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李清照
臧克家曾写过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是的,就是李清照。
唐宋无数诗人词人中,李清照的词,我最为喜爱。
李清照是山东人的骄傲,出生在济南章丘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便开始赋诗作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由于其父李格非本是苏轼的学生,又是个不小的官员,使李清照受到的文化教育也极为不同。
喜欢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调皮性格,喜欢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淡淡忧愁,更喜欢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凉心境。整日郁郁寡欢的她也这好在诗词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每字每句中都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不难看出,李清照是如此一个多情女子,内心世界是如此复杂。
提到李清照,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定是“忧愁”。本是女子,不如男子那样体魄刚强,多愁善感,也是文人的普遍现象。无尽的哀愁化作一条长河,使他的作品总是那样凄清与冷寂,如同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哭诉着其中无数不满。
李清照的感情生活极为坎坷,有感而发的种种忧愁也全全来源于感情。她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本是恩恩爱爱的一对,感情极好,李清照中期时写的文章也大多与赵明诚有关。可好景不久,赵明诚不幸因病去世,使她不得振作,过着忧愁凄惨的日子。她曾在《声慢慢》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种无尽的愁绪蔓延开来,宛如一条剪不断的丝带,最终只得呼出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破家亡,人影离散;过雁无情,残菊惹恨;迷惘惆怅,恍然若失。种种百感交集,很自然的引出她的万千思绪。后夫的欺骗也使李清照吃得不少苦,被逼无奈,只能走上后期了然孤独的生活。她一生无儿无女,孤苦伶仃,无所依靠,莫非是最大的遗憾。但是她的才华也确实是不让须眉,这种独特的感伤之美,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捧所喜爱的。这一大家闺秀所发出的悲痛感言,怎能不打动人心呢!
李清照这“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果然当之无愧。
品读李白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在浩浩唐风长河里,李白,他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都融入一个酒的境界里,月的世界里,飘荡在中华的诗河中……
读李白月的情怀,一腔情怀寄托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台镜,飞在青云间,”忆旧怀故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个纯感粹的诗人,把晶莹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融如入朗朗的明月。人若流水,明月如斯。
读李白月的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洒脱飘逸,乘月而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情闲志逸踏月行,“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兴致盎然歌泛月,“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在月色的世界,他追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引月而来。“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创造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寄托了自己奔放的热情,超凡的意象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
读李白月的孤独,他邀月起舞,把酒吟风。“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孤寂天涯,“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知音难觅,此愁谁人可识,谁人可解?“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有月是他的知己,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欲下河捞月,欲上天揽月。对月达到痴情忘我的境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一颗愁心寄明月,把酒吟月慰孤寂。
读李白月的柔情,“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是君感意何深。”朋友之间,更显李白情感真挚细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重友之情,寄慨遥深“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深念挚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在怀念李白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表达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在此也进一步表明李白和杜甫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同情宫女的哀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句中无一“怨”字,却句句都含有“怨”意,表明了痴心的女子心境。描写思妇念夫,如泣如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寄与征途人,豪迈壮丽,荡气回肠“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怀古之幽情,“旧苑荒古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思念故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情此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亲情浓浓的情愫和感慨。一代诗人的情怀,千年的挚友情谊,亲情、乡情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悠久的芬芳。
读李白月的升华,“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天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之圣洁,月之洒脱,月之圆缺,月之冷傲。成了李白咏之不尽的意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月亮复活在李白的酒杯中。孤独的月亮,它阅尽人间春色,见证千古风流,一个月亮在酒里,一个诗人在月中,一个飘逸豪爽的诗仙在千年的月下独酌。“但愿长醉不愿醒,与而同销千古愁”正像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李白与月同醉,李白与月长存!
