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春节的民俗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乃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我还能当多久孩子
我还是个孩子
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撒娇
我还是个孩子
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的擦掉
我还是个孩子
别生我的气好不好
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电话好不好
虽然我脸上不屑口上随便
可是心里
好想要
大人们
没什么了不起
大人们
满了18岁又怎样
我…还能当多久孩子
我的温柔不够
大人总喜欢把任性都没收
我还能当多久孩子
我力量不够
头发还没长长
时间就要带我走
我…还能快乐多久?
我…还能当多久孩子?
相关推荐
-
福清同时,福清市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新厝?脊摹⒛仙倭治涫酢⒆诤兹?透G骞獗?谱骷家盏缺涣腥胧》俏镏饰幕?挪??肌8G寤够衿馈爸泄?鼍缰?纭保?仑取⒑?凇⑿腋I缜?只窀=ㄊ『透V菔小懊窦涿褡逦幕?帐踔?纭背坪拧此外,福清还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约800万元,开发旅游资源,修复一都东关寨,建设瑞云塔夜景灯光工程。100字 三年级 写景
-
福清福清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重点文物的修复,目前已完成叶氏宗祠、龙卧寺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正在修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江桥。同时,福清市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新厝?脊摹⒛仙倭治涫酢⒆诤兹?透G骞獗?谱骷家盏缺涣腥胧》俏镏饰幕?挪肌8G寤够衿馈爸泄?鼍缰?纭保?仑取⒑?凇⑿腋I缜?只窀=ㄊ『透V菔小懊窦涿褡逦幕?帐踔?纭背坪拧此外,福清还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约800万元,开发旅游资源,修复一都东关寨,建设瑞云塔夜景灯光工程。200字 三年级 写景
-
福清福清简称“融”,雅称“玉融”,为全国著名侨乡。地理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北纬25°18'—25°52',东经119°03'—119°42'。面积243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51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11平方千米。辖7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玉屏街道、龙山街道、龙江街道、音西街道、宏路街道、石竹街道、阳下街道,海口镇、城头镇、南岭镇、龙田镇、江镜镇、港头镇、高山镇、沙埔镇、三山镇、东瀚镇、渔溪镇、上迳镇、新厝镇、江阴镇、东张镇、镜洋镇、一都镇。人口119万。通行闽东方言福清话。福清市位于省会福州南翼,东临台湾海峡,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一个城市,最近处与台湾新竹市仅距84海里,也是福建省对台、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1990年12月撤县建市,是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农村城市化试点县市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目屿岛-球尾海上风景区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目屿岛和江阴镇的球尾沙滩,自然条件优越,是海上旅游走廊的理想地带。目屿岛和球尾沙滩,隔水相望,相距约10公里,位轩优越,外贸海轮可从球尾沙滩与目屿岛之间通行。目屿岛风光独秀,海天一色,四周礁石突兀,岛上象形石争奇,植被良好,水产品丰富,水源充足,拥有优良沙滩多处,最长的约5百米,是个不可多得的自然景区。球尾沙滩,天风海涛,碧波万倾,退潮时沙滩宽度达120米以上,总面积在0.52平方公里以上,可容数千人游泳休憩。从球尾至目屿岛,沿途还有莲蓬海滩、小麦岛、东壁岛等天成海景,是福清南部的海上旅游走廊。弥勒岩风景区弥勒岩,别名瑞岩山,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距县城约10公里,古称"瑞岩丹洞",是一人文与自然景观兼胜的风景游览区。弥勒岩有嶙峋的岩峰或卧或悬,或离或合,幽姿万千,令人赞叹不已。弥勒岩山麓,有一高大石佛盘膝而坐,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石雕造像。石佛像始凿于元至正年(公元1341年),至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竣工,高6.8米,宽8.9米,由整块花岗岩就地琢成,天然妙相,袒胸露腹,两耳垂肩,笑态可掬,观者可以忘忧。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该石佛为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弥勒佛像,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化山风景区福清市大化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市镜洋镇,与闽侯县交界的地区,属戴云山脉的支脉,规划面积约22.8平方公里。大化山因其山高、林深、路险而鲜为人知,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这里峰峦叠翠,万顷林涛,保存了不少珍惜树种,如红豆杉、银杏、楠木、油杉、香樟等随处可见,密林深处除植物茂盛,更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堪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大化山有双奇--峰奇:奇峰怪岩,兀立山间,有的象红军雕塑,有的象美丽的少女,有的象逶迤的驼队,有的象只鸭头,有的象个蒸笼.旖旎诡异的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河奇:大化山的河,奇在河床,平整得令人咋舌的河床,几乎是在一整块石头上冲刷出来的一样,好似星星点缀着银河,镶嵌在河床之上,引人遐想,水流在其中打着旋涡,成了极好的天然按摩浴缸。大化山还有双绝--瀑布:险峻的山势,悬殊的落差,造就了大化山的瀑布群,有的雄伟,有的优雅,有的如彩练当空舞,有的如珍珠落玉盘,向人们展示着不同形态而又同样极致的美。怪藤--粗壮的老藤顺着悬崖攀缘而上,在丛林间盘根错节,令人恍然以为进入了热带雨林。与本地区其他景观相比较,大化山的山水风光资源具有较高的独特性,为开展登山、攀岩、野营、探险、狩猎、溯溪、观瀑、赏蝶、垂钓等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周边的客源市场有较强的吸引力,是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风景名胜区。古色古香的黄阁重纶黄阁重纶距瑞云塔仅100米。建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是叶氏家族为纪念其祖叶相高于成历和天启两度入阁,首辅朝政的殊荣而兴建。该坊系楼阁工重檐歇山顶建筑,全坊用精雕细琢磨黛白色花岗岩构成,石刻两面透空,人物栩栩如生,是一件艺术精品,全坊分三层高10米,面宽11米,进深2米,八条主柱挺拔而上,十分壮观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较早建立的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福清市西部东张镇镜内,距福州市63公里,福厦公路16公里。公园总面积2275公顷,森林覆盖率93.4%。规划有十大景区,百处景点。灵石山以其茂密的森林,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和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是闽中沿海的著名风景胜地。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凭借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绝美的自然山水辅之以悠久的人文古迹,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恬静秀美,瑰丽迷人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灵石山具有"林茂、山雄、水秀、石怪、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特色,八千六百亩连片的原始森林是福建沿海的一颗绿色明珠,林中古木参天,山花烂漫,珍奇动物出没其间。灵石山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千年古刹晨钟幕鼓,文物塔墓比比皆是,香石、雌雄石、通天石、石通灵气,九狮洞充满神秘色彩,更有许多迷人的传说,古往今来到灵石游玩的文人墨客吟咏留题,流传千古。黄檗山风景区黄檗山位于渔溪镇联华村,距城区30多公里,因多产黄檗树而名,素享"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之美誉。山上峰峦竞秀,泉流叮咚。黄檗山麓建有一寺--黄檗寺,又名万福寺。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延至清初,一代高僧隐元禅师住持万福寺,遂成大宗,僧众数千,一度成为东南沿海名刹和福建的拂教文化中心。清顺治十二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黄檗宗现为日本佛教界的最大宗。如今,黄檗寺经过修整,已作为我国重点对外开放寺院,东南沿海的高僧相继到此拜谒。福清市一都东方第一漂福清市东方第一漂全长四公里,漂流时间近三个多小时,途经一都后溪与永泰县交界外的观音潭,河道落差达二十八米,无暗礁、漩涡,水流湍急,两岸碧水丹山,风光旖旎,空气清新,山高林密,秀木修竹漫山遍野,郁郁苍苍,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好去处。1200字以上 三年级 写景
-
福清鱼丸福清鱼丸的外壳质地细腻而富有弹性,食之爽滑丰润,配上馅料更加可口。传说一商人搭船外出经商,因遇台风船避入港湾而触礁,等待修好再航。船上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吃腻了,闻腥欲呕。船家见此,就将船上仅有的一些薯粉拌入切成长条的鱼肉入锅煮来吃,鱼比先前好吃多了,但商人仍难下咽。船家便进一步将鱼剔去骨,剁成鱼糜,调入薯粉,搅匀后入锅汆熟,果然味道鲜美,入口滑爽,别具风味。后来商人生意失败,开起“卖鱼丸子”店。从此鱼丸流传了下来。制法:将鲜鱼(以鳗、鲨为佳)去骨剁(或绞)成泥,加清水、精盐和适量味精,倒入盘内猛搅15分钟左右,搅到鱼羹能浮在水面止,加入干淀粉用力再搅成粘糊。将猪五花肉剁成肉酱,虾干切成米,葱切成细末,均装入盛具,调入酱油等搅和成馅,将馅捏成大小均匀的小圆粒待用。然后左手取鱼羹糊,在掌心上摊开,右手拿小圆勺取馅料放在鱼羹中间,左手五指合拢将馅包在中间,再把鱼羹从大拇指和食指握成的圆洞中挤出,用小圆勺舀下放入清水盆内。成批后入锅煮熟,再舀在汤料碗中食用。鱼丸虽不起眼,也是双强取得十佳名厨的一碗菜。400字 三年级 写景
