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尘,自清静1200字

心无尘,自清静

1200字 初一 散文

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能静心寡欲,能安静的回归自己,尤为重要。

时常觉得,宁静应该是一种修心的方式吧!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从来不喜欢喧闹的人,却一直置身于喧嚣。五味杂陈的心事,不能沉淀下来的浮躁,都是一种心态的体现。人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冷静客观。心静了,一切自然清晰,看问题的角度也自然深刻。宁静,正如陈年收藏的古董,越是经过时光的沉淀和打磨,越是年代久远就越有价值,就越能存储内涵,磨砺心智。不再走近纷扰,安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落个自在清闲。

人到中年,便不喜欢琐碎和争吵,经历多了,就习惯了安静。渐渐地不再去理会喧嚣,学会现世安稳,学会了淡然,面对一切纷扰开始波澜不惊。浮华过后,不再纠结,那清心寡欲的背后,早已不想去争论孰是孰非,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安静下来,写写文,烦躁时候写写心情,一个人的世界独自享受安静的美。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在和自己独处,并非都需要融入彼此的内心,也无需走进谁的生命里。安置一颗浮躁的心,别让困扰捣乱了心境便好。安静,妥善安放自己的位置,不为了一些纷扰再纠葛了,或许,对于生性孤僻的我来说,回归才是最好的归宿!

生活简单而平静,不张扬,归于平静。这个过程正如盛满水的杯子,装满了酸甜苦辣,绝不是单一的色调。水从沸腾到温热,逐渐冷却,也并非瞬间能做到。这个过程和人的一生极其相似,它要经过成长,经历,磨合,沉淀才能到达一定的阶梯。水无鱼则清,人无欲望才能恬淡,有所顿悟,冰释了膨胀的内心。杯水流逝,慢慢在时间的消耗中蒸发了水的比重,人类依赖的感情也会在不断地彼此漠视中失衡。心的天枰难以称得出分量,水的干涸验证了遗憾的存在,便多了牵绊和纠葛。一切的一切,不是谁的过错,皆是因果。

喜欢安静地独处,渴望漫步在田园。久居都市,想邂逅《桃花源记》的田园美景,清闲自在的梦往往会逐一落空。心中设想,世外桃源该是什么样呢?碧空如洗般湛蓝清澈,远山含黛,山峦迭翠,偶尔有薄雾升腾,微风一吹,瞬间化作一条直线,消散于无形。苍松翠柏常青,百鸟争鸣,花开姹紫嫣红,振翅的蜂蝶飞舞于花间,采集盛放的花蕊间,芳香的蜜,一刻不肯停歇。举目四望,白云飘飘在天空曼舞,风旖旎而至,悄悄诉说着情话。山水之间,一崎岖小路,绿草葱郁,野花暗送泥土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缓缓步入石阶,路有依稀的行人擦肩而过,热情地打着招呼,冷漠何处遁形?浓密的山林间不时传出牧童的短笛声,悠扬的曲调,诉说着淡淡地忧伤。山水相依,潺潺流淌着的碧水,走在细雨微风中,轻轻地嗅着芳香,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乾坤客我静,名利使人忙”,经典的佛门禅语时刻警示着迷途中的人。浮生犹梦,欲望和贪婪是最大的敌手,名利与争斗永远走不出世俗的怪圈。乾坤朗朗,生命匆忙,如此尘世想换取修心之所难上加难。文人墨客渴望超脱凡尘,迷途中的世人希冀做到淡泊名利,走出纷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名利的羔羊,不为纷扰而困惑,竟如此的举步维艰。然而,宁静于心,淡看所有固守一颗冰释欲望的心,才能坦然与时光对话。安静于尘,沐一段清浅的光阴,方能修为无欲无求,无念无嗔,向佛心贴近。

暮鼓晨钟,声声入耳,看不穿尘世沧桑,怎能修得心智?经声佛号,走不出欲望的牢笼,又如何能修成心之菩提?淡行于尘,性行至善至美,心怀感恩之思,静则不乱,修心为城,摒弃污垢,静守无所求……

心无所依方作文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把狂欢和爱情放在文字里是明智的,因为它们别无居处。”读福克纳的小说时,这句话着实让我的心结结实实地疼了那么一下,感觉很是难过。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爱情象鬼,相信的人多,遇见的人少

