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居
流水轻轻拍击,眼睛细细发觉,心灵静静品味……我坐在乌篷船里,放眼望去,满目五彩的绍兴民居。
绍兴民居大多为青砖所砌,青砖黛瓦,会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加上那高高的马头墙上,留下斑驳的灰白色,依稀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悠悠地看尽绍兴城的变迁。这种颜色,给人清风佛面之感,尤其在夏天,人们满头大汗时,一看见这素雅的颜色,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心静自然凉,人也就清爽了。
绍兴民居的外部是青色的,而内部多是古朴的棕色和白色。楼下的墙被粉刷成白色,这种白,既不同于新亮的雪白,又不同于陈旧的灰白,感觉这种白色中,透着些许暖意,就像绍兴人那样老实憨厚。可是,一走到门外,棕色的檐廊却更添了绍兴城的特色。瞧,原本古朴的棕色梁柱上,总能看到悬挂起当地的特产,一条条鱼干新鲜透亮,一根根腊肠晶莹饱满,一只只风干的腊鸭油光发亮。店铺前各种熟食的香味,织成了五彩的飘带,萦绕在我的乌篷船边,小河之上。
绍兴民居也不乏一抹新绿,窗前屋后总有主人栽下的树木,也许是为了更美的环境,也许是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也许是为了给建在河边的小屋增添多彩的倩影,树、屋、水相映成趣。
绍兴民居又是火红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黄昏时刻,家家点起了灯,虽然宾馆窗外,已空无一人,可是还能透过薄薄的纱窗,看见屋内热闹的场景,听到屋内欢乐的说笑,这又该是一幅灯火通明的全家福吧!
黑夜织上对面的屋顶,月光洒遍心中的角落,我心中的油彩渐渐交织,融汇成一幅五彩的水乡民居图。
仰望大树_750字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你早已饱经沧桑——题记
每见根深叶茂、冠盖如云、巍然耸立的大树便心生敬意。在树扎根于大地,伸出枝叶拥抱天空,得天地风云之气,享日月星辰之精华,它与飞禽走兽、风雨雷电、云雾霜雪为伴亦友,博雅大气包藏万象,极具王者风范,不由人不崇敬。
自以为孤傲,自以为孤芳自赏,自以为举世无双,飘飘然于遗世独立。不似寒梅凌雪自有傲人之气,不比芙蓉出水本有洁雅之颜,不胜烟花三月缘于灿烂之瞬,而自感已不比平常之人。我抬起头,仰望着眼前的大树,看着它那久经沧桑直指苍穹的树枝,斑斑驳驳直逼人眼的树纹,可以想象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艰辛才有了这棵令树羡慕的强壮身躯和那用时间,艰苦炼出来的铁一般的心灵。都说高处不胜寒,可谁又懂站在高处会遇到多少的挫折和磨难。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却没看到它背后的努力,也无法知道那背后的是什么?高处不胜寒!高度所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危机。
依依还为他不平,依旧还在为他惋惜,山河见证了他的辉煌,却也见证了他的不幸。他便是西方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当人们在惊叹他华丽的舞步,却没有看到那背后的付出;当人们在惊叹他辉煌的成绩,却没有看到他一路走来满身伤痕;当人们在责备他奢华时,却没有看到他独自支撑十几个慈善机构,没有丝毫犹豫的身影;当人们在责备他的一些“过失行为”,却没发觉他们的偶像犹如一个十岁的儿童一样开朗。因为他站在高峰,难免受到攻击,但一路走来,他没有过太大的抱怨,有的只是默默走下去,擦干眼泪,继续。
站在高峰上,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但他们同样都经历了寒风的洗礼,不会为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流泪,他们的神经都被磨得很粗大了。不要以为高峰时那么简单,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艰辛。
初二:曾梓彤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
蒙古民居蒙古民居 1111111111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指导老师:任晋芳所属学校:育英小学650字 六年级
-
蒙古民居蒙古民居1111111111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指导老师:任晋芳所属学校:育英小学550字 六年级 叙事
-
北京民居老北京人居住于传统的建筑——四合院,四合院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北京四合院以它神奇的魅力获得了“建筑上璀璨的明珠”的美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见过北京四合院,就没有真正领略到建筑艺术的魅力。居住于四合院的是老北京人世世代代的习惯。老北京先民崇尚方形,认为方形是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象征,所以四合院为“口”形,四合院完全封闭。一般四合院内比较宽敞,一家人在里面种植花草树木,养殖鸟儿,鱼儿。生活悠闲自在,优哉游哉。在春天里,院子里充满生气,一切是那么美好,这时你就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那么多美称,是因为在建造院子的时候,许多细致的雕刻蕴含着民族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门壁上雕刻着一朵鲜艳娇美的牡丹,这是祖辈希望子孙能像牡丹那样展示自己的才华!