-
苗族民俗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450字 三年级 说明文
-
美丽福清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家乡的山水滋养了我们,家乡的文化熏陶了我们,家乡的亲人哺育了我们。家乡,在我们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了60周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的家乡也在无声无息变化。从前,老一辈住的都是用稻草或土堆盖的房子,风一吹就摇摇欲坠,雨一下家里就湿漉漉的屋顶直漏水;现在不同了一座座别墅拔地而起,不用说刮风下雨,有时还可以防小地震呢!以前学校是土路,以前都是吃不饱饭。现在呢?马路宽大,平坦,还有人行道,整天吃的是大鱼大肉的。福清的变化太大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现在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建设祖国出份力。我的家乡福清不仅变化大,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特产。福清有天生林艺园,石竹山,岭南草场等等的名胜古迹,其中最着名的是石竹山。石竹山座落在福清市西郊十公里处,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它全程有1400级台阶,8座凉亭,还有石竹寺,壮元峰等旅游景点。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让人直流口水三千尺的丰富特产:有光饼,海蛎饼,地瓜丸等等,其中最着名的要属光饼。在福清,无论大街小巷,处处都有光饼,味道好,价格便宜。据说,是倭寇大举进犯,大军经常杀倭寇,都吃不上饭,于是就发明了光饼,中间留个洞,套在脖子上,在行军中,如果士兵饿了,就可以随手拿吃。我的家乡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没说,就算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喜欢我的家乡福清——你们呢?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650字 四年级 写景
-
民风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六年级:刺眼的温柔是我350字 六年级 写景
-
家乡民俗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孝”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六年级:廖嘉骐450字 六年级 写景
-
美丽福清_700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家乡的山水滋养了我们,家乡的文化熏陶了我们,家乡的亲人哺育了我们。家乡,在我们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了60周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的家乡也在无声无息变化。从前,老一辈住的都是用稻草或土堆盖的房子,风一吹就摇摇欲坠,雨一下家里就湿漉漉的屋顶直漏水;现在不同了一座座别墅拔地而起,不用说刮风下雨,有时还可以防小地震呢!以前学校是土路,以前都是吃不饱饭。现在呢?马路宽大,平坦,还有人行道,整天吃的是大鱼大肉的。福清的变化太大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现在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建设祖国出份力。我的家乡福清不仅变化大,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特产。福清有天生林艺园,石竹山,岭南草场等等的名胜古迹,其中最着名的是石竹山。石竹山座落在福清市西郊十公里处,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它全程有1400级台阶,8座凉亭,还有石竹寺,壮元峰等旅游景点。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让人直流口水三千尺的丰富特产:有光饼,海蛎饼,地瓜丸等等,其中最着名的要属光饼。在福清,无论大街小巷,处处都有光饼,味道好,价格便宜。据说,是倭寇大举进犯,大军经常杀倭寇,都吃不上饭,于是就发明了光饼,中间留个洞,套在脖子上,在行军中,如果士兵饿了,就可以随手拿吃。我的家乡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没说,就算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喜欢我的家乡福清——你们呢?初一:陈佳晖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600字 初一 写景
-
美丽的民俗村寨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1949-2010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不快活。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骚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若要步入孔雀谷,则要经过右边的艺术品一条街、徽州食府一条街、民族服饰一条街。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对这些古典建筑不感兴趣,都是快步经过,往山谷里的民族村寨赶去,生怕错过什么似得。徽州食府牌坊门口的两个皖南小姑娘正津津有味用箫演奏一曲《梁祝》,当年红极一时的千古名曲,今天路人竟然若视无存,当然其手中的箫和桌面上的CD碟自然无人问津。不过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续忘情合奏,一踮脚、一弯腰、一转身、侧着头、眯着眼,似乎陶醉于梁祝的爱情故事里,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恁熟优美。莫非,民俗村寨跟爱情和爱情故事有着什么联系?我迷惑不解自问。徽州一条街的人文情怀,商旅情怀都是那么细腻,白墙灰瓦总是那么熟悉。大家慢慢移步换景至服饰街。服饰街的尽头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小广场,有曼谷龙塔、有白色大佛像、古铜许愿大鈡、亚洲象塑雕、放烟铁塔、塑料椰子树、芭蕉树、塑料橡胶树、傣族木屋、竹木八角亭……每个景物都是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真芭蕉树与假椰子树,橡胶树与棕榈树,真假难辨。而八角亭下面的傣族少年男女,见有游客来,即行礼欢迎。可以欣赏深远悠长的葫芦丝,浑厚激越的象脚鼓,超有优美超迷人的孔雀舞,热带水果皇后身穿镶珠旗袍,头戴钻石皇冠,手撑一把纸伞,摇摆扭动着婀娜的身段,忘情的演出,应和着欢快节奏的葫芦丝与象脚鼓。似乎就望见遥远的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可不?那里的泼水节就是这般表示欢迎来客的。——不过今天天气有些冷,没有用泼水欢迎。他们的房屋都是竹木两层建构,一楼闲置,二楼住宿,房顶都是茅草铺盖,呈船底形状。这种房顶的好处就是:晴天日晒茅草自卷,阳光泻入房内,遭雨淋时则茅草重叠紧贴,可以滴水不漏。每个房间均有窗户,窗户两侧均有孔雀羽毛,一推开窗户,外面的芭蕉叶,椰子树,一口小井就跃入眼前。里面摆设简单,竹床,竹凳,甚者大厅里的供神的灶台也是竹子制作,除此,就是木材组成。大厅里正中央的墙上,一张醒目的神台,是一张陈旧的佛像,佛具均齐,其中两边的黑色孔雀羽毛格外显眼。里面的傣族小伙子见有游客到来,立即起身,舍、迅速伸出略黑的双手合并胸前,非常认真地鞠个躬,然后带领我们参观傣族木屋,讲解木屋的结构与冬暖夏凉的好处,讲解热带雨林的果实,风景,热情好客的民俗,孔雀舞的来历,乐器象脚鼓的使用,讲解拜神的礼节,和一些原始森林的珍禽异兽及变迁……仿佛免费给我上了节历史与地理课。走出木屋,太阳当空,傣族民居与善良朴实的人民好客的热情就是这样将时间定格在永恒的夏季。屋后的山谷里里,隐隐可以听到孔雀的啼鸣,和扑打翅膀的声音,或许是太阳出来时开屏比美吧!正要步入山谷观看孔雀,忽如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茶香,穿过小竹林缓缓流淌,肯能这就是云南白家的茉莉花茶香。弯过艾竹林,一栋白色仿古式的屋子就展现在眼前,两个身穿粉红色的旗袍的白族女子就引我进屋,屋里的宽大木雕茶几非常讲究,茶几上面墙上是一幅布画,画里是一朵洁白的莲花,如白族人民一样的纯洁。白族少女讲解品茶、讲解茶道、茶艺以及复杂的制作工序。并亲手为我沏上一壶茶,轻轻呷一口淡淡的茉莉花茶,来不及在口里打转,清纯淡淡的香味便从口滑下咽喉,回味悠长,那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便从心而起,想不到繁华的尘世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幽静一角。我想要是没有喝上这里的茉莉花茶,真是太可惜了。后来又带我参观山茶花,红的,紫的,白色的,淡黄色的,漂亮极了,那种纯粹的美,恬淡的美不可言传。就如白家民族的女子一样纯洁真实。喝过茉莉花茶,又是下一个云南大理特产:三道茶。听她介绍,这三道绿茶就代表完整的人生。听她这么一说,我便更是想喝,她利索的手势为我倒上第一杯茶:苦茶。我一入口,就停了,舌头都麻了!如中药一般难于下咽。表示人生都是先苦后甜。苦茶代表我的青年时段,要先打拼事业。接着就是第二杯茶:甜茶。甜茶代表了我的中年事业有成。可以享受甜蜜的生活,我一听迫不及待要品尝甜茶,谁知这一口到底,茶就一溜烟下了肚子,如一条光溜溜的泥鳅。还没有搞清楚这么回事,真怪自己太心急了。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苦日子如此漫长,好日子转眼即逝?最后就第三杯:回味茶。时到老年,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所有的繁华如梦风花雪月只是过眼云烟,对自己只有回忆。我刚要品尝,又停了一下,生怕喝了这一杯,就一下子变得苍老不堪。她笑了又笑:“品尝一下吧,感受一下百味人生吧,有苦有甜有回味才是完整的人生”我一口而下,齿有留香,回味悠长,只觉得那香喷喷的绿茶在肚里盘旋徘徊,迂回旋转。我提出还要再来一道,她说:“没有了,三道茶已经喝完,如走完人生。人生只有一次,不可以重来。”想不到自己的人生竟然抵不过一杯茶,原来自己走遍万水千山,渴望寻找的真理,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白族女子给我上了如此丰富的一节人生课堂,我满心感激。正要看看白族民居的房屋构造,突然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在对岸传来,河里一艘木筏上坐着几个蓝衣少年,头裹红巾,腰缠红带吆喝一声往山脚划去,船头的2只鸬鹚紧紧靠在竹篓旁。“刘三姐对歌了”路人边说边快步走向山脚的壮寨。壮寨就是山脚下的第一个景点。不必说这里的刺绣精致美观,不必说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光是这里的唱歌对歌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不?光是刘三姐嘹亮动听的歌喉就闻名天下。有句话是“采茶山上刘三姐,神仙下凡听歌来。”每天到这个时候,就上演小品刘三姐对歌。对歌还没有开始,围观的观众就把壮寨绣房对歌台围得水泄不通,不知是冲着“刘三姐”来还是冲着“刘三姐”手里的绣球与香囊而来。