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后感
我们钦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们仰慕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高尚;我们感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严。那么何为尊严?
在窦娥的身上,她这样来诠释尊严:
坚守底线体现她的尊严。在“官休”与“私休”之间,她用坚决的话语:“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婆婆与张驴儿的劝说,压迫下,道出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的心声。坚决的态度,真实的心声,这是窦娥在用坚守底线——贞洁,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刚强不屈体现她的尊严。在厅堂上,被严刑厉打的窦娥唱道:“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万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多么揪纠心的话语,多么残酷的拷打,可窦娥依旧道:“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这样的窦娥,她是用自己的刚强不屈,来体现自己的尊严。
选择死体现她的尊严。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她选择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迈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却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严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桩誓言见证自己的清白。
一个个体的生命有尊严的死去了,这足以诠释何为尊严。
生活不是都给予强者微笑
“生活不会同情弱者,它只会给予强者微笑”。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一些具有反抗精神,不屈的强者,生活却没有给予他们微笑!
在早期封建中国,由于神权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人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张正义,赏罚善恶”。但是,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就算是再大的强者,生活也不会为他们打开一扇生命之门!
如果说,生活都给予了强者微笑,那么窦娥就不会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痛斥。在面对如此大的冤枉时,窦娥的反抗与坚持不懈地斗争,却没有为她赢来生命!
如果说,生活都给予了强者微笑,那么窦娥就不会有“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的感叹!面对贪官对自己实施严酷的刑罚时,窦娥没有被屈打成招,她把女子刚毅的一面展示给众人。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也没有生活给予她的微笑。
如果说,生活都给予了强者微笑,那么窦娥就不会发下“热血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飞霜六月因邹衍,断送出古陌荒阡”的三大奇愿。她那似岩浆迸射,如洪水决堤般的愤激之词,斥责当时的社会,用自己的顽强产生了超乎自然的感天动地的力量。但是,生活却没有给予她微笑,让她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由此可见,生活没有给予窦娥微笑。一些具有觉醒知识和反抗精神的强者,生活不会都给予他们微笑!在此,对窦娥说一句话:“虽然黑暗的社会吞噬了你顽强的心,但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强者!”
相关推荐
-
《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个暑假,我无意间看了一些内容,不禁被它所吸引。它果然名不虚传。看完,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慨。这回我等到最后才看当时的背景。看完了,才不禁感叹:窦娥这一生,这短暂的一生不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吗?官员颠倒黑白,社会道德败坏,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的黑啊可想而知。而她不幸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那恶势力横行的情况,然而,苦难中依然有像窦娥这样淳朴善良,坚贞不屈的人民。