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了《语文——新课程百问》,我简要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体会。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信息,更能在感情上、思想观念上、意志品质上得到熏陶。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离不开阅读教学了。新课改之后的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以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需要精心研究设计的。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书──让学生自己读。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问──让学生自己提。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果──让学生自己摘。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既摘到了“果子”,又能掌握摘“果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
情──让学生自己抒。真正溶入教材,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就能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如有感情朗读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拉响炸药包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董存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学生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读出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董存瑞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
话──让学生自己说。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学──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浅谈教师职业
现在社会,普通存在这样的现象,争着想考教师,但工作不到两年的教师又纷纷转行,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误解。
有的人说教师是高收入阶层的,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而且还是特别稳定的一项职业。其实,真正当过老师的人,才会知道,尤其是乡村一线教师,更加心里清楚,教师的很多福利是没有保障的,工资根本就不是外界所传闻的那么高。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还不够养家糊口,绩效的发放还得看往日工作以及学校经济状况。有的地方一年的收入,还没有沿海地区稍有职权的员工的一个月收入。高工资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如此。
再者就是有的人觉得当老师特别的轻松,每周都有两天假期,还有几个月的寒暑假。其实,回头来看,现在不都是有双休吗?即使加班还有双倍工资,可是,老师呢?加班没工资,假期有时还得各种进修,培训,考核,即使是辅导也得是免费辅导。想要旅个游,请个假还得扣工资。这就是所谓的多假期,都是外行看热闹。
换句话来说,不管做哪一行,都是双刃剑,各有利弊。教师这一职业被很多人神圣化了,其实,它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至今仍有如此多的人坚持在第一线,向他们致敬,感谢那些坚守岗位的老师们。
相关推荐
-
浅谈学习,人际,道义,生活是每个正常人每天必须面临的。有的人学习很好,有的人人际很好,有的人很讲道义,有的人很会享受生活。这是人有所长的原因吗?是各修各道的原因吗?是生活环境的原因吗?是教导的原因吗?这么多的人与人之间明显的区别。在接下来的谈论中将一点点一条条的探讨。我先谈谈我对“有的人为什么学习很好”的看法:这些学习拔尖的同学他们刻苦,耐劳,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大,询问的时候多。他们善于知识的迁移和记忆,在丰富知识的连接下,产生的新观点多,并坚持追寻答案。其次,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虚怀若谷。有的人为什么人际很好呢?在我个人认为他们能吃亏。舍得关心集体和他人,通常有及时雨行为其次,人际好的人通常善于当听众,为他人分忧,一定程度上识时务。为什么有人很讲道义呢?首先道义并不能给予利益,未必能让其生活富足美满。那么讲道义,意在为何呢?答案是信仰,信仰让一个人身单骨瘦,而活得傲视群雄,不为世弯腰低头。有道义者必有过人之处,而又不愿俗人做世事,这些人往往深埋于世,等待时机和知己,共举大事,是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惜俊杰的缘故吧。那为什么有很多人会享受生活呢?在我简单而肤浅的看来,这原由在于,情,钱,心三方面,一个有美满爱情的人肯定不会去当第三者,一个很有钱的人肯定不会去徒步山路办事,一个心态很平和,心胸很广的人一定不会为了丢失一千元钱而辗转反侧。而一个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无所作为,无所突破。其实,以上四点是每个人一生在纠结和探索的。并非是分类的。只是每个人的亮点不同,其他方面也就被他人清晰目睹了而已。能同时拥有以上四点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但是别忘了人生中的韧性和耐性,别忽视了他人的欲望,更别只能看到自己的光芒。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感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平淡心现真实情。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800字 初三 散文
-
浅谈掠过,时间慢慢去了;回忆,永运不会忘记;漫过春夏秋冬的水际,留下许多痕迹,我们不要忽视这里。——题记淡淡一缕清香,带走一丝倦意,埋头思索去苦苦寻找着真理。在最珍惜的时光里,度过最难忘的记忆,而如今是在最后分离的一年里。斗胆试问,是否只有最后一个年头,就必须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了?是否只有一瞬间的快乐年华了?是否只有唯一选择长大的答复呢?是的,生命里的时间是不容等待的。从弱稚的我踏入这几年的历程中,我渐渐地学会了许多许多……看着春变夏,秋变冬,雨水逐渐多;看着困难多,惊喜多,一步一步变老了;这才发现人生之短暂,一挥手便过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母亲一起翻一下子就老了,模样,不由发起感慨说道:“你看妈妈以前读书时多年轻啊!现在人一下子就老了,总感觉这些事情发生在昨天似的,历历在目。”我知道母亲是想告诉我人生一触即逝,要好好珍惜。对啊,为什么人总要到老了才明白年华短暂?后来母亲又跟我讲述了她一边劳作一边学习的苦,只为走出那穷山沟。我总厌倦着说:“您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但我懂得,那是她的希望,她又有一个更大的希望,愿我能爱学习,生活更富足,为以后接班顶起这个家。这些话也许说得太早了,但这是当母亲的一片心。如今,只有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母亲仍一直叮嘱着我,这令我很感动。母亲一向以来都以淡淡的话与我交谈,教育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又一次,我在遗憾地丧失一次机会后,失望地告诉母亲,她一句话敲开了我,她只给了这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啊,都市才是人的最高境界,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是不能落下的。每一次受到大的挫折,母亲都用看似不关心、实含大道理的话教育我、关照我。现在我们仍分隔两地,但仍分不离母女情深母亲也不时捎个电话或短信回家,问问我的情况。我很想念她,她告诉我不要哭泣,要坚强,自强不息的学习,几分浅浅的话谈论出无限的母恋。母亲说我不要背负太大的压力,不管怎么样,她也会让我读书的,她说天塌下来有她撑着,不用怕的。我真的特别感动。我现在渐渐习惯这几年来母亲的浅谈,一直陪着我度过最精彩的年华。时间掠过,扫去了母亲的容颜岁月,我既希望时间过得快点,能早日与母亲想见;但又不想时间飞速,不然母亲会老的更快,我真不知道母亲离开我时,我该怎么办?虽然我长大后她一直会陪着我……初三:田紫荆900字 初三 抒情散文
