济济的人才养精蓄锐。一开始吴蜀联盟合力攻击魏国,火烧赤壁,打得曹操大败,只携几人逃出重围,要不是关羽义薄云天,曹操恐怕命丧于此,可之后吴蜀分裂,形成对立状态,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蜀国至此韬光养晦的话,也能坚守不破,可由于刘备的意气用事,导致陆逊火烧连营,元气大伤,蜀国开始衰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当顶梁柱,可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灭亡已成定局,再加上五虎接连逝世,蜀国再无人才,只能灭亡。再看吴国,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但是因为蜀国的灭亡,魏国将矛头指向吴国,其实吴蜀唇亡齿寒,蜀国一灭,吴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魏国这儿人才辈出,相继涌现,没几年魏国合三为一,成为晋朝,天下终于再次统一。漳平市实验小学六年级:****600字 六年级
-
读《三国》有感在蝉鸣的夏夜,再次翻开《三国》,穿过时光与海,再次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千年前的碣石,惊涛拍岸。河北破袁绍,千里溃乌桓,纵横北方,所向披靡。这样的一个人,当世还有对手吗?三国之所以被我热爱,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聚集了太多英雄,太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强者,让人目不暇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天下英雄真如乱石穿空一般,震撼着这个时代。曹操不会想到在南方也有一个人,怀着与他同样的梦想,这个人将在他最辉煌的时刻,挥出逆天绝命的一剑,将他一生的梦想,破碎在一片胭脂色中,结束他“对酒当歌”的笑傲时代。这个人,正怀着心中的梦想,正在回去吴中的路上,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等待那场“大江东去”。赤壁,我曾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过那儿,那儿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已将战场的肃杀威严抹去。可是,我在这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的存在,这里是梦想与梦想碰撞的地方。梦想碰撞的火花在千年之后依旧震撼着我心。千年后的我在读到赤壁时,闭上眼依然能看见火光冲天的长江。滚滚江浪中,漫天业火,无数灵魂在此破灭,伴随着无数梦想,献血与烈火一色,不可一世的曹操败了,与他那凌云的大梦一起败了。这场宿命之争,梦想之战终于划上了句号。生命只有一次,赤条条的来去间,必然要留下一份自己的荣耀在。在渴望中努力,在努力中渴望,将万般思绪结成一道信念,见万物如一物,只在这一道信念中奔走突飞,灵魂便成了生命流淌的血液。生活是一场激越的战斗,生活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我与《三国》的相遇也许命中注定,我虽无曹操一统天下的大梦,但是天道酬勤,我将在我的历史中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字塔!评:任同学喜爱三国人人皆知,文笔也有浩然之气。任同学对原文中的最后一段不甚满意,觉得气势不足。于是,经得本人同意,我冒充一下任同学,催眠了自己,想想自己也有一番凌云壮志。然后,写了上文中的最后一段,不知道气势够不够足?750字 小学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小时候,读《三国》的时候虽然不怎么看得懂,但不知为什么我竟沉浸在其中,将整本书都看完了。当时看书只是因为有趣,所以我能记住的情节不多,能说出来的情节只有桃园三结义丶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耳熟能详的了。《三国》里我记得最清楚的人物便非诸葛亮莫属了,我想大概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对他有深刻的映像,不需要深刻了解他的忠义,也不需要读懂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需要感受到他的经天纬地之才便能将他记在心中。近日,重拾《三国》,打开书本,闻着那时间的清香,在微微泛黄的纸上阅读时,我又有了许多小时候不曾有的感悟。在读到刘备三人破黄巾有功,却因不愿行贿只能担任平原令,而黄巾贼的手下败将董卓行贿担任大官时,我在叹息之余更是感到了当时朝廷的腐败。看三国前面一段的时候我还不觉得曹操有多坏,我看到了他率兵马与黄巾贼交战,在董卓得势其他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单刀刺杀董卓虽然事情败露但仍让我觉得勇气可嘉,直到他在逃亡途中被陈宫所救,而他却在误杀陈宫朋友吕伯奢的家人之后更是为永诀后患而杀了吕伯奢,我开始觉得他十恶不赦,罪该万死。