院子里种植着月季花,是因为通过月季花象征吉祥如意。瞧这难道不是透露着民族传统和古代建筑的典雅的韵味吗?另外,老北京有个风俗习惯:一家盖房,全城帮忙。当一家盖成四合院后,大家要一块去祝福,放起了鞭炮,随着一阵阵的鞭炮声,大家的欢声笑语更响亮了,显得格外喜气洋洋。的确,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这样,显示出古典的韵味。4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古城民居阆中,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据说,在三国时期,阆中是蜀国的军事重要之地。当然,千里迢迢地到阆中来就得看一看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民居。看,一座座瓦房数不胜数,就像山岭一般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当你漫步在古城窄窄的小巷里,一边慢慢地走,细细地看小巷两边的民居,粉墙黛瓦,古朴中带着凝重,典雅中透着清幽。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惊奇的发现每一座民居前都会摆放着几盆长的十分旺盛的铁树。这更表明了阆中古城历尽了不计其数的沧桑,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阆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热闹非凡的。人群也十分繁多,小贩们在大街上不停地大声叫卖。游客们看到了远近闻名的阆中古城,看到了这古老而宏大的瓦房建筑,他们不由得惊叹起来。阆中古城,它用这独特的古韵味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他们不顾路途遥远,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人间仙境阆中,一起来欣赏阆中特有的古城民居。阆中古城,你好似一幅神奇的画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六年级:王娜350字 六年级 写景
-
各具特色的民居我国有很多各色各样的民居,现在让我带着大家去参观下几种民居吧!首先,我们参观的是福建民居。福建民居在中国大多数民居内是小有名气的,它那的楼房是土楼,它是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征。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的攻击,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困,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欣赏完福建民居的特点,你是不是都想搬过去住了呢?不急,下面还有几种民居待你欣赏。接下来,我们来参观北京民居吧!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最举行家庭仪式,接待尊贵宾客的地方,各憧房屋朝向院内,从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岁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北京四合院虽然它没有像福建民居那样坚固、安全、封闭,但是它也充分表达了四合院的亲切、宁静、宽阔、人们心中理想的住宅。欣赏完四合院,你是不是早也已经想进去安居乐业了?那样亲切、宁静、宽阔的庭院也的确很令人向往,不过大家别忘了,下面还有一个“村子”呢!最后,让我们走近一个古老的村庄,那便是有名的━━“党家村”。党家村在中国历史上有660年了,是明清时代的民居。走进党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让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苍道和高大的典型的、精美的四合院门楼。另一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阳民居,合阳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这种房子从侧面看成“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一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没想到党家村民居跟北京四合院的差不多,但是跟北京不同的是,它那里的民居高大、典雅、精美,而北京的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虽然没有北京那样宁静,但是它们的民居也是很美观的。好了,今天我们就欣赏到这吧,这时,你的手是不是早就已经痒了?那就快点动手吧,好房子任意选。8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绍兴乌篷船古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萍州烟雨。”而这句诗是形容什么的呢?那就是绍兴的乌篷船。乌篷船有八百年历史,是绍兴最早的交通工具,它就像一轮弯弯的新月,又窄又深,小巧玲珑。他的船篷呈半圆形,用竹片编成,中间着箬叶,涂着铜油黑漆,好似一只黑色的精灵.