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林黛玉
弱质纤纤,风韵淡淡,林妹妹便以这个形象走进我的视野。不知道如何直视这个世界,只能自己努力抬起骄傲的头,任凭寂寞、疼痛似紫色滕曼一样在身后纠缠蔓延。别人都说她似只刺猬,拼命地用刺来保护自己,而我认为,她,不过是只蜜蜂,蛰了别人又何尝没有伤到自己?
一袭白衣进了贾府,便奠定了她一生的色调:白。她如一片白色羽毛,飘然而至,又随风而逝;她如一场晶莹小雪,轻舞而落,又见阳而化;她如一朵清雅百合,沁心而爽,又香消而逝。然而,她那短暂却苍白的生命却有着夺目的红,那是她用尽显血染红的啊!
海子说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温暖的微风吹拂脸庞,她的心也会如小小的雏菊一般绽开,可她从不打开心房,让人欣赏;当明媚的阳光翩然而至,她的眉也会如弯弯的新月一样迷人,可她从不轻抬下颌,让人凝视。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只愿缩在冬天的角落里,而不愿过身去,迎接春天;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小心翼翼,而不愿试着去改变,或许命运的轮盘会被惊动;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冒死追逐,而不愿停下仰望。但我清楚的是,她在用灵魂唱歌,在用生命作画。她想用透明的灵魂照亮黑暗的长路,她想用纤细的手指剥开自由的窗扉。
浮华之景,樱色飞舞,有那氤氲之气,似雾非烟;桀骜之红,铮然而立,唯有赤色染天,映乾坤。
靡靡之音,喧然袭来,化为醉人之酒,醉人离意;涟漪清水,醒人净浊,实为幽歌一曲,席慕荣。
看,那是她殷红的血之红;
听,那是她幽长的魂之歌。
那一次,我成功了
今天我去爬长城,今天虽然还下着雪,刮着风,但我还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一开始,我觉得很容易,一不小心摔了下去,痛死了。可是,还没爬到百分之二十的路程,正当我拿不起主意时,准备放弃,一位老奶奶从我身边路过,她意味深长的说“娃子,你瞧我,不管是酷暑寒冬,每天都去砍柴,你就这一次,怎能放弃呢?”我听了,恍然大悟,便又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回可提高了警惕,一直抓着围栏不放,看它能摔倒我不。果真,离终点还有3步,2步,1步,“耶,我成功了”我欢呼道。
这一次爬长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无论有多困难,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
相似题目
-
我眼中的林黛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讲的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刚开始时,我对林黛玉成天的哭哭啼啼感到不可理喻,她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儿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简直是满满的负能量呀!这难道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慢慢的,我觉得林黛玉是值得同情的。她自幼丧母,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她面对落花怎不触景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小家子气。但她骨子里的顽强,她的天真、纯洁,甚至她的小性子,在我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她的泪不仅仅是忧伤的泪,也是才华横溢的泪。黛玉的文学素养,吟诗作对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求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她柔弱的外表下面,有着对封建科举功名坚定的鄙视和唾弃。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表示赞赏,但是她却耐心地教香菱学诗,教给香菱知识。原来,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好姐妹摆脱命运。身为大小姐,却真心实意地对待这样一个身份低下的丫鬟,谁能够跟她相比呢?她纯洁、不着一丝心机。《西厢记》,这本书在当时算是一本禁书了,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碰也碰不得的。林妹妹根本没想那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中的美。宝姐姐批评她“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如同一张反抗封建主义的网。虽然冲不破,但是能冲击岩石峭壁的,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这就是我心中的林黛玉。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趁着青春少年时,让我们漫游在书的海洋中吧!900字 初二 记叙文
-