6个壮族妆扮的少男少女在主持人的介绍后各就各位,一阵锣鼓声后就模仿当年的刘三姐与可恶的财主对歌,然后与阿牛哥对歌的演出。当全是黑色打扮的肥头大耳财主出现船头时,身边的老管家挂一张尖嘴猴腮的倒三角脸便会弯腰向前两步,然后踮起脚尖耳语了一番,一双小眼珠从上到下转了圈,然后就开始吆喝对歌,身后几个蓄山羊胡子歌手手拿扇子,油头粉脸。接着财主大摇大摆领着一伙人就来到对歌台下,以示挑战刘三姐。小胡子歌手开始摇头晃脑,像模像样唱些挑逗性的歌,颇有难度。我手心捏了一把汗,不一会儿,对歌台上的2个丫鬟身穿红色绣装,高盘发髻,樱桃小嘴,就引出山歌皇后“刘三姐”,她身穿白色蓝花刺绣搭配的宽袖短衫,一条长长的黑辫子伸到腰间,修长的瓜子脸,淡眉大眼,唇红齿白,肩上斜跨一个深蓝色布绣包包,上面清晰四个红字“桂林山水”。下面的游客几乎惊呆了:想象中的刘三姐竟会是这么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一开口就是婉转圆滑的高音驳倒众歌手的歌,就这样一阵对歌一阵鼓声,你一句我一句争锋相对了许久,直到财主败阵而逃,壮实憨厚的阿牛哥的出现引来了一些女孩的尖叫,也将小品演出推向高潮。当看到刘三姐一手抓住马尾辫,一手在末梢打个圈时,我似乎懂得了爱情的自由与渴望爱情的心。而台下的阿牛哥因对不出山歌,急的满脸通红的画面,就如身临其境看到当时的情节。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就成了戏里的一份子,或许是阳朔漓江的水滴,或许是桂林山上的小草,总是那么微乎其微。还是歌词写的好“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或许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别有一番风味的热情。后来,主持人一边解说一边用幽默风趣的方言将台下的观众逗乐翻了天,精彩的对歌终于在刘三姐抛下红色绣球后落幕。人们为了争抢这个会带来桃花运的绣球差点跌落水池,我一回神,揪准机会纵身一跃,接到最后一个精致美观的绣球。我紧紧抓紧绣球不放,如抓住爱情一般高兴。早年听过大人讲刘三姐动人的传说,今天的现场感受刘三姐对歌的戏,总发现有着天渊之别。是情节感人,还是歌喉动听,还是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教会我什么,已不重要。刘三姐就成了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化身,用婉转优美的歌声带我走入音乐王国。身后一位不知名的老人边走边赞“听过刘三姐的歌,其他的就不是歌了……”就这么一句,我都无言以对。路边广西矮马,似乎也陶醉在对歌戏里,看到游客来才一步一摇头走向山谷深处。矮马在面前的大榕树下停了下来,甩着尾巴。这是一颗百年古榕,粗壮的树干枝叶茂盛,倒吊的树根黑压压的一片,树根上系着许多红色布条,听人说这就是许愿树,那些布条就是游客写着愿望的许愿绳。下边方方正正摆着一个青铜鼓,上面插一支蓝色的三角旗,旗子中间一个黄色像字非字的图案。这就是水族民居,一座深紫色的木楼瓦房,一楼是文字画作品展览与厨房,二楼是居室,一厅三房,依山傍水而居,脚下就是翠湖,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水上面建一个圆圆的禾仓,贴一个丰字。走上木梯,下意识关掉手机手机、小灵通。轻轻踏着轻缓的步子,生怕自己嘭嘭的脚步声影响了墙上的画,画里就是周恩来总理。大厅中间就是一个柜台,展示的水书与画卷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灰。水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的书籍历史文化悠久,柜里的作品都是一行水语一行汉字的。屋里空空的,一木桶,一木勺,一木桌,一木床,一铜鼓,墙上一支唢呐。跨出木阳台,这个角度挺好,看到千条万条许愿绳如许多斑斓的蝴蝶在飞,高处看到的蝴蝶是如此的接近,高处许下的愿望是如此的亲近,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朦胧错觉。仿佛深居简出的水族人民就在眼前耕作种粮披星戴月的劳作场面。水族人民经过久远的历史和岁月长河,留下许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中铜鼓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古书记载“瓦尊留海客,端鼓赛江神”就说明水族人民用鼓的盛况。其次就是刺绣之王马尾绣,系水族的一大发明,堪称世界绝品,其复杂的工序凌驾一切刺绣之上。记得世界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真的,面前土木屋门口,就有一个“绝对”美丽的彝族女子——阿诗玛。不记得谁跟我说过,你可以不了解彝族,但是如果不知道阿诗玛的话,就真的太落伍了。一阵欢快爽朗的音乐引领我踏上三个台阶,就可以看到一座黄白色的土掌楼,泥墙黄沙壁,木梁木柱木板封顶,大门两边挂一串玉米,洋芋大蒜。屋前空地上有几个彝族姑娘与小伙子在卖力演出《寻找阿诗玛》,外面的中外游客坐在四周脸露悦色,神态各异,有坐的,站着的,还有侧着身伸长脖子的。目光紧盯着一个身穿白色彝服,头戴花边帽,桃腮杏脸,樱桃小嘴,明眸善睐,蛾眉皓齿,娉婷袅娜,楚楚动人,貌若天仙的女子就是路南石林的女子阿诗玛。为了让这个小品更加逼真感人,主持人特意从观众里面挑出一位年轻的男子扮演阿黑哥,也就是临时新郎。一会儿,几个小姑娘就带着阿诗玛回到屋里关门藏起来。几个彝族小伙就变戏法似得拿出斗笠给准新郎戴上,又披上蓑衣,斜跨一个牛角号,胸前挂一串辣椒,背上一支猎枪。怪异的模样甚是搞笑,游客顿时炸了锅了一样交头接耳。然后其中一个脸上涂黑的彝族小伙,倒出一杯自制的转转酒,双手端杯,对着游客行礼,迅速转过身单膝下跪,递上这杯英雄酒,为壮士助胆饯行。主持人说“壮士此行山高路远,道途险恶,豺狼虎豹,特意带上辣椒与猎枪,唯恐一去不复返……”,吓得新郎脸色煞白,端着酒杯抖了一下,慢慢闭上眼一饮而尽,方才回神过来,周围的观众顿时鸦雀无声。准新郎在彝族小伙的带领下,走进隔壁的那座房子。主持人就开始告诉大家要注意新郎新娘从哪里出来,身上的服饰,外貌有怎么样的变化等等。然后故意拖长声音叙述:“七七十九天过去了,树上的花开了,天上的月亮也圆了,不知道新郎有没有找到我们的阿诗玛……”一会儿,屋后走出两个彝族小伙,黑色无领马褂,红色布纽斜扣着,宽大的黑色红边裤子,特别短特别宽。一人拿出一副对联贴在门框两边,然后蹲下身子将右食指竖起,放在嘴巴“嘘——”的一声,门就开了。只见身披红袍的新郎,头戴红色绣绒帽,眉开眼笑,微侧着头,牵着戴上红盖头的阿诗玛轻轻走下台阶,后面跟着伴娘桂梅。大家都惊呆了:新郎是怎样从隔壁的房子钻入楼顶的?新郎又是怎样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新娘的?新郎又是怎样用辣椒讨得美人的欢心的?新郎又是怎样从现代人到彝族小伙再变成红袍加身的新郎的?后面紧紧出来的小伙子小姑娘一拥而上,又是左瞧瞧有盼盼,又是一边推着新郎怂恿去掀开新娘的盖头。新郎试探着去掀盖头,不料被新娘玉手一挥,打了回去。然后新郎转头跟观众请求帮助,其中有一个女孩就说要跳舞,跳左脚舞方可过关。然后新娘就点头暗示正确,并主动拉着新郎的手跳起了左脚舞,一条一抬腿,左脚摆两下。一会儿,主持人就表示所有喜欢跳舞、喜欢学跳舞的朋友都可以跟她们一起手拉手跳这支左脚舞。这时,新娘摘下盖头,挥动手中的红带跳起来,其余的小伙子小姑娘就拿出所谓的乐器:铝盆、锅盖、锄头、鸟枪、簸箕、米筛、洗衣板、铁桶一些原始的农具开始演奏起来,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这完全就是一支动听乡村劳动交响曲。纯粹的美妙,赛过一切。跳舞的游客是越来越多,纷纷跑出来手拉手围个圈,共同跳完支自创自编自导的彝族舞蹈。再一次将大家引入欢乐的歌舞世界,游客的欢笑与阿诗玛的良好祝愿都沉浸于歌舞海洋里,我们几乎忘了自我。这么一些平凡普通的农具,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从遥远的路南唱到这里,从古至今,难道仅仅只有智慧么?正是善良淳朴的彝族人民幽默风趣地演绎滑稽小品《寻找阿诗玛》,才让我们体会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彝族女子阿诗玛也就成了美的化身,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知是美丽的阿诗玛还是美妙的舞蹈留下了我,参观彝族民居土木结构的房子,大厅正中央就是一张万卷神台,神台上摆放的是拜神祈福用的杆杆酒,旁边就是一烟袋,或许就是这烟袋,才让今日玉溪香烟闻名天下。上方的墙上挂一幅虎头油漆画。彝族人家漆绘的艺术可是远近闻名,看门前屋后的彝族神鼓就知道,就是路边的小神庙,也是油漆的五颜六色,可是里面供奉的牛头,我却无法读懂。路上偶尔路过一个两个身穿黑色服饰的女子,背着个竹篓,也是常事。她们就是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族儿女,光是她们脸上的纹身就知道她们的生活一定多姿多彩。可不,去上学,去上街也要滑索道,小小的背篓里装的仅仅是粮食与牲口?倘若用心观察,会发现他们对于峡谷地带的交通工具选择非常的精通,似乎比世界上所有的能工巧匠还专业。你看那条横跨怒江的独龙藤索桥,全桥90多米,全部由纯天然植物藤、竹枝、木块编制而成,完全没有金属、混凝土的成分,想想不是仅仅靠勇气与毅力、团结来完成,更重要的智慧。正是这高山上的独龙族人民,美丽了石林山顶的瀑布,远望飞瀑从天而降,犹如岩石上的神龙吐水,洒下山谷,静听水声咆哮,似战鼓、似响雷。风轻轻一扬,山泉水的甘甜就悠悠飘来,紧接着头发也打湿了。李白诗里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此地,是最合适不过了。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游客在飞瀑之巅索道上“嗖——”一声滑下去,伴着惊涛骇浪凌空而下,飞跃晚清碧波,到达风情河岸边的山顶,许多女子穿过飞瀑口那一刻的尖叫犹如天堂的感召,深深吸引了我。不禁留恋那种驾奴自然,飞越天堑的惊险刺激之中。沿着石径环绕而上,半饷才爬到剑峰峰顶,这个景点就是整个景区里最高的景点,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可能是高处不胜寒吧。不知是深受头顶老天玉帝的眷顾,还是“一览众山小”距离产生了美,俯视各族山寨、风情河、翠湖景点美图尽收眼中。陶醉其中的我一直坐在怪石嶙峋的石林山上远眺,羡慕极了。羡慕他们可以尽情领略独龙族人民的专利滑索桥两岸的风光。细看周围都是石峰,有的如张开的手指参差不齐,有的似宝剑直插云天,有的像秃鹰冷峻傲然,形态各异,危峰秃立。身在群峰之中,如入仙境,超凡脱俗。却忘了如何描述眼前的美景,足于体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俗话说的好“山洞有龙出,山顶仙人居”,美丽的景点石林下面就是一个石洞,一扇石门两边开,里面紫色、黄色的灯光微微亮着。一脚踏下,里面的沉闷声就由远而近传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就是这些神秘,游客就是最多,看着一束一支的石乳,奇形怪状,像树枝,像竹笋,像动物,像珊瑚,像冰雕,在各色灯光下简直活灵活现,千姿百态,浑然天成。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欣赏这些石乳石笋,因为石洞深处有龙,我要寻找游龙真面目,便加快了脚步。走了不知多久,小路突然拐个弯,外面一线刺眼的阳光,映照在出口的石门上,门口的石板上留有一首诗: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此处无龙,龙在天上。“真是奇怪,这首诗为什么不写在入口?”我问自己。“观龙非本意,花草也有情”我安慰自己。因为,这里的风景独好。高大的常绿乔木与浓密的灌木丛紧排两行,高山矮石相依相偎如恋人,古屋凉亭错落有致,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葱茏,可谓是:小河流水轻舟慢,隔岸人家喜洋洋。脚下一条宽敞的大路通向远处的村寨,布依寨。