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性的把他认做暴君;而秦皇所统治的秦朝,也几乎被人众口一致的指责为暴政。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题记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战争击败敌国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将战败王室,将相用屠杀来予以摧毁,将战败国的百姓贬于奴隶的地位进行虐待和压榨。秦始皇会选用历史上普遍采取的残酷模式吗?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是真的吗?
据《史记》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的王室进行屠杀灭族,也没有杀六国的大臣,将军和富豪,只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我们再想一想,若秦皇杀人如麻,看不起战败国的平民百姓,那楚人刘邦为何可以做官?楚人萧何为何可以被朝廷提拔?楚人项羽为何行动自由?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宽松的仁政。
“统一全国,秦皇杀功臣”?
大将王翦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战无不胜”,秦皇之所以能灭六国,完全是靠的王翦的军事胜利,可天下一旦太平,这种人就可怕了。王翦一旦反叛,没人能打得过他。君王生性多疑,怕的就是这一点,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免生后患。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诛杀诸侯王,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
可王翦很幸运,秦始皇不仅没有杀王翦,还奖励了王翦的儿孙。
一个被后人忽略的事实是:秦始皇没有杀任何一位开国功臣。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不用解释就让人想到是针对读书人的。即把你书烧了,又把你人杀了。看到这四个字,自然会得出秦始皇痛恨读书人,从而要摧残文化,灭绝读书人的恐怖现象,但这留给我们的“现象”是不对的。
“焚书”意指焚烧书籍,人们会联想到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似乎无论什么情况下,焚书都是不对的。李斯在提议焚书时,理由是“今诸生不师今学而学古”,可这里的“诸生”并不是指读书人。秦皇时期,读书识字之人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人。直到后来,围绕在王公贵族(六国)周围的门生,门客阶层,便成为了当时的“诸生”。而所谓的“焚书”,是因为当时有人锲而不舍的提出分封诸侯国,好不容易才统治的天下,竟让又要分裂。秦始皇想让他们断了念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杀人,秦始皇却只是烧毁了他们的书籍。值得在意的几点是:1、烧毁的书是关于诸侯国的历史的。2、此举主要局限于咸阳。
“坑儒”,其实是“坑术”。大家都知道,秦皇是一个迷信的人,他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卢生和侯生便主动请求。可是,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啊!怎么办?骗哇!他们拿着巨额的工钱,也没能找到奇药。秦皇很生气,因为他听到替他办事的人非法牟利的信息,然后就把这批贪污巨额的术士给坑杀了。多简单的一件事啊,可后人却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坑杀读书人。本来挺公正的一件事,却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骂名。
如今的我们,得感谢始皇帝,若不是有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若不是有厚厚的万里城墙,或许我们的国家早就四分五裂,或许中国也随着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在风中消散了。
——后记
论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性的把他认做暴君;而秦皇所统治的秦朝,也几乎被人众口一致的指责为暴政。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题记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战争击败敌国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将战败王室,将相用屠杀来予以摧毁,将战败国的百姓贬于奴隶的地位进行虐待和压榨。秦始皇会选用历史上普遍采取的残酷模式吗?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是真的吗?
据《史记》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的王室进行屠杀灭族,也没有杀六国的大臣,将军和富豪,只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我们再想一想,若秦皇杀人如麻,看不起战败国的平民百姓,那楚人刘邦为何可以做官?楚人萧何为何可以被朝廷提拔?楚人项羽为何行动自由?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宽松的仁政。
“统一全国,秦皇杀功臣”?
大将王翦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战无不胜”,秦皇之所以能灭六国,完全是靠的王翦的军事胜利,可天下一旦太平,这种人就可怕了。王翦一旦反叛,没人能打得过他。君王生性多疑,怕的就是这一点,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免生后患。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诛杀诸侯王,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
可王翦很幸运,秦始皇不仅没有杀王翦,还奖励了王翦的儿孙。
一个被后人忽略的事实是:秦始皇没有杀任何一位开国功臣。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不用解释就让人想到是针对读书人的。即把你书烧了,又把你人杀了。看到这四个字,自然会得出秦始皇痛恨读书人,从而要摧残文化,灭绝读书人的恐怖现象,但这留给我们的“现象”是不对的。
“焚书”意指焚烧书籍,人们会联想到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似乎无论什么情况下,焚书都是不对的。李斯在提议焚书时,理由是“今诸生不师今学而学古”,可这里的“诸生”并不是指读书人。秦皇时期,读书识字之人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人。直到后来,围绕在王公贵族(六国)周围的门生,门客阶层,便成为了当时的“诸生”。而所谓的“焚书”,是因为当时有人锲而不舍的提出分封诸侯国,好不容易才统治的天下,竟让又要分裂。秦始皇想让他们断了念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杀人,秦始皇却只是烧毁了他们的书籍。值得在意的几点是:1、烧毁的书是关于诸侯国的历史的。2、此举主要局限于咸阳。
“坑儒”,其实是“坑术”。大家都知道,秦皇是一个迷信的人,他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卢生和侯生便主动请求。可是,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啊!怎么办?骗哇!他们拿着巨额的工钱,也没能找到奇药。秦皇很生气,因为他听到替他办事的人非法牟利的信息,然后就把这批贪污巨额的术士给坑杀了。多简单的一件事啊,可后人却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坑杀读书人。本来挺公正的一件事,却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骂名。
如今的我们,得感谢始皇帝,若不是有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若不是有厚厚的万里城墙,或许我们的国家早就四分五裂,或许中国也随着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在风中消散了。
——后记
(注:详见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在我们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所以我就简写了《真秦始皇》,希望可以改变大家对秦始皇的印象,别让明君变“暴君”)
初一:董佩鑫
相关推荐
-
