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仁、中道之辩
穿越时空隧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为现实。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仁、礼、中庸之道,这三个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不,是这三位先生,在四维空间中展开了一场令人深思的辩论,争辩谁才是儒学之核心。
“礼”身着周朝礼官服饰,缓缓走上前来。“女士们,先生们!(注重礼节之体现。)你们好!我并不是孔圣人的创造,而是先民的文化积淀。周公伊始,制礼作乐。我,就是社会制度!春秋纷争,礼崩乐坏,故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我才是一切的基础。‘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可见,我才是社会的根本!一言以弊之:我,理智,就是社会制度,是你们崇尚的孔圣人所崇尚的理想社会。我才是儒学真正的思想核心!”(总-分-总是礼之必循结构。)
精彩之发言,掌声兮雷动。“仁”可坐不住了,但仍不失风度地微笑着站起。她转动着水灵的眼睛,说道:“总所周知,我一向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我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具有的相互扶持的意义。故,至圣曰:‘仁者,爱人’,亚圣曰:‘施仁政者,而不王,未之有也。’而“礼”说的‘天下归仁焉’也正是我的论据。你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和方法,甚至到了20世纪,我们儒学还因为你的那些三纲五常,而受到牵连被批判,什么“打倒孔家店”其实都是你这个不懂与时俱进的“礼”惹的祸!而我,仁才是“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信手翻开《论语》,哪一页没有出现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仁”的长篇大论事例充分可信,令无数听众折服。但,“中道”先生已健步走来,他不紧不慢、一副不失公道的样子。“其实,关于我的辩证思想,才是真正的核心!我是夫子‘允执阕中‘的思想,我是先哲遗留的闪光!唐尧曾对舜说过:‘若执中,则天禄长存。’夫子认为,‘中行者’最佳,次为‘狂者’、‘狷者’;过犹不及,中庸为上;中道是和,持中乃要义也!狂者识过,狷者识不及,唯有刚柔相济的我,中道才是最完善的思辨方法,才是核心!”
仁、礼、中道三位先生的声音回荡在儒家思想的文化长廊中久久不肯散去。殊不知,隆礼、重仁、尚中道,本乃儒学三命题。核心之争,实为笑谈。
回望来路,走向成熟
终于有机会远离尘世的喧嚣,坐在那个泛着淡淡紫色光晕的静静角落里,回看自己这走过的一路。
可人的笑容,无忧无虑。这是我小的时候。看上去是那样的傻,那样的乖,似乎世间的一切纷争都与我无关。不然,那个我不会在上课时手里还拿着玩具,不然,那个我不会对败给了别人却毫不在乎,不然,那个我不会兀自摆弄着洋娃娃,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天真的笑被两道沉思的目光封存了。一张似乎成熟的面孔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那是几年后的我,那时的我是班上的领袖,同学们都挺敬畏我,然而不够拔尖的成绩让我不安、无奈。我有种奇怪的错位感,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人生,开始寻求出路,找寻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位置。我明白,只有靠知识和智慧才能改变一切,于是没日没夜地奋斗,我终于坐上了第一名的宝座。我笑了,很坚定,我不再无措。
播种了。耕耘了。成长了。开花了。结出了香甜的秋之果。我以为到此便可以结束,一切便会顺利,然而我却忘记了,即使成了果实,仍要接受风雨的洗礼,烈日的暴晒。
沉思的眼神不见了。有一个苍凉的背影立在那里,孤零零的,独自承受荆棘划过后那钻心的痛,独自与刀子般的寒风抗衡,独自守候这降临的夜幕,连同什么东西一同被笼罩。
那是谁的背影?我还未反应过来,眼前的吵闹吵醒了我,同学们在群淹某人:喂,你的脑子被驴踩了么?又考第一名……
我坐在角落里欣赏这没有我的一幕“戏”。“第一”那曾经是我拼命追求的,现在旁落了。我安静地笑了,没有太大的痛,没有不安。
现在,我觉得对有些东西可以放手了。不是不上进,只是想让自己的生命不那么匆忙,不那么疲惫,不那么功利。只是想更多的品尝生命在平淡中的香甜,而不是想体验风口浪尖上的刺激。
有多少精彩的事情,然而你永远不会是主角,在一旁静静欣赏,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谁又能说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好呢,谁又能说看重生命的过程而非结果不对呢?不想去勉强,只想自然地走下去,一步一步……
就是这样吧,从容而淡定地踩下每一个脚印,欣赏沿途的迤逦风景,品尝人生的圣水,让笑随风摇曳,让泪随风飘去。
坐在角落里,很安静,仿佛远离了喧嚣,看着一路走来的自己,浅浅的笑随烟波荡漾开去,很惬意!
