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思考900字

生与死的思考

900字 高一

以前我也很恐惧,人从生出来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

其实我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面对这个自然规律,我们只能去适应。记得看过一句话“几十年后,微博、推特、脸书等一些社交网站上将充斥着一堆死人的账号……”当时看到这条微博,其实我是抗拒的,但仔细想,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人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在语言中充分体现,明明是“死”,但偏偏忌讳这个字,叫“过世”“去世”。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会多一份对生死的思考。木心曾经有研究过佛教、基督教,上面说:佛教是把生死看成是气聚和气散,气聚就生成为人,气散则归于“太虚”。也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只是气的暂时聚合,有聚必有散,暂时有精神的东西终究会又回到“太虚”之中。基督教上说:死亡是一条通道,它属于尘世的生命,但同时又通往永恒的生命。因此,基督教徒都相信肉体是可以复活不朽的。

生,给我的印象是欢笑;死,给我的印象是痛苦。总之,生,是阳光,是热闹,是希望;死,是黑暗,是冷寂,是绝望。但是怎么做才能平静地看待生死?生死只在一念间,有时,生比死更痛苦,像司马迁,如果他不堪羞辱而死,也许就不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反观屈原,如果他忍辱负重没有投江,也许《离骚》不会流传千古。如果生下来就注定会受尽痛苦,那死何不是一种解脱?如果死的轰轰烈烈,那生的意义不是愈发深刻?“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碑上,有的人把名字刻在人民心里,把名字刻在人民心里的,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历经死亡,心才能变得博大,可以容纳瞬息万变。既然如此,不如学会接受,学会珍惜,珍惜生命,生命是短暂的,如同烟花,无法复制,如果想再经历一次,你会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许多东西与你想要的相差甚远了。生与死,也不过一世的光景,意外与疾病,使原本并不怎么长的生命,愈加短促,我们无法把握生命,但是可以让它变得更加有效。

活在当下,珍惜活着的每一瞬间。当下该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当下该偿的心愿,绝不留遗憾到最后,充实过好每一天,不管什么时候,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去“幸福的迎接死亡”。如此看来,生,没有那么让人眷恋,死,也没有那么让人畏惧。人生恰似美梦一场,结局不过是随风飘散。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光,眼前的你我,无限的好事,把生命点亮,让生命闪光!

我眼中的“君子”

700字 高二

古人好君子之风,讲求行如君子,品如君子,性若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三国志》中写道:“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君子之风贯穿了五千年的文化,遗留在泛黄薄纸的字里行间。然,何为君子?

君子,是诗人挥毫洒下的风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多少年的仕途不顺终使诗人了悟,发出了这样感叹。是啊,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所谓君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有不媚世俗之风骨,正是这种潇洒的君子之风,让李白写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飘逸;正是这种淡然的君子之骨,让陶渊明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正是这种脱凡的君子之性,让白居易吟出“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悠游快活人”的感悟。

君子,是画家丹青笔下的豪气。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也不能无傲骨。”这也正是君子之风,不媚俗,不趋俗,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人品,这种傲骨也深埋在他的画作当中,那奔腾的骏马,不正有一种“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古往今来,众多名士,都自有一种孤洁傲岸的骨气,这种傲骨是山水泼墨的源泉,凝结在千年的墨香里,描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辉煌成就。

君子,是泠泠七弦下的隐逸。贤能者,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林,有才的君子若是不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往往最终会在明山秀水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于是便有了“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的逍遥态度,便有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自得其乐,浮华本若梦,能欢几何,这种与青山绿水相依相伴的人生态度,不正是一种君子之风吗?

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三千思绪明镜托,一朝风流永不落。所谓君子,幽静若兰,挺拔若松,傲骨似梅,隐逸如菊。是洒脱、风流,是温润如玉,是传承在千年文明中不朽的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