-
浅谈努力过就会有你努力的结果,如果连努力都没有去想过的话又何谈放弃。因为自己的懒惰,贪玩,所以在初2没有认真学。现在后悔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努力过所以不想轻言放弃自己的梦想。所以现在我要为我的梦想付出努力,不再贪玩。梦想是每个人的追求,正因为这个目标,所以当我们想玩,累了的时候,它就会鼓励我们要为了它而努力哦。不要因为现在的一点困难就放弃,这样很不值得。梦想的追求路途是坎坷不平的,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初2时学了《送东阳马生序》。感触很多。讲的是宋濂小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拚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每个真正努力过的人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努力的结果,就算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但始终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轻易放弃想必是没有自己是没有真正努力的吧?不想放弃正是不想对不起自己所以努力过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哦,否则后悔就来不及的哦。400字 初三 书信
-
浅谈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每个问题都去深深刻刻地解剖、分析再把它转换成文字写出来的话估计我这篇文章就要成长篇论文了,出于简便考虑(给阅读者简便也给我简便),我于是写了这篇浅谈文,应该算短篇的议论文吧。环境总会影响着每个生存者的心情,一个人如果总是在黑暗的环境下待着,过不了多久,他这个人也将会变得心存不轨,甚至说是无恶不作,无法控制住自己。一个人如果在阳光的环境下成长,那他的未来之路一定会很光明,因为他的心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不像那些已对自己绝望的人一样。这就说明,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生活中不一定处处都有良好的环境,就比如说教室,往小了说教室仅仅是一个空间,容纳着几十个人口同呼吸共成长,而往大了说教室却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恰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存在着不同种的噪音的合集,比如自习课不顾他人利益自私自利地进行讨论(你可不知你发出的声音可有多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小事中见本质:至少可以判定出此类人的公德心不够强,甚至是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着“不祸害到别人不罢休”的“气质”。又比如说,吃饭要别人陪,这点我不介意,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例真实的例子在我身上发生过。从前我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因为那时候我也有空,他也有空,所以一起去吃饭至少能有个人陪同;而后来的后一天因为我真的有急事,以好的语气对其说道:今天我可能没空,你自己去吃吧!你猜猜他怎么回应?直接板着个脸跟我说:唉,我交友不慎啊,交上你这样的朋友。我也只能笑笑,此中蕴含着十分多的哲理,在这里我暂且先提起几点:1。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作理所当然,因为没有一个人在生下来之后就应该对你好,对方对你好是给予你面子而不是给了你资本。2。为人处事的时候要懂得包容,谁没有意外情况?你如果还是按照老路来前行,撞到大树、跌进溪流、坠入悬崖那都是你自找的。3。思想不要太幼稚,只有幼稚的思想才会干出幼稚的事情(甚至说是愚蠢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了。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离开环境,只要你还活着,那你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环境,自己忍耐环境中的种种不足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让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树立起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要总是想着自私自利,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我们每个人才能直面阳光无惧黑暗。初三:凯品天下900字 初三 议论文
-
谈阅读书店里的书好比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五花八门的书轩越印越精美。可是捧着名著细细品谈的镜头似乎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却是生编乱造的校园故事,千篇一律的武打闹剧,矫情造作的言情小说……这些书似乎很有魅力,但未免也庸俗了点吧!绝大部分的人面对文本时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去阅读,看过的东西像光束一闪而过,为了只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里的愉悦,这不就是所谓的浅阅读么。这好比吃快餐,好吃但没有营养,即使一些内容真的有营养,我们也不能把它吸收,因为阅读者的的心根本不在吸收营养上面,看过即忘。我个人对阅读方面有那么一点感触,我之前是从不阅读小说的,偶尔一两篇那肯定有的,而我所说的是看完整整一本,在同学的影响下,前几个星期刚看完两本比较有影响力小说,然而个人觉得并没什么益处,不觉得哪里值得细细品尝的地方,只是空闲时间泛泛而读的书籍罢了!倘若那两本小说换成名著,就算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去阅读,收获总比小说强多了,这好比一只蚂蚁与大象,哪有得比,想不通大伙为何如此的陶醉于此,宁愿活在梦幻的世界里头,也不多愿与名著谈谈心,又何必了。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食粮,那么阅读好比吃东西,面对主食我们就应该细嚼品尝,细心的消化,力求把营养充分吸收,但对于一些“零食类”的书籍,就应该把它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人们在享受美餐时是把盐加进食物里,而不是把食物加进盐里,这个我们一定要区分开来,所以对于这一类书籍我们大可“潇洒走一回”不必陶醉沉迷这一地步。而我们生活里大部分人恰恰与这相反,就偏爱零食。这不但没营养,有些反而有害,他们就喜欢阅读小说之类的书籍,却很少去敲名著的大门。哪些书籍该多读且“深阅读”,哪些书籍该“浅阅读”,难道我们不该学会区别么?总之,营养多的就多吃点。多阅读名著吧!它能够牵领你一起领略文学的无尽魅力,可以陶冶你的思想情操,使你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它会使你从心底深处感到愉悦。750字 初三 议论文
