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真情——菠菜汤
关于故乡的记忆,早如一团发得太松的面,不堪一握。而我独愿捡拾那一闼翠郁和一隅不老时光。
最爱是外婆后屋的那一方圆畦。恣心散漫的留意着春色,在料峭的晨风里,耀人的是那颗娇美的菠菜。外婆总携了我小小的手,同她一起撷摘。
菠菜的叶子很漂亮,根红茎绿,怪由古人称作“绿嘴鹦哥”,鲜丽明嫩的翠色凝固在几瓣不大的叶里,莹润的玉身下却是一片姹姹的水红。那菠菜睁着迷蒙眼被我俩连身拔起,放在宽深的篓里,望着它们,我一阵犯馋,揪了揪外婆的衣角唤道:“外婆,咱们回去吧。”
外婆的菠菜汤,是故乡难觅的珍味。小时候我生了病,怏怏地在被子里瑟缩取暖。外婆便端来碗滚烫的菜汤,小口小口喂我喝。温热节节蔓延,不一会儿精神便传流四肢百骇。病虽q好了,可我却馋上了菜汤清甘的味道,总是不依不饶地叫外婆煮上。
外婆便摸了摸我的头,吟吟地笑着说:“那就进厨房吧。”
一进门,老灶的烟熏气息便扑鼻而来。外婆撂下竹篓,麻利地分择起菜叶。我一捋袖,站上矮凳冲洗瓢盆。外婆端起菜来,一手捏叶茎,另一手淘着清水,等土渍涤去,放上砧板,几颗水灵灵的菠菜就虎头虎脑躺了稳当。毋需多么认真劈切,只见外婆抄刀随意片了几次,便将碎叶拢堆放好。
生火、入汤、撮料……在忽明忽暗的炉光里,佝偻的外婆动作却丝毫不慢,行云流水。我望着腾腾热雾里忙活着的背影,一阵温暖随厨房中逐渐萦绕的甘香泛上心头。
银亮的大勺小心翼翼地探到鱼龙滚沸的汤液里,外婆抿了抿勺里盛着的汤,方才转头唤道:“来喝汤啦——”
手捧搪碗,周身丝凉的水珠令我将它捂得更紧,生怕斟翻这心心念念的美味。外婆心疼道:“可小心了,汤还热得紧呢。”但见我却恍若未觉,凑到嘴前咝咝地吸溜,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碗。温热饱肚,能一生怀揣这份幸福,便就足矣。
人间烟火雕琢了食味,让记忆里的蓦然沉淀消弥。但有些滋味,烙刻在了味蕾玄妙的深处。那味佐料,是光阴,是故乡,是爱,缱绻缠绵——成为了不离其宗的人间滋味。
苏轼叹人间滋味,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难觅,“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终究不过柴米油盐酱醋吧……
舌尖上的美食——鱼香肉丝
莫道盘中无鱼脍,
豚是亲情笋是家。——题记
繁华的闹市中央,一家高档自助餐厅里,我面对炉中的鱼香肉丝,忍不住夹了一丝放在盘里。动筷一尝,香依然是香,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思绪飘回遥远的故乡……
青石板路两旁,两排古朴的木屋如默默矗立的老者。炊烟早已从家家户户飘起,袅袅上升,于天边被染的橙黄的祥云融为一体。屋内,奶奶在厨房里忙活着。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千里迢迢赶回老家,奶奶当然是做起了丰盛的大餐。其中必不可少的,必然是奶奶的拿手菜——鱼香肉丝。
娴熟的刀工,小米椒被斩成细碎的小圈儿,在菜板上铺展成一幅火红而热烈的画。新鲜的里脊先是如打印纸一般在刀下变成薄片。然后刀刃一转,薄片变成了柔软的肉丝儿。笋切丝,木耳洗净,佐料备齐,只等热红油下锅,小米椒和蒜瓣儿在锅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再淋上油,放入里脊肉丝。肉丝渐渐染上红色,和辣椒融为一体,一股浑然天成的香气扑面而来。奶奶的手上下翻飞赛似一只白鸟,挥动着锅铲,锅里的山珍海味便尽情地翻滚着。
