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颠覆的意义_2000字1200字以上

道德颠覆的意义_2000字

1200字以上 哲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人把《西厢记》和《红楼梦》评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明初的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部《西厢记》,竟能得到人们这样的赞叹,我想其中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对于传统价值和道德的颠覆及叛逆。这种颠覆和叛逆,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历史发展使然,也是人性发展的结晶。   特殊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的气质与心态,艺术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痛苦、压抑、悲哀、激愤和希冀都汇入和消融在艺术的想象和幻觉中。王实甫的真实意图是明显的,他肯定男女的情欲和爱情,他的表达是隐晦的,放在距元代几百年的唐代,有点以古喻今的味道。在爱情和追求的背面,作品所展示的寓意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有限性。作者在他的叙述中完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诉求,使作品充满活力地将历史和现实贯穿并加以表现,流传至今。无论在共时层面上还是在历时层面上,作品都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无距离。历史与现实就相当于镜子的里外之间,当历史在现实中重演,或者,把现实放回到历史中加以折射,谁又能因为时空的差别把它们明辨得黑是黑白是白呢?现实视角与历史视角常常可以在某个共同的母题中叠合在一起,或找到自己的一种类似于梦诠释,相得益彰。   从元稹的《莺莺传》开始,到董西厢、王西厢,崔莺莺在性格上基本是不变的,都是叛逆的,唯一改变的是她的命运。关键就在张生。张生从一个负心、虚伪的文人一变而成为痴情的“志诚种”。这种转变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更有读者的接受趋向和作者的取舍。抛开陷入相思中的癫狂,作者赋予张生几近完美的男性气质:才华横溢、俊美多情、风流倜傥、柔情豪气兼备。他的出场,就是如此: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自我介绍后,表达自己大志未遂的惆怅:“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接着唱一曲[油葫芦],抒发了他何其雄伟的气魄和抱负:“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张生的怀才不遇和自我欣赏,实际上充满了孤芳自赏的意味。而这种自赏、自信乃至轻狂,却显得“傻”而不那么世故,甚至可爱。这也是张生得到崔莺莺爱慕的缘由,为他抛弃一切,无所顾及也是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的,甚至于符合了多数古代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李渔说:“整个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   在那个社会,男性在政治上、社会上、家庭中,都是绝对的统治者。男性有各方面的自由,在婚姻问题上、爱情问题上。性生活上都是如此。张生遇到的阻力较小,不过这种阻力来自老夫人,她是根本不准莺莺和其他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的。莺莺对张生既然“临去秋波那一转”,从她的身份、处境来说,已经尽可能地作出了暗示:她对张生颇有好感。以后产生的一些波折,则是因为张生太性急太鲁莽;因为张生对《明月三五夜》这首诗的破解不够标准,因此出现过尴尬的局面使张生一度处境非常狼狈。如此而已。而莺莺这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她早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表哥郑恒,已经没有资格再考虑其他男性了。而在老夫人那里,她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在初见张生时,“临去秋波那一转”,已经够勇敢了。虽然和张生是偶然邂逅,产生爱情也是必然的。《西厢记》没有写她当时内心的思想斗争,仅仅写了她对老夫人管束太严的不满。后来经过白马将军解围前后,她事先希望张生能退掉贼兵,那么可以名正言顺与张生缔结良缘,因为这是老夫人事先的许诺。