-
浅谈读书我的性格偏内向,看书,阅读,算是我的爱好之一吧!一直是有书就翻翻,看到有兴趣的就多看上两眼,堆在床头,有空就把它啃完。看的时候会被书中的描述所感染,或痴笑,或跟着落泪,或兴奋,或伤感。待把一本书看完,也会跟着欣喜或者感伤两天,可过了那劲,再过一阵子,竟是对书中所写也记不起多少了。昨天看了篇杨绛老师所谈的关于钱钟书老师平时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很有感触。杨老师说,别人都传钱钟书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这个“本领”的奥妙,其实就是钱老师的爱读,细读,精读,不仅对好书看过几遍,还下功夫认认真真地做过笔记,如此专注做地做一样事,自然那些他曾阅过的文字就能很牢固地停宿在他的脑海中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有些惭愧,想想自个平时喜欢看书,最多也只是浅尝辄止,就算是好书,再翻开第二遍时,似乎也没有了初读时的探险的兴趣。其实读一本好书,真的不应该只是读它表面上的故事情怀,有时作者的文字功底,描述能力真的能让人拍案叫绝,就像钱老师的《围城》,其中精妙语句之多,看的时候时不时被逗乐,随后却又跟着反思。就像钱老师做笔记的原因,也是谈到,初谈一本书,很多东西很会被疏忽,很多精妙的文字,精彩的地方要多读几遍才知晓。原本对钱老师的了解还是多基于《围城》,因为里面实在有很多很棒的描写,后来想想方鸿渐身上是否也有钱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一起留学的同学们的影子,在如今21世纪还不曾走出国门的我来说,1936年就留学且旅居海外,是多么厉害的一件事,毕竟,身在农村的我们,父辈以上的长辈很多还是不识字的,更谈不上读书,还有留学这回事。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钱老真的是一生都在做学问,他居然一人精通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语!并且用这些文字了相关的外文笔记,实在是令人叹服,想想自己学一门英文都啃不烂,羞愧之极。文章也谈到钱老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含义,这话如今我也深有同感,向借图书馆所借之书,记着还书之日,即使再没空,也要在还之前多啃啃,而一旦买回家,就会觉得,这是自个的书,什么时候读都可,结果却是束之高阁!《钱钟书如何做读书笔记》这篇文章不长,我看了却深有感触,做学问要认真,读书要精读细读,品出精髓,希望我能以钱老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8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浅谈家家是一首歌,你若细细的去听,你会读懂它的内涵;家是一艘船,即使是再大的风浪,它也能安如泰山;家也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上,始终如一。有时我不懂为什么古人把家看得如此重要,令人费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人生阅历也在不断增加,然后,慢慢的我懂了。家虽然不大,但却可以容下我那急躁急爆的脾气;家虽很小,但却是我撒泼当皇帝的地方;家不算大,但那是我一生的牵挂。家即我,我即家。150字 初三 读后感
-
《红楼梦》浅谈形容一个人好看,用漂亮,用沉鱼落雁。形容一个人人很好,用好很好,忒别好,非常非常好。……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表达方式。看一本书,看到窒息。那种感觉很痛。我词穷,无法去形容自己心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无助。因而我在发呆。是难过?为《红搂梦》里的每个人留个纪念。让上帝知道,我曾来过这片圣地游览美丽的风景。《红楼梦》的开头就是一个悲剧,然后慢慢领我走向快乐的领地。然后再掉眼泪,感受世事沧桑。我想我是为文字而生,我不能说可以爱一个人一辈子,或是说爱上了可以相守一辈子。但我就这样无法自拔的爱上了文字,即使以后身边没有人陪,也会和文字相守一辈子。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我真的好喜欢她啊。我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她死了,虽然只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我理解她的一举一动,因为太害怕失去她所期待的爱情,所以她不愿去相信这个世界。最后她还是得到了,最后也还是失去了,我喜欢她,因为我们很象。有人说我很象她的时候,我很忧伤。但至少有一点,我不会象她那样天天掉眼泪。我的泪是别人的珍珠。所以我不哭。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她永远都不知道宝玉的不得已。她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心中只有恨。我想她很痛苦,虽然她曾经很幸福,真的。在不久以前,一个扮演林黛玉的人去了天堂,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林黛玉在跟我讲话,我想我是痴了,真的。她给我的感觉和在扮演中的感觉一样。是缘分吧,也是无缘。宝玉很傻。也许这个故事只有这样写,才会让人动容,才会让人感叹,才会让人掉眼泪。看完这本书,我一句话也没有说。看一本书,我永远都不想看到结局,忒别是一本好书。这是不是有点傻呢?不想看到结局,但又天天看,只有看到心碎了还舍不得停止,还一遍遍的想,就象思恋一个人那么痛苦。我喜欢这本书,真的好喜欢啊,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有多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会在接触小说了。因为在看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彻底的冻结了。不知道该怎么呼吸了。我想我完了,真的啊,快没有救了,该怎么办呢?把一份感情怎么寄托才不会后悔,才会有结果?我思恋着《红楼梦》仿佛真的只是一场梦而已。然后醒来,空气是茫然的。她都让我变得多愁善感了。但我也愿意被影响。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思想是游离的。为一个人写诗,那种感觉很好。希望再看红楼的时间不会很远,带着那份忧伤,那份孤独,走向人生最高的天堂。我在想我会不会走向他们的那个警幻?9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谈《洞》_小学读后感晚饭过后,又是我最喜欢的时候——阅读时间了!我刚关上门,它就“吱”的一声开了。是谁?肯定是妈妈!一转头,映入眼帘的果然是妈妈如春风般的笑脸。“这本书看完没?”妈妈手里正是我前些天才读完的一本书:《洞》。“当然了!”自从我看完这本由美国的著名儿童文学家路易斯·萨奇尔所写的书之后,就一直回味着它曲折而有趣的情节。不等妈妈再次开口,我便侃侃而谈。“它是讲的是一个名为斯坦利的小男孩的故事。因为他的臭屁偷猪贼曾曾祖父,所以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包括他,就没顺过。斯坦利因为偷一双臭球鞋的罪名,被送进了‘翠湖营’,开始了每天挖洞的生活。管理员大人说这是为了改变品格,”我突然停住了,想看看妈妈是什么反应。只见妈妈一副饶有兴致的样子,好像在听我讲一个神奇的传说。“可是,在挖到半截有着‘K·B’口红管后,斯坦利明白了管理员大人要他们挖洞,不是为了改变品质,而是在寻找某样东西。后来,其中一名成员——零蛋,出走。斯坦利把他找回来后,挖了最后一个洞,找到了管理员大人在找的东西——‘死亡之吻’凯特·巴洛的宝箱。”我停了下来。“就这些?我看的可不止这些。”原来妈妈已经看过了!