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西安
说起西安的特色小吃,可真是数不胜数:锅盔、饸饹、柿子饼、饺子宴、金线油塔、葫芦头……但要说最有名的,非肉夹馍莫属。
肉夹馍,顾名思义,就是肉夹在馍里。它各式各样,有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有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还有潼关的潼关肉夹馍。肉夹馍的做法还算简单:把猪肉切成大块放进特制的卤汁里,煮熟后捞出来放在砧石上剁碎,然后把饼切个小口,把肉塞进去就可以了。在我认为,潼关肉夹馍算是其中最美味的了: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而内部则呈层状,皮酥里嫩,咬一口,味道杠杠的。而且它是热馍夹凉肉,因此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香美。
在众多西安小吃中,凉皮算是我的最爱。西安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面筋凉皮等等不同的制作方法。我曾经看到过师傅做麻酱时的情景:先把面粉调成糊状,然后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锣里,用手摇晃至铺平。最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一份麻酱凉皮就做好了。接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黄瓜丝、葱花、尖椒、蒜泥、面筋,或是调入盐、醋、芝麻酱、辣椒油。西安的芝麻酱与武汉的芝麻酱一样,都特别的香。因此,当外地人回去时总要带上一两瓶香气浓郁的芝麻酱。吃凉皮的时候,一定要先把凉皮切成条状。我接过了新鲜出炉的凉皮,“呼啦呼啦”地吃起来。顿时,酸、辣、鲜、凉,各种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凉爽而可口。
除此之外,羊肉泡馍的味道也非常好。羊肉泡馍古称“羊羹”,西北美馔,尤以陕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它烹制精细,主要原料有羊肉、葱末、粉丝、糖蒜等,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食后便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羊肉泡馍已成为西安美食的总代表。
西安小吃除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外,还有臊子面、肉丸胡椒汤和粉汤羊血。对西安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金黄的鸡蛋皮、漆黑的木耳、橙红的胡萝卜、绿油油的蒜苗、白花花的嫩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吃臊子面时,有个特别的规矩:那就是只能吃面,不能喝汤。肉丸胡椒汤也是西安人民最受欢迎的早餐之一。汤里的食材丰富多样:浑圆的牛肉丸子,切成块的土豆、菜花、白菜、芹菜、胡萝卜等。吃的时候要是淋上油泼辣子及手掰的坨坨馍,绝对是香气诱人!粉汤羊血在西安当地,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吃粉汤羊血,既可以要了汤自己泡着吃,也可以用手掰成铜钱大小,交给师傅来泡。羊血鲜嫩滑爽,没有丝毫腥味。每次我吃粉丝羊血时,总会吃得嘴角发麻,满头大汗。
怎么样?西安的美食让你大开眼界了吧!还不赶快和我一起,去西安走走,去西安尝尝吧!
可爱的小狗
太好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狗!我可喜欢它了,恨不得晚上睡觉都抱着它!
我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豆豆”。豆豆是一直泰迪犬,它可是一个小女生哟!它浑身都是棕黄色的毛,卷卷的;水汪汪的大眼睛,短短的小尾巴,豆豆的腿虽然也不长,但是却跑得飞快。
豆豆非常可爱,只要我一进家门,它就迫不及待的跑过来对着我摇头摆尾,屁股一扭一扭的,可欢实了!它不停的用头蹭我的腿,像孩子见了妈妈一样亲昵。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像个小跟屁虫。
豆豆不仅可爱还很调皮呢!有一次,我在房间写作业,它跑进房间,一会儿碰碰我的椅子,一会儿摸摸我的脚,“好痒啊!”它竟然胆子大到蹦上我的床,再蹦上我的小书桌,又用前爪碰一碰我的笔,好像很好奇似的,哈,不想活了,它居然还敢摸我的头发!“啊!苍天啊,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调皮的小狗呢!”
我喜欢可爱又调皮的豆豆,它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已经喜欢上它了呢?