那三条誓言代表了受迫害。受压迫阶层的人民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对正义的渴望。《窦娥冤》严厉的抨击了旧社会。因此窦娥才在人们心中万古不没。25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窦娥冤》读后感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窦娥冤》阅读赏析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第二部分: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第三部分: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窦娥冤》读后感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窦娥冤》阅读赏析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第二部分: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第三部分: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窦娥冤读后感-作文《窦娥冤》读后感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窦娥冤》阅读赏析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第二部分: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第三部分: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金榜VIP已享免费阅读及下载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窦娥冤观后感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其他的人物呢?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6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唉,冤哪——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可在这天,我们班却发生了一件吵架案。吵到最后,竟然还动起了“全武行”,连累了我们也要写这一篇作文,真是冤哪。做完操后,我们都在准备下节课的东西,可我们班的黄xx(号称调皮大王)、刘xx(超级爱哭的女生,打男生最厉害)不知为什么事情吵了起来,还打了起来。老师来后,让他们俩互相道歉,可是,他们不服气。刘xx先是很委屈地说了声:“对不起!”可黄xx不识好人心,说:“哼,不知道谁原谅谁!”说完,黄xx委屈得低声呜咽起来,刘xx也号啕大哭,但都不忘诉说各自的冤情。然而最终苦了自己又害了全班,为大家无偿提供了写作文的素材,唉……不一会儿,从两人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诉说中,我们终于知道了一些情况:原来,黄xx踩了刘xx的书,刘xx就拿了黄虹玮的书和笔,还打了他,然后俩人就破口大骂起来。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下,可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老师难断学生事”。话虽这么说,老师可不会糊涂。瞧,让我们围绕这事写日记了。我们个个喊冤,老师说:“看吧,都喊冤了,确实冤啊,就写吧,把冤情一股脑儿写出来。”老师说罢,有些同学哭笑不得,像傻瓜一样,一边笑一边说:“呵呵,好冤啊……”我呢,一下有了作诗的灵感,随口就吟出了两句:“人生自古谁无冤?恰似今天全班冤。”都写到这里了,回头想想还是好冤啊,男女生吵架一场,竟牵连了全班,这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550字 小学 记叙文
-
冤……冤枉啊时间:今天早上地点:教室受害人员口述:今天早晨,我刚一进教室,看见同学们都在讨论自己的小制作,就赶忙就从书包里掏自己的小制作,忽然想起我的昨天被刘娜拿去参考了,所以准备给刘娜要。谁知,当我走到刘娜位置时,发现我的小制作下写的是刘娜的名字,气愤地告诉了同桌,但同桌的眼神怪怪的,他鬼鬼祟祟的在刘娜的耳边说了些什麽,刘娜突然站起来说:“吴雅迪,我告老师去。”当时我一头雾水,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严肃地说:“吴雅迪,你站起来。”“你自己不做小制作,还诬赖别人,有没有这回事?”“什麽?我诬赖她?”#~・%*―……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训了我一节课零三十分钟,惨呐!!时间:今天下午地点:家里受害人员口述:上完漫长的课,我回到家里吃饭,吃的正香呢,姐姐大声叫我:“雅迪,过来一下好吗?”我还没听过姐姐这麽温柔地对我说话,以为她要给我一些好吃的,就放心地大步往前迈。走到姐姐面前时,另一只脚还没落地呢,姐姐突然开始了河东狮吼:“你对贝贝(我家猫的名字,顺便告诉你们,我姐她爱猫如命)做了什麽!”差点没把我吓趴下!“我可怜的猫咪啊,它从早到晚泻个不停。说,是不是你弄的!”听了这话,我想起昨天表弟给贝贝吃了几颗巴豆……“这是……”“妈,雅迪不知给猫咪吃了什麽,害贝贝生病了!”我还没说完呢,姐姐就报告了老妈,当然,后果可想而知……受害人员控诉:我只想说三个字:冤枉啊!!!550字 五年级