我顿了顿,又补充道:“这本书在写现在发生的事,还穿插了一些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一些事……”突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故事里说,在一百一十年前发生了那件事情之后——就是萨姆死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下过雨呢?老天到底惩罚了谁呢?”“你觉得呢?”妈妈又把这个皮球丢给了我。“嗯。”我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才答道,“我觉得,老天惩罚了那个警官还有镇上的其他人。”“为什么?”“因为……因为他们觉得黑人和白人是有区别的,他们歧视黑人。”妈妈没有对我的言论做出什么评价,而是问:“你喜欢哪个人物?”“斯坦利和凯瑟琳(就是凯特)。”“为什么呢?”“首先,斯坦利身上有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无论挖洞有多困难,有多累,他还是会完成‘任务’。他还会根据‘线索’去‘推理’出‘真相’。凯瑟琳不歧视其他种族,敢爱敢恨。”“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妈妈一字一顿。“我们要关心、关爱所有人,不能歧视某些种族或人。”我转了转眼珠,“还有,我们不管在做什么都要坚持,只有坚持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我们也要诚信。”“哈哈,你说的很好。”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走,咱们去买书去!”“噢耶!出发!”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9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浅谈安妮读《浅谈安妮》有感读完了《少女安妮》,一股感动之情油然而生。一直以来,我都在留心寻找能和自己情投意合的知音,现在终于找到了——安妮。安妮生活在爱德华王子写的阿冯利村,十六岁的她为了照顾双眼不明的玛丽拉,放弃了去上大学的机会,留在村子里当小学教师,孩子们都喜欢眼前这个红头发、皮肤白暂、善良、率真、温柔的女老师,她为村子里所做的一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都从心底喜欢这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没有什么世界名著比安妮系列更加贴近成长中的少女心事了”一位作家说道,大文豪马克·吐温也在给作者蒙哥马利的信中激动地赞叹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更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每次看到安妮都是净化和愉悦心灵的过程,每次想起安妮,心里都充溢着朴素美好的情感。这种感觉真好,因为安妮,我的心灵明朗健康地成长起来。她耽于梦想,害怕长大,离我们很近;她和我们一样有着萌动的少女情怀,有过或喜或悲的遭遇,也为了年少的梦想付出过代价。但是她始终乐观、坚强、自尊自爱;并且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这给了她丰富的成长体验,让她的故事曲折而美好。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如果你不小心把别人的母牛当成是自己的母牛卖掉,你会怎么做?是懊悔不已,躲在家里逃避责任,还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去向对方承认错误,勇敢地负起全部责任?如果你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让你头痛,你是选择放弃这份职业,还是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教育他们?如果你听到有关你的古怪邻居的传言,是会选择相信,还是坚定立场,伸张正义?安妮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她的选择皆为后者。正是这样,勇于承担责任、与孩子心灵共鸣、有见地、善解人意的她才更为村民们的尊重和喜爱。从安妮身上,我还学习到:浪漫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在无比尴尬的时刻——卡在养鸭房,被大雨淋,真是名副其实的屋漏兼逢大暴雨啊——她也能调动骨子里的浪漫细胞,临时充当起一名即兴诗人来。与爱丽丝相比,我更喜欢这个更像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安妮。她让人看到了美好和光明的一面,可谓我灵魂上的知音。8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牛丽颖(沈阳市旭日弘文教育培训学校)语文教学里,作文教学首当其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尤其是针对那些刚刚接触作文和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小学生来讲,更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破了头皮。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作文教学呢?我想把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心得体会,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高度负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获此殊容,作为教师当勇挑重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这一宗旨贯穿执教生涯的始终。充分备课,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每一课时的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理解严密准确,不出错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甚至要设计好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以防备“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在写教案方面,我一直主张用详案,详案能让老师的教学质量在短时间之内得到迅速提高,因为写详案的过程就是模拟上课的过程,其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都会在此过程中现身,这样,问题就会在课前得到解决,而不至于遗留到课上去随机应变或应付了事。此外,详案也是一份有价值的教学参考资料,方便新的老师快速熟悉教材、把握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创新,方便了教学管理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兴趣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并且能顽强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是一种学生内在潜力的迸发,不容忽视。也许每个教师都深知其中的道理,然而行动上往往却背道而驰,原因就是不得其法。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面狭窄,对事物的体验不深刻,不全面,我们应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吹泡泡,使学生从说一句完整话提高到一段具体的话。起初,只要求学生说“老师教我们吹泡泡”这一句话,接着,要求逐步提高: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吹的过程怎么样?泡泡的形状如何?颜色 如何?让学生展开一场生动的“说话”练习。