我眼中的林黛玉我看林黛玉在还没有读《红楼梦》之前,我听过无数的人评价林黛玉,个性要强的人觉得她太柔弱,不喜欢示弱的人觉得她太能流眼泪,在爱情中总是喜欢占据主动权的人觉得她在爱情中太被动,付出的太多。可是,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且先说一下我眼中的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女子。首先,林黛玉她从小便是那种性子温和安静的人。对于一个从小没有兄弟姊妹、连玩耍朋友也没有的小孩子来说,未免太过于孤寂,所以她不像大观园里的众女子似地欢笑玩乐,安静的性子便自小就养成了的。又因为身子自小就不好,就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嬉戏玩闹了。这也在书中提及过,“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其次,林黛玉有着小女儿的张扬与率真。虽然在初入贾府时,林黛玉是处处小心、时时吊着心思,常怕一不小心就在大家面前丢了脸面。但在府里住的久了,她也感觉得到贾母是真的疼爱她的,而且与宝玉的关系也亲昵,故而行事说话便有些随性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她在王太太的陪房周瑞给其送宫花时说的话。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我看了都着实为林黛玉的情商着急。只是一个下人,怎的还这么计较,实在是有些不合身份。看到这儿,我其实心里是有些不大喜欢她的,觉得她太小气,这种小事儿也要耍脾气。但仔细品味,或许她那样尖刻,只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吧。虽说贾母疼爱,但终归不是自己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当真是不好受的。心里藏些刺,或许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况且她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样的性子,别扭中不正体现了孩子心性吗?说到林黛玉的率真,我是真真喜欢的。因为我似乎也是这样的性子,喜欢的人就掏心掏肺地对她好,不喜欢的人话都懒得与她说。上课时听到老师讲林黛玉是“情情”,即对有情的人有情,对无情的人无情。 我最是喜欢这样的人儿。所以,她即使有一些小瑕疵,我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最后,奠定我喜欢林黛玉的终极条件就是她与宝玉的前世纠葛。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甘露之恩,遂成人形,然后为了还其恩情随其下凡还泪去。这些述说竟是为小说添了些玄幻神秘感,对于喜欢仙侠小说的我来说,甚是合我喜好。800字 高一 散文
-
我眼中的林黛玉在那漫天花谢花飞中,一抹倩影悄然闪现在石后,几片花瓣浮在她衣上,为她的衣上染上了一抹淡淡的桃红,她伸出手拈起几片碎花,那手指,却白得似雪,衬得花儿更加红了。“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想那当年,黛玉同父亲辞别,独自一人到贾家生活,大家都说她像朵冷艳的蔷薇,将浑身尖刺高高竖起,刺伤每一个试图接近她的人,多心多疑。可谁又知道,在她那刻薄冷傲的言语后,满是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孤傲也只是她刻意伪装出的表像,她害怕,害怕被人轻视,她将自己化作带刺的蔷薇,却把真实的自己,牢牢的封锁,无人理解的泪,却是为报恩而流,她是可怜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日黛玉葬花时,她将真实的自己与满地花瓣一同掩葬。她的才华横溢,看穿了凡世;却偏偏看不透这红尘。这注定了她一生的结局,注定了她孤苦一生,香消玉殒,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可,在那个社会中,谁又会去关心她的悲哀?黛玉葬花的身影,宝玉对她许下的承诺,在封建王朝中,却不值一提;真心相爱的两人,被活活拆散;相知相守的承诺,化为飞灰飘离。这样一个弱女子,在闺阁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与其说她是病死的,不如说她是被“金玉良缘”给害死的,即使在她死时,也无人在她身边,都在准备宝玉的婚事。屋外灯火通明,她的潇湘馆却一片安静,诗稿的碎片在火中飘扬,如火中枯败的落叶,这是心的绝望。听,黛玉的《葬花吟》从远方传来,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悲哀……550字 六年级
-
我眼中的林黛玉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选择跟随他下凡,将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于是成了林黛玉。林妹妹多愁善感,平日里就是看着月亮也掉泪珠,看着花儿也流泪。她不食人间烟火,账本也好,管家也好,从未碰过,她的生活中充斥着的只有诗情画意。“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这是吕启祥对她的评价,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书中有一回写到:“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从这么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林黛玉的生活是那样精致,是那样富有诗的气息。林黛玉身上最为曹公赞扬的便是她的反抗精神。