相关推荐
-
舌尖上的爱在我心中爸爸是一个超人没什么都会,无所不能,就连做饭都会,他会做很多菜,什么意大利面、油炸小脆鱼、糖醋带鱼简直就是一个顶级厨师,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他做的蚝油生菜。于是我还特意跟爸爸讨教了一下。爸爸说,做蚝油生菜是再简单不过了,连我都可以做。先把生菜洗干净,一定要洗得水灵灵的,那青翠欲滴的颜色会让你赏心悦目,一片片生菜就像女孩清新漂亮的舞裙。再用开水烫一下,可烫了一下就不好看了,生菜就开始发黑,就像女孩的舞裙染上了淡淡的墨痕。接着,加上一些材料:蚝油、生抽、大蒜头、一点凉开水。有时,还可以加一点儿辣椒,这样一道美味而简单的菜就新鲜出炉了!虽然爸爸做的生菜没有外面大酒店里的蚝油生菜好看,但很健康、很美味,是不会拉肚子的!我看爸爸做蚝油生菜时,很专注,手法纯熟,几分钟就做好了。吃饭时,它就变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下饭菜。它的味道有点儿重,口感却异常的好,脆脆的,甜中带咸,生菜的清甜加上一丝蚝油的浓郁,让你的每一个味蕾都被调动了起来,真是妙不可言!不仅是我爱吃蚝油生菜,我的好朋友宋亦蓬和陈冠廷也很爱吃,有时两大盘还不够呢!爸爸做的蚝油生菜是人间最美味的菜,是我一辈子的最爱!舌尖上的菜香香的,舌尖上的爱天天的,感谢你,我最爱的爸爸!500字 六年级 写人
-
舌尖上的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是立夏节气。它表示春天将要结束,夏天就要来了。说起立夏,我们就会想起斗蛋时的快乐情景。同学们拿着五花八门的蛋,雄赳赳气昂昂地迎战对手。“咔嚓”一声,赢的人手舞足蹈,输的人只好灰溜溜地把蛋吃掉。嗯,真好吃!它是怎么做得呢?煮茶叶蛋当然少不了茶叶,再加上老酒、酱油、茴香等,终于煮成功了。剥开了,它的皮灰一道白一道的,吃起来却让人不由得赞叹起来。将它咬开,会有一种淡淡的茶香,咸中带甜,软软的,可好吃了。乌米饭也是立夏的一道美食。将山上采来的乌饭叶捣碎,浸泡在水里一昼夜,再用汁水把糯米泡一昼夜,然后蒸煮。煮熟的糯米饭黑里透紫,油亮油亮的,吃下去有一种淡淡的香,这是乌饭叶的清香,它有一种清热解毒的效果。立夏时节几乎每座山上都有野山笋,它有着嫩嫩的、黄绿色的外皮。在我们宁波,立夏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立夏不只有这些美食,还有糯米豌豆饭、软菜蚕豆羹等等……立夏,真是一个舌尖上的节日。400字 六年级
-
舌尖上的春节春节里,我家做了一大堆好吃的。不用亲自去尝,光听名字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如果不信,请随我来看看吧!过年首备的就是馒头,我家也不例外。我奶奶不愧是60多岁的老厨师了,一口气做了枣连山、钱虫、面鱼、元宝等造形的馒头。这才使我死心塌地的服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全家皆大欢喜,爸爸喜欢吃钱虫、我喜欢吃枣连山、爷爷喜欢吃元宝,奶奶和妈妈喜欢吃面鱼。俗话说年年有余,做鱼是奶奶的拿手好戏。我奶奶一般做两道鱼,一道是酸菜鱼。酸菜是奶奶几天前用大白菜的叶子,放上几种调味品腌制而成。热锅里浇上酱汁,放上姜片等调味,用大火熬上一个小时。出锅时,光香气就够你闻的。一上桌子,我们几双筷子就把它报销了。还有一道是麻椒鱼片。把一条鱼切成N块鱼片,然后把鱼片像下火锅一样下到锅里,放上椒盐,几分钟后出锅。或许吃之前你觉得冷,但是吃完这道菜你非但不冷了,而且还会满头大汗,你说有意思不?过年少不了饺子,我家也是。奶奶又在其中大显身手,包了好几种饺子,有月牙形的,有元宝形的,有麦穗形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光好看,还很好吃呢!特别是白菜瘦肉馅的,一口咬下去,肉的香味混合着白菜的香味,真是香气扑鼻啊!我们家可以说是一个吃货之家!500字 六年级
-