董卓虽然未被曹操杀死却死在吕布手里,杀死这样一个奸臣应该是让人大快人心的,只是杀他的目的却让人不敢恭维,吕布也反复无常地弑“父”我不禁为丁原的失败感到惋惜。最让我敬佩的武将就是关羽了,我不知赞叹与他温酒斩华雄是所显出的高超武艺,更赞于他不被曹操给的好处所诱惑,一路寻求忠义,过五关斩六将,去追寻刘备。细读《三国》时我仍对诸葛亮独爱有加,他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却因刘备三顾茅庐,欲救天下儿感动,便随刘备进入凡世,匡扶汉室,在刘备死后,他明知刘禅难扶,却依旧扶之,致最后心血东流去,就连我都为他感到不平,并且随着他的死亡也让我对之后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我只知最后三家归了晋,诸葛亮无力回天,奸邪压倒了正义,汉朝难以抵挡历史的潮流,走向了灭亡。现在,《三国》给了我更多的感受,我不知从中看到了英雄们的追逐,不知看到了诸葛亮的超凡入圣,刘备等人所信奉的忠义,我更看到了战争的血与泪,阴谋交织的蛛网一级那不容置疑的岁月脚步。8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三国”,这是个闪亮的字眼,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回眸过去,一睹三国的风采,品味三国争霸的乐趣。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角率众多百姓起义,准备推翻无能的汉灵帝,推翻腐败的汉朝,可这梦想终没能实现,袁绍、何进等朝中大臣率众英雄平息战乱,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灵帝退位,之后董卓操控年幼的汉献帝操纵大局,又恃有猛将吕布不畏众元老大臣的反对,王允让义女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吕关系,导致吕布怒杀董卓,之后大局无人操纵,英雄豪杰们各自占地为王,一时间局势混乱。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之后,刘备、曹操、孙权脱颖而出,至此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吴国依靠天险,蜀国则靠着山川之险,魏国则依靠着济济的人才养精蓄锐。一开始吴蜀联盟合力攻击魏国,火烧赤壁,打得曹操大败,只携几人逃出重围,要不是关羽义薄云天,曹操恐怕命丧于此,可之后吴蜀分裂,形成对立状态,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蜀国至此韬光养晦的话,也能坚守不破,可由于刘备的意气用事,导致陆逊火烧连营,元气大伤,蜀国开始衰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当顶梁柱,可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灭亡已成定局,再加上五虎接连逝世,蜀国再无人才,只能灭亡。再看吴国,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但是因为蜀国的灭亡,魏国将矛头指向吴国,其实吴蜀唇亡齿寒,蜀国一灭,吴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魏国这儿人才辈出,相继涌现,没几年魏国合三为一,成为晋朝,天下终于再次统一。5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相关推荐
-
读 《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大汉一统四百年,诸侯割据天下乱。星汉灿烂群英会,三国鼎立出雄奸。烽火连天起狼烟,骏马长啸战犹酣。生灵涂炭满目疮,民不聊生苟延喘。50字 初三 诗歌
-
读《三国》有感读罢>之后,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渐渐的认识,我觉的曹操这位孤独的三国的一代霸主,让我觉的有许多的悲凉。让我不禁萧然泪下,毕竟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有很多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可是并不其然。在三国这个乱世之中,纷纷扰扰战火边垂,董卓的残暴无度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皇朝的黑暗统治下,疲于奔波,这时应当有人揭竿而起,曹操这位位功臣以七星剑刺杀董卓而打开了三国的乱世。诸侯纷纷起义,终于打倒了董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帮助他完成霸业。他收罗许诸,郭嘉等一批骁将和智士,来帮助他从丞相逐步走向魏朝的开国先帝,这不是因为他拥有贤臣名士所得的。在看刘备他年轻之时十分仁义,更兼有关,张,赵,黄,马之勇和卧龙诸葛亮的智谋,取得大业应不难,他还拥有大汉皇室的血统,可是由于他晚年急燥,导致蜀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诸葛亮空有一身智慧,可惜后主不明事理,使的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一颗巨星在五丈原坠落。导致诸葛亮死去。