论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错误印象_3000字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性的把他认做暴君;而秦皇所统治的秦朝,也几乎被人众口一致的指责为暴政。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题记“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战争击败敌国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将战败王室,将相用屠杀来予以摧毁,将战败国的百姓贬于奴隶的地位进行虐待和压榨。秦始皇会选用历史上普遍采取的残酷模式吗?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是真的吗?据《史记》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的王室进行屠杀灭族,也没有杀六国的大臣,将军和富豪,只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我们再想一想,若秦皇杀人如麻,看不起战败国的平民百姓,那楚人刘邦为何可以做官?楚人萧何为何可以被朝廷提拔?楚人项羽为何行动自由?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宽松的仁政。“统一全国,秦皇杀功臣”?大将王翦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战无不胜”,秦皇之所以能灭六国,完全是靠的王翦的军事胜利,可天下一旦太平,这种人就可怕了。王翦一旦反叛,没人能打得过他。君王生性多疑,怕的就是这一点,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免生后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诛杀诸侯王,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可王翦很幸运,秦始皇不仅没有杀王翦,还奖励了王翦的儿孙。一个被后人忽略的事实是:秦始皇没有杀任何一位开国功臣。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不用解释就让人想到是针对读书人的。即把你书烧了,又把你人杀了。看到这四个字,自然会得出秦始皇痛恨读书人,从而要摧残文化,灭绝读书人的恐怖现象,但这留给我们的“现象”是不对的。“焚书”意指焚烧书籍,人们会联想到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似乎无论什么情况下,焚书都是不对的。李斯在提议焚书时,理由是“今诸生不师今学而学古”,可这里的“诸生”并不是指读书人。秦皇时期,读书识字之人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人。直到后来,围绕在王公贵族(六国)周围的门生,门客阶层,便成为了当时的“诸生”。而所谓的“焚书”,是因为当时有人锲而不舍的提出分封诸侯国,好不容易才统治的天下,竟让又要分裂。秦始皇想让他们断了念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杀人,秦始皇却只是烧毁了他们的书籍。值得在意的几点是:1、烧毁的书是关于诸侯国的历史的。2、此举主要局限于咸阳。“坑儒”,其实是“坑术”。大家都知道,秦皇是一个迷信的人,他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卢生和侯生便主动请求。可是,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啊!怎么办?骗哇!他们拿着巨额的工钱,也没能找到奇药。秦皇很生气,因为他听到替他办事的人非法牟利的信息,然后就把这批贪污巨额的术士给坑杀了。多简单的一件事啊,可后人却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坑杀读书人。本来挺公正的一件事,却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骂名。如今的我们,得感谢始皇帝,若不是有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若不是有厚厚的万里城墙,或许我们的国家早就四分五裂,或许中国也随着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在风中消散了。——后记论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错误印象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性的把他认做暴君;而秦皇所统治的秦朝,也几乎被人众口一致的指责为暴政。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题记“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战争击败敌国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将战败王室,将相用屠杀来予以摧毁,将战败国的百姓贬于奴隶的地位进行虐待和压榨。秦始皇会选用历史上普遍采取的残酷模式吗?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是真的吗?据《史记》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的王室进行屠杀灭族,也没有杀六国的大臣,将军和富豪,只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我们再想一想,若秦皇杀人如麻,看不起战败国的平民百姓,那楚人刘邦为何可以做官?楚人萧何为何可以被朝廷提拔?楚人项羽为何行动自由?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宽松的仁政。“统一全国,秦皇杀功臣”?大将王翦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战无不胜”,秦皇之所以能灭六国,完全是靠的王翦的军事胜利,可天下一旦太平,这种人就可怕了。王翦一旦反叛,没人能打得过他。君王生性多疑,怕的就是这一点,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免生后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诛杀诸侯王,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可王翦很幸运,秦始皇不仅没有杀王翦,还奖励了王翦的儿孙。一个被后人忽略的事实是:秦始皇没有杀任何一位开国功臣。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不用解释就让人想到是针对读书人的。即把你书烧了,又把你人杀了。看到这四个字,自然会得出秦始皇痛恨读书人,从而要摧残文化,灭绝读书人的恐怖现象,但这留给我们的“现象”是不对的。“焚书”意指焚烧书籍,人们会联想到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似乎无论什么情况下,焚书都是不对的。李斯在提议焚书时,理由是“今诸生不师今学而学古”,可这里的“诸生”并不是指读书人。秦皇时期,读书识字之人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人。直到后来,围绕在王公贵族(六国)周围的门生,门客阶层,便成为了当时的“诸生”。而所谓的“焚书”,是因为当时有人锲而不舍的提出分封诸侯国,好不容易才统治的天下,竟让又要分裂。秦始皇想让他们断了念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杀人,秦始皇却只是烧毁了他们的书籍。值得在意的几点是:1、烧毁的书是关于诸侯国的历史的。2、此举主要局限于咸阳。“坑儒”,其实是“坑术”。大家都知道,秦皇是一个迷信的人,他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卢生和侯生便主动请求。可是,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啊!怎么办?骗哇!他们拿着巨额的工钱,也没能找到奇药。秦皇很生气,因为他听到替他办事的人非法牟利的信息,然后就把这批贪污巨额的术士给坑杀了。多简单的一件事啊,可后人却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坑杀读书人。本来挺公正的一件事,却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骂名。如今的我们,得感谢始皇帝,若不是有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若不是有厚厚的万里城墙,或许我们的国家早就四分五裂,或许中国也随着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在风中消散了。——后记(注:详见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在我们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所以我就简写了《真秦始皇》,希望可以改变大家对秦始皇的印象,别让明君变“暴君”)初一:董佩鑫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