布依族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板房,石地板、石柱子、石墙、石屋顶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节约木材,环保低碳,不怕火灾,坚固耐用。在贵州南部的布依寨,是一条经久不衰的靓丽风景线。走进布依寨,前面一个门楼后面一个院子,四周都房间,看到满地不规则的石块,突然有一种脱鞋赤脚步行的想法,想亲身体验一次漫步石板房的脚掌冰凉感觉。大门上方挂着两个妖怪一般的木雕面具,屋里的布置也是简陋,一个头裹蓝布,身穿黑衣,脚脚草鞋的阿姨,静静坐在墙角用放大镜研究黄历,聚精会神,对我们的到来都没有察觉。客厅里一张醒目的神台,供奉的观音菩萨。两旁的木雕千人头像,面目狰狞。案桌上一盏油灯,佛具不多,卜卦用品两三件,可见布依族人民非常信鬼神,崇拜教会与祖先。里屋一黑漆木床,一辆纺车,一个火塘与烘干架,一个石磨台,几个泥坛土罐。其中一间特别别致的房子,就是手工编制坊,门口两个篾条编织的斗笠上写着“竹编”。进入敞开的门,里面的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竹条工艺品与古董,杯子,扇子,毛笔,乐器,首饰,动物十二生肖,画卷等等不计其数。墙上挂着的是斗笠,草帽,草鞋,背篓,竹筐等,标价不一。旁边一个中年女子在津津有味绘画竹片上的图案,对于来客提出的讨价还价,表示可以商量。细看这些工艺品,格外精致,每一件都是爱不释手,放在手心便是块宝,甚至草鞋也是珍品一样。绘画雕刻的图案色彩鲜艳,俱手工制作,饱含智慧善良心灵手巧,有较高的民间艺术收藏价值。正在琢磨眼前的这双草鞋,跟我的脚一样大小,39M,不禁想起当年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草鞋,是否就是这个摸样,不过是一个实用,一个参观实用罢了。想着想着,隔壁的屋子传来了欢快的鼓声,听说是瑶族村寨的歌舞汇演。绕过几座石板屋,走进广西河池瑶族民居。这是一个乐观豁达热情古朴的民族,男的耕作狩猎,女的纺织刺绣,晚上聚会把酒当歌。其服饰都是头缠布带,身穿无领马褂,月牙挂饰,玉器耳环样式较多,脚穿布鞋。长期居住在岭南一带,为我国国家统一多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瑶族历史文化丰富,风俗,歌舞,服饰五彩斑斓。其中“耍堂舞”“长鼓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瑶族文化的一株奇葩,俱岭南文化画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瑶族体系最繁多,有过山瑶,盘瑶,平地瑶,高山瑶,八排瑶,蓝淀瑶,茶山瑶,白裤瑶族等,瑶族人民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地。走进瑶寨,土木结构的吊脚楼,远看就是多出一个屋顶,别具匠心,近看就是有许多柱子支撑起来的房子。褐色屋檐下面挂了长长一串玉米,大蒜。听说瑶寨人民居住在崇山峻岭之外,很少跟外面的人来往,对耕作纺纱比较精通。可想高山瑶红脊十三梯田,怎么就是那么美丽,富饶。一层一层,一片一片,一山一寨,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歌声嘹亮,就如世外桃源,那么安逸,让人心旷神怡,仿佛那些梯田阡陌就出现在眼前,让人突然有了一种罢世归隐念头。瑶族民居的房子挺宽敞,门口的原始耕具,插有羽毛的斗笠,就是他们开天辟地的宝典。屋里的左侧,会有一个大酒坛,肯定对酿酒颇有研究,想必那些闻名的瑶族米酒是如何的美味,便会勾起游客的食欲。酒坛旁边有两个长鼓,高矮不一,鼓面都磨损泛白,看到这里的火塘,便会联想到晚上的篝火晚会。一边喝酒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是多么的惬意,这个风俗跟壮族挺相似,不同的地方就是瑶族采用的篝火晚会,壮族的是对山歌,同时新娘出嫁穿红衣,而不是黑衣。瑶族民居的厨房跟汉族民居颇相似,你看走进厨房,可以看到一个双锅灶台,两个大铁锅一支铁锅铲,灶台上面摆一个油罐、一盐罐、一个木瓢,一条黑烟囱伸向屋顶。屋后的杂物房与水井,比较宽敞,窗台木板已经破损,斜挂几根蜘蛛丝,在风里摇摆。一口古井如水缸大小,清澈见底,井壁四周长满青苔,一枚飘落的黄叶,弄皱了水里入迷的影子。对于外国游人,对这些古朴的农家,似乎没有意思。但是对瑶族人民的吃新节、祭生节(祭牲节)、分食死人的传说、悬棺之谜、神树之说倒是挺感兴趣,可是里面的瑶民拒绝解释里面的奥秘,表示对于此事无可奉告,就是瑶族的风俗之一。当瑶族民居旁边的村寨传来一支芦笙、笛子声音时,路上的外籍游客便快步走上上面的寨子——苗寨。苗寨,桂花飘香,香溢满路如痴如醉。溪水潺潺,流入心间心旷神怡。苗族民居,印象最深的就是苗银、苗医、苗岭飞歌、安宁(苗家女)。苗族有苗文拼音与图文方案,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从事农业,油茶、桐树、漆树木业等。房屋均采用吊脚楼,跟水族民居相似。苗家阿妹擅长刺绣,纺织,苗服款式繁多,色彩艳丽。唐代诗人杜甫诗里写道“五溪衣裳共云天”。光是妇女衣服就有100多个款式,系中国民族服饰之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盛装”,仅仅插在发髻上的银饰品就有几十种。苗人喜食酸味,喜欢喝酒,以酒示礼、以酒传情。喝酒随时间,地点不同而礼俗不同。有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充分体现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其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隆重的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经过一面巨型大牛角鼓,就踏入苗寨大门,里面立即闪出一个身材苗条的苗族女子,体态轻盈,身穿苗服,头戴苗银,踏步而来迎接我们。跨过平安桥,就是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大堂里中间放一面红漆龙头牛角大鼓,龙头张开血盆大嘴,露出两排锋利獠牙,鼻孔上插一支长长的野雉鸡尾毛,额头上明显一个“王”略显霸气,旁边的两个小铜鼓相当醒目,四条黄色竹棍斜靠着屋梁,竹条中间吊一节绿色斜口毛竹筒。苗家阿妹介绍,这就是苗年时,为了慰劳耕牛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耕牛鼻子上抹一点酒,以示尊重。然后就击鼓吹笛,提马灯,唱歌跳舞。左边的模特身穿蓝色苗服,头戴红色幔条围头,脸冷若霜。靠墙的玻璃柜里,整齐陈列一行苗家阿妹亲手刺绣的布鞋垫,苗帽,苗服,线条粗细精密,色彩鲜明,奇花异草,飞禽猛兽,栩栩如生,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着力仔细,让人不得不惊叹苗女的高超手艺。墙上挂着的苗银帽,更是精美极了,圆圆的帽沿上雕刻图案清晰,纹路细密不乱,细如发梢,插上一片一片银叶子,叶脉均匀可分,密如针挑。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每一个角度,都是那么逼你的眼。谁也无法相信,眼前这绝世珍品,竟出自手工制作!红鼓右面的模特身穿红色苗服,脖子上挂一串苗银,闪闪发光,头戴椭圆红帽,红帽边缘吊满银饰,表情僵硬。墙上挂红黑两套女子苗服,上面的刺绣图案精致细密,花鸟虫鱼,各有含义,如鸳鸯代表爱情,日月象征尊重,花朵代表美好生活等等。而且在大图案上面,会有意绣上银饰,金属跟彩线就这样牢牢黏在一起了,轻轻一晃,就哗哗作响,由不得让人佩服那种毅力与耐心。据说,苗族苗银自己的文字,她们就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美丽的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苗人久居深山老林,对医术颇有研究,尤其是外科,几乎人人皆医。连医学鼻祖华佗也赞美苗医的精湛。苗族人民天生一副百灵嗓子,个个能歌善舞,听说哪一个人没有学会唱歌跳舞,就面临找不到对象的危险,听到这里冷不防吓一跳,咱得赶快学唱歌去。苗家飞歌,苗族最漂亮的一道风景。看看屋后的广场上苗家阿妹,阿哥正在演出一场芦笙舞蹈,阿哥吹着芦笙领舞,阿妹与游客手拉着手,一起围着牛头旗杆跳起芦笙团结舞。芦声阵阵,混合苗饰声声,大家都似乎很陶醉,将舞场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主持人解说,跳舞完毕后,单身男士可以领着自己喜欢的苗家阿妹去约会,单身女生可以领着自己中意的苗家阿哥去私奔等活动,游客兴致更高,几乎全神贯注那些青年演员,生怕错过这个大好时机。这时,我发现二层木楼上的你——安宁,在注视着什么。身着红色鲜艳的苗服,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的瓜子脸,唇红齿白,高高的发髻上插一朵百合,如一尊女神。路人告诉我,这就是美人眺,候情郎,也是苗家风俗之一。走下苗寨,就是苗岭小学。一个狭窄的屋子,分两个教室,一个教师宿舍。左边教室里,六张木桌子两排放,每张课桌上放一本发黄的课本,讲台上的书本已经破损严重,无面无底,黑板上还留在一道三年数学题。右边的教室里一半是学习园地,墙报墙画,一半是学习珠算的课堂,看桌凳上的灰尘,就知道很久没有动了。隔壁的教室房间,一张古木床,陈旧的蚊帐,一方桌一开水瓶,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旁边一本教科书,墙上一张毛主席大头像,这是唯一的有彩色的装饰物。看到这张画,老师就再也不会寂寞了。后门就是一阳台,下面是风情河,站在阳台,风景秀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我随即写下小诗:入苗寨,听飞歌。上木屋,戴苗银。依楼听风雨,雨落清池。推窗望日月,月挂树梢。在南国的景区里面,突然冒出一个袖珍学校出来,不觉得奇怪么?要知道,这是走进苗家最近的途径。我认为造物主如此构思创意,丝毫不违背自然,反尔多一份自然美,少一点认为的造作。走出这扇门,我就不敢往前,我怕失去这种美。淳朴善良的苗族人民,热情的苗家阿妹,色彩斑斓的苗服苗银,动听的苗岭飞歌,这一切一切,何止是一个美字能形容?村寨里面,路旁青草依依,盛开的花朵就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眼前的葡萄架上,就是鲜花的海洋,分不清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一个牛头马面的面具,四把明晃晃的砍刀分两边。这就侗寨的村口,特色的迎宾仪式。未入侗寨,先闻水声,后见水车。一点也没有说错,小路一转,哗啦啦的流水声就从葡萄架底下徐徐歘来,三个大水车就迎面扑来。走近大水车,发现这些水车各有用途,或由于运输水流,或者用于连接石磨房。水车就代表了整个侗寨吗?不是,应该是风雨桥与鼓楼。大水车旁边一座巨大的雕花木桥横跨风情河,桥身桥架桥顶都是木材结构,桥顶设计完全采用房顶技术,屋檐下面挂上灯笼,红红的,一个,两个,一行,两行,美丽极了。这个环境,非常适合男孩女孩约会,凭水临风,优雅别致。桥面上还故意放两排木凳,用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或路人乘坐。着就是侗寨大名鼎鼎的风雨桥,里面的传说故事还真不少。站在桥头忽然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情画意就在眼前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雨桥头,就是一座八角大楼,纯木材仿古塔结构,每个角弯弯朝上,似牛角。柱子,屋檐上绘画上去的飞禽走兽,游龙惊凤图案,活灵活现,巧夺天工。一看就知道侗族人民是天生的建筑设计师。鼓楼里从底层到顶层,都放有几面大鼓,主要是节日喜庆,竞技,庙会活动时使用。鼓楼旁边的沙滩上,一座刀山,矗立地上,两侧的弯刀均已生锈。四条三角旗布绳从地上拉到刀山顶,轻风吹动三角旗,仿佛就看到侗寨人民在击鼓鸣号,比赛选手参加赤足攀爬刀山的竞技的壮观场面。由不得连连称赞他们的勇敢。听说,有一种人不勇敢,也不伟大,一起可以赤足上刀山,那就是神功护体的巫师。