关,张两员虎将真可真为是死的悲壮,他们虽有冲天之翼可却冲不出敌人所布的天罗地网。最后起死于58岁。导致汉中王悲愤成疾,死于白帝城。4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读罢>之后,让我对三国人物有了渐渐的认识,我觉的曹操这位孤独的三国的一代霸主,让我觉的有许多的悲凉。让我不禁萧然泪下,毕竟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有很多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可是并不其然。在三国这个乱世之中,纷纷扰扰战火边垂,董卓的残暴无度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皇朝的黑暗统治下,疲于奔波,这时应当有人揭竿而起,曹操这位位功臣以七星剑刺杀董卓而打开了三国的乱世。诸侯纷纷起义,终于打倒了董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帮助他完成霸业。他收罗许诸,郭嘉等一批骁将和智士,来帮助他从丞相逐步走向魏朝的开国先帝,这不是因为他拥有贤臣名士所得的。在看刘备他年轻之时十分仁义,更兼有关,张,赵,黄,马之勇和卧龙诸葛亮的智谋,取得大业应不难,他还拥有大汉皇室的血统,可是由于他晚年急燥,导致蜀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诸葛亮空有一身智慧,可惜后主不明事理,使的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一颗巨星在五丈原坠落。导致诸葛亮死去。关,张两员虎将真可真为是死的悲壮,他们虽有冲天之翼可却冲不出敌人所布的天罗地网。最后起死于58岁。导致汉中王悲愤成疾,死于白帝城。450字 初三 议论文
-
读《品三国》有感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只小板凳》有感这是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劳作课上,同学们交了自己的手工制作,有活泼的泥鸭、可爱的布娃娃……而小爱因斯坦只在第二天才交上个粗陋的小板凳。老师不满意地说:“世界上大概没有比这更糟的东西了。”可小爱因斯坦站起来举起双手,手中各拿一个小板凳,说道:“有的,老师,那交上去的是我做的第三只小板凳,虽然它仍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这前两只来说,总要强一些。”对同一只板凳,老师与小爱因斯坦的看法截然不同。老师拿这和其他同学精巧的制作相比,因而不满意小爱因斯坦则是在看到差距的同时,又把它与自己前两次做的板凳先比,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是的,横向比较能看到与别人内的差距与不足,纵向比较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全面地认识问题,才能使人有信心缩小差距,不断前进。横向比较是很直观的。考试成绩单发下来,就知道自己在班上的名次手工作品交上去,就知道是相对精巧还是粗陋了……因而人们常常因通过横向比较来给事物下定论。当然,事物间确有横向联系,但没一事物本身又有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事物的发展也总会受其原有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我们分析一下同学的表示,既要考虑他的现状,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又要考虑他原有的基础,与其过去作纵向比较,这样才能预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可能取得的成绩。现在,有人总喜欢拿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物质财富,比生活水平,借以指责社会主义制度。这与前面说的仅注意横向比较,而忽视事物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的做法,何其相似!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是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起来的,期间又不乏对殖民地国家的血腥掠夺。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是从一个“满目创痍、民生凋弊”的烂摊子开始的,仅走了短短五十年的历程,其间又不乏天灾人祸。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有目共睹,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人惊叹!横向比较,看到了差距与不足,知道自己的现状与地位,这样才不会闭目塞听,夜郎自大纵向比较,看到了成绩与进步,从而遇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总结经验、继续女里而不至失去奋发前行的勇气。看了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才能较为全面、辨证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也正是爱因斯坦第三只板凳给我的启示。800字 初三 书信
