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房价不能承受之重
绑架的东莞房价
不能承受之重
近日,由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东莞上半年涨幅51.5%
,已经赶超房价涨幅高居榜首的深圳,本人由惊讶到深思,
07年到底是谁在刺激东莞房价?使它一次一次刷新了记录;而东莞又能承受如此之快的涨幅和如此之高的房价吗?
被深圳绑架的东莞房价
关于东莞房价上涨的原因早在2005年就有业内人士探求过,不外乎大城市化背景下广大消费者对住房的直接需求,和由此引发的供求不平,以及地价、建筑材料成本的上涨等因素。但在今年东莞房价上涨之快是往年所不及的,在本轮东莞房价上涨的行情中最直接的因素无疑是大批深圳投资客涌入东莞买房,深圳人东莞置业的热潮无疑给东莞房价吃上了一剂兴奋剂,使得东莞房价一路高歌。
追寻深圳人置业东莞的足迹,早在2006年东莞就有开发商提出“莞深同城”这一个概念,连同深圳某报,热炒,并延伸出深圳人东莞置业模式猜想、一小时生活圈等话题。无独有偶,今年6月中旬万科地产的王石在全国媒体齐聚一堂时公开宣称,无法承受深圳高价房的购房者可以退一步考虑到东莞买房。
掌控地产市场,自然先从拿地开始,既然王石如此看重东莞市场,东莞万科自然不会辜负王石的期望,从2004年万科在东莞开放第一个项目开始到2007年,深派万科迅速加快了在东莞的拿地扩张的速度,运河东1号,阳光山庄内转,松山湖别墅,大岭山项目、南城水濂山地块以及最近的塘厦的地王,就万科东莞拿地的疯狂来看,似乎万科已把东莞当成了第二个深圳。
广大深圳置业者一方面临深圳关内房价破两万的局面,一面是东莞深派开放商以及东莞本土开发商联合媒体对深圳置业者的宣传和引导,抱着对东莞低房价淘金的的幻想,深圳置业者纷纷踏上东莞置业这条路,被深圳高房价压抑的购买力,迅速引爆,使得东莞房价高追高涨。
在这一轮涨幅中,直接受损者则是在东莞工作刚毕业的年轻精英,他们是东莞本土买房的社会中坚。
众所周知,东莞作为来料加工为主的城市,从市区到镇区以工厂,作坊为主,使得社会构层为哑铃层,两头大中间小,东莞企业主和东莞原居民较多,普工多,白领层薄弱无法与深圳相比,而在东莞收入不菲的企业主和东莞原居民早已经第一次置业或者第二次置业了,买房迫在眉睫的是年轻的东莞白领层。但近段飞涨的房价早就超出来这群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白领的承受能力。
不少人士有提到过东莞开发商捂盘惜售的情况,仔细想想,捂盘与惜售东莞开发商确实是聪明之举,因为一次发售太多,本土市场根本无法消化,于是从06年年末开始开发商不约而同,一次发售一百来套;此后报道,售楼处通宵排队,销售额高达9成;开发商一点一点卖,房价一天一天涨,紧张气氛下,需要自住买房者,看得心惊肉跳。
准置业者可观望
投资客当慎重
如今东莞城区普通洋房房价已经叫价过七千了,个人以为以东莞的经济结构,没买房者可以暂时观望,深圳到东莞投资客更应该慎重。
到东莞卖房的深圳投资客,应当考虑房子卖给谁这个问题吗?文章前段提到过,东莞社会为哑铃状,普工和企业主基本不会考虑去买深圳投资者的二手房,东莞白领阶层也为二手房并不低的房价和过高的营业税、中介费头痛,二者对比自然更偏重买新房,因而在东莞投资房产能否如其所愿的卖出去,前途未知。
东莞置业在之前也有人提出,东莞买房,深圳上班这一理想模式,既然是理想,自然存在理想到现实的距离。虽然东莞到深圳交通提速,拉近了这两个城市的时间距离,但不能忽视,车越来越多,塞车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在上下班高峰期塞车更是频繁。住东莞,工作在深圳,假设忽略其交通费,而每天来往两地的时间就不是上班族能承受的,试想明天花5-6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睡眠严重不足,疲倦引发的亚健康也让人苦不堪言。有人也许会列举西方大城市,但不要忘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深圳到东莞无地铁,无轻轨,而铁路也就罗湖到常平,目前的交通状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未来房价调控势在必行
部分人一定不会忘记香港房产的教训,香港房市从1995年到1997年一度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价格上涨了50%,随后几年“剧烈的暴跌”便接踵而来,从1997年到2002年,跌幅达到57%。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大涨之后必然伴随着大跌。
眼下人民币汇率跌突破8美元大关后,美元汇率一度创新低,进入五月,物资让人措手不及的上涨,从鸡蛋、大米以及方便面,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断涨价,有人称十几年来未涨价的肯得基和麦当劳也相继调价,中国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明眼人一看便心知肚明。衣食住行,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有经济学家指出,通货膨胀和近五年不断高涨的房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有人尖锐的大呼,中国贵得离谱的房价这一毒瘤不除,社会何来安定?中国又怎能和谐?