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活泼,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都做到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情绪高昂,学生的兴趣都提高了,并获得了足够的作文材料。说完后,再让学生把这些刚才说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与学生的兴趣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激发作文的动力。作文评改是整个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往,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几乎成了传统作文教学天经地义的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加强协作和主人翁意识,还能使学生在互评自改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反复训练,在修改的实践中去认识正误,分辨优劣,得到习作的审美感悟,达到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了,流畅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有了满足感,也就提高了写作兴趣。阳光教学,“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用教师的思想之泉滋润学生的灵魂之花,只有如春风的教诲才会有似海深的师恩。教条的说教或冰冷的批评,事实已证明难以奏效。相反,通过不断地鼓励,潜移默化地引导,却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地好办法。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发现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一个刚刚学过的词语的运用,虽然用的不是那么恰当,一个富有童趣的句子,一个其他孩子都不知道的生字,这都很微小,但是却能产生很大的力量,我们教师要找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这样为他的心灵之窗送去一缕阳光,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滋生万物。常规培养,切实可行的常规培养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读书常规——每天只读一篇文章或是一个片段,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话,每天只读一点点,贵在坚持,做到定量而有恒。在读书的时候手里拿着笔,准积极备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写下自己的感想。发言常规——做到积极、礼貌、严谨、有序。 书写常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坐姿端正,握笔正确,书写快速而规范。作业常规——到家先写作业,作业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小时(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把握好量),及时完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做到有质有量。课堂常规——不迟到,守纪律,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疑问。礼仪常规——举止文明,不说粗话、脏话,不打人、不骂人。在校尊敬老师和同学,在家尊敬父母和长辈。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是做得到的。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自我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与同事交流,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扩大了教学反思的空间,通过群策群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文献资料的阅读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要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这些教学文献资料,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教学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高度负责端正教学心态,充分备课塑造自信形象,兴趣教学,阳光教学联手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常规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的职责催其风雨兼程,学生的祝福伴其昼夜耕耘。虽如秋出的红枫,映出岁月的蹉跎,只为春意更浓……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记叙文
-
浅谈阅读亲爱的妹:最近,好吧?这是姐头一次给你写信。是啊,我们这群戴着一顶叫“90后”的帽子的孩子,这群再网络上凭“90后”蹿红了的90后,面对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怎么会用写信这种低级的通讯方式呢!不过,因为上次你生日姐送了你一本《莫扎特传》而不是郭敬明的新书,你生气了,后来我们也争执了几句,对吧?所以今天姐还是用写信这种古老的方式来向你道个歉,希望你能听听我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读书这回事儿,好吗?我们只差2岁,可是对读书却又太多的不同。以前我们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坐在床上,总是你在左边捧着一本郭敬明,而我在右边盯着《红楼梦》《莫扎特》。这种不同就好像你喜欢周杰伦的流行歌曲,而我喜欢曾经的经典音乐一样。也许你会笑姐是最out的90后,但姐确实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90后”三个字而否定了以前的一切。那些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文学,正是因为它有它的价值,有它的魅力,它可以真正牵动我们每一根筋脉,对文字的美丽肃然起敬,不,其实是为一种潜在的无限美好之精神所感动,每一滴血液都会为内心的理想而不断翻腾。记得姐跟你说过,姐梦想有天成为音乐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莫扎特告诉过我莫扎特。我不知道,当菊花再次开出忧伤,90后的我们是否还会有人知道1756年的冬天在奥地利的土地上有那么一颗裹着个个音符降落人间的巨星?是否有人会想起1971年再维也纳冰封血液的大雪里那个用音符给生命画上句号的莫扎特?是否有人记起那个曾经被世界抛弃的莫扎特?也许你不知道,但我相信现在,以后总会有人知道,总会有人记起,那会是岁月的命令,是世界向莫扎特倾倒认错的责任!如果你去翻一下那本书,一定不难发现那一直回响在书里的笑声。莫扎特的一生有太多的“哈哈”,他那独特的笑声不得不让人心头一震,那是属于他的清高,他的自信,他的豪放,他的无奈,他的对与世俗的不屑一顾。这样的他毋庸置疑的遭到了太多的嫉恨与排斥。地为名利早已在他离开大主教的时候灰飞烟灭了(20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家要离开大主教独自生活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那书中时时闪现的挂在他嘴边的“钱”字呢?那不是他的声音,那是时代给予他的包袱,那只是社会的声音。