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性格!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真情,更喜欢他的思想!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才华,更喜欢他的勇气!
鲁迅先生,是中国白话文的奠基人,是为中国做出了伟大奉献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拿起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由泪水汇成的日子,鲁迅先生放下他心爱的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在那个写满悲苦的记忆里。只有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他心中的悲愤,记下他对时代的呐喊。他手中的笔仿佛一把刺向敌人胸膛的利剑,他的作品仿佛一盏驱散黑暗的明灯。
《呐喊》《彷徨》《坟》《野草》……这一本本书中系托了鲁迅先生太多太多的感情,太多太多的思考。正是因为他的不朽杰作,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看见了希望,看见了曙光。而在今天,他的作品依然给我们是心灵的震撼。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人们也许会感到迷茫。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朽的篇章震撼着人们的心。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股动力,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天空,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颗永远最亮的启明星。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首嘹亮的歌,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段高潮的旋律。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五彩的花园,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朵最艳丽的花朵!
我喜欢鲁迅先生!
被鞭炮炸到手
我日日盼,月月盼的过年终于来了.
我们到了老家,我吸了些新鲜的空气,凉凉的,还有些芳草的清香,顿时,我进入了仙景一般,我一看,人们穿上了新衣服,小孩子们在放炮,一股烟味袭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这激起了我放炮的兴趣,我叫了哥哥出来玩,我们带了十盒炮子去玩,还有三条火线,我想了一想,马上挡住哥,说:“我们去做个开门红?”哥哥迷惑不解,我把炮子摆成圆形,把火线插进去,这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了,我点着了火线,火丝丝的跑着,而我们变成了两道旋风,跑向墙边,这时噼里啪啦的响声从墙边传来,这生意虽比开门红小一点,可一点也不甘示弱,真是震耳欲聋,突然,一个大炮子莫名其妙的在我的手上炸开了,我的手炸得黑乎乎的,我哇哇大哭,手上流出了鲜血,真是“开门红”,后来调皮的我忘了痛,又疯了起来,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真逍遥自在呀!
我在过年中玩了不少,学了不少,也交了不少朋友,玩的见面再说,朋友见面介绍,我学到了一个小道理,过年是要享受快乐和幸福,但更要注意安全。
相关推荐
-
回忆鲁迅先生(2)"世上并没有路,其实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开拓者——鲁迅。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民主战士。——题记他是中国史上的伟大人物。曾经他以为中国人的堕弱,是因为病才造成的。于是,他就去学医,可是到了后来他才知道是因为中国人的懦弱和麻木。于是,他又弃医从文,这让我们这些中国人非常感谢。他也有着非同凡常的孝心。他的父亲得了病。于是,他就到处找药找医,简直是焚烧如急,可是上天为何不对他包庇一点呢!他的父亲就这样的逝去。曾经他以着伟大的人生观说出惊人的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表达出他那伟大的奉献精神,表达出他那无私的精神。是谁发出了亚洲第一篇文学著作——《狂人日记》,是谁为了人民用笔视为武器英勇的去奋战,是谁在死的最后一刻还在翻译着《死魂灵》……他虽然英勇牺牲,但是他在人民的精神中永不磨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早已死了。他就是死的重于泰山,恒山,喜马拉雅山,他表达出伟大的人民精神,民族精神,和祖国精神。400字 初三 写人
-