悬空寺之旅
暑假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忙碌的,在学习之余,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山西。
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终于来了!经过1。5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太原机场。一下飞机,我便感到一丝凉意。妈妈告诉我:“山西只有二十多度,而南京现在是四十度的高温。”我顿时感到祖国的幅员辽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起。
在山西,我游览了许多地方: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五台山、悬空寺和云冈石窟等。而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是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到了悬空寺脚下,远远就可以看到在一座大山上,峭壁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悬空寺。在悬空寺下方的岩石上有“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我正奇怪为什么要在峭壁上建造这座寺庙,和为什么建得这么牢固时,导游说:“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造了这座悬空寺,是我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代表之作。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妙地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听到这儿,我真是越来越急着走进悬空寺看看了。
爬了一会儿山,到了悬空寺前。只见寺庙依山而建,蜿蜒曲折的,路也很窄,一次只容一人通过。
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悬空寺的过道,一边是高高的悬崖,让人不敢探头俯视;另一边是风格各异大殿,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或菩萨。
我怀着好奇心走进了一间大殿里,看到里面供奉着三尊佛像,分别是一尊大佛和两尊小佛。它们都是用铜打造出来的,非常精美逼真。与其他寺庙的殿宇不同的是,这里的每座殿都很小,一般只供奉一两个主佛,而且佛像也比普通寺庙的要小,我想是因为地势的原因吧!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下了山。出了景区,我回头望了望渐渐远去的悬空寺,在心里悄悄地说:“再见悬空寺,我会再来的。”
六年级:茹桐
相关推荐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今天,我觉得我走完了我的一生。老师让我们写下五个我最爱的人的名字,我在一番筛选过后,写下了这五个人:爸爸,妈妈,姥姥,表哥,姑姑。他们是我认为最亲的人。然后,老师让我们分别读一遍我们写的人,读完之后,老师说:“现在,做一个抉择,划掉一个人,让他从你的生命里消失。”老师说完之后,我吓了一跳:可是这都是我最爱的人呀!我的笔尖在五个人的名字上跳动,因为我感觉无论划掉谁都像在我身上一下一下地割肉,最后,在老师的倒计时下,我缓缓地划掉了哥哥……我原本以为恶梦就要过去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前奏而已,老师又让我们划掉了三个人。每一次都是艰难的选择,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痛,但是难度在增加,痛也在增加。最后,我的名单上只剩下了“妈妈”一个人。我的脑袋不由自主地放映着只剩下我和妈妈两人的生活,。但是,老师说:“把最后一个人也划去……”我没有动,脑袋一片空白。最后,在老师的倒计时下,我拿起那支感觉快有一吨重的笔,慢慢地划了下去……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什么也没有发生。但,生命脆弱,在下奉劝各位一句:好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再不珍惜,就晚啦。450字 六年级
-
不能承受的虚荣追求事物的完美是每一个人的特征,但是过分地追求虚荣会让你迷失一切。虚荣心重的人,所贪图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名誉,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羞辱。虚荣使人不懂装懂,虚荣使人自作聪明,虚荣使人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我,虚荣使人为了面子而疲劳不堪。最终虚荣的人不但不会得到尊重和推崇,反而会导致比人的反感和敌意。虚荣百般掩饰了自己丑陋的外表,过度的让自己假装的优点来掩埋自己,所以,生活中,虚荣最使人产生反感和敌意。虚荣就像乌鸦用彩色的羽毛来装扮自己,而声音却使他露出丑陋的真面目,就像狐假虎威。承受虚荣,其实就是承受了自己以后的灾难。记得一个小说故事使我对虚荣又有了新的见解,它是这样说的:阎罗王想要下地狱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叫来几个小鬼商讨办法。第一个说:“我会告诉他们,我要给他们一笔花不尽的财富,让人金迷纸醉,进入万劫不复”阎罗王摇摇头。第二个说:“我会告诉他们哪儿都是天堂。”阎罗王还是摇摇头。第三的鬼说:“我会告诉他们要百般掩饰自己的优点,那才是真正的天堂。”阎罗王终于点了点头。其实,我们身边就是有很多贪图虚荣的人,只是行动上掩饰罢了,爱虚荣的人,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完美的人,想要千方百计的使自己变得十全十美;虚荣,使你人生渺茫,自以为是,反而从无形中逐渐退化,这点,比时间飞逝更可怕。试想:一只猫在其他动物的眼前不幸失足落水,大家纷纷赶来救助,但是,那只猫缺说自己跳进河水里洗澡的,如果沉了下水,他难道还不会说自己在潜水吗?不要相信虚荣过眼云烟的美,做回自己,那样比溪水更清澈,比明星更闪烁,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不断的努力,才能大彻大悟。600字 六年级 童话
-
中国的房价是高得不能再高了,我以前从报纸上看过一篇新闻叫“中国人66岁后才能买房。”我看了大为震惊。 中国的房价,自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一路上涨。特别是XX年后,房价更是猛涨首先,决定房价高低的是人口经济聚集结构。说到房价,多数专家和评论员都忽略一个决定房价高低的最基本因素,那就是人口经济聚集结构问题。有人说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所以房价高。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13亿中国人都居住在农村,或者说哪怕是有26亿中国人但都居住在农村,无论如何房价也高不起来。相反,哪怕中国只有一亿人,若80%以上都聚集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那中国房价一定很高。俄罗斯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很多,且人口数量从1992年就一直在减少,那莫斯科为什么房价也高呢?一个最基本原因就是俄罗斯人口尤其是富人一直在向莫斯科等大城市聚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农业出口大国荷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4亩,那荷兰为什么不疯狂的高房价呢?原因就在于荷兰等欧美国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很好,人口没有过于向少数大城市拥挤。在一个区域内,如果用于居住的房子相对较少而用于工商业的地产很多,那必然有许多工作人口去竞争少量住房导致此处房价较高且居住空间狭小,如日本东京。相反,如果在一个区域内,用于居住的房子相对过剩,那房价就不会一直很高。所以,我认为,人口经济的聚集结构是决定房价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居者有其所和居者有其屋,这是两个概念。而中国想要做到居者有其屋,这个XX年20年内都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开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个目的就是居者有其所。6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我再也不能承受那样的温存浓眠中突然醒起窗外已黄昏朦胧中伸出双臂要牵住梦中的爱抚猛然心生凄凉你已离我而去我再也不能承受那样的温存屋里黑到没有一丝光亮我全身消失在无际的悲凉我的魂灵如同迷途的小鸟在昏夜里随着狂风飞扬我泪已枯我肠已断相思的琴弦弹奏着对你深深的眷恋回忆着你温存的爱抚爱抚我那病弱的灵魂我泪纵枯我肠纵断在世上我已成了孤单的女人我再也不能承受那样的温存六年级:幻心150字 六年级 散文
-