穷困潦倒的他,只有心中的神圣信念依旧,音乐梦想依旧。社会欠了他太多,精神上的折磨让他过早的停止了思想。而面对这样的社会,他依旧选择付出所有。那部部歌剧、交响乐章会是世界人民永远的怀念。那诞生在他生命前一秒的《安魂曲》正是莫扎特给世界灵魂的一味安定剂。他明白,总有一天,那个曾经抛弃他的世界会清醒着回来。没错,他做到了。但我们清醒,他却早已不在,甚至没有留给我们瞻仰遗体的机会,上帝的遗憾,该责怪于谁?我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勇气把那个艺术巨匠扔入万葬岗的,只知道,盯着那一页书,突然感觉那场维也纳的雪好冷,风好大。只知道,心圪垯一下——痛了。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有感觉到惋惜,可再惋惜也是也是那么空洞。而对于莫扎特来说,也许那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他不属于世俗,小小的一方坟墓怎装得下他那惊天动地的才华!裸露的尸体终将与自然浑然一体。让艺术之魂回归天地。莫扎特永垂不朽!莫扎特音乐永垂不朽!莫扎特精神永垂不朽!姐刚看完《莫扎特传》,正所谓感慨良多啊!脑子里总觉得有个东西在跳动,心里有根线揪着。不可言喻的感觉,无法阻挡的力量你可以去书中体会一下。说了这么多,姐并不是一票否决了你所钟爱的《小时代》、《三重门》,文学本就不该论好与坏,经典与现代本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姐也随时期待你来信畅谈你的“郭敬明”读后感。阅读让我们的心更加丰盈,书中我们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梦想与方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成长路。所以,妹,你要读郭敬明就去读吧,姐不得不承认小四的语言的确很华丽。姐也只是希望你能看到你所读的也许正是一条商业路,小四正是市场上“青春文学”的领跑者。你要读韩寒,也去读吧,他的精辟语言,他的爱憎分明,他的敢说真话也的确值得我们所学习。不过有时间也记得要摸摸我的《莫扎特》,整理整理姐书架上的经典之作。我相信,文学不分时代,曾经的,现今的,同样可以找到共鸣。我们一起努力,让书中的古典之香,现代之美统统伴随我们成长,成长成为当之无愧的个性90后,到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演绎出属于我们90后的特色。祝天天开心,学习进步!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1200字以上 初二 书信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深度阅读论文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形成,既然是通过对若干个文本的深度分析来形成的。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感受、理解。语文“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阅读的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过程,是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深度引导。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及阅读能力有限,自主阅读时,对文本的感悟相对较为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通过引导将学生肤浅的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文字作品是由文字堆积而成,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思想的载体。阅读就是解读“文字密码”,获得内在意义。阅读教学则是在引导学生破译密码的同时,学习作者编制密码的方法,从而培养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教育。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从语言上看,文字优美生动,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或者描摹细致,或者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或者言简意丰……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如上述成功案例,学生深度品读感悟语言文字,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学到了表达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秀的文字作品,固然必须具备思想之深刻,境界之高远、格调之高尚、叙述之生动、描写之形象、议论之深刻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阅读一篇作品,如果不能对其精彩细节进行分析,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作品也就只是标本室的骨骼标本。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举个《我与地坛》的例子来说。这篇文本中,母亲每次在“我”动身前的无言帮助,“我”离去后母亲久久的凝望,母亲在地坛中找“我”又怕被“我”发觉的小心谨慎,母亲为找不到“我”而担忧以及找“我”时的吃力……这些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追思和深沉的愧疚,无一不彰显着母亲伟大无私的真爱。这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史铁生,也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我与地坛》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学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再去研读其它文本,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深度阅读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文本,要敢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部分教师都是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一点。其实所谓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什么都不到。学生学习是一点点的积累的,循环巩固,以致成就。一个善于循环教学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列出一个体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强调某一知识能力点,这样做,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有所收获。语文阅读教学拒绝浅薄,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可能给文本以厚重,才可能给生命以启迪,才能用思维与精神的深度让学生走向博大。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深度阅读论文1200字以上
-