鲁迅见识过才华横溢,乐于奉献的巴金,欣赏过平易近人,慈祥幽默的老舍,领略过文笔清新,和蔼童真的冰心,但我更敬佩爱憎分明,弃医从文的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十七岁的时候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在此之后,他就借钱读书,去日本留学。他看起来身体瘦弱,中国人特有的黄皮肤里透着白,看上去面色憔悴的他,就像刚痊愈的病人一样。但是你别看他这般消瘦,其实他身体很好,一副精神焕发的样子。虽然没有见过真正的鲁迅,但从照片上不难看出,尽管相貌平平,但是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可以从眼神中看出一丝深邃,目光犀利。他的头发都是整整齐齐,一根一根地竖立起来,头顶就像一片森林一样。不过看他第一眼,多引人注目的便是他那浓密的胡须,尤其像隶书中的“一”字。他的脸型方方正正,其实他也是个幽默的人,他很爱笑,有时候笑得忍不住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喜欢穿一身朴素的长哪里衫,手里常拿着个烟斗,笑起来的他有时候连烟斗都拿不住。照片上的他没有笑容,一脸严肃,眉头紧促,像是在沉思些什么。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因为看了一部日本影片,里面主要是日本人侮辱中国人的画面,而围观的中国人却如此麻木,从而使他受了刺激,他放弃了学医,从事于文学活动。1909年鲁迅回国了,之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部小说的一发表,便轰动了全社会,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他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此后,他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骆驼祥子》等等,他的作品无情地抨击了当时封建黑暗的社会,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吃人”制度,尖锐的批判了人性泯灭的过程,他的作品多用反语,尽管有时候语言显得不直白,但是表达恰当,通俗易懂,辛辣地讽刺了旧社会下麻木,愚昧无知的劳动人民。《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遭到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造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她一生经历太多悲惨遭遇,最终被痛苦夺去了生命。《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遭到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精神上穷酸迂腐,麻木不仁,整天只知道混日子,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基本的经济来源,只知道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每天活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他那个可怜又可笑的形象以及悲惨的结局,既是旧中国受封建礼制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又是旧社会“吃人”制度下精神本质的深刻体现。《故乡》一文中的闰土,少年时期是多么活泼可爱,机智能干的一个农村少年,跟鲁迅先生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中年时期的闰土被腐朽的封建思想和强烈的等级观念所腐蚀,再次见到鲁迅也是那么毕恭毕敬,特别是那一声“老爷”,更能体现他被旧社会的摧残,鲁迅对他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同情。鲁迅文章的取材,都是封建社会下被压迫,被剥削的遭遇不幸的劳动人民,在这样的封建礼教下,人们多是病态的,而他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又有自己格外独到的眼光,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竭力表现出每一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且在刻画他们的同时,又不忘关心大众的疾苦和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鲁迅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利用自己独特的视野,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反动政府不屈不挠地抗争,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毅力,坚持用笔战斗,强烈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了不起的榜样。我认为鲁迅的那严肃的形象足够让人望而生畏。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鲁迅小时侯,他不仅要上学,而且同时还要帮着家人做家务。鲁迅的父亲生病以后,他每天都要先到药店去给父亲抓药,再去上学。有一次,因为买药的缘故,鲁迅上学就迟到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了,便惩罚了他,用戒尺打了鲁迅。从此,鲁迅就告诫自己要早点去药店买药,于是他就在课桌的右下角刻了一个“早”字,同时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要趁早。以后每天,鲁迅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先赶去药店抓药,然后又跑到私塾去读书。家里的重担都落在鲁迅身上,可他再也没有迟过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我所喜欢的鲁迅。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1200字以上 初三 写人