厨房门被推开,奶奶端着盘子走出厨房。“鱼香肉丝儿出锅喽!”奶奶笑着冲我喊。我跑到桌前,接过盘子,火红的小米椒,诱人的肉丝,碧绿的青椒,黝黑的木耳,深黄的脆笋,裹着辣椒油,在盘子里尽情的渲染,铺成一幅锦绣河山。
拿起筷子,夹起一丝里脊放入嘴里,嫩嫩的肉丝裹着蛋清,再加上辣椒的香辣,久久萦绕在嘴里不肯离去,味蕾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脆笋入口,鲜嫩的香甜加上口感,让我忍不住再扒几口饭。
“小馋猫。好吃多吃点!”奶奶说罢夹起一堆鱼香肉丝放在我碗里,微笑着,拍了拍我的头……
思绪回到餐桌前,凝视着眼前这道精致的鱼香肉丝,心里想的却是不知故乡的奶奶此刻在做什么,还是打个电话问问吧……
厨房门被推开,奶奶端着盘子走出厨房。“鱼香肉丝儿出锅喽!”奶奶笑着冲我喊。我跑到桌前,接过盘子,火红的小米椒,诱人的肉丝,碧绿的青椒,黝黑的木耳,深黄的脆笋,裹着辣椒油,在盘子里尽情的渲染,铺成一幅锦绣河山。
拿起筷子,夹起一丝里脊放入嘴里,嫩嫩的肉丝裹着蛋清,再加上辣椒的香辣,久久萦绕在嘴里不肯离去,味蕾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脆笋入口,鲜嫩的香甜加上口感,让我忍不住再扒几口饭。
“小馋猫。好吃多吃点!”奶奶说罢夹起一堆鱼香肉丝放在我碗里,微笑着,拍了拍我的头……
思绪回到餐桌前,凝视着眼前这道精致的鱼香肉丝,心里想的却是不知故乡的奶奶此刻在做什么,还是打个电话问问吧……
相关推荐
-
舌尖上的真情时光总是那么残忍,只在你低头间,悄无声息地把悬在苍穹中的夕阳拽到梢头。记忆中永存的是妈妈那锅臭屁藤炖鸭汤。沁人心脾的清香弥漫在记忆的每一个角落,勾起我对儿时的怀念。小时候,学业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回老家成了寒暑假的要紧事。“妈妈,我要喝鸭汤!”我叫道。“好,那乖,到家妈妈就给你弄。”妈妈对我笑。到了老家,妈妈会去集市上,找一位老婆婆买鸭子。老婆婆年过半百,慈眉善目。不管是不是去买鸭的人,她都总以笑颜相迎。也不喜斤斤计较,卖的都是好鸭,正应如此,所以生意好。妈妈买回来的鸭子,总鲜红得跟牛肉一样。伸手去按,结实的很——韧劲也不输牛肉。鸭汤的主要食材除了鸭,就是“臭屁藤”。“臭屁藤”是俗称,民间的一味野生草药,虽名字诙谐,却味道颇佳,有清热化气的功效。炖汤的“臭屁藤”不是找谁买的,而是年迈的外婆跟着舅舅亲手去山上摘的。每当奶奶和舅舅抹着汗提着大袋小袋的“臭屁藤”出现在家门口时,我兴冲冲的抢过外婆和舅舅手上的“臭屁藤”,跑进厨房“洗”。我把水开的很大,用手把水溅到妈妈身上,看着妈妈的“狼狈样”,我露出得意的笑。妈妈却没时间理我,专心致志清理鸭毛。当了母亲后,妈妈承受了更多的风霜雨雪。岁月无情的在她的脸上刻画。但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美极了:睫毛压得低垂,眼睛专注的盯着鸭子,两只手麻利的边冲水边拔鸭毛。夏天,细密的汗珠在她的脸颊上荡秋千,淡淡的光晕把汗珠照得熠熠生辉,像晶莹剔透的钻石;冬天,冰冷的水如刀般锐利,割着妈妈的手。妈妈整个人就如名家笔下一幅素净的画……我早就准备好碗筷,人手一份,而香气腾腾的臭屁藤炖鸭汤在我的期盼中终于上了桌。妈妈照例为我舀了喜欢吃的鸭腿和鸭腱,一口咬下去,丝滑爽口的鸭肉口舌生津,清香四溢。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转眼间,我已步入中学。妈妈的那锅臭屁藤炖鸭汤仿佛成了一种奢侈——假期被补习班的课打了折,妈妈不想让晕车的我奔波于两地。逢年过节也就家里人随便找一家餐厅酒店聚一聚就算完。摆上桌的都是些色泽鲜艳,味道浓重的大鱼大肉,麻痹人们的味蕾。哪还有集市老婆婆的鸭?哪还有奶奶舅舅上山采的臭屁藤?哪还有妈妈那锅沁人心肺的鸭汤?“妈妈,我要喝鸭汤!”儿时的呼喊又在脑海里回荡。我看到妈妈正对着我笑……900字 初一
