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读《红楼梦》有感1200字以上

红楼一梦——读《红楼梦》有感

0
0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初读《红楼梦》时,已在看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之后,看电视剧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看得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只记得大观园中的女子们个个美如天仙,身穿绫罗绸缎,彩带飘拂,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羡慕极了。就连大观园的丫鬟们也是锦衣玉食,犹如小姐一般,想想要是我也能在大观园中当个丫鬟也是很好的。

当拿起《红楼梦》一书品读时,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所散发出的魅力,一旦捧起来读时再也难以放下。慢慢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更为书中精彩描写片段而深深折服。会自然而然地读,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是发乎本性地读,随性随缘,自由自在地读。

读《红楼梦》,似真似假,似虚似幻。隔着烟云,淡淡的,如梦如幻。隔着水声,轻轻的,玄之又玄。尽管这只是虚构的故事,只是好像水中月,镜中花的一场唯美的梦幻,读的人却更愿意把自己置身在这场梦幻之中,一起游历。悠然自得,乐在其中,不知是仙里梦里。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为林黛玉的悲情而唏嘘,为薛宝钗的沉稳而赞叹,为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而感慨。曹公的人物刻画如此生动,仿佛这些个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到副册的伏笔描写,到后来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外貌描写,以至于到后来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性格特征的显露,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鲜明地再现了读者眼前,甚至那举手投足间也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逼真。

纵观《红楼梦》中的人物,每个女孩都是那么可爱,与众不同。林黛玉手扛锄头,一曲《葬花吟》不知唱碎了多少人怜香惜玉的心?一向沉稳的薛宝钗拿着扇子捕捉蝴蝶,身腰轻闪,香汗淋淋,把个未成年的少女贪玩的本性就这样勾勒出来,一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唯美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勇晴雯病补雀衣”,那个争强好胜,美丽妖娆的俏丫头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能显露出每人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看到了大家闺秀,看到了纨绔子弟,看到了村妇,看到了达官显贵,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第二次读《红楼梦》,就想品一品栊翠庵的梅花雪,想尝一尝贾府腌制的茄鲞,想敷一敷宝玉兑制的茉莉花粉,也想试一试那滋阴补气的燕窝粥,更想置身于大观园中,看亭台轩榭,赏秀山明水,一览翠竹青萝、芭蕉海棠,听嗔莺咤燕……

所有的繁华在书中陈列,可悲的是最终都化为烟花,灰飞烟灭。万种风情都化成了万种闲愁,流水落花,无语怨东风。嗟叹,再华丽的人生也只是一场过往!莫不如做个平平淡淡的人,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实而无风无浪,安然静好。

淡然人生,返璞归真。超越自我,找到真我,活出真性情,方能自在解脱。这也可能是曹公最终的本意吧!到头来,无非都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今再读《红楼梦》,我学会学习林黛玉婉约风流的文笔,欣赏史湘云灵慧韵致的诗句,喜欢薛宝钗温婉厚重的诗风,也佩服香菱的聪明好学……

黛玉那句“孤标傲世携谁隐?”不仅说出了自己孤傲高洁的风骨,也悲叹了自己孤单可怜的命运。宝钗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把一个大家闺秀稳重端庄的身姿喻现出来。史湘云的“隔座香分三径路,抛书人对一枝秋。”更是香音袅袅,韵味无穷。妙语连珠的要属林黛玉了,李纨也夸黛玉的诗句风流别致,更胜一筹。 

品读《红楼梦》,寻找一种不同凡响,清新淡雅,超然物外,豁达自然的心境。在红楼里做一枕虚幻梦,在心底与红楼欢欣,与红楼惆怅,与红楼叹息,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情趣。

一部《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给世人带来唯美的感观,浪漫的追求。以奇特的视角,别致的笔风,不一样的结尾,让这部巨著千古不朽,世代流传!

如此经典名著,少之又少,虽然我对书中所深藏的博大知识也只是略读皮毛,但我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钟爱《红楼梦》的 。一生中,总有些令你回味的话,总有些令你喜欢做的事,总有些让你丢不下的牵挂……谁会让你这样魂牵梦绕呢?《红楼梦》做到了!

红楼林夕

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孤雅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清代着名小说家曹雪芹的手笔,但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婉结局和它之中对封建社会的顽固无情所表达出的无奈和哀伤。

我是在9岁开始读《红楼梦》的。小孩子嘛,总是耐不住性子的,读了一会儿就烦了,闷得慌了——毕竟《红楼梦》里的人物太多了!所以每每读就觉得十分压抑。但是长大后,再读,竟觉得写的是如此之好!是的,我那时读《红楼梦》,印象里似乎只是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兄弟姊妹的怒骂嬉笑。但如今读,是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如大家公子宝玉的顽皮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豁达大方,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贾母的慈祥和蔼……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才华过人的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应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质的。她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满腹的才华,却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无人知晓。在元妃省亲那一章节,本想大展才华的林黛玉被限只能作诗一首,可见她的“咏絮之才”是十分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也许会认为,黛玉好耍小脾气,动不动就一个劲儿的哭泣哀叹,但这都是她那不圆滑的性格所致。在《红楼梦》里,很多人都言语犀利,像王熙凤、晴雯等,但黛玉的讽刺是最厉害的,她十分具有叛逆色彩。曹雪芹赋予黛玉的美,正适合她的性格特征。“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娇弱美丽,孤傲清高。这一点正好与宝钗形成对比。文中描写宝钗是“……年纪虽然大不多,可是容貌丰美,品格端庄,行为豁达,不想黛玉孤高自许,因此深得人心,便说黛玉不及她,就连那些小丫头们,也都愿意和宝钗玩笑……”这就是宝钗与黛玉的不同,行为豁达,处世圆滑。但是美到极点的黛玉那样凄惨的死去,成为了《红楼梦》里一个最为悲剧的人物。

仔细品读《红楼梦》,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家族兴衰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独有观念。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那个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十分反感与愤愤不平吗?而黛玉为何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人物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不公之悲伤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像贾环之类人物的尖酸刻薄,也正是那个时代奸臣小人的真实写照。当然,也会有善良的主儿,像袭人,平和温存,为他人着想。这也正是作者心中幸福与祥和激发的时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在这个美丽又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上。宁荣二府的家破人亡和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看破红尘的那一份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震。

虽然这本书字里行间都不免留露出社会的世态炎凉,但它也有温和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一家人在冬季赏梅对酒的温馨画面,或是凑在一块儿说笑,其乐融融,热闹开心。不过,最令我觉得有趣的是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了,今天得罪我事儿小,要是明天什么宝姑娘、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这让我在阅读时忍俊不禁——宝玉也太宽谅这个林妹妹了,竟然毫不生气!

读罢《红楼梦》,心中畅快许多。我想,尽管社会中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封建习俗,但是《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阴暗面是始终存在的,有权有势的人在操控着这个社会,压抑着自由。我们总不能像宝钗,大家闺秀,却最终孤零一人。她心中的悲切,远比归去的世外仙姝要多。宝钗这一生,似乎只是沦落成为一个封建教条的牺牲品。所以,当我们的自由和文明被政治的霸权压迫时,我们要敢于反抗。

《红楼梦》,看似安静沉稳,书上的油墨在散发着清香。但这里面,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以及整个社会的缩影。落花流水绕红楼,千古传唱空悠悠。湮不灭的凄美爱情,生与死的千古执着,叙写出“情”的深度和“史”的厚度。它不朽的艺术魅力和难以逾越的思想高度,光芒万丈,经得起岁月传唱与人生玩味,生生不息!

初一:薛嘉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