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四三班趣事2我们班的“牙膏
今天是星期二,我兴高采烈的来到教室,不知又会有什么趣事发生。
过了一会,我们班的小乐来到了教室,这时我听见我们班的捣蛋大王之一“温家宝”悄悄地说了一声:“伢伢乐来了!”听了,我哈哈大笑。小邹看见我在笑,就问我在笑什么?我说,有人叫小乐伢伢乐。小邹听了,也哈哈大笑。第一节下课,我们把这件事告诉乐小乐,小乐听了,叫我们帮忙,去把“温家宝”揍了一顿。
从此,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外号,所以我们成了“姐妹淘”!
这就是今天的趣事。
四年级:李莹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似题目
-
陶渊明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900字 高中
-
陶渊明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750字 初二 写人
-
陶渊明说到五柳,可不是五棵柳树,但他却有了柳树一屡清风吹过,潇潇洒洒的飘逸。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因为刚读过有关他的自传《五柳先生》,只是为欣赏一下他的洒脱,而用浊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因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多么随意,又不失内涵,丝毫不比后来者“青莲”“六一”逊色。足以见随意之中的意韵,足以见先生的洒脱与智慧。”先生有三好,好读书,性嗜酒,好写文章,虽不是斗酒诗百篇,且也不为读书而读书,名声而作文。先生好读书,却不求一字一句的见解,只求领会文中精妙。这意境可比只为“汲汲于富贵”的寒窗十年的“芊芊学子”们高了不知多少,仿佛是已于凡尘决断的神仙一般,只求其中精华,观天下之大道。只份气质,就是柳树的潇洒,人笑柳树柔弱,风已经将它击垮,我却不然,柳絮飘散在风中的英姿,多么的飘逸,这是在尘世这风中唯能如此洒脱的了。先生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他们发难了,贫困都买不起酒了,还需亲旧伸以酒,哪是大家风范。贫穷,并不代表心灵不高尚,性格不洒脱,若只是“戚戚于贫贱”,那自然是不贫穷咯?先生曾不吝情去留,虽好酒,但并不因为酒而失去了他的飘逸!做文章自娱,却不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也都晏如也,如同柳树迎着大风飞舞,却不能让风吹破丝毫。五柳,五柳,飘逸洒脱尽显其中,淡泊名利,安然自若,五柳先生似乎将柳树的品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不为富贵贫贱,只为飘逸洒脱,乐哉,乐哉。600字 初三 写人
-
陶渊明他是个喜欢天然的的人,他是个可以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是个就算是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东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在东晋,名人屈指可数,估计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吧,因为他的守志不阿?因为他的独立率真?因为他的任放中和?还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他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小人行拜?可能都有一些吧,所以我们敬佩着他,而最印象深刻的人也就是他。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向往的是平静,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从他的诗中就能读出这种情感,比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是的大意是这样的: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可能这“鸟儿”写的就是他吧,从喧嚣,人心险恶的官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当然,这也是我的见解,可能“五柳先生”还有别的用意……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600字 初中 写人
-
陶渊明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6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相关推荐
-
陶渊明在陶渊明的引领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五岁。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十岁。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十五岁。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十六岁。现在。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一千年以后。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750字 初一 写人
-
邂逅陶渊明满山遍野的菊花,绕入白云间醉人的暗香,一袭青衫,洗尽了所有的铅华。陶渊明,我透过历史层层的迷雾,想探寻你那独立的内心,驾一叶小舟,驶入你饮酒的河流。你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实现自己志向的远大抱负,却选择隐退;你曾多次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却不愿再去奋斗,而选择退缩,渴望过着平淡的日子。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人未灭,心已死。你隐没于菊香之中,叹息乱世的罪恶……放开历史的束缚,在茫茫人海中我与你邂逅。陶渊明,你降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早逝。你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宏图大志,却又向往山水之美,田园之乐。落英缤纷,桃源深处。一个衣着朴素,器宇不凡的人,缓缓走过,一阵风袭,满树桃花飘摇着。顷刻间,落下一树芬芳,遍地芳华。你渴望着桃花源里平静安详的生活。《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恋,民风淳朴使我感动。这里没有剥削压迫,勾心斗角,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也正因如此,你将一腔热血埋藏内心深处,将对宁静安乐思念寄托笔下。陶渊明,你化作世间万物从我身边飞过,轻如风,翩舞如蝶。忆往昔,你有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你有归隐田居的辛勤忙碌。我庆幸与你的邂逅,我眼中你最美!450字 初一