相关推荐
-
礼无常,仁永恒“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前几日,网上的一则新闻:“清明节代理扫墓火爆!专家称‘情何以堪’!”令我对此略有所思。的确,传统节日越来越少了传统的味道。清明也有假期,三天的时间足以方便人们祭奠亲人。但那些远在他乡的人,仍然无法亲自祭扫。于是,一种“清明节代理扫墓”的职业便应运而生。他们可以代其上贡祭品、烧香、念悼词、磕头、哭泣等。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而且是明码实价,童叟无歁。整个仪式持续30~45分钟,全程跟踪录像,完事后寄给客户验收。这则新闻中的评论栏里批评如潮。我意识到了“礼”没有那么谦谦。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代理”,以前出现过代理法律义务、代理道歉,也出现过代理谈恋爱等新锐事物。但代理祭祀,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我觉得一旦“代理”了,情感就不真诚了。由此,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论礼的故事:孔子是最先提出三年守孝的人,可是他的弟子宰予却认为这样的要求过于严苛,“礼”不应是固定的,应因时而变化。孔子教训他说:三年守孝是君子仁心的要求。君子失去了亲人,心情应该是悲痛的,没精力也不应该去追求快乐和享受。宰予辩解说:亲人去世后,依然可以愉悦地面对生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对“礼”的要求严苛到了病态的地步。父母去世,守灵堂、披孝服、不拜年、不结婚、不吃荤,甚至不做官的也要三年守孝期满。宰予因为没有把这种情感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被认为不仁。现在,这种“代理扫墓“颠覆了传统的礼节形式,没有把内心的个人之仁——对亲人的爱用传统的仪式表现出来,同样不会被人们认可。仁为何物?仁即爱人,是人们内心最真切、最单纯的情感。它不受限于礼,它应是一种最自由的情感。礼,永远只是一种形式。礼应本于人心,本于内心最真切的情感,本于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仁的方式,又何必去限制、禁锢这最单纯的美好呢?礼只是仁的外壳,一个为了突显内在而精心设计的外壳,它终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换的。仁不变,礼应因时而化。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守护的,是壳里那份永不变的仁。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我辩与不辩————读张爱玲《更衣记》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读张爱玲的作品了,顿时觉得对于她很陌生。可当我再次独到,却有种思想被颠覆的感觉。(当然只是对张爱玲而已。)记得是上学期吧,读过一次《更衣记》的,当时感触还颇多,认为张爱玲对中国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九世纪的服装了解得够深入,也将那个时期国人的服装的转变描述得很详尽。殊不知,她是很爱服装的吧。而如今,再次读《更衣记》,读出的感受与上次相比简直是沧海桑田。张爱玲做女人做得太真,也可以说她做人做得太真。从未有一个人让我看透人性——唯有她。她的脑中:一半是优雅,一半是污秽;一半是高尚,一半是卑鄙;一半是聪慧,一半是愚笨。正如有人评论她那样: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是一个很笨的人。也正如她自己评论自己的那样:从小被视为天才,现实社会中却等于一个废物。不知为何能从这篇《更衣记》中看出张爱玲的那一面——与她从前在我心目中很高尚那一面所对立的。甚至我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语言,或许是粗俗,或许是狂妄,又或许只是因为太真实。因为我不想非要在一面与另一面中间划出一道明了的界限,所以我不知道我是辩还是不辩。其实我一直是喜欢张爱玲的,我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也是一个真正的人。她的语言,毫无拘束,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然而,她的这种无拘束,却不是一种放荡不羁,这与李白的豪放是完全不同的;她的文章,我不太懂,似乎是在写自己,却又像只是在虚构。不过鲁迅的文章我也看不懂,可这两种“不懂”又是截然不同的。鲁迅的文字太深沉,思想太高深,我还无法领悟;而张爱玲的是朦胧,如一片亦青亦蓝的迷雾;她的爱情,我无法理解,是她太痴迷、太执着,还是他太狠心、太滥情?十五岁的差距,是一种忘年之交,但与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二十七岁之差距更是相差甚远,一种是幸福,而另一种是无边的痛苦。以前总会想:是什么让张爱玲这样?或许后来的我变得有些无情,我不再去关注那些奇闻轶事,而只求做好自己,可由于内心对于知识的探求,又让我不得不去重新关注我所喜欢的一切。这才使我不至于禁锢了自己,自己想做的,就去做吧。也许是在张爱玲身上学到了一种执着:见了棺材也不落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哪怕人生的磨练是一把锋利的剑,也要执意抓住,哪怕被割的鲜血直流,也绝不放手。只要心中有追求,终有一天会懂,身后那些痛,都不算什么。正是由于矛盾,才难以读懂张爱玲。一面是天使,一面是恶魔。在《更衣记》中最受感触的一段话:“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遍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我其实不懂张爱玲那么写的缘由。可是,当我看到巴金也曾在作品中提到过那个砍掉胳膊的女子时,他对于她满是赞叹,烈性女贞。张爱玲却是不太赞叹这种女子的。越是有感触,就越是觉得读不懂。她是对中国古代女子的同情,还是认为女子出众那么堂而皇之的途径她也反对?总之,我不知道是否读懂了她的一字一句。总之,我可以选择——不辩。1200字 高一 读后感