论秦始皇1:秦始皇的身世对于秦始皇的身世,文学界颇有争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秦始皇是子楚的儿子;一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对此,正史上的记载亦并不明确,《史记》中对此地记载也是破绽重重,在《秦始皇本纪》里只有一小段话: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而在《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是: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同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以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在《吕不韦列传》的记载中,有一出破绽,就是“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句,因为女子有身孕后一两个月才会被发现,而大期则是十一、二个月,试想,发现就已一、两个月,再加上大期,就是十四个月,这绝对是违背常规的。所以,秦始皇的身世是个未解之谜。2:秦始皇的作为秦始皇的作为虽不多,但也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比如说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他修筑的长城是历史上的奇迹,虽说当时的初衷是防止外界侵略。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国内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一部分作为的背后,也有暴政的存在3: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的作为的确有一些,也很突出,但在作为的背后,也有很多的暴政,但从修长城来说,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长城脚下埋下了许多的冤魂,还有阿房宫、郦山墓……4:秦始皇的奢侈秦始皇为人,非常的奢侈。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用磁铁来造宫门,还有他修筑的郦山墓,有水银作江河,由宝石作日月……晚年,秦始皇为了长寿,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又耗费了许多的物力、财力。这位秦始皇,历史上的霸主,有功也有过,我们到底应如何评价他呢?6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同学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升入初中以后,他们或许不再和你一个学校或班级,但你却不曾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总会勾起你无限的回忆。记得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一走进校门就感觉到了保安投来的异样目光。因为,在三天前我患上了腮腺炎,到了上学的时候只能贴着两块膏药去上学。结果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我刚刚走进学校教学楼的小长廊,本来在长廊中玩耍的同学们全部躲进了教室,生怕我会传染给他们似得。走进教室后,同学们都炸开了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使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但更尴尬的事还在后头,上课的时候,不仅周围的同学都避开我,连老师走到我坐的位置,也会绕开我走。我心中的感觉真的是五味杂陈,仿佛我真的犯了很大的错误一样,这四十分钟也是我经历的最长的四十分钟。下课之后,我依然完全不被他们理睬和接纳,在大家都成群结伴的玩耍时,只有我孤零零地站在那,想去参与,却又总害怕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我。我缓缓地走到了窗户旁边,望着对面的教室,显得十分惆怅和伤感。突然,一只手拍了我一下,耳边响起了十分熟悉的声音:“怎么会在这待着呢?走啊,我们去玩会,哪怕只是聊聊天呢。”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我强忍着,没有让泪水留下来。在五年的小学生活中,我收获了友谊和欢乐,也与一些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他,却让我终身难忘。550字 初一
-
她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初中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给我留下了印象的人,有同学、爸爸、妈妈等,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好朋友—陆丽颉,她不光学习好,而且爱助人为乐。她个子不高,那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眼睛下有着一双能说会到的嘴巴。记得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我没有带伞,只好在那儿等着妈妈来接我。可是,妈妈要上班,爸爸又去外地出差了,这可怎么办呀?正在这焦急万分的时刻,忽然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朝我走近,是陆丽颉。她停下来对我说:“恭妍澜熙,你没有带雨具吧,我送你回家好吗?”我听了高兴极了,连声向她道谢。说完,我们两便打着伞走进了雨帘中,雨水好像跟我们作对似的,越下越大。雨水打在雨伞上,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似的,钻进了我的袖子,蹦进了我的衣领,穿进了我的裤脚。我发现她把一大半遮向了我这边,她的衣服被豆大般的雨点给打湿了,我说:“陆丽颉,你也遮些伞吧,要不会感冒的。”她却笑着说:“没关系,回去换一件衣服就行了。反正已经淋湿一个人了,就不要再淋湿俩个了,对大家都不好。”不知不觉,我便回到了家中,她没有坐一坐,也没有喝口茶,就走了,我叫她坐一会儿,她却说:“不用了,我还要做作业呢。再说我回去晚了,妈妈也会着急的。”说完又撑着雨伞走向了雨中。我望着那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落在了她身上,望着她远去的的背影,就想起了她真诚善良的心。陆丽颉她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她是一位好同学,更是一位好朋友。她那乐于助人的品质永远在我记忆海洋中回荡,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550字 初一 叙事
-
秦始皇秦始皇想必这个人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吧。有的人认为他是暴君,有的人却认为他是为国家贡献了好多,是一个好皇帝。其实,这个两个都对。为什么说他是暴君呢?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令,民间只许留下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他的都要烧掉,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修建它们和长城、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百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几种,压得黎明百姓喘不过气来,怪不得会唱出“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为什么说他是为国家贡献了好多的好皇帝呢?他出生于七国时代,他广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都为他所用。很快就消灭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秦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他设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个省,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消灭六国以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币,统一了度量衡,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有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他修长城,开灵渠,贯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他为人民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但同时也害的百姓家破人亡,他既是一个暴君,也是一个好皇帝。600字 初一 写人
-
