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武打1000字

武术与武打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界把“武术”与“武打”,即“散打”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仅是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随洋人屁股”之路。

其实,武术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们的哲学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根本就说不上有一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地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显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籍、人种、男女、老幼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旨在直来横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桩和打机,旨在打阴阳及其变化,旨在打智慧,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文明。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线进退、直来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体力、耐力和体能,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野蛮。

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昭示中国体育界不能再干良莠不分的蠢事了。

武术风

6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升旗台上,总有一位老师在冬日的寒风中热得汗流浃背;升旗台下,总有一群同学在轻松的体育课上累得疲惫不堪……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一年。这几天做操时,我一直在想:每天都做这些动作,早就腻了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搞点新花样。在第二天的一节体育课上,我的想法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复:即将学做新操。一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不由地兴奋不已。我和几个同学讨论起来。“唉,你们说这次会学什么呢?” “健身操呗!换来换去总是围绕一个主题。” “那可不一定!”老师走过来,“你们要学的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呢!”老师的这句话把同学们都怔住了,张着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一会儿,男生们欢呼雀跃,队伍扭成一团,像条不规律的羊肠小道。我们女生一直到男生风平浪静的时候才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节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和五年级的同学一起学做武术操,我们整理好队伍,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了起来。“1234时手握拳,拳面朝上,头向左转……”世界一片宁静,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老师的声音,仿佛空气中只有老师在说话。有时,一节操做完了,我都不知道,还傻傻地再做一次。每当做到第四节时,男生们可兴奋了。他们个个“哈哈”地叫着,仿佛一只只猛虎,正扭动矫健的身姿,在阳光下栩栩如生;女生们也自成一派,宛如蛟龙戏水,在轻柔的微风中悠然起舞。

体活课又到了,老师带我们去练操。一到楼下,是一片壮观的景象∶同学们竟然有序地排着队,在已经人山人海的操场上腾出了一块立锥之地。站在后面的同学索性踮起脚尖,搜寻着被淹没在人堆里的老师。我们艰苦地向前走着,好不容易挤到了最前面,可别人都已经做了两遍操了。唉!真是祸不单行啊!

武术风,让我们饱尝了努力的汗水;武术风,使我们经受了耐力的磨练;武术风,令我们传承了文化的洗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