-
礼义之大何谓“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故称夏”。何谓“礼义“?当是习礼尚德也。身为华夏人,自当以习礼义,善礼义为己任。礼者,敬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礼仪时代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所以,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不错的,从《弟子规》到《三字经》,从“称尊长,勿呼名”,到“亲师友,学礼仪”……即使后来,我们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拱手礼、敛衽(rèn)礼、揖礼等传统礼仪,然而礼仪本身,和它所带来的,却从未离开我们。路上相逢一招手,师生之间一颔首,哪怕是心有灵犀一微笑,都是能够传递和谐、自信、尊重与温情的礼仪。故知礼仪承载着自信与尊敬,文明与谦容,作为一个文明人,自当知礼习礼的。既然是“礼义之大”,提至习礼,自是离不开尚德的。德者,登也。即是自举手投足间渗透而出的良好品性。与“礼仪之邦”共存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确实,从北宋黄庭坚亲自为母倒洗痰盂,到当代孟佩杰独自照顾瘫痪养母十余载;从杨时程门立雪立志求学,到如今一个个远赴边区的支教员……一鞠揖礼,一声“母亲我爱你”;一个拱手,一句“老师谢谢你”,只是几个简单礼仪,承载传颂的母子亲情与师生情谊,却是感动中国,感天动地。所以翻开中华千年的古老传奇,我们仍然可以为昔日的仪德所敬重所感动,临巷思悟时发现我们已在路上——古老的美德,它新的一页,新的传奇,新的感动,不正应当由我们书写吗?所以且行且谨践吧!让礼仪与美德丰富你的成长之路,即使是日常的德言,它所绽放的美丽并不亚于三月道旁,美丽的春花。出门时道一声“爸妈再见”,让彼此安稳平静,舒畅温馨;路遇老师时问一声“老师好”,赢得老师颔首微笑,默契的回应;畅意飞奔时撞着他人,莫急,一声“对不起”,定会得到一声清朗的“没关系”;甚至只需待得池莲寸绽,柳条披拂时,和同来赏景的陌生人泯然一笑,那样的风雅,也够一人品味良久。即使我们再也不能像古人一样,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优美宋词,行风姿翩然的传统礼仪,但是从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爱,乃至孝道与师情,宽容和风度,已在那些简单的礼仪之中,得以温文尔雅地一脉相承。习礼尚德,继承华夏千年的感动,续写华夏不朽的传奇。你,准备好了吗?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礼逢年过节,家家都要送礼。所谓礼多人不怪。礼送多了,送贵重了,人家自然就不会责怪你了。下级犯了错误,便会想方设法讨好领导,送礼也就大方了,什么高级补品,高级洋酒,大包小包的就往领导家提,这便是他们送的“礼”。领导自然一副廉洁自好,大呼:“礼,我是不会收的,你还是拿回去吧!”下级便欣然离开了。与其说这是送礼,还不如说是收礼。送出的是一小部分利益,在领导的庇护下,贪赃来的是更多的利益。“礼”不过是“利”。这样包藏私心,假仁假义的礼,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那真情真意,朴实无华的礼。给亲戚朋友送礼,总是满心欢喜。买点普通的礼,高兴的送到亲戚家,亲戚开门相迎,热情招待,那是实实在在的真情。等自己回家了,亲戚第二天又带上礼物来回礼,同样是开门相迎,热情招待,那是亲情的进一步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礼尚往来!在这你送我回的过程中,虽这实实在在的礼物没有得失,可那一分亲情和祝福,是你想刻意送也送不了的。不同的礼送不同的人。那丰收的果实是送给不辞辛劳的浓民的;那浪漫的玫瑰是送给一生至爱的情人的;那《创新作文》送给我文采滔滔,书生意气,我该回送什么礼了?中秋佳节将至,那皎洁的明月,是嫦娥仙子送给我的礼物,我将送给她忠心的祝福;《创网》点燃我写作的激情,我将送她这篇小小文章作为中秋之礼。450字 高一 议论文
-
生财之道政坛上拼打这么多年,勾心斗角之间,朱元璋也感到极为不爽,这不,头脑一热,弃政从商了!当然了,干的还是老本行——乞丐。不过,人家现在是坐高档软座的——大明乞丐公司总裁。不过,这几天,朱老总可是急坏了心,累坏了身呀!当年的老对头陈友谅也开了家乞丐公司,美其名曰“爱心乞丐公司”。这公司上市没几天,股票值就和大明公司的成了反比───人家的是噌噌地往上窜,咱朱老总的是噼里啪啦的往下掉呀!朱老总实在坐不住了,决定到爱心公司走一遭。办公室里,没坐几分钟,陈老板竟把朱老总请到了“建筑工地”上。“这,是我们爱心公司的一个战场,××小区,这里的住户以家庭富裕的老年人为主。”陈友谅这块阵地,选得不错,朱老总也跟着点点头。“看!那个,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朱老总顺手看去,只见一坐在地上的青年头上乱蓬,衣衫褴褛,脏兮兮的手抓着一小块砖在地面上写着什么,朱老总把眼光停留在男子的脸上,确切的是他的眼睛上,那双眼睛没有光泽,让人看了,不仅感觉一份凄苦,一丝悲凉,那眼神还夹杂着一种渴望,朱老总不仅和行人们一同叹道:“好可怜呀!”竟差点儿和过路人一样献出了一片爱心。“哈,哈哈!”朱老总不解的地看着陈友谅“你笑什么?”“我笑你朱老总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也上当了呀!”“哦?”“我就让你输得心服口服,张秘书!”以西装笔挺的青年闻声过来,“来给朱老总介绍一下那位职员的情况。”“好,稍等一下。”“×××,男,26岁,毕业于北京表演学院,有专业演员证,在公司任职员,月工资18888,居住于××高档别墅区,公司配奔驰一辆……”“可他……”“难道你还不明白,我公司的宗旨可是‘充分利用他人爱心,积极发展腰包资金’。”朱老总这回可愣住了。“这,就是你们的生财之道。”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好一个‘充分利用他人爱心,积极发展腰包资金’呐,佩服佩服———看来,是我老了,哎!”说着,他转过身缓缓走了,留下了陈友谅和他的秘书对视而笑。750字 高一 写人