承受承受人生注定要承受生命的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逃避人生的磨难,我们必须承受它。经历过磨难敲打的生命才会绽放出火花,经历过风雨洗礼过的人生才会清新明媚,经历过海浪冲刷的人生才会韵短而味长。三闾大夫在秋风中吟啸着向我们走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汩汩汨罗无情流去。屈原他承受不了国破家亡的事实,便选择消极的避世,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如果他能承受住生命的风吹雨打,也许我们今天知道的不仅仅是他的抱石投江,或许是他更精彩的更令人仰慕的人生吧。也许有人慨叹这个世界太难以预测了,我们的生命怎么能承受这变幻莫测的磨难。于是就有人倒下了,他们掉到了死神设置的陷阱里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却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畏磨难,在人生的慢慢长道上风雨兼程。爱迪生他听不到这世界的美妙声音,却给我们留下了留声机。伽利略不畏教会阻挠引领近代物理学前进。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微笑着提出了“黑洞说”。他们面对苦难的人生却能演绎出一段段辉煌。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苦旅。确是如此,试想没有能承受磨难的人生,我怎么能叫它人生。大千世界,我们如何去演绎这段人生。我想我们必须承担得起磨难,我们必须为自己去撑起一片天空,为我们自己去辟一块奋斗的地方。让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上,在自己的天空下,去走向属于我们的成功。一个人掉进了井里,当他黯然地低下头时却发现水面满是星光。不经历磨难我们怎么能看到生命的光芒。也许我们正在磨难中苦苦挣扎,何不努力地去承受这段苦难,把我们自己渡向成功的彼岸。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取得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已经承受过,奋斗过还有什么遗憾呢。承受我们该承受的,理智对待不该承受的,勇敢地承受起人生的磨难,迎接挑战,走向成功。不拨开乌云,你怎么见彩虹。感谢苦难有一句歌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至于没有人都是不容易的。一帆风顺的道路,人人都向往,但是人生的道路往往都是铺满荆棘的。想获得一般的成功,就要经历一般的苦难;想获得特殊的成功,就要经历特别的苦难。《国榷》的作者谈迁,在经历千辛万苦,花了二十几年完成的《国榷》的初稿,却在一夜之间被小偷偷去。当时的谈迁已经年逾五十,这对他无疑是厄运,但是他没有被打垮,又重头开始,用了四年时间在五十九岁时完成了一部内容更详实的新《国榷》。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极度灰心丧气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庆幸的是,他没有被苦难打败,像他的名字一样,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诺贝尔最大的发明是火药,为了发明火药他一次次做实验,为了大名雷管炸药,差点失去自己的生命。在不计其数的失败经验中,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诺贝尔奖……古往今来,那些去的巨大成就的人,必定是经历过常人未曾经历过的苦难。历朝历代的君主,让人们铭记的不都是那些披荆斩棘的开国君主吗?历朝历代的状元之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又有几人,反倒是那些名落孙山之辈,李白、蒲松龄、吴承恩,那个不是为人所称道?高尔基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教会了人们学会坚强,让人们获得成功。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轻生?那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顺境中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历练,所以苦难降临时,便立刻被打败了。人生的路上,不需要眼泪,面对苦难,让我们微笑面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苦难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强大。做只出头鸟事事总是枪打出头鸟,出头鸟成为第一个赴死人的代名词,有些贬义,或说本就是贬义。但我不认为,我觉得做只出头鸟好些。大多“枪打出头鸟”的例子多在恶势力或者不好的环境下。例如革命时的先烈,他们都是“出头鸟”,枪自然打的这些“出头鸟”。但这些“出头鸟”大都流芳后世,显见得做只出头鸟也是好的。但如果有勇无谋,做了只冤枉的“出头鸟”,这就不免落笑话。例如在和平盛世里,遵纪守法的人多,违法乱纪的人在少数,这些违法乱纪的人便是出头鸟,别人不敢犯的事,他们却大刺刺去犯法,免不了诟病。这是一种例子,我们总要做只出头鸟才有出头日,只是得视环境而选择做不做出头鸟。美国有公司招聘员工,选择了这样一只“出头鸟”。应聘的队伍长得希望渺茫,那个年轻人写了张纸条给老板。“我在这一排的第九个。”纸条上这么写。他成功赢得老板青睐,因为他懂得引人注意,是只成功的出头鸟。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大家都是出头鸟,只是看谁的脖子伸得更长。我们免不了做只出头鸟,那就把出头鸟做得更好,这样的人更清楚自己的利益如何争取。从前的大唐盛世,整个中国也不过几百万人,做只出头鸟十分容易,这也是导致古代凡是读书人大都小有名气的一个原因。而在现世,一个中国便有十余亿人,泱泱大国,如何去和其他的十余亿竞争?不妨争取做只出头鸟,也许会被现实这把枪打下,但总好过挤在十余亿的人海里选择平凡,然后安安静静过完一生,没有人知道你,没有人知道你的足迹。如果出头鸟注定被枪打,那么我或许会犹豫。可出头鸟并不是注定被枪打,所以我们理应选择做只出头鸟。不出头,如何飞出那片禁锢翅膀的树林?做只出头鸟,让对着自己的枪口不再成为威胁。比,才会有进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只有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比,才能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只有比,才能刺痛那颗豪情满志的心;只有比,才会产生奋进的动力,提高自己。跟别人比,或许有人会有不愉快的反映,或许会有抱怨,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虚荣心,都想保持自己的完美。我们大可不必处处跟别人比,而找到生存的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如果我们不去比,我们很可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被社会淘汰。我们每个人都有羞耻感,都有不满足的心理。比后,我们会在失败的痛苦,愤懑中,激发力量,提高自己的难点,追求更高的理想。有些人惧于别人比,不会跟别人比。其实,这是对自己的宽容,宽容自己的人是最大的懦夫。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敢承受失败的痛苦。古话说:“痛,则通;不痛,则不通。”妥协自己的人其实就丧失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也就错过了抓住成功的机遇。有什么事情,要比你面对敌人,当面交手来得真实呢?当我们面对强者,用于对比,我们其实就超越了自己。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也就像成功的大门迈进了。记住,不要以为不去跟别人比,就能减少面对敌人的机会,就能比较快乐。我们不去跟别人比,别人却要跟我们来比,这个社会却总是将我们放在一起比较的。所以升学考试,有人金榜题名,就有人名落孙山;参加业务竞争,有人成功,就有人被淘汰。比,不是狭隘地排斥别人,而是积极地参考大家;是认识别人,肯定自己;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件事不是如此呢?在我们慢慢的人生旅途中,都在比,不是你高,就是我低,因为——比,才会有进步!点评:例证丰富,选材得当,描述详略得当,较具说服力。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本体与喻体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议论文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母爱“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你,静静地离去,在我忽然爱你的夜里。多想抱紧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无意中听到这首歌《懂你》,并看了MV,知道这首歌是写给母亲的。里面的画面人让人非常的感动。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忙碌着。小时候担心他们的健康学习,长大后担心是否有一份好的工作。记得在去年暑假,我生病了。本来是晚上就不舒服的,但我没有给妈妈说。可是在凌晨的时候越来越严重了。过了一会就被上厕所的母亲发现了,她二话没说就把我带到医院去。当时我每走一步就会吐,我就蹲在地上不走了。母亲就背着我,米粒大的汗水从额头上不停地滚落下来。无力的我抬头,分明看到妈妈把牙齿咬着嘴唇。我就说妈妈把我放下来吧,妈妈怎么也不肯。她就这样一步步的走着,把我带到了医院。输完液回到家,母亲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扇子给我扇着,并且不停的问我好些没有。曾经我也怪过恨过我的母亲。读小学,在放学的时候,我蹦蹦跳跳的回家。在途中,就掉到了有水的田里。回到家中,母亲打了我。我恨她为什么要打我,换了不就行了。我非常的恨母亲。长大后,我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明白责任的重要性。责任就好比是米饭,失去了它我们很难生存。长达后,更多的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可以为她的孩子承受任何的委屈。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无法回报的,只有母亲在世的时候,多陪陪她,步入社会之后多回去看望年迈的母亲,我想这是给母亲最好的回报吧。高一:唐德静550字 高一 写人