每逢年过节,村民便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侗族的房屋都是采用杉木建筑,凭着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勤劳聪明设计了一种特别的木房子,就是围着鼓楼放射性修建,层层建筑,如蜘蛛网形状。因为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灵魂,是侗族的标志,在人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此设计,象征了团结和坚强的凝聚力。木屋杉树柱子,杉树木板为墙,杉树皮封顶,俨然是杉树家族,极富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屋形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有些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这种民居楼上住人,楼下养鱼,人鱼皆欢,相映成趣,何时想要吃鱼,揭开楼板,伸手可得。就连吊脚楼粮仓,也是别出心裁,建筑在水上,有利于防盗,防火,防鼠,防潮。侗族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遥远的侗族地区,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广泛,多为多声部无伴奏,大歌就是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中国地方文学与音乐反面,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许多文人墨客都出自侗族,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造诣。除诗歌外还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侗戏等远近闻名。像善良的侗族人民农忙之余,也会有些刺激的活动节目,就是斗牛,放烟火。不过,这些还不算是特别,特别的民族村寨就知隔壁——摩梭族。摩梭族就是世界上唯一不用结婚,而用走婚的民族。在云南丽江之北的泸沽湖畔有一支游牧民族,终日过着放牧,捕鱼,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走进摩梭民居,可以充分体会善良的母性氏族社会的纯真。摩梭民居就在侗族民居附近,门口会有一个白骨森森的玛尼堆,正在燃烧木柴的玛尼堆上方白烟扶摇直上。一条条绸布风马旗带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吹向远方。摩梭木屋正门上方一个巨大的羊头,花脸白纹,披着红布带,似乎永远都有一种无法读懂的神秘。摩梭民居也是木材修建的房屋,考虑到家里人口较多,五代同堂不分家,特意修建的是四合院形式的两层木楞屋。轻轻走进木楞屋,里面就有一堆摩梭男女在聊天,谈得正是投机。其中一个头戴牛仔草帽,身穿大袍花卦,脚穿高筒鞋的大胡子摩梭人,他介绍说就是这里的主人——舅舅。开始给我们详细讲解摩梭人的习俗。要不,我看到天亮也不会理解的。方方正正的大房子,中间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右边的第一个房子就是客房,里面灯火通明,木桌子,木壁柜,木地板,木墙上挂着弓箭,刀具,酒葫芦。中间靠墙一个神灶,面前是茶具,茶具简单,用煤油炉现煮现喝的酥油茶。他领着我,脱鞋席地对视而坐,这样我就是嘉宾。从美丽的泸沽湖畔的美丽风光讲到放牧的生活,到走婚的爱情,就是男女终身不用登记结婚,但须有感情基础,就是要会讲故事,唱歌方能博得女子芳心,男人白天捕鱼打猎晚上去女孩家住,次日返回而不用承担抚养孩子义务的一种风俗,当然小孩也是跟随母亲姓,有舅舅抚养成人。这样一来小孩没有跟谁父亲而住在母亲家,甚至谁是爸爸也不会知道,会使家庭成员迅速增长,必须有大房四合院才能居住,祖母太善良而不允许分家,使得祖母在家庭有最高地位,掌管家庭大权,舅舅就自然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挣钱养家,但也有一定权力,则发挥在盖房子的工作上。当然夫妻关系靠感情维系不安全,也常常因为不和,而夜不走访或者在房间门口放双男鞋而拒绝,任何人都不怨恨不妒忌,重新唱歌说故事另找一个,相当自由随缘而行。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奇特的走婚风俗,真的有点不可思议而又相当羡慕。因为主人介绍摩梭姑娘自古多情且主动,由于青山秀水的滋润,姑娘容貌俊美别有自然风韵,这是凌驾外族女子之上的一个优点,所以摩梭族的爱情故事便是精彩动听,说了一代又一代。走出客厅就是纺织房间,厨房,未入厨房先闻鱼香,就是摩梭民族的一个特色,他们成天就是驾驶猪槽船捕鱼为生的生活。当然对饮食还是挺有研究的,自制的美味佳肴猪膘肉,苏理玛酒,酸鱼干,猪肠血米,牛头饭似乎就在眼前。隔壁就是一农具房,两间杂物房,楼上就是佛房经书房,摩梭是个非常迷信的民族,禁忌特别繁多。左边就是祖母的家长房,和舅舅房。右边就是三间女儿房,这就是闻名的花楼,有独立的楼梯上落。房间不大,里面的梳妆工具,刺绣工具也齐,精致的小木床很窄很短。走着走着,想着神秘女人家庭,想着风景秀丽的泸沽湖泊,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基督教的诺亚方舟,喇嘛教的晨钟暮鼓一样让深深向往。当林间的小鸟唤醒沉迷女儿国的故事,留恋祖国西南部的巨大珍珠泸沽湖秀丽风景的我,很不甘情愿告别木楞屋,俨然一副不知酒醒何方的感觉。因为,走出这个因为美丽而虚幻,因为古老而脱俗的民族。一会儿又进入另一个原始部落,就到了纳西族民居。了解金沙江和梦中的天堂香格里拉纳西民族的习俗。纳西族的房屋跟摩梭族民居基本相似,服饰也大体相同,生活方式都是蒙古族和摩梭族一般游牧生活。就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度跟摩梭人阿夏走婚不同。纳西族就这样站在蒙古族与摩梭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夕阳西下,纳西族民居是金黄的斜阳下略显神秘庄重,总是在某个角落就可以发现这个茶马古道的神韵之音。不必说门口的门神和甲骨文蘑菇伞、不必说水池里的千年神鬼、不必说墙上的驱鬼袍。单层木楞屋呈现黑色主题,左边是大厅,依次是佛房,主人房,女儿房,厨房,杂物房呈口字形排列。大厅门里门口,墙上房顶,窗台桌上都是颜料绘画,人物、动物、花鸟虫鱼,惟妙惟肖,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游客一看就爱不释手,其中大厅中间一幅卷轴画《神路图》表现了天堂,人间,地狱的生活,是一幅闻名遐迩的千古名画。一看就知道纳西人民的丹青妙手,技艺高超,令我惊叹不已。大厅外墙上的东巴文诗歌作品,则无法读懂,面对这些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象形文字,隐隐懂得这个民族有着热情,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听说纳西族人民,在东巴经中记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家,历史记载,纳西族东巴舞在内容和历史方面,都超过了保存在西班牙的最早的舞蹈。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纳西族的东巴舞,但是可以肯定,非常值得期待欣赏。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最吸引外国游客,看这些女生导游,总是乐此不彼介绍一个又一个景点的来龙去脉。虽然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看他们时而眉开眼笑时而诧异的表情,就知道他们眼里的中国民俗,会有多少历史文化值得他们去追寻。往前几步小道右侧是一条长长的百姓街,主要经营旅游工艺品,名家书画等等。左侧是一座矮山丘,荒草凄凄占尽山梁,灌木层叠似伞,满眼苍翠。几颗高大挺拔的橡树,独树一帜守候山腰的矮房——哈尼族。一个属于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农村民族。一座褐色土木结构的楼房,尖尖的房顶似碉堡形状,呈四斜面,或许这就适应原始森林的环境。门口几个玉米垛,储存干粮使用。房前房后均栽种茶叶,木瓜。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听说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他们平时喜欢煮茶,就是将生茶叶带枝放入锅里煨煮,每日只煮一次只饮一道,跟汉族人民平时泡茶明显不同。走上哈尼寨民居,看房间比较阴暗潮湿,房间相对比较小,厨房较大,摆设很少,火塘特别多,似乎不同的火塘用途都不一样。他们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是火神赋予,对火很是敬畏,必须保持长久不息。火塘不仅要天天烟火不断,而且不能混用,一般一个火塘煮饭、炒菜,一个火塘蒸肉蒸粽等,还有一个火塘煮猪食,从不乱用。本地居民介绍,这是一个风俗禁忌非常繁多的民族,每年分为冷季、暖季、雨季三季,每个季节又分四个月,就是四个节日。每年有两次过大年的习惯,每个大年节日持续六七天,加四个季节节日,五大民间通俗节日,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聚会度过。他们热情好客,远近闻名,全由男人陪桌,以酒相迎,以肉相待,不分身份贵贱尊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民族好伟大,就算是深山老林的简陋木楼,也赛过高楼大厦的辉煌。哈尼族十分重视婴儿出生和男女婚恋活动,婴儿视为上帝赐赐予,故显尊贵无比。从母亲结婚到生儿育女,繁文缛节数不胜数,甚至进村都不能穿上衣等等更是难于理解。而男女婚恋活动,则是套公式一样,云南红河上的青年男女往往于抽签配对的方式来决定:从男方出资请烹调厨师,杀公鸡,煮肥肉,泡糯米,打酒,炒菜,布置红鸡公螃蟹宴,荷叶装糯米配菜送女孩等等,然后对歌起舞,不醉不归,尽兴方散。最后是抽签爱情犹如上帝旨意,风格特别,往往这样也是挺幸福的。有些游客还调侃跟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把这蛮有意思的风俗搬到深圳来,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抽签对号入座。慢慢踏下哈尼寨的石梯,风吹路边的小树沙沙作响,宽大的芭蕉叶如挥动的手,感觉身体轻了许多,好像做了一回远方客人。走过许多村寨,看过了许多风景名胜,扮演了许多角色,就是没有真正见过伊甸园和亚当夏娃。就在哈尼寨山背,就是一片高大桉树林,树林深处隐约可见一竹楼,门口的木牌坊特具风格,一个木头制作的牌坊树皮盖顶,两旁还挂着红花红带,旁边的铜像就是赤裸裸的亚当夏娃,不由想起这就是爱情王国伊甸园。旁边的拉木鼓就是最好的证明。拉木鼓就是为了祭祀亚当夏娃祖先的,他们认为祖先平时在天上,只有听到拉木鼓声,才会下凡间来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佤族民居是最简单的竹楼,由竹片,竹篾,竹竿,竹枝和茅草搭建中间腾空的两层房,大体跟傣族竹楼相似,但是里面几乎空无一物,无桌无凳,无床,无被褥,睡觉就是一块木板,只有麻布当被盖,木头当枕头,和衣而睡。受亚当夏娃的影响,这是一个最保守的民族,男女没有确定关系之前,绝对不会单独行动的。他们的起居饮食都是比较特殊,喝的是苦茶、茶膏。喜欢嚼槟榔,喝泡水酒,吃昆虫,虫蛹,蛇,老鼠的习惯。对辣椒情有独钟,民间说法“无辣吃不饱”,一天吃二餐,都是米,菜,油盐一锅熟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佤族人们认为古铜色肤色是最美的颜色,地处西南澜沧江地域,日照时间较长,佤族儿女肤色较黑,除了牙齿,甚至嘴唇都是自然黑,美的可爱,男人头发挺长,扎辫子也都很正常,不过那都是没有结婚的象征。佤族民居屋旁,有一幅历史名画——沧源壁画。就是垂直的岩壁上做画,涂料比较讲究用赤铁矿,虫胶,动物的血混合而成。所以壁画成赭色,图案立体感较强,都是一些五官不清的人和头尾不齐的动物。