舌尖上的年夜饭暮霭沉沉,弥漫着整座大楼,黄昏在云雾中莅临。可在我们家,迎接它的,却不是灯火阑珊,而是一桌香喷喷的年夜饭。餐桌正中是一张圆圆的大饼,褶皱的大饼上,缀满了星星点点的瓜子碎,裹挟在美味中的却有更一层:“团团圆圆”、“岁岁平安”。这些寄托了美好祝愿的食物,味蕾上的感觉是甜丝丝的,又有点涩——这是盼了多少日月的团圆啊!淤积在心中的压力,才此刻开释,已然忘怀了,一切。饺子落座大饼右侧,饺子皮香肉嫩,外皮香脆可口,一口下去,香飘四溢。汁水满溢出来,是幸福的味道。饺子香喷喷的,肉香和青菜交织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扣肉也在期待中摆出了阵,它香而不油,油而不腻,咽进嘴里热热乎乎的,是快乐,是幸福。年夜饭香在舌尖,甜在味蕾,聚散在人心。300字 六年级
-
舌尖上的宁波“烤菜年糕,米道交关好……”一声声吆喝深入人们的心里。3到5元不等,买一碗烤菜年糕,特别是在冬天温热的感觉从手心传来,浇上一勺汤汁,浓厚的香气在鼻尖酝绕。用竹签插起一块年糕,吹一吹送入口中,软滑的年糕带着酱汁在口腔中滑动,齿间喷薄出咸咸的汁水,香气徘徊不绝。再喝口汤、吃根大头菜,让口中的酱香更加浓郁、更加润滑地进入咽喉,暖人心窝,从心中发出来自五脏六腑的抒情感言。也不是只有烤菜年糕才能俘获人心。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宁波臭冬瓜的地位是无法震撼的。夹起一块“去兮兮、香糜糜”的臭冬瓜,拌着饭入口,咸香的滋味在口中迷漫。软糯的冬瓜怪不得中射出一股清清爽爽的卤水,“香气逼人”。这一口,冬瓜的咸、香、臭都在里面,直让爷爷、奶奶们拍手叫好。在青石板铺成的悠悠老街里,还有一种美食:油赞子,位于鼓楼的“王阿姨油赞子”最具有代表性。每天排队的S形长龙,人们有窃窃私语在聊天的,成群结队的,一人只能买个两个袋子。而这家店只有两种口味—海苔味咸的和甜的。刚刚炸出来的油赞子色泽金黄,有点油腻,要冷却一会,吃起来更加酥脆。宁波特色的美食太多了,不管是昂贵的雪菜大黄鱼汤,还是廉价的烤菜年糕,这都是舌尖上的宁波甬城。450字 六年级
-
舌尖上的味道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而在我的记忆里,就数外婆用那双巧手制作的米浆糕最为美味。在去年回老家过暑假时,我十分幸运,能够再一次吃上外婆做的米浆糕。清晨,天还未亮透,我便被妈妈叫起来,一同观看外婆的制作过程。只见外婆先是将头天夜里泡好的米再次过了遍水,然后捞起,抓一把米便放到旁边的米磨上,开始磨米浆。磨米浆是个漫长、枯燥且辛苦的过程,但外婆却仍然是那样游刃有余,当她的右手将磨盘推得“咕噜”转的同时,左手还可以随意地抓起一把把的大米喂进磨心里,迅速而又准确;还不时就加一勺清水……右手推累了就换左手,动作仍然是那么自如优美,尽管我已经多次看外婆做这些相同的步骤,可依然十分感叹,感叹外婆动作娴熟自如,也感叹外婆虽是“鬓已星星也”,却仍然是精神矍铄;固然是“老矣”,但仍然十分强健。约摸着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外婆的磨米工作终于是接近了尾声。我走到那石磨前看了看,只见原本那白花花的大米已然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那顺着边沿,“滴答滴答”滴落至凹槽中的白而透亮的米浆。至此,我不禁开始期待这好久未吃的米浆糕的滋味。外婆将米浆导入一口大瓷缸,又将缸里的米浆分出了些倒入一口大碗中。我十分疑惑,这是为什么要将米浆分成两个部分呢?我将疑惑问出了口,外婆却是一脸高兴的模样,笑得眉眼弯弯,道:“这次要做的,是你最喜欢吃的红糖夹心的米浆糕,瓷缸里的用来做上下两层的白米浆糕,大碗里的待会就放上红糖……”很快,所有材料准备好了。外婆先在蒸笼里倒上了一层白米浆,便放入大锅中开始蒸,待到已半熟时,浇上一层红糖米浆,在将要出锅时最后再浇上一层白米浆……整间厨房都被雾气缭绕着,可外婆那辛劳忙碌的身影,在我的眼中、心中却并没有因雾气的笼罩变得模糊,反而愈发清晰……时至中午,一蒸笼米浆糕总算是“新鲜出炉”了。外婆将米浆糕放到通风处自然凉透,而后倒出,切成一块块规整的长方体,放进一个个盘子里,又在盘中浇上蜂蜜水。这时的米浆糕,卖相甚佳,在两层如同雪一般白的白米浆糕中,夹杂着一层鲜艳的红,而淋在这块米浆糕上面的蜂蜜,正闪烁着光芒……也当真是使人食指大动。我笑嘻嘻地对外婆说了声:“外婆,我开始吃啦!”就随手拿起其中一盘,舀上一勺放进嘴里。这味道,冰冰的,凉凉的,柔柔的,软软的,米香四溢,甜而不腻。而这跳跃于舌尖上的味道,是美味,更是一份柔软的思乡之情,一份甜而不腻的亲情。1000字 初一