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从不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因而被贾宝玉引为知己。但也因此加深了她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在规矩森严的封建大家族中,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林妹妹体弱多病,王熙凤说她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林黛玉体弱多病不仅与她先天的体质有关,更与她寄人篱下,无所依傍的情况有关。敏感如她,寄人篱下怎会不悲伤惆怅,在书中她是常抹泪珠儿的。满心的忧愁进一步使她的身体渐渐虚弱。有些红学家还依据各种资料考证出来她常吃的丸药中被下了慢性毒,进一步拖垮了她的身体。从林黛玉的言行上不难感受到她的自卑与敏感。因为自卑,所以她总是使小性子来试探贾宝玉,来确认他是否还爱着自己;因为自卑,所以她在爱情上总是被动的一方,从不主动争取;因为自卑,所以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以言语伤人也是因为自卑,她用过分的自尊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史湘云将她比作戏子时,她勃然大怒,因为史湘云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了她敏感的心弦;而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来时她的冷嘲热讽,也是因为对方的行为让她敏感的自尊受到了挫伤。过分的自尊使得她变得“小心眼”,在贾府中被下人所不喜。绛珠还泪的故事使得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染上了神秘的色彩,但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是一场悲剧。她是绛珠仙草的化身,为还泪而下凡,当林妹妹将一生的泪水给了贾宝玉,她又将何去何从?第四十九回中写道: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看来绛珠仙草的泪已经还得差不多了,大部分人都普遍认为泪尽的那天便是绛珠仙草魂归仙界之日了。1000字 高二
-
我眼中的林黛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全面地描写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与常人不同,她独特的个性使她在大观园的姐妹中脱颖而出。林黛玉,一个孤傲不群的女孩,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敏感的少女。她就是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她,超群的才华让我深深震撼,孤独的敏感令我心生爱怜,与宝玉空前绝后的爱恋,让我扼腕叹息。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我最欣赏的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在贵妃省亲时,黛玉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诗作——《世外桃源》,又替宝玉作了《杏帘在望》一诗,元妃看毕,喜之不尽,这就令元春对她另眼相看,足见她的才华在园内姐妹当中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也都体现了她高超的诗才;在海棠诗社,她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魁夺菊花诗,这三首诗诗新,题目新,立意更新。如此才华横溢的她,由于自幼丧母,很小就被送到外祖母家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且曾听得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所以她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这使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也造就了她自卑、自尊与自怜的性格。这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潸然泪下。林黛玉“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因此宝黛的爱情也最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宝玉眼中的这个神仙妹妹“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一个聪明多才、貌美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观念,反其道而行之,她至死都不曾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感叹世间又一段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只可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吐血而亡。林黛玉,耿直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勇于执着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1000字 四年级