相关推荐
-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记得那年你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四周的花香、酒气,使你完全沉醉于之中,好像摆脱了压抑以久的枷锁,撇开了名门闺秀的身份,看着你活泼、开朗的样子,不由得也融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新奇和美丽。在回去的路上,你竟因陶醉于美景而误入了那弯曲的藕花塘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香流溢的神秘世界。看着你那惊奇而焦急的神情,让我忍不住暗笑你的年少和急躁。谁知,你却更加归心似箭地划起船来,惊起了那停栖的鸥鹭。飞翔的鸥鹭如同那时的你,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感人至深,动人心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的你,已不再是那个年少冲动的女孩,而是早已成为为人之妇了。你恩爱地同丈夫生活,而又不得不常常与他分开,满脸都充满了思念的神色。而可悲的是,那是一个多么动荡而又骤变的年代,外族人的攻战,朝廷内部的混乱,使你们不得不离开栖身之地,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你却并不为此低头,而是更有气节。在你丈夫被罢职的那段日子,你们二人乘船去洪州暂住。在路上,你们谈论着国家兴亡,英雄豪杰。言罢,你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啊,匆匆的岁月却不能抹去你内心深处的豪迈,又留下了更多爱国的情怀回首望去;年少的你,充满生命的热情与活力;长大的你,富有婷婷的风姿与才华;成熟的你,韵含着赤诚的丹心与情怀!我怀着无比敬佩的情感追随你,我怀着深切浓厚的喜爱阅读你。你那至诚淳朴、满腔碧血的气概时刻感染着我所有的细胞,就像热血在身体中流淌。让人铭记于心,永不忘却!600字 初三 书信
-
李清照你高高地枕着婉约的词句浓睡不醒,总是重复着一些蓝的 红的梦,讲述着古典物语装饰着的故事,好多故事还没长齐乳 牙,你就开始在细节里咀嚼人生的味道。从此那些且淡且浓且浓且淡的闲愁便深锁了你的天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是怎样滋润着人的心灵, 我也不知道那个时代的黄昏疏雨,梧桐落叶,黄花雪梅又是怎 样缠绵悱恻,凄凄惨惨,唯有伸出灵魂之手,轻轻地抚摸,才 会感觉到其间的冰冷抑或滚烫。 古典兰舟滑向湖泊,眼睛深处,一片肥绿藕花,把季节静 静地传递,把岁月悄悄地嬗变。而今,藕花依旧,海棠依旧红藕香残之秋,你幽怨的目光深处,波涛凝重,烽火晃 动,黑色的太阳,不再蓝的天空,流淌着灰黑的血液。 从生命最深处发出的哀叹和最后的吟唱,渗透了一个朝代 多少血泪。一叶孤舟,于那水之湄,泊进词句,物是人非,载 不动的,依旧是许之愁谁说你只是闺中叙别愁的纤纤女子?“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是你柔中带刚的魂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逢舟吹取三山去”并不亚于稼轩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将重又点燃红烛,划着你的兰舟,滑进宋词,摇 摇曳曳,于那水之湄与你相会。4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李清照是谁,挐扁舟一片,摇曳在鱼戏莲叶的藕花中?是谁,嗅青梅一株,仓促离开又依恋倚门回首?是谁,挽幽梦一帘,忧愁叹息自己的颠沛流离?——题记淡淡的墨香袅袅地回旋,和着一盏清清的香茗,倏尔氤氲成过往的云烟。浅浅的痕迹,伴着昏黄的灯火悠悠,渲染出绚烂的繁华。画屏渐冷,隐有一位女子帘卷西风,却始终忘不了她离合悲欢的世界和那一颦一蹙的浅代凝眸。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也因一手好字而扬名天下。这样书墨熏陶下的她年少才高,一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毫无掩饰地流出内心小小的志向和愿望。李清照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至于“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空闲偷乐时间也是少不了的。在“日暮西亭”时,一时高兴而“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便“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年少的她,才情如含苞初露,美哉,美哉!青蔻年华的李清照,有些心事又难以捉摸,就如白居易所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雾里寻她来。这天,她正在秋千架上摇晃,不亦乐乎。那人走进来,就像午后微微的梦,不知所措的清照“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又不舍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终将长大,18岁那年,清照披上了红装与赵明诚结缡。她与丈夫情投意合“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赵明诚要负笈远游,清照寻觅了一条锦帕,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字里行间无比透露出浓浓的爱意。与心上人天各一方,心却是相依的,清照恐怕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时的她,就像怒放的花,至美至极。正沉浸她幸福时光的清照以为一生就这么走下去,殊不知,命运只给了她一半的美满甜蜜,另一半只剩下苦涩流离,自从金兵入侵,她随着丈夫颠沛流离,她的也有了莫大的改变。赵明诚的突然病逝给了清照很痛的打击。回想之前的岁月时光,让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寻寻觅觅”与丈夫的回忆倒影,望见的只有“冷冷清清”,何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忽而想起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才明白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时光在她心中是不能够释怀的。当她慢慢习惯一个人,渐渐习惯了这世态炎凉,而我已从清照那读到了那份惆怅与忧伤。“人比黄花瘦”的身影,永远在“帘卷西风”的映衬下更加凄美。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误闯了清照世界的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浅黛凝眸? ——后记8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李清照绿柳黄花不胜愁,闷平湖波压沈舟。无限家愁亡国恨,挤满眉头和心头。50字 初三 诗歌
-