-
感受三国喜欢支离破碎的辉煌,喜欢残砖断瓦的艺术,喜欢繁花似锦的悲凉,所以喜欢三国。说三国如梦,梦中有硝烟、有战火、有斗转星移;说三国似舞台,舞台上有老生、有花旦、有戏如人生;说三国像本书,书中有离别、有聚合、有悲伤结局。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三个国家编织出的就是一片灿烂,一束喧嚣,一摸绚丽。冰与火、繁与简、天与地、黑与白。对战。凝结。三国。什么痕迹在梦中划过?是惆怅还是迷茫?曹操挟天子,背上枭雄地“美名”,自古以来千万人唾骂,有谁明白,他只不过是为了成就一方事业。孙策小小年纪就南征北战,打下无数江山,可在他快要成就霸业时不幸被杀。后人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悲哀,为他未成的事业而叹息,哪知他只是想完成父亲的愿望,让一方百姓过的安康。江湖上的悲哀在这里淋漓尽显。舞台上的移动、变幻让历史有着出乎意料的情节。刘备因意外获得诸葛亮才打出一片天地。诸葛亮因错用人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一步步走向衰亡。因为刘备的一句话,一世奇才吕布惨死与曹操之手。在这个江湖上,一次光的闪烁可能是一次天下的战争,一曲歌的长吟也许是一段迷离的历史。一段大江东去揭示了一段豪迈的历史,几经沧桑后再次涌动成浪花,与岩石撞击出的浪尖上似乎闪动着刺眼的金光,浪花交错出兵荒马乱的战场。曹操赤壁兵败,水光中浮现落魄的灵魂。刘禅不思国事,滞腻的眼神令人忧伤。袁绍官渡战败,一时的自大断送大好江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这个江湖,胜一次,半壁江山,败一次,生命难保。随着魏国的兵败,这个生动而充满传奇的江湖将封入史册。翻着那泛黄的时光,体会着那八十九年令人销魂的江湖,思想早已挣脱时光的束缚,去感受三国——那别样的江湖。600字 初三 书信
-
战乱三国我迷迷糊糊的掉入隧道,头部受到重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时发现我躺在一个土坑里,身穿将军服头戴钢盔手持长矛,当我还在迷糊时,一个士兵走过来,边行礼边说:“将军,陈仓北门被攻破,迟迟不见皇上的援兵,我等得死无葬身之地啊!”我忙说道:“尔等可知本将军的身份?”“将军别闹了您怎会不知自己身世,您不就是名将赵云赵将军吗。”“报!张翼德将军到!”“张飞。”“将军,咱们有救了。”我身边的谋士讲“此话怎讲?”“将军咱们这样……”“嗯,哈哈哈哈,高实在是高。”山东东营山东省东营市董集实验学校五年级:秦?F昊200字 五年级 书信
-
回首三国一席对策,一段佳话,一位智者,一对君臣。三国风云,三国之路,再回首,脚印如初,历时已久!诸多脚印阴雨三国之路山,茫茫一片,有义绝关羽的脚印,奸绝曹操的脚印……再一看,闪闪发光的是智绝孔明的脚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就是你——诸葛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凌云的正气透彻运销,卧龙岗的脚印清晰可见,有一番隆中应对,解剖天下诗句,三顾茅庐的佳话诗人截至,从此你走出了幽幽隆中,有布衣升至蜀相。脚印更深了……你受到先主的重用,却壮志不减,豪情依旧。在军帐中,一把羽扇,一点烛光伴随你走过数个春秋,案头苦思,风中冥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你为刘备夺得一片江山,三分中原。再看你头上,有了几丝银发,脚下的脚印有了几分微弱,您,老了,志犹未已!火烧赤壁,舌战群儒,“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功不可没啊!站风雨之中,一把羽扇轻摇不止,身在雨中,心系天下!脚印中又多了几分湿润。难忘您出师时的背影,难忘您的那双慧眼,你踏上了征途。讨伐曹魏,白帝城托孤的凝重你担负着,你要回报先主,平定中原。,还是那把羽扇,却已破旧;还是那个人,但已苍老。结果,你未想到的结果,竟是挥泪斩马谡,客死五丈原。唉,这位天下奇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刻,您的脚印断了,也完了,泪滴在您的脚印上,脚印更湿润了!一位智者的脚印——发光,深刻,湿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孔明也!再回首,脚印如初,历史,依旧!一席对策,一段佳话,一位智者,一对君臣,一串脚印……550字 初三 书信
-
三国外传这时,灵雪才明白,原来李玉和孙明是被麻醉枪打倒了,自然老师还想跑,可是一根绳子从教学楼的楼顶吊了下来。将她吊了起来,灵雪十分奇怪,但她往楼上一看,这才放心了。是谁呢?原来是丽丽和王玉琳,其实,自然老师将丽丽用绳子绑着放在了楼顶上,而王玉琳就偷偷在后面跟着。她还拿了一根绳子和刀子。当老师下去后,她用刀子将丽丽身上绳子割断了,然后用绳子打了个圈,伸下去,吊住了老师,但并没有吊死她。灵雪看她们总算逃了出来,心中十分欣喜。从身上拿出了一瓶凉水,浇在了李玉和孙明的头上。过了好长时间,她们俩才醒了过来。孟玲已经跑去叫救护车和警察了,她们的校长被送进了医院,警察将自然老师送进了警察局......(完)250字 六年级 书信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品《三国》有感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