相关推荐
-
林黛玉柳身拂尘兼细柔,玉颜娇羞眼含愁。淡抹红妆一撇笑,梅香傲骨倚湘楼。书文琴绣长伴之,一身才情谁与同。本是仙境绛珠草,为还恩情泪珍眸。有缘无分空遗恨,潇湘妃竹知情浓。烈火冉冉焚书稿,人儿望穿无尽廊。昔时沾花香作塚。今时香断逝绡红。夜雨凄凄诉凄凉,道是苍天也断肠。广东潮州湘桥区潮州高三:最后的团圆饭100字 高三 散文
-
林黛玉林黛玉在古今名著中,我最喜欢《红楼梦》,因为这本书中,有一个令我感受深刻的人物——林黛玉。林黛玉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她的才气如深潭,深不可测;她的感情似水,连绵轻柔;她的容貌似玉,香雕细琢!但是固守的教条使她的灵动被束缚,她的诗寄寓了她不甘沉沦的傲骨。在那一个大家族中,她总是很自卑,将自己伪装起来,她的感情细腻,但总是自卑,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埋藏于心底。林黛玉不爱用语言表达想法,但是她的诗却诉说出了她被囚禁的心灵。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轻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首诗名叫做《葬花词》,我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林黛玉内心的忧愁与悲伤。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她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更可以透过这首诗看出,她的脸上总是布满愁容。《红楼梦》中最后的情节煞是感人,林黛玉死去了,是因体弱多病,也因伤心过度、思念成疾,她离开了人世,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么重感情的人啊!林黛玉,一代才女,一代天骄,一个活灵活现的剧中人物,他就这样永远的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中。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女主角之一红楼梦第五回,是整个小说的核心部分,预示着各人物的命运与结局,我读后感触甚深,尤其是黛玉,从那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黛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插。其中“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写的就是黛玉。从作者细腻的手笔里体现出了对黛玉才华的喜爱与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黛玉是多么多愁善感,多么才气逼人,又是多么的忧郁伤感啊!从那婉转凄凉的《红楼梦》十二曲中,【枉凝眉】里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作者把黛玉说成阆苑仙葩和水中月,写出了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整本书读后,感觉黛玉性格叛逆、孤僻,处处特立独行,不喜欢巧言令色,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最欣赏的是她诗情画意、灵秀慧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才气逼人,艺压群芳,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只有贾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关怀备至,而她又患得患失,无限伤感,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点评:行为描写用词讲究,准确到位,系列动词逼真地凸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点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现景中,景随景现。1000字 高三 写人
-
林黛玉柳身拂尘兼细柔,玉颜娇羞眼含愁。淡抹红妆一撇笑,梅香傲骨倚湘楼。书文琴绣长伴之,一身才情谁与同。本是仙境绛珠草,为还恩情泪珍眸。有缘无分空遗恨,潇湘妃竹知情浓。烈火冉冉焚书稿,人儿望穿无尽廊。昔时沾花香作塚。今时香断逝绡红。夜雨凄凄诉凄凉,道是苍天也断肠。广东潮州湘桥区潮州高三:最后的团圆饭15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