-
‘东莞第一峰’今天,爸爸和妈妈还有姐姐去爬银瓶山(东莞第一峰)。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的跑向银瓶山的入口。眼前看到的全是大山,一座座山紧相连。山上到处是我从没见过的树、野花、草。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水,缓缓的向比它低的地方流去。我们沿着山路向上走,看到有很学生们也来爬山,可我没见一我们班的同学来这儿。过了一会儿,到了第二入口。我看到了游览车,我很想去坐,爸妈她们都不同意。爸爸说:“既然是来爬山,我们就得自己爬上去,不然就没意义了。”不过听老爸说得有道理,然后我就坚定信心,那就爬到山顶吧。一路上,我一会超过爸妈,一会落在后面了,就这样,我们足足爬4小时的路,终于快到顶峰了。那里有一段陡峭的石阶,爸、姐都勇敢的爬了上去。而我只上去了有步,因为石阶的两塝全是悬崖,一看就要掉下去似的,我蹲着腰就入往回走。我妈也和我一样,妈说她头晕,不敢去。过了一会,我想看看爸姐在上面干什么,我就再次坚要上去,妈妈有些担心,不让。最后我找来根棍子,我告诉妈妈“让我再去试试,有了这根棍子,没事的,你放心吧。”就这样,我就慢慢的蹬上了顶峰,心里为自己自豪。然后看到了爸和姐。老爸惊奇的说:“你怎么爬上来了?你妈妈呢?”我是靠这根棍子爬上来的。妈妈还在下面,老爸说:“这样不行,让我去把她拉上来。”我看着老爸牵着老妈慢慢的爬着,尽管有老爸牵着,可是老妈还是眯眼睛很害怕的样子上来了。站山的顶峰上,我们合影了。不过,上面有好多的蚊虫,我们很快就下来了。又去了一座小山顶上,在那里声呼喊“喂.........”山谷中有我们的回声回荡。这种感觉好象站在草原上呼喊一样,让我心情很舒畅,心里充满胜利的喜悦。我们恋恋不舍的下山了。看到有的人只爬到半山腰就下去了。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没错!700字 三年级 写人
-
东莞的春节扫尘:“年廿八,洗邋遢”。东莞习俗,腊月十六后,即可扫尘。“尘”与“陈”谐音,扫尘是除陈去旧,迎接新年的意思,扫尘是要把一切晦气、困境、衰事统统清除,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年,祈盼新的一年有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打扫卫生一般从打扫天花开始,然后是墙壁,打扫工具一般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主要是清扫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蛛网等脏物。还要清洗家具、衣被、打扫庭院卫生等。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年三十:卖懒。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日,东莞风俗,儿童卖懒。(民国)(东莞县志》曰:“卖懒,卖冷”。意为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来卖懒,听(明)朝早过勤年。吃团年饭:团年饭又叫“团圆饭”,人们一年勤肯地劳动,到除夕这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在除夕这晚,人们吃的是汤圆,东莞有谚语:“隔夜慈菇,卖田也要食。”。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歇后语:年尾鸡公唔敢啼(提)。年初一:据(民国)《东莞县志》载:“元日昧爽,谒家祠。姻族邻里相贺,曰拜年。”“莞俗多食素,禁洒扫。出嫁女备年具馈母家,曰拜年或探索年。”正月初一是鸡日,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大年初一只用斋菜和清茶。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表示一家清廉对得住祖宗。上贡的水果有寓意平安的苹果,有寓意招财的香蕉,有寓意大吉大利的桔,有寓意和睦的禾碌(柚子)年初二:新的一年一家人要在一起吃新年饭,新年饭又叫“开年饭”,吃新年饭是从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邀请,有延至年初八、年初九的。传统的菜式有八个:白切鸡、蚝油生菜、鲤鱼、发菜蚝豉、虾米粉丝、芋头扣肉等。菜式各家有变化,但都追求“好意头”。800字 六年级 写人
-
我承受着自从升级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一以后,我感到身边的朋友多了,自己也变得爱说爱笑了。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红火了!”听了这些话,我心里不知是苦是甜。其实,真的可以说,升级考试复习的那些天,我压根儿就没好好看书,根本没把考试当一回事儿。考试糊里糊涂答完五门课的题,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成绩好坏,我以为无所谓。分数没有公布以前,我们班的老师子女说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当时,我没在意,只当他瞎编乱造。可是,班里几个爱搬弄“是非”的同学,听了这个“小道消息”以后,就开始对我评头论足起来,害得我心里极不自在,只是拿他们没办法,只好当做没听见。过了几天,成绩榜上我的名字果真排在第一位,我的心这才提到喉咙眼上。以前那些议论我的人又来找我玩了,说我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刻苦。我真搞不清楚,他们的目的何在?期中考试前四周,我被老师、同学、父母那喋喋不休的话语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承受着。我真不明白“第一”有什么用!虽然,老师也常常客观地说:“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但是,同学们却把考试成绩当成评价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我不敢想,但我却也不能不想,如果期中考试我的名次滑坡,将会有一个多么凄惨的结局。为了再次拥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各科老师的称赞和父母亲的笑脸,我只好暗地里使劲,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复习上。当然,我也知道,全年级四个班,肯定还有比我强的人,所以,我更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甚至开夜车到12点。这样的学习,常常使我头昏脑胀。但为了保住“第一”,我只好承受着。老天没有辜负我的承受付出,期中我仍然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我实在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下了,但是,我不能。650字 初二 写人
-
好成绩重不重要每一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为此许多家长在自己孩子考试之前都是拼命地帮孩子复习……每个家长的教育方法虽不同,但始终都是为我们好!“妈妈——妈妈——,我快要期中考试了!”这是我事先给妈妈的交代!可是星期五都过去了,妈妈还是没问我考试的情况。我心里有点儿着急,心想:妈妈为什么不问我考试的情况?这次考试毕竟是我这本学期的一个重要总结啊!难道妈妈不怕我考的不好吗?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她说:“想什么呢,宝贝?”我吞吞吐吐的说:“没——没想什么啊!”妈妈说:“我看出来了,你快说吧!”“妈妈,您为什么不问我考试的情况啊?难道您认为我的成绩不重要吗?”我说。“你呀!妈妈之所以不问你,是因为妈妈不想给我的宝贝女儿施加压力呀!我和你爸爸,都相信你不会考不好的,对吗?”妈妈说!此时,我感觉很愧疚,不应该把……“你既然有自己的选择了,妈妈就给你这个机会,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那就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我们看哦!”妈妈说。“嗯,我一定会努力的!”是啊!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为了更好地持续下去,那就要努力了!好成绩重要,但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的真实成绩才是比重要更有意义!