-
冤有头吗!冤有头吗!孙文宇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在心头,不愿说出来。今天借写作文的机会,把情况告诉老师吧。那是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的事了。我有一个同学叫孙树杰,他的铅笔盒可以算的上是全班最好的了,因为这个铅笔盒的上面有一个小镜子,那时因为我的嘴唇有些干裂,就拿过这个小盒照了一下,可正好被班里的小同学王洁霞、孙宝云和孙永蕾她们看见,那时我们都是小孩子,有什么事,都愿在老师的面前告个状什么的。她们认为我是在偷东西。我本想跟她们解释的,因为我那时很腼腆,不愿说话。就想既然被她们看到了,她们一定全会告诉老师的,解释也是没有用的。那时又正赶上孙树伟丢了一支铅笔。这两件事就正好撞在了一起。到了下午,孙树伟把他的妈妈带到了学校里,在班里翻我们的书包和铅笔盒。最后他们在我的铅笔盒里找到了“那支铅笔”。他们就把我从院子叫进屋里。孙树伟的妈妈问我:“这根铅笔是不是你拿的》”我大声的争辩着:“不是我!不是我!”。“如果不是你,那这根铅笔怎么会在你的小盒里!”我被她吓得愣住了,虽然我没有说话,可她应该从我那忧郁的眼神里,就可以知道,那根本不是我偷的。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在这关键的时刻,可以说是铃声救了我一命,否则她还会严加审问我的。我一边走向自己的座位一边想,那支铅笔是我自己买的,难道买同样的笔也有罪吗?其实,那时侯我多想跟她说一句:“你冤枉了我!”550字 五年级
-
我心中的“冤”从小到大,我都是泡在密罐里长大的,但是呢,由于脾气不和,我和老妹经常有些摩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些小小的“冤”。这事儿啊得从十岁时的某一天说起。那天,我和老妹不约而同地去了外婆家。本来呢,我们俩玩得很开心,再加上小姨有事出去了,我们玩得更加肆无忌惮了。不知是谁说了句:“我们吃苹果吧!”于是我俩便把脑袋一齐凑到了篮子上,争先恐后地挑选苹果,生怕最好的那一个被对方抢先夺了去。忽然一个又大又红而且没有斑的大苹果出现在我的视线内。老妹也发现了,我俩同时把手伸向了它。结果当然是我先抢到了苹果,她嘟起了嘴对我说:“好姐姐,亲姐姐,给我嘛,给我嘛……”我才不干呢,我笑着明知故问地问她:“你要什么呀?我什么也没有哦!”她有些不耐烦地说:“就是那个大苹果……”我想都没想就说:“凭什么呢?”这下轮到她不干了。只见她头一仰,嘴一张,嘴里“呜呜——”地叫起来,很快,眼泪也”啪嗒啦啪嗒啦“地掉了下来。这也算了,她越哭越凶,房顶都要被掀开了。奶奶跑过来,问我:“怎么回事啊?”她用手指着我说:“姐姐欺负我,不给我红苹果!”奶奶板着脸夺下苹果,递给妹妹,妹妹的哭声戛然而止,朝着我一声冷笑,仿佛向我说:“叫你不给我,活该!”我一下子觉得心里像揣了只猫爪子似的痒极了,有一种特别委屈地感觉涌上心头。明明是我先拿到的,为什么大人总是向着她?我回到房间抱着枕头拼命抽鼻子,一个下午都闷闷的。后来,奶奶对我说,我是姐姐,有事就应该让着妹妹。我心里虽然平静了不少,但还是不怎么服气。怎么样,这就是我的“冤”。5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冤死”的蜜蜂我在住在高高的顶楼,楼顶养了几窝勤劳的蜜蜂,总是爱“翩翩起舞”,还不忘显摆“迷人的歌喉”,特别是当夜幕降临时,便是它淋漓尽致地展示“歌舞才华”的时刻了。一个闷热的夏夜,放学回家,夜空中弥漫着热腾的空气,即使已到了傍晚,炎热也还是不打折扣,大地也沉闷着,似乎都衬着我烦躁的心情。回到家,卸下沉重的书包,拿出作业, 点亮台灯,拿起笔,便”窸窸窣窣“地开始完成恼人的家庭作业了。正愁思着一道难题时,”嗡嗡…“一阵如歼击机盘旋的鸣声便不期而至,那是一只黑黄相见的蜜蜂,正与我那”台灯兄“嬉戏着,起初,我并不在意,只是瞥了瞥这”小东西“,便继续冥思着我的未解谜题,可后来,越是不恣睢它,它便越是一副肆无忌惮,烦人的”笑声“直通云霄,惹得我只好得”伺候伺候“这位”小老爷“了,便随手操起一只铅笔,将锋利的笔尖瞄准这只”捣蛋鬼“,就等着他自己送上门来,一针见血。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钻进了台灯灯管之间的缝隙里,而”铅笔兄“不够”苗条“,钻不进去。这下没辙,”哈哈哈,你倒是来抓我啊!抓我啊!“我仿佛听见了它的嘲讽,还不时伴随着哂笑——它在挑衅我!”呵,你不出来是吧,那我走!“我心里愤慨道,念着,我只好拿着作业,猛地关掉台灯,愤愤地离开了卧室。时针慢慢转到了九,到了休息睡眠的时间了,我便打开台灯,这时猛然发现一个纹丝不动的黑黄色小不点——那只”高傲”的蜜蜂已经死了。我不免感到一丝惋惜,因为我并不是有意想要“害死”它的。后来我上网查询才知道,原来喜光是蜜蜂的天性,而我却狠心地将它囚困在灯管中,想着,愧怍便涌上心来,唉!这只蜜蜂真是死得“冤”啊!550字 初三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