-
鲁迅记得在小时候,妈妈从外地给我买来一本书,书面上画着一个人物。我好奇的问:“妈,这是谁?”“这是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从那时起,我便对这位削瘦弱小的老人有了印象,第一次认识了这位文学巨匠。虽然,我还依稀忆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记忆。但是,真正认识鲁迅,还是在小学。从那时起,我不仅眼睛看到了鲁迅,还在心中看到了鲁迅。我从《故乡》中看到了鲁迅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之情,感受到了少年鲁迅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鲁迅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鲁迅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进入初中,我又进入了鲁迅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鲁迅曾和我们一样从童年走过。《祝福》中的善良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使我们这代学生真正感到了封建制度是怎样的一个鲜血淋漓的吃人制度。当我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它使我认识到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以笔来疗救我们这个受半封建半殖民统治的民族。“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到日本留学,从学医治病到弃医从文治国,无不充分显示了鲁迅对民族、对祖国的忧患意识。在腥风血雨里的年代,“且介亭”中的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以笔作投枪匕首,为民众而“呐喊”。生铁虽然硬但脆,钢却既硬又有韧性,因此,钢制的器物远比铁制的优越。做人也需要有点儿韧性,既不一味低头,又不鲁莽从事。我们中国,正是有鲁迅这样的人,才逐渐强大。550字 初三 记叙文
-
鲁迅我很喜欢鲁迅,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他的作品,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才华。最开始接触他的文章是在课本上,刚开始觉得他的文章很无聊,甚至对他的文章感到厌烦。后来接触的多了,慢慢地觉得他的文章其实很不错。于是,开始常常抱着书本品味那鲁迅用智慧续写出来的精华。感觉十分的满足。我觉得他的文章写的很生动,时而搞笑,时而悲伤。但总与时代接轨,总离不开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以及人心的冷漠无情,离不开对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双眼和思想的人的嘲笑。说实话,有的时候觉得鲁迅本就不该生活在那个战乱年代,不过,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知他的文章是否还能使我着迷。或者是说他是否会放弃学医,用笔墨与敌人战斗。但有时还是有些讨厌他,讨厌他对女性的误解、对女性的偏见。如果他还活着,我会毫不犹豫的指着他,愤怒的发泄我心中的不满,告诉他:你的思想也被这个年代污染了!或许他会指责我,认为我的思想很愚昧,但其实我想说。真正愚昧的是他本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哪怕是再支持改革、支持现代化的人,毕竟也是从封建走过来的。就如他本人一样。亲爱的鲁迅,我对你有着无尽的崇拜。对你有着无尽的嘲笑。不知怎么诉说。初三:考前的奋斗精450字 初三 写人
-
说鲁迅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鲁爷的解决办法是读外国书、做欧洲人,被人骂“卖国贼”而不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人都是以体用、本末这些中国哲学的传统范畴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关系的。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帝国文化的一个讲究奇技淫巧的末端;鲁爷则走到了与他们对立的另一极。想到鲁爷多次抨击过的洋务派论调的变种“我们有精神文明,西方只有物质文明”至今仍是北京政府的爱国基调,怎不令人对鲁爷陡生敬意。但是,鲁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偏颇之嫌。愚意以为,称得上思想家的、对这问题作出合理回应的只有一个0.7冯友兰、0.3毛泽东。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批判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从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入手,在全面的比较中,指出中西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殊相”,中国文化自有它本身的价值,并进而构建他的“新理学”。