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小学五年级:王曼玉450字 五年级 写人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世界上百转千回的感情有很多。如果花儿与阳光雨露、鱼儿与大海碧波、流水与高山断崖能懂,那它们便是最幸福的……这种感情的百转千回在于深沉,在于执着。如果时间注定要将它们变成记忆,我只想回忆。回忆至今,在我生命中,我永远不能回报尽的是给我爱的人。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他们给我的,是足以让我幸福一辈子的爱。这种爱并不多抽象,不多难以捉摸。却是别人不能给,而他们想给的。就像小时候因为断奶被亲戚接到很远的地方。当爸爸妈妈听说我哭了三天时不顾三更半夜,冒着大雨把我接回来……就像2002年的非典,板蓝根一时奇缺。爸爸妈妈甚至循着厂址,要铜鼓的亲戚联系,当天就开车去那儿买药。后来妈妈告诉我,因为天黑风大,车子在蕉溪岭上熄了火,下车却发现车头差点冲下山去了……就像今年,因为反映过敏,脸上手上都是红的,又痒又痛。中午请假回家后,他们说我的脸色很青,脸还肿了,哥哥开玩笑地说像小狼狗的脸,甚至等不及医院的上班时间,中午就找到了医生家里,打了针之后明明知道没事了,却还是等医院上班了,在医院这儿跑到那儿,她说全部都检查了没问题她才放心,最后证明没事,我都怀疑脸肿了是他们太关心我而有的错觉。如果说这样的爱是灿烂的阳光,我想我的心是永远温暖的,这样的温暖会让我永永远远地依恋我家,如果说我是恋家的,那么终有一天我也会离开。当这一天提前到来,我却逃避了。高中生活的开始似乎就代表了与家的远离,虽然距离并不能减少他们对我的关心,却让我觉得失落。8月24日,我几乎要哭了的打电话给妈妈,我要回去。第二天他们都来学校了,仍是温暖的感觉,而我,急于回去,妈妈却坚持我的独立,她和熟识的老师谈,和班主任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只是在以后的每一天,都要和我打电话。等到有一天我回答她“过得很好”时,她才轻松地说了句“我终于放心了”。原来一直以来我以为最难过的人是我,而真正关心我的人,却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替我难过。还有王老师,我一年的班主任,我会永远感激于心。在那一年里,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他一点点地让我坚强,给我许许多多的关爱,也给了我刻骨铭心的感激。甚至会以我“特别热爱家乡”为理由让我回家。虽然最后我还是……但王老师,请你相信,你的付出已经给了我勇气,离开的理由不是脆弱。就是这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让一个孩子,长大了,不再脆弱了。我得到的,是沉沉的关怀与爱,更是他们对我的了解与无止境的付出。就像哥哥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的一样: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透透明明的你。哥哥亦同样用他的宽容包容我,宠爱我,让我总是骄傲地对别人说有一个哥哥,一个经我叙述之后别人无比羡慕的哥哥。爱是阳光雨露,让花儿健康成长;爱是大海碧波,让鱼儿自由自在;爱是高山断崖,让流水坚强地执着于飞瀑的壮观。我会感恩于心,铭记在心。在我的生活中,我总是匆匆地前行,甚至有时感慨。但我从未失去前行的勇气,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承载的,是与日俱增的爱与希望,这是那么重,但带着幸福上路,再重我也是快乐的。虽然有时这种重是不够努力的我承受不了的,但我不会放弃,不会丢下任何一点爱。我会努力地感受、努力地付出,直到让爱我的他们,和我一样,感觉付出没有白费;没有爱错,没有错爱,那么我也终于可以心安。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生命会一点点刻上岁月的轮回,但改变不了记忆的永恒。幸福兜兜转转,却不会离我太远。而我要做的,就是感受爱,回答爱,回答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厚重。1200字以上 高三
-
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有一次和一个读经济学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他回答得很快,“张五常嘛,听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的经济学家。”当然,这并非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于是我进一步发问,那么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又有哪些呢?记得当时的他显得很尴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一阵子,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研究经济的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当然不是一般的经济工作者。”就像初中语文常常做的练习一样,刘胡兰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不是刘胡兰,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来看,“搞经济的不一定是经济学家”此话果然不假。但若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天网,并结合在当下中国本土实践的语境之下,说中国大陆没有经济学家,最多不过是一些研究经济的学者抑或是经济工作者,这未免就有失偏颇了。能成为一个“家”的,按照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得在某一个领域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突破,有一定的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名誉地位,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反观国内,若参照这样标准,毫无疑问,大陆不仅有经济学家,而且是有许许多多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时代感,有历史使命感的本土经济学家。譬如有“厉股份”之称的厉以宁先生,有“吴市场”之谓的吴敬琏先生,或者还有林毅夫、樊刚、茅于轼、张维迎、汪丁丁等诸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经济学人们。在市场化、自由化、竞争化日益彰显的今天,他们的浮出海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人对于经济学家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理论多于实践”等错误解读的余缺,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经济改革的中坚力量的存在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然而,在激情和希望之余,正如前面我的那位研习经济的朋友所遭遇的话语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本土化实践似乎并不很好,或者说,他们身上所遭遇的不仅是中国现有体制的局限和束缚,更多的是,传承千百年来的旧有观念对学术、理念、实践等诸多方面的陈见。真理就是现象自身的呈现和去蔽。同理如此,经济学家的称谓应该是他们(经济学人)日常学术实践过后自然被赋予的一种荣誉。而至于中国的当下,对于集体话语上(区别与自封、媒体追捧等形式造就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稀缺,我以为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就是西方经济学帝国主义(套用法学家苏力先生语)的兵临城下。在所谓那些跨领域打造下的现代经济,早已超然于亚当·斯密当时所界定的经济,什么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伦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科的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块领域或者经过“百花错拳”一番掺杂柔和之后形成的非纯粹的经济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掌握了一个领域也便控制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在对中国学术的“西学东渐”之后,我们的学者往往止步在引进推广的阶段上,有的学者干脆痴迷在了“拿来主义”、“全盘西化”之上,今日博弈论,明日信息论,因此也便没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一张一弛,一快一慢,本是相互谐和的有利因素,但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有些经济学家往往便被湮没在了强大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深陷其中,难以超脱。