虽然我们都不懂画里的含义,但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佤族人就懂得描绘这样一幅古朴,形象的原始生活百态图,足足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值得敬佩。这幅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佤族子孙一直当是神供奉,还深信自己就是石洞里钻出来的人。看过佤族民居,好像是这些怒江与澜沧江旁的佤族人给我上了一节难忘的历史课。说到历史,难免想到北国雪花飘,南方纸扇摇。你看,前面的一个景点就是天之涯,海之角的高山族、黎族村寨。放眼椰林婆娑,槟榔树,芭蕉树,剑兰,紫竹相映成趣,造物主的神奇与恩赐在这里一览无余。高山族的圆形木楼如炮台一样,孤零零的,高树矮竹的剪影舞动了木楼的身躯,在路旁的池塘边上等候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面孔。门口的空地上,插着一个个尖尖的木牌,木牌上绘画的是妈祖,佛祖,菩萨,运财童子等图案。走上高山族木楼,房门紧闭,透过门缝,可见里面的茶具,佛具,乐器均齐。遥想阿里山的泉水甘甜,阿里山的姑娘俊俏,小伙壮实。可是无法深究,毕竟这里没有工作人员值班。——听说去参加邻村黎寨跳竹竿舞去了。看来,高山族村寨的内在美,对我只是眼前的海市蜃楼。记得老师说“台湾岛与海南岛,就像祖国的珍珠与玛瑙”,就连高山族与黎族风俗也基本相同。主持人介绍他们吃的是竹笋,住的是竹楼,睡的是竹席,吹的是竹箫,跳的是竹竿舞,俨然就是一个翠竹青青的世界。转入黎族村寨,一个巨大的船形屋就跃入眼帘,就是船一样形状的木房子,木柱子着地,支撑起一楼的竹条拼接的地板,屋梁均用毛竹竿搭建,茅草铺顶两边分,坚实耐用,成本较低。此屋是为了纪念祖先刚来海南时避雨靠岸而定居的,所以船形屋就象征了黎族的历史文化。一般船形屋,不是用来居住的,是用来招待宾客,喝酒设宴,集会等。居住都是用旁边的大蓬屋,这个屋子是两层竹木结构,屋顶是长长的茅草一边倒,一楼厨房,二楼住人,依次是主人,老人,长子次子。一下子疑惑了,黎族女儿住哪里呢?大棚屋后面还有一个别致的正方形小小竹楼,竹枝,竹柱子,竹条,竹线,竹篾,竹叶铺顶。慢慢走上曲折竹梯,竹门敞开着,里面的房间很小,刚刚好放一张床,一张竹凳,一双竹履,一套女孩衣服,一顶竹帽,一盏竹筒灯,一扇竹窗对着大路,窗外的竹栏阳台仅仅可以容纳两个人……俨然一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房,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设计修建的佳作。得知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孩谈情说爱而精心设计的,这不会是童话故事里的浪漫两人世界么?原来,黎族人民谈恋爱还有那么多讲究,挺新鲜的嘛!看完房屋,看演出,似乎就是这里不变的定律。露天广场上站满了五湖四海的游客,绿色的提地毯上面四个黎族阿哥身穿黑色无领马褂,头戴白鹤羽毛花翎,扎一条蓝色布条,赤着脚,手持长长的竹竿。后面跟着四个身穿红色短装短裙的黎族女子,头戴银饰,脚穿黑色刺绣布鞋。然后阿哥两边排开,当凑起轻快爽朗的音乐是,开始举起竹竿跳起舞,每个男子旁边就有个女子围着旋转,扭动纤瘦的身子,踏起轻盈欢快的舞步,她迷人带笑的眼睛,鲜红的嘴唇,洁白的牙齿,再看会勾走游客的魂。竹竿在上空交叉出许多图案,下面的黎族男女就变化着不同的舞蹈。一首爽朗音乐过后,便开始激昂动感的音乐,男子把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跳舞的女孩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完整,那么软软,那么干脆利索。莫非就是这支漂亮的舞蹈,留住众多的游客?如此热闹的场面,光是唱歌跳舞是不够的,热带水果般的热情仿佛就写在黎族儿女的脸上。跳舞过后,就是游戏节目时间,飞陀螺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平时玩的陀螺都是园锥形的陀螺,主持人介绍说这里做游戏都是怪陀螺,外形像灰色田螺,可以翻跟斗旋转,同时还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和荧光,散发香味。说完就请上两位游客,一男一女现场感受这种飞天陀螺的刺激游戏,谁抽打的陀螺转得久就可以拿到黎家的礼物一份。在主持人的指引下,游客与两个黎族族儿女一起,两人一队开始挥动长鞭抽打陀螺,一个,两个,三个……六个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陀螺呼呼在地上旋转起来。有的像小老鼠打圈,有的像台球在跳,还有的原地不动冒着烟。其余的几个黎族儿女就在周围击鼓吹乐助兴,主持人一边解说打陀螺的好处,一边解说陀螺的名称:木陀螺、竹陀螺、贝壳陀螺、公主陀螺等。一边变戏法似得从后面的大棚屋里喊出一个头戴大花帽,身穿红色衣服的小伙子,他张开双手端着盘子,嘴上咬着一条木扁担,在游戏中间半蹲着。在黎族小伙一声口哨后,挥动长鞭的黎族女子即扬起长鞭对准一个黄色陀螺轻轻一挑,黄色陀螺就魔术似得飞上了小伙子的盘子上。接着又是一个跟一个跳上扁担上。就这样六个陀螺都全部停在红衣小伙子的道具上,立即赢来了台下的欢笑般的掌声。就这样两个参加游戏的小组都没有胜负,当然都拿到了黎家特别的礼物——椰子一个。然后又请上两名游客来参加节目,一男一女,对面站着,伸出右手,十指并拢,如碗状。然后一个黎家少女马上从楼上跑下来,在五六米外就扔出两个绿色陀螺,陀螺就如如磁铁吸处一样,落在游客手心里打转,如一只跳芭蕾的小女孩。然后主持人又拿出两个白色的羽毛帽子,给两个游客戴上,单膝下跪在地上,面向观众。后面的两个黎家小伙子,使劲搬来两个巨大的陀螺,有脸盆那么大,介绍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陀螺,足有50斤重,整的他俩直喘气。说到要把这两只陀螺放到游客头顶上去,游客吓得大惊失色,抖了起来。八月的天气宛如孩儿脸,说变就变,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刚刚还是余晖脉脉,一下子就下起了小雨。不多时,游客就如兵败四处逃窜,飞陀螺游戏结束。真庆幸自己带了一把陈旧的紫色雨伞,这话总算派上了用场,要不我还真嫌弃这丑陋又多余的东西。撑一把紫色小雨伞,漫步在林荫小路上,看到风里飘摇的小花,听着沙沙的雨点。一直走进朝鲜族(高丽族)民居,雨中的朝鲜村寨更显幽静。由于没有游客,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单调。小雨很快就停了,仿佛是老天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走进这座平地而起的高丽族民居,石砌墙根,土砖砌墙,木材搭梁,屋顶盖瓦,檐四角翘起。曲尺七字形矮民房,白石灰粉刷,屋檐下吊着一排蓝红灯笼,一串串辣椒干就是唯一的风景线。外面看来我挺熟悉,跟我们家乡的房子外形挺相似,但是里面倒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对这个长白山脚下的民族文化,我十分陌生。试着走进这里的房间,脱鞋与行礼就是第一个步骤,然后依次而坐,男左女右就是第二个步骤。房间里面有平地炕,炕下有火道,这样可以保持室内四季如春。房间里壁柜特别多,几乎没有看到多余的衣物在外面,墙角的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等乐器较多房间里没有凳子坐,需要盘膝而坐,这是第三个步骤。见到老人,要让老人先说话,这是第四个步骤,进入房间要看墙上的学校奖状,仿佛就是告诉我们“宁可啃树皮,也要上大学”重视教育传统,这是第五个步骤。听主人介绍朝鲜族人民喜欢体育运动如跆拳道,摔跤等,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旋律流畅婉转,特别是民歌自然流畅,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像许多艺人如崔健、崔金浩、金海心等都是朝鲜族儿女。同时朝医也是我国发展成熟的民族医学之首。跟随主人参观厨房饭厅,厨房里几乎都凉拌冷面等,烧烤工具挺齐。饭厅里的木桌凳较矮,几乎席地而坐。桌子上的碗筷摆放是教条死板的规定位置从筷子、碗、菜盘、汤盘、调味品,一个都不能混乱。用餐时必须让老人先动筷,依次是年轻人,小孩等。我觉得这个民族礼节复杂,过于程序化,于是没有更深入研究咨询。走出朝鲜族民居,就是陕北民居。一个黄土高坡上的窑洞,远望黄色窑洞墙上挂着许许多多的玉米,苞谷,辣椒,南瓜,大蒜头,几个房间门均贴上了红对联,一看就知道是个丰收年,喜气洋洋的气氛。近看篱笆院内许多人在玩耍,大人,小孩都是那么投入。玩辘轳打水,推碾子,拉磨,滚铁圈,踢毽子。好像这个民家就是一个悠闲热闹的村庄,一堆黄泥土堆上挖一个门,就是陕北人家,连装修的费用也省了,更是别具风格,别有心思。从左到右,依次是主人房,婚房,厨房杂物地窖房如此简单,但是放眼尽是黄泥土,仿佛就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走进主人房,光线很淡,若不是开着灯,我怕连墙上的毛主席在延安的相片也看不清。房间呈长方形,门口就有一扇小窗户,窗户上挂满了五花八门图案的剪纸,玻璃片上就是一个红色贴花《年年有余》。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摆着油盏,一支旱烟筒,一把金属手电筒,一本毛主席语录,和发黄的公元一九九零年日历一本。桌子正上方挂一个黑色发条式古钟,我心里纳闷:这不是博物馆古董文物吧?最里面就是最大的摆设:一张炕床,占去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炕上的被褥枕头均有手工刺绣图案,枕头旁边有一个竹篮,里面的针线,剪刀,锥子,蜡烛,红纸一应俱全。——可能就是这个竹篮陪伴了窑洞妇女的寂寞时光。隔壁就是红彤彤的婚房,红色的灯泡,红床单,红枕头,红盖头,红绣鞋,红花瓶,红剪花,红木鼓,红枣粒,红酒壶,红鸳鸯,红红的囍字墙上贴、梳妆镜上贴、柜上贴。窗户上吊着的十二生肖剪纸简直是维妙维肖,精致极了。看看镜中的我,也是满脸通红。看到如此佳境,肯定要在红红的婚床上拍张相片留念的,坐在软绵绵的床头,骨头都酥了:新婚洞房花烛夜,佳人与才子。春宵一刻值千金,岂能没新娘?入婚房,坐婚床,仿佛做过一回新郎,在人间过了一千年。走出房间,窑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风景都是那么漂亮怡人。杂物房里就是地窖,里面都是大罐小坛的谷物薯类。酿酒的工具,制作豆腐的石磨和灶台均拭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木桶,瓜瓢,碗筷摆放的井井有条,一看就知道是持家有道好能手。屋外半墙上一个小小的土地公公神台,灯火不灭。或许就是遥远的陕北,黄沙漫天没有上帝与神仙,供奉土地神祈求丰收太平年,人丁兴旺传闻吧。跨出篱笆院,告别了陕北窑洞,不舍不甘。前面,又是另有广阔天地:蒙古族。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步入蒙古族村庄,踩在绿草茵茵的小路上,软绵绵的。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雪白蒙古包,一辆勒勒车,一个射箭场,一个神炉碑,上面两支明晃晃的月牙刀长枪,草地上几匹瘦马在悠闲啃着青草。这又是一个没有工作人员介绍的景点,我们一到蒙古包帐篷前面,立即迎来几个头戴黑褐色披肩帽,身穿长袍,腰系宽腰带,脚穿牛皮高筒靴的牧民问是否骑马,20元一圈,第二圈优惠。当我们都表示来看看蒙古包的布置,他们立即扬长而去。我随即走进一个敞开门的蒙古包,偌大的圆帐篷里亮着灯,开着冷气,还算舒适。细看帐篷是有许许多多的圆形柳条棍斜编织而成,衔接处用绳捆绑,屋顶呈圆锥尖形,用毛毡围盖。听说这房子的优点第一就是拆装容易,只有两峰骆驼或者是一辆双轮牛车就能将整个房子运走,然后两个小时就能搭建起来。第二就是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室内空气流通,不怕风吹雨打,真是宜商宜居多用途。想想这些骄傲的草原骄子对设计帐篷还是挺精通的。屋里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墙上挂些镜框和招贴花。屋正中央就是一张矮桌子,用于冲泡奶茶使用,因为没有主人,要不肯定可以亲口喝上一碗大草原的香奶茶、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奶制品,原汁原味,仿佛就闻到了满屋子的羊奶香,好想伸出双手去接一杯奶茶和来自契丹儿女崇高的传统礼节、哈达。屋内的布置挺简单,茶桌后面就是神位,上面的头像是苍狼与白鹿,神下龛面摆了九只碗。据说这九只碗表示祭拜天、地、佛、鬼、活人、山、坟墓、水神。两边就是几个柜子,被一些衣物塞得满满的。右边的墙上挂着弓箭,宝剑,貂皮,牛角号,酒壶。左边的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一顶翻檐尖顶帽,和一串挂饰。寻乌一中高一:曾德金1200字以上 高一 写景