品读林黛玉品读林黛玉龚静安徽省和县第二中学 高三(12)班“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读完《红楼梦》后,对书中描述的金陵十二钗,唯钟情于“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的黛玉。黛玉是一颗泪珠儿,是一颗水做的泪珠儿,是一颗令人怜惜的泪珠儿。一颗被拉长或压扁的泪珠,总是希望圆满,希望晶莹。黛玉就是这颗泪珠,一颗折射世事的泪珠。她有绝代的风姿,更有满腹的才情。但在那样的时代,她的美貌只能对镜自怜,她的才情只能寄笔于纸,然后化为灰烬——只有她知道,它们曾经存在。于是她荷着锄,提着篮,走向花圃,走向逃避……三月的花是火热的,是那样的绚丽奔放、激情四射。而黛玉却是冷的,冷得让人无法靠近。花的热情,更加折射出她的清冷与孤寂。噙着晶莹的热泪,黛玉捧起了满地的花瓣,一片一片地撒下。撒下的是丝丝心愁,流下的是灼灼热泪。花瓣撒完了,她又将它们埋进土中,埋入泪中。颦儿,你埋掉的不是花瓣,而是痛,深深的心痛。但是,三月的花依旧不是花瓣,而是落英,你又能埋掉多少呢?即使花瓣可以埋掉,但是记忆是埋不掉的,那份情是埋不掉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有人因美貌而孤独,有人因智慧而孤独,有人因高洁而孤独……黛玉为何孤独,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她是美丽的,是智慧的,是高洁的,但这并不使她孤独。或许,在那个污浊的年代里,黛玉做了一个不该做的冰清玉洁的梦。“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在花圃边低吟着。她用痛与泪编织着她的梦,编织着她的未来。“金闺花柳质”,她就是纤弱的落絮,但并不软弱。在黑暗面前,她为何执拗,为何不低下那细细的脖颈?为何柔弱的她是那样的倔强与傲岸?这可能就是源于她——一颗泪珠——可以被拉长,可以被压扁,但不可以轻易被人弄碎的禀性。颦儿,你这水做的骨肉,你的骨中是你的柔弱,还是水做的冰洁?“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世华宴终散场”宝玉的痴心,黛玉的专情,一对天生的佳偶,在一个夜里结束了凄美的爱恋。白纱帐中的黛玉,一脸的憔悴与绝望,她是恨的,她恨宝玉的无情,恨世事的冷漠,更狠自己的痴迷。泪水模糊的双眼,看到的不是死神的来临,而是一幕幕曾经。曾经与他扑蝶的欢嬉,曾经与他吟诗作对的怅然,曾经为他流泪的伤情……每一幕画面都有他的身影,每一段回忆都弥漫了对他的依恋。悲哀弥散的潇湘馆,传来喜庆的乐声。黛玉哭了,这是她最后一次为他而哭,哭得凄美,哭得畅快。临行前悲恸的呼喊,流露出她对宝玉深深的缱绻。在生命的尽头,她仍然坚定地爱着那个悲伤的誓言。黛玉是一颗泪,是一株草的泪。是晨光中最晶莹闪耀的泪。但是草的季节没有冬天,当大雪到来时,你的翠,你的弱,你的美,就被埋藏了,露出的只是枯黄的衰叶。你在雪下积蓄生命,等待下一个春天。但冬雪迟迟未去,你只能将泪化在雪中。黛玉的一生华丽而凄美,她就是大观园中一只花瓶,供人欣赏,任人摆弄,却无法决定自己的位置。被设计好的路,她只是孤独地去演绎,悲哀地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指导教师:王久水100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
林黛玉在2019遥远的一座山脚下,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勤勤恳恳,辛辛苦苦了几十年,无怨无悔,唯独想拥有一个孩子。一天,它们在树下发现了一个婴儿,他们高兴极了,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这个婴儿白白胖胖的,还是个女孩,他们认为她长大后一定美若天仙。时间驾着快马奔腾着,女孩渐渐长大了。果不其然,女孩有着乌黑的头发,柳叶眉挂在明亮的眼睛上,粉嫩的樱桃小嘴时不时微微上扬,容貌倾国倾城。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便是二零一九的林黛玉。当初林黛玉在一个偌大的家庭中,却总是柳眉倒竖,愁了一世。而现在她虽然出身贫穷,但她的这一世却是积极乐观,奋斗拼搏的。女孩的父母支持她学习,因为他们辛苦了几十年,不能让女儿再苦一辈子。女孩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便一直很努力。而当女孩再大一点时,他们准备送她去城市里读书,女孩并没有反对,虽然这样她会离开父母很长时间,虽然这样她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但她仍然去了。女孩想:父母年纪大了,我该去努力一把,来照顾父母了。来到城市中,女孩明显感觉到了这儿的繁华。当她来到学校时,所有的人,包括老师,校长,都很惊讶,因为她与书中的林黛玉简直一模一样,就连性格都极为相似。因父母没有知识,她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而她的外貌与性格都使她获得了一个名字,林黛玉。大家都这么叫她,也认为这样最适合她。可不久后,她就开始忧郁,开始担心,开始愁苦,真无愧于林黛玉这个名字。当她失落的时候,她的同学便来安慰她:其实你可以尝试着与大家在一起玩耍。人活一辈子,就是要活出自己的风采。接着,便给了她一个糖果,说道:“糖果是一剂良药,它可以让你忘掉烦恼,忘掉不愉快,使你重新恢复振奋起來,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她点了点头,露出了笑容。夜晚除了闪闪发光的星星是明亮的,皎洁的月光是明亮的,还有林黛玉旁的台灯及她的眼睛是明亮的。她渐渐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奋斗怎么行,不拼搏怎么行,不微笑怎么行?后来,她经过不懈的努力,竟成了一位有名的教育家。唯一遗憾的是没能让父母走出大山,她立志要带领深山的孩子走出大山,所以她就开导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几十年,让许多孩子知道糖果的甘甜,林黛玉在2019便是如此。800字 高三
-