浅谈古诗与语文作文教学乌桕坝小学:谭阳发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1、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2、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1)增加内容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2)改变内容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4、缩写“自然作文”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诗歌作文化”的意义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四、结语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诗歌作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化”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资源网)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
-
语文教学结网意识浅谈我们知道,一堂课,一个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老师,心往一处想,情往一处倾的时候,那么这个课堂的“场”就成立了,每一个人这个时候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大家层层推进,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但是,有不少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却怎么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场”,他们在课堂预设的时候,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有了动情的音乐,也有激情的朗读,还有各种提问的巧妙的切入,但学生却没有入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今的小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没有类似的痛苦的经历,没有忍受过饥饿的折磨,没有艰辛的生活,被家长宠惯了,被社会娇惯了,在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前怎么样来上类似的课文。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王崧舟老师讲,在课堂里面凝构一个立体的、丰厚的、具有磁性般语义的场,可能永远是一个理想,或者说永远是一个梦,我们总能够无限地接近它,却永远达不到它。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心境平和而又才情四溢的,而要创设这样的“场”,还要教师敞开心扉去体验,去弊很多东西,关注孩子们的潜结构,即他们知识、文化、情感、态度,生命的全部总和。一名教师在上课文《我盼春天的荠菜》时,虽然故事很感人却打动不了学生,课堂上孩子游离在场外。文中那个小女孩,因为肚子太饿,实在忍不住,去偷了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地主家的儿子追打着,跳到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差点死掉,这种感觉,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体会,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办?有那么一个强烈的落差在,怎么办?认识人物的坎坷经历实在不易,要让现在的孩子进入到那样的场中更是不易。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各级各类学校的文科教学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的传授,却少有情感的熏陶,特别是应试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是丧失了它的情感性,机械而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字和文学常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坎坷”的经历,领悟人物的情感呢?一、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首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感动是事实,但人的情感应该是古今相通的,通过搭起沟通的桥梁能达到心灵的互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尽管老师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和预设,也带着自己的丰富情感进入课堂,但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然进入不了这个“场”,就连特级教师也坦然承认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学生进入不了这个场,游离在外,譬如同学在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有的同学却在一旁嬉笑着或无动于衷,这样的个别学生总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我想与我们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如家庭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艰苦经历的减少,都给学生一种远离痛苦和挫折的感觉,要让这样的学生进入那梦魇般的社会背景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进化在几千年内的情感是相通的,为什么经典、名著历时长久而不衰?因为人性当中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淌而被刷掉。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即被认为经典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必定是人之常情常理。因而,教师要把握人的性情中最本质的那些内容,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在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的性情当中,把握普通人的常情常理,一定要打通作为人的一些基本的人性的相互之间的沟通,要解决好这个关系,要为书上的人物和孩子修路径、搭平台。教师若能做到这一步,那种情况可能就会有所改观。同样的《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在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就有不能自已掩面而泣者,亦有学生声泪俱下。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现在过渡到过去的时候,要有相应的介绍和认识,让学生在走入这些人物之前,先走近他们。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对话建构起相关的认知,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情感渗透。教师要搭建一个平台,以大家的知识作为基础,以课堂环境氛围作为支点,以教师言语手势表情作为媒介,展示给大家一个苦难的情境幻想,并从中体味文章的时代感情。二、丰富文学情感的积累。增广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学生想像的基石也很重要。