我们都曾年少过,在尽情挥霍着大把大把光阴的时候,我们收获着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东西。但我们都轻言放弃,将自己人命运过多地希冀于未知的前方,没来由地相信着光明在前,相信着今天好过昨天,而明天又强如现在的生活。于是,我们在梦魇一般的自得自乐中悠然前行。

然而,终究会有醒来的那一天,突然间彻底地明白了过来:自己想要的抑或应该拥有了,都因自己的年少轻狂而放弃了,而现在,那才是真正的居无去处,已经没有了地方来安放这寂寞而苍凉的灵魂了。

心里难过,难过得不想说话,留存在心中的那种遗憾、那种懊恼充盈鼓荡,想着如何才能平息,于是,我们便将它放逐于文字,只能在文字里让它狂欢,死一次爱一次,爱一次,再死一次。在我们的文字里,已经没有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多了些悲天悯人、自甘认命。一切现实中的沉沦都可以由着文字来重整河山。

生活并不等同于精神世界,知与行也并不会永远地合一。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有一些人看上去喜欢害羞,老实、木讷,甚至古板得有些迂腐。但他们的文字却凌厉峻拔、肆意地张扬,都能感觉到那种刀锋贴近肌肤一般地森森寒意。当真是“生活越平淡,内心越灿烂”。因为情绪别无居处,就只能寄居在文字里。文字成了他们用来体面地活着的外衣,在自己思想的王国里叱咤风云、风雨嵻嵻。想象中的爱那就是“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就是“你看下我来我看下你,狼吃了哥哥都不后悔。”也会说出诸如“一碗凉水烧上一张纸,谁要卖那良心谁先死;一碗凉水点上一柱香,谁要负了谁就见阎王”的话来,亦可以尽情去恨,恨得决绝、恨得入骨,“你要死来就早早价死,前晌死了我后晌就走”,“半夜里死了鸡叫就埋,临天明做好一双上轿鞋”。谁能想到,这些肃杀浩荡、火一样逼人的爱恨竟然出自那些柔弱而安静的陕北女子的心中?

有喜欢我文字的朋友经常会问我:生活中你是不是如你文字中的那样呢?

当然不是!所以,我不作解释,就让问题在那儿放着。你想,我该怎么解释才能让他们满意,实话实说,他们铁定不信,会当它是假话来理解;虚与委蛇,曲意逢迎,又会让自己内心不安,说那话不等于一腔废话。所以,还是不说的为好。

生活中,我就是一平常之人,上班下班,陪老婆逛街,没事喝点小酒啃两条猪尾巴什么的,高兴了到哪个没人的地方吼两嗓子信天游或吹吹口琴,自娱自乐;不高兴了,也到外面走走,看看天看看地,看看那些没成熟的庄稼,难过得不行,就咧开大嘴,面对着猪肝色的夜空狼嚎一般地哭一鼻子,没什么不好。好心情也罢,怀心情也罢,很快就都过去了。

他们会追问:你的写作灵感来自哪里?

“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经历”,这大概是他们希望听到了。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它们来自于我的内心。

我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那么多的激情在我的世界里游走,居无定所,丰盈饱满,却无所适从。我只好将它们暂且安置在文字里存身,任由它们怎样,哭或者笑,生或者死。我却徒有闲看的份儿,悲哀得要命,看着自己那语无伦次,辞不达意地作践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中就有了那份深深的负罪感。

那些游离的情感实在是别无居处,所以,只能与文字同居。

于是,在我的世界里,并不是相安无事,恰恰是刀兵四起,我常常在文字中把自己弄得四面楚歌。这种感觉很美,有一种近乎于残酷的美丽,一如既往地在特定的情绪里保持着神经质,一厢情愿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爱恨情仇,爱得没了天理,恨得三生梦断。

有时候,我会想,我要不要感谢上苍呢,是他让我与文字邂逅,却让我不得不承受这无休无止的折磨。凭空地将自己的心灵流放,别无所居。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连那些赖以寄情的文字也离我而去。那我怕算是真的解放了,从身,到心,都是。

我想,那样的日子或许才是真正快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