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00字

论语

1000字 初二

《论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每个初中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几条。然而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的“传统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以“名人讲解《论语》”、“领略千百年前的《论语》“等为题目讲解《论语》的节目,同时荧幕上也多了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事啊,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去重新回味已经遗忘好久的经典文化,固然很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他们传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看未必。

举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讲解名著的节目,当讲论语时,竟然说:“《论语》虽然只是孔子说的一些话,却句句引人深思——”天哪,这是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做为初中学生都知道,《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并非是孔子单单一人的言行。如今,那个节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类似误导世人的节目。其实,不单如此,还有许多错误的说法,弄得当时初学国学的我晕头转向。

再说说历史电视剧的事。因为传统文化热,最近许多历史电视剧开始热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正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么。我见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这不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一向喜欢历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兴奋,便壮着胆子问:“姐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却不离开屏幕。我想,看来我遇到同样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了!可没想到,当我正想下车时,却听见她喃喃自语道:噢,男主长得多帅啊,真是看不够!瞬间,我僵在原地。原来,她只是对男主角的相貌感兴趣!一刹那,我仿佛看透了这类事件。原来,人们看历史文化的电视剧,大多是追求紧张有趣的情节,或是喜欢主角们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赏古代文化的,我想十个里不会超过三个吧?而那些剧组,也许追求的只是收视率。

其实,如果社会并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热”而重拾古代文学,反而接受了错误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么普及传统文化并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讲解论语的“文人”们,是否能完整地背诵《论语》的文学常识呢?是否能“晓古通今”,是否能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读成四声呢?——知道他们的答案后,也许你就知道这个“文人”,是真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错误知识的传播者了。

不得不说,曾经的《论语》到了如今确实变了味。但这变了味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传播。我多么希望《论语》不再被错误传播!愿这错误的“传统文化热”能早日变为正确的“传统文化热”。

愿人们都能正确传播古典文学,让《论语》给人以借鉴和启迪,给人以感染和熏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这颗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耀眼!

记忆中的秋千

450字 初一

几栋用砖头搭成的图房子,土房子旁边还有一座小桥,小桥旁边的桂花树下有一个秋千,这就是外婆的家了。虽然外婆家没有空调、手机和网络,但那儿有桂花树、蟋蟀和小鸟。

记得那是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来到外婆家,我就注意到那个桂花树下的秋千。于是我拉着外婆的手,跑到秋千旁,问:“外婆,这个是什么呀?”

“哦,这是秋千呀!”外婆说。

我拉着那根粗粗的绳子,说:“外婆,我可以玩这个吗?”

“当然可以啦!”于是外婆把我抱上了秋千,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在荡来荡去的瞬间,我看见了蓝蓝的天空,看见了白云朵朵,看见了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于是我闭上眼睛,闻到了阵阵的桂花香,听到了鸟儿在唱歌,感觉到晚风在吹拂着我的脸……

如今,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每天早出晚归,不但要应付七门功课,周末还要去上课外的语文和数学,基本上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两点一线”(家、路上和学校)就是我全部的生活。那天在校园的操场上,我突然闻到了一阵桂花香,使我猛地想起了外婆家桂花树下的秋千,于是我习惯性的抬头望向天空,可是我只看见了被大气污染了的天空,怎么也没有找到一只鸟的影子,更别说蟋蟀了……

外婆家桂花树下的秋千,我可真想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