在小学语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描写或记叙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的,也有不少是反映人物的意志品质、人生历程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国内外的旧时代的生活的,其中不乏名人名篇名作,如《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再见了,亲人》、《罗盛教》、《祖国,我回来了》、《一定要争气》、《我爱春天的荠菜》、《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穷人》……举不胜举。要读懂这些课文并不难,但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却不易。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外品读有关的文化历史,知史方可论文,知人方可喻文,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才可能与教师有心灵的互通。文学作品在培养人的情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常读书的学生能联系较多的类似情节,有丰厚的储备,易于找到情感,能体会文章的意蕴。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学积累,达到感情的升华。阅读有关的背景文章或相关知识是更好地理解文章、进入情感的基础。对一些专有名词或历史名词,很多同学往往很费解,有些一个时代所特有的词汇也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在课外能多一些这类题材内容的接触,多一些相关知识的积累,是激发学生苦难情感的必需品。三、运用切实有效的教法。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待提高。就不少教师而言,有良好的动机和想法,想给学生营造一种相应的氛围来感受当时的情景,让他们能入情入理。但事实往往是动了自己的情,却动不了学生的情,或者在自己准备不够充分的基础上,在自己无法打动自己的基础上,也让学生走进不了课堂。我曾上过《再见了,亲人》一课,虽然自己在备课时常常都被自己的设计打动,也每每在一些语言上情绪激荡,心潮起伏,有一种想将自己的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的冲动,而且就在上课前与学生接触为学生示范朗读时,学生个个凝神听完,不禁鼓起掌来,我以为这堂课能让学生感动,但是事实是到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十分差强人意,一方面,学生对这个文本刚拿到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我只注意了以自己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一次次的引导、激发,学生却闻而不动,特别是男生的朗读显得苍白无力,柔弱松散,不能入情,有一部分学生有感动,但无法形成这个“场”。课后,我知道了我没有将学生自主理解放在主要位置上,当我自己“进入”以后,大部分学生却还都游走在“外面”,我没有能“走出来”拉学生“进入”,让他们自己体味到文中深情,只是用我的感动来感动他们,所以他们没有从内心里得到浸润,也就让人觉得师“动”而生欲“静”。从方法上看,我在让学生回到那个年代时,没有营造离别的场面,只是让他们体会了战争年代的感觉,没有预先铺设送别的情感,在主线的提炼上也片面地抓住了“亲人”的生发,而忽略了其它方面。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能深入地体会到那个历史年代的特定情感。我觉得在这种课堂里如果学生不能进入这样的“场”的话,就是失败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还有许多的思想、方法有待提高。另外,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感要求,也有不同的教法,比如有些课文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要能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来进行,有些课文让学生进行查一查、写一写、做一做的相关练习效果来得更好,有些课文还需要进行实践探索等。四、加强教师情感的感染追求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证,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是课堂出色的前提。既然我们的学生离历史情感有距离,不能进入,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这正是教育者与教书匠的区别。在好老师的课里,我们总能找到让学生感动的那种人的本质的东西,总可以进入相应的“场”。教师要通过自己饱满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就要自己有充足的情感,运用自己精彩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情不成文,无情不成课。还记得《二泉映月》一课深刻的感触。王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坎坷”可谓费尽心机,学生开始对“坎坷”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光掠影一般,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王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将写阿炳的人生经历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词“坎坷”,并在每一段每一次的文字理解中让学生反复理解、加深印象:“这就是什么?”“这就叫什么?”“这里写的只有一个词,就是”“读出了什么?”句句点到。在想像阿炳的坎坷生活中这样提示:“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度的语言组织能力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教师饱满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受了一次心灵的撞击。教师带着情感的引读,柔和深沉的语音,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中的情感,一种如怨似艾的《二泉映月》的味道。教师情感的深入与否在于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师自身的情感阅历也影响着情感的表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引发学生的共鸣,必须要有恰当的描述、正确的情感暗示和展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当经常进行一些朗诵和演讲的训练,以达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全都深深地凝聚在了课堂上,语文课堂不仅是人文知识的反映,也是人文情感的表现,是课堂所以感人之处,也是“场”能存在的道理。学生没有苦难情感的体验可以理解,是现代社会孩子的正常现象,即使是挫折感也并不能代替苦难的历程,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将学生“拉”入特定的环境中,不是不能,是不为也。这样的课,一些名师都已用自己尽善尽美的课堂艺术给我们诠释得很清楚了。课堂是一首诗,课堂是一曲歌,课堂是一段情,对苦难情感的体验基于执教者深厚的功底。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砺炼自己,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突破、不断成功。1200字以上 一年级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