论:秦始皇论:秦始皇浅谈: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小议: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其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官员们都听命与他,由此他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利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统一了全国货币。原来,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用自行制造的度量衡工具,五花八门。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各地的经济往来,也影响了全国的赋税征收。但在秦朝统一度量衡后,一直沿用于后世。后为了增强各地之间的联系,秦始皇命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的交通网络,同时规定车宽为6尺,统一车轨,以方便通行全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命令将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长,修筑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军事防御工事——万里长城。但当时,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向人民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成交上国家。秦朝的刑法十分苛严,百姓稍有不慎,轻者罚作劳役,重者即判死刑。一人犯法,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的种种命令大多是利于国家的,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还是功大于过。5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论“错误”何为“错误”何为错误?在《中华字典》中,“错误”的解释有二:1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2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而在哲学上来说,错误指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认识。与谬误同义。错误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错误与真理构成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们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人们对真理的把握有时是在一系列相对的错误中实现的。只要正确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错误就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导。而在民法中的错误的含义则表示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缺乏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不一致。下面,由我来谈谈“错误”。错误——正确——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们总是会有个观点,即是“世间任何事物,不是正确,便是错误。”其实错误也好,正确也罢,都是相对的,我们往往会选择某一正确事物为参照物,去判定另一事物的错误性。错误与正确其实是一线之差,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可能世界上只有错误与正确两种选择,而当我们不幸选择错误的时候,其实不必要去担心,因为我相信“错误,乃成功之母。但如果你犯了错误,即使你犯的错误微不足道,如果你逃避,那么它将成为永远的“错误”,如果你改正了,那便成了“正确”。镭之母——居里夫人,不经过上百次的错误的选择,怎么会发现珍贵的“镭”。每个人都有从“错误”与“正确”之间选择的机会。但并非没个人都明白如何选择,当一个人不真正明白“错误”的真正含义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错误”,那么只能说“错误”是对他的惩罚。错误——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有了错误,自然会存在着宽容。对于正面对着“错误”的任何人和事,我们都应该给予宽容。真正的宽容,不在乎错误错误有多大,与一切虚伪的东西无关,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敬,哪怕对方微不足道,我们都应该给予对方真诚的宽容。宽容不仅可以使对方改正自己的错误,也是你对别人的信任。一个能宽容别人错误的人,心灵永远是崇高的。有些事情或许开始就是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却给我们带了许多意外的美丽,所以我们称它为美丽错误。可是,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永恒,那么我们就潇洒的给美丽错误一个美丽结局吧。让我们从错误中学会宽容。800字 高二 议论文
-
论秦始皇之功过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他征用民夫,修筑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他就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坏。我认为,他有功,当然,过也是逃不掉的。自从秦始皇亲自处理政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并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不少周朝诸侯,他们都不听天子号令,割据一方,互相残杀,民不聊生。于是秦始皇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由于地域差别,各处的文字、车辆大小、尺寸、升斗和斤两全不一样,秦始皇将车轮距离一律改为6尺,将文字也改革成了简便的写法,又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些一连串的改革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人无完人,秦始皇的一些事表现出了他的残暴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的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长城,这便是万里长城。但为了修筑长城,秦国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死伤无数。后来又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批儒生也议论过他,秦始皇便把他们全部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儒生尽数活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这件事遭到了全国人们的反对,他的残暴因此而出名。纵观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对秦始皇只能做这样的一个评价:他是一个乱世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也是一个自私和残暴的君王。65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论秦始皇之功过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他征用民夫,修筑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他就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坏。我认为,他有功,当然,过也是逃不掉的。自从秦始皇亲自处理政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并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不少周朝诸侯,他们都不听天子号令,割据一方,互相残杀,民不聊生。于是秦始皇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由于地域差别,各处的文字、车辆大小、尺寸、升斗和斤两全不一样,秦始皇将车轮距离一律改为6尺,将文字也改革成了简便的写法,又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些一连串的改革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人无完人,秦始皇的一些事表现出了他的残暴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的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长城,这便是万里长城。但为了修筑长城,秦国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死伤无数。后来又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批儒生也议论过他,秦始皇便把他们全部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儒生尽数活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这件事遭到了全国人们的反对,他的残暴因此而出名。纵观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对秦始皇只能做这样的一个评价:他是一个乱世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也是一个自私和残暴的君王。广东揭阳揭东县揭东县地都镇第三初级中学初二:郑康丽700字 初二 议论文
-