走近李清照……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无法挽回的……——题记〈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身名门世家,书页的馨香过早地在你脑海中打上烙印,文化的汁液将你浇灌得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你的身世是如此地令人羡慕。是的,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女子为文作赋是沧海一粟,而你却成就了历史的辉煌。是身世的优越赋予了你前进的动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敏捷的才思,没有细腻的情怀,如何能够勾绘出这如此俏丽活泼的文字。少女时代的你,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如何叫你不显示出朝气蓬勃的姿态呢!那一幅争渡的美景图中,似乎连你爽朗的笑声也一并呈现了出来。〈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刚经历了与明诚共看庭前花开花落,望空中云卷云舒后,留给你的,却只剩下无尽的等待。明诚踏上了充满荆棘的仕途之路,远去了,留下你,独守空房,终日伏于案台上了望。等到了秋风又起,等到了雁儿南飞,等到了一轮明月又悬挂相思楼头,却等不到,等不到明诚的一封信,等不到那一个风花雪夜般的传奇……风雨中又过了几载,人事早已变迁,明诚已永远地属于他脚下的那条路,那一坡黄土。而你也与张汝舟结为连理。背负的不仅是那委屈的骂名,更是一种无尽的煎熬。他没有明诚般的细致,更不懂得怜香惜玉。华帐前,红烛下,竟对你拳脚相加。无意中,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风雨葬送的岂是那几瓣海棠花?不,是那易碎的红颜。风吹起花瓣,如同吹起阵阵破碎的红颜;洪荒的古乐,诠释着灵魂的落差。躲进梦的深处,听花唱尽繁华,唱尽梦魇,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岁月荏苒,梦已逝;人犹在,却比黄花瘦……〈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短短的几年里,国破家亡,跟随着高宗赵构的几次逃亡,怎么是一个弱女子所能承受的压力。我想,你的心,可能早就死了,只剩空壳一具。你无力再回想起路途的颠沛流离,无力再回想起曾经的甜蜜与悲苦,更无力回想起那一次的争渡……一颗巨星陨落。然而你的生命尽头,绝不仅是一缕青烟。你留下的回忆,太多、太美、太凄凉……我多想走近你,将海棠花拾起,扮靓你的容颜……走近李清照……800字 初三 书信
-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这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有这样美满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新婚时,清照就是那个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了当时喜悦自矜的心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是清照爱情幸福的起点。此后,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接续,调琴作画,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难忘的生活画面!然而,明诚在外做官,清照闲居在家,两人聚少离多。一次次,离歌声声,似乎有意在考验我们的女词人,为她提供创作的灵感。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赵明诚的眷恋是多么的深浓?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她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王子。如果清照和明诚就这样一直相守到老,该多好。可是,天妒红颜,命运偏偏弄人。从个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时局的影响。李赵两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时浮时沉,而李清照也因赵明诚的失官和复官,与他时聚时散。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围攻汴京,掠走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数千人,北宋灭亡。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被破坏,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她和明诚的婚姻,也在战乱中经历着考验。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平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之和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1128年,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她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1200字以上 高三 记叙文
-
李清照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陆德夫忙劝阻。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这是她前半生的经历。可是后来,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从此,李清照单独一人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天天都有感时伤乱、怀旧思乡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如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她在孤独寂寞中死去,死时手中握着一枝干枯的桂花,花枝上还有李清照的泪水。1000字 初二 写人
-
李清照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甜蜜的爱情也许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的确,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450字 初一 记叙文
-