-
舌尖上的潮剧“夫妻好比同林鸟,当至诚相待,沥胆披肝……”这婉转衷肠之声从何而来?当然是那让人如痴如醉的潮剧了。她的真善美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忍不住流泪,而心却跳到了嗓子眼上。潮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很真实,这都体现在潮剧对人物细致的雕琢之中。它永远具有对人物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细腻又真实地演绎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如《井边会》中悲苦凄凉的李三娘、《金花牧羊》中矢志坚贞的金花、《芦林会》中受尽委屈的庞三娘,等等,都催人泪下,活灵活现。如《告亲夫》中的文淑贞,明知嫁错了人,却还是丝毫不放松对付托终身的丈夫的劝说。她大义凛然地苦劝在悬崖上快掉下的丈夫,可有谁知道,她苦劝不成反被残暴的丈夫推下吴江。剧中的文淑贞贤慧真诚、善良纯洁、至情至性、真实感人。这真,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善,一个多美的字。潮剧中表现了大量惩恶扬善、好人终有好报、忠孝仁义这些做人的道理,在潮剧中“善”用数最频繁,许多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都通过听潮剧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以此教育子孙后代。如《赵少卿》中的安邦王赵少卿,因政事繁忙,与夫人无法长期在家,他的儿子赵俊强,作恶多端、欺负百姓,连亲胞妹的苦劝都听不下,甚至还将她推下江。安邦王因他儿子杀了为国为民的七省巡按郭佳,这个他曾经最得意的学生,他最后强忍悲痛,大义灭亲,为民除害。这种天地无私的善让人感动。再如《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婢女,竟为了救一个萍水相逢的侠士,闯入公堂,阻止执法。她机智勇敢,为了正义,她不畏舍弃自己的安危,最终挽救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种正义之善,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潮剧的唱腔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时高时低,时重时轻,时沉时浮,时悲时欢,让人回味无穷,乐此不疲。就象《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再配上琵琶、古筝、二胡等变化飞快的弦乐,真是仙间之音,凡间之无所有。它的唱腔清丽细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潮剧的水袖美若天仙、如梦如幻。似空又不空,时而消失时而出现,还不断变换新奇的动作,如仙间之女子,“可爱者甚蕃”,引人注目。这美,便是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美。真善美,仅仅是潮剧中的一小部分。她的味道、她的魅力,还需要我们舌尖上慢慢地品尝和咀嚼。点评: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舌尖上的潮剧“夫妻好比同林鸟,当至诚相待,沥胆披肝……”这婉转衷肠之声从何而来?当然是那让人如痴如醉的潮剧了。她的真善美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忍不住流泪,而心却跳到了嗓子眼上。 潮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很真实,这都体现在潮剧对人物细致的雕琢之中。它永远具有对人物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细腻又真实地演绎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如《井边会》中悲苦凄凉的李三娘、《金花牧羊》中矢志坚贞的金花、《芦林会》中受尽委屈的庞三娘,等等,都催人泪下,活灵活现。