当老夫人的设宴答谢张生救命之思时,居然自食其言,命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莺莺忍不住对老夫人咒起了诅。从此之后,她就采取了背对背的斗争策略,决定造成既成事实,让老夫人去应付。   崔张二人,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身,爱情似乎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理由。而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着意于颠覆不合理的、与人性相悖的各种观念和道德,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的约束,去寻求自我等等诸多作为人本身的价值的实现。男女主人公寻求个性解放、超越各种精神束缚的意义比爱情本身更为有力,也更为重要。更为主要的是,作品还显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上述实现人生价值时自我意志的较量,从而使得这个故事在艺术家手里获得了终极意义。在他笔下浓缩的爱情经验,为社会提供了最典型、最有力的批判和最不动声色的瓦解。因而这出戏剧不是浅层次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游戏,而是人不甘于命运的摆弄,不甘于社会黑暗现实的左右,通过颠覆式的抗争找到希望与理想之路。这是人类欲望与意志搏斗的一个绝好例证。他肯定人欲本身就是对儒学、礼教的一种对抗。这一点,除了爱情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第一本第四折中,普救寺里众人为老相国做法事。作者这样描述众和尚见到美貌的莺莺时不能自持的生动场面:[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个极富喜剧性的生动场面实在令人发笑,然而笑的背后是苦涩的。那一刻是人性真实瞬间的再现,它显示了封建儒学和宗教制约下“人”的荒谬与可笑的痛苦,以及人的“自然性”本真体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新时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当代小说家汪曾祺。他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那篇被受关注的《受戒》中,小说有极其类似的描写。   张生被爱情所折磨的痛苦、为情欲所受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崔莺莺如果不是为着情欲的痛苦和爱情的理想,也不会抛开一切精神上乃至人性上的束缚,勇敢地自荐枕席,去追求自己吉凶难料的未来。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开始对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的自由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说他们本不想背离现有的生存模式,他们是在自我情欲的主宰下才去追求爱情,并且是在不自觉的追求中一不小心成了封建价值观念的离经叛道者。王实甫终于揭掉了人性的面纱,使他们的灵魂和情欲,不再有任何遮掩。他让人们思考,人如何面对自我,是服从于外在的社会性的约束,还是服从于自我意志;是听凭命运的安排,还是与之较量,从而使作品在爱情之外,在挑战门第和封建礼教之外,获得了多元的意义。   王实甫的叙述是理性的,旁观者式的。同时,作者对这种叙述做了时空的限定:作品产生于元代,展现的却是唐代的故事。我以为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忠实于原着,而是有其复杂的人文背景和精神导向。这种限定的好处在于,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堡垒,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背后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他们的追求做一个理性的洞察与判断;同时作者可以更加隐蔽地传达自己的人文思想,呼唤个人的自由和情欲的解放。元代历时几百年,对士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是一场没有明天的噩梦。元代士人的心灵负荷比它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来得沉重。他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般的仕途坎坷和宦海沉浮所带来的痛苦,而是生存的困扰、个性尊严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被嘲弄。

