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议论文:枕木的伪装_900字800字

高一议论文:枕木的伪装_900字

800字 高一 议论文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的背叛自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写下如此千古名句的吴梅村本应当名垂青史,以诗坛宗师之名定下江南士子的人格高度,然而,误尽平生是一官,吴梅村的气节建立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上,他便始终摆脱不了官位的束缚。在新朝的赎买政策下,作为大明的遗民,他的倾倒,是人心的涣散,是人格的折节。诗坛上的高高矗立,遭遇人格的卑微匍匐,注定只能留下千古骂名。

可是,说吴梅村人格折节,也不尽然。吴梅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讽刺吴三桂,似乎是人格的矗立,可事实上却远非如此。当人格矗立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可以做一棵树,或者说,伪装成一棵树,而一旦人格矗立与利益相悖时,这棵树便折腰而断了,也就是,这课伪装的沽名钓誉的“树”,终于露出了其本来面目:枕木与犬儒。

鸡鸣寺的钟声时常响起,吴梅村的悔悟却无法使他以已经坍塌的精神高地再站起来。一棵树一旦成为废墟,则必然会枯朽、腐烂。

而吴梅村必定陷入过一个两难的窘境,名声与利益两相撕扯,进亦苦,退亦苦。进则高官厚禄,然于名望有损;退则保全名声,然而只能潦草终老。而陷入这种两难之境的根源,却是其读书的终极目的。倘若读书只是做官的跳板,而做官的终极目标是追名逐利兴盛家族,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利己目的,便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全无半点忧国忧民之心,陷入吴梅村的境地中,则注定困窘。反之,则不然。

韩愈、柳宗元被一贬再贬,仕途起复无望,却同样承担着一个读书人一个百姓官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士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前者使一片江山尽姓韩,后者被柳州百姓亲切地成为“柳柳州”,仕途断送,做一小官但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民,这时,他们也不会再生怨尤了吧。

二者皆仕途尽毁,结局竟大相径庭。或许有人说,山河易主与后者仅仅是仕途不顺是根本不同的。但上文只是讲读书入仕的终极目的,同样遭遇君权更替的伯夷、叔齐,甚至他们经历的是由暴君变为明君。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殉道而亡,不犹豫,不徘徊,不怨愤,不累。

一棵树,站着也累,躺下更累,那么他只是做惯了树的枕木。真正是树,便如胡杨,生而傲立,纵死不倒。

高一议论文:学会淡出_800字

750字 高一 议论文

自古中国是不缺深谙“淡出”之道的高士的。

自接舆痛快地教训孔子,庄子讲出“曳尾涂中”这个精妙的比喻的时代,“淡出”之道便已与儒家提倡的汲汲用世分庭抗礼。

早在陶渊明扔下官印,回家种菊之前,“淡出”已与高尚等同,那片山林,那座田园在读书人心中闪着诱人的光,“永忆江湖归白发”是精神的寄托,也是人生的退路。

只要做了官或是出了名,若春风得意,名利双收后,淡出还乡,则“无案牍之劳形”,可安享莼菜鲈鱼脍的鲜美,若厌恶官场或不得重用亦可毅然淡出,不失高士之名,成为高山景行。

不可否认,无论是得意失意,懂得“淡出”的士人们都拥有高尚的品德,淡泊、清高,并未言过其实,只是当他们潇洒淡出后,国家的脊梁何在?

魏晋士人们娓娓清谈,自是遗世独立,任凭奸邪当道,却默不作声,之后亡国毁家,自取其祸。当精神的日月们隐入山林,还有什么能照亮社会的黑暗?

司马光、欧阳修......宋朝德高望重的老臣们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接连辞官“淡出”,明哲保身。却让执政权全部落入小人手中,宋朝中兴便成昙花一现,当朝中的中流砥柱折断,还有谁能担起匡正天下的重担?

有德有才者方知“淡出”之道,但矛盾的是,社会需要他们的光和热。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太阳也学会了“淡出”的后果。

相比于他们的淡出,我们更需要他们的坚守。与其多一个高尚的隐士,不如多一个朝中的刚正之臣。但很可惜,大多数人选择了做前者。

“淡出”实际上也是抛弃了对国家或是社会的责任。泛舟五湖的确比鞠躬尽瘁更令人向往,因为责任消失了,生活只属于自己。

但是责任必须要有人承担,像是希腊神话中撑天的巨人,为人们默默承受。既然德才兼备,就有带领人们的责任,否则剩下的沉默的大多数,只好沦为错误的应和者。

历代中国往往小人当道,治极而乱也许是因为少了几个不明白“淡出”,只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祸避趋之”的老实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