-
福清春节生活作文导语:大家了不了解福清春节生活有什么样的民俗特色啊!下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福清春节生活。福清春节生活作文600字一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福清春节生活作文600字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题记一阵风吹来,感觉暖暖的,不用说,这一定是春姑娘带给我们的新年礼物——春风。它吹走了过往烟云,引来了新年的笑脸。啊!盼星星,盼月亮,咱总算盼到了春节,福清地区的人民也开始演奏起了四部乐曲,庆祝春节。第一部:奏鸣曲腊月初旬,大家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家家户户都要除尘。这不,我们家也开始忙开了,该拖地的拖地,该擦桌的擦桌,我也不例外,我负责清理蜘蛛所吐的丝。好不容易找到了蜘蛛丝,我正要清理,妈妈喊住我,只见她拿来一两片竹叶,绑在扫把上。我疑惑了,问:“绑竹叶干啥呀?”“这是我们这儿的一个习俗呀!这样才可以把家里的污秽都清理出去。”“哦!我懂了。”我拿起绑着竹叶的扫把,小心翼翼地清理完了蜘蛛丝。“初奏鸣曲”就在忙碌的一天中响起了。第二部:交响曲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呢!呵,不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我和妈妈正走街串巷,购买年货。篮子里装满了食品,有:年糕、麦芽饼、花生酥、菠萝……咦?菠萝?“妈妈,你平时一向不喜欢吃菠萝吗?今天怎么也买了菠萝呢?”我调皮地问道,“呵,菠萝的谐音不是‘旺来’么?用意不就是希望来年家旺人旺啊!而甘蔗则是节节高。”“原来人们借水果寄托着美好的祝愿呢!”听人们买完年货的欢声笑语和小贩的吆喝声组成了优美的交响乐。第三部:欢乐颂春节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莫过于吃年夜饭了。知道年夜饭中必有什么吗?那当然是鱼啦!年年有余嘛!桌上除了鱼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让人看了都会“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咦,家常菜萝卜怎么也来凑热闹了?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吧,在我们福清,它称“菜头”可以带来好彩头哦!瞧,连年夜饭都有这么多讲究,有趣吧!品尝着这些饱含美好祝愿的美味佳肴,心底的欢喜溢满全家人的笑脸,此刻,大家心中必定都流淌着那曲欢乐颂吧!第四部:摇滚乐“噼里啪啦……”,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的同时,大家燃放起了鞭炮,烟火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同时烟火也满载着我们的祝福送向全国各地,鞭炮声与烟花的喧嚣声响彻云霄。在激情澎湃的摇滚乐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1200字以上
-
研究民俗——春节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高一:王一鹏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
春节民俗作文八篇本文是关于民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下面是关于春节民俗作文八篇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土家族的春节民俗】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的春节民俗吧。除夕的中午,我见奶奶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除夕的下午,爷爷与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与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民俗,你觉得有趣吧。【篇二:浙江的春节民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这就是浙江的春节民俗。【篇三:春节民俗】春节传说之三: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与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篇四:桂林春节民俗】从“小年夜”到除夕。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宛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篇五:春节民俗之北京篇】春节民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与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篇六:春节民俗】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民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与拜年。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与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与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是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与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与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每个地方的春节民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们是不是也该让我长长见识了呢?【篇七:老北京的春节民俗】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与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如,春节民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民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者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与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北京人除夕与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例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与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篇八:春节民俗】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与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与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1200字以上 叙事
-
民俗今天是我们凉山彝族人民最具特色的火把节的第一天,火把广场要举行隆重的打火把仪式。吃过晚饭,我和远道而来的雨琪姐姐,璇璇妹妹等一大帮亲戚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火把广场。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挤满了跳达体舞的人们,欢乐的气氛让我也不禁加进到了其中,人们不分种族肤色,手拉着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不时还伴随着阵阵欢呼声……正当我们跳得兴奋的时候,天空传来了“砰”的一声巨响,原来是焰火晚会开始啦!流星一样的焰火带着刺耳的呼啸声冲上了夜空,在深蓝色的夜空中间绽放开了一朵朵金黄色的绣球花,瞬间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在我们遗憾的时候,一条条“小金蛇”又窜进我们的眼帘。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关中民俗博物馆五彩的焰火给彝族人的火把节增添了无限节日的气氛,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寒假,我们全家一起去“关中民俗博物馆”参观,怀着对陕西民俗馆的兴趣,一路上我开心快乐极了。一下车,我就看见大大的七个字“关中民俗博物馆”,高大的建筑很是雄伟,接着,一个导游接待了我们,他先给我们讲了一些博物馆的简介,然后带领我们从正门进入,开始讲解,我看到博物馆的整体建筑都是灰色的墙砖,这说明它年代已经很久了,但它的古色古香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步入居民区,左侧是戏楼,戏楼上正好还有关中民戏演出,墙上挂着小红灯笼,只听“哇”的一声大喊,我吓了一跳,导游说:“这是咱们陕西秦腔。”我看到有的人在拉二胡,有的人在弹琵琶,有的人敲鼓,还有的人竟直接拿起板凳开始敲奏,每当一首曲子弹完后,都会迎来热烈的掌声,整个庭院里弥漫着一片欢声笑语,继续往前走,两边就是各类居民的房子,都是砖墙围固,雕刻华丽,前房两边挡墙高耸。进屋两边是下房,有的有中厅的,有的没有就直接后大方,建筑风格讲究,富丽而辉煌,宏伟而美观,这都是明清大家的居民建筑,其中有宦官的,有经商成大财主的,那时,有钱后,修家宅是有身份有身价的象征,这些都是导游一一告诉我们的。我被它吸引的目光一刻也不想离开,跑过来跑过去,不停的观赏它,眼看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的参观也接近尾声了,但我还是依依不舍,导游说:“你们要详细品味它,可能一天时间也不够。”我希望时间能像照相机一样,让美好的回忆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民俗村过年时,回爸爸老家,爸爸带我们一家去了唐家大院。来到唐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绿瓦的屋顶,只有一层,屋顶上有一些装饰物比如花、鸟、蝴蝶把这栋楼装饰的鸟语花香一样。据说以前唐家大院共有六十口人和160个丫鬟,拥有87个院落可真大呀!我看见一群“铁”人每人端着一碗面好似很香,在高高兴兴的吃,不停的说话。院子里的四幅画最引人注目,图画的样子各式各样,一幅钓鱼图构成了一幅康乾盛世图,一幅求学图、一幅着棋图还有一幅八骏图各种不同的意思,这里的砖雕、木雕、石雕有许多,图?