论秦始皇之功过作文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他征用民夫,修筑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他就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坏。我认为,他有功,当然,过也是逃不掉的。自从秦始皇亲自处理政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并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不少周朝诸侯,他们都不听天子号令,割据一方,互相残杀,民不聊生。于是秦始皇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由于地域差别,各处的文字、车辆大小、尺寸、升斗和斤两全不一样,秦始皇将车轮距离一律改为6尺,将文字也改革成了简便的写法,又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些一连串的改革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人无完人,秦始皇的一些事表现出了他的残暴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的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长城,这便是万里长城。但为了修筑长城,秦国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死伤无数。后来又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批儒生也议论过他,秦始皇便把他们全部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儒生尽数活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这件事遭到了全国人们的反对,他的残暴因此而出名。纵观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对秦始皇只能做这样的一个评价:他是一个乱世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也是一个自私和残暴的君王。广东揭阳揭东县揭东县地都镇第三初级中学初二:郑康丽750字 初二 议论文
-
秦始皇功过秦始皇的统一措施:1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大权独揽,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三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边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铜人,放置在皇宫之前。3统一法律。据《史纪》《汉书》的记载,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实施严重的刑法,以镇压人民。4“焚书”、“坑儒”,除了医药种树之书,其余尽行烧毁,焚书后引起儒生的不满,前212年,秦始皇又进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秦始皇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土,当中有两人有秦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皇帝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上述两个人未寻获,可是被捕者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式。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5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于前215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44县。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发农民,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近万里防御线,史称“万里长城。”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历史发展,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2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3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巩固国家统一,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4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5焚书坑儒,摧残文化6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并诸侯,吞天下,天下为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剥削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在哪里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发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发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发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发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专制的工具."使黔首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随之,李斯发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发现,出发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速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首先分析一下"坑儒"是不是"焚书"的继续.从卢生,侯生的议论看,与"焚书"事件无关.相反,他们是在焚书之后更加受到重用.秦始皇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接着便讲如何器重方术之士等等.事情是这样的乖戾,受青睐的方土也起来批评秦始皇了!秦始皇火冒三丈,勒令追查,结果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一并拿来问罪,很显然,儒生是被株连受冤的.其次,就事件的性质而论,卢生侯生等方士求仙药是荒唐的,而他们不正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吗如果秦始皇能够翻然悔悟,不再迷信鬼神,杀了这些方土也算有些道理.然而他并没有迈出这一步.试问,有权的迷信家杀掉无权的迷信家能算是革命家吗再则,就其内容来讲,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基本上是切中要害的,没有言过其实的诬罔谩骂之语.而秦始皇却以"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为借口,搞了一场"坑儒"奇案.从社会效果看,如果坑儒之后带来了文化的新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这一粗暴行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以反复古为名走到了极端的文化专制,一怒之下又杀了那么多人,这难道能称得起是革命吗综上所述,秦始皇所采取的某些政策,措施,就单项推论,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却被另外一些政策,措施所抵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起点不误,落脚点却走到了起点的反面.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都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各个阶级,阶层,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能够进行起码的正常的生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悼文中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想从事任何其他活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秦始皇恰恰从总体上无情地破坏了这样的基础.他的破坏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秦始皇好大喜功,他超越战后秦朝物资匮乏,人丁稀疏的现实,不惜动用大量民力财力,进行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古长城,如龙腾蛇伏,绵延万里,巍巍壮观.