-
舌尖上的真情故事里的家乡总是令人遐想万分,那一口汤圆甜糯,一缕桂花飘香,似已在舌尖上弥漫缭绕。不曾回过家乡几次,故乡风景,是在外婆的言语中造筑起来的。她总会提及,家乡的红桂花,热闹的春节?。冬日里的刺骨寒风渐变柔情绵绵。清晨的曙光射入窗中,冬日里暖烘烘的阳光照入屋中,外婆叫上我和表哥,一起捏汤圆。说是汤圆,实则是汤团。汤团的用材不同与市面上的,糯米是故乡的,桂花是自家的,带着天然的气息。清香在屋里漫溢开来。将糯米冲上温水,在盆中捏揉,粉变成团。在餐桌上撒上米粉,将粉团变成一个个小团:“这汤圆啊,最讲究水,一定得是温开水,不多不少。”她总能把握好量。外婆变戏法一般将糯米在指尖戏耍,繁琐的工艺似乎变得精简。小团入锅,如鱼得水,在锅中舞蹈着。而后又若嬉戏后疲了的孩子,沉入锅底。当它们似睡醒般飘浮水中时,即出锅之时。她在热气间游走,额头渗出点点汗珠。待汤圆变凉时会加入自家的桂花蜜,汤团有两味:一甜一咸。无论甜咸,必有桂花,为的是那故乡的香气。我只爱吃甜的,所以她舍去了咸味的桂花干。咸汤团少了丝香气,但甜汤团好似多了抹鲜红。外婆会在结束之时泡上一壶桂花茶。桂花茶十分考究。外婆泡茶时最为美丽,专注的神情,浅浅的笑容。淡泊眉间,见思乡之念;岁月之痕,也越显静美;粗糙双手,饱经风霜的脸庞,发梢的银丝,眼眸间的温柔,如歌,如画。夜,不同以往。花市灯如昼,灯脸相映红。汤圆的柔滑,融入桂花的香甜,两种滋味在舌尖缠绕。口中的温热,是冬日里的温暖,是记忆中无法忘怀的存在。只有春节,成全一家人齐聚一堂,谈笑风生,回忆过往。一春秋一品的汤团,越显其来之不易。时光漫漫,团圆味方是真味,美味。一碗温暖红尘入梦,是外婆,是故乡。700字 初一
-
舌尖上的味道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而在我的记忆里,就数外婆用那双巧手制作的米浆糕最为美味。在去年回老家过暑假时,我十分幸运,能够再一次吃上外婆做的米浆糕。清晨,天还未亮透,我便被妈妈叫起来,一同观看外婆的制作过程。只见外婆先是将头天夜里泡好的米再次过了遍水,然后捞起,抓一把米便放到旁边的米磨上,开始磨米浆。磨米浆是个漫长、枯燥且辛苦的过程,但外婆却仍然是那样游刃有余,当她的右手将磨盘推得“咕噜”转的同时,左手还可以随意地抓起一把把的大米喂进磨心里,迅速而又准确;还不时就加一勺清水……右手推累了就换左手,动作仍然是那么自如优美,尽管我已经多次看外婆做这些相同的步骤,可依然十分感叹,感叹外婆动作娴熟自如,也感叹外婆虽是“鬓已星星也”,却仍然是精神矍铄;固然是“老矣”,但仍然十分强健。约摸着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外婆的磨米工作终于是接近了尾声。我走到那石磨前看了看,只见原本那白花花的大米已然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那顺着边沿,“滴答滴答”滴落至凹槽中的白而透亮的米浆。至此,我不禁开始期待这好久未吃的米浆糕的滋味。外婆将米浆导入一口大瓷缸,又将缸里的米浆分出了些倒入一口大碗中。我十分疑惑,这是为什么要将米浆分成两个部分呢?我将疑惑问出了口,外婆却是一脸高兴的模样,笑得眉眼弯弯,道:“这次要做的,是你最喜欢吃的红糖夹心的米浆糕,瓷缸里的用来做上下两层的白米浆糕,大碗里的待会就放上红糖……”很快,所有材料准备好了。