李清照序窗外下着雨,不知是大是小;窗内一盏灯,不知是明是暗;灯下一个人,手中一支笔,笔下一张纸,纸上一行泪。。。。。。雨下了两天两夜,却始终没有停的意思。窗外芭蕉更绿了,那颜色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既俏皮,又可爱。在江南,下雨是常事,只是不知为什么,这司空见惯的雨在易安(李清照)看来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想想也快,明诚离家又将尽一个年头了,他在外边还好吗?身体是否康健?才气是否消减?还真叫人担心呢!‘哎,下雨天,什么也干不了,真叫人无聊。”于是易安拿起了那件衣裳,点了一盏油灯,引了一支针线,又缝了起来。外人不知道,易安做这件衣裳已将近一年了,当初明诚离家的那一天,易安就开始做了,她发誓要让明诚回来的时候,穿上她亲手做的衣裳。可时近一年,衣裳都没有做好,易安却老了好几岁。终于易安还是坐不住了,放下了针线,揉一揉眼睛,伸一伸懒腰,顺手拿了把油纸伞,向门外走去。在花园里,易安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听一边想。顺着石子小路,走到了一间书房前,推门进去,一股尘埃的味道扑面而来。“应该很久没有来过这里了”易安喃喃自语道。在房间里走了一转,听见了一种极富节奏的滴水声,应声觅去,原来是一个角落漏雨了,易安无奈的吟到:“天不随人愿,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于是她推开一张宣纸,拿起一支毛笔,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罢,已是泪流满面!600字 六年级 写景
-
李清照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250字 一年级 写人
-
李清照(3)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盛期,当她在襁褓中睁开黑色的眼眸时,如这章丘的山,明亮坚韧;似这章丘的水,清澈纯真。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并工书画,通晓金石,尤擅诗词,一只生花妙笔,写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他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男儿之豪气。他有过如诗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绪,也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肺流离、发常人悲世之感慨,心怀家国与天下。李清照这支花在宋代萌发,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飘散淡淡清香的诗笺上,有她的聪颖与傲骨、柔情与相思、坚强与悲戚……李清照是一代女词宗,独一无二。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亦有切骨的悲凉。千年的风吹雨打,不但没有消减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让她的绝妙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他的词,他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另外,李清照还有男儿的气质。他在诗中高度称赞韩肖胄:“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意为赞扬韩肖胄能将个人生死与家庭安危置之度外,为国捐躯,是不折不扣的真英雄;他称赞胡松年好比荆轲刺秦王,壮怀激烈。由此可见,李清照虽为一介女子,却亦是浩然正气,拥有男儿般的胸怀和气概。倘若他是一个男儿身,必定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报效国家。这正是他的闪光之处。数千年来,无一女子可轻易与李清照比肩。最后的李清照,在乱世中踽踽独行。故国春深,她亦怀有一腔浩然正气,挥笔写就铿锵悲壮。踏过历史,他终究没有辜负“一代词宗”的美誉,终于成就了那个既能书写闺房离愁,更能激发爱国思情的巾帼英雄。李清照是大送一朵最绚烂的情花。他留下的这些词告诉我们一个女人视角下的大宋:气吞山河,悲壮孤绝,让我们一生都受用。70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李清照作文“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记得那年你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四周的花香、酒气,使你完全沉醉于之中,好像摆脱了压抑以久的枷锁,撇开了名门闺秀的身份,看着你活泼、开朗的样子,不由得也融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新奇和美丽。在回去的路上,你竟因陶醉于美景而误入了那弯曲的藕花塘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清香流溢的神秘世界。看着你那惊奇而焦急的神情,让我忍不住暗笑你的年少和急躁。谁知,你却更加归心似箭地划起船来,惊起了那停栖的鸥鹭。飞翔的鸥鹭如同那时的你,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感人至深,动人心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的你,已不再是那个年少冲动的女孩,而是早已成为为人之妇了。你恩爱地同丈夫生活,而又不得不常常与他分开,满脸都充满了思念的神色。而可悲的是,那是一个多么动荡而又骤变的年代,外族人的攻战,朝廷内部的混乱,使你们不得不离开栖身之地,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你却并不为此低头,而是更有气节。在你丈夫被罢职的那段日子,你们二人乘船去洪州暂住。在路上,你们谈论着国家兴亡,英雄豪杰。言罢,你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啊,匆匆的岁月却不能抹去你内心深处的豪迈,又留下了更多爱国的情怀------回首望去;年少的你,充满生命的热情与活力;长大的你,富有婷婷的风姿与才华;成熟的你,韵含着赤诚的丹心与情怀!我怀着无比敬佩的情感追随你,我怀着深切浓厚的喜爱阅读你。你那至诚淳朴、满腔碧血的气概时刻感染着我所有的细胞,就像热血在身体中流淌。让人铭记于心,永不忘却!李清照作文700字700字 写人
-
阅读李清照你是一部书,是一部神奇的书,快乐时的与世无争、思念时的淡淡忧伤、哀愁时的痛苦情怀无不使这部书添上一种神秘、曲折、坎坷的色彩。翻开这部书,读尽你——李清照。你是一部书,读尽你快乐时的与世无争。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开心地喝酒狂欢,“误入藕花深处”,不知归路的你有豪爽的霸气,乘醉起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有李白“对影成三人”的豪气,你有林黛玉葬花时的灵气,你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气,欢乐的你连写出来的诗也是那么的活泼,你是一部书,书的开头,我读懂了你的快乐。你是一部书,读尽你思念时的淡淡忧伤。与丈夫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因丈夫外出被打破了,无聊的你每天痴痴地想念丈夫,吐尽妙语的你竟因思想而“人比黄花瘦”!