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仍为今天的人们所叹服.然而,这却又是秦始皇不顾"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谬"的现实,不顾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一意"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的罪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呕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唐人杜牧的这篇名作《阿房宫赋》,自然带有艺术的夸张.但为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动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那是司马迁清清楚楚写在《史记》中的.新近发掘出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浩大的规模,威武的气派,也足证史记之不误,杜牧之合理.始皇二十八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这驰道,路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树以青松,坦坦荡荡,这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也算得上是空前的交通设施了.然而这又耗费了多少民力!另外,"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这又耗费多少的民力!还有戍五岭,击匈奴,又是百万之众.不论上述这些工程,活动的性质如何,是它们的总和把人民淹没在大规模徭役,兵役的苦海里.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朝代,无论怎样用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或某项事业有什么伟大意义来为它辩解,它也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的.其次,秦始皇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刑罚之严使人没有伸屈之地,真是跋前后,动辄得咎.我们一触及秦代的历史材料,成千上万的刑徒,罪人便映眼而来.刑徙,隐宫者,黥首者,被谪者,各种各样的"罪人",无处不有,无时不见,平均一,二十人中就有一名罪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绝非虚言.整个秦王朝简直成了一个大囚场.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范阳令这种人物的出现,恰恰是秦始皇行苛法的必然结果.就这样,秦始皇统治下的秦王朝成了一个刀光剑影,随时都可能身首异处的恐怖世界,这哪里还谈得上去贯彻推行那些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呢宫廷的狂欢作乐遮盖不住挣扎在死亡线上千百万人民的呻吟;周青臣之流的颂扬遮盖不住众生的愤怒!面对着"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景,纵然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在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估计到秦末农民提出的"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意义."苦秦久矣"这个"久"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黔首安宁","黔首是富",老百姓像生活在天堂里,根本无苦,苦只是到了秦二世时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有一些好心的同志也觉得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劳大,把这个"苦"字算到秦始皇的头上,似乎感到有点与心不忍;如果把它从秦始皇账上一笔抹掉,又感到是严重地歪曲历史,于是乎就采取了一种轻重笔法,把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农民之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到秦二世和赵高时期就尽量说重.这种好心,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解释历史.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陈涉,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的偏见我们暂且不论,但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只能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苦久"的大爆发.陈胜,刘邦关于"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提出,能使我们从阶级斗争的总和中去认识秦始皇的统治,去更深刻地分析秦始皇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意义.我们这样来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是不是要全部否定呢当然不是.我们评价历史,不仅要从当时历史的总和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从历史的总过程来考察.秦始皇的一些举动,尽管使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失去了影响当时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因为秦始皇的某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客观过程的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之树所结的果实是不会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的.只要这种历史必然性还在起作用,秦始皇的某些政策,措施就会作为历史遗产而影响后世和启发来者的头脑.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由于是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尽管被秦末农民起义及以后的农民起义多次打乱,但封建统治者一旦得势,总是千方百计把它恢复和健全起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文化交往的工具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要求,所以这些措施便作为历史遗产为后来的人们所继承和应用.长城在以后民族斗争中,作为防御工事还起过作用.戍五岭是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的历史一环.当然,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秦始皇的政策,措施原生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基础上,作为历史的因素起作用.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在以往的著述中,几乎总是说秦的统一有利经济文化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等等.这种把统一说成是绝对好的观点是不符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统一总是同一定的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的统一比封建的战乱有可能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也可能为统治者胡作非为,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封建的统一同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比扰扰嚷嚷的战国是个进步,但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统得过死,凭借极权强行搞了那么多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超越当时人民负担能力的活动,反而窒息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广大农民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因此,对统一要进行具体分析.三、从英雄到孤家寡人秦王朝从胜利到走向灭亡的历史,也就是秦始皇从英雄转变成孤家寡人的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这种转变,要从历史客观现实的变化和他本人品质的结合上来说明.秦始皇是个幸远儿,他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里我们先引几段当时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1200字以上 六年级 书信