走进船舱,乍一看满眼红彤彤,仔细再看,船舱五到七米,可容下二到四人,地上铺着凉席,大家可以席地而坐,十分自由,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站起来!不过一艘船可不能中看不中用,而让它动起来就要靠艄公了!艄公独自一人坐在船尾,头上戴着毡帽,汗流浃背,由于他每天在太阳下辛勤工作,因此皮肤被晒得黝黑。只见他腋下夹着船楫,双脚踏着船桨,一伸一缩地动起来,船桨也跟着他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在以前艄公的任务只是为人们做“司机”,可是现在不同了!艄公除了划船,还有好多任务,在人们坐在船舱里无聊时,他便会跟我们聊天,偶尔兴致高时,就会喝几口绍兴黄酒,用他那地地道道的绍兴话唱起社戏。总而言之,他就像是一位游客的开心果。乌篷船的用处可大了!在古时候,八大贡品都是靠它送进皇宫,大户人家也都用它来游山玩水,不过现在可不同了!它成了绍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乘着它去听社戏;乘着它运输货物;乘着它去旅游;还用它打鱼挣钱;偶尔用来做“婚车”,一对对新人在船中结下了良好姻缘。由此可见它在绍兴人的生活上起着重大的用处。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是流动的生命,还是绍兴的象征!张欣妍502班600字 初一 叙事
-
游绍兴早就想去大文豪鲁迅的故乡走走,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台州晚报组织的“跟着书本游绍兴”活动,我受益匪浅。第一站是柯岩风景区,它展示给我们的是岩石文化。一根石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石柱上刻着“云骨”二隶书大字,字比人高。一尊大佛盘坐在演示中间,高20多米,开凿于隋朝,用了一百多年才雕刻而成,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此佛别具一格,大佛两耳相同,可容一个儿童往来自如,据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一语,就是由这个大佛而出的。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回音壁了。我站在一个圆点上,面对着墙随便说一句,地下就会传来震耳欲聋的回声,真是不亦乐乎。第二站是鲁镇。鲁镇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那是鲁迅外婆的家乡。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有祥林嫂饭店,有孔乙己酒店,有阿Q刀枪店……有卖茴香豆的,有卖鲁迅书的,有卖阿Q雕像的……满眼都是和鲁迅有关的,我仿佛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游。街边的小湖中停泊着许多乌篷船,船头微微翘起,紧紧地贴着小桥静静的浮在水面上。远处的拱桥下,一位老翁带着毡帽悠闲的划着船,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给小镇增添了几分诗意,第三站是鲁迅故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风景如画,我迫不及待地直奔那里。哇,一畦畦青菜绿油油的,还带着水珠呢!石井栏摸上去光滑得像一块玉。高大的皂荚树枝繁叶茂,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怪不得鲁迅当年不肯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读书呢!三味书屋在鲁迅家的斜对面。透过木窗,我找到了鲁迅当年坐的那张桌子。虽然看不见“早”字,但我仿佛看见鲁迅当年发奋学习的情景。“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鲁迅的这句名言鼓励着我奋发向上。三门县外国语小学四年级:胡珈鸣600字 四年级 叙事
-
游绍兴早就想去大文豪鲁迅的故乡走走,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台州晚报组织的“跟着书本游绍兴”活动,我受益匪浅。第一站是柯岩风景区,它展示给我们的是岩石文化。一根石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石柱上刻着“云骨”二隶书大字,字比人高。一尊大佛盘坐在演示中间,高20多米,开凿于隋朝,用了一百多年才雕刻而成,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此佛别具一格,大佛两耳相同,可容一个儿童往来自如,据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一语,就是由这个大佛而出的。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回音壁了。我站在一个圆点上,面对着墙随便说一句,地下就会传来震耳欲聋的回声,真是不亦乐乎。第二站是鲁镇。鲁镇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那是鲁迅外婆的家乡。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有祥林嫂饭店,有孔乙己酒店,有阿Q刀枪店……有卖茴香豆的,有卖鲁迅书的,有卖阿Q雕像的……满眼都是和鲁迅有关的,我仿佛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游。街边的小湖中停泊着许多乌篷船,船头微微翘起,紧紧地贴着小桥静静的浮在水面上。