而在此前因之下,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注重“走进来”(指导中国实践)的同时,难免忽略了“走出去”的战略,少了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往往也减少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感。“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历史上都经过坚苦的斗争或者思考,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大法官这句话若用在对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生存的思考之上,也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近在读一本书,是北大教授夏业良先生写的名为《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的经济学随笔。随笔这个形式,它本来的目的在于以一种轻松拉家常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观点,不求高深,但求传真,这就是随笔的精髓所在,也是商业化经营下知识大众化传播的一种实践,或者把它放在本文预设的语境下来说,也正是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的另外一种生存形态。全书分为“经济自由与选择”、“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思想渐进与制度建设”、“生活随想曲”以及“书评”五个部门。其中,作者花很大篇幅介绍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在谈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著名人物,介绍他们学术成就和研究经历同时,也有对个别问题提出一己之见,进行学术批评的。特别是作者在留美期间,有机会和几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面对面地讨论、提问或采访,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大师们的风采。从这一部分的几篇文章来看,作者对经济学界新发展的密切关注,“他能够在较大跨度的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之间较为轻松地游弋和探索,实在是不可多得。”(茅于轼语)作者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制度、道德、政治层面的问题,这集中在文集的第三部分。通过《个人主义辩》、《制度要考大家建设》、《中国若干制度改革措施的进展及展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等四篇互为体系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社会生活前途的关心,对人类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困难、障碍、迷茫及人为局限的忧虑。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经济学家他所追求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利益博弈之下,对解放人性,崇尚个人自由的渴望。夏业良先生的文章给人以朴实平和,简练流畅之感,这可能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原来是研习英美语言文学的)。在文集的“经济自由与选择”和“书评”这两个部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来解读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及从人性和生活出发,作者是怎样来理解和评论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的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日益打破壁垒,相互融合的当今学界,作者这种写作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从此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作者治学的兴趣点,也更加能直观我国经济学家精神领域中多彩的一面。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经济学家,重之何为?——读《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有感有一次和一个读经济学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他回答得很快,“张五常嘛,听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的经济学家。”当然,这并非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于是我进一步发问,那么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又有哪些呢?记得当时的他显得很尴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一阵子,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研究经济的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当然不是一般的经济工作者。”就像初中语文常常做的练习一样,刘胡兰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不是刘胡兰,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来看,“搞经济的不一定是经济学家”此话果然不假。但若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天网,并结合在当下中国本土实践的语境之下,说中国大陆没有经济学家,最多不过是一些研究经济的学者抑或是经济工作者,这未免就有失偏颇了。能成为一个“家”的,按照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得在某一个领域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突破,有一定的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名誉地位,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反观国内,若参照这样标准,毫无疑问,大陆不仅有经济学家,而且是有许许多多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时代感,有历史使命感的本土经济学家。譬如有“厉股份”之称的厉以宁先生,有“吴市场”之谓的吴敬琏先生,或者还有林毅夫、樊刚、茅于轼、张维迎、汪丁丁等诸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经济学人们。在市场化、自由化、竞争化日益彰显的今天,他们的浮出海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人对于经济学家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理论多于实践”等错误解读的余缺,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经济改革的中坚力量的存在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然而,在激情和希望之余,正如前面我的那位研习经济的朋友所遭遇的话语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本土化实践似乎并不很好,或者说,他们身上所遭遇的不仅是中国现有体制的局限和束缚,更多的是,传承千百年来的旧有观念对学术、理念、实践等诸多方面的陈见。真理就是现象自身的呈现和去蔽。同理如此,经济学家的称谓应该是他们(经济学人)日常学术实践过后自然被赋予的一种荣誉。而至于中国的当下,对于集体话语上(区别与自封、媒体追捧等形式造就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稀缺,我以为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就是西方经济学帝国主义(套用法学家苏力先生语)的兵临城下。