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感万物之美好650字

心安感万物之美好

650字 高二

宋朝陆九渊曾指出:心是万物本源。虽然这种观点在现在认为是滑稽之谈,但是心的作用却使人对世界百感交集。在我看来,心安能让人感万物之美好。

什么是心安,而且如何做到“心安”。我觉得心安其一便是“心静”。这所谓就是一种平和安然的心理状态。苏轼曾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有刘禹锡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的机会,但却让心安静下来,感受到了诸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美好。还有薛宝钗这样有着好名“热毒”的人,在食了“冷香丸”后也内心清净,身子也舒服了许多。可见“心静”这种生活态度让生活充满了快乐。

心安其二是“心安理得”。指我们做事情要一丝不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袁隆平曾经废寝忘食,只为解决全国温饱问题,而他的杂交水稻对得起自己的心,才让他感到世界有了一丝丝生息涌动。《芈月传》中的芈月为了不负秦王之嘱托,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在她坐拥大秦江山时才会莞尔一笑。像这些人还有两弹元勋,提取青蒿素的屠哟哟团体,不得不提的严谨的德国人。他们的做事方法对得起自己,才能无压力地享受世界所有受益之人带来的温暖与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安”。我认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静气。不求做到“人皆好名,我则不然”但也要尽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让自己沉住气,仔细体会人生百态,触及真善之美。接着便是那句“愿你纵横四海,归来仍是少年”“脚踏实地,莫忘初心”,记住自己心中最纯真的事物,抛弃心机与谄媚,慢慢走稳,感受成功的骄傲与自豪。

“静”与“理得”看似平凡,但当你成功做到时,你就可以体会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美好。

心安即是归处

750字 高二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即是归处。追求本心可得心安,便得归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他为追求本心,使心安定,便辞官返田,回归自然,远离尘嚣之扰。在其归隐后的饮酒赏菊,躬耕南野际的享受生活的一系列行为中折射出了他的心安,陶渊明他为了尊严放弃了官位,他是开心的,怡然自得的,并在归隐时感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可见他归隐的心安,归隐的快然恣意。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他后来随“欲出者”从洞中出来,不复游玩之兴后也有“余亦悔”的感慨,心存一份悔意,此乃不追求本心,终不得心安,为此而悔恨。

心安无关如何做,无关做什么,亦无关孰是孰非。心安只是追求本心后的让心安定的一种结果,只是追求本心不受外界环境之喧嚣所扰的淡然,只是一种不受人生坎坷所困,追求本心解放自我的恣意快然罢了。

古有一诗“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日日勤拂拭,不让惹尘埃”此诗写出了当时人民的克己守礼的想法。也许后人无法理解此种思想,但当时人民追求了其心,是为心安,而后来此诗被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也是所改之时代人民解放欲求,不再束缚自己,追求本心的体现,亦属心安。

我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活得恣意,不为官场所束,他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遇挫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面对“危乎高哉”的蜀道,仅是发感慨终没为其折服。李白活得恣意,令人钦佩。为何恣意?只是他追求本心,凭己愿行遍天下美景,从出生之地远行至当时都城终未让自己遂愿,他追求了本心,他心安,故他恣意。

在如今追求本心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追求本心不可违法乱纪,其二追求本心须有能力或有毅力。陶潜有毅力归隐,求得心安,李白有才供他恣意。故追求本心也不易,但只要努力,终可去追求本心,将心得处安放心安处便是归处,归处便可恣意生活。故,何不努力去追求本心,将尔心安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