-
狄仁杰的为人之道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恭敬地答道:“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的确是我的错,那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就可以相处得更好些。”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的风度,于是就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再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大道理:“谁人人后无人说,准人人前不说人?”对于他人的议论,如果太在意,那势必劳神伤身,于事无益。狄仁杰的处世之道,可资借鉴。35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做人之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乃礼仪之邦,做人行事都讲究礼貌。如果你已经忽视了礼仪的话,那就得听听我的亲身经历了。暑假里,由于工作关系,妈妈把我“寄”在姐姐家里,我与姐姐一起做游戏,陪东东一起玩(东东是一条很乖巧可爱的小贵宾犬)。下午,我与姐姐下了楼,遛狗。东东左嗅嗅,右嗅嗅,然后安静地蹲下来,我与姐姐还未反应过来,只听见“卜——”一声,小东东已经拉出了一坨便便,我赶紧捂住了鼻子:“臭死了!臭死了!”,而姐姐则拿出了一张随身携带的报纸:“如果你不捡掉,人家就会遭受臭气,那到时臭的就不是一个人了!”说完她就将这一坨臭气熏天的便便包了起来,随手扔进了身旁的垃圾箱里。我们继续走着,又看到了一只随地大小便的狗狗,而它的主人却漠视了它的行为,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一片臭味,引来一大群苍蝇。同为华夏儿女,可人与人之间怎就有如此大的区别:一个人将那狗的便便清理掉,而另一个人却无视了这臭气熏天的东西。这就是他没有礼貌的体现,如果你说这毫无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一个人不去改变眼前的错误,而是将后果抛给了别人,使他人受到影响,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影响,还是嗅觉上的影响。礼仪乃做人之本,如果你没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无法真正地融入社会。“先成人,方成才。”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不会做人者,还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六年级:徐婧雨5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教之道教育子女使其成为理想的人实在是父母们的一件大事。当今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最主要的部分了。父母们想尽方法让子女能够在智力上、能力上超过别人,因而在教育上不惜花费高昂的代价。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困难生的补习,有的是确实学习较差,不论从学习习惯上还是从学习成绩上都不尽人意,于是父母们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补课,有补以前的知识的,有补课外知识的,有补下学期知识的,总之,要让孩子能够跟得上学校教学的进度,能跟得上班级授课的速度。但往往这些学习困难生感到困难的是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即使花上一个假期或每个双休日,等到上课时仍然不能很好地听课,认真地学习,新授的东西马上又得补课,这样也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或许一下子补上去的东西暂时看看有进步了,但后面的内容一学还是老样子,学生的学习信心稍一提升就又恢复了。课堂习惯很难补,听之任之的也有,反复强调屡教不改的有,各种坏习惯在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有,要想投入地学习很难,有时确实是听不懂,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不认真地听的缘故。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思维的不同步,思维的延缓滞后,思维的分散不易集中,思维的断层,等等。统统要以补的形式去完成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些问题愈到后来就愈明显,因而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早期的教育。