-
遇见陶渊明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陶渊明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幽然有安静的印象,每次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心灵上再一次与他相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官场的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对名利的追逐,对富贵的渴望,与陶渊明心心念念的仕途格格不入。曾祖父陶侃给陶渊明种下了一个“入仕”的梦,29岁的他第一次走出了书斋,可怜王羲之的次子一心练道;40岁的他最后一次做官,但终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条所辞官。就这样,五次的做官,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重新走入,需要勇气,也需要情怀。只有极致的情怀才能让一个在一次次的放弃中不断坚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终究是属于自己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终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东皋,这里或许才真真正正的属于他,四十二岁,开始努力经营自己的后半生。他的外祖父孟嘉在他心中也种下了一个“不羁”的梦,或许这才是陶渊明心底的声音。李白曾写过“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陶渊明外公的典故也曾让李白喜爱。可李白的洒脱是狂傲,陶公的洒脱是坚守。一方宅院,一把锄头,一张方桌,几位乡邻,在这里,陶渊明耕作着,单纯着,也快乐着。“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心灵一次次的被山水洗涤,“性本爱丘山”,本性如此,夫妇何求!只需一壶酒,何问来者谁?大诗人终究还是离不开酒的。“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陶渊明定是与人相谈甚欢;“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酒酣,彼此去后院搜罗喜欢的蔬菜,水果,无心政治,一身轻松。刘伶对书童说的的一句“我醉死在哪里,你埋我在哪里”,深得陶公之心,于是,任真若此,“我醉欲眠,卿且去”。我的热爱无关他人,真正的从心,真实的存在。在面阳坡曾遇见陶渊明的墓地,才真正明白“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心意,也更深刻懂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750字 初一
-
陶渊明到来一千年的沉睡,一千年的几遭轮回,陶渊明来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陶渊明难以适应。“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君子独爱菊,于是乎陶渊明便打算种植菊花,开自己的花店。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陶渊明就学起了养菊的手艺,从培土到育苗,从育苗到管理,每一步他都全身心的投入。每有人问起菊花的价钱,陶渊明就说:“未到其出店时间”。待到菊儿叶子油绿,花儿绚彩之时。他的脸就有如菊花般灿烂的笑容。于是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风南山。陶渊明成了远近的养花户。赞助商便和他合资开办旅游业。美名其曰:菊花台。陶渊明的菊花台便成了旅游乐园。待到金秋到来的时期,那简直成了花海,红菊诱人,黄菊绚灿,蓝菊忧郁,紫菊多姿,白菊纯净,在芬芳的花香中沉醉。就连要冬眠的蝶也围着花翩翩起舞,好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在夕阳下,慢慢拢起花苞的菊更是优美。陶渊明也日渐富裕,唯独不变的是他那一贯简朴的生活。老总的旅游业日渐兴隆,尤其是陶渊明的菊花台。于是老总就邀他去喝带着苦味的“coffee”。之后,便扔一沓钞票给服务员,阔气的挥手说:“不用找了。”听得陶渊明直把嘴里的“coffee”喷向前方。好奢侈的享受就一杯布袋口水的“茶”要一沓钞票,陶渊明与老总拜别。他日,老总又宴请他上餐馆。在餐桌上,满是山珍海味,清蒸鲈鱼。陶渊明把眼睛都看得成圆球形。用餐时,就老总的一句味太浓桌上的菜全被撤走。陶渊明疑问道:“这是做什么。”老总笑答:“当然是拿去倒掉喽。”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陶渊明手中的筷子直接掉到了地上。如此奢侈的享受,真是暴殄天物。现代的富爷怎么都这样?如此浪费,怎么了得。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陶渊明摇了摇头,回到自己的花房。他日陶渊明收拾行装回乡下去了。临行前他到菊花台与昔日的菊花道别。菊花似乎知主人要离去,都纷纷拢起花苞给主人送行。他把店交给助理,便离去。赋词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沿溪行,棹着独舟往家方向前行,脸上渐渐浮出笑意,他已快到家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在。”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在小院里依旧种着菊花,为自己而种。于是就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在这山水田园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夫天命复奚疑?“农人告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渊明来到田里耕作。