林黛玉林黛玉,她有着与生俱来的美貌和后天得到的才学,透过飘垂的秀发,清澈干净的双眼是脱俗的单纯,但那胭脂香味中举手投足倾斜下的,却是淡淡的阴郁,秋风中她迎风而立,混杂着她凌乱的思绪和无奈。见残花落泪,观落叶伤感。或许,这就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吧。看见了花落而触景生情,自己,似花一般无依无靠,飘零不定。最终,泪水静落,那样地悄无声息。凄美的语调中,传来一句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可怜黛玉这朵“残花”,不喜欢封建,不喜欢循规蹈矩。但,她无依无靠,只有凭自己,这,也就铸造成了她那不同世俗的思想。黛玉的花季已过却迟迟不开,她这样苦苦的盼等,换来的是什么?是不被世俗理解的无奈,是孤冷和寂寞……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葬。就在自己情缘泯灭之时,一身傲骨的黛玉,孤零零的来,又孤零零的去。就这样,林黛玉成为了封建社会最完美的祭品。伴随着泪的咸苦,在飘飞的花瓣中消失……残花,泪,上演了她的一生,一个凄美的人生,她的悲伤或许正如她说:“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4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林黛玉我喜欢林黛玉,可能很多人都不禁嗤之以鼻,觉得不过又是个随波逐流的人罢了。第一次看《红楼梦》,看完了,和旁人无异,不过是个体弱多病,身世凄惨,又寄人篱下而无法得到自己希望的爱情的古代姑娘。第二次再看,也许是受众人看法的影响,只觉这是个性格孤僻,言语间不失尖锐,待人薄凉的女子。时隔两年,又见红楼梦,似乎又多了些人不喜黛玉,不论是因说的人太多或是审美孤僻,这一次,我眼里的黛玉虽不曾变样,却又有了些许不同。在性格孤僻的背后,是寄人篱下时的不安和忐忑;200字 高一 议论文
-
幸福着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黛玉不仅没有与宝玉终成眷属,反而伤心而死.这样的结局确实出人意料.也许这样的结局并非曹雪芹本意.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她牵挂着宝玉,思念着宝玉,把她全部的热情献给这一知己.如此深深的牵挂与思念,何尝不是更加的高贵而神圣呢?可是高鹗并没有这样写,他让黛玉最终带着愤恨,气极而死.一点也不像那个高贵圣洁的林黛玉,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落魄女子.尽管如此,黛玉仍然是幸福的.她在贾府彻底衰败之前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承受能力,很可能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况且宝玉也并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给不了脆弱的黛玉保护与安慰.所以,黛玉留在他身边也是得不到幸福的.能带着回忆离开他,就是一种幸福.宝玉只会说几句好听的话,甚至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着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如果黛玉没死,那谁能想象得出黛玉洗手煮羹汤时的情景?穿着破烂的衣服,甚至还要靠别人的救济生活.此时的黛玉一定本色全无.到那时黛玉还会一如既往的深深爱着宝玉吗?宝玉对不起宝钗,承受不起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对待黛玉,也不过如此.所以说,早亡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大幸!450字 初三 议论文
-
傲骨黛玉——《红楼梦》读后感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场红楼梦,道尽了整个世俗变迁,悲欢离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阅完这一世界,最令我欣赏的,无疑是那傲骨黛玉。本是绛珠仙子的她,因在即将枯萎之际得神瑛侍者灌以甘露,高山晶莹的她,怎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闻神瑛思凡意欲红尘,便要以一生的泪水交换,换他的回头是岸。黛玉前生仙体,以神水灌溉,纤尘不染,纵使来到这污浊的凡间,仍是那般傲骨决然,尘世的喧哗,红尘的纷乱,她冷眼旁观;仕途之道,名利之诱,她视若粪土;外人的冷眼,旁人的耻笑,她依旧风轻云淡;贾母的宠爱,宝玉的钟情,她也只当过眼云烟。因她深知,自己不过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过去后,一切皆是虚妄。可怜清洁常遭浊欺,白莲常染污泥。她那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我行我素的性子,丝毫不被这个世事所容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紧相逼”这这句诗就是黛玉那寄人篱下的悲苦无助的最好写照。轻灵毓秀的黛玉,却无人知心;春夏秋冬四季她与别人逆行,独来独往,寂寞孤行;春与宝玉共葬落花,秋独品诗词卧菊榻。她那满腹才华,就算自认红尘得意的宝钗都愿常来亲近,与黛玉共结金兰之谊;连那才艺非凡的妙玉都不禁在莤纱前驻足,聆听那飘渺琴音。闲暇时,黛玉便与她的知心笔墨之友互诉衷肠,将那剪不断的愁绵,道不尽的相思,尽数挥洒于纸上。与她相互知心的红尘公子,却看不透众人那笑谈之中的金玉良缘,看不懂这世事的丑恶,空使黛玉伤情逝世。看,那焚稿的痴情已消于九霄天外;听,那知音的琴弦已断;望,那木石前盟的缘分已散。傲骨黛玉孤零零地来,孤零零地走,正如她说的那样“质本洁来还洁去。”傲骨黛玉,是这个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65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