-
错误错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人生的路,没有坦途。人生中的一些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是探索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了这样的立意,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错误”是你成长过程的趣事,为促进你成长起了作用;有哪些“错误”的认识,使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付出了代价。把这些切身的体验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既是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成长过程进行思考,也可以给别人一些启迪。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正如一辈子不离开地面,自然避开溺水的危险。但只有经历呛水和疲惫,才能领略另类生活的风采和快乐。保留错误也是一种美。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在成长时犯错。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成就人生的必然因素。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犯错,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我们逐渐让这个陌生的世界成为我们所熟悉而温馨的家园。错误中,我们会跌跌撞撞走路;错误中,我们会咿咿呀呀说话;错误中,我们用稚嫩的双手,写字画画;错误中,我们会用我们浅薄的智慧去赢得老师家长的夸耀;错误中,我们便会用手指敲打键盘,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腿脚博得阵阵喝彩;错误中,我们学会用属于自己的知识步入竞争的行列。我们都在被纠正错误中长大,懂事,成熟。可是生活中,保留一些错误却可以创造生活的美好。身为劳动农民的父亲,在他孩子面前吹牛说他读书的时候英文可了得,孩子不服气。当父亲把那些英文字母乱说一气的时候,孩子咯咯地大笑。父亲的错误成为了逗乐孩子的方式,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吗?孩子一天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大红苹果,而当父亲看到时,却“自做多情”地说:“这个苹果是给爸爸准备的吗?真懂事!”而孩子用孩子最天真的笑容清脆地说:“是的,爸爸。你吃吧!”这又是一个错误,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错误,铸就了美丽真挚的亲情。谁能说,这错误需要纠正呢?相信,在以后,孩子想到就不仅仅是自己而已了。不是错误都要纠正,不是纠正了就是正确的。有时候,错误也是幸福与美丽的一种特殊路标。保留下某些错误的痕迹吧,那是另一种美丽的所在!错误也是一种美分类。一个学生因迟到被老师叫到办公厅罚站,这在教育中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我看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得人心者得教育,青春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作为老师,需要的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而后去改正错误。如果是一味地强调师者的威严,那我想,我们得到的不是学生的心悦诚服,而更多的是学生心口不一的空头承诺。其实错误也是一种美,关键在于当事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在赞美爱迪生成功的同时,也在欣赏他在发明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因为有了这无数次的错误,爱迪生最后带给人类的灯光才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大海都有潮汐,人生又怎能没有起伏呢?我现在觉得,人生中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而且有时还觉得它们很可爱。因为有了它们,这人生才不会变的死气沉沉,完全“正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北宋的苏轼几百年前对于人生都有这样的发现,今天的我们又何苦去孜孜以求那象梦一样的完美呢?给别人多一点宽容,这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给错误多一点欣赏,这世界就会多一点可爱。身为凡人的我们,请在为那些安安静静的学生鼓掌的同时,也别忘了给那些“调皮捣蛋”生几许温柔的目光。因为只要我们的心有多大,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
为后人栽树今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长江三峡主体大坝全面完工!”心里不禁欣喜万分!因为,要知道它会给人们带来何等的好处,给人们造多大的福!它能够给国家节省巨大的财政支出和资源能量,以及给后代留下一个造福万代的工程。不仅帮助三峡周围灌溉农田,而且同时会给华北、华东、长江流域提供巨大的电力资源!这将会给人类节省多少煤炭、木材等等资源,这是不可估量的。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好好的利用它,造福人类!我不禁想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结束人类用煤油灯的时代。他用他的智慧改变了后代的生活环境,你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电的世界将会怎么样呢?那是多么令人可怕的!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人们还在使用着烽火台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人隔千里只用一线可以联系!贝尔为后人造了福,他用了他的智慧!说到这,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它们所给后人带来的方便和福利更是无法计算的。蔡伦将纸代替了竹简的地位,不仅节省时间,更是节省资源。想想古代写一本书要用多少的竹简啊!而用上纸只需很少的资源。毕升继蔡伦之后又为文化的传播做了历史性的贡献:发明活字印刷!使手字笔录的时代成为过去。使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指南针的发明无疑是人类的巨大发明它被用于航海、军事等等许多的方面,如果那时郑和没有指南针的帮助,又怎么会到达那么远的地方与西方各国建立友好往来?!最后说说火药,古代是一个军事战争常常发生的时代,火药的发明是推进了军事的发展,从只是讲究兵法的历史到达武器第一的现代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没有那时的火药又怎么会有现在的火箭,航空飞船。有怎么会有飞向太空的事实?人们难道不是在享受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文化和智慧财富吗?这有为何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呢?!如今,手机、电脑、MP3、MP4、网络等等现代电子高科技充满了人类生活,这些物质文化同样是给我们的后代造福!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明创造,为了后人过的更好,我们也在为我们的后人栽树,而且树越来越大,越来越密,后人将会在我们巨大的树阴下享受荫凉!与大多数人相反的,有些人他们只是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却没有看到我们子孙的未来。我们都耳边一直会听到的事例如:由于伐木者的乱砍乱伐,地球的森林面积在急剧下降,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现在20%的陆地是沙漠!那么我们的后代将住在哪里呢?移居外星吗?同样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某某河遭到重度的污染,河水已经不能再供人饮用!水中的生物全部灭绝!这是因为什么?是那些沿河而建的工厂乱排放未经处理的有毒污水而造成的。被污染过中的河流就没有生命力不再富有活力不能给人类造福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后人不会在看到这条喝水,这是一条河如果是很多条那么我们的后代喝什么?这是在给后人栽树吗?这是在给后人挖陷阱啊!还有就是现在全球平均气温变暖的问题,南极的冰加速了融化海平面会迅速提高,这些问题的缘故都是工厂向天空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并且使地球的臭氧层遭受破坏导致一系列的生存危机!我不敢想象我们的后代应该如何生活?难道我们就不能给他们留下一个蓝天碧水的地球?人类应该觉醒的时间到了!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给后代造福。也就是努力为后人栽树,争取栽更大更浓密的参天大树。