浅读三国古有四大名着,但我独爱三国。少时读三国,觉得好深奥(对于看惯了童话的我来说),初读三国心里是怀着好奇而看的,因为我四大名着除此之外都看过了,想看看三国是怎么个演义法。看的时候,记得第一句话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只不过当时看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了。我那时极度崇拜刘备刘玄德,觉得他就是三国最伟大,最好的人了,而曹操曹孟德却被我想做了无恶不作的大boss。现在想起来,颇为好笑,看来罗老先生对我看待三国人物有很大的‘功’劳啊,他使我在一段时间内,对刘备的失败耿耿于怀,那时认为刘备的结局太惨了,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到可怜的司马懿上去了,呵呵,很幼稚吧。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三国的看法是:褒刘、贬曹、中吴。而到初中后,吧三国演义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太过夸张了,有结合历史想了想——这本书太过褒刘了,不公平!所以我去了书店淘来了另一本改变我对三国看法的书:《三国志》。这本书对我后来阅读三国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翻开书,看到的一章是《三国志·魏书·曹操传》。我看了以后,竟佩服起他来了。曹操乃宦官之后,他心里何不是忍辱负重?自从他刺董卓失败后,就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以刘协帝就对他心存猜疑了。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成了众诸侯讨伐的对象,我想,曹操有可能本义是想‘邀天子以命诸侯’的,心里还是想着复兴汉室,但经过一些有心人改了之后,曹操便背负了恶名,而他也不是说了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吗?所以,应该是从那时候起,曹操便知道汉室复兴基本上不可能了,既然不可能,那就自己来做!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极多,文有荀攸、郭嘉更有司马懿,武有典韦、夏侯淳、张辽等人,有怎么多的人才,本因是他结束乱世的,可是曹操还是有些狂妄自大和冷血,做事太过偏激,竟把徐州屠城,以至于他一直不得人心,在这一点上他往往不如刘备。可惜天下最后竟是被他的首席军师司马懿夺去了,可惜了一代枭雄!抛开其他的不说,曹操亦是一名诗人,精通兵法,写下无数诗词,这也是我所佩服的地方之一,可惜他生于乱世,若是生在盛世,那他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而是名留青史,真是命运弄人!另一位让我佩服的,则是张角了,本来我是很讨厌他的,因为是他的黄巾军挑起了乱世,三国演义上也只有寥寥几字描述他。不过深思,大汉已衰,民心早已不存,若他不起义,历史上肯定也会有人代替他的,只不过他做了第一人罢,我佩服他的号召力,也佩服他为推翻腐朽汉朝而作出的努力,还佩服他的黄巾军的战斗力,里面大多是穷苦人民,所以,他们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只有推翻汉王朝,视死如归!所以说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战斗队伍。我相信,张角的本义是想推翻黑暗的汉王朝,给广大农民百姓带来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借信仰之力快速召集大规模的军队!但他总归还是失败了,被朝廷军队和诸侯群起而诛之。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由于他太小看了汉朝,他小看了汉朝的贤士良将,最重要的是他小看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也正因为他,天下的诸侯都坐不住了,大丈夫在世,谁不想坐拥一地之主?何况朝廷也是腐败无能,所以,乱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序幕:诸侯争霸!以至于张角死前,大呼:‘吾必找天谴,大汉亦不远矣!’张角这个人,我打从心里是佩服他的,别的诸侯都不敢动,只有他为了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而揭竿而起!所以结果虽然是败了,但从某方面来讲,却是胜利了!以上也就是我对三国的浅读了,也许再读一两遍后,有会有新的体悟了。不过,我还是要感叹三国时期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有多少人抓住了这乱世而名留青史。一首诗正好诠释了这段曲折的三国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许就是三国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吧!