在所谓那些跨领域打造下的现代经济,早已超然于亚当·斯密当时所界定的经济,什么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伦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科的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块领域或者经过“百花错拳”一番掺杂柔和之后形成的非纯粹的经济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掌握了一个领域也便控制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在对中国学术的“西学东渐”之后,我们的学者往往止步在引进推广的阶段上,有的学者干脆痴迷在了“拿来主义”、“全盘西化”之上,今日博弈论,明日信息论,因此也便没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一张一弛,一快一慢,本是相互谐和的有利因素,但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有些经济学家往往便被湮没在了强大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深陷其中,难以超脱。而在此前因之下,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注重“走进来”(指导中国实践)的同时,难免忽略了“走出去”的战略,少了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往往也减少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感。“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历史上都经过坚苦的斗争或者思考,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大法官这句话若用在对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生存的思考之上,也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近在读一本书,是北大教授夏业良先生写的名为《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的经济学随笔。随笔这个形式,它本来的目的在于以一种轻松拉家常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观点,不求高深,但求传真,这就是随笔的精髓所在,也是商业化经营下知识大众化传播的一种实践,或者把它放在本文预设的语境下来说,也正是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的另外一种生存形态。全书分为“经济自由与选择”、“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思想渐进与制度建设”、“生活随想曲”以及“书评”五个部门。其中,作者花很大篇幅介绍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在谈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著名人物,介绍他们学术成就和研究经历同时,也有对个别问题提出一己之见,进行学术批评的。特别是作者在留美期间,有机会和几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面对面地讨论、提问或采访,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大师们的风采。从这一部分的几篇文章来看,作者对经济学界新发展的密切关注,“他能够在较大跨度的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之间较为轻松地游弋和探索,实在是不可多得。”(茅于轼语)作者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制度、道德、政治层面的问题,这集中在文集的第三部分。通过《个人主义辩》、《制度要考大家建设》、《中国若干制度改革措施的进展及展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等四篇互为体系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社会生活前途的关心,对人类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困难、障碍、迷茫及人为局限的忧虑。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经济学家他所追求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利益博弈之下,对解放人性,崇尚个人自由的渴望。夏业良先生的文章给人以朴实平和,简练流畅之感,这可能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原来是研习英美语言文学的)。在文集的“经济自由与选择”和“书评”这两个部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来解读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及从人性和生活出发,作者是怎样来理解和评论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的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日益打破壁垒,相互融合的当今学界,作者这种写作方向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从此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作者治学的兴趣点,也更加能直观我国经济学家精神领域中多彩的一面。本书是中信出版社“经济学家随笔”系列中的一本(其他四本是梁小民的《小民说话》,汪丁丁的《海的语言》、《知识印象》,王则柯《经济学家的学问故事》),在市场上日益充斥着大量随笔式经济学著作的同时,《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最大的看点在于作者采取导向性的写作姿态,像导游一般将读者引入经济学这一迷人的知识海洋之中,深切感受其中的奥秘与乐趣所在。此外,本书最大的一个焦点(争议点)在于,作者在整个经济学界内是第一个对“张五常现象”提出置疑和批评的学者,对此的文章主要是《给“张五常热”降温》、《经济解释和解释的“经济”》、《是是非非说五常》。“经济学不能承受之重”,此题目套用了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语词格式。这里作者冒了个风险,就像拍电影续集一样,往往后不如前,如果作品本身质量欠佳的话,则这样的套用往往会显得更加的愚昧无知。幸好,读完此书,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换“轻”为“重”,不仅一语道出当前中国经济学家本土化实践过程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更加明确了经济学家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历史重任。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中学生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打开也毫无意义。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寻常路噢~一开始,还没读这本书的是时候,看书名…好深奥…难以理解。读完这本书,虽然有的还是不明白,但是大致有个轮廓。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舞动生命的羽翼作文】“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便越贴近大地,他就变得越真实。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米兰?昆德拉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曾经表示出了这段怀疑,那么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是重?还是轻?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实则却让人难以承受。米兰·昆德拉说过,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了解,则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而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得可叹外科医生)、摄影爱好者特丽莎(托马斯真心爱的人)、画家萨宾娜(托马斯曾经的情妇之一,她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大学教师弗兰茨(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可是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以也许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着。正如小说中,他们靠在了一起,就像一对还没有亲吻过的情侣。“一切都好吗?”他问。“是的。”“你去过报社了?”“我打了电话。”“怎么样?”“没什么。我在等着。”“等什么?”她没有回答。她不能对他说,她一直在等他。其实生命本身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想选择什么,但是你都必须承受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人生也许就会像托马斯和特里莎那样,即使让彼此都觉得折磨与悲凉,但彼此都是快乐的,都能让彼此感觉到,也许那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自己生命中最甜美的负担,最幸福的重。