相关阅读推荐:

文化与道德_2000字

1200字以上 哲理

好久未看电视了,偶尔看看,似乎也不甚养眼,武侠片还是江湖争霸,枪战片还是黑老大的天下,激情片还是婚外恋、三角恋,淑女学堂里在讲献媚的技巧和争宠的绝招,再夹杂点轻喜剧、肥皂剧,夹杂点足球彩票,夹杂点眼花缭乱的星动星跳,夹杂点做女人挺好和要多大有多大的广告,还真把观众都看得嘻嘻哈哈,不亦乐乎。   维特根斯坦说:“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他又说:“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我不知道这话的含义是不是说文化促生(或促进)了精神,但我却觉得,在以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学术,以周公、孔子的道统,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文化远去的同时,道德文化及其精神也被层层剥离。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已日趋淡薄,而在这个推崇“无厘头文化”的时代,文化又将对其以后的“灰土”产生怎样的精神!   走进现代的新闻大观园,不会再有身死疆场的勇,断头刎颈的烈,身死谏诤的正,糜骨碎身的忠;割股救亲、刳肝救母的孝更成了天方夜谭,这些愚忠愚孝的事例已为世人所不齿。人们热衷于恐怖与反恐,热衷于另类与新奇,热衷于超前和出众,热衷于争哗和取宠,热衷与各类彩球的变幻和层出不穷的丑闻闹剧,于是产生的新闻也另类再另类。   且不说月贪数百万的贪官,标价数千万征婚的研究生,卖官买官刮地皮的公务员,网上揽客招嫖的女大学生,杀妻骗保拭父吸毒的禽兽,写性爱日记标榜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骗财骗色监守自盗的精英,百万不断膨帐着的性服务大军,吃百万满汉全席人体盛宴掷千万豪赌的富翁权贵,变态无耻狂淫少女的摧花园丁,十恶不赦的剁指掏肠狂魔,玩杀人游戏碎尸烹煮的坏种……就一个“明星”的露胸也可以被炒得有声有色,路人皆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都在炒。   香港作家董桥说:这是一个俗文化遍地插枝无性繁植而新的雅文化迟迟不受精的时代。而我更想说这是一个缺德无序的时代。   这个年代的教育空前鼎盛,到处学院林立,成教、短训、函授相辅相成,再加上网络教育和BBS学堂,铺天盖地的网络了整个人类群体,单科技的助动和技术革命促生的五花八门的新学科就多得举不胜数,可惜的是许多的教育都是物质的实利主义衍生的克隆机器,无论成功学、厚黑学、关系学怎样的一步步深入人心,却从未见过有几个道德学院,搜索遍整个互联网,在千万五花八门的BBS里,更是找不出一个道德论坛,连要个模范论坛,精神论坛,高尚论坛的影子都找不到。   人们都在学习,学习赚钱的技巧,学习对付人的绝技,我不知道这种繁华下面的结果是怎样的,只知道所有的学习虽不及八股时代的唯功名是图,却更多是向钱看,就是一腔心思的钻营怎么赚钱,怎么把一个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人搞定!这是否是向人类追求了数千年的文明时代靠得更近,这是否是向人性本善的开掘走得更远,这个时代除了并不如百家姓三字经般易记的犯了法才套用的法律,还有什么开启亿万民众的精神之门?是何人在超度民众的善良,是何规在矫正社会的堕落?我白痴得厉害!   曾几多时,我向一些朋友陈说道德理论,却每每被嗤之以鼻,许多朋友如出一辙的反驳,说道德只不过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利益制定的禁固人性异化灵魂的枷锁,说道德都是些愚负无用的东西,却无人说是道德繁衍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秩序,无人说道德给了我们今天物质的超前丰盛和山河秀美。我能用的最简单的一句说法,就是因为有先辈的道德,有先辈的热血,革命的成功才给了今天时代的温床和安乐椅。虽然我无法与谁辩证道德的博大精深。但我至少可以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的繁华与超前都离不开道德的根基。   道,本义是供行走的路,德,却不仅是登高、攀登,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更应包含美和善的一些行为标准。当我们仍然沿用“德范天下”,“志同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不合不想为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这样一些词汇和句子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应想到我们今天的道是什么,仅仅是那些宽平的高速公路?那豪华的桥车里又会是怎样一些灵魂?当我们看到“省长和黑老大共享情妇”,“女生嫌做家教太苦打着大学生旗号卖淫生意兴隆”这样的新闻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做黑老大”的时候,我们除了不解、忧虑外似乎还应有一种深深的思考?在这些现象的底层,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根源存在,而这一切对于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   从古到今,守旧派总是被视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顽疾,我不知道推崇道德算不算守旧,只觉得我们今天确是失去了许多,今天社会的许多怪异奇闻、变态行径,我们不能推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来解说,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媒,似乎扪心自问过这里面有没有我们的责任?我们人类经过数万年的历炼,才从猿转化成为人,但如果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道德,用不了三年我们都会连猿都不如。   古文化的精髓应在于其有抑扬,有煲贬,有正邪和因果之分,而在这个快餐文化时代,我们更直观的侧重了表面现象,我们的电视电影总是恶人行恶到剧终,方由警方来收场,而警察这一宏扬正气的职业里,一些道貌岸然的蛀虫总来做怪;我们的新闻报道里,除了上层领导的宴请会议,就是死人的报道和罪恶的典型;一些关乎民生的发展,一些可歌可泣的典范,一些真知灼见的思虑和愿望,有谁去开拓过,有谁去考察过,如今还有谁在宣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如今还有谁在传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举目处,良智使我们心痛!

相关阅读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哲理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