看到村民把溪水引到田里任其灌溉,水溢到路边,顺着斜坡的小路一直流入池水中,原本清澈的池水被混着黄泥的溪水染成了黄色,已无法饮用。连牲畜也不愿下去泡澡。无需浪费的清水,全被赶入污池中,原本清澈的水都浪费掉。陶渊明问邻近的村民:“农田已喝足水,何不把引水口封上,任其流入污池中。”村民答:“先生(尊称),此溪永不停息,何为仅仅一池水计较,再说又不用交水费。”陶渊明诧鄂:岂止一池水的问题,清水流入污池就不能再饮用。村民默然,但未封上开口,而是扛起犁头头也不回的走,显然是怒了。“唉,浪费了原本可以好好利用的水,可知滴水贵如金乎?”在微昏的黄昏下,有一位老者拄着拐扙临着溪水而独悲。望着渐渐细瘦的溪水,眼里尽是无奈与感伤。陶渊明的到来,本应是欣喜,但最终失望。资源在浪费,无人珍惜它。所以我们该做的是:珍惜资源,崇尚节约。那么陶渊明到来时定会满面春风!12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读懂陶渊明不记得第一次听到陶渊明的名字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次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田园诗人。曾经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陶渊明,但是总觉得他是不尽人意的。别人自备美酒要你共饮,但是他完全不顾旁人的感受,自己喝美了,就对别人说,“我走了,你自便”。好一个任性的陶渊明,你可以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但多多少少要在乎别人的感受。我以为我读懂了陶渊明,那时我六岁。再次觉得我读懂陶渊明,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无能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或者有八卦,陶公能有如此悠然之心,我想一定是一个人安静的采着菊;他一次次的入仕,一次次的辞职,我曾多次问自己,为什么他不能适应一下?我以为我读懂了陶渊明,那时我九岁。最近在读《桃花源记》,突然觉得他有如此的政治觉悟,这里有质朴的民风,有可爱的农人,有井然有序的生活,也有美丽的风景。很多人都希望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但陶渊明希望有这样的世外桃源,但是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这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梦,一个对政治无欲无求,对生活孜孜不倦的美丽梦境。陶渊明,我想我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读懂他,读懂他的直爽率真,读懂他的本性难移,读懂他的热爱生活。450字 初一
-
陶渊明作文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境,归去来兮。——题记曾几何时,你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退隐官场;曾几何时,你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慨隐居山间;曾几何时,你挂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怀大志却又甘愿做一名隐士。对你,只有无比的钦佩和仰慕……风一样的来去,从官场到田间,你看破红尘,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宁愿抛下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隐居乡间,也不愿再次面对黑暗的社会。你选择了归隐之路,但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对光明的另一种渴望,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花开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他们说,你像是菊,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你把你的诗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但我觉得,是你的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流传至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并不甘于被囚于黑暗的社会中,也许正是你那种洒脱感染了我,让我在众多诗篇中一眼便识出了属于你的独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爱上了你的不羁。是你,改变了我对世事的看法。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但你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并不是不忠于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于苏轼的豪放,只是相对这些来说,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与世无争。繁花似锦,花开花落,你却甘于作一株无名的小草。我想,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另一种浪漫、豪放,更读懂了你的清逸,淡雅……陶渊明作文650字 写人
-
关于陶渊明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650字 高一 写人
-