孩子的早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到日程上来,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比如孩子的兴趣发展、个人爱好、特长培养,都在幼儿的时候就开始了教育熏陶。琴棋书画是培养孩子儒雅之气的必需,也是形成孩子静心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大多数家长会从这些方面入手,城市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学得一种乐器,都多少与音乐有染,也有不少舞文弄墨的,以些修身养性。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会那,家长眼看自家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当然是非常心焦的,于是不惜重金进行培养,有的孩子会弹几首钢琴曲,其背后则已是数万元的教育投资,包括硬件设备费和教育培训费,还不计家长的工时在里面。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早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了几样东西,从孩子能够有记忆开始就进行了灌输,在上小学之前,又读学前班,在双休日又读才艺班、补习班,在平日晚上,又读兴趣班,孩子就在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熏陶里变得越来越“高雅”。除了艺术类的,还有大量课程类的,虽然孩子的学习并不差,但为了走在别人前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还是出钱出力为孩子进行各类文化知识的补习,以期出人头地。这也是另一些家长不停地为孩子加油的内容,他们总在不断地努力着,为孩子的明天而着想。教育专家总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拔苗助长,但对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也是不敢懈怠的,而且愈是讲教育要顺其自然的人,可能愈是对自己的子孙要求严格,学习上更加苛刻,手段方法上也更加繁多,时间上也更加提前。这是谁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当你不进步的时候,别人却在进步,那么,到头来,公认的笨蛋可以就是你了,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无是处的也就是你了。因此,虽然有很多教育规律都说明孩子的天性要顺其自然,不要苛求,不要管得太严太死,但事实上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攀比、竞争,不断地有突破。教之道,在何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说法。有人说,没有作业、不用写字、只让孩子们玩的幼儿园教育就是好的;有人说有文化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才是理想的;有人说小学里的课程只要一般就可以了,初中里自然会好的;有人说小学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以后的学习是很受影响的;有人说,孩子贪玩是聪明的表现,开发智力比学习文化更重要;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以后正常的学习和自学,才能有优秀的成绩;有人说,孩子的思想教育应是首位的,没有好的品德就没有好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化素质也只会危害他人;有人说,孩子小时调皮无关紧要,长大了自然会懂事,或许还更有出息,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确实,很多教育都是矛盾的,小时候一些良好的习惯态度或道德教育并不能在长大后成为他们受人欢迎的资本,相反,油嘴滑舌,善于应酬交际倒可能走得更高更远,而且所有小时候的劣态也都能在长大后的成熟掩盖下变成富于竞争的性格。同样地,小时候的早期教育是否真正能够为他长大后的学习和成才有什么帮助也很难说,或许是一无用处的,或许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各种提前的、补充的教育是否真有成效也不一定。人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会变,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而且小时候或许花了许多时间所学的东西那个时候就只要一两个星期就能掌握了,这是否又是一个矛盾?有那些特长的并不一定用得着,而没有特长的照样考得很好的也很多,他们之间又如何去衡量与比较?教之道,贵以专。说到头来,还是这一点。要真有什么用处,要真能让人接受和喜欢,教育和受教育的都应该如此。不论哪种矛盾的观点,两者对立的共同点应该在此,这样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不论对人对己、对公对私、对国对家。(2006-8-17)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说明文
-