外婆先在蒸笼里倒上了一层白米浆,便放入大锅中开始蒸,待到已半熟时,浇上一层红糖米浆,在将要出锅时最后再浇上一层白米浆……整间厨房都被雾气缭绕着,可外婆那辛劳忙碌的身影,在我的眼中、心中却并没有因雾气的笼罩变得模糊,反而愈发清晰……时至中午,一蒸笼米浆糕总算是“新鲜出炉”了。外婆将米浆糕放到通风处自然凉透,而后倒出,切成一块块规整的长方体,放进一个个盘子里,又在盘中浇上蜂蜜水。这时的米浆糕,卖相甚佳,在两层如同雪一般白的白米浆糕中,夹杂着一层鲜艳的红,而淋在这块米浆糕上面的蜂蜜,正闪烁着光芒……也当真是使人食指大动。我笑嘻嘻地对外婆说了声:“外婆,我开始吃啦!”就随手拿起其中一盘,舀上一勺放进嘴里。这味道,冰冰的,凉凉的,柔柔的,软软的,米香四溢,甜而不腻。而这跳跃于舌尖上的味道,是美味,更是一份柔软的思乡之情,一份甜而不腻的亲情。1000字 初一
-
舌尖上的爱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一(11)班丘小芷从小到大我都是吃妈妈的菜长大的,姐姐们小时候被送到了外婆家,也就只有我从小在爸妈身边,至今也XX年了。妈妈的菜没什么特别,可是我却最喜欢妈妈的菜,因为有家的味道。妈妈在普通的家庭主妇中,也算是比较手巧的了吧。她喜欢在手中捏着她的面皮,慢慢地做包子、南瓜饼还有饺子。但我唯爱那道金黄的南瓜饼,喜欢那放进嘴里便能听到脆响的感觉。听起来简单,其实这可不是什么容易的活。我常坐在妈妈旁边,和她一起做南瓜饼。妈妈先把面粉捏的起筋,然后把煮好的南瓜和面团混一起,让面团呈现南瓜的黄色,然后放在一边,开始制作馅料。馅料是芋泥,妈妈常把煮好的芋头放在锅里,让我趁芋头刚煮熟很软的时候使劲压碎它。这活还真的很费劲,我总是压到一半手便酸了,妈妈就接过手继续压,压好了就下糖,小心翼翼地包进面皮里,最后压扁放进刻花的板印里,一个个金黄的南瓜饼就做好啦!妈妈将它炸起来,就像几个圆圆的黄金放在盘子里一样,又可爱又迷人。我放进嘴里,可以清楚地听见脆响,享受着食物在舌尖上跳动的感觉,真的好幸福,妈妈的南瓜饼永远是我最爱的甜品。当然妈妈的主食做的也很好。可能由于我爱吃肉的原因吧,我最喜欢妈妈的猪扒。这道菜比较简单,可也是要用到力气的菜。妈妈要买猪肉最嫩的地方,用刀背把肉打的松软,然后下锅炸至微黄即可。这道菜最重要的就是酱汁。先把蒜头碎爆香后和番茄酱一起翻热然后把猪扒放下去,让酱汁渗透进猪扒里,就可以上盘了。姐姐也很爱吃,每当妈妈做这道菜,我们就经常争先恐后地抢,但我一定会抢着吃最多!你知道当酱汁伴着饭一起送进嘴里,蒜头的香味和番茄酱的酸甜一齐在嘴巴里回荡,美味极了。或许妈妈的菜没有餐厅的大厨们做得那么好,但我只爱妈妈的菜,因为那是舌尖上的爱。700字 初一 写人
-
舌尖上的潮剧“夫妻好比同林鸟,当至诚相待,沥胆披肝……”这婉转衷肠之声从何而来?当然是那让人如痴如醉的潮剧了。她的真善美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忍不住流泪,而心却跳到了嗓子眼上。潮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很真实,这都体现在潮剧对人物细致的雕琢之中。它永远具有对人物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细腻又真实地演绎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如《井边会》中悲苦凄凉的李三娘、《金花牧羊》中矢志坚贞的金花、《芦林会》中受尽委屈的庞三娘,等等,都催人泪下,活灵活现。如《告亲夫》中的文淑贞,明知嫁错了人,却还是丝毫不放松对付托终身的丈夫的劝说。