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浅读三国古有四大名着,但我独爱三国。少时读三国,觉得好深奥(对于看惯了童话的我来说),初读三国心里是怀着好奇而看的,因为我四大名着除此之外都看过了,想看看三国是怎么个演义法。看的时候,记得第一句话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只不过当时看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了。我那时极度崇拜刘备刘玄德,觉得他就是三国最伟大,最好的人了,而曹操曹孟德却被我想做了无恶不作的大boss。现在想起来,颇为好笑,看来罗老先生对我看待三国人物有很大的‘功’劳啊,他使我在一段时间内,对刘备的失败耿耿于怀,那时认为刘备的结局太惨了,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到可怜的司马懿上去了,呵呵,很幼稚吧。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对三国的看法是:褒刘、贬曹、中吴。而到初中后,吧三国演义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太过夸张了,有结合历史想了想——这本书太过褒刘了,不公平!所以我去了书店淘来了另一本改变我对三国看法的书:《三国志》。这本书对我后来阅读三国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翻开书,看到的一章是《三国志·魏书·曹操传》。我看了以后,竟佩服起他来了。曹操乃宦官之后,他心里何不是忍辱负重?自从他刺董卓失败后,就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以刘协帝就对他心存猜疑了。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成了众诸侯讨伐的对象,我想,曹操有可能本义是想‘邀天子以命诸侯’的,心里还是想着复兴汉室,但经过一些有心人改了之后,曹操便背负了恶名,而他也不是说了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吗?所以,应该是从那时候起,曹操便知道汉室复兴基本上不可能了,既然不可能,那就自己来做!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极多,文有荀攸、郭嘉更有司马懿,武有典韦、夏侯淳、张辽等人,有怎么多的人才,本因是他结束乱世的,可是曹操还是有些狂妄自大和冷血,做事太过偏激,竟把徐州屠城,以至于他一直不得人心,在这一点上他往往不如刘备。可惜天下最后竟是被他的首席军师司马懿夺去了,可惜了一代枭雄!抛开其他的不说,曹操亦是一名诗人,精通兵法,写下无数诗词,这也是我所佩服的地方之一,可惜他生于乱世,若是生在盛世,那他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而是名留青史,真是命运弄人!另一位让我佩服的,则是张角了,本来我是很讨厌他的,因为是他的黄巾军挑起了乱世,三国演义上也只有寥寥几字描述他。不过深思,大汉已衰,民心早已不存,若他不起义,历史上肯定也会有人代替他的,只不过他做了第一人罢,我佩服他的号召力,也佩服他为推翻腐朽汉朝而作出的努力,还佩服他的黄巾军的战斗力,里面大多是穷苦人民,所以,他们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只有推翻汉王朝,视死如归!所以说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战斗队伍。我相信,张角的本义是想推翻黑暗的汉王朝,给广大农民百姓带来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借信仰之力快速召集大规模的军队!但他总归还是失败了,被朝廷军队和诸侯群起而诛之。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由于他太小看了汉朝,他小看了汉朝的贤士良将,最重要的是他小看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也正因为他,天下的诸侯都坐不住了,大丈夫在世,谁不想坐拥一地之主?何况朝廷也是腐败无能,所以,乱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序幕:诸侯争霸!以至于张角死前,大呼:‘吾必找天谴,大汉亦不远矣!’张角这个人,我打从心里是佩服他的,别的诸侯都不敢动,只有他为了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而揭竿而起!所以结果虽然是败了,但从某方面来讲,却是胜利了!以上也就是我对三国的浅读了,也许再读一两遍后,有会有新的体悟了。不过,我还是要感叹三国时期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有多少人抓住了这乱世而名留青史。一首诗正好诠释了这段曲折的三国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许就是三国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吧!