孝之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事迹往往另人震撼和感动。但有些人就是不孝,但还说自己很孝顺,天天说孝顺的话,却没有行动。看了这幅漫画,许多人会想:“这两人住在豪华的房子里,唱着《烛光里的妈妈》,可自己的母亲却在家躺在烛光照映的床上,他们置之不理,这还能称得上孝顺吗?唱《烛光里的妈妈》还有意思吗?”这的确没意思,这和其他人成了鲜明的对比.说起孝,人们不得不想起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王祥,小时候亲身母亲就去世了,继母不喜欢他,在父亲面前常说他坏话,使父亲也不喜欢他了。但是他还是和爱父母。后来父母患病,继母想吃鲜鲤鱼,可是冬天的河都结了冰,王祥只好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来化冰,可是冰突然自己融化了,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把鲤鱼拿回家做给继母吃,继母的病竟然好了王祥孝顺父母的这种品质是非常好的,继母对他这样不好,他却像对待自己的生母一样来对待自己的继母,这种的品质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说是这样说,但这都是“愚孝”。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报答,并从行动上落实。假孝虽然从外表上看则和真孝无异,但其内心若是只为了别人的评议,实际上并不想这样去做,但为了不遭到众人的指责而伪做孝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中国历史上,以前,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我们都应该懂得孝顺,但我们也不能做“愚孝”的事。我们应该努力起来,让孝印在人们的心上,让孝永不失传!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说礼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尊礼,行礼,守礼,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生活中的礼仪更是无处不在,数不胜数,彬彬有礼说的是举止优雅;知书达理说的是明白事理;礼让三先说的是互相谦让……一说到礼,不能不想起孔子老前辈,他老人家更是把礼说的尽善尽美,淋漓尽致。他提出“以礼治国”,“礼坏而天下乱”,肯定了礼仪的重要性;又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还告诉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公共场合,看见有人在打架斗殴,不能去围观叫好,而是要赶紧离开;当听到有人说脏话时,不能一味去听,而是要赶紧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和低级对学习无用的书籍;别人说话时不能插嘴,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是要等到别人说完时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别人家做客,未经主人允许不能乱动东西,这是最基本的做客要求。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高个人修养。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出门要懂礼,做人要谦让,是我们的做人准则。但是,让人痛心的是,一些中国人越来越不礼貌,有损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就餐、中国式排队……一些中国特有的不文明行为频繁而出。在国外,用中文写的警示牌时时刻刻拉着中国的形象。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避免这些现象再次出现,所以,文明礼貌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共创祖国美好未来!说礼550字 说明文
-
仁道恕道直道人生在世,有亲人,也有敌人;有共同利益者,也有势不两立的人。该怎样处理这些关系?以德报怨是仁道,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是直道,但像材料中所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由他打,则是枉道。在中国,一直推崇的是仁道,讲究“以德报怨”,还把“以德报怨”说成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谆谆教诲。殊不知,这可是一个千古冤案。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很显然,孔子非但不主张以德抱怨,而且反对这种愚蠢的做法。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我标榜为仁义之君,自己的军队是仁义之师。楚国的军队来犯,宋襄公率军队迎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说:“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不以为然地说那不是君子所为。当楚军在河岸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抓住战机杀过去,宋襄公再次斥退了他。等楚军布好阵,列队杀过来时,宋襄公身先士卒,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到何处去了。宋襄公对敌人一味滥用“仁道”的做法,不但误国,也害了自己,终成后世笑柄。“犯而不校”是所谓的“恕道”。宽恕,确实是一种美德。人都会犯错误,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但是,宽恕要有度,要看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性质。如果别人无意中冒犯了你,大可以不必计较。或冒犯了之后诚心道歉,并给予相应的补偿,也是可以宽恕的。