林黛玉与猪八戒林黛玉和猪八戒,两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着”的人物。以为出自《红楼梦》,一位来自《西游记》。出自不同人的手笔,性格等定截然不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虽是貌美如花,却多愁善感,一丁点小事,就能让她泪如雨下,葬去的残花成了她唯一的依偎!这不仅让她不能和贾宝玉成亲,最后还愁掉了小命,可谓悲矣!再来看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虽长得其貌不扬,但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有时,他会埋怨他人;有时,他会幸灾乐祸;有时,他甚至想要半途而废。但他从始至终,都有着一份好心情。有时,偷偷睡上一小觉,也会让他精神愉乐,真是难得!其实,通过林黛玉和猪八戒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拥有一份好的心情,是很重要。一个人若整天愁眉苦脸,心里就会一天比一天烦,自己又不知这烦从何说起,最终只会抑郁成疾。不仅自己不好过,还给家人带来不快。相反,一个人若整天心情愉悦,这人就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发生不悦时也会笑了之,不仅给家人带来欢笑,自己也会延年益寿!有的人或许会说:“我整天要让自己快乐起来,可整么也做不到。”那不妨听听我讲个小故事:说一个没鞋穿的农夫,一直很烦恼,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结果自然不言而喻。那农夫后来一直有了很好的心情。其实要想有好心情并不难,只要我们以一颗满足的心去面对生活,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所犯的错,那我们随时都会有一颗快乐的心。愿我们大家都做快乐先锋猪八戒,而不做多愁善感的林黛玉!5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我眼中的林黛玉泪,无声无息地从脸颊滑落;花,似乎在凄凉地讲述着什么;心,被封建之笼牢牢困住;爱,终成为男女之间空相思。——……题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红楼梦》的开卷词,它讲述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黛玉与宝玉既然在冥冥之中注定要来相遇,以来报上辈子的灌溉之恩,为何终要分离呢?黛玉的眼泪在死之前都快流干了,也未能把上辈子之恩报完吧……既然报不完,为何不让他们长相厮守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逝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云两不知。”这暗示了黛玉一生的坎坷和她的多愁善感,不是吗?黛玉清高孤傲,多愁善感,可是,这些都是因为封建社会呀!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贾家人的心目中只有宝钗才是最完美的儿媳,而宝钗做了宝玉的妻子,只不过是因为贾府势力强罢了,从未想过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仅是晴雯的悲剧,也是黛玉的悲剧,她为爱情熬尽了最后一滴眼泪,也没有和宝玉结成良缘,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有多少男女成了牺牲品?宝钗,只不过是顺从于封建社会思想罢了,为什么她有那们多人支持呢?宝玉喜于女子打交道,他爱女子广泛,并未让黛玉知道,她才是宝玉心中的唯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呀!为何已注定要分离,却还要相遇呢?林间,黛玉悲怆的歌声又传了出来……六年级:刘继伯5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我眼中的黛玉喜欢黛玉,虽然她有些孤芳自赏,喜欢黛玉,虽然她有些刻薄多疑。然而我还是钟情于她的独一无二。坐在窗户边上,捧读《红楼梦》,读着读着,我似乎也进入了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中,眼前不觉间已迷茫起来。恍惚中,我仿佛见到黛玉徐徐的走来。她扛着花锄,轻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步一步的向我走来。我不禁地想伸出拉住她,却什么也没摸到……但你的过人才气已经挥洒的如花如画,淋漓尽致。黛玉,你自尊,不于人同。自幼丧母,从小寄人篱下,你有你自己的自尊。你处处小心,生怕被人耻笑。你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你没有心情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可是,你还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不是贾府里的小姐,而是大观园里的潇湘妃子,凡尘世俗牵挂不了你,千般红颜,万般才情。黛玉,你深爱着宝玉,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可你为什么不敢有一丝的表示呢?多愁善感的心境,孤傲自许的性格,皆是你倾城的点缀。你自小体弱多病,然而上天还是没有放过你这株“绛珠仙草”,清清白白的来到这污浊的世间,干干净净的离开,回到太虚仙境,就如你诗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的泪,终究还是在宝玉的身上流尽了。才华横溢的黛玉,孤标傲世的黛玉,多愁善感的黛玉。他的每一面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这就是我眼中的黛玉。福清三华高中高一:周婷500字 高一 写人