毛泽东虽说学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而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是他也达到了相当的结论:老毛把定义上就带有普遍性的本质划分为“特殊的本质”和“普遍的本质”,以此证明老大哥的苏维埃和他的井岗山道路,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的“殊相”,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更妙的是,这两人几乎在同时达到他们的结论。老毛的《矛盾论》完成于1937年8月,冯友兰的为他的“新理学”勾勒提纲的《哲学与逻辑》,则发表于1937年3月,只早五个月。不过老毛写书是为了党内斗王明,斗完了就不想这个问题,而且据说还有版权之争。看在他当代影响大的份上,马马虎虎,给三分功劳。后世的人,大概还不会像我这样慷慨。鲁爷与思想家的关系,大约就相当于他的老乡陆游与南宋道学家的关系。谁的书有人读?当然是陆游的,他的“王师底定台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还令很多大陆人一读一眶泪。但是要说思想,您老回绍兴老家歇着去。750字 初三 写人
-
致鲁迅先生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好!冒昧的打扰了您,望您见谅!我只是想就您的作品发表一下感受。虽然我对您的作品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只是从课本上就有很多,从小学到现在,书本上总会出现您的文章作品。可见,您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从《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您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您那强烈的爱国主义让您选择了弃艺从文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而不是肉体。而“文学斗士”您,就是受着藤野先生的影响、鞭策,几十年过去了,您仍笔耕不辍,时刻坚守在国民灵魂导师的岗位上。在《雪》中您寄托了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成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您以异常热情而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南落雪的景象。这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冬花雪野”图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您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而您向来又惜墨如金,却又在雪景上大作发挥,可见您构思之巧妙!每当读您的作品总能感受到您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卓尔不群的精神。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您的读者:XXXXX年X月X日400字 初二 书信
-
回忆又翻开了那只有51页的同学录,看完后,有了太多的遗憾。发现那51页的同学录上只写了49页,一页是留给妮儿的,还有一页是留给影子泡泡的,我知道因为什么,六年级的事情真的很令人难忘。那时候,的确很美好,又很令人悲哀,学习压力都被我们跑到了九霄云外,大家都大把大把花钱,没事都可以出去玩玩,当然,也发生了那许许多多故事,在班级里的明争暗斗,历历在目哎~~我欠她们的太多了最后一次见到妮儿是几个月以前的事了,她在网上说,那个周六,要去学校看我们,当天,我兴奋了半个晚上,又能见到那个曾经的对手了,而现在,我们要变成firends,她现在怎么样了,还向原来那样可怕吗?到了那个周六,我一出教学楼,就见到了妮儿,看到她,我真不敢正眼看她,我只叫了一下阿琨。告诉了他:妮儿来了!我背上了我的背包,从妮儿旁边走过,我想:她大概不会再认识我,我知道:那是一个永远解不开得结永远……永远……现在,妮儿的小企鹅还在闪烁,我也最多和她在QQ上聊上几句,我再也不想见到她本人,只想留下美好的回忆400字 六年级 书信
-
回忆晚上偶然间的谈话,忽然引出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陌生的人——奶奶,那沉封好久的记忆在一瞬间冲破记忆防线,无尽的流淌。对于奶奶我似乎没有什么回忆,只是很多零碎的片断,像杯子碎了无法粘起来一样,对奶奶的思念同样七零八落。NO,1沉默记得奶奶去世时,外面的古匠吹的震耳欲聋,人们都在哭,昏天黑地般,我只是站在那里,看着“热闹”的情景,无泪、无语,仿佛这一切都没我的事。从没想到,看到电视上小狗死了都会流泪的我,面对亲人的离去,竟如此平静。NO,2争吵那时的奶奶很健康,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要带着我去舅老爷家。不知年幼的我究竟怎么想的,只是因为他家很脏而死活不去,小孩和老小孩的“大战”爆发了,只记得事后我和妈妈被奶奶赶出来,让那么小的我认为旧社会来临了。N0,3夸奖那是更小的时候了,奶奶家那一片儿几乎全是老太太,老爷爷们。每当睡过午觉,奶奶便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姐姐,拿着一块泡沫板去和一大群老太太们闲聊,然后几句夸奖我们姐妹听话的话,会让我们快乐整整一下午。N04,膜片从一记事,我最爱吃的便是奶奶烤的膜片了。因为奶奶家是很原始的炉子,每当下午我们饿了的时候,奶奶便把炉盘擦干净,把中午吃剩的馒头切成片,放在上面烤,等两面都黄澄澄的便可以吃了,那外焦里嫩的膜片,至今还记忆犹新。说了很多,我才发现我没有奶奶的日子竟少了多少乐趣,人啊,总是得到时不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哪怕一个普普通通的膜片都那么美味,可一切都那么可望不可即,只好在梦里遥望,回忆。550字 初三 书信