但如果是蓄意中伤、恶意侵犯,甚至有灭亡你的野心,就绝不能再讲什么宽恕了。“因为退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对恶意侵犯的宽恕只能招来更厉害的侵略,承受更大的屈辱。古代的南宋政权,近代的满清政府不都是典型的例子吗?对付恶意的侵犯,只能使用“直道”,即“以德报德,以怨抱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家伙,你宽恕他,他非但不知感激,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如果坚决反击,痛痛快快地教训他一顿,他也许会态度大变,对美国的ABC辱华言论的抗议及无数的历史都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对待豺狼一样的险恶敌人,不是我们不仁慈,实在是因为敌人太嚣张,不是我们不宽恕,实在是他们罪不可恕。立此存照,诸君戒之!800字 初一 议论文
-
论礼道_800字临近春节了。而我总是不那么畅快,原因亦是很多,而最大的却在家里人的到处忙活。主要在于给他们的那些亲朋好友什么的送礼呢。第一次送礼。简直是全家出动,竟然还捎带了我去。去的人这么多,还专门开着车,应是很有趣了,我以为。然而光是在路上就兜转了四十多分钟,这对于一个晕车的我,实在是个难以承受的现实。一路颠簸起伏,像是活在地狱一样。千辛万苦跑到了一个地方,车门“哗哗”的打开,他们“呼”地就蹿上了楼,只留我和司机父亲看车。看他们似乎很紧张的样子,想应该不久就会回来的。然而,这一去就一个时辰。回来时他们脸上怎么也找不出喜悦来。这一个时辰的时间我是白白扔掉了,但也不见得他们。又去了下一家,也还是如此。第二次送礼。人数不多,但同样“捎带”着我。这次我可识相点了。俟他们挑完东西,我就嚷嚷着要回家。凑巧姑姑身子不舒服,也要回去。车转来转去不知怎的就转到了家门。我欣然丢掉了礼,准备开门回家。而他们却拦住了我,只让姑姑回了家。而我却无能为力,只能顺从了他们。他们叮嘱我,到那里一定要叫爷爷,有礼貌点。这次竟要我和他们一块儿去!尽管我不想,终于也敲响了那位“爷爷”的门……这次活动一直进行到晚上十点半,待在那儿多长时间我大概是忘记了,只记得那时我是要在家里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再躺在床上看会书后,舒舒服服地进入梦乡的。后来也有几次类似的活动,至于具体情况什么的,我现在已记不清楚了。现在想起,我问他们为为何要这样做,他们只是说,经常打交道不送点礼什么的不好意思,说我不懂,长大了才知道。我确实不懂,但我现在也不知道。他们又说,也为过节送祝福嘛,拜访拿着也好看。我和那几个朋友关系也都不错,而过节什么的也就说声“什么什么快乐”而已,甚至干脆什么也不说,依旧照常玩耍,我们认为那样做简直是无聊透了。可我仍是不理解,我又想起喜欢的动漫最新一集还没看呢,就跑去看电视了。之后每看到他们把几家送来的礼换了一下再送回去时,心里就不舒服。初二:孙新然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00字 初二 叙事
-
餐饮之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 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 在饮食活动过程中,餐饮里头学问大,一动一静总关礼。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主客相互敬重,共同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礼仪,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著名学者铁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其一是在某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位使节按照在国内进餐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主人一见,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外国使节窘迫难堪。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端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这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不懂礼仪的危害。餐桌上的礼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丝不苟,既显大方知礼,又不显庸俗。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们是十分注重餐饮礼节的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现在社会也需要礼仪,例如: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先动筷子后晚辈才能动筷。 与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应让客人先吃,客人吃前主人不能吃。吃的时候,不可以把菜端到自己面前,应大家一起享用。如果吃完了,应说 “大家慢用”“多吃点”等礼貌用语。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使用筷子时把匙放在桌子上。用餐时不要出声音,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不要用匙和筷翻腾饭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 。由此可见,在餐桌上假如没有餐饮之礼,不仅会在别人眼里降低位置,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餐饮之礼。 餐饮文明不仅表现在礼仪上,更重要的是要节约粮食。现在的同学们挑食,遇到不爱吃的菜就会选择倒掉,这是十分浪费的行为。从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就应该知道种植粮食的辛劳。从会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就应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讲究饮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并弘扬中国的餐饮文化,800字 初二 散文