远处的拱桥下,一位老翁带着毡帽悠闲的划着船,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给小镇增添了几分诗意,第三站是鲁迅故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风景如画,我迫不及待地直奔那里。哇,一畦畦青菜绿油油的,还带着水珠呢!石井栏摸上去光滑得像一块玉。高大的皂荚树枝繁叶茂,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怪不得鲁迅当年不肯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读书呢!三味书屋在鲁迅家的斜对面。透过木窗,我找到了鲁迅当年坐的那张桌子。虽然看不见“早”字,但我仿佛看见鲁迅当年发奋学习的情景。“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鲁迅的这句名言鼓励着我奋发向上。三门县外国语小学四年级:胡珈鸣600字 四年级 叙事
-
绍兴臭豆腐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就算扯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我最喜欢的还是绍兴臭豆腐。臭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很久以前,有个叫王志和的人高考落榜后,为了生计只能卖豆腐,可他做的豆腐块和豆腐干,却都卖不出去,就想着卖卤豆腐,谁知腌出来的豆腐奇臭无比,无人问津,然而他想着用油去炸,结果却是外交内润、美味的出奇,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食。王志和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后来“臭豆腐”这个名字传遍全国,这就是“臭豆腐”的由来。在众多的臭豆腐品牌中,我觉得属绍兴的臭豆腐为上品,吃起来味道和别的地方的就是不一样。你瞧,店主用大约一寸见方的卤豆腐,放进锅里去炸,远远地就能闻到它那特殊的香味,吸引着你的食欲,让你不得不想去品尝。待炸成金黄色后,装到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刷上一些你喜欢的调味料,放上几根竹签,一盒美味的臭豆腐就做好了。仔细端详那个包装盒,你会发现上面画着一户人家,正围在一起吃臭豆腐,据说这是标志绍兴臭豆腐所特有的包装图案。绍兴臭豆腐不仅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外焦里嫩,有甜有辣。插一块臭豆腐放进嘴里,甜辣两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好吃的不得了。我每次乘长途快巴从昆山去杭州途中,路过嘉兴的时候,我爷爷都会给我买了一盒绍兴臭豆腐,我一看到这美味的臭豆腐,总是顾不上自己的吃相,几乎是狼吞虎咽地把一盒臭豆腐消灭光,吃完后我连装臭豆腐的盒子的都舍不得丢掉,不时的放在鼻子下闻了又闻。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要问我要不要再来一盒,并且点点我的鼻子说:“你这个小馋猫”。然而,我认为,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绍兴臭豆腐,最好还是亲临浙江绍兴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去品尝吧!那里的臭豆腐一定绝对正宗。600字 五年级 状物
-
走进绍兴今天是个“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日子。我们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大家都在准备愉快的寒假和隆重的新年,我们505班的亲子活动也开始了。早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坐上大巴和同学(还有家长)们一路“颠颠簸簸、受尽挫折 ”……终于来到了历史悠久的绍兴鲁迅故居,我像一只小水牛,一口气“灌”下了整整一瓶水!我们还拍照留念了。大家徒步行走,一边听导游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母亲叫鲁瑞,父亲周伯宜,祖父是周福清;其中,周伯宜是秀才;周福清是翰林,所以鲁迅小时侯就受到严格地教育,当我们走到鲁迅小时侯读书的三味书屋时,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传神的“早”。在百草圆里,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找三叶草,我出乎意料地找到了2株三叶草!不过,我送给了骆天勤1株。我一边找,一边想:“‘调皮’的鲁迅是不是像咱们一样寻找三叶草呢??”我买了2把弹弓和大家一起把池塘里的浮萍打散,可是,“坚忍不拔”的浮萍刚被打散就又粘在一起了……中午,我们到了“全绍兴闻名”的咸亨酒店吃了中饭。当年,鲁迅笔下的“上大人孔乙己”就在这里就着茴香豆喝着一碗醇厚清香的绍兴黄酒。如今已成了绍兴最大的酒店。门口的“咸亨酒店”的招牌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下午,大家来到了兰亭,欣赏到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我只能背出“永和九年……”但我希望能不看那令人肃然起敬的塔碑,把《兰亭序》完整地背下来……我还亲自用毛笔体验了古人在石板上写字的感受。绍兴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600字 五年级
-
1.0