-
回忆昨天看见你了,你和你的朋友在以前我们最喜欢的精品店里,当四只眼睛对视时,只有尴尬地点点头,笑一笑,没有了以前谁训谁的场面,有些失望……今天在公园里看见她了,她还是老样子,冷冷冰冰的,没有了以前谁笑谁的画面,只有低着头,默默地擦肩而过,有些沮丧……我们很早就认识了,不是吗?好像是从4,5岁开始的。那时,我们是邻居,我们两家走得很近,可我们总是吵架,打架……你比我大三个月,你要我叫你姐姐,我不肯,原因是我比你高。这样双方都不愿意,持续了很久,一场“口水战”就开始了。直到真的融洽在一起了,不知是几岁了,只知道那时我们懂事多了,都知道自己是个独生女,都很孤独,都需要有人陪同在一起玩耍。就这样,我们总是形影不离,去东,去西,去南,去北,去任何地方。。。我们总是有难同当,一起去干坏事,然后再一起低着头受着双方父母的责怨。从小,我就爱哭,我想,你说我是悲观者,也许是对的:被人批评会哭;遇到挫折会哭;看到伤心的事也会哭。相反,你是个很坚强的人,而这,只是表面,对吗?每天你陪着我,带给我的永远是一张笑脸,我总以为你一直像你说的那样是个乐观主义者,到后来,才知道,你在心中隐藏的事情比我的还多,对吗?你还说你是不会告诉我这个悲观者听的,你怕我会落泪,怕我会哭坏眼睛。为了我,你一直把伤心强忍心头,你真的很坚强。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你还在像以前那样吗?你说我有点胖,像维尼熊一样。我很高兴,说这话我爱听,我最喜欢小熊维尼了。你撇撇嘴,说我很幼稚。结果,你走的那天,还是送了我一只维尼给我。你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你走时,还是故作坚强,你托爸爸把这只维尼和信给我,我以为你是在和我捉迷藏,可是我分明在信中看到你淡淡的忧伤,你叫我从今以后都不许哭,可我会吗?闻到你关爱的气息,我还是哭了。你还说,你讨厌那种分离,讨厌那种哭哭啼啼的场面,所以,你还是选择默默地离开。那只维尼很大,甚至有些比我大。那时我还小,我抱着的时候,总是要喘着大口大口的粗气。它是在那家精品店里买的吧!当时,我深深的望着它,问你,它被“囚禁”在这儿,会不会感到痛苦,你告诉我,让它坚持着,始终会有人买走它的。我就告诉你,长大后我会将它买下,你说,好啊,我们来看看谁先买走。结果还是你先买了。你说,让这只维尼像你一样陪着我,当我看到它时,就等于看到了你,可是你想错了,我看到它时心里却会更想你,我更希望你留在我身边,代替着它!还记得她吗?那个冷冰冰的女孩子。开学时,刚见到她,你跟我说她像“冷血动物”一样一言不发。她的名字很奇怪也很特别,叫冰雪。那时,我和冰雪在一起坐,我们之间的话语很少,一天也只有一两句,我把这些都告诉了你,你听了之后,很是同情我,便自告奋勇地去找老师,让我和你一起坐,可老师知道,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坐在一起会说话说个不停,所以不肯。我只好一天一天坚持着。你说,冰雪心灵上一定有什么创伤,才会如此冷漠,我们要多关心关心她。从此以后,当我们要去玩时,你便叫上她。渐渐地,她的脸上有了一些笑容。还记的那天下午,她带我们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草,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还有瑚碟。我们坐在一棵梧桐树下,她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得她的故事很长,讲了好久,也特别感人。听完时,我已哭了,看看你,你的眼眶也红了,深红的那种,而她,却没有哭。过后,我悄悄告诉你,她的内心一定很脆弱,你说对,我们要多关心关心她,帮助她,在她过生日时,还是在那个地方,我们给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BirthdayParty。第一次,我们看见她哭了,眼泪一滴一滴地从眼睛里流下来,却不知往哪儿流,在脸上慢慢地被风吹干,最后消失。她告诉我们,从没有人会和她过生日,这是第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回忆回忆就象清晨刚下了大雾,往前走着可仍是模糊不清,但让你越想继续往前走,希望看得清楚些。回忆就象播放着的电影,一幕幕在眼前出神入化。回忆就象游览画展,一幅画还没有看完,没有捉摸透,另一幅又映入眼帘。回忆一生,只有自由。多么幸福呀!多想自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成长在童年中,和伙伴们捉迷藏,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小汽车……回忆仿佛被电击了一下,一切时光倒转,往事历历在目,那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画面,让你隐隐约约想起了当时的情景,那些事好象发生过,又好象没有发生过,它们一瞬间消失,一瞬间再回来,然后再消失。闭上眼睛,让自己魂魄悄悄走到过去,我感受至,也看见了,一切是那么美好,幸福,清晰,你感受到了吗?幸福很近,回忆很远,时间考验爱情。300字 初三 书信