精美、风景优美、墙壁为水磨石砖,造型优美,木栏窗帘更是玲珑剔透。今天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与古物,各个精致美丽、做工细腻、而不粗糙。这更使我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不是不觉中已经到了回去的时间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里,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回来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国庆游锦绣中华、民俗村10月4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今天天气非常晴朗,游客也非常多。我们首先去了民俗村的维吾尔寨,看到了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那些姐姐个个都梳着长长的辫子,跳舞转圈的时候辫子甩起来可好看了。到了邀请游客共舞的环节,有个姐姐请我和妈妈跟她一起跳,我学着姐姐的动作,动脖子、转圈,姐姐们都夸我跳得好,我好开心。离开了维寨,我们来到了藏寨,听了藏族姐姐演唱的《天路》;在佤寨,看了黑雪公主和黑马王子表演的木鼓甩发舞;在彝寨,看到了美丽的阿诗玛——这些少数民族的村寨,看得我眼花缭乱,民族歌舞真好看。在马战表演场,我们还观看了一场大型历史实景剧《金戈王朝》,讲述一代英雄努尔哈赤带领四万士兵打败四十万明朝大军的传奇故事,那些马术表演让人看了惊心动魄,马战的场面非常壮观,我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呢!游览过了民俗村,我们来到了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象著名的万里长城、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圆明园、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的乐山大佛、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广东的七星岩、海南的天涯海角等等,让我们一天就游遍中国,真是过瘾!有机会我一定去全国各地看真正的名胜古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参观民俗博物馆星期天的下午,大伯带着我和妹妹俩去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刚进博物馆,就看到一个铺着石子路的大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大竹林,竹子非常茂密,让我感觉心情非常的舒畅。向里走,就能看到一间间古老的平房,和一个个有趣的铜雕像,这些雕像和平房里都记载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旧俗。我先来到了一间平房里,这里放着许多古老的乐器,如排箫、大鼓等等,我试着用了一下每个乐器,它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声音非常低沉,有的声音却非常的高昂。紧接着,我又看到了所谓民俗“抓周”,在旧时,每当小朋友过一岁生日的时候,都会躺在一个大箩筐里,箩筐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大人们就会让给小孩子们去抓,抓到不同的物品就预示将来孩子的职业是什么,有农夫的锄头,做官的官帽,商人的算盘,女孩的针线,当兵的兵刃,读书人的毛笔等等,真有意思。我还看见了不一样的称体重的物品,还亲自尝试了坐轿子的感觉……我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看见了旧时妇女们裹小脚穿的小鞋!这小鞋看起来很高,前面的鞋头很尖,整个鞋子看起来非常的小。我低头看了看我和妹妹的脚,发现这鞋比妹妹的脚大不了多少。我心想:过去的妇女裹脚真的很痛苦啊!不禁又让我想起孙中山废除了这个习俗是多么的伟大啊!不然我们现在的女孩子们不是还要受着裹小脚的痛苦吗?最后,我把这些旧时习俗都拍成了许多照片带回去让妈妈看了,也把这里许多我知道的故事讲给了妈妈听了,妈妈听后对我说:“下次我一定也要亲自去看看!”那我一定也还会去,因为我可以给妈妈当上一回小导游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参加民俗文化节元月20日,我去参观了舟山群岛民俗文化节的活动,举办地点在中大街。当我到达时,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渲染,我马上融入了这欢乐的人流中,在这的一切我都觉得新奇。此时的中大街可谓各种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不待我一个一个细细地观看,不过也不算是走马观花,但与一知半解有差不多的意义。当然我最感兴趣的非棕叶编织莫属了。将已晒干的棕榈的阔大叶儿撕成一丝丝细条子,在一位民间艺人的手中,三下两下,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蝉或蝈蝈,不只这些,一匹飞奔的马儿,一只机灵的小猴儿,都能在他的手下成形展现出来,听说,这门高超手艺是从宁波来的,真令人啧啧称赞。此外,文化节上还有手撕纸、吹糖人、烙铁画等手艺,都十分高超,令人耳目一新。当天,定海民俗艺术馆也正式开馆,馆内有两大区,一楼是第一个区,是定海古城博物馆,主要介绍了舟山群岛的形成和地理位置,一些出土于舟山的动物骨骼化石及古人类化石,反映了群岛先祖们的生活,这是我最喜欢的馆区。二楼是民俗艺术展,有香道、茶道、古琴表演等,其中我对茶道较感兴趣。经过这次民俗文化节的游览,我对舟山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感到欣慰,毕竟这门门手艺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想,这样的展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希望今后能多多举办,将此类活动持续下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精彩的民俗表演春节,我们在中大街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民俗表演。刚到中大街,就见里面到处都挂着大红灯笼,一种浓浓的春节气息。不一会儿,就听见远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原来是舞狮队在表演。伴着喧闹的锣鼓声,两只虎虎生风的“彩狮”在人群中穿梭,只见它们时而站起,时而趴下,头不停地摇动,眼睛一眨一眨,尾巴也一摇一摆的,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我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舞台前,上面正在表演已被列入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舟山渔工号子,表演者不仅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也有三十出头的青年。那浑厚有力、节奏强烈的各种“渔工号子”,让观众们目不暇接、大饱耳福,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接下来演员们还表演了诙谐有趣的跳蚤舞。只见济公身穿僧衣僧帽,腰系草绳,手握破扇,一闪左一闪右阻挡火神行进;火神身穿红绿花袄,一手握一柄花伞,一手提一香篮,左一闪右一闪躲着济公前进。旁边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之所以叫跳蚤舞,是因为这个舞跳起来,动作就像跳蚤蹦跳一样。再过去,就是民俗手工艺活动区了,那里有手撕纸、纸风车、草编……也让人流连忘返。只见一张巴掌大的红纸,在撕纸艺人的手里灵巧地转来转去,不一会儿的工夫,红纸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看得人是眼花缭乱。精彩的表演还在继续,真希望这些民俗能被永久地继承下去。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说明文
-
民风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很多人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几片陈皮去苦。广东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从粤北到粤西山区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幸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操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蔑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先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住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的话,逗引观众发笑。有时观众也挑逗演员,唱道:“手拿红花红彤彤,红花挂在牛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机灵的演员立即唱答:“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谁个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然后开始正式表演。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有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一边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为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蓝,边舞边唱相随,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最能表现这种舞蹈特点的是它那纯真、深情的唱词。牵牛的演员把牛牵到场中,便开始唱道:“我条件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然后充满爱怜地抚摸耕牛,从牛头摸到牛尾,一边摸,一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茨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耳,发展生产走富裕;摸摸牛头摸牛嘴,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摸摸牛头摸牛脚,唔愁吃来唔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爱牛如同爱父母,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瞩目的;舞狮;种四方竹……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了解其他民族地方的特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中国的多姿多彩!1200字以上 高中 说明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