【篇四:读后感】“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篇十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广为人知的书,但它却可以留给读者一个源长的思索。作者在这本小说中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经历,通过他们对于生命的选择——并不是发出了作者本身的直观感受,而是留给我们自己的思考。“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作者用简单的一句话,将我们的思绪引到了一个问题上“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可以说,作为一个学生,这应该是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追求什么?难道我们单单只是为了学好而已而用一种虚伪的姿态用尽全力去做好?我们参加的每一次活动,难道单纯是为了得到名次么?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得出一个轻飘飘的“不是”。只是事实是每个人在面对了这样的选择时却是茫然无措,而且大多数人的结果都是令人悲哀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初排没有草稿,但却要一步一小心的去面对并尽量不做错。但不做错可能么?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完全避免做错呢?如果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那倒也是未必。我们根本也用不着去研读这些来非评出个对或者不对。既然生命对于我们时轻时重,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做好。虽然学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学习搞好,但这也绝不是唯一,学习只是对我们以后长远人生的铺垫,是一种作用使你适应。比如说马上我们南京的青奥会,这何尝不是生命中一次重大的体会,也就是“生命之重”用自己最好的表现去面对它,事实上已经是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不再是轻飘飘的了。人生的意义又是一个抽象却又是数年来人们争相追捧的事物。但书里却是带有释然感地说了“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不是么?只要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带着自己从没改变过的信念,人生就有意义了。而现在,不说机遇,青奥会的机会就摆在你眼前,用自己的信念把,用自己的努力汗水,用自己的拼搏精神。不说结果吧,仅仅为了自己的生命,它的意义和轻重,就是一次青奥会,它一样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篇十二: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一直觉得,生命仿佛一首哀艳的歌谣,唯有承受过生命重量的人,方能将其演绎到极致。安之若素就真的好吗?与其在碌碌无为中等待生命的逝去,倒不如选择在光辉与绚烂中任其挥洒奔纵。但是,米兰昆德拉却诠释了另外一种不一样的生命,一种悲楚不羁的泯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四个人的悲剧,却也是一部人性的悲歌,它洞悉了生命的轻与重,爱与恨,忠诚与背叛,鄙俚与拔俗……或许,我们真正的抉择是释放生命中虚无的轻,而勇敢地担起永恒的重。托马斯对女人的信仰是轻浮的,从她们那获得的永远只是肉体上的快感。无徳为轻,轻让托马斯在生命的轨道上无法负重。而特雷莎,却第一次让托马斯在离婚后品味到了爱情的重量。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她,这份爱都是灵魂上的滋润。他们从不在乎世人的议论,他为了她,一次次地打破自己的所谓爱情的原则;而她也为了他几乎牺牲了一切。当两颗空若寂苦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时,恍若百炼成钢的生命第一次变得这么轻,以至于使人无法承受。到达苏黎世后,尽管他们彼此都受了伤,尽管特雷莎早已心灰意冷,但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即使爱情已逼仄得足以让人窒息,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追寻爱情的真实——与特雷莎一起隐逸田园。这绝不会使他们抱憾终身,因为他们都问心无愧。即便是一场使两人双双毕命的车祸,也能使他们安之若素地携手走进天堂。如果说这个悲剧发人深省,那弗兰茨的故事更加充满了悲剧色彩。那个一心只想着忠诚于幸福的大学教授却被崇尚背叛的萨宾那一次次地从爱情的至高点重重地摔下,这却促使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面对纠缠不清的妻子和心中真爱着的学生,他以一次“义举”结束了徘徊在爱与被爱中的一生。但他的泯灭却远没有托马斯和特雷莎一般超然洒脱,因为面对弗兰茨的依旧是卑俗的妻子,他的肉体最终还是归属了那个恶妇。生命的轨道上,他依旧不堪重负。爱是轻的,非爱是重的。也就是这种不一样的轻,让人无法承受,当然,这绝不是轻浮。正因为彼此深爱着对方,才对这种令人无法释怀的爱情感到如此迷茫。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爱几经波折,终成正果。当托马斯还在享受着灵肉分离的乐趣时,全心爱他的特丽莎却一次次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并怀有恐怖想像。我想,这便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种不敢恨,却爱不到的轻度。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背叛是轻的,忠诚是重的。当萨宾那一次次选择背叛时,便产生了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宾那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但这种轻岂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所谓“反俗媚主义”却是一步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拔俗”,令人汗颜。比况之下,敢于定义“忠诚”的弗兰茨则更让人怜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背影。当他躺在寒冬的车站上奄奄一息时,他内心的呼喊竟是:“不要让我见到我的妻子。”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轻度了。与其选择背叛的轻浮,倒不如勇敢地肩负起忠诚的重担。俗媚是轻的,脱俗是重的。小说中的四大悲情人物不管遭遇如何,但在他们心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反对俗媚。其实,在生活中,俗媚与脱俗是两个完全没有界限的概念。俗与不俗,仅在一念之间,看的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也许,一个事物,极少人拥有它时,自然超凡脱俗,但当自以为脱俗的人多了,自然就变得俗不可耐了。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拔俗”。可以说,这个永恒的悲剧正是“反俗媚主义”的产物。那么,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正如先哲所说:“历史的天空中不存在偶然,所有偶然皆因必然而起。”在俗与不俗的较量中,很多人宁可选择俗媚的轻松,但权衡之下,我们更应承受脱俗的重量,至少生命的载重量完全大于脱俗的重量。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生命的轻与重又到底是什么?我想,在每个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在我心中,历史是轮回的浩劫,不断地伤害,却又不断地被遗忘。刚开始我不停地逃离,不停地背弃,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又偏偏害怕,命运被天注定。因为我没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的重担。曾经,我迷惘过,逃离过,却又无助地回到了原点。既然如此,与其像一个懦夫般地逃离,倒不如避开这无可救药的生命之轻,勇敢地去担起生命的重担,生活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勇气。读完这本书,仍觉得意犹未尽,米兰昆德拉所塑造的悲,岂可用言语表达出来。不过,它赋予我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美感,更是一种无畏承担的勇气!蹉跎岁月,流金年华,更需要我们去品味生命之美,去释放那些虚无缥缈的生命之轻,去承担那些属于勇者的生命之重。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