她大义凛然地苦劝在悬崖上快掉下的丈夫,可有谁知道,她苦劝不成反被残暴的丈夫推下吴江。剧中的文淑贞贤慧真诚、善良纯洁、至情至性、真实感人。这真,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善,一个多美的字。潮剧中表现了大量惩恶扬善、好人终有好报、忠孝仁义这些做人的道理,在潮剧中“善”用数最频繁,许多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都通过听潮剧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以此教育子孙后代。如《赵少卿》中的安邦王赵少卿,因政事繁忙,与夫人无法长期在家,他的儿子赵俊强,作恶多端、欺负百姓,连亲胞妹的苦劝都听不下,甚至还将她推下江。安邦王因他儿子杀了为国为民的七省巡按郭佳,这个他曾经最得意的学生,他最后强忍悲痛,大义灭亲,为民除害。这种天地无私的善让人感动。再如《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婢女,竟为了救一个萍水相逢的侠士,闯入公堂,阻止执法。她机智勇敢,为了正义,她不畏舍弃自己的安危,最终挽救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种正义之善,便是在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潮剧的唱腔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时高时低,时重时轻,时沉时浮,时悲时欢,让人回味无穷,乐此不疲。就象《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再配上琵琶、古筝、二胡等变化飞快的弦乐,真是仙间之音,凡间之无所有。它的唱腔清丽细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潮剧的水袖美若天仙、如梦如幻。似空又不空,时而消失时而出现,还不断变换新奇的动作,如仙间之女子,“可爱者甚蕃”,引人注目。这美,便是潮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美。真善美,仅仅是潮剧中的一小部分。她的味道、她的魅力,还需要我们舌尖上慢慢地品尝和咀嚼。点评: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舌尖上的巴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你是知道巴蜀文化呢?当然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火锅吧!当你走进火锅店,一阵阵香味便会扑鼻而来,这种香味很浓郁,同时也伴着辣味、麻味、八角、桂皮、灯笼椒、干红椒……混合而成的香味足以让人垂涎三尺!火锅的汤底一般有三种,红汤、清汤,鸳鸯锅。当然食架上的食材也是让人眼花缭乱,面对如此多的食材,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荤菜类,必然少不了毛肚了,毛肚再滚烫的红汤中被筷子夹住上下起伏,七上八下,整个过程仅需九秒,这样烫出来的毛肚才爽口、鲜美,入口即化。再蘸上最基本的调料:有辣椒粉,葱,蒜,姜和芝麻调和油组成,只有这样最基本的调料才不会破坏火锅最原始纯净的味道。再来一盘鸭肠,最鲜美的毛肚,一定要用筷子夹住,不然不煮老了就不能后悔了,直直的鸭肠与红汤共舞,变得弯曲了,这时夹起来放在嘴里的鸭肠是最能满足牙齿的欲望,让你忍不住再来一盘。