-
我看林黛玉林妹妹,凭着她那“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一生赢得许多文人墨客的好评。就连她死时,也是死得那么诗情画意。她就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她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那么的完美。(毕竟人无完人嘛。)她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她的文采也很好。论长像,是宝钗所不及的,论诗词歌赋,她也能同宝钗相媲美。有人认为她太爱哭了,殊不知她是为了爱而流泪。殊不知她是来人世还泪的降株女。有人说,她抛出的是尖锐得可以刺伤人的话语。可她是在保卫自己的爱情。敢爱敢恨又有什么错?可是她的结局却那么惨。她至死也不明白,宝玉为什么还不来娶她。不明白宝玉为什么那么无情。每每看到她焚稿的情节,每每读到她那句未说完的话:“宝玉,你好……”我的心就会撕心裂肺般的痛,我的泪就会不由自主的往下流。她小小年纪就失去双亲,跟着外祖母一起生活。一种寄人篱下的忧愁笼罩着她。加上她本来身子就弱,宝玉还常常和她吵。她这个可人儿被折磨得不像样了。是宝玉让她有活下去的勇气。而后来,当她知道宝玉娶的是宝钗时,她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在宝玉结婚那天去世了。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催人泪下的场面呢?是一个怎样凄美的情景呢?她的最后一滴泪,也是为宝玉而流。可是她的结局为什么就那么惨呢?我不解。虽然宝钗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喜欢黛玉。她是我心目中永远的第一!5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与林黛玉相遇红楼之美激荡了点点的凄凉,还泪而来,泪尽而去, 黛玉一生注定如野草般凄凉孤独,只因你并非缘中之人。那花冢之前感命运吟吟诉说的人是你,那香消玉陨焚诗稿断了痴情的人是你,那孤傲一生无依无靠的人还是你。潇湘馆外,你独自空垂泪,泪水湿透了你的手帕,透着幽香的手帕。满是脂粉香的大观园,何时才有你的一序之地?大观园中玄机四伏,勾心斗角,而你,黛玉,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落花凄然的葬花之地,文人亦多的海常诗社,成了你的常住所,依托于此,宣泄于此。轻吟一首,便获得众生喝彩,赞赏之声不绝于耳,再加上你倾国倾城的容貌,这一切便是你孤傲的资本。衣带飘过,孤寂的背影映在我的心间,你生来就云淡风清,眉目凝香,形同照水娇花,扶风弱柳。你有满腔的幽怨,可无人倾诉,你有满腹的才情,却只有靠《葬花吟》来吐露。但你不论何时,都保持着自己得有的风格。你是那么脆弱,似乎是梢一用力就能捏碎的,但你又是那么坚强,如潇缃竹。但可怜你那天仙般的面容和无可比拟的才华,都随同你那短暂的生命,随风飘去,化作一滴露珠,融于了那片泥土之中。以前的我总笑你的心胸狭窄,但那何尝不是你的现实的无奈。你对宝玉的爱像罂粟花一样,美丽但却致命。黛玉啊,别样的你,就如那昙花,静静地开放在漆黑的深夜。500字 六年级
-
发现林黛玉的美人生到处是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走进书的海洋,你也会发现许多人生的真谛。翻开《红楼梦》,你会知道那并非只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擦亮明眸,用心去发现其中的美。我便从黛玉的身上发现许多人性的美。真。宝钗会在自己生日那天通过揣摩贾母的心思来选戏选食,黛玉不会;宝钗会在误闯小红和坠儿的私语空间之后,若无其事地撒谎而去,黛玉不会;宝钗会一切遵循封建家长的意愿,黛玉更不会。善。宝钗会在金钏跳井后拿出一套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王夫人,而不掉一滴眼泪,黛玉不会;宝钗会欢笑着去戏蝶,任凭“好风送我上青天”,而不理会脚下的落花,黛玉不会,因为她深知“花开易见落难寻”,故“偷洒珠泪葬花魂”。试问,一个对花草都如此珍视的人,怎怎能说其不善?美。她是降珠仙子,带着郁结的惆怅落入凡间。她那“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的灵气,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不仅是她性格的诠释,更是她身世的写照。她如轻柔的柳絮,飘落在荣国府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饱尝着寄人篱下的摒弃与不公,她的美便在这漂泊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令我感动,让我双眸润湿。走进红楼,用心去聆听作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无奈,用心去发现黛玉的真、善、美。这里所蕴藏的独特风景,是一个女子传奇的经历,是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其中有太多的真谛在等待着我们……500字 初一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