-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你最宏伟的志向。历史随着水流点点推移,你的声音却永垂不朽。也许,在你的心中只有人民吧。你生活在黑暗,迂腐的社会里,也惟有这样,才让你目睹低层贫困人民的生活。起初,为了拯救别压迫的人民,你选择了学医,用所谓的“救死扶伤”来救助贫困的人们。然而,时间向你证明了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世上贫苦人民千千万,哪儿是你一个人能医治的呢?当你看到人民心灵的迂腐与扭曲,愤然“弃医从文”,拿起了笔杆,悍然向堕落的统治者发出了挑战。你拿起笔做武器,用犀利的文笔无情的批判着统治者,在你的笔下,字里行间中无时无刻不在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你默默地吸着烟,显得一脸憔悴,那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你不怕强大的统治者,只担心你所钟爱的人民将你“冷落”。你的没一个字,都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入了统治者的心脏,你无所谓惧。你几乎用了你所有的时间在工作,也许,你命中注定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人。你永不停歇的构思,用你的文章来诉说你所有的不满与愤怒。你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以笔做枪,用自己的一生和黑暗势力做不屈的斗争。你坚强,你抗争,始终领导着人民思想的解放,坚定不移地批判黑暗的社会,用自己的文章猛烈地向统治者开火,追求着新的生活。你成为了民族的先驱,你不愧对“民族魂”三个大字,时间把你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没一个人的心中,你就是鲁迅。你用自己的行动将我征服,你的信念让我铭记在心,我赞美你挺直的“笔杆”。550字 高一 写人
-
鲁迅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身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胡须成了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关心进步青年的人。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鲁迅先生穿着破烂衣服去理发店理发,一位年轻的理发师打量了他一下,以为鲁迅是一个乞丐,于是就胡乱地理了几下,于是鲁迅也乱抓一把钞票给那位年轻的理发师,理发师便数了数,呀!他猛地一惊,多了许多钱!他的心里乐开了花,真想鲁迅多来几次理发。过了一个月,鲁迅再次来那家店理发,那位年轻的理发师认出了鲁迅,就笑容满面地给鲁迅细心地理发,理完后,鲁迅细心地给年轻的理发师钱,理发师数了数,咦?怎么钱刚好?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鲁迅,鲁迅便笑着说:“前一次你乱理我的头发,我也就乱给你钱,但今天你仔细地理头发,那我也仔细的给你钱……”听到鲁迅的一番话,那位年轻的理发师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心想:鲁迅的教育方式真特别!当我们学到《一面》时,才更加觉得鲁迅是一个十分关心进步青年的。文中的阿累在一次支内山书店买书时,买书的钱不够,没想到鲁迅竟在内山书店躲避敌人,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他把自己译的书送给了年轻人,可见鲁迅关心爱护进步青年。社会的未来就是现在进步青年的,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能创造未来,鲁迅把希望都寄托给了进步青年,进步青年是不能用外表看人的,也不能用自己的快乐放在别人身上的……应该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鲁迅呀!你真是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的学者呀!550字 六年级 写人
-
鲁迅爱时间等于爱自己——读《鲁迅爱惜时间》有感 老师发下一张题单,上面有一篇文章——《鲁迅爱惜时间》。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抓紧时间,为人们多做一点贡献。鲁迅这种爱惜时间的精神难到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读完这篇文章第一遍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读完这篇文章第二遍时,我又想起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时间是一去不反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正所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嘛!55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因此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可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留学的机会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550字 初一 记叙文
-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550字 高一 记叙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