那么当你看到架上的耗儿鱼又怎能不动情呢?先看看它的鱼肉的色泽,晶莹,不混浊上面的血并没有干结,拿起一盘,趁锅里的底料开的正旺,毫不犹豫地倒下去,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否则就会把鱼煮化。吃了荤菜,再点一些素菜吧!当然,绿叶子菜可不是红汤爱好者的首选啊!当他们这些绿色小精灵跳入锅里时,他们立刻变软,把辣椒油紧紧的抱住,吃进嘴里时一定要小心,不然是会在你喉咙里留下刺激的辣感。这时的你是否可以再来一盘Q弹、白嫩的老豆腐。豆腐含有石膏成分,性偏凉,可以防止吃火锅上火。鸳鸯锅就好办,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下食材。当自己的舌尖已经被辣味所包裹时,不如来一杯凉的荞麦茶如何?洗清脾胃,或者来一瓶啤酒降火,让火锅独特的香气,麻,辣与啤酒的苦涩想混合。两种极致的感觉相碰撞,让这种感觉由于齿间不能轻易忘掉。饭后再来点水果,但不要吃橘子,如果你明天想长痘痘的话。在四川,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喜欢吃火锅,老少皆宜。许多外来人士,也被这特有的文化所折服。这就是舌尖上的巴蜀,能刺激你味觉的火锅——巴蜀文化!800字 初中 抒情
-
舌尖上的涌动每个人的舌尖都珍藏这一段故事,每一家的餐桌都流传着一种家风,随着时光愈远愈浓,熟悉的味道在舌尖的涌动越强烈,打开记忆的闸门,任什锦流年里的往事从舌尖涌动至心头。“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三水。而北方土生土长的姥姥却偏爱清粥咸菜。一碗黏稠润泽的白米粥就着一碟青翠欲滴的小黄瓜她总能吃得津津有味。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白米饭是稀罕物,要先乘给老人,然后才能煮成粥分给小辈。久而久之,姥姥就养成了喝粥的习惯。我问姥姥:“当时您们都愿意做吗?”姥姥摸摸我的头笑着说:“我们都愿意呀,好吃的东西就要留给老人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人在意“只将食粥致神仙”的长寿秘诀,却无一不遵循“好的东西要给老人”这一传统美德,这其间涌动的至孝至爱,透过氤氲的香气绵延后世。岁岁年年菜不同。逢年过节,菜式翻新,而餐桌上总给红烧肉留下一席之地。一盘红昂昂烂融融肥颤颤亮晶晶的红烧肉端上桌。大家浑身抽搐两眼发直,十几双筷子颤抖伸出碰到一起,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入嘴即化,味蕾开花,舌头打着卷儿往里吞。十几张笑脸在觥筹交错中温暖了屋子。在少肉时期,人们只是为了用红烧肉的肥厚重味“打牙祭”,但在“各扫门前雪”的今天,人们更渴望团聚一堂的红火热闹。在舌尖涌动着儿时味道的同时,思绪也飞回了一家亲的温暖时光,心底也会涌动友爱团结的精神。每逢佳节思乡味,落叶归根了乡思。每到闲暇时,总会思念老家的油饼。儿时的我,最喜欢腻在姥姥身边。看姥姥“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当热气腾腾的饼一上桌,抓过一张,用力咬一口。满口的弹牙香滑,厚重慰帖,缠绕在舌尖,久久不散。美味是最浓乡愁,是深入骨子里的。它勾起我深沉的怀念,也正是因为这种涌动的情感才使我对故乡充满了归属感,对生长在神州大地充满了幸福感。蒸煎煮炸,柴米油盐不仅是为了满足果腹之需、口欲之观,其间涌动着浓厚的民间情感,涌动着纯朴家风。无论是清粥咸菜的平淡宜人,还是满汉全席的丰盛华贵,都承载着中华情,流传着中华德,涌动着中华魂。800字 初二 叙事
