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维新派”650字

“年轻人”与“维新派”

650字 高三 记叙文

我们学校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之所以说他年轻,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是以活力为元素构成的。

“年轻人”是现实生活的“维新派”。他厌烦现在的语文教学拘泥于课本,学生们也只懂得应试应试再应试。于是老祖宗的《论语》就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里来了。还记得他的第一节课,他戴着棕色的鸭舌帽,炯炯有神的眼睛,脸红扑扑的,显得异常激动。从上到下,穿得笔挺。虽然说不上风流倜傥,也还是蛮帅的。可是,同学们学《论语》的热情并不高。全班也只有这个“年轻人”最投入。但是过了不久,同学们好像被一种魔力吸引着,渐入佳境,情不自禁地谈论起“君子不器”、“三十而立”等话题了……

“年轻人”是个有条理的人,讲话办事总爱“第一”、“第二”……让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井然有序。比如,我们的班会就总是被第一、第二统治着。至今,我对班会的概念变成了——第一,唱班歌;第二,赠送名言;第三……那时的班会时段,可真是快乐的时光啊!我们一起唱歌,一起欢笑,一起思考,一起奋发。我们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我们同是班中的一分子。喔,是我们敬爱的“年轻人”把班会让给了我们,让我们快乐学习,尽情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年轻人”是热情的人,他心里时刻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将每个人都尽力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一个也不能少”就是他对待我们的态度。每次的考试总是要发奖的。别的班每次奖励的无非都是那些成绩优秀、名列前茅的学生。对于名落孙山的学生,那里不是他们的世界。“年轻人”也要发奖品,他不愿让他的班级变成两个世界,奖品同时也分发给进步大的学生。每当这时,我们便尽情地鼓掌、祝贺。眼里放射出感激的光,心里暗下决心:“下次,看我的!”

只有半年的相处,“年轻人”与我们的故事,却真的是“述不胜述”。现在,春节过了,我们重新分了班,我离开了“年轻人”所带的班级。但是,每当我经过那间教室,总情不自禁地向里面望望,希望看见那个我熟悉的身影。

元宵节的回忆

7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在今年的元宵佳节里,我非常荣幸地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银河剧场》栏目组,参加了元宵佳节大联欢活动,并记录下了那美好的瞬间,照片上的我正和几个同学比赛包汤圆呢!

参加这次活动是学校组织的,老师选中我的时候,我的心里非常高兴。准备拍节目的前几天,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特意购买了一件漂亮的黄毛衣呐。

参加活动那天,我很早就起床做好了准备,盼望着能早一点儿来到电视台,因为原来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次可以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电视台的环境,并可以亲眼见到原来只是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主持人,我真是太高兴了。

终于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口,啊,太雄伟了,高高的大楼一眼望不到顶,仿佛直入云霄。沿着阶梯我们进入了演播大厅,演播大厅里灯光明亮,布置得非常漂亮,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我一眼就看到了主持人。

节目开始了,主持人高兴地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有吃元宵、猜灯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主持人把本场的嘉宾请了出来,嘉宾是一位魔术师,他给我们变了一个魔术,他在我们中间用小勺在空中一捞,小勺里就变出了一个白色的乒乓球,好像是一个汤圆。

主持人又和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内容就是比赛包汤圆。我们请到了一个酒楼的面点师,告诉我们怎样包汤圆和包汤圆的要领。比赛正式开始,规则是谁先包好六个没漏馅的汤圆,谁就赢了,参赛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行动起来,当然我也不例外,我马上拿起面团和馅料,包了起来,可是,我是第一次包汤圆,好多都露出了馅,我刚包好三个,一个同学就都包好了,面点师给了他一朵用面做成的红花,给剩下参赛的同学每人一只用面做的小鸡,小鸡可爱极了,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虽然我没得第一,但我还是很快乐的,因为终于知道了汤圆是怎样包出来的了,最后,我们吃着美味的汤圆,心里甜滋滋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都非常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记叙文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