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1200字

少年不知愁滋味

1200字 初三 散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 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叹这秋之悲凉。

“我是一个快乐的小芭比”我总是这样评价自己,但是,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大人们总会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而快乐。

也许是因为我还是一个小孩,从不知道什么是“愁”、它是什么滋味,是甜的?咸的?酸的?苦的?是的,我真的不知道,尽管我曾无数次的希望自己品尝一下,但每次这种滋味总是被别人是想尝到,而我却不曾伤心。

爸爸,妈妈整天在外奔波,很忙。每天回家也很少谈笑风生,而我就不同,永远那么活泼开朗。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妈妈为何而愁?妈妈苦笑着对我说:“我也不想愁,但是又不能不愁……唉!……大人的苦恼你们小孩是理解不了的……”我听了这句话,虽然还是不懂什么叫“愁”,但我想:“爸爸妈妈乃至所有的大人们可能活的都很累,他们整天为:名利、金钱、婚姻、生活等方面困扰着。世界上的人,都接受着不同的待遇,家里穷,就因金钱而苦恼;还是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为儿女的前途而苦恼;年轻人没有找到工作,就因事业而苦恼;而中上阶层的人,就整天想着“调离”和“提拔”,他们每天胆战心惊,对待同事也是暗地里勾心斗角,这就是为了名利。突然,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意义,他们把生活看得过于暗淡,他们的生活与我们这些天真的少年相比失去了很多。大人们真的没有我们幸福,或许我们还没有长大,暂时还不会明白父母的愁情。但是,我还是认为,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我都应该快乐的活着。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这是一句真理,可能当我经历着父母所经历的那些的时候,也会变得“愁”。如果是这样,那我愿意永远这么大。少年的我永远那么阳光,那么happy,永远不知道:“愁”是啥滋味。

岁月流金,似风与我们擦肩而过。摇椅独坐,亭台轩榭中的小楼,记忆如昨。侧耳倾听,窗外是谁在低语。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总扬起稚嫩的脸庞,懵懂地仰望这片天空。而现在,眉宇间却增添了几丝忧愁,偶有阴霾常侵袭着我。执起书笔,字里行间的流露,却漫延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慨。就让岁月,记录下所有梦幻的回忆吧。回忆里,有你,有我。

漫步在大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行人擦肩而过。总有美丽的女孩子在我面前闪闪晃过。她们身上清纯的气息,她们脸上最美的笑容,都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我。幼年的记忆,还在我的脑海里。记忆中,泉州,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城镇。这个小小的城镇装着小小的我。而小小的我却也开心地度过每个小小的日子。印象中的这座城镇,很美,很清雅,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洗净了满身的沧桑,映入眼帘的,是超脱世俗的美。我常常和朋友去溪边戏耍。那儿水清,人也清,鱼儿在水中跳跃,人们在岸上欢笑。这时,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就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到水里抓鱼,然后再逃回岸上,将鱼一个劲的捧到大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印象中的我,好可爱好可爱。每当枇杷熟了的时候,我便会央求家长,给我做个小竹挑,来摘够不着的枇杷,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入口袋里,还一直强调:这是我的,不要和我抢。想着这些回忆,我的嘴角总扬起了笑容。

少年也识愁滋味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二十四岁时的处女作,作品取材于现实,凝聚了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形象地揭露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小说围绕着维特与绿蒂的爱情这条主线,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德国当时的阶级与阶级、同一阶级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广泛地涉及到了政治、宗教、法律、道德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有强烈的感情,浓郁的诗意,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在信中,维特冷静地直接进行自我剖析。例如:“我的心时时地战栗着”“我把它当成病孩儿似的迁就”等等。通过这样的自由,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是何等的多愁善感,心高气傲;同时也预感到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这敏感而脆弱的心是难免破碎的。

文章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异常成功。维特初到互尔海姆正值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再回来时已是落木萧萧的初秋,在他行将谢世时刻更到了雨雪交加的仲冬。这时序的更迭与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绝望的心理发展过程极度吻合。还有荷马诗的意境和“莪相”的哀歌,也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书中。“春风啊,你为何将我唤醒?……风暴就要来临,将我刮得枝叶飘零!……”“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行将永别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是他自己凄怆心境和悲惨命运的写照吗?

为了使感情的描绘显得更为具体、生动,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他把整个社会比作一座“舞台”,人们为着自私的目的,纷纷粉墨登场,丑态百出地尽情表演。他写道:“我现在陷没在混乱的状态之中了!我的精神完全干枯了!……我就好像立在一个西洋镜之前!看见一些人儿马儿在我眼前回转,我常常问自己,是不是看花了眼睛。”丑恶的封建社会,确实好像一座使人眼花缭乱的“舞台”,上演着各种令人作呕的丑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结构非常灵便,它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用近百封信串了起来,这样,情节跳跃式的展开,省却了许多过渡性笔墨。

作品的剪裁也极为严格,经济。大到一个事件,一个场面,小到一个细节,一泉一石,都是为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阐明主题思想服务的。例如,书中六月二十六日的信只有一句感叹,一句诘问:“不错,我仅仅是个世间的飘泊者,仅仅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可你们不也如此吗?”这一问一答,道出了维特的多少辛酸,宣泄了他对人世间的多少绝望!而联系着前边那封充溢着生气的长信来读,更表明维特一年来的变化有多么大啊!

《少年维特之烦恼》含蓄的行文更堪玩味。全书结尾写维特死后下葬的情形尤其深刻。“老人和他的儿子们走在维特的遗体后面,阿尔伯特没能来,绿蒂的性命令人担忧。几名艺人抬着维特的棺木,没有一个牧师来给他送葬。”寥寥数语,隐含着无数潜台词,我们读完禁不住会向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把维特与来送葬以及没来送葬的各种人的关系都思考一遍,以致咀嚼回味全书的内容,直到悟出这几句似乎漫不经心地写出的话的深刻含义。这几句话“就像头敲击棺木似的“咚咚有声”,“歌德从此以后再不曾写出象这么沉重有力的句子”。

综上所述,维特不仅是时代的觉醒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通过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言论行动,不仅述说了法国大革命前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了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且对妨碍它实现的社会进行了谴责和抗议。所有这些,使《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具有了鲜明而强烈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巨大而积极的思想意义;加上其精到的艺术特色,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部世界名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