-
舌尖上的记忆总会在闻起一些熟悉的味道后,唤醒沉睡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那些久违的画面,心中总是难忘那些甜甜暖暖香香的味道。记忆中,那舌尖总是甜的。小时候,过年时去给左邻右舍拜年,两个口袋被塞得鼓鼓的,里面全是糖。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总是你把糖分给我,我把糖分给你。那时候总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总想去尝一尝。有时候,还会从储蓄罐里掏出几个硬币,跑到一个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点远的商店买糖吃,嘴中的甜似乎驱走了双腿的劳累。吃完的糖纸一般都不会扔掉,我会把把它们一张张铺平,收集在一个盒子里,心中满是欢喜。走在街上,我总是缠着大人给我买各种造型的糖人,那汤勺舀起的金灿灿的糖汁,或浓或薄地流淌在暖阳中,放在舌尖上,那甜而不腻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得,记得那有童年的味道。记忆中,那舌尖是暖的。温暖的春风拂过时,我和外婆会一起去村外挖荠菜。喜欢和外婆一起包荠菜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千姿百态,引发大家的一阵哄笑,但我还是十分开心的。咬一口外婆包的饺子,心里暖暖的,如春风拂面而过,如暖阳相照。吃过外婆包的饺子,喝过清香的荠菜饺子汤,闭上眼睛便是怎么也忘不掉,忘不掉那春天的味道了。在记忆中,那舌尖是香的。当金黄色的落叶缓缓地落下,脚下是软软的枯叶,微凉的秋风吹动着奶奶的发梢。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奶奶会煮玉米给我吃,因为她知道我最喜欢她做的玉米。她煮的玉米,总有颊齿以外嚼之不尽的清香。我总是拿着刚刚出锅的颗粒丰满的玉米,就要咬上一口,当然,那滚烫的玉米把我的舌头都烫麻了。奶奶在一旁看着我,不停地笑着。但我仍能感到一阵香浓浓的,一股甜滋滋的味道涌入心田,一股清香直碰鼻尖。秋天的舌尖不仅饱尝玉米的清香,还会遇到柿子的香甜。忘不了奶奶在门前种的柿子树,丰收时,那红红的柿子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惹人喜爱。摘一个尝一尝,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那是秋天的味道。事隔经年,每次忆起舌尖的味道,嘴角总是扬起一抹微微的笑。那儿时甜滋滋的糖,暖暖的饺子和香甜甜的玉米柿子,让我思念到如今。800字 初二
-
舌尖上的童年印象中,奶奶和婆婆的形象总是隐在厨房那丝丝缕缕的油烟中。小时候,每逢过节回奶奶家,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而在江南水乡的婆婆做的菜也是精致细腻。暑假是我最有口福的一段时光。先是去奶奶家,一住就是好些日子,而每去奶奶都会给我做藕饼,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一道工序都是慢工细活。早上,奶奶差遣爷爷去买藕,总是特意叮嘱他藕一定要自己挑,不要随随便便就买回来。然后便开始剁馅,做馅用的肉都是前一天就准备好的,不精也不肥。将肉放在案板上,先将肉切成细条,再剁碎,接着是鸡蛋、葱、生姜……准备得差不多了,爷爷也差不多拎着刚从镇里集市上买来的藕到家了。