如《告亲夫》中的文淑贞,明知嫁错了人,却还是丝毫不放松对付托终身的丈夫的劝说。她大义凛然地苦劝在悬崖上快掉下的丈夫,可有谁知道,她苦劝不成反被残暴的丈夫推下吴江。剧中的文淑贞贤慧真诚、善良纯洁、至情至性、真实感人。这真,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真。 善,一个多美的字。潮剧中表现了大量惩恶扬善、好人终有好报、忠孝仁义这些做人的道理,在潮剧中“善”用数最频繁,许多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都通过听潮剧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以此教育子孙后代。如《赵少卿》中的安邦王赵少卿,因政事繁忙,与夫人无法长期在家,他的儿子赵俊强,作恶多端、欺负百姓,连亲胞妹的苦劝都听不下,甚至还将她推下江。安邦王因他儿子杀了为国为民的七省巡按郭佳,这个他曾经最得意的学生,他最后强忍悲痛,大义灭亲,为民除害。这种天地无私的善让人感动。再如《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婢女,竟为了救一个萍水相逢的侠士,闯入公堂,阻止执法。她机智勇敢,为了正义,她不畏舍弃自己的安危,最终挽救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种正义之善,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善。 潮剧的唱腔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时高时低,时重时轻,时沉时浮,时悲时欢,让人回味无穷,乐此不疲。就象《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再配上琵琶、古筝、二胡等变化飞快的弦乐,真是仙间之音,凡间之无所有。它的唱腔清丽细腻,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潮剧的水袖美若天仙、如梦如幻。似空又不空,时而消失时而出现,还不断变换新奇的动作,如仙间之女子,“可爱者甚蕃”,引人注目。这美,便是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美。 真善美,仅仅是潮剧中的一小部分。她的味道、她的魅力,还需要我们舌尖上慢慢地品尝和咀嚼。点评: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1000字 初一 叙事
-
舌尖上的家味觉,是骗不过记忆的,可记忆中,舌尖上的家不只是熟悉的味道,更是无法效仿的亲情的温暖。我吃过许许多多精美的蛋糕,可妈妈做的,是最美味的。刚从同学的生日会上回来,我向妈妈描述着气球、饮料和念念不忘各类美食。“她妈妈做的蛋糕可好吃啦!奶油特别甜!上面还有……”“这我也会,等你生日我给你做。”妈妈打断了我的话。我兴奋的点点头,心里却没当真,随即忘掉了。一天又一天,我的生日终于来了。刚睡醒,我就闻到了烤蛋糕的味道。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一咕噜翻下床,跑到烤箱旁边。妈妈笑着把我推出厨房,顺势把我按在餐桌旁的椅子上“马上就好了!”妈妈宠溺的摸摸我的头,“生日快乐!”随着不远处“叮”的一声响,妈妈从厨房端出了蛋糕。“怎么样,快尝尝?”我的目光移动到蛋糕上,没有看到金黄色的蛋糕胚,更别说雪白的奶油了,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像竹炭一样的颜色,夹缝中生存着面粉的白色。我眉头紧皱,一脸嫌弃的看向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本来明亮的眼光闪过几分慌忙和无措,“给你的蛋糕啊。”“我才不要吃这种东西!”我坚定的说道。妈妈端起蛋糕,神情黯然的转过身,低着头,“那……妈妈再去给你做一个。”