一句“人比黄花瘦”比得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开心的你喝酒,不开心的你也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思念如此深切,可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只好等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道不尽的是你对丈夫深深的爱意。你是一部书,书的中间,我读懂了你浓浓的爱与淡淡的愁。你是一部书,读尽你哀愁时的阵阵痛苦。幸福美好的生活远去,国破家亡的现实随之而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是上天太妒忌你了,从此,你的哀愁便贯注你的全身,挥之不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的哀愁如此深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的哀愁让你更多地怀念起故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是你此时的心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属于你,你已没有了写万金家书的机会;“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不属于你,你何来的可以依靠的大山呢?“兴尽晚回舟”的快乐更已不再属于你,你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你是一部书,书的末尾,我读懂了你的痛苦与悲情。你是一部书,你的一生便是一部神奇的书,你的蜕变、你的成熟、你的黯淡都是这部书的神奇之处。你是一部书,读你的我看到了一位似弱非弱的女子在重重困难后背的坚强意志。你是一部书,一部道尽沧桑、跌宕起伏的书。你就是一部神奇的书!700字 初二 散文
-
与李清照对话“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我正背着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突然“咻”的一声,我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所有人看到我都尖叫着跑开了,并关紧家门。只有一个女人笑着朝我走来。她穿着一件白衣,披着头发,穿的是古装。她用甜甜的声音说:“小朋友,你是谁呀?我的名字叫李清照,很高兴认识你。”我说:“我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我的名字叫静儿,是养父母取的。养父母去年去世,我被养父母的亲生女儿给赶出来了家门。至于衣服是因为他们把我的衣服拿回家,扔了些破布给我,我就拿了荆棘上的刺当针,再把一块布拆成了好多线,然后缝成了能保暖的东西。”我发现了这是穿越,但也不能透露真身份啊!于是我们便这样聊起了天。她说:“哦,是这样啊。那静儿你到我们家住吧!我们家多一个位置,你又乖巧又可爱,你就把我们当你的爸爸妈妈好了!”“太棒了!有您这样的诗人做妈妈,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过您这么年轻,我还是叫您清姐姐吧!”我说。她说:“不错,真可爱,不过你都知道我是诗人啦,所以现在我要写诗啦!”“啊!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对不对?”“你怎么会知道我刚想好的题目?”“唔?我什么都没说呀!”我下意识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唉,你这个小机灵,我写在那儿你居然看见了!”“呼,躲过一劫!”我继续说:“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是我朋友明儿身上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明儿到溪亭饮过果酒到日暮,明儿却忘了回家的路。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就一个人自娱自乐,等他兴起了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玩累了,一个不小心掉入池塘。要怎么回到船上呢?他想着,最后只是惊起了好多鸥鹭。哇!你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感觉轻飘飘,要回去了,我喊道:“清姐姐我亲生父母来寻我了,我先走啦!”“好,谢谢你,静儿!”就这样我回到了家里的书桌。700字
-
四大才女-----李清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多么诗意的名字,仿佛那皎皎明月落到淙淙溪流,山色空蒙、恍如仙境……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继母双双才华横溢,家境优裕,受到父母熏陶,清照自小便读书识字,年方十六岁便提笔写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清新隽永,一气呵成,当时已小有名气,在美好的青春,她遇到了一位酷爱金石的男子——赵明诚,字德甫。没过多久,她十里红妆嫁入赵家,两人甜甜蜜蜜,经常一起写诗作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还是一个含羞的小女生,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父亲李格非被牵扯新旧党争中,一下变成了罪臣之女,受尽冷眼,只能回到故乡,从此与丈夫相隔千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孤寂地坐在车中,只听到马蹄声,望向窗外,不禁哀伤……从此,清照与丈夫分分离离,不再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金人进犯,丈夫去世,一生颠沛流离,最后仍然是家破人亡……可当她已饱经风霜时,竟然还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豪气的诗句,不能不令人敬佩,多少人看尽世俗已经麻木,她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心,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年老的清照早已将个人得失抛在脑后,满心尽是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如此豪气的诗句,不能不令人敬佩,多少人看尽世俗已经麻木,她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心,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年老的清照早已将个人得失抛在脑后,满心尽是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她的诗词气势磅礴,就像一位充满热血的朝中大臣……或许我敬佩的,就是这种与命运所抗争,不愿落后男子,历尽世间冷暖,看遍人世沧桑,依旧满腔热血,忧国忧民的坚强不屈的巾帼精神……易安居士,只是你的号,安定下来,静静地就好……7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