初二:谢康立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读《三体》有感在暑假里,我读了《三体》这部科幻小说。作者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里程碑人物刘慈欣。《三体》摘得了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雨果奖。整个故事大气恢宏,天体物理知识与曲折的情节完美结合,看完让人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会掩卷沉思。当两个世界用光年来表示距离时,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树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转瞬即逝,都是微不足道的。除了曲折的剧情,小说中对人性的讨论更加引人入胜。当地球ETO的精神领袖叶文杰向地球那个遥远的、未知的陌生世界发出电磁波,让三体文明来取代地球文明时,她对人类或说是人性的绝望在我的脑中久久挥之不去。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活活批斗而死,不肯低头成为了红卫兵拼命武斗的理由。自己在生产建设兵团看见大兴安岭的数目被身边的一个个团员锯倒,自以为找到知音却被背叛入狱……他所遭受的这些重创我没有经历过,更无法去想象。经历了这些事情,他终于在一个血色清晨背叛了人类。单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还能保持单纯。文中有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显得是软弱无力的。很多人本是十分理性的,但在疯狂面前都选择了放弃,但罗辑没有。他本是一名哗众取宠的大学教授,却在联合国大会上被选为面壁者。顶着巨大的压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他终于悟出了黑暗森林理论,创建了黑暗森林威慑,用这种几乎是同归于尽的方法成功威慑住了三体入侵者,维护了人类的尊严,是地球避免受到三体人的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地球五十一年,几乎是被奉为神灵,却在最后被控诉多年前队黑暗森林威慑进行的实验毁灭了一颗恒星,毁灭了一个文明。我不由得感叹人性的善变。当别人需要你时,可能会尽其全力去奉承你,对你客客气气,当你失去了作用时,你就成了一颗没用的棋子。另外,罗辑在这里被控诉毁灭了一个文明,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去剥夺一个生命呢?生命是不可侵犯的,尊重和爱护生命是一个文明或一个有良知的人的道德底线。人类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不仅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还有爱。爱就是人的人性,这点在主角程心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与让星环城想太阳系联邦政府和太阳系联合舰队投降,都是她的人性的体现。然而,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制造光速飞船,躲避黑暗森林打击的机会。看起来是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他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人没有任何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一个选择是否正确。“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文中的这句话十分经典,没错。在末日战役中,太阳系联邦三个舰队5000多艘恒星级战舰,为了展示所谓人类的尊严与力量,全部出动去拦截三体文明一个小小的探测器,这就像是高射炮打蚊子一样,小题大做。可正是人类的傲慢与对三体文明的轻视,试5000多艘星际战舰被一个大小不如三体舰队十分之一大小的探测器毁灭,而且还是采用人类海战最古老的方式——撞。人类因为傲慢而失去了太阳系防御的全部力量。骄傲是最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往往是自己挖下的。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好成绩的自满,对夸奖的骄傲,有时会使人摔一个大跤。谦虚而不是自我是最好的姿态。《三体》中还有许多经典而富有哲理的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没有永恒的敌人或同志,只有永恒的责任。”“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读一读《三体》,不仅是一波三折的情节,其中蕴含的哲理与对人性的思考,感受其中深深地韵味,你一定会被吸引的。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