偶遇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一次读这句诗,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但都陶醉于这无尽的美景之中。陶渊明的作品历来很受我国文学家的青睐,几乎每一篇章都传达出他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而他本人也以高洁傲岸留芳千古,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之士。再一次读他的诗,不想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梦里来到了一片从未见过的山边平原,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一点儿不觉陌生。这块地上种着庄稼,长势并不可观。看起来这地的主人并不长于种地,杂草在地里猖獗着,相反豆苗却很稀疏。天刚刚放亮,远远的就看见一个身着粗布短衣的人从远处走来,植物叶上的露水把衣服打湿,可他一点儿不在乎,扛着锄头昂首挺胸向前,嘴里还念叨着什么。近些,听清楚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不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这里的景象怎么和诗中相差无几呢?难道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陶渊明?我不禁吃了一惊。赶忙问道:“老伯伯,您是陶渊明吗?”对方显然很惊讶:“正是,你怎么会知道我?”我思量了一会:“我是逃荒过来的难民,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地方,老伯伯,这里看起来很荒凉,您怎么会住在这儿?”“哎,现在哪里都是贪官污吏,那些人只顾自己享乐哪管老百姓的死活啊,我也只有陪这菊隐居深山哪!”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棵菊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无奈,密密的皱纹悄悄地爬上了额头,我的心情也不由沉重起来,“看得出来,您很喜爱菊。”“是啊,孩子。在这乱世之中,也只有菊这么有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啊!”听着这话,一股辛酸涌上心头,君与民如鱼和水,相辅相成,而如今贪官污吏横行天下,遭苦受罪的只有百姓哪!“老伯伯,我帮你锄草吧!”猛地一挥锄头,打了个寒栗,从梦中惊醒了,原来这不是真的,我刚才是回到了陶渊明那个时代吗……650字 高一 记叙文
-
我心中的陶渊明回顾历史的长卷,有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有忧乐天下的范仲淹;也有文武兼修的辛弃疾……而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诗人,他叫陶渊明。陶渊明自小便志向高远,希望长大后为国家,朝廷效力。他学识渊博,天资聪颖。然而他初到官场处处碰壁,不愿恭维小人,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毅然辞官返乡,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人说陶渊明是消极的,也有人说他是率真洒脱的。在当时那个追明逐利,奢靡之风盛行的东晋,陶渊明是一朵逆流而上的浪花,抨击了当时追求荣华富贵的玩乐者。陶渊明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社会没给他仕途发展的机会,却让他离开了那个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朝堂。在诗坛上独辟一块新的田园。又有谁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拥有“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悠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孤傲、高洁、素雅,独自屹立于寒霜之中,傲霜斗雪。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不与牡丹争华贵,不与杜鹃比明艳,而是独自傲然开放,陶渊明喜爱菊花,菊花也同样映衬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菊花就是渊明,渊明犹如菊。他一生的诗篇以田园诗为主,写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心境。他是《归去来兮辞》中那个“登高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悠然自乐的诗人,同时他也是《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更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农夫。这就是身在田园,心有诗意和远方的陶渊明。一簇簇幽香的菊花在院子中竞相开放,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泠泠的清泉在山涧流淌,这时,一位和蔼的老人扛着锄头,向院外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步履轻松,悠然地走向南山。650字 初二
-
走进陶渊明_700字——当你几欲逃避,当你以筋疲力尽,在挣扎之中,你选择忍下去;当你忍无可忍,当你不愿再逢场作戏,质性使然,你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人未灭,心已死,你隐没于菊香之中,叹息乱世的罪恶......放开历史的束缚,在茫茫人海中,我寻见了你,陶渊明。你于365降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早逝。你拼尽全力得到官职,自幼受儒、道思想熏陶的人怎会因一个官职而画地为牢,舍弃自由呢!?你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图大志,却又向往于山水之美,田园之乐。你不愿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想做见人乐而赔笑,见人忧而愤慨的小人。厌倦官宦生活的你毅然地拂袖而去,隐居田园。看着你不时望向那勾心斗角的官场,看你无奈的叹息,我终于明白身处乱世之中才知和平之贵的道理, 永初2年你写下《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恋,民风淳朴使我感动。这有若无物的世外桃源中蕴含着你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人世是多么的向往。你将那一腔热血埋藏在内心深处,将你对宁静安乐的思念寄托在笔下。但你也知这不可能达到,有美好的事物就有罪恶,有君子就有小人,桃园最后的无人问津和你直至死去依然失落的心,终究没有再次开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生命的大小不及沙石,一位老人就这样被光阴所淹没....... 时隔一千五百年,你字迹仍旧清晰可见,你著作早已流传千古。曾经庸乱的社会已永远留在了曾经,你尘封的叹息却无人可以听见,如梦幻般,我走出了你的人生。十分庆幸与你的邂逅,让我读懂了你的内心世界,陶渊明......初三:马家伟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650字 初三 想像作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