正在打算抱怨的时候,抬头望向悬挂着的钟表,现在才是早上七点,我突然觉得理亏,“那妈妈几点就起来做蛋糕了……”这个问题划过脑海,都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今天付诸感恩行动的,本应是我啊……我急忙跑到厨房,“妈妈,我们一起做蛋糕吧!”妈妈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我赶忙挽起袖子,和妈妈一起和面。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我转头看向妈妈。微弱的阳光勾勒出妈妈好看的侧脸,仿佛与儿时的记忆重叠,儿时的场景一点点重现,模糊,清晰,再模糊。妈妈也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不服输,还是一样的……爱我。只是眼边和手上,多了细碎的皱纹。妈妈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妈妈,今天的她,更像是一个委屈的小孩子。第二个蛋糕端上桌,边缘还是糊的,也依旧没有雪白的奶油。妈妈皱了皱眉,“不然……我再去做一个吧。”“不用了妈妈!我们一起吃吧!”妈妈如释重负般的点了点头,坐在了我的边上。没有金黄的蛋糕,也没有雪白的奶油,没有红红的樱桃,也没有甜甜的巧克力酱。可我却吃到了世间最美味的蛋糕,一份饱含十四年含辛茹苦,却初心未改的蛋糕。这个蛋糕胜过所有我见过的蛋糕,也胜过所有我听到过的关心。我塞进嘴里满满一大口,终于品尝出了其中的味道。虽然妈妈未曾开口,可蛋糕却毫无保留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1000字 初二
-
舌尖上的滋味满满的一席菜肴,我唯独对那酱爆猪蹄情有独钟!口中咀嚼着那“大厨”的所谓金牌酱爆猪蹄,却想起了远在香港旅行的爷爷。爷爷所烹制的家常红烧肉,酱爆猪蹄具有同样的鲜嫩肉质,同样的口留余香,但舌尖上的滋味却天壤之别!席间的酱爆猪蹄好像少了些什么,可我又想不出那缺少的是什么呢!爷爷是土生土长的枫泾镇兴塔人,酱爆猪蹄是那儿的特产。逢年过节,我们乡下挨家挨户每每都要做酱爆猪蹄。孩提时代,我就浴在爷爷那爆猪蹄的香味中玩耍,学习。隔三差五地有新鲜出炉的,脆皮嫩肉的,油而不腻的酱爆猪蹄吃,那时我的幸福就是美味,解馋!爷爷是一位语文教师。他心地善良,治学严谨;他的学生对他敬而生畏是众所周知的。孩提时代,我就在爷爷那酱爆猪蹄的香味中生活,跟着他认字,学写钢笔字,背古诗…。直到现在,学写字的一件微小事件乃让我记忆犹新。一次写字写得极为疲惫烦躁的我,在房里大喊着“我不学了”,爷爷在厨房里听见我的喊声,扔下烧到一半的酱爆猪蹄,急忙来到我的房间——手里是还未来得及放下的锅铲,板着脸,严肃地对我说:“泽泽啊!中国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看了一眼我写在练习本上歪歪扭扭的字,无奈地叹了口气,“泽泽,你是爷爷的掌上明珠呀,爷爷一向都宠爱你,你要什么我都依你,但,这中国字,你必须要练好!”他放下锅铲,拿过我扔在一旁的笔,在本子上示范性地写下四个苍劲有力,刚直大气的字:中国万岁!那四个字,直至现在,依旧深深烙在我的心底。闻着那漂浮在空气中的香味,当时幼小的我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撼,我竟不可思议的平静了下来,拿起爷爷刚才用过的笔,开始一笔一画地认真练习,爷爷的脸也逐渐转为慈祥,脸上带笑地看着我。最后拿起锅铲,轻轻地离开,继续他的工作——为我爆猪蹄……从那时起,我便在心中树起了一个目标:练好中国字!更使我领悟到了爷爷的酱爆猪蹄里还蕴含着一份对孩子的严格,对祖国的崇尚!在爷爷与他的酱爆猪蹄的陪伴下,我渐渐长大,爷爷却日渐老去,而那酱爆猪蹄的香味却更加醇香,那肉质也愈加鲜嫩。岁月染白了爷爷的青丝,而爷爷的酱爆猪蹄却成长了我。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爷爷了,同样,也好久没有吃到爷爷的酱爆猪蹄了。每周品尝一次爷爷的拿手菜,仿佛已经成习惯,这突然的失去,令我心中也有些失落。咀嚼着席间那酱爆猪蹄,顿时我似乎领悟了:那酒店里的酱爆猪蹄缺少的,便是那最珍贵的“调味品”——爱!舌尖上,我品尝到的是爷爷浓浓的醇厚的爱……1000字 初二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