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结局之谜450字

林黛玉结局之谜

450字 六年级 散文

如果问起黛玉的最终结局, 多数人会说黛玉是病逝的。但,我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她和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么说,薛宝钗是在一个大雪天里死的,因为金钗雪里埋。谐音:宝钗雪里埋,那

玉带林中挂,岂不是寓意这黛玉林中挂。难道黛玉是上吊自杀的?为自己心事未成而自杀的?

还有一种解释是,黛玉在病的很厉害的时候又得知嫁给贾宝玉的是薛宝钗,而不是自己;所以在病上加气、悲伤连夜吐血,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导致她这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她小心眼儿,宝玉和其他的女孩玩她就哭。说不得,那次宝钗过生日湘云只说她长得相那个唱戏的伶官,黛玉便向史湘云发脾气。宝玉只好去安慰她,黛玉才勉强放过湘云。黛玉待人刻薄,最后终于被气坏了身子,如果当初黛玉没有这么刻薄、没有这么小心眼儿,那么她就不会被气坏,可能最终娶得还是她,之所以贾家人命令宝玉娶宝钗而不娶黛玉,是因为黛玉过于刻薄,而宝钗心胸宽阔,有大家闺秀的气度才娶她。倘若林黛玉也有宝钗的气度那么贾家人同样会赞同宝玉娶黛玉的。黛玉就不能大度点吗?

读<<史记>>,增信心

1000字 初二 说明文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使人完美,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敏捷。从小我就在书海里畅游,试图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为<<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而豪气冲天,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位好汉的一一殒命而扼腕叹息,为<<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而连声叫好,也为<<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落而唉声叹气。每一本古典文学名著都使我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然而,在众多的经典文学中,我最喜欢的还数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它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项羽本纪>>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司马迁抓住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这三件事,以同情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个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巨鹿之战是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为失败的一个转折点,而垓下之围则是写项羽最后败亡。\"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自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凄怆悲壮。

可这本文学经典不知耗费了司马迁多少的心血!汉初,司马迁因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爆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丧失了生命。然而,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丝转机。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迁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写出了这部为世人所称颂的文学、史学巨著。

司马迁的坚持和执着感动并且鼓舞了我,想着他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言弃,而我在平时的艰苦学习中又何尝不应该有如此的坚持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艰辛且快乐的,而我曾经碰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甚至懦弱得差点放弃。小学至中学以来,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优秀,对人礼貌,几乎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但有一次考试,彻底压垮了我,从第一名降到了十几名,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父母的责怪摧毁了我的最后一点自信,我觉得可能我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第一名了,从此开始逃避,上课讲话,作业敷衍,甚至偷偷上网玩游戏,成绩一路下滑。妈妈感觉出了我的变化,用心良苦地收拾起我书桌上的<鸡皮疙瘩>等课外书,摆上一系列催人奋进的经典文学,其中包括<<史记>>,借用我的喜好阅读来鼓励我、给我自信,并且经常跟我一起研读主人公永不放弃的精神,慢慢地,我似乎找到了正在慢慢迷失的自己,开始翻开久违的资料、打开蒙上灰尘的复读机……慢慢地我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随后的几次考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幡然醒悟,碰到逆境不能逃避,开在岩石上的雪莲花才是人们最赞赏的。

司马迁的精神拯救了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并且我知道,<<史记>>这本书只是广阔书海中的一朵浪花,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还有待我去探索、去发现、去感知,而我,已经整装待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4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