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印象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和高三教学楼是“紧邻”,作为高一生,“入世不深”的我们,每天都在目睹了高三学长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情景交融,感触颇深。某天早晨,我一时兴起早早到校,睡意朦胧之时阴差阳错地爬上了高三教学楼。好家伙,从一楼到五楼,灯火通明,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主动来上早自习的人。环顾四周,走廊上一个值班老师都没有,四周却平静如水,万籁俱寂。我站在走廊的尽头,被一股浓郁而又神圣的学习气氛包围着,蓦然间,岳飞发自肺腑的豪情壮志跃上我的心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长,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我禁不住深深地向他们投去充满敬意的一瞥。在校外,高三学长们依然表里如一,熙熙攘攘的校车里,他们永远是一道色彩鲜明的“风景线”。好像约定俗成,校车——这个流动的教室,前部总是高一同学的“天下”,每天歌舞升平,欢声不断;中部是高二同学的“地盘”,寥寥两人一成不变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不言不语,自得其乐;后部则成了高三学长的“专座”,永远看见的是捧着书,握着笔,或在念念有词,或在奋笔疾书,或在讨论题目的稳重身影;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凌云壮志,每个人的神情都庄严肃穆,每个人的言语简洁明快,“三句不离数理化”……环顾车厢,从前到后,可谓“上下九重天”,使人不得不被眼前的“高三气场”所震撼!学习上争分夺秒,课余活动中高三学长们也一派王者风范。跑操时,每次迎面相遇,老远就能听到他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擦擦擦擦——”;喊口号时更是震耳欲聋,豪气冲天,信心十足,全无临战前的焦虑和惶恐,这着实让我们这群高一“小毛头”敬佩不已。前几天的一次偶遇也让我对高三学长印象深刻。那天,茶余饭后,我心满意足地走出食堂,回教室上晚自修,不知不觉来到了高三的楼梯口。正要迈步上楼,面前却突然闪出一个人来:“小学妹,此路不通呢。”抬头一看,原来是个高三的学长。“难道要留下过路钱?”瞧着他一脸的真诚友善,我的胆子不禁也大了起来。“呵呵,是水库开闸,要放‘人工瀑布’啦!”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见二、三楼的平台上,正四平八稳地摆着五六桶水。“一二三——倒——”只听得这位学长一声令下,几道“瀑布”顺着台阶汹涌而下,瞬间带下灰尘,把楼道洗得蹭亮!“为了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想出了这么个‘歪点子’!毕竟学习紧张,要节省时间嘛。”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解释道。“高三就是不一样,学习刻苦不说,连大扫除都效率奇高,不走寻常路!”我在心里由衷地发出一声感慨。屈指算来,距离高考不到百日了,临战氛围越来越浓烈。高三年级的橱窗里光荣榜换了一张又一张,消息栏中到处是各大名校自主招生的通知,校门口甚至一度拉起了一条横幅:“复旦大学淮阴中学考点”,鲜红耀眼,熠熠生辉——是啊,高考开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了!苍天不负苦心人,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在此把《读者》上的一段话,为正在为梦想而战的敬爱的高三学长们壮行,愿你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能够在今年6月的金色阳光下,绽放出最从容、最灿烂的笑靥——一颗心灵,绝不会因追求梦想而受伤的。为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只有成功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想的孩子。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
人生的错误金。当我握着自己心爱的晨光水芯笔在一张纯白色的纸上写下这个似乎与纸张不太和谐的字时,首先从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小时候妈妈在我的床边慈祥地给我的那些关于邪恶关于一个个可原谅和不可原谅的错误的古老的故事。或许是我头脑简单思想过于幼稚传统吧,认为金钱和邪恶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而邪恶,则和错误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每一次看见“金”这个很起眼又觉得会影响很多人的字时,总会下意识地想到错误。想到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小县。想到里面有一个极其贫穷却满腹经纶喜欢吟诗作对的书生,一个绝美却不妖娆、多愁善感、对月哀叹的佳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想到还有一个富有贪婪的县官,为非作歹。想到书生打败了外界的种种不平与女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想到那个曾想把伊人占为己有却因利用刺眼的金钱犯下种种错误而进入暗无天日的牢房。确实是个很幼稚的故事。贫穷代表正义?富有代表邪恶?托着自己的下巴,沉默思考。古老的故事,为何定义金钱永久和邪恶是双胞胎?还是我们或许,或许金钱没有错,而是我们本身具有的面目狰狞的本性有错,是吧?昔。还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考试总喜欢把“昔”字错写成“惜”字,一次又一次。现在回想起来,竟觉得,或者昔是惜的前世吧,它们总是偎依在一起。惜昔日的繁华,惜昔日的幸福,惜昔日的嘴角的微笑,惜昔日的那些美得不象话的事物,悔今日的错误,黄昏下听见花甲老人的轻轻哀叹,声声慢。故国神游,梦醒后悔恨不已,老泪纵横。时钟响了一下。然后依旧听见秒钟漫步的声音。忽然想到,当错误写上人这部小说时,时间依旧前进,即使清晰地听见泪滴落的令人不禁怜悯的声音,即使清晰地看见那些悔恨那些无奈那些苍老爬上了脸,它也只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脚印却无法掩埋它们。昔日的错误啊,为何等到今日才刺痛了那些犯错误的人的眼睛呢?记得妈妈说过,错了就是错了,可以改变现在和未来,但却不可改变过去。言。我知道,当一个人犯了错误后,总会有人去言论这个错误。小时候因为不满老师太多的作业,连续两天自己故意不写作业想气死老师。结果当然很不出乎意外,我的大名被老师很端正地写在黑板上,而且刻意地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至少我是这样想),因为我是组长你竟然没有写作业?!罚吵十便老师很大声地斥责我。然后我听见后面的那些刺耳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徘徊看啊,连组长都不写作业!还三好学生呢。没想到她会没有写作业!原来她是这种人啊……我哭了,趴在同桌的肩上哭泣,泪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心就像很突然地被切成了两半,如此地痛你说,我还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是!我听见他很坚定的声音,心中忽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温暖。我哭泣,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好学生,不是因为被罚吵,而是因为那些背后的言论,那些无法毁灭的言论,言论告诉我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你做错事了。我感到那种如天使般的温暖,仅仅是因为好朋友的那一句很果断的话当然是!言论就这么告诉我,有些错误并不能一生都判定你的好与坏。一些言语,或嘲笑或轻视,宛如一把犀利无比的尖刀,很突然很干脆地刺入你的心,告诉你,错误!一些言语,或安慰或肯定,宛如一件纯白色的棉袄,有人轻轻地将它披在你的身上,告诉你,你依旧是好孩子!错误后的言语啊,永久地藏在了我的记忆里,回忆的电影播放,嘴角轻轻的上扬是电影的结局。吴。我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想,为什么误的旁边是吴?我不知道是谁造字的,不知道那个造字的先生为什么把错误的误的右旁定为吴。吴,是否有一个姓吴的人犯了很多的错误?是谁?为什么犯?可我不喜欢历史,没有时间去翻那本厚厚的历史资料书。抑或是根本没有为什么,只是想这么安排而已?也许是吧。有些错误,你犯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你被你的本性被外界的某事某物不知觉地操控了,在迷迷糊糊之中,犯了。是这样么?我看见了这张纯白色的纸上的那个我亲手写上的词:错误。出生时我的错误就是让妈妈倍受煎熬。4岁时我的错误就是报名去学跳舞,因为我的半途而废我无法在绚丽的舞台上看见我轻盈的舞姿。9岁时我的错误就是在文字上撒谎,看着高分心里是那么欢喜。10岁时我的错误就是认为我妈妈不爱我。可,我的人生从此就充满了错误了吗?我不甘,我还是个好孩子,即使有时会犯些傻傻的错误!我抓起这张写着“错误”两个字的白纸,撕成了碎片,然后再揉成一团,狠狠地扔进垃圾桶。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