于是,就开始和面,为了吃起来口感更加柔软,总会放几个鸡蛋。最令我激动的时刻是藕饼下锅。点火、放油、下藕饼,“哧啦”油点欢快地在锅里蹦跳,我的心也随之欢愉起来,面粉上不时泛出几个气泡,“咕嘟咕嘟”的唱着,我也跟着按捺不住,凑上前去看。刚凑上去,便又被油烟呛得又缩回来,远远地看着。藕饼在沸腾的油中渐渐金黄起来,特别的香味到处跑来跑去,勾得我馋虫直往外钻。为了等上班的叔叔婶婶一起回家吃,藕饼终于上桌,往往天色也有些暗淡下来,空气中飘着蚊香淡淡的气味。我吃得“吧叽吧叽”响,奶奶只顾喝着粥。我偶尔也停下来:“奶奶,你为什么不吃?”她笑着望着我“奶奶老了,不爱吃脆的东西,你吃得开心就好。”到八月份,和妈妈一起去婆婆家。蛋饺是一大特色。每次我吵着要吃蛋饺,婆婆总笑咪咪地拿出平底锅,就着火炉上烤。金黄的鸡蛋包着鲜香的肉馅,总是引得我和弟弟妹妹们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想来,那是怎样惬意的幸福啊。现在奶奶和婆婆仍然做着这些,她们的腰身慢慢佝偻下去,越来越瘦小,却依然不停地贡献着自己所剩无几的力量关爱我这早已不再是孩子的孙女,她们朴实、勤劳、不善言辞,不知该做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关爱,便想尽办法让孩子吃得开心。她们的爱就像热腾腾的饭菜带给我温暖与快乐,永远纪念舌尖上的爱与童年。800字 初二
-
舌尖上的滋味雄雁飞过,广袤的天空留下白云被轻抚过的痕迹;雨滴交杂着看不清的丝线,缀连在垂柳的堤岸,湖中留下了圈圈涟漪;而每当这样食物触碰于我的舌尖,唇齿间便会留下一阵清香的滋味。我是十分喜爱去外婆家的。并不是因为那儿的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而是因为外婆亲手做的那一个个外脆里香的草头饼。每每我回到乡下,进门便会询问外婆:“外婆,今天做草头饼吗?”外婆满眼含笑,乐呵呵地说:“食材都准备好了,来帮外婆一起做吗?”我满怀欣喜,来到厨房间洗手,准备同外婆一起做这道佳肴。松软白皙的面粉裹着绿茵茵的草头已经和好放在了桌子上。我熟门熟路地将一大团面团用力攥成一小团,随后用双手反复搓着一小团面团,直至变成一个光滑的椭圆,然后压扁,形成饼的形状。一旁的外婆此时已经起了油锅,不忘提醒我:“囡囡,小心面粉弄到衣服上。”我将成型的面团装在竹篓中递给外婆。待下锅时,外婆将我推到一旁,“油可不能溅到你身上。”下锅没几秒,一阵阵诱人的香气已飘了出来。我忍不住凑上前查看,一个个草头饼在锅中裹着金黄的油,“滋滋”地冒着热腾腾的烟雾。外婆来回铲着草头饼,白皙的面团慢慢变成了绿色。外婆时不时地用手拭去额头上沁出的汗珠。过了几分钟,草头饼出锅了,整个厨房都被烟氤氲着。外婆拿出一个脆嫩的草头饼,在嘴边哈了几口气,递给我,并嘱咐道:“小心烫。”咬下去的第一口,油汁和着脆脆的外壳进入我的口中,瞬间,草头饼香酥适口,充分地与味蕾结合,满嘴余香。一点一点地咀嚼,细细品尝,融合得更恰如其分。咬到中间,可口的面团不失嚼劲。一口一口,蕴含着我和外婆一起辛勤付出的滋味,真可谓齿颊留香。一旁的外婆笑盈盈地看着我,欣慰地抚摸着我的头。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滋味流淌于我的唇齿间,有的爽滑酥嫩,有的肉汁四溢,但最令我回味悠长的,还是这道我同外婆一起做的草头饼。一想到外婆,便会想到那草头饼。留于那舌尖上的滋味不单单是美味可口的饼,更是同外婆一起完成这道佳肴的喜悦与满足。800字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