-
生之礼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仿佛死神挥舞着镰刀绝尘而来,黑袍掠过的地方只留废墟与人们的泪水。呼啸过后,继而衍生使世界震撼的,美丽的平凡。这轻轻一举,是对爱的回报,这轻轻一举,是他勇敢坚强的讯号。黑暗中的苦苦的等待。望穿秋水,终换得希望的曙光。一个小小的无畏的队礼举起了他无尽的谢意,金芒的衬托下是令人敬仰的坚毅。可是这漂亮的一礼,只靠最后一丝气力;这残损的力臂必须忍痛失去!面对他紧锁的眉宇,我愿用一生祈祷的力量托举那只手臂。让世人见到,他永远无畏的心灵。阳光照耀下笃定的队礼,用无比强大的力量,摇撼我内心之灵府!从未体会过的情感有心勃发,使整个身体强烈地颤动,仿佛一个电流击打胸腔,两股泪水顿时奔涌而出。我感受到了心灵的酸楚与激励,像有什么拼命叩响门扉,为之一震。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那只受了重伤的手臂,是怎样高高地举起,在天空划一道彩虹!那颗稚嫩的心,有何种刚强的勇气,让世界,为之怦然动摇!这少先队队礼啊,明明就是一个无畏之礼,一个感谢之礼,一个生之礼!我也曾经亲身体会过地震啊。夜晚独自在房间写文章,突然就感受到突遭的摇晃和震动,书桌像要蓄势跳起来一般。我立刻感觉这不是普通的震动,内心的惊惶无以复加,双目瞪得滚圆,用力扶住桌子观察局势。好在震动只有几秒便安静下来,可是仍然惊魂未定,至今记忆起来恍惚昨日。但那与这次灾难相比,简直说是微乎其微。内心的恐惧也如鸿毛。可是在灾难中遭受罹难的人们的心如此无畏刚强;令人惊诧。我知道地震带来的恐惧,是足以完全毁灭身体与心灵的。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在动摇,我们的依靠在动摇!没有人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在这样惊恐下的无畏之人,刚毅之人实际真正令人震撼的勇者。他们向伤者行礼,向救者行礼,向施恩者行礼,向生命行礼,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懂得感恩,学会微笑!他们的力量,来自内心突出围困进而广播天下,让所有的人为之呐喊,为之流泪。地震使大地动摇,而灾难中一个个鲜活又平凡的生命同样震撼人类的心灵。看曙光初现,废墟上绽放出明眼的花朵,升腾起美妙的新生。让我们对这个在灾难中涅盘的生命,敬一个,生之礼!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猫辩墙角的那只猫,精瘦精瘦的,眼里总泛着蓝光。脖子被一条细长的绳子拴着,因为是家养的,所以它只能在这么大点墙儿的地方活动。除非它主人有空,或有兴趣带它出去溜达溜达,否则,它只能永远呆在那儿。又或者它的主人觉得它长够格了,可以放它出去看看世界,但这些设想大抵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我常常听到它那厌仄的叫声。艾伦。坡小说中的猫有点骇人。我却常常去看那只猫,恰逢此时,那只猫也看着我,突地伊从地面腾起跃到那窗台上,显得十分悠闲地走两步,然后趴在那里。作为一只家猫,有吃有喝也差不多了,这只家猫却耐不住寂寞。见生人走来还摆起架势弓起脊梁,幸好那些狗都不傻,都没把它当大象。当我看到它脖子上的绳子时,就不觉摸了摸自己的脖子,然后又不自觉得笑了笑。此时我想到了阿Q——如果有蓬勃的野心,却被眼前的绳索束缚着四肢,这的确是件挺“妈妈的”事。幸而我的脖子上没有绳子,所以我就当了一回阿Q。我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你们将我从“那里”拉出来,在我耳边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去看看那只神秘诡异的猫吧!去看看那只神秘诡异的猫吧!就这么唠叨着,唠叨着,似乎股神秘古老的力量在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这里”看了猫,然后发现“这里”不过是“那里”的开始,而我也禁不住诱惑,又回到了起点。为了弄清我该怎么回去,我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躺了很久,最后到底是明白了些什么,但一起来,却又什么都模糊了。所以我不得不借用蝴蝶的话:“都怪那讨厌的风,使我无法看清蛛网。”来麻痹已经麻痹的自己。后来,关于那只猫的蓝眼睛会摄魂的谎言开始流传。听多了。也就为自己之所以颓废的丑陋事实找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理由——不是我的错,是那只猫的错。“去看看那只神秘诡异的猫吧!去看看吧!。”那飘渺的声音又在我的身边萦绕。到底那只猫有什么诡异的呢?至今为止,至少我还没发现什么门道。终于有一天,我仿佛觉得许久没听到那只猫平仄的叫声了,走去一瞧,才知道那只猫自己咬断了绳子逃走了,难怪最近心神颇为宁静。2000年前的一句古老的话:“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与上述同乎?800字 高三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